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上学期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合集下载

八年级物理上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八年级物理上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C、像变大,像距变小
D、像变小,像距变大
课堂作业:
1、在凸透镜成像的观察实验中,已知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点燃的蜡烛 放在凸透镜前25cm处,则在光屏上所成清晰的像是:( ) A、倒立缩小的实像 B、正立缩小的实像 C、倒立放大的实像 D、正立放大的虚像 2、在做观察“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物体放在距离凸透镜60cm处,在 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 、20cm B、30cm C 、60cm D、80㎝ 3、某同学用焦距为10㎝的放大镜去观察书上的文字,看到了正立放大的 文字,则文字到凸透镜的距离为( ) A、25㎝ B、15㎜ C、6㎝ D、12㎝ 4、物体从8f处向2f处移动的过程中,像始终是 像,但像逐渐 。 5、画出下列各图的折射光线或入射光线:
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此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并调整烛 焰、凸透镜、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 是为了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关注的物理量:焦距 物距 像的特点 像距
复习:凸透镜成像规律
·
2f
·· · · ·
f(F)
f(F)
2f
物距:U
物体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外
像距:v
即:u>2f
2019/1/26
三、根据像的性质判断物距与焦距的关系, 像距与焦距的关系: 1、将物体放在凸透镜前16厘米处,在光屏上 得到倒立缩小的像,则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B ) A、10cm B、7cm C、8cm D、16cm 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实验中,当物距为20 厘米时,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象,此时像 距为13厘米,则凸透镜的焦距是( D ) A、f>20cm B、13cm<f<20cm C、10cm<f<13cm D、6.5cm<f<10cm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凸透镜成像规律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凸透镜成像规律

凸透镜成像规律一、知识要点透镜种类物的位置(物距u)像的位置(相距v)像的性质应用凸透镜u→∞v f→与物异侧焦点附近,实像望远镜的物镜2u f>2f v f>>与物异侧倒立、缩小、实像照相机2u f=2v f=与物异侧倒立、等大、实像精确测焦距2f u f<<2v f>与物异侧倒立、放大、实像幻灯机u f=不能成像得到平行光u f<与物同侧正立、放大、虚像放大镜(1)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2)物近像远像变大(实像),物近像近像变小(虚像);3、凸透镜成像实验:(1)器材:光具座、凸透镜、光屏、蜡烛、火柴;(2)调节:烛焰中心、凸透镜中心、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使像完整地成在光屏中央);(3)移动光屏,在光屏上都找不到像的可能原因:①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不在同一高度②蜡烛放在了一倍焦距内③光具座不够长(4)凸透镜破了一块(或遮住一部分)的后果;不影响像的完整性,像会变暗;(5)使光屏上的像变大或变小的方法:物近像远像变大。

4、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1)照相机:利用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的原理工作,被照景物离照相机的距离应大于照相机镜头的二倍焦距;像成在胶片上,胶片离镜头的距离应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要想使胶片上的人像大些,人离照相机的距离要近些,同时胶片离镜头的距离要调大些。

(2)投影仪:利用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的原理工作。

投影片(或幻灯片)上的图像是物,投影片(或幻灯片)离镜头的距离应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像成在屏幕上,屏幕离投影仪(或幻灯机)的距离应大于二倍焦距。

(3)放大镜:利用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的原理工作。

被观察的物体离放大镜的距离必须小于焦距,才能看到物体正立、放大的虚像。

(4)望远镜、显微镜也利用了凸透镜成像的原理。

5、眼睛人的眼睛是一个高精度的光学器官,相当于一个可以自动调焦的照相机,其中角膜和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初二物理上学期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初二物理上学期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课题:重新探究凸透镜成像 规律
思考与回答:
• 1、我们通过熟悉的放大镜观察物体,所 成的像有什么特点? 放大、正立、虚像
2、我们演示过投影仪成像,它成的像 又有什么特点? 放大、倒立、实像
3、照相机在胶卷上成的像又有什么特点
呢?
缩小、倒立、实像
4、为什么同样利用凸透镜成像,成的像 有所不同?凸透镜 成像是否有规律可循
透镜、光屏。调节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 使它们的中心与烛焰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3,移动凸透镜位置,使物距分别为u>2f; f<u<2f;u<f 再移动光屏找像,眼 睛观察光屏上的像,直到最清晰为止; 4,记下物距、像距和成像情况。
实验结论:
物 距U U>2f U=2f f<U<2f U=f U<f
像 距V f<V<2f V=2f V>2f 不成像
不讨论
物像位置 异侧 异侧 异侧
像的特点 像的性质
倒立.缩小 实 像 倒立.等大 实 像 倒立.放大 实 像
同 侧 正立.放大 虚 像
A 2B
2.F F. o FAB. ’’2.F
A’
A
..
..
2F F o F 2F
B
B’
呢?
课题: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实验目的: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实验器材: 光具座、蜡烛、凸透镜、光屏 等
上图中几个元件的名称为:
A是: 光具座
,B是: 光屏
C是: 凸透镜 ,D是: 烛焰
, 。
预备知识:
2.焦距(f): 焦点 离;
到 凸透镜中心(光心) 的距
10
此实验中:凸物透体 镜焦距是凸:透镜中心 厘米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5篇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5篇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5篇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具体该怎么做呢?以下是WTT整理的内容,供您阅读,参考。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学生在学习第1节“透镜”,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对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用探究的方法研究本节的内容。

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成像规律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关系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结论”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

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

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

教材这样处理,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

这样加深学生对凸透镜规律,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

教材这样处理,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

二、教法分析本节课是初中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第一次进行全过程探究,本节课需要两个课时,第1课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猜想能力与设计实验的能力,学生猜想时一般不懂怎样去猜想,有时猜想与提出的问题毫无关联,所以我们关键应该引导学生怎样去猜想,在教学中创设合理猜想情景,并且引导学生知道猜想要有猜想的理由,不能胡乱猜想。

设计实验是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设计实验,让学生明白实验研究什么和怎样去研究,实验时应该观察什么、测量什么、记录什么?第二课时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论证的能力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表格数据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让学生以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归纳总结,这样让学生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概括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初二物理凸透镜成像规律

初二物理凸透镜成像规律

初二物理凸透镜成像规律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指在平行光入射到凸透镜上时,通过凸透镜的光线会按照一定规律形成实像。

凸透镜成像规律包括以下几点:
1. 光线从空气中斜入射到凸透镜上时,会发生折射。

入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越大,折射的角度越小。

2. 光线从凸透镜的光轴上入射时,折射后会通过凸透镜的焦点。

3. 光线经过凸透镜的中心经过时,不会发生折射,即不改变方向。

4. 光线从凸透镜的焦点射向凸透镜时,经过折射后会成为平行光线。

5. 光线从凸透镜的顶点射向凸透镜时,经过折射后会沿与入射方向相同的方向射出。

6. 焦点离凸透镜越近,折射出来的光线越偏离光轴,并形成实像。

焦点离凸透镜越远,折射出来的光线越接近光轴,并形成虚像。

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我们可以确定物体与凸透镜的位置关系,计算出成像的距离、大小和性质等信息,帮助我们理解光学现象和设计光学设备。

初中物理凸透镜成像规律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凸透镜成像规律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凸透镜成像规律知识点总结初中物理凸透镜成像规律知识点总结(通用6篇)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大家都背过不少知识点,肯定对知识点非常熟悉吧!知识点就是掌握某个问题/知识的学习要点。

相信很多人都在为知识点发愁,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初中物理凸透镜成像规律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物理凸透镜成像规律知识点总结 1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从左向右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光屏。

1、调整它们的位置,使三者在同一直线(光具座不用);2、调整它们,使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中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u)像距(υ )像的性质应用u > 2f f<υ<2f 倒立缩小实像照相机u = 2f υ= 2f 倒立等大实像(实像大小转折)f< u<2f>2f 倒立放大实像幻灯机u = f 不成像(像的虚实转折点)u < f υ> u 正立放大虚像放大镜凸透镜成像规律口决记忆法口决一:"一焦(点)分虚实,二焦(距)分大小;虚像同侧正;实像异侧倒,物远像变小"。

口决二:物远实像小而近,物近实像大而远,如果物放焦点内,正立放大虚像现;幻灯放像像好大,物处一焦二焦间,相机缩你小不点,物处二倍焦距远。

口决三:凸透镜,本领大,照相、幻灯和放大;二倍焦外倒实小,二倍焦内倒实大;若是物放焦点内,像物同侧虚像大;一条规律记在心,物近像远像变大。

注1:为了使幕上的像"正立"(朝上),幻灯片要倒着插。

注2: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暗箱中的胶片相当于光屏,我们调节调焦环,并非调焦距,而是调镜头到胶片的距离,物离镜头越远,胶片就应靠近镜头。

初中物理凸透镜成像规律知识点总结 2本知识点重点掌握的知识为:凸透镜成像规律与照相机、幻灯机和放大镜的原理。

对于规律我们可以如此记忆“一倍焦距不成像,内虚外实分界明;二倍焦距物像等,外小内大实像成,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实像倒立虚像正,照、投、放大对应明常见考法本知识主要以实验探究的形式考查凸透镜成像规律,题目的难度较大;照相机、幻灯机和放大镜的原理常以选择题的形式来考查。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一、实验目的:
①粗测凸透镜焦距
②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二、实验器材:光具座及光学元件1套、手电筒、蜡烛、火柴
三、探究过程:
1、检查器材是否完全、完好
2、测焦距
①安装凸透镜于光具座中间并固定,同时安装光屏
②调节手电筒,使之发出平行光
③用手电筒远离凸透镜照射,并移动光屏,直至光屏上出现最小、最亮的光斑
④在光具座上读出焦距f=cm
⑤记住f、2f的位置
3、点燃蜡烛(火柴梗放入废液缸),放于凸透镜另一测,调节三者高度,力求烛焰中心、透镜中心、光屏中心在同一水平高度
4、将蜡烛移到u=cm>2f处,移动光屏找到一个明亮、清晰的像,像的特点是
,此时像距v=cm(思考像距的范围)
5、将将蜡烛移到f< p="">
6、将蜡烛移到u=cm<f处,移动光屏找像,若观察不到,从另一侧向透镜观察,此时像的特点是< p="">
7、你归纳凸透镜成像规律
8、实验完毕,整理仪器保持桌面清洁化学教案
</f处,移动光屏找像,若观察不到,从另一侧向透镜观察,此时像的特点是<>
<>。

八上物理凸透镜成像规律

八上物理凸透镜成像规律

八上物理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理凸透镜成像规律:1、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

2、实像和物异侧倒,虚像和物同侧正。

3、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凸透镜成虚像时,物近像近像变小。

讲述实像和虚像的区别时,往往会提到这样一种方法:“实像都是倒立的,而虚像都是正立的。

透镜成像时,物体上每一点发出的照到透镜上的所有光线都成像在同一个位置,挡住一部分,并不影响射向透镜的其它光线的成像,所以仍然可以看到完整的像,但是由于射到像上的光线减少,所以屏上像的亮度会变暗。

透过凸透镜看二倍焦距之外的钟表,秒针的像仍然是顺时针方向转动,因为此时成倒立的实像,倒着看仍是正常的方向,所以仍然是顺时针方向转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考与总结:
•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平面镜前物体上的点S发出 的光束射平面镜上后被反射。 如图所示,从入射光束中任意 取两条光线 SA、SB,根据光 的反射定律,作出它们的反射 光线AC 、BD。沿着反射光 线看去,眼睛感到反射光束好 像是从镜后反射光线的反向 延长线的交点S’点发出的,即 看起来发光点似乎在S’,S’称为S的虚像。
课题:重新探究凸透镜成像 规律
思考与回答:
• 1、我们通过熟悉的放大镜观察物体,所 成的像有什么特点? 放大、正立、虚像 2、我们演示过投影仪成像,它成的像 又有什么特点? 放大、倒立、实像 3、照相机在胶卷上成的像又有什么特点 呢? 缩小、倒立、实像 4、为什么同样利用凸透镜成像,成的像 有所不同?凸透镜 成像是否有规律可循 呢?
课题: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实验目的: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实验器材: 光具座、蜡烛、凸透镜、光屏 等
上图中几个元件的名称为: 光具座 A是: ,B是: 凸透镜 C是: ,D是:
光屏 烛焰


预备知识:
2.焦距(f): 焦点 到 凸透镜中心(光心) 的距 10 离; 物体 凸透镜中心 厘米 此实验中:凸透镜焦距是: 3.物距(u): 到烛焰 的距 离; 像 凸透镜中心 此实验中:物体是: 光屏 ; 4.像距 (v): 凸透镜中心 到 的距 光屏 离; 此实验中:像是呈现在 上, 到 的距离是像距。
石器时代官方 http://www.shiqi.so/ 石器时代官方
这一名称是英国考古学家卢伯克于1865年首先提出的,这个时代在地质年代上已进入全新世。石器时代只是个时间区段 概念,石器时代并不代表那个时候的人类只会使用石器;据近代考古出土大量的文化遗存表明,几千年前的古人已经步 入冶铸、稻作、制陶、纺织等文明时期。青铜、铁器为金属品,遗存几千年的较少;陶器、玉器可存时间长,出土的遗 存较多。 是今天送来的,比往常只丰盛了一点点,真的只丰盛一点点,筱筱说的九品羹什么的全部没有,连重阳糕都只是意思意 思的赏了比较粗糙的一包。乐韵摔下食盒盖子。表 这屋里是不能再呆了!宝音躺在床上,能听得见心脏一下一下撞击 胸腔的声音,那么大力,似要撞裂了,迸出血来。连死了都没传死讯!落水呛了肺……之后怎么办?等过了节才发落出 棺,免得坏了主子们过节的兴致吗?苏老太太恐怕是做得出来的!但,别人或许瞒过,瞒不过嘉颜。嘉颜会有什么反应。 整个事件中,嘉颜知道多少?宝音慢慢的坐起,想召乐韵回来再问些话,却见一张肉嘟嘟粉嫩嫩小脸在窗口探出来。苏 家“明”字辈排行最末的 ,苏明灵,稚龄不过五岁,精灵古怪得谁也比不上,宝音乍见她小脸,不觉呆一呆。当时屋 里只有宝音和洛月两个人。洛月捧了上头发的茱萸菊花束,正插瓶儿,举目看见苏明灵,倒笑了,招呼道:“九 ,您 到这煎药的院子来,实在不相宜,给人家听到,又要说话呢!”苏明灵鼓起腮帮子嗔道:“你不说我不说,谁会知道?” 眼睛一溜,“乐韵不在?”“不在。”“那好了!”苏明灵麻利的拍窗台,“还不拉我上来!”宝音见她如此熟门熟路, 只索骇笑,看来苏明灵偷溜来找韩玉笙,不是一日两日了,却不知韩玉笙这里有什么吸引小明灵的,宝音又该如何应对? 洛月到窗边,伸手拉她,云灵自己也手脚并用使劲儿,像只小肥猫似的攀上了窗台,稳稳盘膝坐着了,洛月替宝音又加 罩了一件袍子,笑道:“前院里桂花开得正好,我去摘些来晒干了拌桂花糖。”云灵顿时欢呼:“给我留一份。”洛月 笑应了,出去,将门帘小心放下,她在门前择桂花,实则是给宝音她们看门了。明灵坐在窗台那儿,上下看宝音一眼, “笙姐脸色不好呢!”非常担忧,声音是奶声奶气,语调倒像大人似的!怪不得被人夸说,早慧近乎妖呢!宝音含笑应 付道:“多谢灵儿关心。我果然身体还是不太爽利,且喜能下得来床了。”“太好了!” 云灵一笑,露出两排细白乳 牙,“那你还坐在床上干嘛?还不快来!”宝音摇头:“你何不下来我床边坐坐?”云灵却道:“笙姐姐你糊涂了!我 下去干嘛?完了要逃走我还得再上窗台再往下跳?不不!还照以前的,你到这里来,把窗帘划下来不就完了?”韩玉笙 这房间的窗台为了取景,挺宽大,像外弧形弯出,做了两层窗帘,一层是靠内、与室内墙面齐平,一层靠外,围起了有 弧度的那一圈。帘钩有点高度,云灵是够不着,韩玉笙则轻松得很。两层窗帘都放下来后,人置身窗帘之间,就像呆在 帐篷里一样宁静安全。宝音心忖,大太太膝下四个儿女:苏明远、苏明诗、苏明秀、苏明灵,个个如珠似宝,尤其苏明 灵是大太太上了年纪才养作图2
A’ A . F o B
A B
B’ . . . 2F . 2F F o F A’
. 2F
. F
. 2F
B’
石器时代,是考古学家假定的一个时间区段,为考古学上的术语。石器时代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 考古学对早期人类历史分期的第一个时代,即从出现人类到青铜器的出现,大约始于距今二三百万年,止于距今5000至 2000年左右。
实验结论:
1、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 距U U>2f U=2f f<U<2f U=f U<f 像 距V f<V<2f V=2f V>2f 不成像 不讨论 物像位置 像的特点 像的性质 异 侧 倒立.缩小 实 像 异 侧 倒立.等大 实 像 异 侧 倒立.放大 实 像
同 侧
正立.放大
虚 像
实验问题讨论: 1.在做“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 某同学在光具座上将蜡烛放置在凸透镜 前 , 然后移动光屏 , 可他无论怎样移动光 屏,都无法在光屏上观察到烛焰的像。请 你分析发生这一现象可能原因。
5.虚像:不是由 实际光线 会聚而成的, 光屏 上得不到的像; 6.实像:由 实际光线 会聚而成的, 它能显示在 光屏 上。
实验步骤:
1,记下凸透镜的焦距;f= 10 厘米 2,在光具座上从左到右依次放好蜡烛、凸 透镜、光屏。调节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 使它们的中心与烛焰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3 ,移动凸透镜位置,使物距分别为 u > 2f ; f < u < 2f ; u < f 再移动光屏找像,眼 睛观察光屏上的像,直到最清晰为止; 4,记下物距、像距和成像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