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语文模拟信息卷最新诗歌鉴赏100题(附答案解释)

合集下载

2018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编

2018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编
2018高考
诗歌鉴赏
真题汇编
【新课标I卷】
• • • • • • • 阅读下面这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B
•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弯弓射鸿,麻衣冲锋、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 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 B. 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 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 C. 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 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 D. 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 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 • • • • • •
本题考查“酒”的作用,结合诗歌第二联,“酒为旗鼓”“ 势从天落银河倾” 可以看出运用比喻修辞,为下文积蓄了气势。“须臾收卷复把酒” 瞬间就完 成草书,又端杯饮酒,就像打了一场胜仗,消除国难,恢复了太平,感觉酣 畅淋漓,表现了其踌躇满志。 故答案为:D;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 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 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 意足、踌躇满志。 【点评】本题考察内容侧重句意理解和情感赏析,比较基础,难度不大。 考查意象的作用,属于常考题型,难度属于中等。 【参考译文】 胸中自有军事谋略,想要试炼一番却没有门路,空怀豪情。 草书如同行军打仗,书写前喝酒,好似军中的旗鼓以壮声威,手中的笔好似 战士的刀枪,其气势如同银河从天上倾泻而下。 以端溪出产的砚台磨墨,在烛光的照耀下,下笔纵横如飞。 瞬间就完成草书,又端杯饮酒,就像打了一场胜仗,消除国难,恢复了太平, 感觉酣畅淋漓。
• 【考点】炼字、关键字类题目,思想内容、 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2018高考语文模拟卷(附有答案解析)

2018高考语文模拟卷(附有答案解析)

春来高中2017-2018高一语文模拟试卷(一)考试时间:150分钟;命题人:XXX;审核:XXX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9分)后世诗论家多冠王维以‚诗佛‛,从其诗歌创作的实践看,他也常能将佛教的认知方法与思维模式引入诗歌创作,从而大大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艺术技巧与思维空间,在诗歌艺术上开辟了一番新的天地。

人们习惯将他创作的这类诗称为‚禅味诗‛。

王维禅味诗一方面表现为‚空寂‛‚无我‛,另一方面表现为‚敛势的空间体验‛。

说其‚空寂‛‚无我‛,必须要了解一下王维奉佛的背景。

其母崔氏、其弟王缙均曾师事大照禅师普寂,这就使得王维自幼便多少受到了佛教思想的熏陶。

另外,王维生活的时代,士人习佛风气兴盛,王维成为‚习佛士‛中一员不足为怪。

加上王维早中进士,仕途顺利,很早就摆脱了一般人急功近利的政治、名誉追求,可以将精力转向比较抽象的精神和宗教问题,并潜移默化、不可避免地渗入到他的人生观、世界观中,且进入其文学创作,为其‚诗‛‚思‛提供了不少的启示抑或‚灵感‛,从而也使得其诗作有了抹之难去的禅味。

如在《酬张少府》一诗中,‚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表现出了他对禅宗的理解。

用诗中那渐行渐远的渔歌,烘托出自己在顿悟‚穷通‛之理实为‚空无‛时内心难以言说的独特感受。

王维禅味诗‚敛势的空间体验‛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他通过悟禅而将自己本可无限外化、无限扩大的心灵转变为向内心深处进行探究。

这是他求得自己心灵安慰与人格净化的一种方式。

如《归嵩山作》:‚迢递嵩山下,归来且闭关。

‛一‚归‛一‚闭‛,即是空间意识上的两重内敛——它将人的精神情感与生命力量由外在的无限大、无穷远而消解在了人的一种心理之中,从而使人的生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安顿、止泊。

王维禅味诗的这一特点,可从中国的人文精神上去探求原因。

中国的人文精神可分为两种:一为刚性的,主要表现为一种向外的拓展与用力;另一种则是柔性的,主要表现为向人的内心深入,以求得一种让人能够调整心理精神失衡的东西。

2018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分类汇编

2018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分类汇编
2018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 试题分类汇编
2018年高考新课标I卷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野 歌 •李 贺 •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诗的三、四句正是诗人在理想与现实极度矛盾的情况下排解郁结 在心头的苦闷与悲愤的一种方式。一方面,仕途受阻,诗人自然 会产生沮丧、懊恼、悲怆之情,诗人自然会有不遇之感,有愤懑 要发抒。另一方面,此时的诗人虽遭受意外的人生挫折,但内心 依然充盈着入仕的锐气,期望冲破困境,寻求光明未来。“黑” 字隐约给了诗人一种环境过于压抑和阴森的感觉,“北”风让诗 人敏感于世风的炎凉,人情的冷漠。置身于如此压抑和阴森的社 会环境,面对如此炎凉的世风、冷漠的人情,诗人依然肥衣冲风、 饮酒高歌,其感情何其沉郁愤激,其气概何其慷慨豪迈!如此开 怀畅饮,长时间纵情高歌,一个豪放、洒脱的诗人形象便宛然如 立眼前。
2018年高考新课标I卷
• 整首诗扣题叙事,前四句叙事,后四句抒怀。因事抒怀,叙事抒 怀,紧密关联。叙事之中有援箭引弓、仰天射鸿、肥衣冲风、饮 酒高歌的形象描写,有箭飞弦响、大雁哀鸣、北风呼啸、诗人高 歌繁多声响的奏鸣渲染。抒怀之时有受压抑、才志不得伸展的强 烈愤激,感叹不遇、不甘沉沦的内心表白,有寒风变春柳、枯柳 笼轻烟的艺术遐思。叙事之中以形象的描写、声响的渲染抒泄身 抒怀之时以内心的独白、艺术的遐思表达出乐观、自勉之情。愤 激之中呈现出狂放、豪迈、洒脱的形象,自勉之时犹见积极用世、 奋发有为之志。这样,诗人受压抑但并不沉沦,虽愤激犹能自勉 的情怀充溢在诗的字里行间,让人读来为之欣慰和感奋。。

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诗词鉴赏部分(含赏析)

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诗词鉴赏部分(含赏析)

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诗词鉴赏部分(含赏析)一、【试题】(北京卷)12.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

(10分)西江月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张孝祥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

波神留我看斜阳。

放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

水晶宫里奏霓裳。

准拟岳阳楼上。

① 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

b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c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d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② 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3分)③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

(5分)【参考答案】①(2分)d②(3分)苏轼辛弃疾豪放派③(5分)第一问:达观、豪迈的胸怀。

第二问:略【赏析一】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秋八月,张孝祥离开湖南长沙,到达湖北荆州(今江陵)任职。

这首词是他在赴任途中所作。

词题一作“阻风三峰下”。

词句亦稍有差异。

他在给友人黄子默的信中说:“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

”黄陵庙在湖南湘阴县北的黄陵山。

相传山上有舜之二妃娥皇、女英庙,故称黄陵庙。

可见孝祥在赴任途中曾为风浪所阻,然而他的用意不是在正面描绘汹涌澎湃的波浪,而是着眼于波臣风伯的“善戏”。

因此词人倾注了浓烈的主观想象色彩。

“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

”起两句写舟泛湘江一路行来的景色。

只写“一船明月”、“千里秋江”,其他美景堪收、旅怀足慰之事,下必细数。

以下转入黄昏阻风情事。

“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两句,由自我想象而进入一种主观幻觉心理的境界。

词人不说自己的行船为大风所阻,不得行驶的实况,相反却抒写自己幻觉的意象,水神热情地邀请他欣赏那美好的夕阳景色。

晚霞映照的水面,闪动着象鱼鳞般的波纹。

2018年各地最新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

2018年各地最新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

2018年各地最新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部份江淮十校第三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 ~15题。

关山月鲍君徽高高秋月明,北照辽阳城。

塞迥光初满,风多晕更生。

征人望乡思,战马闻鼙惊。

朔风悲边草,胡沙暗虏营。

霜凝匣中剑,风惫原上旌。

早晚谒金阙,不闻刁斗声。

【注】辽阳城,唐时边防腹地,戍卒很多。

鼙,古代军中所击的小鼓。

14.以下对过首诗的赏析,不恰本地两项是(5分)( )( )A.一二句描述了边地辽阳城笼罩在一片月光中的景象,点明了具体的时问和地址。

B.三四句描述因为边地有风雨使月亮周围生成月晕,表现了风凄月昏的惨淡景象。

C.五句直抒胸臆,用“望”描述戍卒抬头看天的动作、用“恩”表达到卒的思乡之情。

D.六句侧面描述,用战马听到鼓声昂然冲锋让仇敌“惊”来表现成卒杀敌报国的勇猛。

E.最后两句卒章显志,诗人希望能建功立业,在凯旅回朝时谒见天子、取得奖赏。

15.诗歌的七到十句利用了哪些手法?描述了边地如何的艰辛生活状态?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江淮十校第三次联考、E(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总分值5分)【解析】D项,“侧面描述”“让仇敌‘晾’表现戍卒杀敌报国的勇猛”错误,诗句写战马听到鼓声而震惊后退来表现战争带给百姓的灾难之深。

E项,诗人发出的是对和平的呼唤,不是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15.【解析】回答下列问题能够依照诗句的内容进行,比如能够分析七、八句和九、十句别离利用了哪些手法、描述了哪些内容。

七句,用了比拟的修辞,写草木的悲鸣;八句,用了衬托的手法,用风沙使对方军营变暗来写唐军生活的艰辛。

以此分析九、十句即可。

七、八句,用比拟、衬托的手法(1分)表现边地的荒寂悲凉和戍卒戍边的艰辛。

(1分)七句,用边地草木的悲鸣来衬托北风的猛烈;八句,用沙暗虏营来衬托唐军的艰辛。

(1分)九、十句,用夸张、比拟的手法(1分)描述戍边征战的困苦(1分)。

诗人写“佩剑凝霜”用的是夸张的手法,写“旌旗疲惫”用的是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戍边生活的艰辛和困苦。

诗歌鉴赏2018全国卷高考真题及几道练习题共22页文档

诗歌鉴赏2018全国卷高考真题及几道练习题共22页文档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诗歌鉴赏2018全国卷高考真题及几道 练习题
6、法律的基础有两个,而且只有两个……公平和实用。——伯克 7、有两种和平的暴力,那就是法律和礼节。——歌德
8、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亚里士多德 9、上帝把法律和公平凑合在一起,可是人类却把它拆开。——查·科尔顿 10、一切法律都是无用的,因为好人用不着它们,而坏人又不会因为它们而变得规矩起来。——德谟耶克斯

2018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汇总有答案解析和诗歌翻译共8页

2018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汇总有答案解析和诗歌翻译共8页

2018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汇总(有详尽解析白话翻译)二、诗歌鉴赏(共7题;共59分)一、(2018年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野歌李贺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弯弓射鸿,麻衣冲锋、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 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 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 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2)诗中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二、(2018年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陆游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副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 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 诗人把书法创作过程中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 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2)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2018年全国丙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精卫词王建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感,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 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2021年整理)2018语文高考精编习题之诗歌鉴赏练习

(2021年整理)2018语文高考精编习题之诗歌鉴赏练习

(完整版)2018语文高考精编习题之诗歌鉴赏练习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版)2018语文高考精编习题之诗歌鉴赏练习)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版)2018语文高考精编习题之诗歌鉴赏练习的全部内容。

(完整版)2018语文高考精编习题之诗歌鉴赏练习编辑整理:张嬗雒老师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到文库,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我们任然希望(完整版)2018语文高考精编习题之诗歌鉴赏练习这篇文档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我们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到下面的留言区,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下载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 <(完整版)2018语文高考精编习题之诗歌鉴赏练习> 这篇文档的全部内容。

2018语文高考精编习题之诗歌鉴赏(一)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千秋岁·水边沙外①秦观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

花影乱,莺声碎。

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

人不见,碧云幕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②。

携手处,今谁在?日边③清梦断,镜里失颜改。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注】①本词作于诗人因元祐党社祸被贬期间.②指作者当时在京师供职秘书省,与僚友西池宴集赋诗唱和,鹓鹭,谓朝官之行列。

③日边,典出《世说新语》,喻京都帝王身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A.开头四句描写了一派热闹的城郊早春风光,以乐景衬哀情,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高考语文模拟信息卷最新诗歌鉴赏100题(附答案解释)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杜甫兵戈不见老莱衣①,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②静滩声转,白马江③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老莱衣:传说春秋时代隐士,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欢娱他的双亲。

②黄牛峡:长江峡名,在今湖北宜昌西。

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

③白马江:在蜀州(治所在今四川崇庆)东北十里处,当时是人寓居于此。

10. 简要分析颈联的艺术技巧。

11. 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2.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秋晚登城北门陆游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①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②。

注:①杜陵:本指长安,此处借指汴京。

②梁州:古梁州州治在汉中,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南郑、大散关皆在此地,诗人过去曾在这里驻守。

10. 请简析诗歌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11. 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诗人“满眼愁”的内容。

3.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 在爷爷八十寿宴上,李明起身给爷爷祝酒:“‘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祝您老人家幸福快乐,健康长寿!”B.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半个世纪后,当那些台湾老兵带着满面烟尘,顶着满头白发回归故土时,他们儿时的记忆早已在现实中找不到丝毫痕迹。

C. 看着满池残荷擎叶,黄鑫感慨道:“‘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荷花的不离不弃、生死相依真令人感动。

”D. 那些出类拔萃的英雄人物每每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凭借一己之力扭转乾坤,让人仰慕、追思,但毕竟“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人民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新城道中(其二)①宋]苏轼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

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②。

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

人间岐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③。

【注】①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的春天,在宋朝激烈的党争中,苏东坡无法在朝廷立足,请求外调杭州任地方官,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

新城在杭州西南。

②钲:古代乐器,击之而鸣。

③耦耕:指二人并耕。

14. 以下对颔联和颈联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 “散材”“疲马”都是作者白况,“散材”指无用之才,语出《庄子》,和下文“乱山”呼应;“疲马”与上文“委辔”相承,诗歌承转自如。

B. “搜林斧”,喻指深文周纳的党祸。

本句是说即使无用之才,也畏见搜林利斧。

即使任官在外,也担心随时可能飞来的横祸。

C. “疲马”一句,写山中行进已久,马早已疲惫不堪,希望听到战场上的号角声。

此句写出了作者希望为国效力的热诚。

D. 颈联作者想到茶农因为下够了的细雨而喜悦,在这乱山深处还有白己的清官好友,情感和颔联相比发生了变化。

E. 颔联和颈联主要描绘前往新城的“道中”所感,格律纯熟,自然贴切。

15.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赠乐天刘禹锡一别旧游尽,相逢俱涕零。

在人虽晚达,于树似冬青。

痛饮连宵醉,狂吟满坐听。

终期抛印绶,共占少微星。

【注】少微星:本事中国古代星官名,诗中喻指处士、隐士。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 本诗为一首酬赠诗,标题中的“乐天”即白居易,与作者交情深厚,二人均屈遭贬谪,命运多舛。

B. 首联写作者和白居易久别重逢,潸然泪下,想一同重游旧地,却发现旧地已不复存在,不禁感慨万千。

C. 颔联用比喻手法,“冬青”树因冬月青翠而得名,诗中以“人之晚达”来喻“树似冬青”,生动贴切。

D. 颈联“痛饮连宵醉”写二人重逢,连宵痛饮,一醉方休,“狂吟”二字写出了醉酒后的狂放之态。

E. 尾联直抒胸臆,写出了作者的理想愿望。

“印绶”运用了借代手法,代指仕途功名。

15. 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新年无可燃灯朝复夕,渐作长年身。

紫阁未归日,青门又见春。

掩关寒过尽,开定草生新。

自有林中趣,谁惊岁去频。

14.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 “长年”与“长年累月”的“长年”意思相同,都是指“整年”。

B. “紫阁”句照应“燃灯朝复夕”,写出了小节律融入大节律的时间循环。

C. “又见春”写出了初春转眼到来,表达了诗人欢愉、热爱、倦怠之情。

D. “寒过尽” “草生新”是写寒冬已过,万物复苏,自然变化周而复始。

E. 全诗选用典型意象,运用情景交融等手法,展示春意渐浓、令人欣喜的景象。

15. 诗的结尾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回答。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长安秋夜罗隐①远闻天子似羲皇,偶舍渔乡入帝乡。

五等列侯无故旧,一枝仙桂有风霜。

灯欹②短焰烧离鬓,漏转寒更滴旅肠。

归计未知身已老,九衢双阙夜苍苍。

【注】①罗隐,唐末五代时期诗人。

应进士试,总共考了十多次,最终还是铩羽而归。

②欹,倾斜,歪向一边。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A. 首句以天子比有道的羲皇,表达自己对踏入仕途有过幻想。

暗含后悔之意。

B. 颔联以“风霜”作喻,意指自己应试时因为朝中无人而受到冷遇与打击。

C. 颈联描绘出客居夜读与异地思家的情境,抒写自己多年在长安生活的凄凉境况。

D. 这首诗以“长安秋夜”为题,通过在长安秋夜的所见所闻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E. 全诗既有对过去岁月的追忆,又有对现实情景的描写,二者相互映衬,情感饱满。

15. 本诗以“九衢双阙夜苍苍”作结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雪中忽起从戎之兴戏作①陆游铁马渡河风破肉,云梯攻垒雪平壕。

兽奔鸟散何劳逐,直斩单于衅宝刀②。

注:①戏作:陆游此类诗特点是文笔通俗、随意,内容关注于人情、风俗、奇闻逸事和历史传说或者作者有感于现实而来的想象内容等。

作者的此诗关注现实但非写实。

②《水浒传》第三十回:“刀却是好,到我手里,不曾发市,先把这道童祭刀。

”这几句话可借作“衅”字的解释。

14. 下列对这首诗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 “风破肉”一个“破”字,把风的猛烈与天气的严寒形象地表现出来了,大有岑参《白雪歌送吴判官归京》“风头如刀面如割”的感觉。

B. 句一写渡河行军,句二写云梯攻城,句三句四写追敌杀敌,直捣“黄龙府”,四句一线贯穿,有一种势如破竹的气势,读来让人热血沸腾。

C. “兽奔鸟散”写出了敌人的溃不成军、落荒而逃的混乱,表现出我方军队的英勇强盛,所向披靡,既有对敌人的蔑视也有对宋军的赞扬。

D. “直斩单于”即杜甫所说的“擒贼先擒王”。

把敌人的首领单于抓住了,敌军就会作鸟兽散,溃不成军,不值一提。

E. 本诗作者回忆了年轻时的一次战争,通过风雪的严寒来反衬我军的威猛、“直斩单于”,给人激进向上的力量。

15.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王昌龄隐居常建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①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注】①药:芍药。

14. 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 首联描写了王昌龄隐居之处的环境,营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氛围,从侧面体现了王昌龄的清高。

B. 颔联中的“犹为君”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有情,使环境于清幽静谧中又增添了—份温馨。

C. 第七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要辞去俗务、归隐山林的愿望,同时还暗含着对王昌龄隐居生活的赞赏和羡慕。

D. 最后一句不仅通过鸾鹤纷飞再现了“西山”的美好景色,而且承接前一句,揭示了作者要“谢时去”的原因。

E. 本诗语言朴索自然,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对隐逸环境的赞美,同时也暗含着对仕途的失落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15. 请简要赏析本诗的颈联。

10.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 这部作品的可贵在于底蕴的深厚,在于思想的争鸣,在于审美的价值,“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读者不妨通过阅读来一起欣赏、探寻。

B.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个人只有不断汲取新知识,才能心境澄澈,视野开阔,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

C. 老一辈虽然离开了岗位,但“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他们依然关心着年轻一代,关注着自己奉献毕生的事业。

D. 近年来,常有一些所谓的公共知识分子,采用断章取义的伎俩,写文章奚落、诋毁鲁迅先生,真是“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①王维渭水自萦秦塞曲。

黄山旧绕汉宫斜。

銮舆迥出千门柳,阁道回看上苑花。

云里帝域双风阚,雨中春树万人家。

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重物华。

注:①蓬莱:即唐大明宫;兴庆:兴庆宫,唐玄宗为诸王时以旧宅改建。

唐代宫城位于长安东北,而大明宫又位于宫城东北,兴庆宫在宫城东南角。

阁道:谓大明宫入曲江芙蓉园的复道。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王维的这首七律,是唐玄宗由阁道出游时在雨中春望赋诗的一首和作,紧扣“望”字去写,写得集中,勾勒出了一个完整的画面。

B. 首联中的渭水、黄山、秦塞、汉宫,作为长安的陪衬和背景出现,意境开阔,历史色彩浓厚,时空感均因之而增强。

C. 皇帝的车驾在空中的阁道上,回看宫苑自是一番景象。

“花”和“柳”点出了春天,“花”字也透露了些许惋惜之情。

D. 尾联是说,这次天子出游是因为阳气畅达顺天道而行时令,是一次有政治意义的活动,并非是为了赏玩景物。

E. 这首应制诗不落窠臼,构图上阔大美好,为那个繁盛的时代写下了一曲颂歌,也流露出诗人不受重用的伤感。

15. 本诗颈联历来为人称颂,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12.阅读下面这周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始闻秋风①(唐)刘禹锡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②动,雕③眄④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释:①本诗写于诗人的晚年。

②拳毛:蜷曲的马毛。

③雕:猛禽。

④眄(miǎn):斜视。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中的“我”可理解为有情的秋风,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一年未见的“君”,也就是诗人,形象塑造可谓别出心裁。

B. “看黄菊”“听玄蝉”,诗人用秋日特有的风物点出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也借助黄菊和玄蝉表露了自己高洁自守的情怀。

C. 领联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五更听到风声醒来,对镜感叹自己容貌之变化,和首联相接,仿佛是在畅叙别情。

D. 颈联中,“雕”感受到秋风,睁开睡眼“眄青云”,诗人通过写“雕”畏惧秋风,侧面表现了秋风的神奇力量。

E. 尾联中的“君”指秋风,而“扶病”二字则解释了“一年颜状镜中来”的原因,全诗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