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直线传播试题
初三物理光的直线传播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三物理光的直线传播试题答案及解析1.下列现象中,能用光的直线传播规律解释的是A.射击瞄准时要做到“三点一线”B.在平静的湖面可以看到蓝天白云C.游泳池注水后,看上去好像变浅了D.放大镜把文字放大【答案】A【解析】射击瞄准时要做到“三点一线”属于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应用,A选项符合题意,选填A;在平静的湖面可以看到蓝天白云属于光的反射现象,B选项不符合题意;游泳池注水后,看上去好像变浅了属于光的折射现象,C选项不符合题意;放大镜把文字放大是凸透镜成像,属于光的折射现象,D选项不符合题意。
【考点】常见光现象辨别2.下列图片中的物理现象与所对应的物理知识相符的是【答案】C【解析】A.手影游戏利用的是光的直线传播原理,不是光的色散,A错误,不符合题意;B.小孔成像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不是光的折射,B错误,不符合题意;C.照镜子是利用平面镜成像,而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C正确,符合题意;D.渔夫叉鱼时看到鱼时是光的折射,不是光沿直线传播,D错误,不符合题意。
【考点】光的色散;光的折射;光的反射;光的直线传播3.课堂上,教室里各个位置的同学都能看到黑板上的字,这是因为光在黑板上发生(选填“漫”或“镜面”)反射的缘故;个别同学被前方高个子同学挡住,看不到黑板上的一些字,这是因为光的缘故.【答案】漫;沿直线传播.【解析】教室里各个位置的同学都能看到黑板上的字,这是因为光在黑板上发生漫反射的缘故,光线被反射向各个方向。
个别同学被前方高个子同学挡住,看不到黑板上的一些字,这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光线被高个子同学挡住,不能进入矮个子同学的眼中。
【考点】光现象4.下列事例及现象中,由光的折射产生的是A.小孔成像实验B.海市蜃楼C.在公路的急转弯处安装的“拐弯镜”能帮助司机提前知道弯道前方的情况D.城市里的一些高楼采用玻璃幕墙进行室外装潢,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光污染”【答案】B【解析】小孔成像实验说明了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A选项不符合题意;海市蜃楼是光通过不均匀的大气发生折射造成的,选项B符合题意;C选项及D选项都是由于光的反射造成的,不符合题意。
光学实验之光的直线传播

光学实验之光的直线传播一.实验探究题(共5小题)1.学习了光学知识后,爱动脑筋的小桐和小朵想自己探究小孔成像现象。
如图所示,她们给两个空罐的底部中央分别打上一个圆孔和一个方孔,再用两片半透明的塑料膜蒙在空罐的口上。
分别将小孔对着烛焰和灯丝,可以看到烛焰和灯丝通过小孔所成的像。
(1)分析比较甲、乙两图,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2)通过实验,可以看到烛焰和灯丝在塑料膜上成的都是(选填“正立”或“倒立”)的实像,说明小孔成像的原理是。
(3)由该实验可知,树荫下的圆形光斑就是通过树叶间的小孔在地面上所成的实像。
2.如图所示某兴趣小组在空易拉罐的底部中央戳个小圆孔,将顶部剪去后,蒙上一层塑料薄膜,制作成一个简易针孔照相机。
如图所示,将其水平放置,在左侧固定一支点燃的蜡烛,可在(1)塑料薄膜上看到烛焰的实像。
(2)若将蜡烛靠近小孔少许,蜡烛的像将(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若只将小圆孔改为三角形小孔,则像的形状(选填“改变”或“不变”)3.如图所示将点燃的蜡烛置于自制的小孔成像仪前,调节二者的位置,在屏上得到如图所示的蜡烛清晰倒立的像:(1)该现象可以用来解释;(2)实验中蜡烛燃烧不断缩短,导致光屏上的像向(选填“上”或“下”)方移动;将蜡烛靠近成像仪少许,蜡烛的像将(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若只将小圆孔改为三角形小孔,则像的形状(选填“改变”或“不变”)。
4.小明探究光的传播时做的一个实验,他在家中的空水缸中倒入水,再在其中倒入了大量的盐,过了几天,他让一束激光射入盐水中,光路如图所示,图中光线沿(填直线或曲线)传播,原因可能是,这说明,光沿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介质应当具有的特点。
实验中,小明为了能清楚的在水中呈现出光路,可以。
5.如图所示,找一个空的易拉罐,用钉子在易拉罐底部的中央敲一个小孔,将易拉罐的顶部剪去后,蒙上一层塑料薄膜,这样就制成了一个针孔照相机,其实就是小孔成像的实验装置。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4.1光的直线传播同步练习(必考题)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4.1光的直线传播同步练习一、选择题(共15道)1、(2015•扬州)如图所示,女孩用一种可以隐身的斗篷遮住身体的下部,人站在女孩的前面,却看到了斗篷后面的景物,而被斗篷遮住的身体部分"消失"了.下面能正确解释这种现象的光路图是()A.B.C.D.2、下列不是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的是()A.看不到不透明体后的物体B.日食和月食C.太阳落到地平线下还能看见D.人的身影早晚长,中午短3、下列各种现象,属于光沿直线传播的是()A.湖边的树在湖水中的"倒影"B.路灯下人在地面上的影子C.三棱镜分解白光D.在平面镜前看到自己的像4、月亮、太阳、点燃的火把,其中属于光源的是()A.太阳和月亮B.太阳、月亮、火把C.只有太阳D.太阳和点燃的火把5、一点光源S放在平面镜前,如图所示,镜面跟水平方向成θ角.镜不动,S 以速度v沿水平方向(即OS连线方向)远离平面镜平移,此时光源的像S’的速度为vl;当光源S不动,平面镜以速度v沿水平方向(即OS连线方向)向光源S平移,此时光源的像S’的移动速度为v2,则()A.v1=2vsinθ, v2=2vsinθB.v l=v, v2=vC.vl =v, v2= 2vsinθD.v l=2vsinθ, v2=v6、如图所示,将甲手机挂在玻璃罩内,用乙手机拨打甲手机,能听到甲手机响亮的振铃声,同时也能看见甲手机来电指示灯闪烁,如果用抽气机不断地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再用乙手机拨打甲手机,听到甲手机的振铃声越来越小,最后几乎听不到振铃声,但仍能清晰地看到甲手机来电指示灯闪烁,据这个实验可推测出()A.声音和光的传播都需要介质B.声音和光都可以在真空中传播C.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而光能D.声音能在真空中传播而光不能7、下列物体中不是光源的是()A、通电的电灯B、燃烧的蜡烛C、萤火虫D、耀眼的玻璃幕墙8、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不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A.手影B.水中倒影C.日食形成D.小孔成像9、下列事例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A.阳光下人的影子B.人在河边看到水中游动的鱼C.人在湖边看到自己在水中的倒影D.插在水中的筷子看上去好象折断了10、如图,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小孔a处,它成像在距小孔b的半透明纸上,且a大于b。
初三物理光的直线传播试题

初三物理光的直线传播试题1.太阳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 m/s.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的现象叫做光的.【答案】3×108 色散【解析】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为3×108m/s,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接近3×108m/s,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3/4,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是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2/3;光的色散是太阳光经过三棱镜被分解为绚丽的七色光,七色光的排列依次为红、橙、黄、绿蓝、靛、紫.【考点】光的传播速度;光的色散2.在探究树荫下光斑的综合实践活动中,为了研究孔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小华设计了四种开有不同形状孔的卡片甲,并用另一张卡片乙覆盖在甲上,如图所示。
接着,从图示位置沿箭头方向水平移动乙,观察光斑形状的变化情况。
下列合乎要求的是【答案】A【解析】在探究小孔大小对小孔成像的影响的实验中,要改变小孔的大小,本题中的四个设计都能改变小孔的面积,按照控制变量的思想,在改变孔的大小时,要控制孔的形状不变,这样才能比较是否是因为孔的大小影响像的形状。
并且A选项中的三角形,当卡片乙向左移动时,小孔的水平和上下方向的尺度都在变小;而B、C小孔在水平方向长度在变小,但在上下方向大小的最大值开始并没有改变;D选项中的上下方向大小也没有变化。
【考点】探究小孔成像3.在“制作小孔成像观察仪”活动中,需要把制作好的圆筒插人易拉罐中,如图所示,圆筒的(填“A”或“B”)端是用半透明薄纸制成的光屏。
用制成的小孔成像观察仪观察静物时,移动圆筒位置,增大光屏与小孔之间距离,则光屏上像将(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B;变大.【解析】小孔成像是光在同一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具体应用,半透明的薄纸相当于光屏,因此半透明的薄纸应放在圆筒的B端;当增大光屏与小孔之间的距离时,光屏上的像将变大.【考点】光的传播及应用.4.日晷仪是古代人们可用来计时的一种工具,通过观察直杆在太阳下的影子所在的位置就可知道时间,如图所示。
初三物理光的直线传播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三物理光的直线传播试题答案及解析1.下列光现象中,属于折射现象的是()A.桥在水中的倒影B.镜中的人像C.海市蜃楼D.手影【答案】C【解析】光在同种均匀介质是沿直线传播的,生活中的手影、日食、月食、小孔成像等现象都由于光的直线传播而形成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叫做光的折射,如:海市蜃楼、看水里的鱼比实际位置浅等是由于光的折射而形成的;光在两种物质的分界面传播方向发生改变,返回原物质中的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如水中倒影、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而形成的。
故本题正确选项是C。
【考点】光的传播及其应用2.(6分)大约两千四百年前,我国的学者墨翟和它的学生做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像的实验,解释了小孔成像的原理.小光同学将两个长度均为50cm,直径为5cm的直筒套在一起,做成如图的仪器(M筒的直径稍大,可以在N筒上并能前后移动)(1)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的像.可以用光的解释.所成的像与小孔的形状关.(2)若直筒M、N位置不动,让物体远离N筒,像距,像的大小(以上两空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3)十五的夜晚,将小孔对准明月,测得月亮最大像的直径是9.1mm,已知月球到地球的距离为380000km.月球的直径约为km.【答案】(1)实像;直线传播;无关;(2)不变;变小;(3)3.458×103【解析】(1)小孔成像的光路图如下图所示:由于小孔成的像是实际光线的交点,能用光屏承接,所以是实像,且像是倒立的;它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2)物体远离N筒时,如上图,物体发出的光仍然能把光屏照亮,所以还可以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则像距不变,但像变小;(3)如下图所示,,则对应边成比例,,即,解得:【考点】小孔成像3.下列关于光学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A.图甲中,树荫下的阴影是小孔成的像B.图乙中,人配戴该透镜可以矫正远视眼C.图丙中,雨后天空中的彩虹是光的反射现象D.图丁中,桥在水中的倒影是光的折射现象【答案】B【解析】树荫下的阴影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而形成的,不是小孔所成的像,A选项是错误的;由图乙知,该透镜所成的像是正立的、放大的虚像,故是凸透镜,可以矫正远视眼,选项B是正确的;图丙中,雨后天空中的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选项C是错误的;图丁中,桥在水中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选项D是错误的。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3.3光的直线传播 同步测试题(解析版)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3.3光的直线传播同步测试题一、单选题1.1.生活中许多物体可以发光,下列物体不属于光源的是()A. 水母B. 萤火虫C. 月亮D. 霓虹灯【答案】C【解析】【详解】水母、萤火虫、霓虹灯都是自身发光,都属于光源,月亮自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太阳光,不属于光源。
故选C.2.2.白天天晴时,我们在校园树荫下的地面上常看到一些圆形光斑,这些光斑是由于()A. 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B. 光的折射形成的C. 光的反射形成的D. 以上答案都不对【答案】A【解析】大树上的树叶很多,树叶与树叶之间会形成很多小的缝隙.太阳光从这些小缝隙中照射下来,实际上就是小孔成像,由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所以在地面上会形成太阳的像,也就是一些圆形的光斑.像的形状和太阳一样,而且是倒立的实像。
故选:A.点睛:光斑是太阳经过树叶缝隙形成的像,树叶缝隙就是小孔,所成的是太阳的实像。
3.3.细致的观察能力是学好物理的必要条件之一.在“探究树荫下的光斑”的实践活动中,下列对“地面上有一些形状不规则的大光斑和一些圆形的小光斑”亮度的描述,正确的是()A. 不规则的亮一些B. 圆形的亮一些C. 两类光斑一样亮D. 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答案】A【解析】【详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当树叶间隙较大时,透过的光比较多,地面上有一些形状不规则的大光斑,较亮;而圆形的小光斑属于小孔成像,孔较小,透过的光较少,较暗。
故选A.【点睛】根据形状不规则的大光斑和一些圆形的小光斑的成因分析其亮度.4.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B. 光的传播速度是3×108m/sC. 打雷时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是因为闪电比雷声先发生D. 本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答案】D【解析】【详解】A.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故A不符合题意;B. 在真空中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大为3×108m/s,故B不符合题意;C. 打雷时,闪电和雷声是同时发生的,但光速比声速快得多,所以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故C不符合题意;D. 本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故D符合题意。
初二物理光的直线传播试题

初二物理光的直线传播试题1.光在均匀物质中沿传播,如果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后面---的区域便产生了影子----.【答案】同一种,直线【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传播的,不能绕过不透明的障碍物照到物体的后面,所以便产生了影子。
故答案为:同一种,直线。
2.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 km/s,太阳距地球1.5X1011m,太阳发出的光要经过 s才能到达地球.【答案】3×105;500【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光速的记忆,及速度公式的应用。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合3×105km/s,太阳发出的光传播到地球需时间:。
故答案为:3×105;500.3.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而信息是以真空中的光速传播的,其速度为 m/s;若北京到南通市的传输距离约为1.5 XlO6m,通过“信息高速公路”,南通市接收到从北京发出的信息需 S.【答案】3×108m/s,0.0005s【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光速的记忆,及速度公式的应用。
(1)3×108m/s,(2)已知:s=1.5X105m,v=3×108m/s,那么故答案为:3×108m/s,0.0005s。
4.北宋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述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小孔成像的实验.他首先直接观察老鹰,发现它在空中飞动,地面上的影子也跟着移动,移动的方向与它的方向一致.然后,他在纸窗上开一小孔,使窗外老鹰的影子呈现在室内的纸屏上,结果观察到:“鸢东则影西,鸢西则影东”.阅读了上述材料后,你认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鸢东则影西,鸢西则影东”的现象是小孔成像B.沈括观察到“鸢在空中飞动,地面上的影子也跟着移动”,是小孔成像C.小孔成像可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D.小孔成像时,像移动的方向与物移动的方向相反【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小孔成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
初二物理光的直线传播试题

初二物理光的直线传播试题1.晚上,人在马路上走过一盏路灯的过程中,其影子的长度变化情况是( )A.先变短后变长B.先变长后变短C.逐渐变短D.逐渐变长【答案】A【解析】“人在马路上走过一盏路灯的过程中”,说明人与路灯之间距离首先越来越近,然后越来越远。
人离路灯越近,影子越短;人离路灯越远,影子越长。
所以人的影子长短的变化情况是“先变短后边长”。
A选项正确,选填A.【考点】光的直线传播,影子的形成,现象中蕴含的物理知识。
2.下列事实或现象属于光的反射的是()A.太阳未出地平线时,人已看到太阳B.人在太阳光下行走,出现人影相随C.在隐蔽处用潜望镜观察外面的情况D.注满清水的池底,看起来象变浅了【答案】C【解析】根据光的反射现象、光的折射现象与光的直线传播就可解答此题.太阳未出地平线时,人已看到太阳,由于空气中有不均匀的介质,当光照在上面时,就会发生折射,这属于光的折射现象;人在太阳光下行走,出现人影相随这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注满清水的池底,看起来象变浅了这属于光的折射现象;在隐蔽处用潜望镜观察外面的情况这属于光的反射现象.故选C.【考点】光的反射现象、光的折射现象、与光的直线传播原理3.某同学用两个硬纸筒探究小孔成像,如图所示。
(1)请在图中作出蜡烛AB在屏上所成的像A'B'(要求标出A'、B')。
(2)该同学发现蜡烛和小孔的位置固定后,像离小孔越远,像就越大。
他测出了不同距离时像的高度,并将实验结果填在了表格中,根据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到的结论是:蜡烛和小孔的位置固定后,像的高度h与像到小孔的距离S成_______(选填“正比”或“反比”)。
(3)该同学知道树荫下的圆形光斑就是太阳通过树叶间的小孔在地面上成的像,他测出了某一个光斑的直径为1.4cm,光斑到小孔的距离为1.5m,从书上查到太阳到地球的距离为1.5×1011m,由此可以估算太阳的直径为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的直线传播试题《光的直线传播》同步试题一、选择题1.下列看起来有光射出来的物体中,全部是光源的是()A.耀眼的玻璃幕墙、正在燃烧的火柴、萤火虫B.萤火虫、煤油灯的火焰、光彩夺目的钻石C.篝火、正在发光的灯泡、夜空中点点繁星D.发光的灯泡、燃烧的篝火、太阳答案:D解析:玻璃幕墙自身不能发光,之所以耀眼是因为它反射了太阳光,因此玻璃幕墙不是光源;钻石自身不能发光,它反射的是太阳光,因此不是光源;夜空中的星星如果是恒星能自身发光,则恒星是光源。
如果是行星则不能自身发光,则行星不是光源。
2.(2014年莆田中考题)如图1是2013年10月19日凌晨发生的月偏食现象,它的成因是()A.光的直传播B.光的反射 C.光的折射 D.光的色散图1答案:A解析:月偏食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
3.(2014年宿迁中考题)如图所示,不能用光的直线传播规律解释的现象是()A.日食B.照镜子C.射击瞄准 D.小孔成像图2答案:B解析: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应用的实例有:日食、月食、小孔成像、射击瞄准,人看不到不透明物体后面的东西等,所以A、C、D都是利用光的直线传播规律;人能看到镜中自己的像,利用光的反射原理,所以选项B不能用动,孔的形状发生了变化,不符合要求。
5.(2014年永州中考题)炎热的夏天,树荫下比太阳下要凉快得多,人们总喜欢在树荫下乘凉,树荫的形成是由于()A.光的反射 B.光的折射 C.光的直线传播 D.光的色散答案:C解析: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在日常生活中,激光准直、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太阳光被树叶遮挡后,在下边形成一个黑色的区域,形成树荫。
树荫实际上就是大树的影子,是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6.(2014年泉州中考题)如图4所示为小孔成像的现象,其成像的原因是()图4A.光的反射B.光的折射C.光的色散D.光的直线传播答案:D解析: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线在同种均匀介质中传播时,遇到小孔后会在小孔后面的屏上成倒立的实像,小孔成像有力地证明了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7.大伟同学在课外按教材上的装置做“针孔照相机”,做成后他将这个照相机对准一只点燃的蜡烛,如果照相机底部是一个很小的三角形小孔,则他在半透明纸上看到的将是()A.蜡烛正立的像B.一定是缩小的像C.三角形光斑D.蜡烛倒立的像答案:D解析:小孔成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物体经过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而不是光斑,像的形状与物体相同,而与小孔的形状无关。
8.当太阳、水星、地球运行到一条直线上时,在地球上可以观察到太阳上有一个小黑斑在缓慢移动,这种现象称为“水星凌日”,是难得的天文奇观。
下列关于该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小黑斑是水星在太阳上形成的影子B.小黑斑是由于水星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一部分光而形成的C.小黑斑是水星在太阳上形成的像D.小黑斑是地球在太阳上形成的像答案:B解析:通过比较可以发现,“水星凌日”与我们熟知的日食现象非常相似,只是水星取代了月球的位置。
9.关于小孔成像,正确的是()A.小孔成像实验中,小孔越大成像越清楚B.小孔成像实验中,小孔越小像越亮C.小孔成像实验中,小孔一定要是圆的D.小孔成的像,一定是倒立的答案:D解析:小孔成像实验中,小孔越大穿过小孔的光越多,因而像越亮,但成像越模糊。
小孔成的是光源的像,与小孔形状无关。
小孔成的像,一定是倒立的像。
10.如图5所示,甲、乙两人分别站立于一面墙的两边,若要在墙上开一个窗使两人彼此都能看到对方的全身,则所需的最小窗的位置应为()图5A.ae B.ad C.bc D.bd答案:D解析:根据光沿直线传播,画出图5所示的图形,所以确定答案为D。
二、填空题11.光在___________中沿直线传播,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为 m/s,光在其他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选填“大”或“小”)。
答案:同种均匀介质 3×108 小解析: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为3×108 m/s,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宇宙中物体的最快速度。
12.“当地球遮住太阳的光线,月亮便走进了地球的阴影……”这是某影片中的台词片断,它描述的是现象(选填“日食”或“月食”),此现象可以用光的原理来解释。
答案:月食直线传播解析:月亮走进了地球的阴影中,月亮便不能反射太阳光,会出现月食。
这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
13.光从太阳传播到地球约需要8分20秒,太阳与地球的距离约是________米。
月球与地球之间相距38万千米,在地面上向月球发射一束激光,地面接收到光返回的信号,共经历了________秒。
答案:1.5×1011 2.53解析: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c=3×108m/s,利用公式s=vt计算路程,利用公式计算时间。
计算时注意单位统一。
14.俗话说“坐井观天,所见甚小。
”为了说明井底之蛙观察井外范围的大小与井深的关系,甲、乙同学都用画示意图比较的方法来说明,分别如图6和图7所示。
在你看来,他们所画的图(选择下列有关词填空:“都正确”“都不正确”“甲正确,乙不正确”“乙正确,甲不正确”);根据他们所运用的方法,你在评价他们的示意图画得是否正确时,主要是看(选择下列有关词填空:“画图是否认真”“图上是否全面正确地反映了应该控制的变量”“画图时所运用的物理知识是否正确”)。
图6 图7 答案:甲正确,乙不正确图上是否全面正确地反映了应该控制的变量解析:本题以光的直线传播为背景,考查控制变量法。
本题中要研究井底之蛙观察井外范围的大小与井深的关系,就只能让井深不同,其余因素均应相同。
图7中,除井深不同外,两个井口的位置也不同了,不符合控制变量法的思想,所以错误。
三、综合题15.请同学们做如下小实验:(1)观察从门缝射入室内的光,发现它沿传播;(2)观察夜晚手电筒射出的光,发现它沿传播;(3)向玻璃瓶中吹入一些烟雾,盖好瓶口,用手电筒照射,观察瓶内烟雾中的光,发现它沿传播;(4)向水中滴入几滴牛奶或米粥汤,用手电筒向水中照射,观察水中的光,发现它沿传播;实验结果表明: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是沿传播的。
上述实验做了四个的目的是。
答案:直线直线直线直线直线排除偶然性,发现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普遍规律。
解析:(1)观察从门缝射入室内的光,发现它沿直线传播;(2)观察夜晚手电筒射出的光,发现它沿直线传播;(3)向玻璃瓶中吹入一些烟雾,盖好瓶口,用手电筒照射,观察瓶内烟雾中的光,发现它沿直线传播;(4)向水中滴入几滴牛奶或米粥汤,用手电筒向水中照射,观察水中的光,发现它沿直线传播。
实验结果表明: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上述实验做了四个的目的是排除偶然性,发现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普遍规律。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制作针孔照相机)在较暗的屋子里,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一块半透明的塑料薄膜前面,在它们之间放一块钻有小孔的纸板。
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塑料薄膜上就出现烛焰的倒立的像,这种现象叫做小孔成像。
利用小孔成像可以制作针孔照相机。
早在公元前4世纪成书的《墨经》中就记载了小孔成像的实验。
请你回答:(1)小孔成像现象用到的物理知识是:。
(2)小孔成像所得到像和手影所形成的影子是一回事吗?。
(3)针孔照相机已经做好了,即光屏的位置和小孔的位置固定,照相机离烛焰越近,它成的像越。
答案:(1)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2)答:不是一回事。
影子是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一部分光被物体挡住,物体的后面会出现影子;小孔成像是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形成的实像(3)大解析:(1)小孔成像现象用到的物理知识是: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小孔成像所得到像和手影所形成的影子不是一回事。
影子是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一部分光被物体挡住,物体的后面会出现影子;小孔成像是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形成的实像。
(3)小孔成像的过程中,倒像的大小跟人到小孔的距离有关,人到小孔的距离越远,人在光屏上的倒像就越小,反之则倒像就越大。
17.(1)如图8所示,从室内的一盏电灯通过墙壁的两个小孔射出来,请你根据这两条光线确定电灯的位置。
(2)如图9,PQ为一光屏,M、N是一个窗户的上下边沿,S是光源,试在PQ上确定光源S能照亮的范围。
答案:如图10、图11所示。
解析:利用光沿直线传播规律。
18.小东与几位同学做手影游戏时,发现手影大小经常在改变,影子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他猜想:影子的大小可能与光源到物体的距离有关,他们借助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影子高度与光源到物体距离的关系。
实验中,把手电筒正对黑板擦由近及远先后放在距离黑板擦不同位置,保持其他因素不变,分别测量影子在墙面上的高度,记录数据下如下表:手电筒到黑板20 30 40 50 60 70 擦距离L/cm黑板擦影子高20 17 14.5 13.5 13 12.6 度H/cm(1)分析数据他们发现:若保持其他因素不变,当手电筒由近处逐渐远离黑板擦时,影子的高度随之。
(2)为了进一步发现其中的规律,他们根据数据绘制了影子高度H随手电筒到黑板擦距离L变化的图象(如图12),由图象可知,当手电筒到黑板擦的距离L=35cm时,影子的高度H大致是 cm。
(3)当手电筒距黑板擦足够远时移动,影子大小将。
图12答案:(1)减小;(2)15;(3)慢;(4)基本不变。
解析:(1)由记录的数据表可以看出,当手电筒由近处逐渐远离黑板擦时,影子的高度随之减小;(2)由坐标图象可知,当L=35cm时对应的H大致高度为15cm;(3)从图象中曲线的变化趋势可发现,当手电筒距黑板擦较远时影子变化较慢,当手电筒距离黑板擦足够远时,影子大小基本不变。
19.某同学用两个硬纸筒探究小孔成像,如图13所示。
图13(1)请在图中作出蜡烛AB在屏上所成的像A’B’(要求标出A’、B’)。
(2)该同学发现蜡烛和小孔的位置固定后,像离小孔越远,像就越大。
他测出了不同距离时像的高度,并将实验结果填在了表格中,根据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到的结论是:蜡烛和小孔的位置固定后,像的高度h与像到小孔的距离S 成(选填“正比”或“反比”)。
像的高度h/cm 1.0 2.0 3.0 4.0 5.0 像到小孔的距2.0 4.0 6.0 8.0 10.0 离S/cm(3)树荫下的圆形光斑就是通过树叶间的小孔在地面上所成的实像。
答案:(1)如图14;(2)正比;(3)太阳。
图14解析:(1)发光物体的每一个点都可看作为点光源,每个点光源发出的光都会通过小孔照到屏幕的某个区域。
蜡烛A点发出的光线经小孔下边缘,到达光屏下部,蜡烛B点发出的光线经小孔上边缘,到达光屏的上部,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蜡烛成像的光路图如图14所示;(2)由表格上的数据可知,像的高度随像到小孔距离的增大而增大,求出像的高度和像到小孔距离的比值,可以发现比值是一个定值,所以像的高度h与像到小孔的距离S成正比;(3)树荫下的圆形光斑就是太阳的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