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中考古诗文专题复习 第2首 过零丁洋
《过零丁洋》原文以及赏析

《过零丁洋》原文以及赏析《过零丁洋》原文以及赏析《过零丁洋》是宋代大臣文天祥的诗作。
此诗前二句,作者回顾平生遭际;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末二句是作者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
小编带来的《过零丁洋》原文以及赏析。
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赏析:诗的开头两句回顾自己一生的主要经历。
概括地说,是两件大事。
一是受到皇帝的选拔,经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
二是在元军入侵、宋室危亡之际,响应朝廷“勤王”号召,在德元年(1275)正月,以全部家产充军费,起兵抗元,在频繁不断的战斗中度过了四年。
这四年中,他出生入死,为挽救危亡,竭尽全力,苦苦支撑,但局势却越来越危殆。
此时,南宋大部江山已落入敌手,自己也兵败被俘。
眼看大势已去,诗人不禁悲从中来。
所以接下去两句就进一步抒写国破家亡的悲哀。
国土遭到元军的蹂躏,山河破碎,设在山的南宋王朝在元军的攻逼之下也岌岌可危,覆亡在即,一如风中柳絮。
这是从国势一面说。
至于文天祥自己,也是一生坎坷,当初做官曾因忤权贵而屡被罢斥;起兵抗元之后,多次兵败,一次被扣,两次被俘,数次欲自杀尽节而不死。
如今部下将士牺牲殆尽,亲人被元军俘获,自己孤零一人,身陷敌手,一如风雨吹打的浮萍,无所依托。
这两句以比喻的方式写国势和身世,生动形象,而蕴藏其中的感情尤为深挚沉痛,极有艺术感染力。
接下去,“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两句,是对前面“山河破碎”两句的补充,具体概括自己的抗元经历,表现忧愤之情。
前一句是追记过去。
诗人于德元年自赣州起兵,经惶恐滩北上,当时元军进逼临安,形势紧急。
景炎二年(1277),诗人在江西战败,又经惶恐滩退往福建,这时国家局势已危在旦夕。
因此,“说惶恐”,即表示自己当时对艰难时局的'忧惧不安。
后一句是慨叹眼前,说自己不幸战败,只身被俘,孤掌难鸣,飘浮在零丁洋中,深感孤苦零丁。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诗词曲五首之过零丁洋》注释译文赏析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诗词曲五首之过零丁洋》注释译文赏析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作者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
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末大臣,文学家,民族英雄。
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官到右丞相兼枢密使。
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被扣留。
后脱险经高邮嵇庄到泰县塘湾,由南通南归,坚持抗元。
祥兴元年(1278年)兵败被张弘范俘虏,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后在柴市从容就义。
著有《过零丁洋》、《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作品。
注释1、零丁洋:零丁洋即“伶丁洋”。
现在广东省珠江口外。
1278年底,文天祥率军在广东五坡岭与元军激战,兵败被俘,囚禁船上曾经过零丁洋。
2、遭逢:遇到朝廷选拔。
3、起一经:因为精通一种经书,通过科举考试而被朝廷起用作官。
文天祥二十岁考中状元。
4、干戈:指抗元战争。
5、寥(liáo)落:荒凉冷落。
一作“落落”。
6、四周星:四周年。
文天祥从1275年起兵抗元,到1278年被俘,一共四年。
7、絮:柳絮。
8、萍:浮萍。
9、惶恐滩:在今江西省万安县,是赣江中的险滩。
1277年,文天祥在江西被元军打败,所率军队死伤惨重,妻子儿女也被元军俘虏。
他经惶恐滩撤到福建。
10、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
11、丹心:红心,比喻忠心。
12、汗青:同汗竹,史册。
古代用简写字,先用火烤干其中的水分,干后易写而且不受虫蛀,也称汗青。
译文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千辛万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经过四年的艰苦岁月。
国家危在旦夕似那狂风中的柳絮,自己一生的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可叹我零丁洋里身陷元虏自此孤苦无依。
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赏析此诗前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末二句是作者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
过零丁洋原文翻译及赏析

过零丁洋原文翻译及赏析过零丁洋原文翻译及赏析《过零丁洋》是宋代大臣文天祥在1279年经过零丁洋时所作的诗作。
全诗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崇高表现。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精心推荐的过零丁洋的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过零丁洋》译文及注释译文: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自己一生的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注释:⑴零丁洋:零丁洋即”伶丁洋“。
现在广东省珠江口外。
1278年底,文天祥率军在广东五坡岭与元军激战,兵败被俘,囚禁船上曾经过零丁洋。
⑵遭逢:遭遇。
起一经,因为精通一种经书,通过科举考试而被朝廷起用作官。
文天祥二十岁考中状元。
⑶干戈:指抗元战争。
寥(liáo)落:荒凉冷落。
一作“落落”。
四周星:四周年。
文天祥从1275年起兵抗元,到1278年被俘,一共四年。
⑷絮:柳絮。
⑸萍:浮萍。
⑹惶恐滩:在今江西省万安县,是赣江中的险滩。
1277年,文天祥在江西被元军打败,所率军队死伤惨重,妻子儿女也被元军俘虏。
他经惶恐滩撤到福建。
(7)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
(8)丹心:红心,比喻忠心。
(9)汗青:同汗竹,史册。
古代用简写字,先用火烤干其中的水分,干后易写而且不受虫蛀,也称汗青。
《过零丁洋》赏析南宋末年,文天祥在潮州与元军作战,被俘,途经零汀洋时,元军逼迫他招降坚守崖山的宋军,他写下了这首诗。
诗人以诗明志,表现出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和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诗人回顾自己的仕途和征战的经历:因科举而蒙朝廷重用,在荒凉冷落的战争环境中已经度过了四个春秋。
“干戈寥落”在此亦指宋元间的战事已经接近尾声,南宋几近灭亡。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
中考文言诗文重点篇目《过零丁洋》考点整理

2017中考文言诗文重点篇目《过零丁洋》考点整理译文: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周星。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1.结合全诗内容填空。
(1)“辛苦遭逢起一经”中“一经”指的是儒家经典。
(2)颔联用风飘絮和雨打萍之景,运用比喻形象地概括了国家局势和个人经历,表达了作者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的悲痛的感情。
(3)诗的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汗青”的意思是史册,该联表达了作者的以死明志的决心、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围绕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气节、决心、态度、精神等回答即可)(4)诗中以“风飘絮”、“雨打萍”的形象比喻,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暗示了形势的险恶和作者境况的危苦(5)“风飘絮”、“雨打萍”分别比做国家形势危急和个人命运漂浮不定,其作用是形象地写出了国事到自身艰辛危苦。
(6)简析本诗三、四句在写作上的主要特点:比喻、虚实结合。
2.颔联两句有何联系?用了什么修辞?答: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
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运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
3.用你自己的话描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所反映的国家和作者个人的境遇。
答: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千古名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诗人以死明志的决心、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5.诗歌首联叙写了诗人一生经历的哪两件大事?①经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
②国家危急存亡关头,响应号召起兵抗元。
过零丁洋原文及注释 过零丁洋古诗原文翻译

过零丁洋原文及注释过零丁洋古诗原文翻译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作者简介:文天祥,,南宋民族英雄,初名云孙,字天祥。
因住过文山,而号文山,又有号浮休道人。
文天祥以忠烈名传后世,受俘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从容赴义,生平事迹被后世称许,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
诗意:我一生的辛苦遭遇,都开始于一部儒家经书;从率领义军抗击元兵以来,经过了整整四年的困苦岁月。
祖国的大好河山在敌人的侵略下支离破碎,就像狂风吹卷着柳絮零落飘散;自己的身世遭遇也动荡不安,就像暴雨打击下的浮萍颠簸浮沉。
想到前兵败江西,(自己)从惶恐滩头撤离的情景,那险恶的激流、严峻的形势,至今还让人惶恐心惊;想到去年五岭坡全军覆没,身陷敌手,如今在浩瀚的零丁洋中,只能悲叹自己的孤苦伶仃。
自古人生在世,谁没有一死呢?为国捐躯,死得其所,(让我)留下这颗赤诚之心光照青史吧!主旨:概述了自己的身世命运,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最高表现。
名句赏析:首诗是文天祥被俘后为誓死明志而作。
一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但限于篇幅,在写法上是举出入仕和兵败一首一尾两件事以概其馀。
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中,亡国的悲剧已不可避免,个人命运就更难以说起。
但面对这种巨变,诗人想到的却不是个人的出路和前途,而是深深地遗憾两年前在空航自己未能在军事上取得胜利,从而扭转局面。
同时,也为自己的孤立无援感到格外痛心。
我们从字里行间不难感受到作者国破家亡的巨痛与自责、自叹相交织的苍凉心绪。
末二句则是身陷敌手的诗人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
这使得前面的感慨、遗恨平添了一种悲壮激昂的力量和底气,表现出独特的崇高美。
这既是诗人人格魅力的体现,也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的精神美,其感人之处远远超出了语言文字的范围。
初一年级语文期中复习知识《过零丁洋》-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归纳-初中.doc

初一年级语文期中复习知识《过零丁洋》|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学生们在享受学期的同时,也要面对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学习。
为大家提供了初一年级语文期中复习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表现诗人的英雄气概与舍生取义的生命观的诗句;表现诗人誓死报国,表现诗人崇高的爱国情怀与坚贞的民族气节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ﻪ2、概括写出诗人被捕前的全部经历的诗句是: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ﻪ3、写出国家和个人的境遇的诗句是: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ﻭ4、概括写出两次抗元,遭受失败后的心情的诗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句是: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ﻪﻭ怎样的思想感情?ﻭ答:表达了对抗元事业失败的慨叹和宁死不屈的决心。
ﻪ6、风飘絮雨打萍是两个绝好的比喻,试作简要分析。
答:风飘絮比喻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柳絮,国家败局的命运,已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个人的命运,诗人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雨打萍是诗人漂泊沉浮的政治生涯的写照。
这两个比喻形象贴切,给人以悲怆辛酸之感。
7、分析颈联的艺术特色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ﻪﻭ答:这两句用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来抒写忧虑不安的心情,极为巧妙新奇。
天然巧合加上诗人杰出的艺术构思,创造出这样神奇的绝对。
意思是去年在惶恐滩头诉说心中的惶恐,而今在零丁洋里悲叹孤苦零丁。
ﻪ8、人生自古谁无(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答:表现了诗人舍生取义的高尚情操(生死观)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ﻪ9、干戈寥落包含了诗人很多的辛酸和遗憾。
ﻪ10、颔联的特点: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和个人的命运。
雨打萍是文天祥政治生涯的写照。
意思是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
ﻪﻭﻪﻭﻪﻭﻪﻭﻭ初一年级语文期中复习知识归纳《安塞腰鼓》|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大家把理论知识学习好的同时,也应该要复习,从复习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初一年级语文期中复习知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中考语文必考古诗词鉴赏

篇一:爱国忧民(11首)1.《过零丁洋》中考试题集萃1、诗中第二联 , 运用在比喻的方法 , 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诗人以“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 , 无可挽回 , 以“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 , 时起时沉。
2.对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 , 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
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3“辛苦遭逢起一经”中“一经”指的是儒家经典。
4用你自己的话描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的打萍”所反映的国家和作者个人的境遇。
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
5、诗中以“风飘絮”、“雨打萍”的形象比喻,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暗示了形势的险恶和作者境况的危苦。
(2分)6、结合我国历代名人志士对待生死的价值观,举例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
(2分)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丹心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诗句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如: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慨。
7、首联写了作者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因科举而走入仕途和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春望》中考题集锦1、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2、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实际上是写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一个“深”字,表现了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
3、你怎样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
两种理解都可:一种触景生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坠泪惊心。
二种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4、首联中"破"、"深"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初中语文九年级第23课 过零丁洋

走近作者
【文天祥】(1236—1283),初名云孙,字 宋瑞,一字履善。自号文山、浮休道人。20 岁考中进士第一名,官至右丞相。南宋末年 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 为“宋末三杰”。
景炎三年(公元1278)于 五坡岭兵败被俘,宁死不降。 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十二 月初九,在柴市从容就义。著 有《文山诗集》《指南录》 《指南后录》《正气歌》等。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huáng
韵脚:双数诗行末尾押韵的字,押“ing”韵
品诗
这首诗的四联分别写了 哪些内容?要表达作者怎样 的感情? 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尾联是千古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 情? 直抒胸意,抒发了作者视死如归、宁死不屈、 以身殉国的浩然正气,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 气节。
谈谈你对尾联的理解? 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丹心垂 于史册,映照千古,诗句表明了诗人舍生取 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 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崇高民族气节。
慷慨正义
舍生取义
课堂小结
这首诗饱含沉痛悲凉,既叹国运又叹自 身,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致,但 在最后却由悲而壮、由抑而扬,迸发出“人 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 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 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 生死观。
过零丁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借用比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首 过零丁洋
[南宋]文天祥
原文
语句赏析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表达方式:叙事,写诗人自己人生中的两 件大事:一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二是在 频繁的抗元战争中已度过四年。
原文
语句赏析
修辞: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危亡的国
势比作风中柳絮,把坎坷的身世比作雨中浮
山河破碎/风飘絮, 萍,表达了诗人对国破家亡的悲哀和自己坎坷
4.这是一首述志诗,有人说,诗的基调由悲郁而转昂扬,你同意这 一说法吗?试简要分析
示例:同意。诗的前三联高度概述了国家的艰危困厄和自己九死一 生的悲愤抑郁之情,尾联则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表现出诗人为 正义事业英勇献身的精神。
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 萍”。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风飘絮”比喻南宋王朝破碎的山河(无可 挽回的败局),用“雨打萍”比喻自己浮沉不定的身世,表达了对国势危 亡的担忧和对自己坎坷命运的悲叹。
2.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对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情感: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愿为国捐躯的 思想感情,体现了他以死明志、大义凛然的民族 气节。其中“汗青”指史册。
原文
语句赏析
中心概括:本诗是文天祥被俘后为誓死明志而作,通过追忆自
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诗人的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
躯的豪情壮志。
写作特色:比喻生动形象,对仗工整,双关巧妙。
身世浮沉/雨打萍。 命运的悲叹。运用对偶,“山河破碎”对“身
世浮沉”,“风飘絮”对“雨打萍”,句式整
齐,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
原文
语句赏析
修辞:双关。诗人借“惶恐滩”与“零丁
惶恐滩头/说惶恐, 洋”两个地名,暗示了形势的险恶和作者境况的
零丁洋里/叹零丁。 危苦,表达了诗人对战争局势的惶恐不安和对自
身处境的自怜、哀怨。
这两句诗采用直抒胸臆的抒情方法,表明了诗人以死明志的决心, 充分体现了诗人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3.(统编教材课后思考探究)诗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 青”是千古名句,试结合全诗及作者生平,谈谈你的理解。
南宋末年,文天祥在潮州与元军作战,被俘,途径零丁洋时,元军 逼迫他招降坚守崖山的宋军,他写下了这首诗。此句慷慨陈词,表现出 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昂扬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