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收购诺基亚手机业务:纯硬件和纯软件的死亡
微软收购诺基亚的另一种解读

微软收购诺基亚的另一种解读想象现在是1999年。
不对,想象它是2006 年。
你办公室里电脑的牌子是……好吧,牌 子并不重要。
除非你从事的是创造性职业, 否则你的电脑上运行的肯定是微软 (Microsoft)的 Windows 操作系统。
而你口 袋里的手机是诺基亚(Nokia)的,或者如果 你赶时髦的话,就是摩托罗拉(Motorola) 的。
你的 mp3播放器是苹果 (Apple) 造的 (是 的,在那个时候我们还称呼它们为 mp3播放 器) ,而显示器或(和)电视机屏幕,则是三 星(Samsung)造的。
闭上眼睛,回到那个疯狂的2006年的状 态(如果需要帮助回忆,请点击这里) 。
这一 年,苹果大获成功,创造奇迹的是 iPods 和 iTunes,而不是个人电脑这个最初的使命。
谷歌(Google)还只是一个搜索引擎,一个 超级有钱的搜索引擎。
虽然摩托罗拉的 Razr 手机代表了流行文化,但诺基亚仍统治着手 机领域。
而微软?它还是那个微软,那个正 如比尔•盖茨构想的,在个人电脑上发出刺耳 白躁声的公司。
此后七年来,许多事发生了变化,不过 这在科技界算不上大不了的事。
让人觉得奇 怪的是,这些变化是怎样发生的。
苹果的 mp3 播放器发生突变,一下成了手机,改变了一 切;进而它又突变成为 iPad,颠覆了个人电 脑。
而三星的智能手机却莫名其妙地卖得更 好了,使用的还是谷歌的操作系统。
至于摩托罗拉?它的移动设备业务已经 被谷歌收购了。
而诺基亚?微软买下了它的Imagine it's 1999. Scratch that, it's 2006. The computer in your office is made by ... well, it doesn't matter who it's made by. Unless you are in a creative profession, that computer is run on Microsoft Windows. And the phone in your pocket is made by Nokia (NOK), or -- if you're feeling stylish -- Motorola. Apple (AAPL) made your mp3 player (yeah, back when we still called them mp3 players), and Samsung made your display screen, or your TV screen, or both. Just close your eyes and go back to that crazy 2006 mindset (here's a link to help, if you need it). Apple was killing it on iPods and iTunes, not in its original mission of personal computers. Google (GOOG) was just a search engine, a filthy rich search engine. Nokia still ruled mobile phones, although Motorola's Razr owned popular culture. And Microsoft (MSFT)? It was still Microsoft, the grating white noise of personal computing that Bill Gates designed the company to be. In the seven years since, so much has changed, which in the tech world isn't notable. What's strange is how it changed. Apple's mp3 player mutated into a mobile phone that changed everything. And it mutated again into the iPad, changing the personal computer. Yet somehow Samsung sold more smartphones using an operating system powered by, of all companies, Google. And Motorola? Its mobile-device business was bought by Google. And Nokia? Its core核心设备业务。
转型无力:诺基亚手机帝国的衰亡

尹一丁为剑桥大学嘉治商学院企业战略和营销系博士尹一丁/文 作为手机行业里曾经无可争议的王者,在全盛的10年里,诺基亚贡献了芬兰全国经济增长和出口的1/5。
然而,面对智能手机时代的到来,以工业制造为主的硬件文化和心态导致其固步自封,最终难逃被收购的命运。
而被同样踏错了智能手机时代时点的微软收购,诺基亚的前路依然渺茫。
转型无力:诺基亚手机帝国的衰亡2013年9月2日,微软宣布斥资70亿美元收购诺基亚的手机业务,在移动通讯史上曾经无比辉煌的诺基亚王朝自此终结。
曾几何时,诺基亚是手机行业无可争议的王者,它在1998年成就霸业之后,执掌江山长达14年,其品牌几乎成为移动电话的同义词。
虽然近年来问题频出,但是直至2012年上半年,它仍保持领先地位,而且在换帅后雄心勃勃,志与苹果和谷歌决战天下。
但短短一年之后,这个庞大的手机帝国竟然分崩离析。
芬兰代名词诺基亚,这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在1865年创立于芬兰,至今已有150年历史。
最初其以造纸为主业,后来进入发电行业。
一战后,因濒临倒闭被芬兰橡胶厂收购,其后芬兰电缆厂加盟。
1967年,三家企业整合成为今天的诺基亚公司。
多年来,诺基亚经营类目繁多,是个名副其实的大杂烩企业。
直至上世纪80年代后期,因为业务太过庞杂及电视部门的亏损,诺基亚遭遇严重财务危机。
在当时CEO奥利拉(Ollila)的力主下,1992年剥离其他所有部门,只剩下通讯业务。
这成为诺基亚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此后,诺基亚全力投入手机业务及GSM技术的早期开发。
它基于GSM标准开发出的手机提供高质量通话、国际漫游和短信服务,一经推出就极受欢迎,在全球范围供不应求,不但帮助诺基亚在1998年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电话制造商,也为全球移动电话的蓬勃兴起奠定了基础。
在最辉煌的2000年,诺基亚的市值高达2500亿美元,仅次于麦当劳和可口可乐。
到2012年为止,它共有员工10万人,业务遍布150个国家,是一个真正的全球化企业。
案例分析报告跨国企业并购案例研究

案例分析报告跨国企业并购案例研究案例分析报告:跨国企业并购案例研究摘要:本文将通过对跨国企业并购案例的深入研究,分析并解读成功的并购案例,探讨其背后的战略考量和执行方式。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研究,我们可以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为未来的并购活动提供指导和启示。
引言: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跨国企业并购成为了企业实现快速扩张和规模效益的重要策略之一。
然而,并购活动往往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和挑战,只有在正确的时机和正确的方式下进行,才能取得成功。
因此,通过案例研究分析成功的并购案例,对于指导企业在并购过程中作出明智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案例一:阿里巴巴收购雅虎中国背景:2012年,阿里巴巴集团以1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雅虎中国的业务。
阿里巴巴以中国市场的主导地位和技术实力,看中了雅虎中国在搜索和电子商务领域的优势。
这次并购为阿里巴巴在国内市场的扩张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键因素:1. 增强市场份额:通过收购雅虎中国,阿里巴巴将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提升了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
2. 强化技术实力:雅虎中国在搜索和电子商务领域拥有先进的技术和资源,这对于阿里巴巴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补充,有助于提升其技术实力。
3. 吸引用户和广告商:通过并购雅虎中国,阿里巴巴能够吸引更多的用户和广告商,提高其广告收入和用户规模。
执行方式:1. 保留核心团队:阿里巴巴选择保留雅虎中国的核心团队,并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以确保并购后的顺利过渡。
2. 整合资源:阿里巴巴与雅虎中国整合了双方的技术和资源,实现了优势互补,共同推动业务发展。
3. 打造协同效应:阿里巴巴与雅虎中国合作,通过共享用户数据和广告资源,实现协同效应,提高市场竞争力。
总结与启示:通过阿里巴巴收购雅虎中国的案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启示:1. 拓展市场份额是并购的重要动因之一,但在并购前需充分评估目标公司的市场地位和潜力。
2. 技术实力的强化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可以通过并购获得先进的技术和资源。
3. 并购后的整合和协同是实现并购价值的重要手段,需要合理规划并付诸行动。
微软收购诺基亚

微软官方收购原因
合作取得的成效
据迪信通(微博)新近公布的5月北京通讯市场销 售数据显示,伴随诺基亚Lumia系列手机登陆国内 市场,其北京地区市场销售占比由6%提升至10%, 实现近一年以来诺基亚手机市场销售占比的首次 增长。迪信通高级副总裁齐峰表示,5月诺基亚 Lumia系列机型市场表现良好,目前迪信通同时销 售诺基亚Lumia三款产品,其中诺基亚Lumia 610因 性价比突出,成为5月期间关注度最高的WP手机。
• 在诺基亚份额稳步提升的同时,微软WP智能操作系 统也重回国内用户的视野之中。据迪信通统计,北 京地区WP智能手机系统销售占比提升至5.2%,而在 今年第一季度这一数据还是零。 • WP阵营国产品牌的“首秀”被中兴通讯(微博) 赢得。上周末中兴联手微软、中国联通(微博)发布 了首款国产WP手机中兴V965W,搭载了微软最新的 Windows Phone 7.5操作系统,使得其拥有“耳目一 新的Metro界面设计”、“整合社交的人脉中心” 和“高效易用的移动办公”三大特点,可以提供更 安全、更流畅易用的应用体验。
微软有平台而没有市场规模,诺基亚有市场 却没有好的系统。诺基亚盘踞市场老大在行业多 年,却苦于一直没有很好的系统来承载高端品牌, 而做软件起家的微软一直希望PC行业的成功复 制到PC以外的终端行业当中,却未果 。微软在 与诺基亚合作之前开发了Windows Mobile(简称: WM)但由于市场反响一般而且份额低于2010年 10月放弃,这时Windows Mobile的继任者出现了 即Windows Phone。因为诺基亚并非单纯的手机 厂商,诺基亚的理念是有一套完整的生态系统, 这正是微软需要的。
成员:
:
2013年9月3日,无论对于微软还是诺基亚来说,都是一个值得 纪念的日子。因为微软将以71.7亿美元收购诺基亚终端与服务部门 将以37.9亿欧元(约合5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诺基亚旗下的大部分 手机业务,另外再用16.5亿欧元(约合21.8亿美元)的价格购买诺 基亚的专利许可证,因此这项交易的总价格大约为54.4亿欧元(约 合71.7亿美元)。微软在PC时代很牛,诺基亚在移动通信领域曾经 也很牛。但这种很牛的势头随着苹果和三星的崛起逐渐没落。今 天的微软和诺基亚就像两个没落的贵族,那么是什么导致这两个 贵族出现了问题?
诺基亚为什么失败

9月3日上午,微软和诺基亚正式联合宣布,微软以71.7亿美元并购诺基亚手机业务部门,并获得相关的专利授权。
这意味着,诺基亚失去了其昔日最为耀眼的明珠,只剩下了地图和网络通信两块非核心业务。
在经历了近5年来以安卓和苹果为代表的智能手机的反复冲击之后,曾经的手机业老大诺基亚终于为这段无望的挣扎画下休止符。
时间总有惊人的巧合,三年前,8月15日,Google收购摩托罗拉,价格是125亿美金,一天后,小米1手机发布;三年后的今天,微软71.7亿美元收购诺基亚,9月5日,小米发布小米3手机。
诺基亚作价71.7亿美元,而小米公司最新一轮估值超100亿美元。
相形之下,天壤之别,让人唏嘘感怀不已。
其实,诺基亚和微软,说到底是一对在移动互联时代出现战略误判的难兄难弟。
过去5年,诺基亚丢掉智能手机市场,微软失去移动互联操作系统市场。
他们的合作,既属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能否如两家公司的公开信所言,“标志着一个革新创举的新时刻”,前景难料。
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成了诺基亚败走全球智能手机市场最好的诠释,也为近年以来形势不错的中国智能终端厂商敲响了一记警钟。
此外,收购诺基亚不会让其他手机厂商背离微软也是此次收购的重要原因。
谷歌收购摩托罗拉后,其他手机厂商依然使用Android系统,当然,这与Android的免费有关;但也因为使用Android系统的厂商较多,出于差异化的战略考虑,微软的Windows Phone也依然会成为厂商的第二选择。
不过,Windows Phone的扩张速度仍值得关注。
微软收购诺基亚,手机市场将出现三分天下的局面。
业内人士纷纷表示,目前最看好的仍是谷歌产业链。
目前,苹果增长放缓趋势已经显现,此前股票遭到富达等大机构的大幅减仓。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机构却在大幅加仓谷歌股票。
而正在整合中的微软和诺基亚,在软硬件的合作上仍然存在一些漏洞,且市场认可度仍待观察。
曾经不朽的诺基亚诺基亚成立于1865年,诞生之初主要从事造纸生意,伴随企业不断扩大,业务类型不断增多,最终才定位在了移动服务。
微软的好生意,诺基亚的悲剧

微软的好生意,诺基亚的悲剧原文作者:东言东语两个智能手机上的失意者,终于抱团求生存了。
微软9月3日宣布,收购诺基亚设备与服务部门。
20XX年第一季度收购将全部完成,微软将向诺基亚支付亿欧元,此外还有亿欧元用来购买专利资产。
两个失意者的结合有意义吗?智能手机会从安卓和IOS双强对决变成三国演义吗?微软必须出手这次的收购确实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所谓情理之中,其实是微软不能承受失去诺基亚的代价,如果微软出品的Windows Phone系统(下文简称WP)阵营失去了诺基亚,那么微软基本上要和智能手机市场说拜拜了。
目前,诺基亚已经惨淡到要重新靠低端功能机来支撑出货量的地步了,这与它选择WP系统作为智能手机平台息息相关。
如果再这样惨淡下去,诺基亚可能不得不再次审视其智能手机战略,站在手机制造商的角度,推出一款主流的安卓手机是一种求生存的好的方法,这正是微软最不愿意看到的。
如果诺基亚都脱离了WP阵营,以后还有谁会铁了心跟微软走?所以微软必须出手,盟友不行了,那就收购过来,即使亏损也要维持一个平台的生态,否则没了终端,WP平台生态立刻瓦解。
[论文]所谓意料之外,是诺基亚答应得如此之快和卖得如此廉价。
说实话,笔者觉得诺基亚还是很有本钱向几个厂商抛出橄榄枝的,至少可以抬抬价,在被微软收购前,诺基亚又不是一定不能做其他终端。
如果谷歌出手收购,微软就完了;如果被华为之类终端商收购,其未来也有较多可能,不过被以前的小弟收购确实难以接受。
但收购诺基亚的价格不到40亿欧元,连仅仅聚焦在国内市场的小米的估值都不如,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可见我们熟悉的老品牌早已掉价。
成为下一个苹果?收购对诺基亚来说未必是桩好生意,但对微软来说,真的是值了。
花30多亿欧元暂时保住了一个领域,而且是代表未来发展前景的领域,稳住了整个阵营的人心,相当的值。
更值的是,通过收购,微软具备了成为下一个苹果的基础。
购买了诺基亚,微软多了很多想象。
从布局上,微软成为了具备从软件平台到硬件设备的一体化公司,和苹果、谷歌站在了同一行列上。
诺基亚的失败

诺基亚的失败1. 诺基亚简介诺基亚成立于1865年,他最开始主要从事造纸生意,随着企业的不断扩大,业务类型的不断增多,最终定位在移动服务,成功转型为移动设备制造商,并随着这一产业在全球的兴起而成长为全球最大的手机生产商。
从1996 年开始,诺基亚在长达14年的时间里始终占据着世界手机份额第一的位置,甚至在其巅峰的2000年,市值达2500亿美元。
但是从2011 年起,诺基亚手机销量全球第一的地位就被苹果和三星超越,自此诺基亚的手机销售额开始滑坡。
纵观当今智能手机时代的竞争格局,苹果牢牢控制高端,三星紧随其后,中国的中兴、华为等企业占据低端,而诺基亚等传统品牌正在为生存而战,身陷不上不下、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曾经的手机业老大没落了。
并且在2013年9月3 日上午,微软和诺基亚正式联合宣布,微软以71.7 亿美元并购诺基亚手机业务部门,并获得相关的专利授权。
这意味着,诺基亚失去了其昔日最为耀眼的明珠,只剩下了地图和网络通信两块非核心业务。
2. 诺基亚的失败分析诺基亚公司源自芬兰,它的基因来自北欧。
它其中一个基因决定公司的管理模式是相对松散的。
它的另外一个基因就是硬件,这也导致其在向软件、互联网转型的过程中被甩在后面。
2.1管理就管理和领导者战略来说的话,当它成为全球霸主之后,其傲慢的性格也就慢慢显现出来了----追求规模,严控成本,缺乏创新,使诺基亚在产业发生巨变的时候,只能一步步走向失败。
当它受到苹果、安卓的挑战时,它并没有意识到眼前的危机有多大,它在继续一步一步的沿着“纵向一体化”的扩张战略打造自己的独立王国。
举两个例子:当苹果推出第一款iPhone时,它首次采用了多点触摸界面,将键盘隐去,并对第三方“web 2.0”和各种当地应用程序的支持,使之成为依托在开发商网络基础上的生态系统。
iPhone的成功在于它“重新定义了手机”,它是口袋里的互联网,也创新了一种全新的生态系统----通过苹果应用商店使内容供应商和用户通过互联网在平台上对接。
微软收购诺基亚案例分析

微软收购诺基亚
• 2013年9月微软宣布,将以7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诺基亚的设备与 服务业务。 • 2014年4月21日晚,诺基亚对外宣布,预计将于4月25日完成将 设备业务出售给微软的交易。针对交易完成后诺基亚将更名“微 软移动”的说法,诺基亚内部人士对记者表示,诺基亚的品牌不 会消失。 • 另外,微软收购的只是诺基亚的部分资产,其中并不包括“诺基 亚”这个品牌,微软只是获得了该品牌的长期使用权,因此微软 实际上并不能决定“诺基亚”这个品牌是否继续存在。今后诺基 亚将致力于移动网络基础设施软件和服务、测绘导航和智能定位、 先进技术研发及授权。
3.押命运于Windows phone
• 诺基亚曾在两年时间里尝试扭转这种颓势,但最终 无功而返。2010年,诺基亚与微软结成了攻守同 盟,在软件系统层面全力转向微软的Window Phone,诺基亚CEO埃洛普在企业受困之下,企 图全面委身微软“赌一把”。同时放弃了Symbian 和Meego操作系统,这使得诺基亚几乎一个季度 内就崩溃了。诺基亚高管试图凭借Windows phone返老还童,夺回此前丧失的地盘,但由于低 劣的执行能力,该公司花费了整整八个月时间才生 产出了第一款诺基亚Windows Phone智能手机, 这在手机市场的疯狂竞争中算是比较长的一段时间; 更加糟糕的是,消费者对这款手机的反应也相当冷 淡。后来虽然Lumia系列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诺基 亚的压力,但终究不能改变智能手机市场的局势。
诺基亚新态势 未来状况或有改善?
此为诺基亚(NYSE:NOK)发布2015财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财 报显示,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计算,诺基亚第四季可持 续运营 业务净销售额为36.09亿欧元(约合40.8亿美元),较上一 财年同期的35.10亿欧元增长3%;净利润为17.90亿欧元(约合 20.2亿美 元),较上一财年同期的4.43亿欧元增长304%。现在诺 基亚的主要业务为诺基亚通信业务和诺基亚技术部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软收购诺基亚手机业务:纯硬件和纯软件的死亡
导语:《华尔街日报》网络版周三刊登题为《微软-诺基亚:硬件和软件同时死亡》(Microsoft-Nokia: Hardware Is Dead. Software Is Dead, Too)的文章称,微软(31.15,-0.08, -0.27%)收购诺基亚(5.37, -0.12, -2.19%)手机业务表明,硬件和软件之间的界线已越来越模糊。
业内人士预测了在这一情况下市场将发生的5方面变化。
以下为文章全文:
软件和硬件的分界在哪里?答案是,这已经无关紧要。
谷歌(879.58, 0.02, 0.00%)以125亿美元收购了摩托罗拉移动,而微软以70亿美元收购了诺基亚手机业务。
目前,我们已身处一个真正融合的世界中,形式和功能之间的差异已不复存在。
软件就是硬件,硬件就是软件。
这就是一切。
黑莓以往曾进行过尝试,但从未达到这样的规模。
今天,只有两个移动生态系统获得了繁荣发展,这就是苹果(498.22, 2.95, 0.60%)公司的iOS和谷歌的Android。
我们正目睹其他厂商的衰亡和重组,诺基亚、微软、HTC和黑莓是其中的代表者。
未来将会发生什么?以下是5点预测:
1.规模将比以往更重要
建设移动生态系统是当前时代的大规模工业项目,相关公司需要具备工程、编程、传播和营销等能力。
苹果公司非常善于这一任务,而谷歌的落后差距也不大。
谷歌采取了不同做法,将Android系统大范围授权给其他厂商。
通过规模效应,生态系统的建设成本将被分摊至数千万,甚至上亿台设备。
这也解释了为何黑莓在发布新款手机后净利润率由正转负,而苹果公司的净利润率则几乎没有受到影响。
有趣的是,过去12个月,诺基亚的研发预算比苹果公司的42亿美元还要高13亿美元。
然而,目前所需的是另一种规模,即规模化的能力。
这意味着每家公司都需要在业务的各个方面做得更好。
通过收购摩托罗拉移动,谷歌加强了硬件业务。
三星已被证明是营销大师,但仍缺乏自己的软件平台。
苹果公司则更新了多年来几乎未变的软件和服务平台。
微软收购诺基亚手机业务的交易很独特,因为两家公司在硬件和软件方面都不是非常突出。
诺基亚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份额正在滑坡,2013年上半年仅为3%。
微软能否扭转该业务的颓势?实际上,微软近期刚刚为Surface平板电脑的促销活动进行了9亿美元资产减记。
2.谷歌和三星之间的摊牌
当前智能手机市场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谷歌和三星之间的关系。
目前,两家公司可以和平共处,并同心协力使Android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份额达到79%。
至少现在,谷歌和三星仍需要对方。
不过这样的关系能维持多长时间?今年3月我们已看到了一些迹象,当时三星在纽约的Radio City Music Hall发布了新款手机。
微软和谷歌通常在这里举办发布会,而目前三星的名字也与之联系在一起。
三星正试图与英特尔(22.67, 0.07, 0.31%)合作开发自主操作系统Tizen,不过这款系
统到目前为止尚未成熟。
谷歌收购摩托罗拉移动使该公司在硬件领域不必再依赖三星。
而对三星来说,目前仍缺乏可替代Android的操作系统。
预计三星最终将自主开发或收购操作系统。
3.竞争来自亚洲厂商,而非欧美厂商
黑莓、诺基亚、HTC,3年前,这些公司是智能手机市场强大的参与者,拥有很大一批用户,都能对苹果公司和Android生态系统发起挑战。
然而在研究未来的竞争形势时,最好将这些厂商抛在一边。
黑莓目前希望出售公司的部分业务,HTC正陷入财务困境中,营收同比下降了22%。
我们可以关注这些厂商:华为、联想、中兴和中国无线。
实际上,华为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份额2012年曾一度排名第三。
这些厂商的重要性主要在于,它们面向新兴的智能手机消费者,即中国消费者。
尽管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已经快速发展,但目前中国只有不到一半的手机用户已经上网。
这些公司大部分选择了Android平台,并可能继续基于Android进行开发。
不过两年之后,中国无线旗下的酷派对市场的影响力可能就会超过新的黑莓。
从长期来看,这些公司将有潜力与苹果公司和谷歌竞争。
4.开发者失去话语权
除非微软推出真正可以替代iOS和Android的平台,否则软件开发者将继续失去市场上的话语权。
开发者将别无选择,只能在这两大平台上开发。
这将进一步加强平台的实力,而Windows已经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5.网络是最终赢家
近期,Verizon通信以1300亿美元收购沃达丰(32.89, 0.14, 0.43%)所持Verizon无线股份的交易没有受到太多关注。
Verizon通信愿意支付如此高的价格有其道理。
随着生态系统的进一步发展,移动运营商将有机会向用户提供更多数据服务,而建设移动通信网络,进入运营商市场的门槛仍然很高。
在一个全面整合的世界中,优秀的硬件和优秀的软件带来的区别将不会太明显。
无论微软未来有何表现,我们都将看到网络中的数据流量越来越大。
(维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