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自远方来

合集下载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译文] 学习过的好东西时常复习,不也令人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出典] 《论语》注:1、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注释:学,是仿效。

凡致知力行,皆仿效圣贤之所为,以明善而复其初也。

习,是温习。

说,是喜悦。

朋,是朋友。

乐,是欢乐。

愠,是含怒的意思。

君子,是成德的人。

3、【译文】1孔子说:学习修养自己和福国利民的学问,又能够适时地实行,岂不是很令人欣喜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岂不是很快乐吗?当自己的道德学问有成就时,即使旁人不知道,心里也没有丝毫怨恨,这不正是一个君子的,风范吗?【译文】2孔子说:“学习而经常实践,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是很快乐吗?没有人了解自己,并不烦恼怨怒,这不才是君子吗?”【译文】3孔子说:“学习知识,进而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儿吗?我有才学,别人不了解我,可是我自己并不恼怒,不也是品德高尚的人所具有的吗?”4、作为论语首章,并不必具有深意。

但由于首章突出的“悦”、“乐”二字,似可借此简略谈论(《今读》的一个基本看法:即与西方“罪感文化”、日本“耻感文化”(从RuthBene-dict及某些日本学者说)相比较,以儒学为骨干的中国文化的精神是“乐感文化”。

“乐感文化”的关键在于它的“一个世界”(即此世间)的设定,即不谈论、不构想超越此世间的形上世界(哲学)或天堂地狱(宗教)。

它具体呈现为“实用理性”(思维方式或理论习惯)和“情感本体”(以此为生活真谛或人生归宿,或日天地境界,即道德之上的准宗教体验)。

“乐感文化”“实用理性”乃华夏传统的精神核心。

作为儒学根本,首章揭示的“悦”、“乐”,就是此世间的快乐:它不离人世、不离感性而又超出它们。

学习“为人”以及学习知识技能而实践之,当有益于人、于世、于己,于是中心悦之,一种有所收获的成长快乐。

有朋自远方来诗文

有朋自远方来诗文

“有朋自远方来”出自《论语·学而》中的一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的意思是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
如果你想要关于“有朋自远方来”的诗文,以下是一些例子:
1. 《有朋自远方来》——宋·文天祥
有朋自远方来,扣我柴扉,许我桃花。

我有美酒,足以醉之。

明日之晨,我们同去赏花。

2. 《有朋自远方来》——唐·王勃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酒同饮,不亦快哉?朋友啊,让我们一起畅饮,一起高歌,一起度过这美好的时光。

3. 《有朋自远方来》——明·杨慎
有朋自远方来,喜不自胜。

我们一起品尝美食,一起谈论人生,一起欣赏这美丽的风景。

4. 《有朋自远方来》——清·曹雪芹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们一起品茶赏花,一起吟诗作对,一起度过这美好的时光。

这些诗文都表达了对朋友来访的喜悦和欢迎之情,展现了友情的珍贵和美好。

有朋自远方来的成语典故

有朋自远方来的成语典故

有朋自远方来的成语典故
“有朋自远方来”这个成语出自中国的经典古籍《论语》。

它表示当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时,人们会感到非常高兴,即使他人对此一无所知,并不感到不满。

这体现了君子应有的气度,也是友谊的象征。

成语的典故源自《论语·子罕篇》中的一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是孔子与其弟子讨论关于朋友和友谊的话题时,孔子所作的回答。

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于朋友相聚的喜悦之情。

在孔子的观念中,朋友是可以相互理解和支持的,他们之间的相聚不仅可以增加快乐,也可以互相帮助和进步。

因此,当有朋友自远方来时,孔子感到非常高兴。

这个成语也常常被后人引用,成为表达友谊之情的常用语。

从这个典故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交友观。

他重视朋友,珍视友谊,认为朋友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他认为,朋友之间应该相互尊重、理解和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真正的友谊。

同时,他也强调了朋友之间的相聚可以带来快乐和互相帮助,这是友谊的真正价值所在。

此外,这个成语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乐善好施”的精神。

当有朋友自远方来时,虽然他人可能对此一无所知,但君子并不会感到不满,而是展现出一种大度和气度。

这也是中国文化中“以和为贵”的思想的体现。

总的来说,“有朋自远方来”这个成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友谊的珍视和重视,同时也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乐善好施”的精神。

这个成语至今仍然被广泛使用,它提醒我们珍视身边的朋友,重视友谊,同时也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有大度和气度。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意思是: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难道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吗?这句话常用来表达对远道而来朋友的欢迎。

出自《论语·学而篇》,《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意思: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愉快吗?现在这句话常被用以对远道而来的朋友表示欢迎。

出自——《论语·学而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汉族,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祖上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

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出自哪本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出自《论语十则》,意思是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愉快吗?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

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作品多为语录,但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其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浅近易懂,而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时习之不易,乐,忽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

学而时习之不易,乐,忽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

释义:
孔子说:学习新知然后能做到时常温习它,这不是一件很令人愉快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这不是一件很令人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的心里一点也感觉到生气、怨恨,这不正是君子之所为吗?
出自春秋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学而》。

原文(节选):
《论语·学而》(节选)春秋: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简介:
1、是学习方法。

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2、是学习乐趣。

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3、是为人态度。

“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扩展资料:
孔子所说的学,可不是单指书本知识,而是指西周时期贵族子弟所修习的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古时也称六艺。

既然“学”字不单指读书和获取书本上的信息,那么“习”字也不应当理解为复习或温习。

古代的礼是种种特定仪式,乐则需要演奏乐器,射是射箭的本领,御则是驾车的技术。

所以孔子所言的学与习,就不单单是指读书和阅读,还要包括学习与演习技艺。

比如,学习并练习射箭,学习并练习驾车,学习并演奏音乐,学习并演习礼仪。

所以,我们将学而时习之翻译为学习新知后时学复习是不妥的。

所以学而时习之就概括了孔子与其弟子们的学习生活。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
【翻译】: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出处】:《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赏析】学习的过程中,有志同道合的人非常重要,学友之间只有在交往中才能互相激励,相互补益,使自己的思考、观点得到别人的评价、认可。

这句话强调的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意思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意思

意思是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愉快吗?
出自《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释义: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地复习,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知道)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用法:这句话常被用以对远道而来的朋友表示欢迎。

字义:
自:从,这里指从远方来
朋:同门;一同学习者;弟子;志同道合的人
乐:快乐。

乎:文言中用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助词,这里相当于“吗”。

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的意思。

远方:指遥远的未来。

古诗论语六则翻译赏析

古诗论语六则翻译赏析

古诗论语六则翻译赏析论语六则第一则【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注释】⒈学:学习⒉而:而且,并⒊亦:也,语气词,起强调作用。

⒋时:按时⒌习:坚持,实践⒍之:代词,这里指学到的知识或技能。

【翻译】孔子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第二则【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便能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这个)做老师了”。

第三则【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注释】学:学习而:但是,表转折思:思考罔:迷惑殆:在学习上陷入困境【翻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但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

”第四则【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比喻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接受得快。

【赏析】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

有句话说: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第五则【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一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选取他们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赏析】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受到后代知识分子的极力赞赏。

他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

他的这段话,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

第六则【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学们,生活需要友情,人生需要朋友。 生活中我们要交真友,善交好友,多交益友。在 网络的虚拟世界里,我们更需要警惕邪恶,防止 虚伪,反对背叛。愿你的人生友情常伴,有爱相 随。最后让我们聆听一首歌曲来作结吧!
这些年一个人 风也过雨也走 有过泪有过错 还记得坚持甚么 真爱过才会懂 会寂寞会回首 终有你终有梦在心中 朋友不曾孤单过 一声朋友你会懂 还有伤还有痛 还要走还有我 这些年一个人 风也过雨也走
歌曲


友,分享快乐,收获友谊。

周华健--朋友 小虎队--爱 任 贤齐--兄弟 高进,小沈阳--兄弟 李小杰--朋友的酒 吕 方--朋友别哭 庞龙--兄弟干杯 那英--姐妹弟兄 张 伟文 --友谊之光 选择你喜欢的一首歌曲,抽空唱给你的朋 黑鸭子---友谊地久天长
2:解读“朋友”
猜一猜它是个什么字,并解释其内涵。
这是 “友”字的小篆写法,它看起 来像两只同时伸出来的右手,两手 相交表示握手。握手是为了表示友 好,就像生活中的朋友相见,大家 都伸出右手紧紧相握,以表达亲密 友好之情。所以“友”字本义是友好 之意。
猜一猜它是个什么字,并解释其内涵。
甲骨文的“朋”字看起 来像并列的两串贝壳, 这种并列的关系表达了 “朋”字平等的内涵。
1、请认真填写好课本36页《评价表》 2、作业: 作文(必做):将活动中的自我介绍写成一篇习作, 或者为你的朋友写一篇介绍文字。不少于400字。 实践作业(选作):将自己搜集到的朋友相关资料 整理成手抄小报,班级展示。 3、推荐阅读欣赏 A、 复旦大学陈果老师的视频:孤独与朋友 B、培根《论友情》C、cctv 青年公开课《开讲啦》
爱默生说过:找到朋友的唯一办法是自己成为别人的朋友。 要求于朋友的,我们必须先做到!
---
《礼记 学记》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交个 好朋友,可以相互帮助,共同成长。与朋友交往的第一 步就是要展示自己,现在我们开始自我介绍,让朋友认 识不一样的你。 (先小组内发言,然后每组选一名同学全班发言。)
诗文
你搜集的有关交友的诗句,有与上述诗句不同的, 请大声读给其他同学听一听!
名言警句
1.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 弟也。——论语·颜渊
赏析:只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对工作认真负责,不 出差错,和人交往态度恭谨而合乎礼节,别人就都乐于与 自己交朋友,那么,普天之下到处都是你的朋友。
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成语
2.说一说你心目中的朋友(按照分类,用词语概 括) 坦率 调皮 勇敢 保守 大胆 顽皮 无虑 悠 (1)性格 闲 沉着 胆小 开朗 天真-----(2)语言 亲切感人、得体优雅、风趣幽默、自然质朴-----(3)感情(情感)开朗 天真 害羞、温顺-----(4)为人处事 实干认真 稳重冷静 平等互惠 宽容他人,尊重 差异----(5)对我的态度 实在 热情 帮助照顾 关心体贴 坦诚相待,坚持原则--小结
志同道合为“朋”, 情趣相投为“友”。
我的感悟:
通过对“朋友”两字的解读,我们可以将 “朋友”的内涵理解为平等而友好的人际 关系。平等意味着重视而非歧视对方;友 好则意味着我们的言行举止不仅不会给他 人带来伤害,带来痛苦,而且会给他人带 来快乐和益处。

1、朋友是什么?写一排比句。
示例:朋友是我们站在窗前欣赏冬日飘零的雪 花时手中捧着的一盏热茶;朋友是我们走在夏日 大雨滂沱中时手里撑着的一把雨伞;朋友是春天 来临时吹开我们心中冬的郁闷的那一丝春风;朋 友是收获季节里我们陶醉在秋日私语中的那杯美 酒。
要求:1.每组只选择一方面互相交流后整理在活页纸上。 2.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时 间控制在三分钟左右。
成语
肝胆相照、情同手足、志同道合、风雨同 舟、荣辱与共、同甘共苦、生死之交、莫逆 之交、义结金兰„„ 课后整理搜集的成语,写在读书笔记上。
齐声诵读以下优美诗文。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唐·李白)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 人生所贵在知己,四海相逢骨肉亲(唐·李贺)
活动目标
1.学会搜集整理资料。 02.学会用准确、生动、文明、得体 的语言进行交流。 03.学会与人合作,能用文字、语言 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4.培养友情,理解交友之道。了解 “朋友”的内涵,学会与别人交朋友。
交流收获,解读“朋友”
1:交流收获 各小组选代表上台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交友 的成语、诗词文章、名言警句、故事、歌曲 等材料。
赏析: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明交友的重要 性。
3.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
赏析:交个好朋友,可以相互帮助,共同成长。
课后整理你所搜集的名言警句。(能够说出自 己的赏析更好,摘抄到读书笔记上。)
故事

请同学们利用业余时间,用现代汉语讲述 课本第34页故事典故给你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