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自远方来笔记整理
七年级上册语文有朋自远方来

七年级上册语文有朋自远方来
《有朋自远方来》是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交友之道,学会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以下是关于这篇文章的笔记:
一、交友之道
1. 交友的重要性:朋友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可以给我们支持、鼓励、帮助和建议。
2. 交友的原则:
- 诚信:诚实守信是交友的基础,只有彼此信任,友谊才能长久。
- 宽容:朋友之间要学会宽容,接受对方的缺点和不足。
- 尊重:尊重对方的意见、兴趣和隐私,不要强加自己的观点。
- 互助:朋友之间应该相互帮助,共同成长。
二、名言警句
1.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
2.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
3.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鲁迅
4.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
三、自我介绍
1. 姓名、年龄、班级。
2. 兴趣爱好:介绍自己的兴趣爱好,以便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3. 个性特点:简要介绍自己的个性特点,让别人更好地了解你。
4. 交友期望:表达自己对友谊的期望和对朋友的要求。
四、活动总结
通过这次综合性学习,我们了解了交友之道,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结交更多的朋友,丰富自己的人生。
七上论语12章笔记

七上论语12章笔记以下是七上《论语》十二章的笔记,希望对您有所帮助:1.子日:“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解释:孔子说:“学习后及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这不是君子吗?”2.曾子日:“吾日三首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解释: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首自己:为别人谋划是否忠诚?与朋友交往是否诚实?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3.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解释: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于学业,三十岁时做事合于礼,四十岁时能明白事理不迷惑,五十岁时了解天命,六十岁时一听到别人说的话就能辦明是非真假,七十岁时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4.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解释:孔子说:“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的认识,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5.子日:。
学而不思则周,思而不学则殆。
”解释: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6.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解释: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
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7.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解释:孔子说:“几个人-起走,其中-定有我可以学习的: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就改正自己。
”8.子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解释:孔子说:“时间像流水-样逝去!日夜不停。
”9.子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解释:孔子说:“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普通人却不能被夺去志气。
”10.子夏日:“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解释:子夏说:“广泛学习且能坚定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七年级上册语文有朋自远方来笔记

【七年级上册语文有朋自远方来笔记】1. 导言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有朋自远方来》一课,讲述的是孔子与弟子们的故事,着重表现了孔子的待人接物之道。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多个角度对这一主题进行深入探讨,希望能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领悟其中蕴含的深刻意义。
2. 内容概要《有朋自远方来》一课的主要内容是孔子接待鲁国宰相仲由时,弟子们对待客人的态度与孔子的不一致。
孔子在小事上的处世原则,弟子们则有着不同的做法。
通过这一故事,我们可以深入探讨待人接物的道理。
3. 待人接物的道理待人接物是孔子儒家思想中的一部分,强调的是“仁”的重要性。
而“仁”包括了对人的关爱、责任感、善良等多个方面。
我们在待人接物时需要明晰自己的立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感受。
4. 孔子的教诲在《有朋自远方来》一课中,孔子强调了“礼”的重要性。
他告诉弟子们,接待客人远比备饭更为重要。
孔子认为,对待客人的礼节要比家人还严谨。
这说明了待人接物的高尚品格和礼貌态度在孔子心中的地位。
5. 个人观点和理解对我来说,通过学习《有朋自远方来》一课深刻理解了待人接物的道理。
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显得尤为重要,我们需要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同时也需要展现自己的优秀品质。
这样不仅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能够让自己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
6. 总结《有朋自远方来》一课是一篇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文章,让我们看到了孔子对待人接物的高尚情操和深刻智慧。
希望我们能够在现实生活中,以孔子为榜样,学会待人接物,以礼待人,真诚相待,展现出我们崇高的人格魅力。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深入探讨了《有朋自远方来》一课的内容,并结合孔子的思想和我们的个人观点,对待人接物的道理做了深入理解和阐述。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让读者对这一主题有更深刻的认识和领悟。
有朋自远方来,是一篇令人动容的文章。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故事,让我们不仅了解了孔子的高尚品德和待人接物之道,也让我们思考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
七年级上册语文笔记第十课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十课《论语》十二章的笔记,供您参考:一、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二、翻译1.孔子说:“学习后及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是君子吗?”2.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谋事是否忠诚?与朋友交往是否诚实?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3.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于学业,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一听到别人说的话就能明白其主旨,七十岁能随心所欲,但不越出规矩。
”4.孔子说:“温习旧知识可以获得新知识,可以成为老师了。
”5.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不学习就会有害。
”三、笔记内容1.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孔子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强调了反思和实践的重要性。
2.课文中提到了“吾日三省吾身”,每天都要反省自己的行为和言语,以不断进步。
同时,“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不思考或者只思考不学习都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和智慧。
3.课文中还提到了“温故而知新”,即通过复习旧知识来获得新知识。
此外,“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也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
在学习中要实事求是,不要不懂装懂。
4.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孔子的思想和学习方法,从而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习。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反思自己的行为和言语,不断进步。
有朋自远方来的知识点

有朋自远方来的知识点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是一句出自《论语》的名言,意指能够结交远方来的朋友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
而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交通和通讯的发达,我们能够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知识,这为我们的学习和成长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通过互联网,我们可以从全球范围内获取丰富的知识。
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日常生活,我们都可以通过搜索引擎、在线课程和论坛等平台了解到各种各样的知识。
比如,我们可以在网上学习外语、历史、文化等知识,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见解和经验。
这些来自远方的知识不仅能够拓宽我们的思维和视野,还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
通过交流与合作,我们可以从他人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和知识,通过与他人交流,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的观点和见解。
比如,我们可以与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合作,共同完成项目,通过与他们互动,我们可以学到他们的专业知识和工作方法。
这种来自远方的知识不仅能够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还能够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旅行也是获取来自远方的知识的一种方式。
通过亲身体验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到不同地方的文化和历史。
比如,我们可以去远方的国家旅行,参观当地的博物馆、名胜古迹,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与当地人交流。
这样的经历不仅能够让我们感受到不同地方的魅力,还能够拓宽我们的眼界,增加我们的见识。
通过阅读书籍和期刊,我们也能够获取来自远方的知识。
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学者和专家通过写作和出版,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观点传递给读者。
通过阅读他们的著作,我们可以了解到他们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成果,从中汲取知识和启发。
比如,我们可以阅读国际学术期刊,了解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学术动态,从中获取新的知识和理论。
通过参加国际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我们也能够获取来自远方的知识。
在这些活动中,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和专家聚集在一起,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和观点。
通过参与交流和讨论,我们可以与他们交流和学习,了解到最新的研究动态和学术发展方向。
有朋自远方来课堂笔记

有朋自远方来课堂笔记
一、文学常识。
1. 出处。
二、字词积累。
1. 重点字词。
- “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在古代,“朋”和“友”有区别,“同门曰朋,同志曰友”。
- “自”:从。
- “远方”:远方的地方,这里可以理解为远方不同地方的人。
三、句子翻译。
1.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翻译: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
四、文本理解。
1. 思想内涵。
- 反映了儒家重视人际交往和志同道合者相聚的思想。
在儒家的观念中,朋友之间互相学习、互相砥砺,当远方的朋友前来,就意味着有了交流思想、增进学问的机会,所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这种思想也体现了当时社会对于人际关系构建的重视,倡导人们积极与他人交往,在交往中不断提升自己。
- 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这句话也表达了一种开放包容的态度。
欢迎来自远方不同地方的人,体现了一种文化上的包容,不同地域的人带来不同的文化、思想观念等,通过交流可以促进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2. 现代意义。
- 在现代社会,这句话仍然有着积极的意义。
在全球化的今天,人们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相互交流合作。
当我们欢迎远方的朋友时,不仅可以增进友谊,还可以促进文化交流、经济合作等。
例如,在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各国的艺术家、学者等相互交流访问,就如同远方的朋友相聚,通过这种交流可以让不同的文化相互借鉴,共同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
在商业领域,跨国公司之间的合作也是不同地区的人汇聚在一起,共同谋求发展,这也体现了“有朋自远方来”的现代意义。
七年级上册论语12章笔记

七年级上册论语12章笔记一、原文及翻译。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重点字词。
- “时”:按时。
- “习”:复习、温习。
- “说”:通“悦”,愉快。
- “愠”:生气,发怒。
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重点字词。
- “三省”:多次反省。
“三”表示多次,不是确指三次。
- “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 “信”:诚信。
-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 重点字词。
- “有”:通“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 “立”:站立,站得住,这里可理解为独立做事情。
- “不惑”:迷惑,疑惑。
- “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 “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指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 “逾矩”:越过规矩。
4.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翻译: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 重点字词。
- “故”:旧的知识。
- “新”:新的理解和体会。
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文言文翻译句子笔记整理

一、原文与翻译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时去温习它,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的表现吗?”二、翻译要点1. “学而时习之”:这里的“学”指的是学习知识,“时”表示按时,“习”为温习。
整句意为学习了知识后要按时去温习。
2. “有朋自远方来”:这里的“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朋友,“远方”表示从远地来。
整句意为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地来。
3. “人不知而不愠”:这里的“人”指的是别人,“不知”表示不了解,“愠”为生气。
整句意为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
4. “不亦……乎”:这是一种文言文常见的句式,表示反问,加强语气。
整句意为这不是……吗?三、句子解析1.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学习知识的重要性,以及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断温习。
2. 这句话反映了孔子对待友谊的态度,认为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是人生一大乐事。
3. 这句话展示了孔子的人格魅力,他对待别人的误解和冷漠,始终保持平和的心态。
四、翻译技巧1. 理解原文含义:在翻译文言文句子时,首先要理解原文的含义,这是翻译的基础。
2. 注意文言文特点:文言文具有独特的语法和词汇特点,翻译时要尽量保留这些特点。
3. 适当调整语序:文言文的语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翻译时要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进行调整。
4. 适度增减词语:为了使译文更加通顺,可以根据需要在翻译过程中适当增减词语。
5. 保留原文韵味:在翻译过程中,要尽量保留原文的韵味,使译文更具文化内涵。
五、总结本文通过对孔子名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翻译和分析,探讨了文言文翻译的要点和技巧。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要注重理解原文含义,注意文言文特点,适当调整语序,适度增减词语,并保留原文韵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实践活动:有朋自远方来
1、某中学开展“迎接新同学,结交新朋友”活动,你作为其中一员,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请你为本次活动取个好听的名称。
(注意活动主题哦)
示例:高山流水觅知音
(2)请你帮主持人完成下面的开场白(要求:引用一句有关交友的名言)
示例:同学们,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迎接新同学,结交新朋友”活动。
古人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们能相聚在一起,就是缘分。
希望大家踊跃参与,积极与同学们分享你的成长故事和兴趣爱好。
(3)本次活动即将结束,请作为主持人的你拟写一段结束语。
示例: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伴随着动听的音乐,本次活动即将结束。
大家在活动中充分展示了自己的风采,或唱或跳,或说或演,或弹或奏,让我们看到了同学们不同往日的一面。
希望大家携手并肩,共同建设好我们这个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3)、请你给本次活动拟一则宣传语。
示例:①四面八方来聚首,欢聚一堂是缘分。
②共话友情,畅想未来。
(4)如果大家推选你作为负责人,请你设计活动实施的步骤。
第一步:主持人宣布活动开始。
第二步:齐唱歌曲《朋友》。
第三步:自我介绍,才艺展示。
第四步:老师总结发言。
(5)、请写出有关友情的成语:莫逆之交、刎颈wěnjǐnɡ之交、肝胆相照,情同手足,志同道合,风雨同舟,荣辱与共,生死之交,义结金兰;
(6)、请写出与友情有关的古诗词。
①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③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④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⑤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论语·学而》
(7)、请写出有友情的名人名言。
①近朱者赤,近墨都黑。
——孟子。
②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闪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nìnɡ,损矣。
——孔子
③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礼记·学记》
④懂得处友,就懂得处人;懂得处人,就懂得做人。
一个人在处友方面如果亏缺,他的生活不但不能是快乐的,而且也决不能是善的。
——朱光潜《论交友》。
⑤财富不是朋友,而朋友却是财富。
——斯托贝
(8)、从以上名言中你得到哪些交友感悟?
①交友要慎重。
②多交益友。
③友谊不可或缺,友谊能提高我们生活的品质。
④能促进我们为人处世的能力。
⑤真诚的友谊比财富更重要,我们珍惜真友谊。
⑥交友要真诚、重道、守信。
2、交友成语故事(典故):伯牙绝弦:比喻知己难遇;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和音。
也比喻乐曲高妙。
割席断交:比喻朋友绝交;管鲍之交:形容朋友之间亲密无间、彼此信任。
⑴伯牙绝弦:
古文原文: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译:伯牙子弹琴,钟子期听他弹琴,伯牙子在弹琴时想着泰山,钟子期说:“弹得好呀,就像那巍峨的泰山。
”一会,伯牙子又想到流水。
钟子期说“弹得好呀,就像那浩浩汤汤的流水。
”钟子期死了以后,伯牙子摔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认为世上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
⑵割席断交:
古文原文:管宁、华歆xīn共园中锄菜。
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miǎn)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
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
(译: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菜,看见地上有一片金,管宁仍依旧挥动着锄头不停,和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华歆拾起金片而后又扔了它。
他们又曾经同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个坐着华贵车辆的官员从门前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
管宁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再我的朋友了。
”)
⑶管鲍之交
古文原文:春秋时期,(管仲)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之,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小白立。
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伸囚焉。
鲍叔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史记·管晏列传》
(译:管仲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明、有才干。
管仲家贫,经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
不久,鲍叔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
等到小白即位,立为齐桓公以后,桓公让鲁国杀了公子纠,管仲被囚禁。
于是鲍叔向齐桓公推荐管仲。
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归正于一,这都是管仲的智谋。
)
3、网上交友的利与弊
正方:我认为网上交友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网络交友的弊端):在虛拟的世界里,不能做到互相了解,只能观其言,不能观其行,另外网上所说跟现实总会有所差距,如果把握不好,容易上当受骗。
青少年一旦迷上网上交友,势必会心神不宁,久而久之,便会云游于虚幻之中,荒废了学业。
反方:我认为网上交友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网络交友的利)。
首先网上交友,坦诚相见,敞开心扉,更易找到“知心朋友”。
其次,不受各种限制,更方便快捷,更经济,也可为急需救助的人号召全社会朋友来底帮助。
4、你认为哪些朋友可以称为“益友”?哪些朋友是“损友”呢?请简单说一说。
答:能帮助自己上进的朋友是“益友”;对自己道德品行产生不良影响的朋友是“损友”。
5、请你结合自身情况,思考一下,如何交到更多的好朋友,需要做哪些具体的改变?
(1)言行上应该变得更有礼貌。
(2)平等互惠,学会体谅朋友的难处,相互给予与分担。
(3)宽容他人,尊重差异,加强沟通。
(4)重道、讲诚信,坦诚相待,坚持原则。
6、在交往过程中,有些朋友对你的错误直言不讳。
你是否喜欢这种朋友呢?
答:喜欢。
这种朋友,我们称为诤友。
他(她)能坦率地指出我们的问题,提出批评,这是非常难得的。
陈毅元帅曾说过“难得是诤友,当面敢批评”。
我们应乐于和这种朋友交往。
7、列举有关友情的小故事
(1)季布“一诺千金”使他免遭祸殃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
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这就是成语“一诺千金”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
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感,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使他免遭祸殃。
(2)抗战老兵欧兴田,生为战友守墓,死与战友同眠
抗战时欧兴田和战友们订立了一个生死约定——“谁要是活下来就要为死去的战友守陵!”最终全班只剩他一人幸免于难。
1981年12月,欧兴田离休,回到了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寻找烈士遗骨,把包含同班战友在内的2400余具烈士的遗骨,安放在自己辛辛苦苦牵头筹建的烈士陵园里。
1991年春,欧兴田和老伴一起住进了陵园,从此不曾离开。
2010年3月,欧兴田的老伴去世,留下他孤零零地守在陵园里。
今年3月26日,这位抗战老兵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享年91岁。
临终前他把看护烈士陵园的接力棒交给自己的孙子欧阳,并特别交代家人:生为战友守墓,死与战友同眠,把骨灰撒在烈士陵园里……
8、漫画甲说明:朋友应当将心比心,以诚相待。
漫画乙说明朋友应当以礼相待,互相支持,亲密无间。
9、读图,解读“朋友”内涵。
“朋”字的甲骨文看起来像并列的两串贝壳,这种并列的关系表达了“朋”字平等的内涵。
“友”字的甲骨文看起来像两只同时伸出来的右手,两手相交表示握手。
大家都伸出右手紧紧相握,以表达亲密友好之意。
所以“友”字的本义是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