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教案:第七单元 16.1《 赤壁赋》

合集下载

统编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统编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统编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设计依据或意图本研究任务根据单元导语、研究提示和单元研究目标以及将要阅读的文本属性,参考《课程标准》中的“学业质量水平”评价标准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的“学科素养”、“关键能力”等相关表述,设计本研究任务。

教学设计一、教学(研究)任务从单元“研究任务群”研究的角度而言,具体研究任务设计如下: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鉴赏文学作品,对作品的表现角度和艺术价值有独到的感悟和思考,分析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手法。

2.掌握古代常见的记录时间的方法,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现象、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3.丰富学生的审美趣味,启迪学生对文化、哲理的思索。

4.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珍爱和对生活的热爱,并了解散文写作的一般规律,捕捉创作灵感,进行写作。

二、教学(研究)重(难)点重点为任务1和2,难点为任务4.三、教法和学法1.诵读法。

以诵读带学生进入情境,以诵读法以贯穿文言文课堂教学,通过诵读积累文言文知识,感受文言文的整饬美和简约美。

2.对比鉴赏法。

通过风景的对比,体悟不同的风景描写所承载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思考。

3.自主研究法。

学生在课前完成教师的前置任务,独立完成写作任务。

4.小组合作研究法。

课堂通过小组合作研究的方式完成研究任务,并进行自评,小组长要对组员进行评价,以监督和反馈小组研究的情况。

四、教学(研究)课时数共安排10个课时,分为四个任务:任务一:赏玩自然风景,丰富审美情趣(2课时)任务二:品味自然环境,读懂人生思考(2课时)任务三:走进自然胜迹,探索文化情结(5课时)任务四:记录美好自然,书写大地情诗(1课时)五、教学(研究)总体设想该单元教材共三课五篇文章,分别为《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前赤壁赋》和《登泰山记》。

本文介绍了一个以“自然情怀”为主题的人文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提升文学欣赏品味。

高中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案例:统编教材必修(上)第七单元

高中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案例:统编教材必修(上)第七单元

“分项式活动+板块式推进”单元整体教学
第二项活动设计为“心灵的远游——山水与人生”,将两篇古代散文《赤壁赋》《登泰山记》组合成专题 阅读,完成四个任务:“寄情山水,各具意趣”,感受水月之境与泰山的雄伟;“语言艺术,点评领略”, 借鉴传统评点法,品评文字,汇编“班级微点评”;“赋体游记,各臻其妙”,关注赋体散文主客对答与 学者游记洒脱雅致的风格;“登山临水,心灵远游”,领略自古以来文人在山水自然中安顿自我的文化传 统,用审美的眼光观照生活中的自然景物,寻找我心灵的山水。 教参认为:“上述教学设计层层推进,活动可以灵活增删,覆盖面较广,能够适应大多数学生的学习。” 然而,反观现实,不禁让人感慨。现实中绝大部分老师,不会采用这一教学范式,除了上公开课的需要。 探究其根源,在于跳过了“单篇课文教学”,无法推广。若要推行,必须改进,可调整为--基于单篇教学 的“分项式活动+板块式推进”单元”单元整体教学
第三个学习项目是“如是我读——‘名作中的情与理’导读”活动。引导学生写成学术性的小论文,论述 作品中渗透的作家哲理感悟,形成学习成果。 第四个学习项目是“寻找自我的自然山水”活动。让学生从这些经典散文中获得精神的启迪,继承民族的 审美传统,获得心灵慰藉和人生启示。教参认为“以上的整合教学是新课程的常态,从以前的‘单点’变 成现在的‘套餐’,加大了思维的容量,更能形成贯通、比较式的思维,进而让学生形成文学鉴赏的眼光, 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贯通式活动+整合化学习”单元整体教学,比较适合八种单元课型中的“整本书阅读”单元型、“文化 参与”单元型、“梳理探究”单元型、“跨界阅读”单元型等四种单元课型。例如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 修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进行“贯通式活动+整合化学习”单元整体教。

14.《故都的秋》《荷塘月色》 教案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

14.《故都的秋》《荷塘月色》 教案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品味景物意境,把握抒情散文语言表达的特点,提高学生对“情景交融”手法的鉴赏与应用能力。

(重点)2、探究“写景抒情类”散文,体悟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3、用恰当的语言和文字参与交流,学会借助景物表达情思,养成积极参与文字阅读与写作的习惯。

(难点)二、教学重点1、品味景物意境,把握抒情散文语言表达的特点,提高学生对“情景交融”手法的鉴赏与应用能力。

2、探究“写景抒情类”散文,体悟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3、用恰当的语言和文字参与交流,学会借助景物表达情思,养成积极参与文字阅读与写作的习惯。

三、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对故乡热爱之情,体会文人家国情怀,实现精神成长。

四、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发、诵读法、活动任务驱动法、合作探究法五、课时安排3课时(自主学习 1课时+课内学习 2课时)六、课型新授课第一课时(课前预习)学习任务单预习任务:1、查阅作家资料,了解创作背景,做到知人论世。

2、通读全文,积累字词,标注疑难段落,有感情的朗诵自己喜欢的句段。

3、找出两篇文章的“文眼”,梳理文章内容,完成思维导图。

4、选取 2-3处喜欢的句段,用批注法,赏析写景语段的语言风格和情感表达5、梳理散文文体特点及分类,重点掌握“写景抒情类”散文的特点。

一枝一叶总关情《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群文阅读第二课时导入: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所幸人类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当我们把目光对准包蕴万千的大自然时,会发现美就在我们身边。

可谓是“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

今天让我们跟随郁达夫和朱自清发现美的目光,看看他们笔下的秋日的故都和清华园的荷塘有着何样的美。

学习任务:1、诵读品味语言2、探究分析手法任务一赏秋观月浸荷香滕州二中春韵文学社将于近日举办名家散文鉴赏读书会,现邀请你为《故都的秋》《荷塘月色》写一段推介词。

师:通过第一节的学习,我们梳理了内容,初步了解了作者的情感,荷塘月色无尽美好,还需你的生花妙笔向读者介绍。

2020-2021学年新教材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7.1短歌行学案

2020-2021学年新教材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7.1短歌行学案

3.7.1《短歌行》导学案班级:组别:姓名:1.知识与能力:掌握诗歌意象。

培养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习汉魏诗歌典型艺术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曹操积极进取、重视人才的精神风貌。

语言建构与运用: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诗歌;学习并掌握诗中运用比兴、典故等表现手法的鉴赏方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情境创设,反复诵读、质疑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文本,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方法归纳等学习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曹操“忧”的内涵,感受诗歌的情感变化。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并学习曹操为实现人生价值而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一、了解体裁、作者及创作背景:体裁:“短歌”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名称,短歌,长歌,因歌词长短区分。

例如,《垓下歌》《白雪歌》《登幽州台歌》。

作者:曹操(155-220),一代枭雄流千古。

字孟德,东汉人。

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二十岁举孝廉,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升为济南相。

后来起兵讨伐董卓,迎汉献帝迁都于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

他掌握了朝廷的大权,官至丞相及大将军,封魏王。

曹操“外定武功,内兴文学”,能文善诗:文章风格清峻,简约严明。

是建安(汉献帝年号)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其诗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

他的创作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一方面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

气魄雄伟,格调慷慨悲凉,有很高的艺术性。

作品集是《曹操集》,代表作是诗歌《蒿里行》、《龟虽寿》、《观沧海》。

曹操和他的儿子曹丕、曹植一起合称“三曹”。

他们与当时的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和刘桢)、女诗人蔡琰的诗作,都能及时地反映了汉末“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他们的作品关注民生,充满激情,缘事而发,慷慨悲凉,被后人誉为“建安风骨”。

创作背景: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一统天下。

2021年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七单元课件教案:(统编版)[含解析]

2021年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七单元课件教案:(统编版)[含解析]

2021年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七单元课件教案:(统编版)[含解析]XXXX学院/院校/高校高中语文课程课件·教案·讲义·检测·20 ~ 20 学年第学期课程名称语文专业班级授课教师XXX学院教务处制教案编写说明一、教案的规范化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规范教案管理,特制定教案编写说明。

二、教案的编写规范1.教师上课要有完整的教案,按照课程教案编写要求书写或以Word文档编制的纸质教案,不能以课件幻灯片的打印稿代替纸质教案。

2.从20xx-20xx学年第二学期开始每位教师的教案,应加装统一格式的封面和首页后,每学期装订成册。

(推荐文本格式附后)3.由于课程类型(医学、公共文化课)、教学内容的差异,教案编写的具体格式可根据学科特点进行修改,但必须包含以下主要要素:(1)教学目的(教学目标):即教学中体现“课程的总体目标”和“章节的目标”及预期达到的效果。

(2)教学内容:是指通过对教学大纲、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的研析,确定课程教学或课堂教学知识信息的总和。

(3)教学重点、难点:本部分是指该课程或该章节的重点和难点部分,是学生必须掌握和加强学习的知识点。

(4)教学进程组织与设计:是根据教学目的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辅助手段(教具及现代教学手段)、师生互动、学时安排、板书设计等的设计或选择。

(5)课前预习:是要求学生在学习新课前必须先预习教材的内容及复习与该章节有关的已学过的知识,以便更好理解新内容。

(6)课后实施情况及分析:是对课程教学中知识的科学性和完整性评价;某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重、难点的把握;教学方法的应用;师生双边活动的设计;教学效果等课堂教学过程情况的总结与分析,为以后的教学提供经验和素材。

课程概要:(课程教案首页)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登泰山记》教学设计一、情境导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部编部高一语文教案第七单元参考范文五篇

部编部高一语文教案第七单元参考范文五篇

部编部高一语文教案第七单元参考范文五篇教案的编制过程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脑力劳动。

随着知识的发展、教育对象的变化和教学效率的提高,备课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和娱乐活动,已经没有尽头。

最佳教学方案的设计和选择往往很难让人完全满意。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高一年级语文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高一年级语文教案1《鸿门宴》[教学目的]1、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2、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3、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掌握“举”、“谢”、“为”、“斗”、“因”等古汉语兼词。

[教学设想]1、课文情节起伏,人物形象鲜明,拟作为叙事写人的叙文处理,以人物形象的刻画为教学重点。

如何认识理解课文中提及的“义”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可从分析项羽这一人物入手突破这一难点。

2、课文篇幅较长,阅读有一定难度,采用讲析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时数]三教时。

第一教时一、导入1、板书并朗诵(或由学生齐诵)。

要读出楚歌慷慨悲凉的意味。

2、简析《核下歌》,介绍时代背景.引入新课。

1)项羽的主要历史功绩:击溃秦军在力,是暴秦的主要奠基人。

2)项羽起兵及秦动机不纯,他反秦的目的在于取秦王而代之、重建楚王朝。

与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有着本质的区别3)他迷信武力,始终没有也不可能认识自己败北的教训。

“时不”,自刎之前,他仰天长叹:“此天亡我,非我战之罪也”。

4)“鸿门宴”怀王与诸将有约:“先入关者王之”。

楚汉之争概况简介:前207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破关而入,刘、项在鸿门会面,双方斗争开始。

次年春,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西(今陕西临潼东)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本人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刘邦为汉王,都南郑(今陕西省南境)。

刘邦到南郑后,积极准备反攻,先夺取关中三秦之地作为根据地,然后出兵东向,进攻项羽,曾多次被项羽打败,到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形成足以跟项羽抗衡的力量。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全单元优秀教案教学设计(含全部5篇课文)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全单元优秀教案教学设计(含全部5篇课文)

第七单元教学设计14.1.故都的秋 ................................................................................................................. - 1 -14.2.荷塘月色 ................................................................................................................. - 5 -15.我与地坛 .................................................................................................................... - 9 -16.1.赤壁赋 ................................................................................................................... - 14 -16.2.登泰山记 ............................................................................................................... - 19 -14.1.故都的秋《故都的秋》是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第一篇课文。

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本课又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

一、教学目标:1.掌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梳理文章结构脉络。

2.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和合作探究,培养朗读品味语言的能力。

3.体会作者对故都深深的眷恋之情。

2020-2021学年第七单元 赤壁赋、登泰山记群文教学 教案—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2020-2021学年第七单元 赤壁赋、登泰山记群文教学  教案—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统编教材第七单元《赤壁》《赋登泰山记》群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赤壁赋》《登泰山记》是统编教材高一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两篇古文,属于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在写景的同时,表达出作者对人生、世事的感悟。

《赤壁赋》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

学习两文,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领略五岳之尊的神秀壮丽,开扩胸襟,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陶冶情操。

【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一、教学目标:1、积累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口味文中的精彩语言,理解作者在文中的情感和理趣。

3、体会文中景物描写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及其艺术效果。

4、积累文化常识,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二、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赋的相关知识。

反复阅读,提高语言感受能力。

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思维发展与提升: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自主合作探究,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课文景、情交融的特点,反复朗读,整体理解,了解全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他们乐观旷达的情怀。

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1、体会景、情、理有机结合的特点。

2、学习借鉴作者景物描写技法。

【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1、从下面的文字中筛选重要信息,分点记录下来。

苏轼 (1037-1101)字子赡,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散文家、书画家。

豪放派词人代表。

嘉佑二年(1057)与弟苏辙同登进士。

照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

元丰二年(1079)四月到达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证是苏轼的一束诗文。

原来,在苏轼的诗文中曾流露过一些牢骚,表示过对新法的不同意见,也针砭新法的流弊,这些就成了遭受弹劾的把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 16.1 赤壁赋教案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了解作者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语言建构与运用: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对精品诗文的整体把握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辨别高下优劣。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理解和掌握,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难点:体会景、情、理有机结合的特点。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制作课件一、导入新课对于苏轼,我们已经不陌生,他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以及“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脍炙人口。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伟大的文学家,书画家,开词中豪放一派,对后代有深远影响。

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创行的新法被贬官,先后到杭州,密州等地任职。

1079年,御使李定等摘其讽谕诗中的诗句,诬陷他以诗诽谤朝廷,被捕下狱(乌台诗案)。

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1082年,苏轼被贬黄州已经两年。

这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苏轼两次乘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赤壁赋》。

《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写作背景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在这里,他经常到赤鼻矶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

1082年,苏轼又来到这里。

这时的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尚未实现,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年的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泛舟游览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三、作者介绍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嘉祐二年(1057),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曲折。

他虽才高八斗,却总不得重用,或因做诗不慎,或因出言直率,一再被他的政敌们抓住把柄,大做文章,害得他在将近40年的官宦生涯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贬谪中度过的。

苏轼一生为官,就任过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知州,也出任过中书舍人、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等朝廷命官,却在62岁高龄时出任儋州(海南岛)别驾(知州的佐官),并且做了将近3年。

苏轼有着多年的贬谪生涯,然而他并不灰心丧气,每到一地,总想着造福一一方百姓。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四、题目解说赤壁:实为黄州赤鼻矶,并不是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旧址,当地人因音近亦称之为赤壁,苏轼知道这一点,将错就错,借景以抒发自己的怀抱。

五、层次结构全文分为四大部分:1. (1) 月下泛舟乐2. (2~3) 吊古伤今悲3. (4) 阐述哲理乐4.(5)开怀畅饮乐六、全文分析第一段:1.第一段作者写了什么样的景?找出语句。

明确: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东山徘徊斗牛白露横江水光接天2.看到这样的景会有什么样的心情?明确:心旷神怡怡然自得3.本段展示了一个怎样的境界?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明确:本段展示了一个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

在黄州苏轼过的实际上是一种囚犯生活,处境相当困难。

居然有如此雅兴,夜游赤壁。

表现了他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反映了他超然物外、洒脱不羁的道家思想。

第二段:1.作者的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是什么?明确:(1)来自客人幽怨悲凉催人泪下的洞箫声。

(2)来自作者遭受贬谪后的苦闷,触景生情,见茫茫月色江水,产生知音天各一方之叹,在“扣舷而歌”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

2.作者是怎样描写萧声之悲的?明确:作者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徊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3.词中的“美人”指什么?歌词表达主人怎样的情怀?明确:“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

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第三段:1.本段感情色彩如何?主要写了什么?客是如何阐发当时的情怀的?明确:本段写“客”的回答,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感情色彩甚为悲伤。

2.苏轼的悲又从何而来?明确:从歌声中来(政治失意)、从箫声中来(箫声幽怨)、从历史人物中来(人生无常)、从个人境遇中来(生命短暂)。

第四段:1.本段感情色彩如何?本段主要写什么内容?明确:主人以水月为喻,从“变”与“不变”的角度,对宇宙人生、生命进行哲理性思考,显示出乐观旷达的胸襟,感情色彩变为喜悦。

2.作者是怎样劝慰客人,使他从悲情中解脱出来?明确:(1)从“变”与“不变”的角度,借水的流逝,月的盈虚,来说明人个体生老病死,总在变化,人类代代相承,有时永恒的。

(2)物各有主,故人不能有非分之想,僭越之心。

(3)大自然中拥有无尽宝藏,故吾与子共同享用这份天然的馈赠。

3.探究第四段的思路,分别用一对表示矛盾关系的词语来概括层意。

明确:可分为两个层次:(1)变与不变;(2)取与不取(1)从“变”与“不变”的角度,借水的流逝、月的盈缺来说明个体生老病死总在变化,人类代代相承(也可理解为“人的精神可以不朽”),又是永恒的。

(2)从“取”与“莫取”的角度。

物各有主,故人不能有非分之想,僭越之心。

此处表达了苏轼对名利的淡泊。

大自然中有无尽的宝藏,故吾与子共同享有这份天然的馈赠。

4.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谈谈对自己的启示。

明确: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的,作者表明的观点是希望一个人不要发无病之呻吟,不要去追求那种看似超脱尘世其实却并不现实的幻想世界;而适应现实,在目前这种宁静恬适的环境中不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

但也有负面因素,主张随遇而安也可能导致斗志的消减。

但苏轼是在走出监狱到达流放地而几乎丧失自由的情况下说这番话的,反映了他的坦荡、旷达和强烈的生活信念,值得肯定的方面是主流。

第五段:本段感情色彩如何?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明确: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

这个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无苦恼。

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七、中心思想通过泛舟赤壁之下的所见所感,以及主客之间的相互辩驳,反映了作者由故作旷达到陷入苦闷,又由苦闷转为解脱的思想过程,表现了作者虽身处逆境仍然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八、写作特点1、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

作者采用的是因景生情,借物喻理的高明手法,使景、情、理三者融为一体。

2、“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赤壁赋》是散文和韵文的结合,既有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方面的束缚。

句式长短结合,整散结合。

3、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的表现手法主客双方其实是作者为展开辩论而虚设的两个思想对立面。

主客驳难其实就是作者内心矛盾斗争的独白。

最终说服客,反映了作者思想深处积极一面战胜了消极一面,即以潇洒超脱、返归自然的情怀取代了政治失意、人生无常的苦闷。

九、补充资料赋:是汉代形成的一种文体,有“汉赋”之称,赋讲究词采、对偶、韵律和铺叙,常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有诗歌和散文特点。

后来或向骈文方向发展,称为“骈赋”、“律赋”,或进一步散文化,称为“文赋”、“散赋”。

“文赋”也是散韵结合,但散文意味颇重,特别是到了宋代,多以散文方法作赋,别具一格。

本文就是一篇文赋,是一篇记游散文。

十、总结全文课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箫吹奏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一场问答,转移到关于认识态度问题的论辩上,写出历史任务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

表现出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这也是课文的感情线索。

文章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中,满腔悲愤寄寓旷达的风貌之下。

1.背诵《赤壁赋》2.苏轼用“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描写曹操的一世之雄,请你通过想象对这两句话进行扩展描写。

要求:(1)要描写出曹操的英雄气概;(2)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3)不少于60字。

1.对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举酒属客属:通“嘱”,这里指劝人喝酒B.凌万顷之茫然凌:越过C.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卒:到底D.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适:到......去2.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晦:农历每月第一天。

朔: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B.美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C.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D.洞箫:管乐器的一种。

3.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①乌鹊南飞②西望夏口③东望武昌④顺流而东也⑤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⑥侣鱼虾而友麋鹿(2)动词的活用⑦舞幽壑之潜蛟⑧泣孤舟之嫠妇(3)形容词的活用⑨正襟危坐而问客曰答案及解析:1.D2.A3.(1)名词作状语,向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名词作状语,向东;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进军;名词用作动词,捕鱼砍柴;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以......为友(2)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落泪(3)形容词作动词,整理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