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西北地区生态风险信息系统构建
基于GIS的城市风险评估与防范

基于GIS的城市风险评估与防范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复杂和多样化。
如何科学准确地评估城市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成为保障城市安全发展的重要任务。
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出现为城市风险评估与防范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本文将介绍基于GIS的城市风险评估与防范的方法和应用。
一、GIS在城市风险评估中的作用地理信息系统将地理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进行关联整合,能够对城市的空间分布、环境特征、基础设施等进行全面的描述和分析,为城市风险评估提供了基础数据和分析工具。
1. 数据集成与分析GIS可以将城市的各种数据集成到一个统一的平台上,包括地形地貌、气候环境、土地利用、人口密度、交通网络等等,形成一个综合的城市数据库。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可以识别出潜在的风险源,如高风险地段、易发生事故的交通路段等,有利于制定科学的防范策略。
2. 空间分布与可视化GIS能够将数据以图形的形式进行展示,通过地图和空间分析,直观地展示风险分布的情况。
譬如利用GIS可以根据历史灾害数据和气象信息,绘制出城市的风险地图,标示出各类灾害的潜在区域,从而为城市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二、基于GIS的城市风险评估方法基于GIS的城市风险评估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需要结合大量的数据和模型进行综合分析。
以下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
1. 多因素评估模型多因素评估模型是通过建立多指标的综合评估模型来评估城市风险。
例如,可以采用加权叠加法,将不同因素的权重赋予不同的区域,按照一定的算法计算综合得分,从而得出城市风险的等级划分。
2. 空间分析模型空间分析模型能够根据地理位置信息,精确计算各个地理单元的风险值。
例如,通过地理位置和历史灾害数据,可以采用核密度分析模型,计算出城市各个地区的灾害风险密度,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科学指导。
三、基于GIS的城市风险防范策略通过GIS对城市风险进行评估的结果,可以为城市风险防范工作提供决策支持。
基于WebGIS的自然保护区信息系统研究的开题报告

基于WebGIS的自然保护区信息系统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
自然保护区是保护和维护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保障生态安全和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然而,随着建设的不断推进,自然保护区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威胁,比如野生动植物的捕杀、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
因此,建立一套科学高效的自然保护区信息系统,对于实现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WebGIS为基础的信息系统已经成为自然保护区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方式。
WebGIS可以实现自然保护区的空间信息管理、数据可视化和决策支持等功能,为保护区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因此,本研究将基于WebGIS技术,通过建立一套自然保护区信息系统,为保护区的管理和保护工作提供支持。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利用WebGIS技术,建立一套自然保护区信息系统,为保护区的管理和保护工作提供支持。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实现自然保护区空间信息的管理,包括采集和存储自然保护区的基础数据,如地形地貌、气候信息、土壤类型、植被类型、野生动植物等。
2.实现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监测,包括野生动植物分布情况、水土流失情况、环境污染情况等。
3.构建自然保护区决策支持系统,实现快速、准确的决策支持,为自然保护区的科学管理提供支持。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研究内容(1)自然保护区信息系统需求分析通过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流程、管理需求和管理数据的分析,确定需要建立的自然保护区信息系统的功能需求。
(2)基于WebGIS的自然保护区信息系统架构设计通过设计系统的数据模型、功能模块和界面布局,实现基于WebGIS的自然保护区信息系统的搭建。
(3)自然保护区信息系统开发和实现通过使用开源的WebGIS软件进行自然保护区信息系统开发,实现系统中的各项功能模块和数据处理任务。
(4)自然保护区信息系统测试和优化通过针对系统进行测试和优化,保证系统的高效稳定运行,达到最佳的使用效果。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灾害风险评估与应急预案制定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灾害风险评估与应急预案制定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集数据采集、管理、分析和可视化于一体的系统。
在灾害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制定中,GIS被广泛应用。
本文将从数据获取、风险评估、预警系统、应急规划和实践案例等方面,探讨基于GIS的灾害风险评估与应急预案制定。
一、数据获取实施基于GIS的灾害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制定之前,首先需要获取相关的数据。
这些数据包括地形、土壤、气候、人口分布、建筑物结构等信息。
地形和土壤数据可以提供对灾害形成机制的理解,气候数据可以用于预测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人口分布和建筑物结构数据则能帮助决策者评估灾害对人员和设施的影响程度。
在数据获取过程中,地方政府、科研机构、卫星影像和社交媒体等渠道可以提供大量有用的信息。
二、风险评估基于GIS的灾害风险评估的核心是将不同数据进行集成和分析,以确定灾害的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
通过建立空间分析模型,可以对不同灾害类型(如洪水、地震、火灾)的潜在风险进行评估,并将结果以地图显示。
例如,对于洪水风险评估,可以通过分析地形、降雨量和土地利用类型,制定出不同区域的洪水风险等级,并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
三、预警系统基于GIS的灾害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制定中,预警系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预警系统可以通过集成各种传感器、监测设备和实时数据,实现对潜在灾害的预警和快速响应。
借助GIS技术,可以将实时数据和模型结果实时叠加在地图上,为决策者提供准确和及时的信息。
例如,当地震预警系统检测到地震信号时,可以通过GIS自动化系统将受影响区域划定并提供建议的撤离路线。
四、应急规划基于GIS的灾害风险评估还可以为应急规划提供重要的支持。
在灾害发生之前,GIS可以帮助决策者确定最佳的撤离路线、避难场所和物资储备点。
在灾害发生后,GIS可以帮助指挥部了解受影响区域的详细情况,包括被损坏的建筑物、被困人员的位置和交通状况等,以便更好地组织救援和应急行动。
五、实践案例基于GIS的灾害风险评估与应急预案制定已经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得到成功应用。
综合风险防范

一、自然灾害是指给人泪厄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包括干旱,洪涝灾害,台风,冰雹,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火山,地震,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GB/T 24438.1-2009). 中国处于世界上两大灾害带(北半球中纬度灾害和环太平洋灾害带)的交汇部位,地形气候等条件股咋,加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又是农业大国,因此成为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中国的大自然灾害主要具备以下四个特点(李学举,2008)。
(1)灾害种类多(2)分布地域广(3)发生频率高(4)灾害损失重二、从绝对数量看,从图1-3(a)可以看出,倒塌房屋和损坏房屋总体上均呈缓慢上升趋势。
其中20世纪90年代房屋倒损数量大。
具体来看,1978~2009年,全国年均有309万间房屋倒塌,有9个年份倒塌房屋数量在平均水平以上,其中2008年,1998年1996年,1991年和1994年5个年份倒塌房屋数量均在500万间以上,2008年最多达1000万间;32年间全国年均有近850万间房屋损坏,有9个年份在平均水平以上,其中2008年,1996年,1994年,1998年,1995年和1991年6个年份的损坏房屋数量均在1000万间以上,尤以2008年,1996年两年最为严重,均超过2000万间。
从相对数量看,从图1-3(b)可以看出,1978~2009年,房屋倒损比(倒塌房屋数量与损坏房屋数量的比例)呈缓慢下降趋势。
具体来看,房屋倒损比在23%~69%之间波动,其中1981年,1984年,1983年,1991年,1998年,2003年,2008年1980年1990年和1996年共10个年份较为严重,在40%以上。
三.破坏资源生态和环境巨宰不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且破坏土地,水,森林植被,海洋等资源和生态环境,恶化人类生存发展条件,因此对社会经济造成深远影响。
河北省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过程化评价

第39卷 第4期Vol.39 No.4于翔河北省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过程化评价于翔1,解建仓1,姜仁贵1,赵勇2,杨小雨3,梁骥超1(1.西安理工大学省部共建西北旱区生态水利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48;2.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8;3.西安工程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48)收稿日期:2020-05-22;修回日期:2020-06-17;网络出版时间:2021-04-07网络出版地址: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32.1814.TH.20210406.1138.022.html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项目(2016YFC040140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679188,51509201);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项目(2020KJXX-092)第一作者简介:于翔(1991—),男,陕西宝鸡人,博士研究生(yuxiang91@qq.com),主要从事水资源管理及水利信息化研究.通信作者简介:姜仁贵(1985—),男,江西玉山人,副教授,博士(jrengui@163.com),主要从事水资源管理及工程信息化研究.摘要:为解决地下水严重超采问题,河北省开展了一系列的综合治理工作,如何把治理工作长期有效地坚持下去,就要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估手段来实现.基于此,提出了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过程化评价模式,并构建了主题化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组件技术、综合集成技术将评价方法组件化,基于综合集成平台实现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的过程化评价.以河北省衡水市为例开展实例研究,根据地下水超采情况确定地下水环境状况、水资源利用状况、土壤环境状况和社会经济状况4类评价主题,采用灰色关联评价和影响因子相关分析方法,对衡水市2013—2017年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指标数据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14年以来衡水市地下水超采状况得到有效缓解,2016年和2017年评价等级均为良,超采治理效果显著.治理效果过程化评价可为地下水超采治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并促进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关键词:地下水超采;过程化评价;治理效果;评价主题;衡水市中图分类号:TV2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530(2021)04-0364-08Doi:10.3969/j.issn.1674-8530.20.0145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于翔,解建仓,姜仁贵,等.河北省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过程化评价[J].排灌机械工程学报,2021,39(4):364-371. YUXiang,XIEJiancang,JIANGRengui,etal.Processevaluationforgovernanceeffectofgroundwaterover exploitationinHebeiProvince[J].Journalofdrainageandirrigationmachineryengineering(JDIME),2021,39(4):364-371.(inChinese)Processevaluationforgovernanceeffectofgroundwaterover exploitationinHebeiProvinceYUXiang1,XIEJiancang1,JIANGRengui1,ZHAOYong2,YANGXiaoyu3,LIANGJichao1(1.StateKeyLaboratoryofEco-HydraulicinNorthwestAridRegionofChina,Xi′anUniversityofTechnology,Xi′an,Shaanxi710048,China;2.StateKeyLaboratoryofSimulationandRegulationofWaterCycleinRiverBasin,ChinaInstituteofWaterResourcesandHy dropowerResearch,Beijing100038,China;3.CollegeofEnvironmentalandChemicalEngineering,Xi′anPolytechnicUniversity,Xi′an,Shaanxi710048,China)Abstract:Inordertosolvetheproblemoftheseriousgroundwaterover exploitation,aseriesofcom prehensivemanagementmeasureshavebeenimplementedinHebeiProvince.Buthowtoeffectivelypersevereinthegovernanceworkinthelongrundependsonscientificandrationalevaluation.There fore,torealizetheprocessevaluationofgovernanceeffectbasedonthecomprehensiveintegratedplat form,theprocessofgroundwatergovernanceeffectevaluationmodelwasputforward,meanwhile,theevaluationindexsystemforthemedevaluationwasestablished,andcomponenttechnologyalongwithintegratedtechnologywasusedtorealizethecomponentizationforevaluationmethods.TakingHengshuicityasanexample,andusinggreyrelationalevaluationandimpactfactorcorrelationanalysismethod,theevaluationforgovernanceeffectduring2013—2017wascarriedout.Fourevaluationthemesinclu dingthegroundwaterenvironmenttheme,thewaterresourceutilizationtheme,thesoilenvironmentthemeandthesocialeconomicthemewereapplied.Theresultsshowthatthegroundwaterover exploi tationhasbeeneffectivelyalleviatedsince2014,theevaluationgradesof2016and2017aregood,andthegovernanceeffectisobvious.Theprocessevaluationofgovernanceeffectsprovidesscientificevi denceforthepreventionandcontrolofgroundwaterover exploitation,andpromotesthesustainablede velopmentofthegroundwaterresources.Keywords:groundwaterover exploitation;processevaluation;governanceeffect;evaluationthemes;Hengshuicity 河北省作为中国重要的粮棉产区,其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大量开采地下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至今地下水仍严重超采,尤其是深层地下水[1].地下水超采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例如,河流湖泊枯竭、地面沉降及海水入侵与倒灌等,河北地下水超采治理刻不容缓[2-4].2014年中央1号文件中提出开展华北地下水超采漏斗区综合治理工作,河北平原区的沧州、衡水、邢台及邯郸4个地市作为地下水超采治理试点地区,从农业、林业及水利3个方面实施相关节水压采措施,从而推进地下水超采治理工作[5].经过几年的超采治理,取得了初步效果,2019年水利部联合四部委印发了《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行动方案》,该方案作为京津冀地区地下水超采治理的行动纲领,为切实解决华北地区超采问题提供指导.近年来,河北省各市、县制定各阶段地下水超采治理工作的计划,并积极推进地下水超采治理工作的实施[6].从目前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和实施的过程来看,已经取得了一定治理效果,但不能只看到眼前的成效,而应该提高投入和治理的实效,科学合理的评估治理效果才能保障治理工作长期有效推进.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评估同时也是加强国家财政支出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手段.因此,文中主要对河北省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进行评价,实现对地下水资源和治理工作的监管,为地下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手段,促进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国内外学者在地下水评价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朱雪芹等[7]将环境问题作为评价基本因子来评价哈尔滨市地下水开采安全性.唐克旺等[8]分别通过综合评价和污染评价对中国平原区浅层地下水水质进行评价.付强等[9]通过应用多种模型对三江平原地下水脆弱性进行评价,并比较各方法的优缺点,为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提供参考.杨国强等[10]根据地下水系统受胁迫而改变状态,使得环境产生响应的过程,提出地下水超采综合评价过程.孙才志等[11]结合自然灾害风险理论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对地下水环境风险进行评价.李晓英等[12]采用水均衡法对西北地区地下水资源进行了定量计算来评价区域地下水资源量.金菊良等[13]从承载标准的角度,考虑承载主客体不同的承载水平,从而建立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模型,并用该模型评价陕西省水资源承载水平.现有文献主要集中在地下水环境、水资源承载力和脆弱性评价方面,对地下水超采治理工作效果开展阶段性、过程化评价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文中以河北省近几年的超采治理工作为背景,分析治理措施实施的效果,剖析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进而对整个超采治理过程进行评价反馈.基于综合集成平台将评价过程可视化、评价方法组件化,提出基于过程化的评价服务模式.采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对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的过程化评价,根据评价结果的反馈优化来改进治理的实施方案.以河北省衡水市为例,根据治理效果划分4类评价主题,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基于过程化评价服务模式对治理效果进行评价.1 数据和方法1.1 研究区域及数据来源河北省是中国地下水超采最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河北东南部平原区,包括石家庄、保定、廊坊、沧州、衡水、邢台及邯郸市.河北从2014年全面开展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工作,治理试点区域主要包括沧州、衡水、邢台和邯郸4个地市,治理区域面积约36000km2,占全省面积的19%;耕地面积3370万亩,占全省的34%;浅层及深层地下水超采量分别为27.0亿m3,21.5亿m3,占全省的45%和36570%[14].其中,衡水市全境属于地下水严重超采区,由于浅层地下水为咸水,大量开采深层地下水,造成了地下水位的大幅度下降,形成冀枣衡深层地下水漏斗区,引起地面沉降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因此,衡水市地下水超采治理工作刻不容缓.2014年初衡水市作为综合治理工作试点市,治理面积广、投入资金多,并取得了一定的治理效果,因此文中主要以衡水市为研究区域进行治理效果评价研究.地下水环境状况和土壤环境状况指标数据来源于《河北省地下水位监测报告》《河北省环境状况公报》《衡水市生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水资源利用状况指标数据来源于《河北省水资源公报2013—2017》《衡水市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衡水市水资源评价报告》、社会经济状况相关指标数据来源于《河北省统计年鉴》《衡水市统计年鉴》《衡水市2013—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地下水开采量、压采量及水位监测数据来源于河北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1.2 过程化评价模式传统评价大多为总结性评价,是在项目完成后来判断其结果是否符合预期成果,不能及时和全面地反映出项目实施过程中各因素的发展变化,因此引入过程化评价模式来弥补传统评价的不足.过程化评价模式是一种导向性评价,它来源于过程哲学理论,目前常应用于教学领域,主要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过程化评价基于考核过程追踪机制,通过不断循环、反馈与跟踪,将评价分解到问题处理的全过程,从而将评价落实到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环节上[15].图1为治理效果过程化评价流程.文中将过程化管理的核心思想应用于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评价中.根据过程化评价模式设计评价流程,如图1所示.首先根据目前治理措施和实施方案,收集和监测指标数据,选取的指标需要反映地下水超采的现状.其次,将收集的评价指标结合评价标准,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根据不同主题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的对比分析,找出影响评价结果的主导因素.最后,当评价结果较差时,通过影响因子识别主要影响因素,参考专家意见制定解决方案;当评价结果较好时,将治理措施和方案总结优化,积累地区经验知识库.因此过程化评价不是以预期成果论好坏,而是通过追踪结果来反馈信息、改进方案,将解决和修复存在的问题作为目标,从而提高治理工作的积极性.图1 治理效果过程化评价流程Fig.1 Processevaluationforgovernanceeffect1.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是治理效果评价的关键,文中基于过程化评价模式,对地下水超采带来生态环境问题进行梳理,结合地下水环境、土壤环境、水资源利用、社会经济4大主题,构建主题化评价指标体系,并且将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作为目标层,将准则层划分为地下水环境状况、水资源利用状况、土壤环境状况、社会经济状况4大子系统.表1为评价主题,指标筛选及等级划分表.根据实地调研、参考现有研究成果[16-18],以及《地下水质量标准》《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补充细则》《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水资源规划规范》《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等国家标准、规范,基于科学性、可操作性、动态性等原则,采用层次分析、理论分析和专家咨询来筛选指标,共选取34个评价指标,并将治理效果评价指标划分为从Ⅰ到Ⅴ级共5个等级,分别表示优、良、中、较差、差(见表1).地下水具有动态性和区域性,在评价各地区的治理效果时,不能用统一的标准进行评价.文中选取的评价指标适用于河北地下水超采区,并为其他地区提供一定的参考,其他超采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自身需求的变化,有针对性地选择和确定适合本地区的评价指标和标准值.366表1 评价主题、指标筛选及等级划分Tab.1 Evaluationtheme,indexandclassification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单位评价等级Ⅰ(优)Ⅱ(良)Ⅲ(中)Ⅳ(较差)Ⅴ(差)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评价地下水环境状况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土壤环境状况社会经济状况深层地下水位埋深变幅(W1)m520-2-5地下水资源可开采模数(W2)104m3/(a·km2)30151073年径流深(W3)mm20001000500300150灌溉入渗补给系数(W4)—0.850.700.500.250.10氨氮(W5)mg/L00.020.200.400.50亚硝酸盐(W6)mg/L00.11.03.04.8氯化物(W7)mg/L50150250350450总硬度(W8)—150300450550650地面沉降速率(W9)cm/a135710单位面积裂缝数量(W10)个013510漏斗中心水位下降速率(W11)m/a013510地下水开采率(R1)%1030507090地下水占总用水比重(R2)%1030507090水资源开发利用率(R3)%1030507090地表水改造灌溉面积比重(R4)%806040200高效节水灌溉面积比重(R5)%806040200灌溉水利用系数(R6)—0.80.60.40.20关停机井数量占比(R7)%806040200植被覆盖率(S1)%7060504030复种指数(S2)—2.01.81.61.41.2土壤侵蚀模数(S3)t/(km2·a)5001000200040008000农药施用强度(S4)kg/km2100150200250300化肥施用强度(S5)kg/km2246810地膜回用率(S6)%10080604020土壤重金属污染指数(S7)—0.71.02.03.04.0土壤有机质含量(S8)g/kg403020105土壤含盐量(S9)%0.10.20.40.60.8城镇化率(E1)%8570502510恩格尔系数(E2)%3040505960人均粮食作物产量(E3)kg/(人·年)60050040030020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E4)元/(人·年)27000135001000065003000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E5)元/(人·年)6000040000300002000010000农业占GDP比重(E6)%510152030工业占GDP比重(E7)%50403020101.4 评价方法组件化评价方法组件化是基于组件技术将数据和方法进行封装后提供输入及输出接口,从而完成评价运算过程,根据评价方法的计算流程,将权重计算和评价方法组件化,并通过服务器发布来构建评价方法组件库[18].决策者只需在组件库选择需要的评价方法组件,便可快速进行评价计算.超采治理效果评价是一个多指标、多主题、多层次的综合评价,可以借鉴很多方法,如模糊综合评价、物元分析法、灰色关联分析等.文中主要采用灰色关联分析评价方法,下面以该方法为例,分析如何将评价方法组件化.第一步,首先给出灰色关联综合评价的步骤[19-20]: 1)构建评价矩阵D,设有n个评价指标,m个评价年份,通过分析得出其最优集为X ={x1,x2,…,xn}.结合原始指标构建矩阵D:D=x1x2…xnx11x12…x1n…………xm1xm2…xmn.(1)2)指标的规范化处理(量纲一化),对于正向指标根据规范化公式(2)处理,对于负向指标根据规范化公式(3)处理.cij=xij-minjxijmaxjxij-minjxij,(2)cij=maxjxij-xijmaxjxij-minjxij.(3)式中:cij中i表示第i年,j表示第j指标.3)计算灰色关联系数,采用关联分析法分别求367出第i个主题下第k个指标与最优集第k个最优指标值的关联系数ξi(k),即ξi(k)=miniminkcok-cik+ρmaximaxkcok-cikcok-cik+ρmaximaxk,(4)式中:ρ为分辨系数,一般取ρ=0.5,ρ越小关联系数间差异越大,区分能力越强,cok为第k个指标的参考值;cik为第k个指标的实际值.4)关联度计算与评价分析中,灰色关联度计算公式为ri=1n∑nk=1wiξi(k),(5)式中:wi为第i个评价对象的权重;ri为第i个评价对象对最优集的灰色加权关联度.最后根据灰色加权关联度的大小,对各评价对象进行排序,灰色关联度越大,评价结果越好.第二步,根据灰色关联综合评价的步骤,进行组件的设计与开发,将评价方法划分为2个输入组件,包括评价指标集和评语集数据组件;3个计算组件包括指标规范化处理组件、灰色关联系数和灰色加权关联度计算组件;1个输出组件为灰色关联评价结果输出组件.根据上一步中评价步骤来确定各组件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图2所示.图2 灰色关联综合评价组件逻辑关系Fig.2 Relationofgreycomprehensiveevaluationcomponentmodule第三步,基于综合集成平台调用组件,在进行评价时直接从组件库中调用各类方法组件进行计算,便可获得评价的权重及计算结果,最终对评价结果进行对比.2 结果与讨论2.1 主题评价结果分析在确定评价主题及对指标进行优选后,根据1.3节步骤将评价方法、指标数据和权重组件化.以超采区域比较严重的衡水市作为评价区域,选择2013—2017年进行评价,从而对比2014年治理前后的效果.采用灰色关联方法组件进行计算后,得到不同评价等级下的灰关联度,从而对各年份进行评价等级的判定,衡水市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评价结果见表2.表2 2013—2017年衡水市的灰色关联综合评价结果Tab.2 Evaluationresultbygreycomprehensiveevaluationfrom2013to2017inHengshuicity 年份rⅠⅡⅢⅣⅤ评价等级20130.95670.95840.95770.96470.9701Ⅴ20140.96030.96210.95820.96940.9572Ⅳ20150.96130.96380.96460.96010.9545Ⅲ20160.96240.97350.96540.95040.9509Ⅱ20170.96360.97110.96810.94380.9482Ⅱ 从表2中可以看出,衡水市从2013年差(Ⅴ),到2014年较差(Ⅳ)和2015年中(Ⅲ)的评价结果,并逐年好转到2016年和2017年的评价结果均为良(Ⅱ).根据不同主题下的指标进行灰色关联评价,得出2013—2017年各主题下的评价结果,见表3.表3 2013—2017年各主题评价结果Tab.3 Evaluationresultofdifferentthemesfrom2013to2017年份地下水环境状况水资源利用状况土壤环境状况社会经济状况2013ⅤⅣⅣⅢ2014ⅤⅣⅣⅢ2015ⅢⅣⅢⅢ2016ⅡⅢⅢⅢ2017ⅡⅢⅢⅢ 从表3中可以看出,治理前后这几年的地下水环境状况由差(Ⅴ)转为良(Ⅱ),水资源利用状况和土壤环境状况评价等级均由治理前的较差(Ⅳ)到治理后转为中等(Ⅲ).而社会经济状况相对稳定,近几年一直处于中等水平(Ⅲ),表明衡水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稳中有进,而且对于治理效果评价的影响相对较小,其他3个主题影响相对较大一些.而且衡水市2013—2017年评价结果与主题评价结果趋势基本一致.根据2014和2017年地下水位监测数据,绘制河北省深层地下水的埋深分布,如图3所示,可以看出,2017年与2014年相比,地下水漏斗面积明显缩小,60%的面积呈现回升态势,2017年底深层地下水埋深66.02m,2014年同期平均埋深71.71m,埋深回升5.69m.根据文献研究成果对比分析,衡水市经过3年的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到2017年完成压采量6.2亿m3.治理前后大部分地区的地下水水位368回升、稳定,地下水位持续下降趋势得到遏制,地下水用水量占比减少,土壤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显著[21-22],进一步验证评价结果,同时验证评价方法的可靠性和过程评价的合理性.图3 2014及2017年河北省深层地下水埋深分布Fig.3 Depthdistributionofdeepgroundwaterin2014and20172.2 影响因子相关分析根据主题评价结果的分析之后,首先要找出影响评价结果好坏的关键因子,从而才能分析出影响治理效果的主导因素.根据3.1节的评价结果看出2013和2014年的评价等级相对较差,因此这里主要对治理前两年的指标数据与评价结果进行相关分析,并对主要影响因子进行识别,如图4所示.图4 影响因子相关分析Fig.4 Correlationanalysisofinfluencefactors从图4中可以看出,在2013和2014年主要影响超采治理效果的指标有深层地下水埋深变幅(W1)、年径流深(W3)、氨氮(W5)、亚硝酸盐(W6)、氯化物(W7)、总硬度(W8)、地下水开采率(R1)、地下水占总用水量比(R2)、高效节水灌溉面积比重(R5)、关停机井数量占比(R7)、植被覆盖率(S1)、复种指数(S2)、化肥施用强度(S5)、土壤含盐量(S9)、农村居民人均收入(E4).根据以上指标影响分析,发现衡水市在治理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大量机电井进行抽水灌溉,地下水用水量较大及地下水开采率较高,而且相关的农业节水措施较少,从而导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水质恶化、土地盐碱化,同时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造成土壤污染,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等.以上都是影响衡水市超采治理效果的主要因素.2.3 结果的反馈与优化基于主题评价的结果和影响因子的识别分析来反馈和优化治理措施的方案,从而形成一个过程化、可调节的动态评价体系.根据2.2节中指标影响分析找出影响治理效果的主要因素,针对影响主要因素提出治理措施,从而解决衡水市地下水超采问题.根据专家意见的反馈,一方面通过调整种植模式、保护性耕作、水肥一体化、非农作物替代、井灌高效节水等措施来强化节水,降低对水的需求;另一方面通过引调水工程、地表水替代地下水、关停机电井、微咸水和再生水开发利用等措施找到替代水源,减少地下水开采.衡水市从2014年开始进行超采治理试点工作,并采用以上治理方案,从农业、林业和水利3个方面推进各种压采措施的实施.根据衡水市近几年的压采成果,绘制不同措施地下水压采量占比图,如图5所示.图5 2017年不同措施地下水压采量占比Fig.5 Proportionofgroundwaterexploitationcontrolquantityunderdifferentmeasuresin2017369图5中农业项目占总压采量的51.7%,其中调整种植结构、种养结合和旱作、冬小麦春灌节水、保护性耕作、水肥一体化各项压采量分别占30.0%,3.0%,11.5%,2.7%,4.5%.林业项目形成压采0.37亿m3;水利项目形成压采2.6亿m3,其中地表水替代地下水项目压采1.57亿m3,井灌高效节水压采地下水0.99亿m3,微咸水利用压采地下水0.04亿m3.根据现有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从2014年以来衡水市关停机电井5167眼,井灌区、渠灌区节水灌溉率分别提高了3%和10%,漏斗中心的深层地下水埋深较2014年回升了21.54m,到2017年的实现地下水压采量6.2亿m3,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显著[21-22].随着衡水市治理工作逐年推进,不断总结治理经验,经过经验积累和方案优化,不仅弥补自身不足,还可以将其推广至其他超采区.3 结 论1)文中提出过程化评价模式,既肯定阶段性评价结果并反馈潜在问题,同时保障了治理措施方案的高效落实.从评价指标、方法、识别、判定,到评价结果的引导、辅助支持治理方案改进,过程化评价模式既量化了超采治理效果及影响,又摸清不同方案的实施效果与可行性,为其他超采区治理提供有益借鉴.2)基于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过程化评价模式,划分地下水环境状况、土壤环境状况、水资源利用状况、社会经济状况4个主题,选取34个代表性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提出5个评价等级划分标准,将评价方法组件化、评价过程可视化,基于综合集成平台对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进行过程化评价.通过结合实例研究,衡水市2013—2017年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评价等级由差转为良,结果表明治理效果逐年提高.3)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对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的过程化评价,才能保障治理工作长期有效推进,同时为地下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手段,促进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References)[1] 贾金生,刘昌明.华北平原地下水动态及其对不同开采量响应的计算———以河北省栾城县为例[J].地理学报,2002,57(2):201-209.JIAJinsheng,LIUChangming.GroundwaterdynamicdriftandresponsetodifferentexploitationintheNorthChinaPlain:AcasestudyofLuanchengCounty,HebeiProvince[J].Actageographicasinica,2002,57(2):201-209.(inChinese)[2] 符韵梅,董艳辉,徐志方,等.分布式光纤温度示踪识别裂隙地下水流动研究进展[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20,40(3):86-94.FUYunmei,DONGYanhui,XUZhifang,etal.AdvancesofDTS-basedheattracertestsincharacterizationofgroundwaterflowinfracturedmedia[J].Advancesinscienceandtechnologyofwaterresources,2020,40(3):86-94.(inChinese)[3] CHENX,NARESHD,UPMANUL,etal.China′swatersustainabilityinthe21stcentury:Aclimate informedwaterriskassessmentcoveringmulti sectorwaterdemands[J].Hydrologyandearthsystemsciences,2014,18(5):1653-1662.[4] DAVIDSENC,LIUSX,MOXG,etal.ThecostofendinggroundwateroverdraftontheNorthChinaPlain[J].Hydrologyandearthsystemsciences,2016,20(2):771-785.[5] 陈飞,侯杰,于丽丽,等.全国地下水超采治理分析[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6(11):3-7.CHENFei,HOUJie,YULili,etal.Analysisofnationalgroundwateroverdrafttreatment[J].Waterresourcesplanninganddesign,2016(11):3-7.(inChinese)[6] 胡振通,王亚华.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的农户评价、原因分析与改进建议[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8,28(10):160-168.HUZhentong,WANGYahua.Farmers′evaluation,causeanalysisandimprovementsuggestionsongroundwaterover exploitedcomprehensivegovernance[J].Chinapopulation,resourcesandenvironment,2018,28(10):160-168.(inChinese)[7] 朱雪芹,徐秀娟,蒋丽艳.哈尔滨市地下水开采安全评价体系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3,33(2):197-199.ZHUXueqin,XUXiujuan,JIANGLiyan.StudyonsafetyevaluationsystemofgroundwaterextractioninHaerbin[J].JournalofJilinUniversity(earthscienceedition),2003,33(2):197-199.(inChinese)[8] 唐克旺,侯杰,唐蕴.中国地下水质量评价(I)———平原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J].水资源保护,2006,22(2):1-5.TANGKewang,HOUJie,TANGYun.AssessmentofgroundwaterqualityinChina:I.Hydrochemicalcharacteristicsofgroundwaterinplainarea[J].Water370resourcesprotection,2006,22(2):1-5.(inChinese)[9] 付强,刘仁涛,盖兆梅.几种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方法之比较[J].水土保持研究,2008,15(6):46-48.FUQiang,LIURentao,GAIZhaomei.Comparisonthreemethodsofgroundwatervulnerabilityevaluation[J].Researchofsoilandwaterconservation,2008,15(6):46-48.(inChinese)[10] 杨国强,孟婧莹,苏小四,等.地下水超采评价的指标体系与评价过程[J].节水灌溉,2012(8):34-38.YANGGuoqiang,MENGJingying,SUXiaosi,etal.Abrieflyreviewofevaluationindexandmethodofgroundwateroverdraft[J].Watersavingirrigation,2012(8):34-38.(inChinese)[11] 孙才志,朱静.下辽河平原浅层地下水环境风险评价及空间关联特征[J].地理科学进展,2014,33(2):270-279.SUNCaizhi,ZHUJing.Environmentalriskevaluationofshallowgroundwateranditsspatialauto correlationinlowerreachofLiaoheRiverPlain[J].Progressingeography,2014,33(2):270-279.(inChinese)[12] 李晓英,顾文钰.水均衡法在区域地下水资源量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4,25(1):87-90.LIXiaoying,GUWenyu.Applicationofwaterbalancemethodinevaluationofgroundwaterresources[J].Journalofwaterresourcesandwaterengineering,2014,25(1):87-90.(inChinese)[13] 金菊良,董涛,郦建强,等.不同承载标准下水资源承载力评价[J].水科学进展,2018,29(1):31-39.JINJuliang,DONGTao,LIJianqiang,etal.Waterresourcescarryingcapacityevaluationmethodunderdifferentcarryingstandards[J].Advancesofwaterscience,2018,29(1):31-39.(inChinese)[14] 马磊.河北省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实践及启示[J].中国水利,2017(7):51-54.MALei.Comprehensivemanagementforgroundwaterover exploitationinHebeiProvince[J].Chinawaterresources,2017(7):51-54.(inChinese)[15] 解建仓,陈小万,赵津,等.基于过程化管理的“河长制”与“强监管”[J].人民黄河,2019,41(10):143-147.XIEJiancang,CHENXiaowan,ZHAOJin,etal.Riverchiefsystemandstrengtheningsupervision&managementbasedontheworkflowmanagement[J].YellowRiver,2019,41(10):143-147.(inChinese)[16] 张鑫,王纪科,蔡焕杰,等.区域地下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01,21(3):24-27.ZHANGXin,WANGJike,CAIHuanjie,etal.Comprehensiveevaluationonresourcescarryingcapacityofregionalgroundwater[J].Bulletinofsoilandwaterconservation,2001,21(3):24-27.(inChinese)[17] 陆泗进,王业耀,何立环.中国土壤环境调查、评价与监测[J].中国环境监测,2014,30(6):19-26.LUSijin,WANGYeyao,HELihuan.SoilenvironmentalqualitysurveyandmonitoringinChina[J].EnvironmentalmonitoringinChina,2014,30(6):19-26.(inChinese)[18] 柴立,张晴,解建仓,等.基于主题分类和组件技术的灌区生态环境动态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17,33(24):174-181.CHAILi,ZHANGQing,XIEJiancang,etal.Dynamicevaluationmodeforecologicalenvironmentinirrigationbasedonthemeclassifyandcomponenttechnology[J].TransactionsofCSAE,2017,33(24):174-181.(inChinese)[19] 刘思峰,蔡华,杨英杰,等.灰色关联分析模型研究进展[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3,33(8):2041-2046.LIUSifeng,CAIHua,YANGYingjie,etal.Advanceingreyincidenceanalysismodelling[J].Systemsengineering—theory&practice,2013,33(8):2041-2046.(inChinese)[20] 穆瑞,张家泰.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层次综合评价[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8(10):125-130.MURui,ZHANGJiatai.Researchofhierarchysyntheticevaluationbasedongreyrelationalanalysis[J].Systemsengineering—theoryandpractice,2008(10):125-130.(inChinese)[21] 王平权,陈连胜.河北衡水综合治理地下水超采———部分地区地下水位得到明显回升[J].河北水利,2017(3):23.WANGPingquan,CHENLiansheng.Ground wateroverexploitationcomprehensivegovernanceinHengshuiCityofHebeiProvince:thegroundwaterlevelinsomeareashasbeensignificantlyrecovered[J].Hebeiwaterresources,2017(3):23.(inChinese)[22] 刘亮.衡水市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现状与展望[J].现代农业科技,2017(19):164.LIULiang.CurrentconditionsandprospectsofgroundwateroverexploitationcomprehensivegovernanceinHengshuiCity[J].Modernagriculturalscienceandtechnology,2017(19):164.(inChinese)(责任编辑 朱漪云)371。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3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讲荒漠化的防治__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含解析鲁教版

第13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讲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认识荒漠化[易错提醒] 荒漠化不只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化主要发生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但在一些半湿润地区甚至湿润地区也有发生,如我国华北地区的盐碱化、云贵地区的石漠化。
二、西北地区的荒漠化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西北地区的地域差异。
(3)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
2.荒漠化的人为因素[易错提醒] 西北地区荒漠化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
其中人为因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自然因素为这一过程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而人类活动则大大加剧、加速了这一过程。
三、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1.荒漠化的危害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不仅影响当地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威胁到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2.防治内容(1)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2)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3)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3.防治原则(1)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
(2)坚持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
4.防治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2018·山西太原期末)我国荒漠化类型有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土壤盐渍化等四种。
以下为我国某省级行政区的四类荒漠化比重表,读表完成1~2题。
1A.东部地区B.中部地区C.东北地区D.西部地区2.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方针,下列措施对该省级行政区荒漠化防治最有效的是( )A.禁止采矿B.建设防护林C.实施封沙禁牧D.实施生态移民答案1.D 2.B(2019·四川绵阳一诊)降雨侵蚀力是指由降雨引起土壤侵蚀的潜在危险性,是客观评价由降雨引起土壤分离和搬运的动力指标。
重庆位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西北部和中部丘陵、低山为主,东部靠大巴山、武陵山山脉,长江自西南向东北贯穿全境。
生物质能发电的生物质资源地理信息系统考核试卷

15.以下哪种生物质资源在生物质能发电中具有较高的热值?()
A.农作物秸秆
B.林业废弃物
C.城市生活垃圾
D.动物粪便
16.以下哪个因素会影响生物质能发电站的建设地点选择?()
A.生物质资源丰富度
B.当地政策支持
C.交通便利程度
D.所有以上因素
17.在生物质资源地理信息系统中,以下哪个功能有助于优化生物质资源运输路线?()
4.以下哪些作物可以作为生物质能发电的原料?()
A.玉米
B.大豆
C.棉花
D.油菜
5.生物质能发电过程中,以下哪些因素影响发电效率?()
A.生物质种类
B.生物质处理技术
C.发电设备性能
D.环境温度
6.以下哪些地区适合发展生物质能发电?()
A.农业大省
B.林业资源丰富地区
C.城市近郊
D.工业园区
7.以下哪些技术可以提高生物质能发电的效率?()
A.精密燃烧控制技术
B.气化技术
C.发酵技术
D.蒸汽轮机技术
8.生物质能发电站的选址需要考虑以下哪些因素?()
A.生物质资源可获取性
B.当地电网接入条件
C.环境影响评价
D.土地成本
9.以下哪些措施可以减少生物质能发电的环境影响?()
A.采用清洁燃烧技术
B.优化生物质资源管理
C.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D.增加化石能源使用
2. GIS在生物质能发电项目中的应用包括:评估生物质资源的分布和量;规划生物质资源的采集、运输和储存;优化发电站选址;监测发电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等。例如,GIS可用于分析某一地区的林业资源分布,为发电站的选址提供科学依据。
林业部门智能林业管理与绿色发展方案

林业部门智能林业管理与绿色发展方案第1章引言 (3)1.1 背景与意义 (3)1.2 目标与任务 (4)第2章林业资源现状分析 (4)2.1 林业资源概况 (4)2.2 林业资源分布特点 (4)2.3 林业资源利用现状 (4)第3章智能林业管理技术体系 (5)3.1 智能监测技术 (5)3.1.1 遥感技术 (5)3.1.2 地理信息系统(GIS) (5)3.1.3 无人机监测技术 (5)3.1.4 智能传感器技术 (6)3.2 智能分析技术 (6)3.2.1 大数据分析技术 (6)3.2.2 机器学习技术 (6)3.2.3 云计算技术 (6)3.3 智能决策技术 (6)3.3.1 智能专家系统 (6)3.3.2 智能优化算法 (6)3.3.3 智能决策支持系统 (6)第4章林业信息管理与数据平台建设 (6)4.1 林业信息管理框架 (7)4.2 数据采集与处理 (7)4.2.1 数据采集 (7)4.2.2 数据处理 (7)4.3 数据分析与可视化 (7)4.3.1 数据分析 (7)4.3.2 数据可视化 (8)第5章森林资源监测与管理 (8)5.1 森林资源监测技术 (8)5.1.1 遥感技术 (8)5.1.2 地面调查技术 (8)5.1.3 智能监测技术 (8)5.2 森林资源动态评估 (9)5.2.1 数据处理与分析 (9)5.2.2 动态评估模型 (9)5.2.3 评估结果应用 (9)5.3 森林资源管理策略 (9)5.3.1 分类管理 (9)5.3.2 持续经营 (9)5.3.4 政策法规与监管 (9)第6章生态保护与修复 (9)6.1 生态保护策略 (9)6.1.1 生态系统现状评估 (9)6.1.2 生态保护目标与规划 (10)6.1.3 生态保护措施 (10)6.2 森林火灾防控 (10)6.2.1 森林火灾预警监测 (10)6.2.2 森林火灾应急预案 (10)6.2.3 森林火灾防控措施 (10)6.3 森林病虫害监测与防治 (10)6.3.1 森林病虫害监测 (10)6.3.2 森林病虫害预警与预报 (11)6.3.3 森林病虫害防治措施 (11)第7章绿色产业发展 (11)7.1 绿色产业概述 (11)7.2 产业布局与规划 (11)7.3 产业链延伸与优化 (11)第8章智能林业政策与法规体系 (12)8.1 政策法规现状分析 (12)8.1.1 国家政策支持 (12)8.1.2 地方政策跟进 (12)8.1.3 法规体系建设 (12)8.2 政策建议与法规制定 (12)8.2.1 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12)8.2.2 加强法规制定 (12)8.3 政策推广与实施 (13)8.3.1 政策宣传与培训 (13)8.3.2 政策实施与监督 (13)8.3.3 政策评估与调整 (13)第9章林业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 (13)9.1 林业科技创新方向 (13)9.1.1 智能监测与评估技术 (13)9.1.2 森林灾害防控技术 (13)9.1.3 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修复技术 (13)9.1.4 林业碳汇与气候变化适应技术 (14)9.2 产学研合作模式 (14)9.2.1 共建研发平台 (14)9.2.2 联合攻关项目 (14)9.2.3 人才培养与交流 (14)9.3 人才培养与交流 (14)9.3.1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14)9.3.2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14)9.3.4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14)第10章实施效果评价与展望 (15)10.1 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15)10.1.1 生态效益指标: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生物多样性指数、土壤侵蚀模数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3
� G IS
� � � � �� ��
�
1, 2
��
( 1. �� 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210 0 7 ;
� �, � � � � 7210 0 7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GI S) ��� ����� ����� � S� , GI S �� ���� � � � � � � � �, � � GI � � �� � � � � � � � �� � � �� �� �� � � �, ���� GI 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 0 1 - 858 1( 20 11 ) 0 3 - 0 171 - 0 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K20 8 : A
� � �� ��
� � � � � � � � � C c Ec c a R A I a S N C a Ba G IS
1, 2 XU Chu n - di ( 1. D ep a rtm e nt of Geograp hi ca l Sci en ce & Envi ron m en t En gi ne eri n g,B a oj iCol lege of A r ts & Sci en ce,B a oj i7210 0 7 ,Chi na ; 2. Ke L a borat or of D i s as ter M oni tor a n d M echa n i s m Si m u la ti on of Shaa n xiProv i n ce,B a oj i 72 10 0 7 ,Chi n a) A b ac : The ecologi � ca len � vi ronm en t i se xt re m el fragi l ei n N orthw es t Chi n a. I t i su rgentl n eces s ar f orN orthw es t Chi n a to con s tru ct a n i n f orm a ti � on ss � te m w hi ch ca n qu i ck l an d rea� l l ev a l u at et he l oca lecologi ca l ri s kb u ti l ii n g geogra p hi cal i n form at i on ss tem � ( GI S)t e chn ol og � . M oreov er � GI S t echn ol og hasbee n de v el op e dpe rfect l a n d a p p li ed w i del i n t he s tu d oft he ecologi ca lri s ka s s es s � m e nt,and GI S t echn ol og ha s p ow erfu la dv a n t ages i n thes p a ti al da ta a n als i s an d m anagem en t . Thi sp a p er cons tru ct e d the ecol ogi ca l ri s ka s s e s s m� en t i n f orm a ti on ss tem f or N ort hw � es t Chi na ba s ed on GI S ,and deta i ledl des cri bed t he p l a tfor m of t he ss tem dev e lop m e nt,t het a r get a n d ov eralldes i � gn oft he ss tem � .� A t t hes am e ti m e,the m a i n fu n cti on s ofthei nf orm a ti on ss tem w erea n al e d ,i n clu di n g da ta i np u t ,qu e r ,s p a ti a lop era ti on a n d an als i s ,ri s ka s s es s m en t m ode lan d i n for m at i on ou tp u t . K� : GI S;Ecologi cal ri s ka s s e s s m en t ;Con s tru cti on of i n form a t i on ss tem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0 60 0 m m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GI S) �� �� ��� � �� � �� GI S � � � �, � � � � � ��� � � � � �� � � [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6 ] � � � � � � � � GI S � � � � � 1.2 �� � � � S ���� � � � � � � � � � GI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GI S �� � � � �� � � � , � � S ����� � � �� �� � � �� � � � � �GI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