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体知识文学常识
初中语文文体知识点归类

初中语文文体知识点归类一、文体知识文学体裁包括古代文体常识和现代文体常识两点。
古代文体:大致上能够分为韵文、骈文、散文,包括史传文。
韵文,即讲究押韵的文体,包括诗、词、赋、铭。
散文,包括史传文、议论文、杂记文、应用文等。
骈文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
下面择其重点予以说明。
1、古体诗、近体诗唐朝人把唐朝时盛行的格律很严的律诗、绝句称为近体诗,把唐以前的格律不严、形式较为自由的诗称为古体诗。
现在一般把律诗和绝句称为近体诗,而把其他的统称为古体诗。
古体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诗经》、《乐府》也属于古体诗。
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种,又有五言和七言之别。
律诗共八句,分四联: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偶句押平声韵,中间两联的上下两句要讲究对仗。
绝句共四句,其格律要求大体上与律诗相同,仅仅上下两句的对仗要求不是很严。
2、辞、赋、骈文辞即楚辞,属诗歌。
篇幅、句子较长,句式参差错落,形式自由,多用“兮”字,以抒情为主,有浓厚的浪漫色彩,以屈原的《离骚》为其代表。
赋,源于战国后期,句子大体整齐押韵,间杂散文句式,着力铺陈事物,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
代表人物为司马相如。
骈文,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全篇基本上用对偶句构成,讲究用典,词藻华丽,因大多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又称“四六文”,也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
《与朱元思书》、《阿房宫赋》便是此种文体。
3、词、曲词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盛行于宋。
是诗歌的发展,故称之为“诗余”。
它有多种词牌,各种词牌都有其固定的格式,包括字、句多少,平仄押韵等。
其句式长短不一,又称为长短句。
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字至90字)、小令(58字以下)。
曲,盛行于元代,故称“元曲”,也是配乐的诗。
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是清唱曲,杂剧是演出曲。
散曲又可分为小令和套曲两类,其中小令由一支曲子组成,套曲也叫套数,由多支曲组成。
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文学常识+文体知识+文化常识)

九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一、文学常识1.《沁园春·雪》是一首词(体裁),“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题目。
选自《毛泽东诗词集》。
作者毛泽东,字润之,诗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
主要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毛泽东诗词集》。
2.《我爱这土地》作者艾青,原名蒋正涵,号海澄,现代诗人。
1936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大堰河》。
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他的成名作。
著有诗集《北方》《黎明的通知》《归来的歌》等。
3.《乡愁》作者余光中,台湾诗人。
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敲打乐》《白玉苦瓜》等。
4.《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作者林徽因,中国著名建筑学家、诗人、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之一。
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
5.《我看》作者穆旦,原名查良铮,诗人、翻译家,是“九叶诗派”的代表性诗人。
6.《敬业与乐业》选自《饮冰室合集》。
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是中国近代维新代表人物,学者。
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著名的“戊戌变法”。
7.《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作者雨果,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
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8.《论教养》作者利哈乔夫,苏联学者、作家。
被誉为“俄罗斯知识分子的良心”。
主要作品有《善与美书简》。
9.《精神的三间小屋》作者毕淑敏,当代作家。
选自《毕淑敏散文》。
10.《岳阳楼记》选自《范仲淹全集》,作者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11.《醉翁亭记》选自《欧阳修全集》,作者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
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有《欧阳文忠公文集》存世。
12.《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作者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文学常识 文体知识

1. 《爱的教育》:情感的熏陶和品德的启示 《爱的教育》原名《心》,是意大利作家 德· 亚米契斯为9至13岁的孩子创作的一部小说。 它采用日记体的形式,讲述了一个叫恩利科的小 男孩成长的故事,记录了他一年内在学校、家庭、 社会的所见所闻,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祖国、父母、 师长、朋友的真挚的爱,有着感人肺腑的力量。 2.《繁星》、《春水》:母爱· 童真· 自然 《繁星》、《春水》发表于1923年,是冰心在 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它 们以“爱的哲学”为核心,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 内容:一是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二是对大自然 的崇拜和赞颂;三是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1.《世说新语》是由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他是南朝人,爱好文学。 2.《春》的作者是朱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 著名散文家、诗人。 3.《济南的冬天》的作者是老舍,原名舒庆春,字 舍予,北京人,满族,著名作家。 4.《海滨仲夏夜》的作者是峻青,山东海阳人。 5.《观沧海》的作者是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的 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6.《次北固山下》的作者是王湾,唐代诗人。 7.《钱塘湖春行》的作者是白居易,字乐天,晚年 又号香山居士,唐代大诗人。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 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 (小说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 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 记叙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 (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 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初中语文必背常识

初中语文必背常识一文体知识文学体裁包括古代文体常识和现代文体常识。
古文:古文大致可分为韵文、骈文、散文,包括史传。
韵是一种押韵的文体,包括诗、词、赋、碑文。
散文,包括历史传记、议论文、杂文、应用文等。
骈文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
下面重点讲解一下。
1、古体诗、近体诗唐朝人把唐朝时盛行的格律很严的律诗、绝句称为近体诗,把唐以前的格律不严、形式较为自由的诗称为古体诗。
现在一般把律诗和绝句称为近体诗,而把其他的统称为古体诗。
古体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诗经》、《乐府》也属于古体诗。
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种,又有五言和七言之别。
律诗共八句,分四联: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偶句押平声韵,中间两联的上下两句要讲究对仗。
绝句共四句,其格律要求大体上与律诗相同,只是上下两句的对仗要求不是很严。
2、辞、赋、骈文辞即楚辞,属诗歌。
篇幅、句子较长,句式参差错落,形式自由,多用“兮”字,以抒情为主,有浓厚的浪漫色彩,以屈原的《离骚》为其代表。
赋,起源于战国末期,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一般用韵工整,散文句混杂。
代表人物是司马相如。
骈文,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全篇基本上用对偶句构成,讲究用典,词藻华丽,因大多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又称“四六文”,也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
3、词、曲词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盛行于宋。
是诗歌的发展,故称之为“诗余”。
它有多种词牌,各种词牌都有其固定的格式,包括字、句多少,平仄押韵等。
其句式长短不一,又称为长短句。
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字至90字)、小令(58字以下)。
曲,盛行于元代,故称“元曲”,也是配乐的诗。
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是清唱剧,杂剧是表演。
散曲可分为诗和套曲两大类,其中诗由一首歌组成,套曲又叫套曲,由多首歌组成。
杂剧有一个完整的故事,结构是四折(相当于四幕)加一个楔子(序幕),由主语(人物动作和舞台效果的描写)、宾语(人物的对话和独白等)组成。
部编版初中语文:古代文学、文体、文化常识

部编版初中语文:古代文学、文体、文化常识部编七—九年级:古代文学、文体、文化常识一、文学常识(一)重要作家XXX(155—220),字XXX,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与其子XXX、XXX合称“三曹”。
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观沧海》的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XXX(701—762),字太白,号XXX居士,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
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XXX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XXX”之称。
XXX(?—约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尉。
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
XXX(约1251—约1321以后),号XXX,一说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与XXX、XXX、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XXX(前551—前479),名丘,字XXX,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年岁末期头脑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开创人,被后人尊称为“贤人”“至圣先师”。
XXX(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XXX合称“XXX”,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XXX(约715—770),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XXX并称“XXX”。
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忱旷达。
XXX(181—234),字XXX,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XXX(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XXX(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唐代诗人,和XXX合称“XXX”,与XXX合称为“温李”。
XXX(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诗人。
初中中考语文必考文学常识

初中中考语文必考文学常识初中语文必考文学常识大串烧01文学常识顺口溜一、作品串联法1. 汤显祖精心打造了《牡丹亭》,倾情上演王实甫的《西厢记》,关汉卿只好在一旁大叫《窦娥冤》。
2.《骆驼祥子》家中《四世同堂》,于《春华秋实》之际来到《龙须沟》的一个《茶馆》前,看见《女店员》《方珍珠》正挥舞着《神拳》为老舍表演。
3.《三里湾》的《小二黑结婚》,赵树理前去贺喜,听到了充满“山药蛋”味儿的《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
4.《雷雨》过后,《北京人》《王昭君》看见《日出》,知道这是一个《明朗的天》,便约上曹禺一起去观看他的《胆剑篇》。
5. 徐志摩《再别康桥》时,郁达夫正在北平感受《故都的秋》,朱自清则踏着《春》的脚步,享受着《荷塘月色》的美丽,来到《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找寻《绿》的《背影》,有幸观看了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闻一多听说后,为他作了《最后一次讲演》《死水》。
6.《李尔王》的儿子《哈姆雷特》去参加“奥赛(罗)”,想圆了《仲夏夜之梦》,遇到《威尼斯商人》,结果被有名的吝啬鬼夏洛克敲尽钱财,还名落孙山,“(麦克)白”跑了一趟,幸亏有莎士比亚的孩子《罗密欧与朱丽叶》与之结伴,才回归故里。
二、四字口诀法1. 先秦诸子,孔孟荀卿。
《论语》《孟子》,四书列名;老庄无为,《道德》《逍遥》;屈子楚辞,《九》《九》《离》《天》。
2. 汉代文赋,首推贾谊。
刘向司马,《战》《楚》《史记》。
班固《汉书》,断代开启。
3. 魏晋建安,三曹领先。
父有乐府,《神龟》《蒿》《观》。
曹丕燕歌,典论批评;子建七步,五言奠基。
4. 初唐四杰,卢骆王杨。
山水田园,王维浩然。
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之涣昌龄,高适岑参。
李白浪漫,蜀道进酒;杜甫写实,三吏三别。
唐宋八家,韩柳三苏,欧王曾巩,古文复兴。
5. 元曲四家,郑关白马;悲剧四部,赵汉窦梧。
明清小说,三水西红。
6. 《鲁迅全集》,著作颇丰。
小说有三,《彷徨》《呐喊》,旧事新说,《故事新编》。
初中九年级语文常考文学常识(最全版)

4.《庄子》,庄周及其弟子所作,道家学派著作。 《庖丁 解牛》
西汉 1.司马迁字子长,史学家,文学家。人称“太史公” 。《史 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共 130 篇, 10 表 8 书 12 本 纪 30 世家 70 列传,“世家”主要记诸侯之事,鲁迅评价“史家
2.《邹忌讽齐王纳谏》 选自《战国策·齐策一》,《战国策》 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活动的国别体史书,其涉 及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相传系战国时期各国史官 或策士辑录,西汉时,经刘向整理。 《战国策》还是一部优 秀的散文集, 它的文章说理透彻, 语言生动, 人物形象鲜明, 善于借助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
-4-
南北朝
1. 吴均《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的吴均的山水小品,被
称为“吴均体”
2.刘义庆 ,《咏雪》《陈庆丘与友期》选自南朝刘义庆编
写的《世说新语》
3.《三峡》选自《水经注》 ,郦道元范阳涿县人,北魏地
理学家。好学博览,留心水道等地理现象,撰《水经注》
。
其书名为注释《水经》 ,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
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
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
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
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唐代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选自《王子安集》 ,王勃,字子
安,唐朝初年的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
四杰”。
2.《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 ,王湾,唐代诗人。
关于文学常识的文体知识_写作技巧

关于文学常识的文体知识一、诗歌我国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源于原始人的劳动呼声,是一种有声韵、有歌咏的文学。
古诗多四言,如《诗经》,东汉魏晋以后多五言、七言。
唐代有古体和近体之分,"五四"有了新诗。
我国古代将合乐的诗歌称为歌,将不合乐的诗歌称为诗。
无论合乐与否,都具有很强的音乐美。
诗歌按时代分为古体诗、近体诗和新诗;按表达方式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按内容分为田园诗、山水诗、科学诗和咏物诗四类。
1、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指唐以前(主要是汉魏)的诗歌和模仿唐以前的诗歌创作的作品。
它由民歌发展而来,不求对仗、平仄,用韵自由。
中唐的白居易、元稹用乐府的形式创新题,称新乐府,仍属古体诗的范围。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今体诗""格律诗",句数、字数、平仄、用韵都有严格的规定。
分律诗和绝句两类。
3、律诗近体诗的一种体式,分五律和七律。
它在音韵、平仄、句式、对仗上都有一定规格和要求。
全诗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4、绝句近体诗的一种体式,分五绝和七绝,四句一首,一般认为是"截律诗之半"而成。
5、楚辞诗歌的一种体式,因产生于战国时期南方楚地而得名,以屈原《离骚》为代表,又称"骚体"。
特点:熔汇大量神话故事,富于幻想和浪漫气息;除抒情外,大用铺陈的方法;句式比较化,大量用"兮"字。
6、新诗又称"现代诗",指中国"五四"运动以来产生的新体诗歌。
它在形式上打破了旧体诗歌格律的限制,采用了较为自由的形式和接近口语的白话,便于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
新诗要求做到精练、押韵,大体整齐。
7、歌行体乐府民歌的一种体式。
歌是总名,铺张本事而歌称行,与"吟""曲""引""叹""篇""调"等均称"乐府歌行体",其间无严格区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文体知识总复习
记叙文知识
1.特点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综合其它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通过描述人物、事件及状物、写景来表达一定的中心。
2. 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有时六要素不一定都出现,某些要素是可以省略的。
3.顺序
A顺叙:以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记叙,如《一面》。
以事物或观察的空间顺序记叙,如《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
作用:脉络清楚,条理分明。
B倒叙:先写结局,再追述顺序叙述事情经过,回忆性文章多用这种顺序(注意与插叙的区别)
C 插叙:暂时中断中心事件的叙述,插入相关的另一事情的叙述,如《驿路梨花》。
作用:对缘由做补充,对人物做介绍。
4识别叙述表达方式的方法:叙述是对事情原委、始末作直接的介绍、说明和交待,是最基本的表达方式
5识别描写表达方式的方法;:描写是对人、事、物、景作具体、形象的刻画 .人物描写分为: 肖象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景物描写作用: 交待环境烘托气氛表现心理抒发感情
细节描写的作用: 具体生动
6识别抒情表达方式的方法:对感受和感情的抒发、表达。
直接抒情,直接抒发歌人或作者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通过记叙、描写、或议论来抒发感情。
说明文知识
1.特点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兼用叙述、描写、议论。
以解说或介绍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构造、功用、类别等或物理的含义、特点、演变等为主要内容。
以客观、准确为基本要求,一般不表示作者的感情倾向。
2;分类按说明对象分:①事物说明文:解释、介绍实体性事物,如《中国石拱桥》。
.②事理说明文:解释、说明抽象性事物,如《死海不死》。
3.说明方法
A下定义:用判断句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简明、概括的说明
B举例子:列举实例对事物作具体的说明
C分类别:按照一定标准、角度对较复杂的事物进行分类,再逐一说明
D打比方:运用比喻方法,对事物或势力进行形象化的说明
E作比较:将此事物与彼事物进行比较,说明此事物的特征,作比较有横向比较(类比对比)和纵向比较两种
F作引用:引用经典、文献、名言、诗词、歌谣、传说等进行说明
G列数字:确数,用准确的数字资料加以说明。
概数,用概数对事物作准确说明
H列图表;通过画图,照片或列表的形式对事物进行说明
4. 顺序
空间顺序: 空间方位、地点位置的转换顺序如东西南北中、前后左右等。
如《故宫博物院》
时间顺序: 以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说明,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
逻辑顺序:1、现象-本质2、特点-用途3、原因-结果4、整体-部分5、主要-次要6、概括-具体如《大自然的语言》
5.说明语言: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说明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议论文知识
1.特点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可兼用其它表达方式;以鲜明的态度表明观点或主张;以充分的材料证明其观点或主张。
2.要素
论点-对所论述的问题所持的观点、态度。
论点有中心论点、分论点两种,有的议论文只有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中心论点、分论点均有。
论据-对论点进行证明的材料、依据。
论据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类。
论证-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3.分类
立论文-从正面论述其观点、说明其观点的正确,如《怀疑与学问》。
驳论文-对反面论点进行驳斥,确立起正确观点。
如<
4.结构
基本结构引论-开头部分,提出问题。
本论-主体部分,分析问题。
结论-结尾部分,解决问题。
如《谈骨气》开篇提出论点,并作解释和分析,后用三个实例三个方面证明论点,最后提出号召。
(分析时应具体,一般多为:总---分;总----分----总;分----总等) 总分式先总后分;分总式,先分后总如《哨子》总-分-总如《谈骨气》
5.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例证法) 运用典型事例说明观点,如《理想的阶梯》中列举了爱迪生、鲁迅、巴尔扎克等例。
道理论证(引证法) 引用经典或名言、谚语等证明论点,如《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中引用了达尔文、黑格尔、戴维、歌德等名人的话。
比喻论证(喻证法) 借助形象的比喻来说明论点,如《批评与自我批评》中用“打扫卫生”、“洗脸”来比方。
对比论证:用反向事例或对比说明论点,如《理想的阶梯》中用“没有理想的人”“不爱惜时间”与“有理想的人”“珍惜一分一秒”加以对比论证。
6.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小说知识
1. 特点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2.三要素
A人物----人物生活的关系:塑造人物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可以某一真
人为模特儿,综合其他人的一些事迹,也可杂取许多人的特点合为一个典型人物。
塑造人物的手段:描写人物外貌、心理、语言、行动;可以概括介绍或具体描绘;可以正面着笔或侧面烘托;在文中可适当插入议论或抒情。
B 情节-----故事情节的作用:与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中心思想。
故事情节的来源: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比现实生活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
故事情节的过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时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C环境------ 环境描写的作用:烘托人物活动的天地,人物思想性格的阶级根源和社会根源。
环境描写的种类:社会环境:提示时代背景..自然环境:包括地点、时间、季节、气候及景物。
其作用――表现人物身份、地位、行动、心情,渲染气氛。
诗歌知识
诗歌与小说、戏剧、散文合称四大文学体裁
1. 分类------以表达方式为分类标准: 抒情诗――《沁园春•雪》、《有的人》、《周总理、你在哪里》;叙事诗――《木兰诗》《卖炭翁》
以诗歌体裁为分类标准: 古代诗歌和近体诗
2.绝句特点――每首四句,一般双句押韵,有的首句入韵,它可以分为五言绝句(特点,每句五字);七言绝句(特点,每句七字.)
3.律诗特点――每首八句,两句一联,中间两句必须对仗,押韵同句。
可分为五言律诗。
(特点,每句五字。
)七言律诗。
(特点,每句七字。
)
4.词------ 又称长短句。
特点略,如《忆江南》
5. 曲----产生于元代,,初中学了两首:<<山坡羊·童关怀古>><<天净沙·秋思>>
6.押韵-------有相同或相近的韵母。
有些古诗现在读来不押韵的,是因为古今语音不同。
戏剧知识
1.定义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2.分类及标准
按艺术形式表现手法分------话剧以对话为主,如《威尼斯商人》;歌剧以歌唱为主,如《白毛女》; 舞剧以舞蹈为主。
按剧情繁简及结构分--------多幕剧生活面宽广,情节较复杂,人物较多,布景变换频繁。
独幕剧人物较少,情节较简单,布景变换少或不变。
按题材反映的时代分历史剧如《打渔杀家》。
现代剧如《白毛女》。
按矛盾冲突性质和表现手法分喜剧\ 悲剧\正剧(悲喜剧)如《白毛女》
3. 剧本特点-----
A必须适合舞台演出,受时间限制,篇幅不宜过长,人物不宜太多,场景不能过多变换。
B必须有情节(即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又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有时前有序
幕,后有尾声。
C语言必须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通俗自然,简练明确,响亮动听。
动作必须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
4/剧本的构成:
A舞台说明或舞台提示:位置在每一幕(场)的开端、结尾、对话中间。
内容是人物表;时间、地点、服装、道具、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
舞台提示的作用是帮助刻画人物性格、展开故事情节。
B人物台词:人物说的话或唱词等.
散文知识
1/定义散文是指同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
(精粹精辟,形式自由,能迅速反映生活。
)
2.分类A抒情散文以一定的事物为对象,侧重于具体生动的抒发作者的情怀,如《荔枝蜜》。
B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中心,往往也带有抒情成分,如《藤野先生》。
3.特点----- 形散而神不散.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空间限制。
组织材料、结构呈篇较自由。
立意方面: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必须明确而集中。
表现方法不拘一格:可叙事、写人、托物抒情、发表议论,如《记一辆纺车》。
4. 揭示中心思想的独特方式:作者往往抓住自己在生活中感受最深的某一事物,挖掘着事物所包含的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并展开丰富的联象,借以揭示中心思想。
如《白杨礼赞》。
散文往往用多种表现手法如:象征;借物喻人;托物言志;想像;联想及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
5.结构上:往往有一条线索,把材料贯串成一个整体。
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