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用于血液及造血器官的药物
作用于血液和造血器官的药物

作用于血液和造血器官的药物一、作用于血液的药物:1.抗凝药物:抗凝药物可以防止血液中的凝血过程,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心肌梗死、卒中等血栓性疾病。
常见的抗凝药物有肝素、华法林、阿司匹林等。
2.止血药物:止血药物主要用于控制出血,常见的止血药物包括酚磺乙胺、伊曲康唑、丹参等。
3.抗贫血药物:抗贫血药物用于治疗贫血病症,可以通过促进红细胞生成、调节铁代谢等方式改善贫血状况。
常见的抗贫血药物有铁剂、维生素B12、叶酸等。
4.免疫调节药物:免疫调节药物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用于治疗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免疫系统功能异常引起的血液疾病。
常见的免疫调节药物有环磷酰胺、皮质激素等。
二、作用于造血器官的药物:1.生长因子:生长因子是一类可以刺激造血器官进行细胞生长和分化的药物,常用于治疗血液系统肿瘤、放射损伤等疾病。
常见的生长因子有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
2.抗肿瘤药物:抗肿瘤药物主要用于治疗造血器官肿瘤,包括白血病、淋巴瘤等。
常见的抗肿瘤药物有阿霉素、长春新碱等。
3.免疫抑制剂:免疫抑制剂用于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主要用于治疗免疫系统异常引起的造血器官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移植排斥等。
常见的免疫抑制剂有环孢素A、美罗华等。
4.铁剂:铁剂可以补充体内缺铁引起的贫血,常见用于治疗缺铁性贫血。
常见的铁剂包括硫酸亚铁、葡萄糖酸铁等。
血液和造血器官是人体重要的生物系统之一,门诊中广泛应用血液和造血器官相关药物以治疗各种相关疾病。
然而,药物的应用需遵循医生的建议并监测用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
药理思维导图17——作用于血液及造血器官的药物

抗血血小小板药
双密达莫(潘生生丁)
22.作用用于血血液及造血血器器官的药物
纤维蛋白白溶解药
主要用用于血血栓栓塞性疾病,人人工工瓣膜置换术后,防止止血血小小板血血拴 形成
溶解血血栓的机制是与内源性纤维蛋白白溶酶原结合成复合物,并促 使纤维蛋白白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
主要用用于凝血血酶原过低,引出出血血者。
肝素
临床应用用
药理理作用用
是维生生素K的拮抗剂,在体外无无效,在体内也需在凝血血因子子 27910抗凝血血蛋白白C和s耗竭后才发挥抗凝作用用。 肝药酶诱导剂苯巴比比妥,稳妥英纳利利福平等。加速霜,香香豆豆素类 代谢,降低其抗凝作用用。
香香豆豆素类抗凝药
药物相互作用用
阿司匹林林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低剂量量即可抑制血血小小板聚集 在体内,体外均有抗血血栓作用用。
促凝血血药
较大大剂量量可致新生生儿儿早产儿儿,溶血血性贫血血,高高大大红素血血症及⻩黄疸 也可诱发急性溶血血性贫血血。
铁剂
抗贫血血药
叶酸 VB12
提高高血血浆胶体渗透压,扩充血血容量量。
血血容量量扩充剂
并对凝血血因子子II有抑制作用用,从而而改善微循环。 右旋糖酐具有渗透性利利尿尿作用用,主要用用于低血血容量量休克。
作用于血液与造血器官的药物

作用于血液与造血器官的药物血液和造血器官是人体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负责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维持体温、保护免疫系统等重要功能。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血液系统可能会发生功能障碍或疾病。
在这种情况下,药物的使用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帮助血液和造血器官恢复正常功能或治疗相关的疾病。
以下是一些作用于血液和造血器官的药物。
1.抗凝血药物:抗凝血药物可以防止血液过于凝结,预防血液栓塞的发生。
常用的抗凝血药物包括华法林、肝素和新型口服抗凝血剂如阿比加酮等。
2.血小板抑制剂:血小板是血液中的一种细胞成分,参与血栓形成。
血小板抑制剂可以减少血小板的数量或抑制其功能,从而预防血栓的产生。
常用的血小板抑制剂包括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等。
3. 造血生长因子:造血生长因子可以促进造血器官产生更多的血细胞,用于治疗因骨髓功能不全、放疗或化疗引起的血细胞缺乏症。
常用的造血生长因子包括重组人造血干细胞生长因子(rhG-CSF)和红细胞生成素(EPO)等。
4.铁剂:铁是红细胞合成的重要成分,而缺铁会导致贫血。
铁剂可以补充体内的铁元素,促进红细胞的合成。
常用的铁剂包括二价铁盐和葡萄糖酸亚铁等。
5.免疫抑制剂:免疫抑制剂可以抑制免疫系统的活性,适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或预防移植排斥反应。
常用的免疫抑制剂包括环孢素、他克莫司和硫唑嘌呤等。
6.补体调节剂:补体是免疫系统中的一种重要蛋白质系统,参与炎症和免疫反应。
补体调节剂可以调节补体系统的活性,用于治疗与补体异常相关的疾病。
常用的补体调节剂包括厄罗培南、丙种球蛋白和肾上腺儿茶酚胺等。
7.治疗白血病的药物:白血病是一种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治疗白血病的药物可以通过抑制白血病细胞的生长或诱导其凋亡来实现。
常用的治疗白血病的药物包括化疗药物(如环磷酰胺和长春新碱)、靶向药物(如伊马替尼和达沙替尼)和免疫治疗药物(如帕珠单抗和尼白格雷等)等。
总而言之,血液和造血器官的药物主要包括抗凝血药物、血小板抑制剂、造血生长因子、铁剂、免疫抑制剂、补体调节剂和白血病治疗药物等。
作用于血液和造血器官的药物课件

作用于血液和造血器官的药物
47
第6节 促进白细胞增生药
主要为骨髓造血因子。 人体至少有四种不同的集落刺激因子,即: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 多向祖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ulti-CSF,即IL-3)
1、出血——促凝血药 2、血栓——抗凝血药 3、贫血——抗贫血药 4、失血——血容量扩张剂
作用于血液和造血器官的药物
3
主要内容:
一、影响凝血过程的药物 ㈠促凝血药:维生素K等 ㈡抗凝血药 1.抗凝血过程药:肝素、香豆素类 2.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等 3.纤维蛋白溶解药:链激酶、尿激酶 等
二、抗贫血药 三、血容量扩充剂 四、促进白细胞增生药
2.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DIC早期应用肝素能 防止微血栓形成。防止纤维蛋白原和凝血因子的 耗竭,避免继法性的出血。
3.其它 心血管手术、心导管、血液透析等抗凝; 输血时预防血液凝固及血库保存鲜血等体外抗凝
作用于血液和造血器官的药物
18
不良反应
1、自发性出血 停药,并注射鱼精蛋白。 2、过敏反应。 3、其它:血小板减少症,骨质疏松和自发性
15
内源性凝血系统 (Intrinsic)
Ⅻ
Ⅻa
IⅩ
IⅩa
外源性凝血系统 (Extrinsic)
Ⅺ
Ⅺa
Ca2+ + Ⅷ + PF3
第一步 Ⅹ
Ⅹa
Ⅴa +Ca2++ PF3
Ⅶ Ⅲ+ Ca2+
ⅩⅢ
第二步 Ⅱ(凝血酶原) 第三步 I (纤维蛋白原)
作用于血液及造血器官药(定)

g-羧化酶
凝血因子IIa, VIIa, IXa, Xa
氢醌型维生素K
维生素K环氧化 环氧型维生素K 还原酶
-- K3 脑室内注射有明显镇痛作用,能被纳洛酮拮抗
•
作用于血液及造血器官药 【临床应用】--- 用于维生素K缺乏引起的出血
1.低凝血酶原血症(吸收和利用障碍)。如阻塞性黄疸、胆 瘘、慢性腹泻、胃肠广泛手术后患者 2. 长期口服广谱抗生素、新生儿出血 3. 口服过量香豆素类和水杨酸类等所致出血
•
作用于血液及造血器官药 【临床应用】
血栓栓塞性疾病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血栓形成、肺
栓塞、动脉血栓栓塞、透析通道栓塞、人工瓣膜栓塞等
【不良反应】
1. 出血 对羧基苄胺对抗 2. 过敏反应
•
作用于血液及造血器官药 尿激酶(Urokinase) 【药理作用】 溶栓 直接激活纤溶酶原
纤溶酶原 尿激酶 (+) 纤溶酶
形成;
(2)大剂量:抑制血管壁中COX-1,使PGI2生成减少,促进血
栓形成。 目前认为每日剂量< 325mg,用于心肌梗塞、脑 成倾向的病人。 血栓形
•
25
作用于血液及造血器官药 2.TXA2合成酶抑制药和TXA2受体阻断药
利多格雷 ridogrel,匹可托安 picotamide
临床用于血栓病的治疗尤其对新形成的血栓
水蛭素 hirudin
直接与凝血酶的催化点和阴离子外位点结合,抑制其活性。
是迄今为止最强的凝血酶特异性抑制药
•
作用于血液及造血器官药
(四)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阻断药 血小板膜表面的糖蛋白Ⅱb/Ⅲa受体的配体有纤溶酶原、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和内皮诱导因子。血小板之间借助这些配 体联结,形成聚集。
29作用于血液及造血器官的药物习题.doc

药理学练习题:第三十一章作用于血液及造血器官的药物一、选择题A型题1、肝素的强大抗凝作用与下列何种理化特性有关?A.分子量大B.脂溶性高C.极性大D.分子中带有大量的正电荷E.分子中带有大量的负电荷2、肝素体内抗凝最常用的给药途径为:A.口服B.肌肉注射C.皮下注射D.静脉注射E.舌下含服3、肝素的抗凝作用机制是:A.络合钙离子B.抑制血小板聚集C.加速凝血因子Ⅸa、Ⅹa、Ⅺa和Ⅻa的灭活D.激活纤溶酶E.影响凝血因子Ⅱ、Ⅶ、Ⅸ和Ⅹ的活化4、抗凝作用最强、最快的药物是:A.肝素B.双香豆素C.苄丙酮香豆素D.噻氯匹啶E.链激酶5、体内、体外均有抗凝作用药物是:A.双香豆素B.华法林C.双嘧达莫D.噻氯匹啶E.肝素6、肝素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A.变态反应B.消化性溃疡C.血压升高D.自发性骨折E.自发性出血7、肝素应用过量可注射:A.维生素KB.鱼精蛋白C.葡萄糖酸钙D.氨甲苯酸E.叶酸8、肝素及双香豆素均可用于:A.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B.血栓栓塞性疾病C.体外循环抗凝D.高脂血症E.脑溢血9、双香豆素的抗凝机制是:A.抑制血小板聚集B.激活纤溶酶C.促进抗凝血酶Ⅲ的作用D.阻止凝血因子Ⅱ、Ⅶ、Ⅸ和Ⅹ谷氨酸残基的羧化E.阻止凝血因子Ⅱ、Ⅸ、Ⅹ、Ⅺ和Ⅻ谷氨酸残基的羧化10、抗凝作用慢而持久的药物是:A.肝素B.双香豆素C.华法林D.新抗凝E.前列环素11、确定香豆素类抗凝效果的最好方法是测定:A.出血时间B.凝血酶原时间C.凝血酶时间D.凝血时间E.止血时间12、香豆素类与下列哪种药物合用作用增强?A.苯妥英钠B.苯巴比妥C.广谱抗生素D.维生素KE.以上都不是13、双嘧达莫的抗凝作用机制是:A.抑制凝血酶B.抑制磷酸二酯酶,使cAMP降解减少C.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使cAMP生成增多D.激活纤溶酶E.抑制纤溶酶14、噻氯匹啶的作用机制是:A.阻止维生素K的作用B.增强抗凝血酶Ⅲ的作用C.激活纤溶酶D.抑制环加氧酶E.抑制血小板聚集15、前列环素的作用机制是:A.抑制YXA2合成酶B.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使cAMP增加C.抑制磷酸二酯酶D.抑制环加氧酶E.抑制酯氧化酶16、对纤维蛋白有一定程度特异性的纤维蛋白溶解药是:A.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因子B.链激酶C.茴酰化纤溶酶原链激酶激活剂复合物D.尿激酶E.氨甲环酸17、维生素K参与合成:A.凝血酶原B.凝血因子Ⅱ、Ⅸ、Ⅹ、Ⅺ和ⅫC.凝血因子Ⅱ、Ⅶ、Ⅸ和ⅩD.PGI2E.抗凝血酶Ⅲ18、氨甲苯酸的最隹适应证是:A.手术后伤口渗血B.肺出血C.新生儿出血D.香豆素过量所致的出血E.纤溶亢进所致的出血19、下列组合中最有利于铁剂吸收的是:A.果糖+枸椽酸铁铵B.维生素C+硫酸亚铁C.碳酸钙+硫酸亚铁D.同型半胱氨酸+富马酸亚铁E.四环素+硫酸亚铁20、铁剂宜用于治疗:A.巨幼细胞贫血B.恶性贫血C.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D.再生障碍性贫血E.溶血性贫血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21、铁剂急性中毒的特殊解毒剂是:A.碳酸氢钠B.磷酸钙C.四环素D.转铁蛋白E.去铁胺22、参与脱氧尿苷酸转变为脱氧胸苷酸的叶酸是下列哪种形式?A.5-甲基四氢叶酸B.5-甲酰四氢叶酸C.10-甲酰四氢叶酸D.5,10-甲炔四氢叶酸E.5,10-甲烯四氢叶酸(5,10-甲撑四氢叶酸)23、同型半胱氨酸转化为甲硫氨酸需要下列哪种维生素B12同类物参与?A.甲基B12B.5`-脱氧腺苷酸C.羟钴铵D.氰钴胺E.维生素B12-内因子复合物24、下列哪种物质参与甲基丙二酰辅酶A转变为琥珀酰辅酶A?A.氰钴胺B.羟钴铵C.甲钴铵D.5`-脱氧腺苷钴胺E.以上都不是25、甲酰四氢叶酸主要用于:A.缺铁性贫血B.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C.恶性贫血D.长期使用叶酸对抗剂所致的巨幼细胞贫血E.再生障碍性贫血26、恶性贫血的主要原因是:A.营养不良B.骨髓红细胞生成障碍C.叶酸利用障碍D.维生素B12缺乏E.内因子缺乏27、治疗恶性贫血宜用:A.硫酸亚铁B.叶酸C.甲酰四氢叶酸钙D.维生素B12E.红细胞生成素28、纠正恶性贫血的神经症状必须用:A.红细胞生成素B.甲酰四氢叶酸C.叶酸D.维生素B12E.硫酸亚铁29、下列哪项不是肝素的作用特点?A.口服和注射均有效B.体内、体外均有抗凝作用C.起效快、作用持续时间短D.强大的抗凝作用依赖于分子中带有大量的阴电荷及抗凝血酶ⅢE.对已形成的血栓无溶解作用30、关于双香豆素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口服有效B.对已合成的凝血因子无对抗作用,故起效慢C.抗凝作用持久,停药后尚可维持数天D.体内、体外均有抗凝作用E.应用剂量按凝血酶原时间个体化31、维生素K对下列哪种疾病所致的出血无效?A.新生儿出血B.香豆素类过量C.梗阻性黄疸D.慢性腹泻E.肝素过量致自发性出血B型题问题32~33A.阻止维生素K的利用B.抑制血小板聚集C.激活纤溶酶D.增强抗凝血酶Ⅲ的作用E.抑制环加氧酶32、肝素的作用机制是:33、双香豆素的作用机制是:问题34~36A.维生素KB.鱼精蛋白C.葡萄糖酸钙D.氨甲苯酸E.叶酸34、肝素过量可选用的拮抗药是:35、双香豆素应用过量可选用的拮抗药是:36、链激酶应用过量可选用的拮抗药是:问题37~39A.口服避孕药B.羟基保泰松C.阿司匹林D.西米替丁E.苯妥英钠37、通过置换血浆蛋白,增加香豆素类血浆浓度的药物为:38、抑制肝药酶,减少香豆素类代谢的药物为:39、诱导肝药酶,增加香豆素类代谢的药物为:问题40~41A.维生素KB.鱼精蛋白C.氨甲苯酸D.垂体后叶素E.肾上腺素40、用于新生儿出血:41、用于前列腺手术时异常出血:问题42~43A.抑制叶酸吸收B.影响叶酸的循环使用C.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使叶酸不能转变为四氢叶酸D.抑制叶酸的甲基化E.减少5,10-甲烯四氢叶酸的生成42、长期使用乙胺嘧啶:43、维生素B12缺乏:C型题问题44~46A.加速凝血酶的灭活B.促进凝血酶的活化C.两者均可D.两者均否44、肝素:45、维生素K:问题47~48A.防止血栓形成B.导致血栓形成C.两者均有D.两者均无47、华法林:48、氨甲苯酸:问题49~51A.纠正恶性循环性贫血的血象B.改善恶性贫血的神经症状C/.两者均可D.两者均否49、大剂量叶酸:50、维生素B12:51、铁剂:问题52~54A.促进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活化B.阻止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活化C.两者均有D.两者均无52、华法林:54、肝素:X型题55、肝素的抗凝作用与下列哪些有关?A.药物的脂溶性B.分子中大量的负电荷C.分子中大量的正电荷D.肝素分子长度E.抗凝血酶Ⅲ56、肝素的临床用途有:A.脑栓塞B.心肌梗死C.DIC晚期D.体外抗凝E.血小板减少性紫癜57、肝素口服不被吸收是因为:A.分子量大B.分子中带有大量的阳电荷C.分子中带有大量的阴电荷D.极性大E.易被胃酸破坏58、下列哪些情况禁用肝素?A.过敏体质B.出血素质C.严重高血压D.消化性溃疡E.妊娠59、过量或长期应用可引起出血的药物有:A.肝素B.华法林C.低、小分子右旋糖酐D.链激酶E.氨甲环酸60、合用可增强双香豆素养抗凝作用的药物有:A.四环素B.阿司匹林C.甲磺丁脲D.甲硝唑E.西米替丁61、合用可减少香豆素作用的药物有:A.维生素KB.广谱抗生素C.苯巴比妥D.奎尼丁E.口服避孕药62、能抑制血小板功能的药物有:A.阿司匹林B.双嘧达莫C.前列环素D.噻氯匹啶E.新抗凝63、可用于预防和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药物有:A.肝素B.新抗凝C.维生素KD.噻氯匹啶E.链激酶64、致维生素K缺乏的因素有:A.新生儿B.长期使用香豆素类药物C.长期服用广谱抗生素D.长期慢性腹泻E.梗阻性黄疸65、下列哪些因素可促进铁剂的吸收?A.维生素KB.抗酸药C.食物中的果糖D.四环素E.半胱氨酸66、妨碍铁剂吸收的因素有:A.高磷、高钙食物B.胃酸缺乏C.长期服用四环素D.食物中的果糖、半胱氨酸E.长期服用抗酸药67、四氢叶酸参与下列哪些生化代谢中的一碳单位传递?A.嘌呤核甙酸的从头合成B.促进某些氨基酸的互变C.从尿嘧啶脱氧核苷酸合成胸嘧啶脱氧核苷酸D.嘧啶核苷酸的从头合成E.甲基丙二酰辅酶A转变为琥珀酰辅酶A68、右旋糖酐的药理作用有:A.扩充血容量B.防止血栓形成C.改善微循环D.渗透性利尿E.收缩血管69、严重肝功能障碍的病人使用下列哪些药物无效?A.肝素B.双香豆素C.维生素KD.叶酸E.维生素B12二、填空题1、为加强铁剂的吸收,在服铁剂时可同服和,忌服和。
作用于血液系统的药物☆

位,参与多种生化代谢。
叶酸缺乏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临床应用】
1、各种原因引起的巨幼贫
以叶酸为主, 辅以VitB12。
2、抗叶酸药(甲氨喋呤、乙胺嘧啶、甲 氧苄啶等)引起巨幼贫 甲酰四氢叶酸钙
3、恶性贫血
叶酸能纠正血象,
不能改善神经症状。
维生素B12
1、VitB12 + 内因子吸收
1. 参与核酸及蛋白质的合成
fibrinogen
(soluble) XIIIa
In the figure : factors affected by heparin
Fibrin (insoluble) fibrin (insoluble)
Vit K dependent factors affected by oral anticoagulants
直接激活纤溶 酶原变为纤溶酶。 无
用途:急性血栓栓塞性疾病,如心梗、肺栓塞、眼 底血管栓塞等。 不良反应:发热、出血等。
血容量扩充剂
要求:1.能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 2.排泄慢; 3.无毒、无抗原性。 右旋糖苷(dextran) 小分子右旋糖酐(10,000) 低分子右旋糖酐(20,000~40,000) 中分子右旋糖酐(70,000)
常用药物
链激酶(streptokinase, SK) 尿激酶(urokinase,UK)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 ……
链激酶(溶栓酶) (streptokinase,SK)
作 用 机 制 抗原性 与纤溶酶原结合形成 复合物→纤溶酶原转 变成纤溶酶。 有
尿激酶 (Urokinase, UK)
【药理作用】
1、扩充血容量,维持血压。 2、低、小分子的能抑制PLT、RBC聚集 血液粘滞性 防止血栓形成。 3、渗透利尿作用。
18 作用于血液及造血器官药

用途:主要用于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IV注射治 疗动静脉内新鲜血栓形成和栓塞。
注意:须早用药(6h内最佳,>14h易机化)
纤维蛋白溶解药
尿激酶(urokinase,UK)
作用同SK相似,可直接激活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
但价格昂贵
仅用于SK耐受或过敏者。
二、抗纤维蛋白溶解药
2.香豆素类抗凝药
【药理作用】
抗凝血机制 :
Vitk
合成
Ⅱ、Ⅶ、Ⅸ、 Ⅹ
肝
特点: 1.香豆素类体外无效。 2.起效缓慢。 3.作用持久。
【临床用途】
口服用于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止血栓形成和发展。
【不良反应】
1.过量易致自发性出血。 2.对胎儿影响。 预防及抢救: 缓慢静脉注射大量Vitk对抗或输注鲜血。
第29章 作用于血液及造血器官的药物 Drugs acting on the blood and the Hematopoietic System
凝血与溶血:
凝血酶原激活物生成
纤溶酶原激活物
纤溶酶原
纤溶酶 溶解
凝血酶原
纤维蛋白原
凝血酶 纤维蛋白 凝血
第一节 抗凝血药 anticoagulants
抗纤溶剂(antifibrinolysin):是一类能竞争性对抗 纤溶酶原激活因子,使纤溶酶原不能转变为纤溶酶, 从而抑制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生止血作用,主要用于 纤溶亢进所致出血。 如肺、肝、胰、前列腺、甲状腺、肾上腺等手术 时引起的出血及产后出血、前列腺肥大出血、上消 化道出血等。
常用药:氨甲苯酸、氨甲环酸
治疗早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用于体外抗凝 如心血管手术、心导管检查和血液 透析时防止血栓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9章作用于血液及造血器官的药物Drugs affecting blood andhematogenic organLK 中药药理室AnticoagulantsAntiplatelet drugsFibrinolyticsand fibrinogenolysis inhibitors CoagulantsAntianemia drugs and hematopoietic growth factorsPreparation for volume expansionAnticoagulantsFibrinolyticsHemostaticClotThrombin(IIa)FibrinClottingPlatelet Aggregation第一节抗凝血药AnticoagulantsIXaCa2+;PF3VIIIaIIaVIIIIXa-VIIIa 复合物XXaVII VIIa-III 复合物Ca2+IIIIXa-VIIIa 复合物VaVIIa组织损伤凝血酶原酶激活物II IIa磷脂表面阶段(凝血酶形成)凝血过程2由III 因子启动•一.肝素(heparin):构成:D-葡糖胺,L-艾杜糖醛酸,D-葡糖醛酸交替组成的粘多糖硫酸酯.Referred to: Greg Stratman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wiki/HeparinMW:5-30 KDa.强酸性.存在于:肥大细胞,血浆,内皮细胞等.1.体内过程:iv,60%位于内皮,多数被肝单核-巨噬细胞的肝素酶破坏,t1/2与剂量有关.2.药理作用:[1] 体内、外强大抗凝活性。
特点:依赖于抗凝血酶Ⅲ(AT-Ⅲ).AT-III是含丝氨酸残基蛋白酶[凝血酶(IIa),XIIa, XIa, Xa、IXa等]的抑制剂.肝素阴离子位点与AT-III赖氨酸残基结合,改变AT-III构型,充分暴露活性位点精氨酸,加速反应1000倍.对于凝血因子的灭活,肝素需同时结合这些因子与AT-III. (Xa除外)Thrombin (IIa) and factor Xa are most sensitive to the effects of heparin/AT-III.[2] 调血脂:促内皮释放LPL,水解CM及VLDL.[3] 抗炎:(-)炎症介质和炎细胞.[4] 抗血管内膜增生: (-)平滑肌细胞增殖.[5] (-)血小板聚集.3. Medical use:preventing deep vein thromboses and pulmonaryemboli in patients at risk。
血栓栓塞,DIC,防心、脑梗死及术后血栓形成,体外抗凝.4.不良反应:自发性出血(抢救:iv硫酸鱼精蛋白);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过敏等.Osteoporosis (long-term only)Referred to: Greg Stratmann (University ofCalifornia San Francisco)二.低分子量肝素(LMWH)MW<6.5KD.Molecular weight distributions of LMWHs and heparin.(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作用特点:选择性抗Xa.(需与AT-III结合)•如:依诺肝素enoxaparin (Lovenox;•Sanofi–Aventis),替地肝素Tedelparin等.通过与AT-III结合,多数肝素与LMWH 都可抑制Xa活性,效应强度相似.但多数LMWH 分子量小,无足够长度再与IIa结合,所以抗IIa 活性明显低于肝素.应用:预防骨外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血液透析等降低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及骨质疏松危险性。
应监测Xa活性。
出血副作用也可用鱼精蛋白对抗,但,鱼精蛋白对其引发出血的解救效应低于肝素。
三.香豆素类(Coumarins) 含4-羟香豆素结构,可口服. 如:双香豆素,华法林.DicoumarolWarfarin1.体内过程: 华法令(Warfarin)口服吸收完全,生物利用度100%; 蛋白结合率99%,药效持续时间长, 双香豆素(Dicoumarol)吸收慢而不规则,蛋白结合 率几乎100%。
肝代谢,肾排泄.2. 作用: 维生素K拮抗剂.(-)维生素K转为氢醌型,(-)维生素K反复利用. Vitamin KAntagonism of Vitamin KVII IX X IISynthesis of Synthesis Non of Functional Functional Coagulation Coagulation Factors Factors维生素K: γ-羧化酶的辅酶, 使含谷氨酸残基的凝血因子Ⅱ,Ⅶ,Ⅸ,Ⅺ前体、 抗凝血蛋白C、S 羧化为活性形式.香豆素类作用特点香豆素类对已羧化的因子无效,因而生效时间慢:1224 h生效,持续时间长.3.应用:防治血栓栓塞.Coumarins treatment can help prevent formation of future blood clots and help reduce the risk of embolism (migration of a thrombus to a spot where it blocks blood supply to a vital organ).4.不良反应: 自发性出血. 对策:停药、iv 大量Vit K、输新鲜血液& 实例• 51岁男性,严重骨关节炎,进行膝部手术,全膝关节替换术. 4 天后右小腿肿胀,疼痛. • A doppler ultrasound证实深静脉血栓(发展到腘静脉) • 用药:LMWH, 华法林,每天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 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 (INR) ;5天后停用LMWH, 出院;仍用华法林,每2周测INR.3月后停药. • 未曾复发.5.药物相互作用: 与蛋白结合率高的药合用(如:保泰松); 与抑制维生素K产生的药合用; 与肝药酶诱导剂合用.第二节 纤维蛋白溶解药与纤 溶蛋白溶解抑制药Fibrinolytics and fibrinogenolysis inhibitors一.纤溶药---血栓溶解药:使纤溶酶原转变为 纤溶酶而降解纤维蛋白原及纤维蛋白. 1代、2代、3代产品1.链激酶(streptokinase, SK):C组β溶血性链球菌产生的一种蛋白质。
1代溶栓药 机制: 与纤溶酶原结合,形成SK-纤溶酶原复合物后,致纤溶 酶原构象改变,使后者自身激活,促使游离的纤溶酶原转 变成纤溶酶,溶解纤维蛋白。
Iv,纤溶酶激活后,仅少数与血凝块表面纤维蛋白结合而溶 栓,多数被α-AP( α -抗纤溶酶)灭活。
使用注意:因可水解栓子中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V、VIII因子,致伤口出血,所以不应与抗凝血药及抑制血小板聚集药合用。
早期用药,血栓形成不超过6小时疗效最佳。
应用:血栓栓塞性疾病.不良反应: 出血[可注射对羧基苄胺对抗];过敏.2.尿激酶(urokinase, UK):由人肾细胞合成,自尿中分离而得。
1代溶栓药作用:能直接激活纤溶酶原,使纤溶酶原从精氨酸-缬氨酸处断裂成纤溶酶。
应用:同SK,用于脑栓塞疗效明显。
价格昂贵,用于SK过敏或耐受者。
/showarticle.php?articleid=72283.阿尼普酶(anistreplase):是链激酶与人赖-纤溶酶原以1:1形成的复合物,二代溶栓药.体内去酰基后生效,有溶栓选择性.优点:↑与纤维蛋白结合量,不受α2-抗纤溶酶的抑制;较易入凝血块与纤维蛋白结合.•应用:急性心梗、其他血栓性疾病。
•不良反应:出血4.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t-PA)激活与纤维蛋白结合的内源性纤溶酶原为纤溶酶.二代溶栓药.对循环血液中纤溶酶原作用很弱,对与纤维蛋白结合的纤溶酶原作用则强数百倍,所以对血栓部位有一定选择性.•三代溶栓药:•雷特普酶(reteplase)•单链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scu-PA)二.纤维蛋白溶解抑制药: 竞争性(-)纤溶酶原激活因子,从而(-)纤溶酶原转为纤溶酶.氨甲苯酸(aminomethylbenzoic acid,对羧基苄胺)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应用:纤维蛋白溶解症引起的出血。
第三节抗血小板药Antiplatelet drugs又称:血小板抑制药。
抑制血小板的粘附、聚集、释放等功能。
分类:抑制血小板代谢的药物;阻碍ADP介导的血小板活化的药物;凝血酶抑制药;GPIIb/IIIa受体阻断药。
1.COX抑制药:阿司匹林(aspirin): inhibits TXA2formation.2.强TXA2合成酶抑制药及中度TXA2受体阻断药:利多格雷(ridogrel):ridogrelA D PActivationT X A 2ActivatedPlateletDegranulation αδfibrinogenreceptor对血小板血栓、冠脉血栓:强于水蛭素、阿司匹林;对急性心梗的血管梗死率、复灌率、增强链激酶纤溶作用:影响与阿司匹林相当;对降低再栓塞、反复心绞痛及缺血性中风发生率:强于阿司匹林;对防止新的缺血性病变:强于阿司匹林。
3.磷酸二酯酶(PDE)抑制药:双嘧达莫(dipyridamole),又名潘生丁(persantin)。
Mechanism of Action of DP:DP increases local concentrations of adenosine, which stimulates adenylyl cyclase in platelets leading to increased intracellular cAMP levels.In addition, by inhibiting PDE, DP prevents the breakdown of cAMP. Increased intracellular levels of cAMP keep platelets from being activated.Reffered to: 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 2008, 28:s39-s42.机制:能抑制PDE,使cAMP增高;能抑制腺苷摄取,并激活腺苷;促PGI2形成并增强其活性;抑制COX.二.阻碍ADP介导的血小板活化的药物:•噻氯匹啶(ticlopidine)为一强效血小板抑制剂.作用:•抑制ADP诱导的α颗粒分泌、•抑制膜GP IIb/IIIa 受体复合物与纤维蛋白原结合位点暴露,•抑制AA、胶原、凝血酶和血小板活化因子等所引起的血小板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