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21讲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课件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特点:
1.起源早,以农手为基础,始终是自然经济的补充,不 占主导地位。 2.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商业活动受官府控制,逐步突 破时空限制,官营、专卖长期存在。 3.城市商业不断繁荣,城市经济功能逐渐增强。边境、 对外贸易繁荣。 4.货币丰富:由物物交换到金属货币,北宋:最早的纸币。 明代白银的广泛使用,促进了商业资本的积聚。 5.商人组织:由官商到私商,明清现以地域为纽带的大 商帮。但商人的社会地位始终低下。 6.场所变化:城市到农村;先定时空后打破
二牛二人
二牛三人
二牛一人
一牛一人
犁的改进 直犁到曲辕犁
汉
唐
直
曲
辕
辕
犁
犁
犁评“进之则箭下, 入地也深;退之则 箭上,入地也浅”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1)制作材料:
骨、木、石
青铜、铁
(2)制作方法:
打制、磨制
金属冶炼、铸造
(3)使用的动力:
人力
畜力
自然力(风力、水力)
(4)农具种类:
东汉技术趋于成熟
青瓷熊形灯
白瓷公道杯
唐 南 青 北 白
白瓷凤首瓶
越窑青瓷莲花碗
宋代:制瓷技艺大放异彩,名窑不断涌现
元代景德镇,全国制瓷中心(青花瓷器)
【元】青花鱼藻凸花牡丹大盘 【元】景德镇窑青花缠枝牡丹纹瓶
明洪武——景德 镇窑釉里红四季 花卉纹瓜棱罐
明宣德——青花瓷器
清康熙珊瑚红珐琅彩 莲纹碗
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
小农经济: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以家庭为基本单位
的个体农业经济。其性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为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本身需要而生产的
中国经济史专项复习

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 展
(一)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意义 (二)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特点、影响因素 (三)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民族资产阶级的地位、特点和作用 启示
近代中国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诞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运动 (2)初步发展: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政策 商品输出→资本输出,“实业救国”,“南张北周” (3)第一个高潮:甲午战后至一战爆发 (4)黄金时期:一战期间 (5)继续发展:国民党统治前期 (6)风雨飘摇:国民党统治后期,抗战和内战 (7)有所恢复: (1949~1952) 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的恢复 (8)和平改造:“三大改造”,公私合营,和平赎买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 索
(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过渡时期总路线,三次历史巨变 《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 “左”倾错误,八字方针,经验与教训 (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工作重点的转移,农村体制改革 对外开发格局 (三)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三个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本质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表现: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2)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变化 (3)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二)规律与影响 创新优化P39
中国经济史专项复习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主导) 制度与政策,特点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经营形态,发展特点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市”的发展、地位、特点 (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 内容、目的与影响 “海禁”政策与“闭关锁国”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2018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 考点9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解析版

考点9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2018·全国卷ⅡI·T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7。
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的学科素养。
以铁器实物的考古发掘地区分布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理解。
【解析】选D。
依据题干信息“铁器实物”,无法得出是否为铁制农具,故A错误;题干材料反映了各地铁器实物的考古发掘情况,虽然新疆地区出现铁器实物,但无法得出“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故B错误;材料中铁器实物“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可见冶铁技术还未普及,故C错误;古代社会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平,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社会发展程度的高低,图中铁器实物发现地在黄河中下游分布较其他地区更加广泛,说明战国以前此地区社会发展程度较高,故D正确。
2.(2018·江苏单科·T1)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
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
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
这一变化反映了(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的学科素养。
【解析】选D。
由“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可知,当时实行“工商食官”,官方垄断了商业活动;由“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可知,民间商人通过纳税的途径取得了合法地位。
由此可知,D正确。
题干的材料无法反映政府是否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A错误。
商业市镇的崛起是在宋元时期以后,B错误。
课标版历史 第一轮专题练习--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2023课标版历史高考第一轮专题练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夯基础对点精练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1.[2021山东济南章丘区测试]中国古代,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生产,且遭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
这种顽强的再生产机制的主要影响是()A.小农经济形态长期存续B.南北经济发展差距扩大C.农业生产水平长期停滞1).农村租佃关系迅速发展2.[2021黑龙江哈尔滨三中测试]先秦时期,粮食加工方式非常简单,人们多以谷物为食,且多为两餐制。
秦汉时期,人们由两餐制逐渐向三餐制过渡,且随着石磨的广泛应用,磨制面粉越来越容易,面食的品种也更加丰富。
由此可知,秦汉时期()A.农作物的种类大大增加B.生产工具出现根本变革C.农业发展推动饮食变迁D.民众温饱问题得以解决3.[2021福建高考]下图为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出土的东汉墓壁画(局部),描绘f农业生产的场景。
据此可推知,东汉吋期该地区A.存在大量戍边军民B.生计方式受中原影响C.耕作方式日益完善D.农耕经济占优势地位4.[2021江苏南通模拟]筒车出现前,我国利用水力推动机械运转的技术日趋成熟。
筒车立轮的设计显然受魏晋南北朝以来水碓的影响。
筒车的挹水筒利用/竹材的中空特性,而我国南方很早就有利用竹材做提水桶、饭盒的传统。
由此可知,筒车的出现()A.摆脱了自然环境的限制B.促进了南北方技术的交流C.推动农业耕作方式革新1).得益于生产生活经验积累5.[2022湖南名校联考]“自永嘉截至刘宋之季,南渡人口(编户齐民)约有九十万”,占当时政府编户齐民的六分之一,即“晋永嘉以来,北方平均八人之中,有一人迁徙至南方”。
当时的人口迁徙()A.促进了长江以南地区经济的发展B.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C.加剧了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1).导致士族门阀政治袞落6.[2022百校联考]宋代时,江南的粮食问题一般通过当地的苏常之米解决。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整合提升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整合提升一、宏观上掌握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特点1.(2017·郴州模拟)朝奉本是一种古老的官职。
秦代有朝请,汉代有奉朝请,意思是“逢朝会请”,即每逢上朝便应召议事,并不实指某个官位。
明清两代,徽商蓬勃崛起,“徽州朝奉”成了徽记富商和当铺掌柜的专称。
“徽州朝奉”这种现象本质上说明了( ) A.徽商弃商从政B.徽商追求虚荣C.徽商寻求政治庇护D.政府抑商解析:根据材料“徽州朝奉”这种现象的产生,本质上反映了政府重农抑商的政策导向,商人希图通过自我加封,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故D项正确;徽商弃商从政与材料和史实均不符,故A项错误;追求虚荣反映的是一种表面现象,与题干“本质”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徽州朝奉”是一种自我“加封”,不是官府封授,故C项错误。
答案:D二、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变迁1.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先后形成过两个重心:黄河流域是我国最早的经济中心,魏晋南北朝时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在南宋至元朝,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到明清时期南方经济重心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并在江南的一些地方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2.经济重心处于北方的时期:从先秦时期以来到南宋以前。
3.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①中原人口的南迁,不仅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②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蕴含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2)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①对城市交通贸易的影响。
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的元明清时期,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一直到现在都受益匪浅。
②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北方人口的南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吸引了北方人口的南迁。
③对人才教育的影响。
经济重心的南移,也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21讲发达的古代农业课件

础。
(3)在封建社会初期,小农经济适应了生产力发展;在封建社会后期,小农 资本主义 萌芽的成长,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__________
考 点 探 究
探 究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夫范、中行氏„„将耕于齐,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
内容
主旨
中国古代文明是典型的农耕文明,以精耕细作的农业为基础,手工业和商业 依附于农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典型特点
第21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
1 2
3 4 5 6
目 标 定 位
主 干 梳 理 史 论 要 旨
考 点 探 究 真 题 研 析 复 习 练 案
目 标 定 位
明确考向 课程
精准高考
历 史
人教版
必修二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时 空 坐 标
精 要 综 述
项目 先秦 形成 春秋战国时 期,我国出现 了精耕细作的 农业生产模 式,它以家庭 为基本生产单 位,自给自 足,土地私有 隋唐 发展 实行均田制,农 业生产技术继续 发展,发明了曲 辕犁;手工业取 得辉煌的成就, 陶瓷技术发达; 城市商品经济局 限在市里,坊市 界限分明 宋元 繁荣 农业技术继续发 展,经济重心南移 完成;制瓷、纺织 等手工业技术发 达;城市里坊市界 限被打破,海上丝 绸之路发达,商品 经济出现了繁荣的 局面 明清 发达 古代农耕经济继续发 展,商品经济繁荣, 出现了向工业文明演 进的趋势。但是,统 治者执行闭关锁国政 策,人为割断了中国 与世界的交流,使中 国失去了工业化的契 机
国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故 A项错误;土地集中导致自耕农数量减少,国 内购买力下降,不利于农业和商业经济发展,不是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 故 B项错误;农业技术进步会推动农业发展,也会使更多的农产品投入市场, 带来商品经济发展,是推动全国经济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故 C项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序言1、中国古代以农立国传统的形成及突出特点: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和相对完备的农业管理;2、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基本形式是小农户个体经营;基本形态是自然经济;农民,承担着沉重的赋役和租税;各代土地制度以私有制为前提,力求限制土地兼并;3、中国古代对手工业管理有严格的制度,一些关键部门和行业以官营为主。
4、历代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和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严重影响了新的经济因素的生长。
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主干知识线索(本课主要讲解的问题整合):1、农业的产生和作用;2、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生产力);3、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变革(生产关系①);4、“沉重的赋税和力役”(生产关系);5、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教材解析:一、“神”农的传说——农业的产生和作用1、产生:新石器时代的长江、黄河流域形成了规模的农耕经济,中国是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南稻北粟局面形成。
传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
2、历史证明:许多新石器时代的遗存,反映了当时先民们进行农耕创造的实践。
3、地位和作用:长期以来,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生活。
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
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2、评价(1)积极: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促使农产品亩产量逐渐提高,推动了中国农业笔记和备注区域①生产关系的内涵包括最核心的生产资料贵谁所有以及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产品如何分配三个方面。
②小农经济含义: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特点:分散性(家庭为单位)、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自足性(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纳税)。
影响: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经济中占据统治和主导地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之一,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
专题一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思考:通过本课的学习,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概括 农业发展的表现?
1、生产工具的改进与推广 2、生产技术的进步(耕作技术;灌溉技术;收割技术等) 3、农作物品种的丰富与否(新品种的开发与引进) 4、农业收成的好与坏;政府收入的增加与否 5、土地资源的开垦与否(如江南经济的开发等) 思考:古代农业的发展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有利于安定民生,从而有利于稳定和巩固其统治地 位。农业发展→治民→治国。 (2)农业是国家富强.实力雄厚的源泉,又是国富力强 的标志。 (3)农业的发展,也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 和市场。 (4)农业也为战争提供了物质基础。
养活了庞大的人口,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明 局限:(1)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 (2)人地矛盾,阶级矛盾激化,成为社会动荡的因素。
思考:通过学习,你认为制约农业发展的因素有 哪些?
1、自然条件的良好与恶劣(天气;气候;土壤等) 2、生产力——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根本原因) ①农具与技术的改进(耕作工具;灌溉工具;收割工具等) ②农民(劳动力的充足与否;勤劳与否) ③劳动对象(古代主要是土地) 3、生产关系--人类处理社会条件的能力 ①土地所有制的变化(土地归谁所有) ②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制度;政策;政局等) ③产品的分配(赋税制度的合理与否)
P5
3、封建社会:形式多样
(1)以封建土地私有制为主: 有君主私有、地主私有、自耕农私有三种; 地主土地私有制占主导地位;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土地兼并 土地兼并的影响:严重影响国家的赋税收入,导致人地矛盾,引 起社会动荡不安。 统治者常采取“均田”、“限田”的措施,限制土地高度集中, 保护自耕农经济。 (2)封建土地国有制:如均田制 (北魏到唐前期;内容、前提、 作用:保证国家赋税和徭役,稳定社会恢复经济;但不能真正阻止 土地兼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你读史]
史料二分两层意思。第一句为一层,着眼于消
灭反明势力;第二、三句为一层,体现了朱元璋的“天朝上 国”观念,轻视对外交往、贸易。 [提示] 明廷的残余敌对势力利用大海继续对抗;倭寇侵扰, 海盗与沿海不法之徒勾结; 自然经济的影响; 统治者(朱元璋) 对海外诸国的轻视。
史料三
寇与商同是人, 市通则寇转为商, 市禁则商转为寇,
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21讲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
商业 和手工业的发展。 1.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_______
2.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3.概况
商鞅变法 ,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 (1)__________
(2)汉武帝推行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 (3)历代王朝大多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比较“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 实施 战国时期开始实行,贯穿 不 时期 整个封建社会
“海禁”政策 明清时期
同
点
目的
压制商人势力,维护封建 防御外来殖民势力,维 统治基础,发展地主经济 护封建体制 严格控制国内市场和商业 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严
内容
活动
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重农抑商”政策
探究:(1)依据史料一观点,解释“重农抑商”政策形成的原 因。
[教你读史] 史料一中所谓“帝王们也是经济人”意在强调
帝王们制定的政策都是出于现实经济发展的需要,任何经济 政策都是当时历史条件的产物。
[提示] 重农抑商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
史料二
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
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 《皇明祖训》记朱 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 15 国, “限 山隔水, 僻在一隅, 得其地不足以供给, 得其民不足以使令”。 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探究: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 “海禁”政策的背景。
闭关锁国 政策。 (2)清朝继承并发展了明朝的____________ 官方垄断 的性质,民间贸 (3)短暂的“开放”实质上具有____________
易往来仍然禁止。
3.影响 (1)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 (2)使得中国社会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 界。
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1.出现原因:明清以来,商品经济和雇佣劳动的发展。 2 .出现标志:明朝中后期,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
雇佣与被雇佣 关系。 力”“计工受值”式的______________
3.发展表现:清代已经出现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4.发展特点 (1)地区性和不平衡性突出。 (2)在势力强大的经济传统的压抑下,往往夭折、中断。 5.缓慢原因:明清王朝压抑工商业以及闭关锁国的政策。
【名师点拨】 重农抑商政策中的“重农”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 定,是正确的;“抑商”在封建社会前期是积极的,而封建 社会后期则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
田产。无力租田者沦为雇工, “计岁受值”者是长工, “计时 受值”者为短工。租佃关系下,佃户有迁移的自由,社会身 份、法律地位有显著的提高。
提升点一
单列视点——“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史料一
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
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 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 ——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 诺思
【特别提醒】 “海禁”不等于闭关锁国 (1)“海禁”政策不是禁止外国人来华贸易,只是要求必须在 官方的主持下进行,即所谓的“贡赐贸易”。 (2)闭关锁国政策不是绝对禁止对外交往和贸易,而是要限制 对外交往和贸易, 如政府特许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3) 中国古代的经济特点决定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海 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是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在对外关系上 的体现。闭关锁国政策是“海禁”政策的延续和发展。
4.影响 (1)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 (2)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
工商业的管理 1.特点:历代王朝对工商业始终执行严格的管理制度。 2.表现 (1)秦政府进行经济管理的措施,已经达到非常严密的程度。 (2)汉初通过加重赋税来抑商。
盐铁官营 制度。 (3)汉武帝时代开始实行___________
始之禁商,后之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片板不许下海, 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入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 去……于是海滨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 ——(明)谢杰《虔台倭纂》
[论从史出]
史料三中“市禁则商转为寇”说明“海禁”加
剧了寇患, “禁之愈严而寇愈盛” “于是海滨人皆贼”主要体 现了“海禁”的负面作用。
宋元以来的租佃关系 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 租作为收益,地主与佃户之间形成契约关系。租佃关系在战 国就产生了,大约在两晋隋唐时期逐步发展起来;宋代租佃 关系日益普遍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经营方 式;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地租以实物为主,有分 成租(按比例提成)和定额租(租额固定, 地主不干预生产)两种 形式,分成租较为流行,定额租多见于租佃官田或官僚地主
【图解历史】 推动及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
[答题术语] 1. “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有利于保 护小农、巩固封建制度,但也抑制了工商业的发展。 2. “海禁”政策的推行,使中国处于闭关锁国状态下,导致 中国的保守和落后。 3.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是农耕文明的变异, 腐朽落 后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它的成长。
(4)直到唐代,市的设立和废止,都决定于朝廷的命令பைடு நூலகம் (5)古代王朝通过加重赋税征收的方式控制私营工商业。
3.影响 (1)抑制了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出现和生长。 (2)明清抑商政策使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海禁”政策 1. 含义: 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 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2.沿革 (1)明太祖屡次宣布“通番禁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