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第册教案(人教版)2

合集下载

一年级上册语文:2 金木水火土【教案匹配版】·部编人教版

一年级上册语文:2 金木水火土【教案匹配版】·部编人教版

五、德育工作措施
在德育方面的工作,要处处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搞好班级的育人环境。培养班干部同学的责任心,号召他们积极帮助后进的同学。
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班主任要积极学习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以便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正确地给予教育。
2.对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多与这些孩子交流或与家长取得联系,实施有计划的教育。
小学一年级语文上 册课件
精品教学资料,贴合教学实际。可作为教师授课,学生预习资料使 用,欢迎收藏!
小学教育 语 文 上 册 精 选 P P T 课 件 Selected ppt courseware of Chinese volume I
2 金木水火土
第1课时 第2课时
导入
第1课时
同学们认真听一听,你能 听清音频里面的内容吗?
古代

齐声诵读
一 二/三 四 五, 金 木/水 火 土。 天 地/分 上 下, 日 月/照 今 古。
认识生字
一二三四五 上下
说一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呢?
三 一二三
兄 弟
一个横 两个横 三个横
动手写一写

写法: 写在横中线上,字
要居中。书写时从左到 右,要写平稳。
èr
写法: 上横短,写在上半格;
3.上好心理辅导课,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附:教学进度
时间 9.1/6
周 次
教学内容或活动内容
1 入学教育(2) 识字一:1.天地人(1) 2.金木水火土(2)
备注
9.7/12
2 3.口耳目(2) 4.日月水火(2) 5.对韵歌(2)
9.13/19 9.20/26 9.27/10.3 10.4/10.10

小学语文人教版教案(精选8篇)

小学语文人教版教案(精选8篇)

小学语文人教版教案(精选8篇)小学语文人教版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学习11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明明遵守纪律,不迟到的好品德。

3.继续学习按顺序观察图的方法,看懂图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按要求进行说话练习。

教学重点1.学习本课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语词。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明明遵守纪律,不迟到的好品德。

3.看懂图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4.按要求进行说话练习。

教学难点1.课文较长,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为什么“明明看了看小文笑了”。

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学习本课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二)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初步理解*内容。

二、教学重点(一)学习本课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

(二)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难点课文篇幅较长,能够通顺、流利地朗读课文。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我们今天要认识一个叫明明的小同学,他可喜欢蛐蛐了,一次上学的路上他逮开了蛐蛐,那么结果如何呢?请跟着老师一起学习语文,就会知道了。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请同学们先按着图的顺序,观察一下四幅图,了解图的大意。

(三)范读课文。

1.听老师范读。

2.边听边想,本课是写谁的一件什么事?3.读完指名回答:本课写的是明明没有因上学路上捉蛐蛐耽误学习。

(四)学习生字。

1.看田格中的生字,画出课文中的生字及生字组成的词语。

2.随老师范读课文,看看自己是否把所有的生字及生字组成的词画全了。

(1)教师边读,边提示画哪个词。

(2)同桌互相对照一下,画的词语。

3.借助拼音同桌一起读准生字及词语的音节。

(1)同桌互相读,一人读一人听,互帮互学。

(2)检查同桌学习情况。

(用卡片)(五)读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提醒学生注意轻声的读法,“蛐蛐”第二个音读轻声。

另外还有“啦,的,了”读轻声。

部编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部编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部编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第一课:认识汉字“人”教学目标:•通过了解汉字“人”的结构,能正确书写并认读“人”字;•能够初步感知“人”字的含义,初步了解汉字的起源。

教学重点:•书写和认读汉字“人”。

教学难点:•感知“人”字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黑板、字卡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或实物让学生感知“人”字的形状。

2.演示汉字书写笔顺,让学生跟读。

3.让学生用手指在空中或纸上模仿书写“人”字。

4.利用字卡,让学生认读“人”字。

5.拓展:通过故事、歌曲等形式,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人”字的印象。

第二课:认识汉字“大”教学目标:•通过了解汉字“大”的结构,能正确书写并认读“大”字;•能够初步感知“大”字的含义,初步了解汉字的起源。

教学重点:•书写和认读汉字“大”。

教学难点:•感知“大”字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黑板、字卡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或实物让学生感知“大”字的形状。

2.演示汉字书写笔顺,让学生跟读。

3.让学生用手指在空中或纸上模仿书写“大”字。

4.利用字卡,让学生认读“大”字。

5.拓展:通过故事、歌曲等形式,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大”字的印象。

(接下来同样的方法展开其他汉字教学,每个课程中列出目标、重点、难点、准备和教学过程)总结通过本套教案的实施,学生可以初步认识一些常用的汉字和对应的含义,培养学生对汉字的兴趣,为以后更深入的汉字学习打下基础。

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大自然是个奇妙无比的世界,有许许多多令人惊叹的奥秘。

为什么小蝌蚪和它们的妈妈长得不一样?能变成汽、云、雨、冰雹和雪的“我”究竟是什么?植物妈妈又是怎么传播种子的呢?本组教材以“自然科普”为专题来编排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本组课文,学生们走进大自然,了解自然知识,激发学生观察自然、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

本单元还安排了“口语交际:有趣的动物”,“语文园地一”和“快乐读书吧”。

课题内容简说小蝌蚪找妈妈本文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我是什么这是篇拟人的科学短文,以朴实而生动的语言,讲述了水的变化及其利与害。

植物妈妈有办法作者以诗歌的形式介绍了植物中的“蒲公英”“苍耳”“豌豆”等传播种子的方法,揭示了大自然的奇妙。

1.会认55个生字;会写30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教、没、为、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引导学生体会大自然的奇妙并从中理解大自然所蕴含的道理。

4.培养学生自主识字和独立阅读的能力,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知识、探究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1.会认55个生字;会写30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教、没、为、得”;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2.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略大自然的神奇,激发学生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知识,探究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1.《小蝌蚪找妈妈》………………………………………………………… 2~3课时2.《我是什么》……………………………………………………………… 2~3课时3.《植物妈妈有办法》……………………………………………………… 2~3课时语文园地一…………………………………………………………………… 3~4课时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交流中理解课文内容,养成热爱大自然、观察大自然的习惯,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自主识字、主动积累词汇的习惯,激发学习兴趣。

1.小蝌蚪找妈妈课题小蝌蚪找妈妈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这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讲述了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的故事。

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本单元包括两篇精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一个口语交际、一个习作和一个语文园地。

其中,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三个版块。

课文从多个侧面反映了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有描写小学生欢乐幸福的校园生活的《大青树下的小学》;有讲述自己用童心感受的自然和学校的《花的学校》;还有讲述孙中山小时候不懂就问的《不懂就要问》。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默读和朗读理解词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的大意。

课题内容简说大青树下的小学课文通过描写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反映了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表达了作者的自豪、赞美之情。

花的学校这首诗写的是当东风吹过,雷响雨降的时候,一群一群的花开始盛开,他们就像放假后的孩子们一样,在狂风大雨中游戏,他们扬起双臂朝着天空呼唤着妈妈,因为他们的家是在天上星星住的地方。

诗歌充分展示了作者大胆的想象力,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不懂就要问这篇课文讲述了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学习时,发现不懂的问题勇敢向先生请教的故事,赞扬了孙中山善于思考、敢于提问的学习态度和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

1.认识28个生字;会写26个生字;正确读写“服装、鲜艳、打扮、安静、荒野、碰触、灰雀、诚实”等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1.掌握本单元的生字和重点词语。

2.培养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3.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间的团结友爱以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

1.《大青树下的小学》……………………………………………………………… 2~3课时2.《花的学校》……………………………………………………………………… 2~3课时3*.《不懂就要问》……………………………………………………………………1~2课时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 4~5课时学习本组课文,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国的民族团结和大自然的神奇壮美。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全册教案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全册教案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全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汉语拼音,能正确拼读音节,认识400个左右生字,会写200个左右生字。

3.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表达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教学内容1.汉语拼音教学2.生字词教学3.阅读教学4.写作教学5.口语交际教学6.语文园地教学三、教学进度安排1.第一周:汉语拼音教学2.第二周:汉语拼音教学3.第三周:生字词教学4.第四周:生字词教学5.第五周:阅读教学6.第六周:阅读教学7.第七周:写作教学8.第八周:口语交际教学9.第九周:语文园地教学10.第十周:复习巩固第一周:第1课:《汉语拼音入门》1.学习声母、韵母、声调。

2.练习拼读音节。

第2课:《声母、韵母复习》1.复习声母、韵母。

2.练习拼读音节。

第二周:第3课:《声母、韵母综合练习》1.练习声母、韵母的拼读。

2.学习音节的拼读。

第4课:《声母、韵母、声调综合练习》1.复习声母、韵母、声调。

2.练习拼读音节。

第三周:第5课:《生字词入门》1.学习生字词。

2.练习拼读音节。

第6课:《生字词复习》1.复习生字词。

2.练习拼读音节。

第四周:第7课:《生字词综合练习》1.练习生字词的认读。

2.练习拼读音节。

第8课:《生字词应用练习》1.应用生字词。

2.练习拼读音节。

第五周:第9课:《阅读入门》1.学习阅读方法。

2.阅读童话、故事、散文等。

第10课:《阅读理解练习》1.练习阅读理解。

2.分析文章内容。

第六周:第11课:《阅读综合练习》1.练习阅读理解。

2.分析文章内容。

第12课:《阅读写作练习》1.根据阅读内容进行写作。

2.练习写作技巧。

第七周:第13课:《写作入门》1.学习写作方法。

2.练习写作。

第14课:《写作综合练习》1.练习写作技巧。

2.分析写作内容。

第八周:第15课:《口语交际入门》1.学习口语交际技巧。

2.练习口语表达。

第16课:《口语交际综合练习》1.练习口语交际技巧。

2.分析口语表达内容。

(精品)新版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二次备课)

(精品)新版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二次备课)

二次备课
第四课时 一、 出示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在路上看到一只小花猫,它哭得 很伤心,老师就把它带来了。 ( 出示小花猫手指玩偶, 讲故事 )
师:小朋友,我以前和你们一样,也有一双明亮的眼睛。 可是,我读书、写字时不注意姿势,有时躺着看书,有时走 路看书。写字时,身子趴在桌子上,时间一长,就成了近视 眼,整天戴着眼镜,真不方便!别的小花猫能跑能跳,天天 能捉到老鼠;我一跳眼镜就要掉,老鼠在我眼前跑,我也看 不清,天天饿肚子。我真后悔啊!小朋友,你们可不要像我 一样,要从小注意读书、写字的姿势啊! 二、同学们会读书的姿势吗?请做给老师看一看。 1. 引导学生观察插图,看看小朋友是怎样读书、写字的。 2. 教师示范,学生跟着做。 读书姿势:身体坐直,头放正,肩放平,再把书拿起来,眼 睛离书本一尺远。 写字姿势:身体坐正,书本放平,手离笔尖一寸,眼离书本 一尺,胸离桌边一拳。 (1) “一寸”相当于老师的两个手指并拢时的宽度。对小朋友 来说,差不多三个手指并拢那么宽。握笔时,把拇指和食指 放在离笔尖一寸的位置上,中指抵在下面,笔杆上学了 教学目标 1、观察图画内容,使学生初步了解学校生活、自己的国家、 民族、,感受教师的亲切,同学的友爱,语文学习的快乐。校 园生活的丰富多彩。 2、依据画面提示,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学习、遵守纪 律、团结友爱等方面的入学常规教育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教育。 3、观察与演练结合, 培养学生愿意与老师和同学友好交谈的 态度。 教学重点:儿歌《上学歌》 教学难点:儿歌《上学歌》 教学准备: 1. 收集我国各民族服饰的资料、图片等制成课件。 ( 教师 ) 2. 准备长城、 天安门的宣传资料片、《爱我中华》 和《上学歌》 的歌曲。 ( 教师 3. 国旗、有关国歌《上学歌》的课件 课时安排 4 课时。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去发现美、体验美、颂扬美、创造美,让语文课堂焕发美的风采。

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了有关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供大家参考。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1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过程最后一分钟一、导入同学们,我们在三年级学习过《东方之蛛》,对香港有所了解了。

谈谈你所了解的香港。

二、交流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学生从“香港回归之后的繁荣”、“香港回归历程”、“香港被割让的历史”等,从而加深对香港的了解。

三、品读课文1.通读全文,全文写了几节,每节主要写了什么?2.再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1)抓住作者直抒胸臆的诗句体会情感。

如,“听所有中国人的心跳和叩问”;“是万众欢腾中刹那的寂静”;“是谁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 / 轻轻呼喊着那个名字/ 香港,香港,我们的心灵”;“然后去奔跑,去拥抱 / 去迎接……”。

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把那种激动、自豪的感情与热切之情溢于言表。

教师适时的进行点拨。

(2)联系所收集的资料理解诗句,体会情感。

教师播放自鸦片战争以来那一段屈辱的历史。

多年的屈辱终于挥之而去,“使大海欢腾”的那种场面。

让学生理解“使大海欢腾”的意思四、指导学生朗读“三分诗,七分读”。

结合诗歌内容引导学生注意朗读时的抑扬顿挫:注意节与节之间以及每一节之内诗词句间的停顿。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2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

理解词语“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体会母亲的善良、慈祥和我对母亲的感激和热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教学计划1、学生基本情况:_____人,其中男生_____人,女生_____人,上期及格_____人,占_____%,优秀_____人,占_____%,班平均_____分。

其他情况:2、教育教学目标:⑴德育目标: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革命领袖、爱科学、爱劳动等方面的教育。

有利于培养诚实、团结互助、遵守公共秩序等良好的道德品质。

⑵智育目标:期评及格率达100%。

⑶基本技能:①重视培养识字能力。

②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③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⑷单元检测8次。

⑸作业批改:详批85次。

3、知识体系及其重点、难点:教材有看图学文2课、精读课文15课、略读课文15课、8个积累·运用。

重点:①多读多想,读通课文。

②重视语言的积累。

难点:培养学生理解词、句、段的能力。

4、教研教改自学活动及主要措施:⑴教研课题:⑵参加集体备课20次,相互听课35节,上研究课课题_______________⑶与老师相互帮助。

⑷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①认真钻研教材,备好每一节课。

②认真写好课后反思,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改进教学方法。

③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5、教学进度和重大活动安排第一单元思想品德:1、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

2、激发开展丰富多彩课外活动的兴趣。

3、吟诵古诗,了解古代优秀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

知识:1、学习作者观察的方法和怎样按一定的顺序把事情叙述清楚的。

2、学习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观察图画,并展开想象。

3、运用图文结合的学习方法,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4、理解古诗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意思。

能力:1、培养观察、理解和想象的能力。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注意积累词汇,提高阅读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放风筝第1课时总第1个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23个生字,学会其中17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风筝、阳光明媚、体育场、各式各样、老鹰、仙鹤、线轴、拽着、稳稳当当、骨碌碌、橘红色、墨绿、精致、宇宙”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孩子们在放风筝时的喜悦心情,激发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的兴趣。

4、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把事情叙述清楚、写具体的方法。

教学重点:体会课文对放风筝具体过程的描写,感受孩子们的喜悦心情。

教学难点: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对天空中的风筝进行想象。

教学准备:1、搜集有关写风筝的诗或文章。

2、自制或买风筝准备参加放风筝活动。

教学设计思路:从学过的古诗导入,在学生对风筝的历史有了简单了解之后,先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掌握观察图画的一般顺序,在理解图画的基础上图文对照,学习课文,理清“大蜻蜓”飞上天之前、之时、之后的情景,并通过朗读课文体会兄弟俩当时高兴的心情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为巩固理解,加深印象,在熟练朗读课文的基础上交流搜集材料,拓展阅读(最好也应该要求学生读熟。

为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带学生外出放一次风筝,最后,写一篇日记,将这种感受记录下来。

教学过程:一、激情引趣,启发导入以古诗《村居(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导入,揭题并简介风筝(风筝,又名“木鸢”、“纸鸢”、“风鸢”。

中国是风筝的故乡,早在两千年前中国就发明了风筝。

史书记载,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年─前476年)的能工巧匠鲁国人公输班,因看到鹞鹰盘旋于蓝天而受到启迪,传说曾“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

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发明纸以后,风筝用纸张糊制,称作“纸鸢”。

到五代(公元907─960年)李邺加以改进,装竹笛于纸鸢之头,临风嗡嗡作响,有如筝声,故而得名“风筝”。

风筝最初出现与军事密不可分,古人利用风筝进行测距、传讯、侦察。

传说公元202年,汉王刘邦率大军进攻楚霸王项羽,在垓下把楚军重重包围,韩信为了瓦解项羽部下的军心,在风筝上系上小竹笛,夜晚放飞到楚营上空,竹笛迎风作响,汉军配合笛声高唱楚歌,项羽士兵听到熟悉的旋律,思乡之情顿起,士气低落,终不敌汉军而败。

经过千余年的反复实践和不断改进,逐渐完善起来的工艺设计,使风筝的扎制技术日臻精巧、合理而易于放飞。

从唐朝(公元6118─907年)开始风筝由军用品转而成为人们生活中一种饶有趣味的娱乐工具,“孤骞稳驾剡溪云,多少儿童仰羡频,半纸飞腾元在己,一丝高下岂随人”正是放鸢取乐的写照。

“放风筝”这了民间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在中国,春季是放风筝的最好时节。

每年的清明节,也就是公历4月4、5或6日,民间习惯于在这个期间扫墓或到郊外去春游,放风筝便是此时一项流行的娱乐方式。

古人所述“一番春事一番空,放却风筝逐断蓬”、“声驰空碧东风晓”,正是描绘出春天放飞风筝的热闹景象。

风筝在中国,有北鸢、南鹞之分。

传统样式有串型风筝(以龙头蜈蚣为主),筒子型(以立体宫灯为主),板子型(以八卦形为主),软翅型(以蝴蝶、晴蜓为主),硬翅型(以燕子、神话人物为主),而最令人惊奇的是,还有一种用丝绢制成的掌燕风筝,其形体如火柴盒大小,放于手掌上犹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小燕子。

风筝在中国广为流传,但风格各异;北京、天津、潍坊、南通所制风筝各领风骚。

北京以“哈氏风筝”为代表,绘工华丽、扎架精巧,放飞空中,姿态优美,挂在墙上极富观赏性。

天津以“风筝魏”最为著名,骨架不用线绑,全凭打眼扣榫,图案绘制汲取国画和杨柳青年画之精华,形成独特风格。

潍坊风筝以其历史悠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强烈的地方色彩而名扬四海。

胡敬珠、孙永春等艺人扎制的“龙头蜈蚣”风筝长达数百米,曾获全国风筝比赛一等奖。

而南通风筝以“板鹞”最具代表,筝体以大为胜,筝面装满哨口,扶摇九天,声震四方。

风筝制作工艺考究,集扎、糊、绘、放于一体,具骨架结构、系线的位置、线的长短和根数、迎风的角度和力度,都有很讲究,否则就飞不高、飞不稳。

风筝的题材丰富多彩,造型夸张,绘制精细,并充满着美好的理想与寄托,如蝴蝶、燕子表示春天的到来,荷花、鸳鸯象征着纯洁的爱情,蝙蝠、仙鹤童子寓意福寿,龙与凤表示欢乐吉祥、国泰民安。

风筝是吉祥物,它的发展都与各地民间习俗联系在一起。

每年农历立春之前,谷雨之后,各家到野外放飞,然后切断引线,任其自由飞翔,意欲驱邪保平安。

有的元宵节之后有长辈送晚辈风筝的习俗,表示赠予力量和福分。

同时,儿童放风筝时,眼睛随着风筝在蓝天晴空下时远时近、或左或右地移动,是一种眼睛得到休养的好方法。

古时就有小孩放风筝“张口仰视,可以泄内热”、“放之空中,最能清目”之说。

可见,放风筝既能娱乐,又能健体。

中国的风筝约在公元六世纪开始流传至亚、欧、美各国。

现在,风筝这一古老的中国民间艺术品,越发具有现代魅力,放风筝已成为一项世界性的体育活动。

中国从八十年代起,先后在潍坊、北京、南通举行过多次国际风筝会,它不仅云集了国内众多的风筝高手和爱好者积极参与,同时,也吸引了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国朋友参加风筝表演和比赛。

小小的风筝已经超越国界、种族、语言成为沟通人们情感和友谊的纽带。

历代风筝诗风筝,又叫纸鸢,在我国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

历代诗人曾写下不少形象生动的风筝诗令人赏趣。

风筝成为娱乐用品,当在唐代之后。

唐代诗人高骈在《风筝》诗中写道:“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

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

”当时放风筝不仅装有弦或笛,有时还把明亮豪华的灯笼带到夜空,犹如“花雨阵洒仙凡路,红灯遥映碧宵空”。

南宋大诗人陆游以拟人的笔法描写纸鸢,十分生动:“竹马踉跄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

”诗不但生动地刻划了纸鸢的姿态,而且令人想见那放鸢子的孩子是多么天真,多么可爱,多么欢乐。

明代时,民间放风筝的活动就很普遍。

明代诗人徐渭简直是个风筝迷,他写了《风鸢图诗》25首,如“江北江南低鹞齐,线长线短回高低;春风自古无凭据,一伍骑夫弄笛儿。

”便是当时放风筝热闹情景的真实写照。

清代的风筝制作和放飞更为盛行,人们争相娱乐。

诗人高鼎在《村居》一诗曾这样描绘儿童放风筝的情景:“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生动地描绘了春光明媚,柳絮纷飞的时节,活泼的儿童舒臂牵线,喜放风筝的情景,构成了一幅生活气息的画面。

孔尚任也有一首描写儿童放风筝的诗:“结伴儿童裤褶红,手提线索骂天公;人人夸你春来早,欠我风筝五丈风。

”描写儿童风筝放不上天,急待恕骂天公,使一个天真而又刚健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其实,喜爱风筝的决不单是儿童,还有成年人和老翁。

清代一位诗人的《北京竹枝词》写道:“风鸢放出万人看,千丈麻绳系竹竿。

天下太平新样巧,一行飞上碧云端。

”扬州郑板桥《怀潍县》诗吟道:“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

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

”北方万人观赏,南方风筝如雪,南北相映,蔚为壮观。

清末画家吴友如的题画诗云:“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

”这首把风筝特征和神采写得有声有色,并洋溢着乐观向上的情绪。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以断线风筝为谜底更有情趣:“阶下儿童仰面看,清明装点最堪宜。

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 在清代还有两位女诗人写断线风筝的诗,构思精巧,绘声绘色,各呈妙趣。

女诗人陈长生的《春是信笔》诗云:“软红无数落成泥,庭前催春绿渐齐。

窗外忽传鹦鹉语,风筝吹落屋檐西。

”另一位女诗人骆绮兰的《春闺》诗曰:“春寒料峭乍晴时,睡起纱窗日影移。

何处风筝吹断线?吹来落在杏花枝。

”读来耐人寻味,趣味盎然。

二、观察图画,自学探究1、指导按“从上到下、从景物到人物”的顺序观察图画。

自由发言。

2、图文对照,自读课文,学习本课中的生字并画出生词。

重点指导以下生字词:“鹦鹉、老鹰、仙鹤、蜈蚣”等,联系事物,观察特点,说出记忆方法。

用手书写记忆生字。

3、图文对照,再读课文,畅所欲言说说课文大意。

三、深入探究,感悟课文的思想感情。

1、同桌齐读课文,讨论作者在课文中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然后又写了什么。

理清文章思路,重点讨论作者是怎样把放风筝的过程写具体的。

2、重点讨论朗读“我”和哥哥把“大蜻蜓”放上天空一段,指导读出当时“我”高兴的心情。

3、自由朗读课文,谈自己对课文感受最深的地方,谈谈自己的感受。

重点讨论课文中作者在描写体育场的欢快情景时都用了哪些词语?这些词语在表现人物的心情上起到了什么作用?(画出这些词语,集体讨论)四、朗读比赛,体验感悟课文内容。

1、自由练读;2、指名读;3、分组读;4、师生比赛读。

(根据情况再做安排)通过朗读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体育场的欢乐景象和同学们放风筝时喜悦的心情。

读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五、记忆生词展开记忆生词比赛,学生自由到黑板上写出自己记住的生词(每次四名,其他同学补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