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9 爱莲说导学案(无答案) 北师大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9课 爱莲说导学案 北师大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9课 爱莲说导学案 北师大版

爱莲说1.归纳“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学习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3.体会作者对菊花、莲花的赞美之情,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欣赏并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重点:1.诵读全文,掌握重要实词,能说明以花喻人的含义。

2.理解并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1.阅读课文注释及相关资料,补充下面卡片内容。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北宋著名哲学家,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

“两汉而下,儒学几至大坏。

千有余载,至宋中叶,周敦颐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明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

”《宋史·道学传》将其创立的理学提到了极高的地位。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颐.(yí) 蕃.(fán) 濯.(zhuó) 淤.(yū)涟.(lián) 亵.(xiè) 噫.(yī) 鲜.有闻(xiǎn)3.参照课文注释,翻译下列句子。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对于)莲花的喜爱,同我一样的还有谁呢?(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只爱莲花,(因为它)生长于污泥之中却不受污染,在清水中洗净后却不妖艳。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芬芳远播。

(就)更显清香,高高地洁净地直立在那里。

4.整体感知,填写下表。

《爱莲说》花之可爱陶渊明独爱菊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 不染、不妖不蔓不枝 不可 亵玩 人之感叹 菊:花之隐逸者牡丹: 花之富贵者 莲:花之 君子 者写法: 托物言志 、衬托品格: 不慕名利洁身自好问题一:一读,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读通文章,读出感情。

1.予/独 爱 莲/之 出 淤 泥/而 不 染,濯 清 涟/而 不 妖 2.可 远 观/而 不 可 亵 玩 焉学法指导一:本文前一段介绍情况,当用陈述语调读;后一段发议论,其中有判断,有感叹,要注意前后语调使用的区别。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9课《爱莲说》教学设计2北师大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9课《爱莲说》教学设计2北师大版
2.如果学生一时有困难,可以对比阅读资料参考、体会,如《白杨礼赞》等。
3.先讨论,列提纲,然后发言,尽量多联系生活中实际经历过的观察和感受。
通过学生的、讨论、质疑和答疑,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通过回答让同学们领会“托物言志”、“衬托”的写法,深入探究作者的意图,文章意在托莲花的形而言君子之志,以此突出了本文的重点,并突破了难点。
八、帮助与总结
这节课容量较大,课前学生必须很好地预习,否则就很难完成本节课目标。我上课之前布置过,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扫清字音,词义障碍,熟读课文。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言散文,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生的朗读训练,让学生通过多次朗读,理解文章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背诵课文,收到较好的效果,同时引导学生回顾与莲有关的诗词,可以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当然,课后如果能够结合更多的现代的学生容易理解的托物言志的文章来辅助学习,学生会更容易把握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检查预习,疏通文意。
1.提问:题目是“爱莲说”,那么,在你看来,莲花有哪些可爱之处呢?这几次都是从什么方面介绍的?
2.作者认为:“莲,花之君子者也。”你同意作者的看法吗?请说明理由。
3.本文是写“爱莲”,按道理只要写莲花就行了,而本文却还写了菊花、牡丹花,用意何在?
1.学生分组讨论研究。明确:文章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方面描绘了莲的可爱形象。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说”这一古代文体的特点;
②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③学习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反复朗读以至成诵,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对课文进行创造性学习并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9课《爱莲说》学案 北师大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9课《爱莲说》学案 北师大版

《爱莲说》学案学习目标:①掌握文言知识要点,学会阅读浅近的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文言名篇。

②领悟托物言志、衬托的表现手法,初步提高同学们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③提升同学们自身的文学修养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一、课前预习1.资料链接。

(1)作者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先生,谥(shì)号元公,北宋著名哲学家,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兄弟都是他的学生。

周敦颐为官清正廉洁,以为百姓洗脱冤屈为己任,甚得百姓爱戴。

(2)“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记叙、议论、抒情,但一般以议论为主,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

相当于现代的杂文。

(3)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

于是,“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阅读时要掌握好“物”与“志”的内在联系。

(4)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或反面的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叫衬托。

运用衬托,能突出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感受。

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

2.注音:周敦颐.甚蕃.出淤.泥濯.清涟.不蔓.不枝亵.玩鲜.有闻噫.3.思考问题。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语速、语气、停顿、重读。

(2)画出文中你认为值得品味的好句子。

4.搜集写莲花的名句。

5.背诵。

饮酒(其五)赏牡丹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晋·陶渊明唐·刘禹锡宋·杨万里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庭前芍药妖无格,毕竟西湖六月中,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池上芙蕖静少情。

风光不与四时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惟有牡丹真国色,接天莲叶无穷碧,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花开时节动京城。

映日荷花别样红。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课内探究(一)自主探索。

1.结合课下注释,通译《爱莲说》。

将疑难问题在课本上或下面横线上做简单的标记出。

2.解决通译过程中标记出的疑难问题;文言知识补充点拨。

【最新精选】北师大初中语文八下《9爱莲说》word教案 (4).doc

【最新精选】北师大初中语文八下《9爱莲说》word教案 (4).doc

《爱莲说》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独爱莲”的原因及其所寄予的思想情感。

2.掌握和积累文言词句常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作者借助“莲”来表达君子精神品格。

难点:一些文言实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常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示例一:千百年来,菊花、牡丹、梅花、莲花等这一些大自然的花草树木一直是文人墨客借以抒写心中情感的对象,并赋予了特定的人格形象。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爱莲说》就是其中一篇流传千古的作品。

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这一篇课文,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作者所描绘的世界吧!示例二:说,这个词语,古今汉语有一脉相承的地方,例如,都指的是说话。

人要说话,是为了表达心中的意思,也就是解释、说明。

《说文》:“说,释也。

”《墨子·经上》:“说,所以明也。

”由此,引申出评议、评论的意思。

《广雅·释诂二》:“说,论也。

”就是议论、评论。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这就不是一般的说说,而是夹着评论。

由评论、议论引申出来,说,就有了学说、观点、言论的意思。

苏轼《石钟山记》:“然是说,余尤疑之。

”全祖望《梅花岭记》:“神仙之说,所谓为蛇画足。

”在现代汉语中,有著书立说、异端邪说等,都不是一般的说话,而是一种观点,一种学说的意思。

由此再引申出来,就成了一种文体,通过发表议论或记述事物,来说明某个道理。

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一篇《爱莲说》。

二、学习课文(一)学习课文第一段。

1.分别请二位学生口头翻译这一段。

2.请其他同学评价这二位同学翻译的情况(如有误译,要指出来)。

3.教师总结学生的口译和其他同学的评价,订正误译并说出自己的翻译。

重点解释:蕃(多)濯(洗)妖(娇艳、妖艳)不蔓(用作动词,牵蔓)不枝(用作动词,分枝)植(树立)亵玩(玩弄)4.请学生笔译本段。

5.要求同桌之间相互检查翻译。

6.背诵本段课文。

7.文段赏析:问题一:开头一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对于这一篇文章有什么作用?明确:开头一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是总说,也有提起下文的作用。

北师大版编号15爱莲说导学案

北师大版编号15爱莲说导学案

八下语文第五单元花之君子《爱莲说》导学案(编号:15)【学习目标】1、掌握文言字词,疏通文意。

2、理解文章主题,培养高尚情操。

3、学习并运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4、能背诵优美句段。

【知识链接】1、关于“说”的文体:“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2、作者及写作背景:周敦颐(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谥号元公,著名的哲学家。

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们称他为濂溪先生。

周敦颐非常博学,而且人品极高,胸怀磊落,为官清正,深得民心,为百姓所爱戴。

《爱莲说》是他于1068年担任高康郡守时写下的。

他曾带领属下在官署的一侧挖池种莲,后人称为“爱莲池”。

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

微风吹过,田田菏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

周敦颐凭栏放目,触景生情,深感官场的黑暗,深爱莲花的高洁,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预习导航】1、初读课文,结合注释,读准字音,解释词句,疏通文意。

(1)给加点字注音:蕃.()淤.()濯.()亵.()鲜.()有闻(2)解释下列加点词:甚蕃.:独.爱菊:盛.爱牡丹濯.清涟而不妖.、.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亵.玩隐逸..花之君子..者也鲜.有闻宜.乎众.矣(3)翻译下列句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翻译课文:2、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2)文章题为“爱莲说”也就是“说说我对莲花的爱”,作者究竟喜欢莲花的什么?(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3)作者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你认为莲与君子有哪些相同之处?【课堂探究】探究问题一:1、作者写这篇文章并非仅仅是为了写对莲花的喜爱,那还为了写什么呢?请将匹配的相应的字母填入相应的地方。

第9课《爱莲说》教案(北师大版初二下)2doc初中语文

第9课《爱莲说》教案(北师大版初二下)2doc初中语文

第9课《爱莲说》教案(北师大版初二下)2doc初中语文一、学情分析这是一个专门的班级,学生基础之差,就我而言,能够讲是叹为观止。

第一次摸底考,专门简单的题目,难道大半学生开了红灯。

在以后的考试中,成绩也专门不理想。

要紧是学习态度、学习适应、学习方法有咨询题。

体会告诉我,这类班级要有提高,绝不可能一蹴而就。

上课也必须降格以求,以适合他们的同意能力。

比如,多用口头语,多用通俗语,少用书面语,少用文言文,尽管所教的是文言文。

另外要重视故事的价值,讲话要形象具体,以便于学生能够感知,能够领会。

二、教案«爱莲讲»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托物言志〞,即借物来讲理、抒情的写法;2.领会短文的志趣和情操:清廉正直、洁身自好;学习重点:物——〝莲〞漂亮的形象志——坚贞正直、鄙弃名利。

教学难点:动员学生探究性学习及从学生的角度、学生的价值进行教学。

教学时数:一课时步骤:课前预习:1、作者周敦颐。

2、〝讲〞这种文体的特点。

3、字词的读音和意义:污泥濯清涟亵玩隐逸等。

教学设计:一、引入新课温故而知新,由«陋室铭»导入«爱莲讲»。

二、释题题目的意思是〝讲讲我什么缘故爱莲的道理〞。

〝讲〞,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多用叙事、写人、咏物的形式来阐述见解、讲明道理。

讲究辞采,与现代杂文或杂感相近。

三、简介作者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宋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历任州县地点官吏,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

他是宋代理学创始人,古代闻名哲学思想家。

后人将他的著作编为«周元公集»。

这篇〝讲〞,是他在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任职〔南康知军〕时写的。

在此期间,他曾亲率属下在府署〔军衙〕一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

四、朗读课文1、老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朗读的语调、语速、语气。

2、学生齐读课文。

要求有表情,注意朗读的语调语气。

甘肃省玉门市花海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9 爱莲说导学案1(无答案) 北师大版

甘肃省玉门市花海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9 爱莲说导学案1(无答案) 北师大版

爱莲说知识导航:1、本文体裁是“说”,说,是一种文体。

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用来抒发感情,还可以叙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2.“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

如于谦的《石灰吟》,诗人借物咏怀,通过开采石头烧成石灰的过程及结果,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难困苦的坚贞情操和清正磊落的高洁思想。

又如《白杨礼赞》《松树的风格》《病梅馆记》等都是出色运用托物言志手法的例子。

三、诵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蕃.()淤.泥()濯.()清涟.()妖. ( ) 蔓.枝( ) 益.( ) 亭亭.( ) 亵.玩( ) 焉.( )四、结合注释,翻译下列词语。

蕃濯谓隐逸噫鲜宜乎者也五、翻译下列句子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3、陶后鲜有闻4、中通外直,不蔓不枝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六、试翻译课文(温馨提示:注意重点词语和重点句子的翻译)【探究导学】1. 请同学们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3.本文主要采用了哪些表达方式?作用是什么?4.你读了作者描写莲花的这些句子之后,你觉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全文的主旨是什么?5.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6、文中所写的菊、莲花、牡丹各指代生活中的哪类人?7、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

【训练导学】理解填空:1、《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__________3、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___________4、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5.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北师大版《爱莲说》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爱莲说》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爱莲说》教学设计《爱莲说》山西省芮城县风陵渡实验中学张庚昌一、教材分析《爱莲说》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的第19课(讲读课文),它是一篇状物抒情、情文并茂的文言。

大纲明确规定,初中阶段对文言文的要求是学生能疏通文意、理解文章主旨、体会文章感情,而本文正是对这方面培养起着导向作用,尤其对学生思想教育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语言优美,骈散结合,是一篇很好的教材。

它是北宋哲学家周敦颐写的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章,旨在托“莲”以表达自己不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讽喻了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

文章主要引导学生把握的是“莲”的形象,进而领略其内在的气质,最后知晓其象征意义,配合课文,插图及相应的文字资料,可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莲”。

因为很多文言知识是原来学生没有学过的,所以在目标的设定上既要对字词落实,又要掌握本文的写法及文章的中心,感悟古人追求的“君子”之风,还应该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尤其是知识点的整合。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出现了两极分化,学习成绩优异的同学对七年级的文言文基础掌握得非常牢固,需要进行拓宽、拓深的练习。

而基础薄弱的学生应在加强基础复习的同时努力提高他们的能力。

这部分同学往往自尊心较强,教师要注意采用合理的教育方法,做因材施教。

对于双差生要根据他们的弱点,选准切入点狠抓基础。

大部分学生经过一年的文言学习,已经形成了基本的文言学习基础,通过朗读他们能很快发现短文的独特之处,进而得到阅读的快感激发学习的乐趣。

而对“莲”这种事物,主要是从图画、文学、影视中看到的,因此,对“莲”的外在形象的把握不是很难,但是对莲的具体了解可能存在一些问题:1.知识障碍,“莲”在风陵渡镇这一地区稀少,因此学生对“莲”不甚了解,所以我们从两个方面弥补这方面知识的缺陷;第一方面:学生课前收集有关“莲”的知识信息,可以在网上查找下载,也可以从书刊中收集有关“莲”的图片或介绍。

以此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莲说》教师寄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学习目标:⒈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⒉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⒊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学习重点: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学习难点:理解文章的主旨。

【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一、自主预习:1、解析题目,了解作者。

2、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全文,并注意找出文章的多音字、特殊句式、一词多义“之”的用法,并在不懂的地方做标记。

3、注意掌握文言词:可爱者甚蕃濯清涟而不妖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亵玩陶后鲜有闻宜乎众矣4、翻译:(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5、有感情地读课文,注意语气和节奏。

(1)给“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划分节奏。

(2)揣摩以下三个倒装句的朗读语气。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6、《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7、《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

二、小组内交流、提升,对不理解的问题再全班交流。

第二课时一、思考、交流、提升。

1、作者为什么爱莲?把原因从文中画出来。

这段话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2、作者从那几个角度描写莲的外形?3、此文中找出高度概括莲的品质的句子。

4、君子即品德高尚的人,莲被称为花中君子,那么莲都有哪些高尚的品质?你依据什么联想到莲的这些高尚品质?(紧紧抓住莲的自然生长特点来联想作者赋于它的品质)5、作者抒发的感情与莲有什么关系?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6、三种花各象征了怎样的人格?本文表明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7、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你认为学习《爱莲说》有什么现实意义?二、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并背诵。

三、逆向思维: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在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

《爱莲说》复习资料整理1、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周元公集》。

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

元公是周敦颐的谥号。

2 、常规词语:【蕃(fán)】多。

【独】仅。

【盛】大规模。

【染】沾染。

【濯】洗涤。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美丽而不端庄。

【植】立。

【亵(xiè)玩】玩弄。

亵,亲近而不庄重。

【谓】认为。

【隐逸】隐居的人。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鲜】少。

【宜】应当。

【众】多。

3、词类活用:【蔓】生枝蔓。

【枝】长枝节。

【亭亭】耸立的样子。

4、阅读探究(1)在第一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莲的可爱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操?从环境习性、体态香气、清高气质等方面,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

(2)“陶后鲜有闻”中的“陶”指谁?文中的“鲜”与哪个词语构成反义词?指陶渊明。

文中与“鲜”构成反义词的是:众(蕃)。

(3)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5.“予独爱莲”中的“独”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现了莲花什么特点?庄重、高雅(清高)。

7.作者把莲和牡丹对举,其用意是什么?批判贪图名利、追求富贵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8.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图富贵,他追求什么?在污浊的世间,坚贞不渝的保持自己的操守。

9.作者以莲自况,表现了他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委婉地批判了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10.文中的莲花的象征意义是什么?不追求名利,在污浊的环境中,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的高尚品德的君子。

11.作者写莲表白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写菊表白自己不愿隐逸的生活态度,写牡丹表白自己对追逐名利世风鄙弃的生活态度。

1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慨叹品德高尚的君子太少,含蓄地表明追逐名利、趋炎附势的人太多。

13.怎样理解作者在文尾的慨叹?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想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向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14.用原文语句回答。

1)莲象征什么?莲,花之君子者也。

2)文中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随俗浮沉,又庄重、质朴,不孤高自许、哗众取宠(或表现莲的高洁,概括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贵品德和坚贞操守)的名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高度概括莲高贵品质的句子(点明中心的主旨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或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世人甚爱牡丹”,这是因为牡丹是: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予独爱莲”的根本原因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15.请在文中找出一句骈句。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6.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

本文用菊花和牡丹来衬托莲,其中菊花属于正衬,牡丹属于反衬。

【迁移拓展】 1.细细考虑,“菊之爱”可以有两重含义:①做一个避世的隐士;②像陶渊明那样保持独立的人格。

你赞成哪一种说法?谈谈看法。

(自圆其说既可。

)如:赞成两重都有道理。

作者意思是:避世者不染世尘之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境界更高。

2.鲁迅有诗:“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

好问濂溪称净植,英随残叶坠寒塘。

”这首诗称颂的是哪一种花?莲花。

3.喜欢哪一种花是人的志趣的表现。

你喜爱哪一种花?说明喜爱的原因(包含骈句)。

梅花。

它顶风冒雪,“凌寒独自开”。

(傲雪盛开人皆颂,迎寒绽放世堪扬。

)蒲公英花。

花朵虽小,却遍布各地,有极强的生命力。

(花小能怡情,叶瘦能医疾。

)菊花。

在万花纷谢之时独自开放,决不随波逐流,且不畏严寒,坚强不屈。

(百花凋谢始露面,孑身盛开也吐香。

)4.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答法一:同意孟子的观点。

人的思想受环境的影响,“孟母择邻”说的即是这个道理。

答法二:同意周敦颐的观点。

只要人保持坚贞的操守,洁身自好,即使处于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不受其影响。

如《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

八年级语文(下)《芙蕖》导学案主备人:崔金英参与人: 王宏伟、王怡然审核人:王宏伟时间:第10周拟使用时间:第十、十一周小组:姓名:教师寄语: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相信自己,就会走向成功。

【学习目标】1、理解本文结构严谨、详略得当的特点。

2、学习课文兼用多种表达方式,以清新活泼的笔调来说明事物的方法。

3、重点掌握“事”、“实”、“目”、“秋”等词的意义和用法。

4、体会作者对荷花的赞美、热爱。

【教学重点】1、重点掌握“事”、“实”、“目”、“秋”等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课文兼用多种表达方式,以清新活泼的笔调来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课文兼用多种表达方式,以清新活泼的笔调来说明事物的方法。

【时间】两课时【预习导航】1、读课文,对照注释翻译课文,画出需要重点掌握的词语和句子。

2、画出各段的中心句,初步理清文章的脉络。

3、了解作者。

第一课时【快乐导入,认定目标】荷花在中国被誉为十大名花之一,其花朵硕大,花色纯净,叶大而圆,清香远溢,花态使人赏心悦目。

公元前900多年前的殷周时代,人们称荷花为芙蕖,名称的由来当追溯到土地国有的“井田制”。

《孟子。

腾文公上》记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是说土地为国家公有,国家把每方里的土地按井字形化作九区,中间一区为公田,余八区为私田,分授八夫(即八家),公田由八家助耕。

三国时代陆机《毛诗草木鱼虫疏》中载:“何物可以为夫,可以为渠,故称荷为芙蕖”。

“夫”在这里是一百亩土地的代称;“渠”《说文》释:“水所居”,在当时居又做积蓄、囤积解。

“水所居”相当于现代汉语积聚之处的湖、泊、淀之类的静水。

陆机是说:什么植物很快长满一百亩土地,长满湖泊,只有芙蕖(荷花)才有这样的生长势,“芙蕖”是以其长势而命名。

芙蕖为草本,故从草成为专用名词。

到了春秋时代,荷花高雅的风韵进入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以荷言志,以荷比物,以物兴思的文风开创了先河。

老师明确目标。

【预习检测】1、作者简介:李渔(1611——1680):字笠鸿,后字笠翁,一字谪凡,号觉世稗官,兰溪(今属浙江)人,晚年移居杭州西湖。

他是清代著名的戏曲理论家、作家,对戏曲剧本的创作与演出有丰富的经验,著有传奇《比目鱼》、》风筝误》等,他的戏曲理论《闲情偶寄》是我国最早一部从舞台艺术角度来探讨戏剧理论的专著。

(他的作品收入《笠翁一家言全集》,包括诗文和《闲情偶记》、戏曲《笠翁十种曲》、话本小说《无声戏》、《十二楼》、长篇小说《合绵回文传》等。

)2、读一读,注意文中停顿,并掌握常用的词语的含义。

(1)其事不一而足事:(2)请备述之备:(3)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也秋: (4)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日:(5)互芬齿颊芬: (6)又时病其漏病:(7)殆所谓不善养生而草菅其命者哉草菅其命:3、学生放声朗读,体会感受赞美之情。

4、译一译:①学生独立疏通文意,翻译全文。

②疑难处,小组交流解决。

4、合作学习大家找一下文中出现的多音多义字以及特殊文言句式,看哪个小组的同学找的又全又好。

5、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第二课时【导入】(生齐读课文后),在周敦颐的精神花园里,一枝独秀,他只钟爱莲花,而李渔同样对莲花爱得痴狂,那么他们喜爱莲花的原因是否一样呢?这节课让我们共同分析探究这个问题。

【比较探究】1、理解文章的内容:本文旨在说明芙蕖的价值与功能,全文共分三部分。

2、学生理解归纳文章说明内容的特点。

全篇紧扣“可人”二字展开说明,第一部分总提,第二部分详细说明、揭示中心,第三部分发出感慨。

全文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结构谨严。

3、小结:(1)本文的说明,根据表达的需要,在处理材料时采用了有宾有主、有略有详的方法。

全文以荷为主,以“群葩“为宾;写荷则以“可目”为主,其他“三可”为宾。

“可目”、“可鼻”、“可口”、“可用”四者中,“可目”、“可鼻”为“耳目之观”,说的是观赏价值;“可口”、“可用”属“家常之用”,说有是便用价值。

这两个方面,作者推重的显然是观赏价值,而观赏价值又主要体现在“可目”上,因为就“可鼻”而言,芙蕖较之“百花”,并无特别优越之处。

作者从表达主旨的需要出发,详写“可目”,其他从略,便文章重点突出,主旨鲜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