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马的命运
千里马与伯乐的故事

千里马与伯乐的故事
在中国古代有一个著名的故事,那就是“千里马与伯乐”的故事。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关于千里马和伯乐的传奇故事,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观念。
相传在古代中国,有一匹名叫千里马的马,它奔跑的速度极快,一天可以跑上千里。
但是,这匹千里马却一直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和赏识。
直到有一天,一位名叫伯乐的老人发现了这匹千里马的出色表现,他立刻意识到这匹马的价值,便开始向人们介绍这匹千里马。
伯乐告诉人们,这匹千里马的速度之快是世间罕见的,它的体力和耐力也是非常出色的。
于是,人们开始重视这匹千里马,纷纷前来观赏和购买。
最终,这匹千里马得到了应有的赏识和重视,成为了当时的一匹名马。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伯乐是一个有眼光的人,他能够发现千里马的优秀品质,并及时向人们介绍。
而千里马则是一个有潜力的存在,它的出色表现最终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和赏识。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要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不要轻易放弃对他人的赏识和帮助。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卓越的表现往往需要有人来发现和引导。
就像千里马需要伯乐的发现和推荐一样,人才也需要有人来发现和培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要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和长处,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和鼓励,让他们得到更好的发展。
总之,千里马与伯乐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不要轻易放弃对他人的赏识和帮助。
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才得到应有的发展和成长,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韩愈《杂说(四)》原文和翻译

韩愈《杂说四》原文和翻译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我们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
广为流传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韩愈《杂说(四)》原文和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世有伯乐[1],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於奴隶人之手,骈死於槽枥之间[2],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3]。
食马者[4],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6],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7]!——选自东雅堂刊本《昌黎先生集》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被发现。
可是千里马虽然世代常有,而伯乐却不常有,因此虽然有不少好马,却只能在马夫手中受糟塌,最后接连不断地死在马厩之中,而不能以千里马著名。
那些千里马,一顿往往要吃尽一石小米。
可是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只是象对凡马一般地饲养它。
于是,那些好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可是吃不饱,力气不足,它们的骨力特长因此不能表现出来,这样,即使想与凡马一般也不可能,哪里还能叫它日行千里呢?(现在那些养马的人,自己不知道手中有千里马),因此驾驭时不能顺其本性;喂养时又不能给料充足,使它充分发挥才能;马虽然哀鸣,人却一点不懂得它的意思。
还拿着马鞭,煞有介事地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这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呢,还是确实不识千里马呢!【注释】[1]伯乐:春秋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字伯乐。
以善于相马著称(事见《战国策·楚策》、《庄子·马蹄篇》等),因此历来又作为善于识拔人才的代表。
[2]骈死:相比连而死。
糟枥:盛马饲料的器具叫槽,马厩叫枥,槽枥为并列复词,即指马厩。
[3]一食:数量词,犹言一顿。
《马说》语段归纳

《马说》语段归纳1、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2、表明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必然性的句子: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描绘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或:其真不知马也。
5、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6、运用排比句式表达作者对“食马者”强烈愤慨之情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7、本文的主旨是:其真不知马也8、有一句话叫做“世上不是没有美。
而是缺少发现”由此可联想到《马说》中的哪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9、诵读古文,与先贤对话,和智者交流,能让我们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韩愈《马说》中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环境对人才的决定作用。
10、面对不公平的待遇,表现作者愤世嫉俗心情的句子: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11、文章通过巧妙地比喻来阐述深刻的道理,指出“伯乐”“千里马”“食马者”的比喻义。
千里马——人才伯乐——识别人才之人食马者——不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12、课文写了“千里马”的那些遭遇?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对待人才?“遭遇”(见课文)。
利用他们,让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13、“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14、找出文中刻画食马者愚妄浅薄的语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表达上有怎样的作用?语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修辞:排比作用: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的讽刺、批判、不满。
15、怎样理解“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因为首先是没有得到正常的喂养,食不饱,本领根本表现不出来,所以和普通的马都无法比,与食马者的无知愚妄浅薄,才造成了这样的原因。
16、本文揭示了当时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主张?揭示了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
《马说》理解性默写

《马说》理解性默写《马说》理解性默写理解性默写古诗文是2014、2015、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语文试题中出现的新题型,是指在给出语境的情况下,根据记忆,默写古诗文。
与以前的直接默写相比,理解性默写更强调对古诗文内容情感的把握,比填空式难度更大。
下面为大家带来《马说》理解性默写,快来看看吧。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8)全文的主旨句是:世有伯乐,后有千里马。
(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0)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1)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12)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3)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14)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5)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6)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一食或尽粟一石。
(17)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8)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文《马说》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马说体裁:文言文题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作者:名字:韩愈年代:唐代描述: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
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翻译: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译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原文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译文: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原文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译文: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原文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文:(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原文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译文: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
原文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译文: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
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原文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译文: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原文呜呼!译文:唉!原文其真无马邪?译文: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原文其真不知马也!译文: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马说》写于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
马说

伯乐相马
新课导入
伯乐相马的故事古已有之,本文
作者韩愈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发出不
平之音,激起了古今许多有才之士的 共鸣。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去看看作者是怎样“说马”的吧。
马说
韩 愈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本文,背诵这篇短小 精悍、波澜横生的千古名作,了解 “说”的文体特点。 2.熟练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文 言虚词,理解文中的诸多寓意 。 3.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思想感 情,感受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的 黑暗现实。。
名词活用 为动词, 代词, 按 正确的 通“饲”竭 通“才” 尽 才能 用鞭子打 千里马 照 方法 喂养 策 之不 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 之而不能 通其意, 执 策而 临之, 鸣 补充音节, 通晓它的 拿 马 面 意思。 叫 无实义 着 鞭 对 通:通晓
译文:鞭打它,不按照驾驭千里马 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喂饱)不 能充分施展出它的才能,听马嘶鸣 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 着鞭子面对着千里马,
副词, 表示惊叹, 表反问, 相当于“唉” 难道 曰:“天下无马!”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 知马也。 副词, 识别, 通“耶”,表示疑 了解 表推测, 问,相当于“吗” 恐怕、其实、 大概
译文: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 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分析文段三:
1、哪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
只 辱 因此, 即 所以 使 是 没 在 故 虽有名马,祗 辱 于 骈死于 槽枥之间,不 并列而死。 喂牲口用的食器。 枥:马棚、马厩 骈,两马 并驾。
仆役, 马夫 奴隶人 以千里 因为, 凭借
结构助 词,的 之手, 称也。 著称, 出名
译文:因此,即使有了很名贵的 马,也只是(屈辱)辱没在仆役 的手里, (跟普通的马)一同死 在马厩里,不因为能日行千里而 出名。(不以千里马著称。)
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会有怎样的命运作文

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会有怎样的命运作文
假如你是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这是很正常的现象,虽然这个事业当中还有一句话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但是很多金子到现在还没被开采出来,所以你既然是千里马,也有可能没有赏识你的人,也常常不会出人头地,生命显赫的,这就需要你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评估,不管遇不遇到伯乐,你都应该正确的看待自己,只管努力的做自己应该做的,那些正确的事情,然后持之以恒,实现自己心中所愿的,至于别人是否发现你赏识你高抬你那不是重要,重要的是你看自己合乎中道!。
世有千里马必存伯乐作文

世有千里马必存伯乐作文
窗外的雨丝斜斜地划过玻璃,我静静地凝视着墨色的天际,思绪也随之飘远。
千里马,是传说中那匹带着梦想和希冀的生物,它唤起人们对希望的记忆,在广阔的天地间驰骋。
它渴求自由,渴望被发现,渴望被认可。
但命运总是捉弄人,并非所有的千里马都能遇到伯乐。
我曾读过一篇关于千里马和伯乐的寓言,那匹千里马在冷血无情的命运无形之力下,又一次沦落为其他的耕马,它的梦想在泥土里塌陷。
而伯乐,那个能识千里马的人,却只留下了人们津津乐道的传说。
这个世界有过多像那匹千里马一样的灵魂,他们怀揣着梦想,却在平凡的生活中迷失方向。
他们渴望被爱,渴望被认可,渴望遇到那个能注意到他们价值的人。
而那些伯乐,那些能识别人才的人,他们拥有着敏锐的眼光,他们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他们能揣摩人心,还能一眼就看到潜藏在灵魂深处的闪光点。
我强烈地渴望拥有一名伯乐,一个能突然发现千里马,也能成就千里马梦想的人。
我不希望看到那些闪亮的灵魂被掩盖在尘土里,我想让他们的梦想生根发芽,开出绚烂的花朵。
我坚信,在空阔的天地间,一定存在着许多怀揣着梦想的千里马,而我,将成为他们的伯乐,带领他们穿过更广阔的天地。
他们将不再迷茫,不再孤单,他们将用自己的才华和热情,照亮世界,照亮未来。
雨还在下着,我看向那雨中模糊的街景,心中充满了希望和期待。
我完全相信,千里马与伯乐相遇的那一刻,将是世间最美好和幸福的相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千里马的命运
黄庭坚:“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歅。
”墨子说:“归国宝,不
若献贤而进士。
”韩婴道:“良马有策,远道可致;贤士有合,大道可明。
”
一句句便把一匹匹马中骐骥不同的命运描绘出。
千里马成为马中骐骥,原因是可想而知的。
它们就是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日行千里才打倒其他马种,使命运铺出一条“黄金道”。
纵观历史,战国
时期的晏子虽长不及六尺,但他凭着自己的才智,妙语连珠,针锋相对,使楚
王对自己大加赞赏,维护住自己的人格,扞卫住国家的尊严。
他不正是凭借着
自己的真才实学,向世人显示自己的不朽价值吗?一粒珍珠,即使是装在简陋
的木盒里,也掩饰不住它璀璨的光芒。
而一块顽石,无论它拥有怎样的华丽包装,终不会得到人们的青睐。
伯乐不就是这样发现千里马吗?
可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若只依靠伯乐拿着放大镜,按百
驹图去寻找马中骐骥,岂不会让千里马万良马被骈死于槽枥之间?赵国的毛遂
主动自我推荐,愿意随平原君出使楚国求救,平原君应允。
毛遂后来凭借智勇
和口才说服楚国。
当千里马有表现的动力,不就可以更好地受到伯乐的青睐吗?但其间却又覆满荆柯,虽伯乐经验丰富,真心为国选良驹,但伯乐毕竟为人,
有自己的好恶,称其心意者自然受他青睐,而使之反感者也难免被拒之门外。
这岂不会给那些阿谀奉承者和以权谋利者打开了方便之门,让千里马的命运颠
簸不平吗?但千里马的命运亦不会因为被相中而从此一帆风顺。
如果知而不用,用而不任,亦不能让千里马发挥其能呀!隋炀帝只因司隶大人薛道衡、着作郎
王胄才华比自己高便将此等人才杀害,正是由于隋炀帝的不容贤能才加速隋朝
的灭亡。
而唐太宗李世民重用逆臣魏征,平民马周,善用人才,才使社会安定,出现“贞观之治”。
自古以来,就有求贤如渴之人,让贤自退之人,惟贤是举之人,荐贤不避
之人——这是值得肯定的;而埋没人才,禁锢人才是一种罪过,用非所学,大
材小用是一种浪费,疑神疑鬼,求全责备是一种失误。
漫长历史间,“得贤则昌,失贤则亡。
”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也需要“千里马”,我们需要呼唤真
正的“千里马”,呼唤正宗的伯乐,呼唤“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呼唤人人去改变千里马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