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 教学课件第一章

合集下载

中职 旅游概论课件第一章 绪论(中职)

中职 旅游概论课件第一章  绪论(中职)

第一章 绪论
8
2.3 中国现代旅游的发展(1949年以后) (1) 初创期(1949年~1966年)
新中国旅游业是以“华侨服务社”和“中国国际旅游社”两大旅游 机构的建立为诞生的标志。1954年4月15日,经中央批准成立了中国国 际旅行社,发挥其旅游管理职。1964年7月,第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批 准成立了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旅游活动的产生 第二节 旅游基础知识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旅游活动的产生
问题 导入
1.你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才是旅游行为吗? 2.你有过旅游的经历吗?哪些经历给你留下了深刻
的印象?
重点: 1.世界现代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 2.中国现代旅游的发展历程; 难点: 不同历史时期的旅游活动有哪些表现形式?
第一章 绪论
11
2. 旅游活动的本质
(1)旅游活动是人类高层次的消费活动 (2)旅游活动是人类的一项社会文化活动 (3)旅游活动是以获取身心愉悦为目的的特殊的生活经历 (4)旅游活动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5)旅游活动是以审美为特征的休闲活动
第一章 绪论
12
3. 旅游活动的特点
(1)异地性 (2)暂时性 (3)综合性
(2)停滞期(1967年~1977年)
在此阶段我国爆发了“文化大革命”,使旅游业的发展受到重创, 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3)发展期(1978年后)
① 振兴期(1978~1989年) 1978年中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旅游事业进入了全新
的发展阶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加强了对旅游事业的管理。 其二,1979年国务院提出旅行社、饭店、车队逐步实行企业化管理,实施经济核算。 其三,国际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并行发展。

《中国旅游文化》课件-文化与旅游

《中国旅游文化》课件-文化与旅游

第三节 文化与旅游文化
目录 CONTENTS
01 文化 02 旅游文化
1.1 文化的定义
1 文化
《易经》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天文:自然规律 人文:人伦社会规范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 神产品.
徐霞客,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和 文学家,用30余年时间,游览了浙江、 福建、安徽、河南、山西、陕西、河 北、江苏、湖南、湖北、广东、广西、 云南、贵州等地,遍及今21个省、市、 自治区。“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 未知”,写出了《徐霞客游记》60万 字的巨著,被后人称为“游圣”。
李白,唐代大诗人,他25岁时“仗剑去 国,辞亲远游”,李白是唯一可与徐霞客 相媲美的大旅游家,他亲身旅游过新疆、 甘肃、四川、湖北、等18个地方(省、市、 自治区),而且还出生于中亚的碎叶城 (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是个“海 归”派。
2 旅游的起源
迁徙说
贸易旅行说
游览说
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周易·观卦·爻辞》
旅游媚年春 年春媚游人 徐光旦垂彩 和露晓凝津 时嘤起稚叶 蕙气动初苹 一朝阻旧国 万里隔良辰
——南北朝 沈约 《悲哉行》
2 旅游的起源
迁徙说
贸易旅行说
浏览说
休闲说
3 现代旅游活动的特征
游客的大众性
旅游的季节性
• 1923年8月,中国第一家旅行代理机构———上 海商业储蓄银行旅行部( 1927年6月改名为中国 旅行社)在上海诞生,标志着中国近代旅游业的兴 起。
3 中国的现代旅游
中国的现代旅游分为三个阶段:
01
开创阶段 1949——1977年

中国旅游文化

中国旅游文化


需要注意: (一)对于旅游文化的研究必须以对一般文化 的研究为基础,离开了一般文化,旅游文 化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二)旅游文化是就一般文化与旅游主体—— 游客的旅游活动联系最密切的角度开辟研 究领域的,不能脱离旅游的实际谈论旅游 文化。 (三)旅游文化不是对一般文化的简单援引, 而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和繁荣。反过 来,旅游文化的研究又在一定程度上丰富 了一般文化的内容。
(一)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二)促进国际交流,增加友好情谊。 (三)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素养,改善国际 形象。 (四)加快改革步伐,增进居民开放意识。 (五) 推动国家和政府对旅游文化遗产的开发、 利用和保护
第四节
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方向
(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相结合 (二)单一的、封闭的文化体系向多样的、开放 的文化体系发展 (三)让游客由静态观赏到亲身参与 (四)满足游客由对异域文化的浅层了解到深层 认知的需要

最早把“旅”和“游”二字连用是南朝梁 诗人沈约的《悲哉行》: 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徐光旦垂彩, 和露晓凝津。时嘤起稚叶,蕙气动初蘋。 一朝阻旧国,万里隔良辰。
《送姚孙还河中》 唐·韦应物 上国旅游罢,故园生事微。 风尘满路起,行人何处归。 留思旁树饮,惜别暮春晖。 几日投关郡,河山对掩扉。
《宿桐庐馆同崔存度醉后作》 唐·白居易 江海漂漂共旅游, 一樽相劝散穷愁。 夜深醒后愁还在, 雨滴梧桐山馆秋。
2、关于“旅游”的概念
在世界范围内,学术界目前对“旅游”的解释有十 几种,综合起来,又都侧重于三个主要方面。 第一,强调动机。认为旅游活动“在于消遣、 休息或为了丰富其经历和文化教养”。 第二,突出时间。认为旅游是“旅客在某个国 家逗留时间至少超过二十四小时”的旅行活动。 第三,重视空间。认为旅游是“离开定居地点 到较远的地方逗留”。

旅游文化学全套课件 第1章--旅游文化学导论

旅游文化学全套课件 第1章--旅游文化学导论

2、20世纪80年代以来:旅游文化研究的深入
80年代,旅游人类学家将旅游者作为一个需要休闲、为摆脱一些社会 束缚而远游的人来研究,旅游活动的文化性质得到了广泛和深刻的论证。 进入90年代,西方的旅游文化研究方兴未艾。 □ 论著方面,尤瑞的《旅游者的凝视》(1990);亚利· 里德的《旅 行者的心灵:从基加马治到寰球旅游》(1991);玛丽· 路易· 普拉特的 《帝国主义的眼睛:旅行写作与跨文化的演变》(1992);卡伦· 卡普兰 的《旅行质疑:后现代对位移的讨论》(1996);杰姆· 克勒福德的《旅 行文化》(1997);C.T.威廉斯的《旅行文化》(1998)。 □专业研究刊物方面,除《旅游研究年报》(1973年创刊)外、还出现了 英国的《旅游管理》、澳大利亚的《Journal of Tourism Studies》(1990 年创刊)等一大批专业性强、内容全面深入的旅游文化研究刊物。 □ 学术交流上,除了定期的旅游文化国际年会,各国、各地区还有为 数众多的各类研讨会。
沈祖祥:旅游文化的研究对象,即是通过对 旅游内部三个相互关联、运动的结构的演变过程进 行 系统研究,描述旅游发生和发展的历史规律和运动 规 律(沈祖祥,《旅游文化概论》,1999)。 喻学才先生:从广义上说,旅游文化学是一门 究人类旅游活动发展规律的学问(喻学才,《旅游 文 化》,2002)。 章海荣:旅游活动实际促成的是一种文化进入到 另一种文化环境中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的事实。旅 游 文化的研究视野大致可划分为三大部分:旅游主体 文
二、旅游文化学的研究对象
(一)主要观点 加法利(Jafar Jafari)等:目的地国民族文 化,客源国文化,以及主体和客体、媒体在旅游活动过程中交 际碰撞产生的文化都是旅游文化的研究范畴(肖洪根,1994)。 马波:旅游文化学以旅游文化现象、旅游文化本质以 及旅游文化产生和发展的规律作为研究对象,与旅游学有着一 个基本共同的结构(马波,《现代旅游文化学》,1998)。 谢贵安:旅游文化学应抓住旅游主体----中介体----客 体----社会环境的各个环节,研究旅游主体文化人格和民族旅 游 性格的塑造过程(谢贵安,华国梁,《旅游文化学》,1999)。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

《中国旅游文化》全套精品教案第一章:中国旅游文化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历程掌握中国旅游文化的主要特点理解中国旅游文化的意义和价值1.2 教学内容中国旅游文化的历史发展中国旅游文化的主要特点中国旅游文化的意义和价值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旅游文化的历史发展、特点和价值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中国旅游文化的意义和价值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旅游文化历史发展和特点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旅游文化意义和价值的认识第二章:中国自然景观2.1 教学目标认识中国的自然景观类型及特点了解中国著名自然景观的分布和特色掌握自然景观的保护和利用方法2.2 教学内容中国自然景观的类型及特点中国著名自然景观的分布和特色自然景观的保护和利用方法2.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中国自然景观的类型、特点及著名景观图片展示法:展示中国著名自然景观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案例分析法:分析自然景观保护和利用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自然景观类型和特点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著名自然景观的分布和特色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自然景观保护和利用方法的理解和应用第三章:中国人文景观3.1 教学目标理解中国人文景观的内涵和特点掌握中国著名人文景观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探讨人文景观的保护和利用方法3.2 教学内容中国人文景观的内涵和特点中国著名人文景观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人文景观的保护和利用方法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人文景观的内涵、特点及著名景观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图片展示法:展示中国著名人文景观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案例分析法:分析人文景观保护和利用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3.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人文景观内涵和特点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著名人文景观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人文景观保护和利用方法的理解和应用第四章:中国传统节庆4.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节庆的起源和意义掌握中国传统节庆的主要习俗和活动理解中国传统节庆的文化内涵4.2 教学内容中国传统节庆的起源和意义中国传统节庆的主要习俗和活动中国传统节庆的文化内涵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节庆的起源、习俗和活动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中国传统节庆的文化内涵角色扮演法:让学生参与传统节庆习俗的模拟活动,增强体验感4.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传统节庆起源和意义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传统节庆习俗和活动的认识角色扮演报告:检查学生对中国传统节庆文化内涵的理解和应用第五章:中国饮食文化5.1 教学目标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和特点掌握中国主要菜系的代表菜品和烹饪技法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礼仪和习俗5.2 教学内容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和特点中国主要菜系的代表菜品和烹饪技法中国饮食文化的礼仪和习俗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特点及主要菜系的代表菜品和烹饪技法图片展示法:展示中国主要菜系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实践教学法:安排烹饪课程,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国烹饪技法5.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历史和特点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主要菜系的代表菜品和烹饪技法的认识烹饪实践报告:检查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礼仪和习俗的理解和应用第六章:中国民俗文化6.1 教学目标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掌握中国主要民俗文化的分布和特色探讨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利用方法6.2 教学内容中国民俗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中国主要民俗文化的分布和特色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利用方法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内涵、特点及主要民俗文化的分布和特色图片展示法:展示中国主要民俗文化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案例分析法:分析民俗文化保护和利用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6.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民俗文化内涵和特点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主要民俗文化分布和特色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民俗文化保护和利用方法的理解和应用第七章:中国宗教文化7.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主要宗教的起源和传播历程掌握中国宗教建筑和艺术的特点理解中国宗教文化的社会影响7.2 教学内容中国主要宗教的起源和传播历程中国宗教建筑和艺术的特点中国宗教文化的社会影响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主要宗教的起源、传播历程及宗教建筑和艺术的特点图片展示法:展示中国宗教建筑和艺术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中国宗教文化的社会影响7.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主要宗教起源和传播历程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宗教建筑和艺术特点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中国宗教文化社会影响的理解和应用第八章:中国古典园林8.1 教学目标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和特点掌握中国主要古典园林的布局和设计理念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8.2 教学内容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和特点中国主要古典园林的布局和设计理念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特点及主要古典园林的布局和设计理念图片展示法:展示中国主要古典园林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8.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和特点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主要古典园林布局和设计理念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的理解和应用第九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9.1 教学目标理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特点掌握中国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和特色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方法9.2 教学内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特点中国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和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方法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特点及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和特色图片展示法:展示中国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案例分析法: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9.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和特点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和特色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方法的理解和应用第十章: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10.1 教学目标理解中国旅游资源的概念和分类掌握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原则和方法了解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现状和趋势10.2 教学内容中国旅游资源的概念和分类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原则和方法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现状和趋势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旅游资源的概念、分类及规划与开发的原则和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小组讨论法:讨论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现状和趋势10.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旅游资源概念和分类的理解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对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原则和方法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现状和趋势的理解和应用第十一章:中国旅游市场营销11.1 教学目标理解旅游市场营销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中国旅游市场营销的主要策略和手段探讨旅游市场营销的发展趋势11.2 教学内容旅游市场营销的概念和重要性中国旅游市场营销的主要策略和手段旅游市场营销的发展趋势1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旅游市场营销的概念、重要性及主要策略和手段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旅游市场营销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互动法:讨论旅游市场营销的发展趋势1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旅游市场营销概念和重要性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旅游市场营销策略和手段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旅游市场营销发展趋势的理解和应用第十二章:中国旅游服务与管理12.1 教学目标理解旅游服务的概念和要素掌握旅游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手段探讨旅游服务质量的提升和管理效率的提高12.2 教学内容旅游服务的概念和要素旅游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手段旅游服务质量的提升和管理效率的提高1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旅游服务的概念、要素及旅游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手段案例分析法:分析旅游服务和管理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角色扮演法:模拟旅游服务和管理场景,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1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旅游服务概念和要素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旅游管理基本原理和手段的认识角色扮演报告:检查学生对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和管理效率提高的理解和应用第十三章:中国旅游法规与政策13.1 教学目标理解旅游法规和政策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中国旅游主要法规和政策的内容探讨旅游法规和政策的发展趋势13.2 教学内容旅游法规和政策的概念和重要性中国旅游主要法规和政策的内容旅游法规和政策的发展趋势1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旅游法规和政策的概念、重要性及主要内容和趋势案例分析法:分析旅游法规和政策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互动法:讨论旅游法规和政策的发展趋势13.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旅游法规和政策概念和重要性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旅游主要法规和政策内容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旅游法规和政策发展趋势的理解和应用第十四章:中国旅游伦理与责任14.1 教学目标理解旅游伦理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旅游责任的主要内容和原则探讨旅游伦理和责任的发展趋势14.2 教学内容旅游伦理的概念和重要性旅游责任的主要内容和原则旅游伦理和责任的发展趋势1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旅游伦理的概念、重要性及主要内容和原则案例分析法:分析旅游伦理和责任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互动法:讨论旅游伦理和责任的发展趋势14.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旅游伦理概念和重要性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旅游责任主要内容和原则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旅游伦理和责任发展趋势的理解和应用第十五章:中国旅游发展前景展望15.1 教学目标理解中国旅游业的地位和作用掌握中国旅游发展的重要趋势探讨中国旅游业的未来发展15.2 教学内容中国旅游业的地位和作用中国旅游发展的重要趋势中国旅游业的未来发展1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旅游业的地位、作用及发展趋势和未来展望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旅游发展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互动法:讨论中国旅游业的未来发展15.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旅游业地位和作用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旅游发展重要趋势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中国旅游业未来发展的理解和应用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旅游文化》全套精品教案,涵盖了十五个章节。

第1章 旅游文化总论

第1章 旅游文化总论

25/0302/200/250/30
26
2、完善社会
社会完善意味着从简单走向复杂、从封闭走向开放、 从分散走向统一。社会完善具体表现在经济发展、制度 健全、意识形态进步等方面。旅游文化在浸染自然的同 时也不断地完善着人类社会本身。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现代社会的完善同旅游文化的功能有着相当程度的密切 联系。这突出地表现在旅游活动的开展促经了社会经济 的发展,特别是促进了经济贫富差距较大的地区经济的 发展趋于平衡。
23
第四节 旅游文化的地位与功能
一、旅游文化的地位
(一)旅游文化在旅游中的地位 1、旅游文化是旅游活动的核心 2、旅游文化是旅游矛盾的调节器
25/0302/200/250/30
24
(二)旅游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地位 1、旅游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 2、旅游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新增长点 (三)旅游文化在文化中的地位 1、旅游文化是文化的一支 2、旅游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推动力
25/0302/200/250/30
7
第二节 旅游文化的概念与特征
一、旅游文化的概念
1、旅游+文化说——广义旅游文化。该种观点认为“旅 游文化是人类过去和现在所创造的与旅游有关的物质财富 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民族文化说。该种观点认为旅游文化即旅游主体在旅 游过程中所传播的本国文化和所接受的异国文化的总和。 “所谓旅游文化,指的是某个民族或某个国家在世世代代 的旅游实践中所体现出来本民族或本国家文化”。 3、主体说。该种观点认为旅游文化是指“旅游者或旅游 服务者在旅游观赏或旅游服务中所反映出来的观念形态及 其外在表现”。
旅游文化的横向的线性的结构由旅游客源地 社会环境、旅游主体、旅游介体、旅游客体和旅 游目的地社会环境五个环节的文化因素构成。在 这五个环节中旅游主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旅 游主体的兴趣、爱好、对自由的追求、对超越的 渴望,必然使其不断地试图跨越时空的局限,将 更大范围的文化空间及其包围的旅游客体纳入到 自己征服和观赏的对象之中。

旅游概述《旅游学概论》 ppt课件

旅游概述《旅游学概论》 ppt课件

2020/11/24
2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反映了旅游内涵的综合性★ 指出了旅游的两个最突出的外部特征——异地性和
暂时性
强调了旅游目的的非经济性(非就业性)
2020/11/24
10
WTO定义
旅游是人们为了商务、休闲和其它目的,离开他们惯 常的环境,到某些地方去并在那些地方停留的活动, 其访问的主要目的不应是所从事的活动从访问地获取 报酬,并且暂时停留的时间不超过一年。
2020/11/24
4
第一节 旅游的基本概念
什么是旅游?
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 徐光旦垂彩,和露晓凝津。
——沈约《悲哉行》
2020/11/24
5
第一节 旅游的基本概念
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 徐光旦垂彩,和露晓凝津。 时嘤起稚叶,蕙气动初频, 一朝阻旧国,万里隔良辰。
行客留连春天的美景,春景也在取悦着游人。早晨散开 的阳光垂下霞彩,晨露在津渡旁凝结。嫩叶间不时传来 鸟鸣声,带着兰花香气的风吹动着水面的浮苹。可是我
2020/11/24
17
中吉两国四地争当“李白故里”
2020/11/24
18
中吉两国四地争当“李白故里”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 思故乡。这首《静夜思》沉浸着李白的思乡之痛, 但李白的故乡在何方呢?
往事越千年,今天,四川江油、湖北安陆、甘 肃天水、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纷纷自称是 李白的故乡,点燃了李白故里争夺战。特别是江油 和安陆两地,干脆放弃了学术争鸣,当地政府赤膊 上阵,文攻笔战,一个名人故里之争,上升到官方 层面,这在国内极其罕见。

01-第一章-旅游学科PPT优秀课件

01-第一章-旅游学科PPT优秀课件

2021/5/26
13
• 1991年《旅游研究纪事》(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提出了“旅游社会科 学”(Tourism Social Science)概念,出 版了《旅游社会科学》专辑,对旅游各分 支学科的研究成果进行了阶段性总结。
2021/5/26
14
• 1980年代开始,一些学者提出旅游研究不 仅要采用多学科研究方法(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而且要进一步采 用跨学科研究方法(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 旅游对人类具有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多 方面影响
2021/5/26
18
• 旅游学理论体系本身不成熟,但旅游专业 的标准化目前已经受到世界各国旅游教育 领域的重视
例如英国 对旅游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质量保障提出了 旅游学科标志的要求
2021/5/26
19
• 旅游教育的交付( delivery of education )意思是:
2021/5/26
7
旅游学的发展
• 旅游研究最早集中在经济学领域。 • 1928年,意大利的马里奥蒂的《旅游经济
讲义》,从经济学角度对旅游现象作了系 统剖析和论证,得出的一个结论是:旅游 活动是属于经济性质的社会现象
2021/5/26
8
• 1935年,德国学者葛里克斯曼《一般旅游论》, 从旅游现象的发生渊源、基础、性质和社会影响 等深层次的关系中进行探索,指出旅游研究包括 对旅游现象的基础、发生的原因、运行的手段、 性质及其对社会影响等问题的研究,是范围非常 广泛的领域,需要从不同学科去研究而不是只从 经济学的角度去考察
• 如何将一门学科的知 识内容和理论方法更 有效地传播到学生手 中,使得学生能高效 地接受和付诸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流于下层民众的文化,即“下里巴人”型的文化。 3. 文化与反文化: ❖ 每一种较大的文化类型,在其主流文化之外,同时还会存在与其完
全相反和对立的文化,前者仍被称之为文化,后者被称之为反文化。
❖ 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各类型文化相互间往往是一个动态的变化关系, 或相互影响、转化或取代。
三、文化的时代性、民族性与地域特征
(二) 按照旅游的基本要素划分研究的内容 1、旅游主体文化:
❖ 旅游者是旅游的主体,旅游主体文化在旅游文化中具有核 心的地位。包括旅游主体的观念、行为模式、思想与信仰、 民族性格、文化素质、旅游动机等及其在旅游活动中的作 用、变化和影响。 2、旅游客体文化:
❖ 也称之为旅游景观文化,是作为旅游对象的文化事物与现 象。 3、旅游中介体文化:
二、文化的结构系统
(一) 文化结构的三个层面 1. 最外层是文化的物质层。 ❖ 文化的物质层是人们最易于认识的文化外在层面,是文化
最为活跃的因素。 2. 文化的中层是客观上的思想、制度层。 ❖ 思想制度层是文化结构中最具权威性的因素,它往往规定
着一定文化的整体性质。 3. 文化的核心层是文化的心理层。 ❖ 文化的心理层面,有着相对的稳定性,是文化形成为不同
(三) 文化的地域特征
❖ 其一,是指世界范围内由地域环境所形成的文化类型特征。
❖ 其二,指的是在同一国家、民族文化类型中,在同一主文 化条件下由于地域环境的差异而形成的地域文化差异。同 一国家、民族文化中的地域特征差异,形成了该民族文化 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 文化的时代性是文化在纵向发展阶段即历时性特征。而文 化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是文化在同一历史时期世界各民 族、各个地域文化形态的差异,即文化同时性特征。
❖ 1、旅游消费文化 ❖ 2、旅游经营文化 (四)对旅游文化的历时性与同时性的比较研究
类型的灵魂与关键。 ❖ 不同的文化类型在文化结构各层次上有着不同的特征,形
成各文化类型的差异与特色
(二)文化面对的三个关系
❖ 一是人和自然的关系; ❖ 二是人和人的关系; ❖ 三是个体人的自身关系—如灵与肉,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等。
(三) 文化的类型
1. 主文化和亚文化: ❖ 大群的共有的文化称为主文化,非共有的小群体文化称为亚文化。 2 .雅文化和俗文化: ❖ 雅文化指社会中的上层文化,即“阳春白雪”型的文化;俗文化则
三、旅游文化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一) 按照文化的结构划分的研究内容 1、旅游物质文化: ❖ 其一是旅游活动产生的物质实体,如旅游服务设施、旅游
商品等;其二为作为旅游文化活动对象的物质文化,如建 筑、园林、文化遗址等景观景物。 2、旅游制度、规范文化: ❖ 包括旅游活动产生的管理制度、社会规范和作为旅游活动 对象的民俗风情等。 3、旅游观念文化: ❖ 影响人们旅游门实践活动的、或在旅游实践中形成的价值 观、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
文博、图书等部门和工作 。 ❖ ⒊ 将“文化”的定义扩展为社会的意识形态,特指人类
社会生活中的文学、艺术、教育、科学、哲学、道德、民 俗风尚等精神方面的创造与成果。与政治、经济、军事相 并列和区别。 文化的广义的定义: ❖ 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 总和。 ❖ 广义的文化定义是一个大文化的概念,使人们从文化的角 度对一直认为彼此分割的各种社会现象,获得了统一的认 识,开阔了视野。在大文化概念基础上,衍生出“旅游文 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 “饮食文化”等新的分支文化的概念。
四、文化的承袭性与变异性
❖ 老一代将自己积累的物质与精神的创造成果与创造方法传 给新的一代,文化内在心理层面也积淀于一代又一代人的 显意识和潜意识中,使文化一代又一代地承袭下来,並具 有一定的稳定性。
❖ 文化的承继性并不是绝的,而是相对的。一方面人类在新 的历史时期进行新的文化创造,使文化的内容不断丰富、 出新,另一方面不同文化间的相互交流与融合,这两方使 文化出现了变异性。文化变异性所带来的文化变迁,是历 史发展的必然。
❖ 在旅游活动中联系旅游主体与旅游客体,起到中介体作用 的文化。包括旅游管理、旅游企业、导游、旅游教育、旅 游政策法规等方面的文化事物与现象。旅游企业文化是旅 游中介体文化中的核心部分。 4 旅游社会环境文化:
❖ 旅游活动中与旅游主体、客体和中介体密切相关的社会环 境文化。
(三)从现代旅游商品交换特性的角度确立研究的内 容
时代性 、民族性与地域特征是文化的最基本特征。 (一) 文化的时代性 ❖ 任何文化都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产生和发展的。在不
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文化 必然具有这一时期的鲜明特性。 (二) 文化的民族性 ❖ 世界上的每一个民族都生活在特定的地域环境,有着特定
的经济状态、自己的语言与生活方式,形成了民族所特有 的心理,构成了自身文化的的民族特色。文化的民族性一 旦形成其文化心理就会成为稳定性的因素,积淀于一个民 族的精神与行为之中,成为这一民族强大有力的凝聚力量。 ❖ 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吸收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发展。
二、现代旅游文化是现代旅游活动发展的结果
现代旅游活动出现了与过去旅游活动不同的变化,主要表 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旅游不再是少数人的行为,而成为人们普遍的基本生 活消费,展现了当代人丰富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方式 与内容。 (二)旅游业迅速发展,成为现代经济中最大的产业之一, 产生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 (三)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和加快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 间的交流,使旅游者自身的文化和旅游地的文化都受到影 响,发生了变化。 ❖ 现代的旅游活动方式、旅游活动对象与旅游活动成果,形 成了三者相统一的现代旅游文化形态。现代旅游文化是现 代旅游活动发展的结果。
❖ 旅游作为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 其本身就是人类一种文化行为。
❖ 无论对旅游的历史回顾,还是对当代旅 游的考察,抑或是对未来旅游发展的探 讨,都离不开对旅游文化的研究与分析。
文化的狭义的定义: ❖ ⒈ 将“文化”泛指一般的知识 。 ❖ ⒉ 将“文化”与教育、学术相并列和区别,专指艺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