黄土高原的生态建设
实施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实施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在地理位置上,黄土高原位于太行山以西、乌鞘岭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横跨陕、甘、宁、青、晋、豫和内蒙古,面积有30 多万平方千米。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海拔多在1000~2000米之间,大部分地面被厚层黄土覆盖.黄土高原拥有二百万年地质年龄,是迄今为止世界上黄土塬面保存最为完整、面积最大、黄土层覆盖最深厚的高原。
从目前的地质勘探与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来看,古生代时期的黄土高原还是一片汪洋,经历了数百万年地壳运动的演变,它走过了从海洋到盆地、从盆地到高原的漫长历程。
从地图来看,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即处于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从沿海向内陆过渡,从农业向牧业过渡,更重要的是气候上的从半湿润地区向半干旱地区过渡,自然条件差异大,尤其是水旱灾害、地质灾害频繁。
而人类社会的活动,如滥垦、滥牧、滥樵、滥采,加剧了黄土高原的解体过程,改变了它的身姿和容貌。
我们今天看到的黄土高原是支离破碎、沟壑纵横,土地荒漠化严重。
我们翻阅黄土高原的变迁史,从远古到现代,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从繁荣到衰落,都与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密切相关。
从黄土高原现在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分析,人为因素所占的份额要高于自然因素。
从目前区域治理的效果来看,说明人为因素是形成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同时也说明只要控制和改善自己的行为,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是可以治理的。
什么是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是指缺乏植被保护的土地表层,被雨水冲蚀后,引起跑土、跑肥、跑水,使土层逐渐变薄变瘠的现象,是土壤侵蚀的一种主要形式。
水土流失会造成土壤贫瘠、农业减产、水库淤积、河床抬高、湖泊面积缩小等次生灾害。
我国是个多山的国家,又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的国家。
黄土高原地区地形复杂多变,在缺乏植被保护的情况下土地极易发生侵蚀和土地荒漠化。
为缓解和改善黄土高原生态问题,妥善处理生态安全、粮食安全、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

问题 ,从而成为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 良I生循环 下游造成严重 的危害 ,主要表现为 :
及可 持续发展的最大瓶颈 。在新形势下 我国黄土高原地 区的水土 2.2.1土层变得越来越瘠薄,其生产力愈来愈降低。水土流失大
保持 和生态环境建设面临 的主要 问题仍然是如何科学合理 减少人 大影 响了居 民赖 以生存 的有 限土地 资源 ,造成土壤养分 流失和漏
黄泥沙 ,如何进行植 被恢 复和建设 ,如何提 高黄土高原地 区水土保 肥 ,从 而出现了土层瘠薄 和生产力下 降现象 。2.2.2旱洪灾 害频繁 和
持与生态环境治理效果。因此 ,对黄土高原植被恢复、水土保持与 加剧。严重的水土流失给黄土高原带来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也影
生态 建设展开研究具有 重要 的理论 与现实意义 。
一 90~ 科 学技 术创新 2018.17
黄 土高原水土保持 与生态 环境建设
祝存 冠 (青海洁源环境科技有限公司,青海 西宁 810000)
摘 要 :基 于我 国黄 土 高原水 土流 失现 状及 问题 ,结合 黄 土 高原特 有 的地 质地 形和 气候 因素 ,分析 黄 土 高原水 土 流 失成 因及 危害,提 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思路 ,总结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对策与建议 。
关键 词 :黄 土 高原 ;水土保 持 ;生 态环境
Abstract: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soil and water loss in the Loess Plateau,the causes and hazards of
上水 土流失最严重的地 区,也是我 国水 土保 持和生态建设 的重点 田。一旦发水 ,洪水没有足够的通道 ,就冲 向原本是河道的农作物 ,
黄土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现状、问题与建议

政策与管理研究Policy & Management Research引用格式:傅伯杰, 刘彦随, 曹智, 等. 黄土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现状、问题与建议.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3, 38(8): 1110-1117, doi: 10.16418/ j.issn.1000-3045.20230525001.Fu B J, Liu Y S, Cao Z, et al. Current conditions, issues, and suggestions for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Loess Plateau.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23, 38(8): 1110-1117,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230525001. (in Chinese)黄土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现状、问题与建议傅伯杰1,2*刘彦随3曹智3王壮壮1武旭同21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52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53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摘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2021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布与实施,促使黄土高原生态建设进入了生态治理成效巩固、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期。
文章系统总结了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特点和主要问题,从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提升、社会经济系统绿色转型、国土空间科学布局、全流域统筹协调治理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为黄土高原乃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关键词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人地系统,乡村振兴,黄土高原DOI10.16418/j.issn.1000-3045.20230525001CSTR32128.14.CASbulletin.20230525001黄土高原位于我国中北部、黄河中游地区,面积约64万平方千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黄土高原知识点

黄土高原知识点黄土高原是中国的一个地理区域,包括陕西、宁夏、山西、河南、河北等省份。
这个地理区域的土地质量很差,土壤多为黄色的黏土,缺乏养分和水分,不适合种植农作物,因此这里在中国历史上也经常被称为“荒漠化”地区。
但是,黄土高原也有很多特殊的地理和生态条件,这些条件孕育了不少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的特色,成为了中国学生地理课程中的常见知识点。
第一,黄土高原的地形和地貌黄土高原的地形和地貌非常独特,这可以从地形图上看出来。
整个黄土高原呈现出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的形势,整个区域大致可以分为北部山地和南部丘陵两个地形区域。
北部山地区域的海拔相对较高,地势比较险峻,而南部丘陵区域则相对平坦,适合种植作物。
除了以上特殊的地形和地貌外,黄土高原还存在着许多特殊的地质现象,例如黄土高原的黄土是由风化的红黏灰岩、白云岩、菱镁矿等矿物质颗粒物质组成的,这些矿物质颗粒物质的平均直径只有0.01-0.02毫米,极易随风飘散,形成黄土高原特有的“黄风暴”现象。
第二,黄土高原的气候特点黄土高原的气候特点也非常独特,有“三寒一热”和“四季不分明”之称。
这里的“三寒一热”指的是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干燥和多风,而“四季不分明”则是指干旱、紫外线强度大、恶劣的气候条件,这些气候条件为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除此之外,黄土高原还存在着一些常见自然灾害,例如风沙暴、短暂强降雨、山洪等,这些灾害非常危险,往往会对当地居民和农业带来巨大损失。
第三,黄土高原的历史文化黄土高原的历史文化非常丰富。
这里曾经孕育了不少古代文化和文明,例如夏朝和商朝就是在这里诞生和发展起来的。
此外,黄土高原在中国史书上还有一个响亮的称号——“丝绸之路”。
古代的丝绸之路经过黄土高原,这使得黄土高原成为了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区域,特别是魏晋南北朝、唐代和宋代,黄土高原的文化也随着丝绸之路逐渐传播到了国内外。
同时,黄土高原的民俗文化也非常丰富,例如黄土高原的鼓舞、拉丁、刁谣、山歌等,这些民俗文化代表了农民生产和生活的场景,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土高原的治理措施

黄土高原的治理措施引言黄土高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脆弱区域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区域。
长期以来,黄土高原地区面临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生态环境破坏等严重问题,严重影响了区域的经济发展和当地居民的生活。
为了改善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政府和科研机构采取了一系列的治理措施。
本文将介绍黄土高原的治理措施,并探讨其效果和问题。
治理措施水土保持工程水土保持是黄土高原治理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梯田、沟壑治理和水库建设等措施。
1.梯田梯田是黄土高原最常见的水土保持措施之一。
梯田通过修建水土保持的坡耕地,保持了水土的持续利用,减少了水土流失的风险。
同时,梯田还能提供给农民更多的耕作空间,增加了农业产量。
2.沟壑治理沟壑治理是通过修建沟壑的排水系统,改善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状况。
沟壑的建设可以有效地控制水流速度,减少水土流失的风险,保护土地资源。
3.水库建设水库建设是黄土高原治理的重点项目之一。
通过修建水库,可以收集雨水,增加灌溉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的供应。
水库还可以调节水资源的分配,保证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植被恢复工程植被恢复是黄土高原治理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退耕还林还草和大规模造林等措施。
1.退耕还林还草退耕还林还草是通过停止农牧业生产,将农田和草地恢复成林地和草地。
这样做可以保持土地的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的风险,改善水土环境。
2.大规模造林大规模造林是黄土高原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种植树木,可以增加植被的覆盖面积,改善生态环境。
大规模造林还可以提供木材资源,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人工干预措施除了水土保持工程和植被恢复工程,人工干预措施也是黄土高原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1.禁牧管控禁牧管控是通过限制牧畜的数量和活动范围,保护黄土高原的植被资源。
禁牧措施可以减轻牧畜对土地的压力,防止过度放牧造成的土地退化。
2.秸秆还田秸秆还田是通过将废弃的农作物秸秆还田,改善土地质量,促进农业生产。
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提高土壤肥力,有助于改善黄土高原的土壤质量。
甘肃黄土高原生态修复与重建战略思考

甘肃黄土高原生态修复与重建战略思考甘肃黄土高原是中国荒漠化和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也是世界上黄土面积最广、水土流失最为剧烈的区域之一。
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脆弱,土地退化加速,草地草量减少,水土流失严重。
面对如此严峻的生态环境,甘肃黄土地区必须采取措施进行生态修复与重建。
一、生态修复是甘肃黄土高原刻不容缓的任务1.1 土地退化是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的核心问题缺乏保护和管理,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土壤侵蚀不断扩大,会导致土地的退化,不仅影响生态环境,还会严重影响农田和草地的生产力。
土地退化影响甘肃黄土高原的发展,是制约黄土高原发展的主要因素。
草地草量的减少,导致研究结果表明,草地的养分含量急剧下降,而盐碱化现象也非常普遍。
1.2 水资源短缺是甘肃黄土生态环境的又一主要问题水资源是甘肃黄土高原的生命线,但缺水现象却更为严重。
黄土高原地区水资源总量少、分布稀疏、利用程度低、寿命短、生态系统“深刻”紊乱等特点,使黄土高原面临尤为严峻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尤其在干旱、半干旱等气候条件下,甘肃黄土地区的生态环境更加恶劣。
2.1 建立生态保护与恢复基地在甘肃黄土高原各地要重视生态保护和修复,重点建立生态示范区和生态保护与恢复基地,通过工程措施和植被配置改善生态环境。
基地内可进行生态修复试验,针对不同地区的状况和特点进行不同的修复治理。
2.2 推行产业生态化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产业选择必须遵循适应自然、充分利用与保护自然的原则,发展与生态修复相适应的生态产业,打造绿色产业链。
通过开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产业,改变传统的资源开采模式,让更多的产业具有可持续性。
2.3 科学规划生态用地在生态修复方案中,要考虑科学规划生态用地,减少对土地的破坏和影响,加强生态功能恢复和重建。
尤其是在重点生态建设区、湿地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等区域,要充分考虑地质、气候等因素,科学规划生态用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结语甘肃黄土高原是典型的退化土地区,生态环境状况日趋恶化,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很大的挑战。
黄河生态保护,黄土高原是重点

黄河生态保护,黄土高原是重点作者:肖金成来源:《小康》2022年第31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连接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重要生态廊道,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把黄河生态治理和保护作为治国兴邦的大事来抓,创造了黄河岁岁安澜的历史奇迹。
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区(以下简称“黄土高原区”)地处山西、陕西和河南三省接壤地区。
受土质疏松、地形破碎、降雨集中等自然因素和陡坡开垦、过度开发等人为因素的影响,水土流失面积广、土壤侵蚀强度大,是黄河粗泥沙的主要来源地。
改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加快推进黄土高原生态综合治理,对于维系黄河安澜、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黄土高原生态保护与治理,持续开展了以坡面治理和沟道治理相结合的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针对黄土高原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开展了水土保持理论、技术研究和水保试验站建设,不断完善和丰富治理措施和治理手段,实现了治理理念由人工治理向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转变,治理方式由分散治理向国家主导的规范治理转变,治理区域由全域治理向粗泥沙集中来源区重点治理转变。
通过实施梯田和淤地坝建设、小流域治理、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还草和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等重大工程,历经数代人的不懈努力,黄土高原林草覆盖率由不到20%提高到63%,梯田面积由1.4万公顷增加到5.5万公顷,入黄泥沙从16亿吨减少到2.5亿吨左右,昔日山光水濁的黄土高原正向“绿水青山”迈进。
受土质疏松、地形破碎、降雨集中等自然因素和陡坡开垦、过度开发等人为因素的影响,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面积广、土壤侵蚀强度大,是黄河粗泥沙的主要来源地。
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末,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从营造梯田、修建淤地坝、植树造林等单一工程治理向以小流域为单元强调坡面、沟道联合治理,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转变。
治理黄土高原的生物措施

治理黄土高原的生物措施黄土高原是中国北方地区的重要生态区域,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区域,其特殊的地质条件和气候环境造就了其脆弱的生态系统。
为了保护和治理黄土高原,采取一系列的生物措施是非常必要和有效的。
一、植被恢复与植物保护黄土高原地区的植被覆盖率较低,土壤容易受到水蚀和风蚀的侵蚀。
因此,植被恢复和植物保护是治理黄土高原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和草地建设,可以增加地表植被的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土壤质量,改善生态环境。
同时,加强对当地特有植物的保护,保护植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二、水土保持工程建设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是其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因此,在治理黄土高原的生物措施中,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这包括修建水土保持林网,建设排水沟和护坡。
通过这些工程措施,可以减少土壤水分流失,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
三、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修复黄土高原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丰富,但由于人类活动和环境压力,许多物种面临灭绝的危险。
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进行生态修复是治理黄土高原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基地,保护当地的特有物种和生态系统。
同时,开展生态修复工作,如湿地修复、水体净化等,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稳定。
四、农业生态化发展农业是黄土高原地区的重要产业,但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对土壤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因此,在治理黄土高原的生物措施中,推动农业的生态化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这包括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提高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和环境友好性。
五、畜牧业管理与养殖业发展黄土高原地区的畜牧业是当地居民的重要经济来源,但畜牧业的不合理管理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因此,在治理黄土高原的生物措施中,加强畜牧业管理和推动养殖业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这包括合理规划畜牧业布局,控制过度放牧和过度养殖,推广生态畜牧业和草食畜牧业,减少畜禽粪便对土壤和水体的污染,提高畜牧业的可持续性和环境友好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然
原 气候原因
因 降水集中7、
8月,多暴
雨
地形 多斜坡
1
38
2
、 修路
人
为
因 素
采矿
陡坡开垦,破坏植被,使地表疏松
1
39
思考: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后果是什么?
1、带走地表肥沃土壤, 农作物产量下降。 2、沟谷扩张,耕地减少 3、向黄河输送泥沙,影 响河道整治和防洪。 4、减少居住地
1
40
四、水土保持
从 农区 向 牧 区
过渡
从地形、气候、农业生产、植被等方面, 黄土高原都表现出明显的 过渡性
1
15
一、文明的摇篮
黄河流域
• 古代文明发祥地之 一
• 黄土疏松肥沃,便 于耕种
• 渭河平原---原始农 耕文明/炎黄二帝 (华夏文明)
• 名胜古迹和文化遗
存
1
16
北京中山公园社稷坛
1、明清黄帝祭祀土地、祈祷丰年的场所。 2、“五色土”中黄土居重要,体现黄土与中 国古代农业文明发展的亲切关系。
前782),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古城面积2.25平方千米,
城内现存6大寺庙建筑群及县衙、市楼等历史遗存和3900余处
民居,主要街道两旁鳞次栉比的商铺仍保持着17-19世纪的风
貌。现存布局是明洪武三年(1370年)扩建后的规模,是中国
惟一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明清县级城池,完整的城墙、街道、店
铺、庙宇、民居等组成了一个庞1大的古建筑群。
1
32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黄土高原的黄土覆盖厚 度一般在100米左右,六 盘山以东到吕梁山西侧, 黄土厚度在100米--200 米之间,最厚在兰州, 达300米以上。黄土分布 的面积和厚度,都居世
界之冠。
海拔 面积 黄土厚度
1000--2000米
黄土64剖万面平方千米
100米以上
1
33
支离破碎
千沟万壑
还有哪方面证据可以支持“风成说”的?
1
31
第一条证据“黄土的 厚度均匀”,说明黄 土是从上空吹来的, 而不是流水冲来的;
说明黄土不是当地岩 石风化逐渐形成的,
而是外来的。
第二条证据“从西北向东 南颗粒越来越细”,说明 带来黄土的流质(风或流 水)的运动方向是自西北 向东南;
黄土非本地形成是中
亚或蒙古的
25
平遥古城素有“中国古
建筑的荟萃和宝库”之称,
文物古迹保存之多、品位之
高实为国内所罕见。它完整
地体现了17至19世纪的历
史面貌,为明清建筑艺术的
1
26
历史博物馆。
1
27
陕西秦始1 皇陵兵马俑
返28 回
二、风吹来的土
风成说
中亚、蒙古、 我国西北
太行山
黄土高原
戈壁 沙漠 1
29
这里怎么会有这么多黄土呢
黄土高原地区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 之一。
请你从自然、人文两个方面思考原因。
一、自然因素:
1、地形条件
2、黄土的特性
3、气候特点
4、植被特点
二、人为因素:
5、人类活动(陡
坡毁林开荒、修
路、采矿)
1
37
水土流失的原因
1
黄土结构:土 多质 物疏 质松 溶, 于很 水
、 自
植被:地表光秃裸露,
缺少植被保护
6
1
7
1
8
1
9
猜一猜:下面描述的是哪一个地形区
• 从飞机上看上去,褐黄色的原野,几乎看 不到一丝绿色。
• 从出发地看目的地并不远,但车子上坡下 坡,绕了好几道梁子才到。
• 这里的人们因地制宜,挖了窑洞居住,冬 暖夏凉。
• 黄河穿过,成了地地道道的黄河。
1
10
长
乌鞘岭
河口
城
太 行
山
脉
秦岭
旧孟津
如何解决水土流失问题?
1、植树造林种草等生物措施,建梯田、 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 2、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还林还 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 引进良种畜、禽,改天然放牧为圈养 3、控制人口数量
1
41
1
42
1
43
大 坝 淤 地 、 林 草 护 坡
1
44
1
45
1
46
1
1
17
黄 帝 陵
位置:陕西省黄陵县
清明节——祭祀典礼
1
18
黄土风情
窑洞
直立性,不易崩塌
干燥,容易开挖
1
信天游 歌腔高亢悠长19
陕西省黄陵县黄帝陵的轩辕庙
1
20
黄帝陵1 碑
21
河南洛阳1 龙门石窟外景
22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外景
1
23
云岗石窟
1
24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创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前827-
一、 文明的摇篮
黄土高原立体图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有的山丘像巨大的城堡,有的像成队 的猛犸,有的像滚圆的大馒头,有的像被巨手 撕裂的岗峦,上面还留着粗暴的指痕……”— —摘自美国记者斯诺《西行漫记》
1
1
黄土高原因覆盖深厚的黄土而得名。 地表支离破碎,千沟万壑,水土流失严重。
1
2
1
3
1
4
1
5
1
47
本节小结
本节重点:
1、黄土高原范围。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3、黄土高原的脆弱生态环境。 4、黄土高原的生态建设。
本节难点:
1、黄土高原范围。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成因。 3、黄土高原的生态建设。
1
48
范围:黄土高原东起太行上、西至乌鞘岭、南至秦
1
11
岭、北抵长城。
跨越省区:山西(晋)、陕西(陕、秦)、宁夏(宁)、 甘肃(甘、陇)、青海(青)1 、内蒙古、河南(豫)。12
干旱区 旱
半干 半
区 区 湿润
湿润区
从湿润、半湿润区 向 半干旱、干旱区 过渡
1
13
1
14
从 平原 向 高原、山地 过渡
1
34
黄土高原地貌景观
黄土塬
黄土梁
黄土峁
残留的高原面,顶部平坦 开阔,四周被流水侵蚀成
沟壑。
塬面受流水侵蚀,沟谷发 梁进一步被沟谷切割分离, 育,分割成长条状的山梁。 形成孤立的馒头状山丘。
不同的类型显示了黄土地1 区被侵蚀的不同程度 35
川
沟谷发育成川
川:农业较发达1 ,人口集中
36
三、严重的水土流失
• 科学家提出了多种假说,其中“风成说”
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高原的 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高原及我国西 北等地的荒漠、戈壁吹来的。
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0
黄土形成过程示意图
顺着风向,从戈壁—沙漠—黄土,颗粒越来越小。
1、粗大砾石留在原地----隔壁 2、较粗的沙子在近处堆积---沙漠 3、细小的尘土 东移南下 黄土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