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一剪梅》译文赏析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红藕香残玉簟秋,①轻解罗裳,②独上兰舟。
③云中谁寄锦书来,④雁字回时,⑤月满西楼。
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①玉簟(dian电)秋:从竹席上感到了秋天的凉意。
玉簟,华贵的竹席,光泽如玉的竹席。
②罗裳:质地轻细的丝织的衣裳,一般指女子所用,但也可指男子衣物,如《黄庭内景经》:“同服紫衣,飞罗裳。
”③兰舟:即木兰舟。
因木兰的舟坚而且香,诗家遂以为舟的美称。
④锦书:即帛书。
锦是彩色花纹的丝织品。
这里是书信的美称。
相传鸿雁能传书信。
《汉书·苏武传》:“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以系帛书。
”⑤雁字:雁群飞行时排成“一”字或“人”字,所以叫“雁字”。
【译文】红色的荷花已经凋谢,仅留一丝残香;素白的竹席里透出凉意,仿佛充满秋天的忧愁。
我轻轻地解下轻柔的丝裙,(换上秋装),孤独地登上美丽的兰舟。
南归的秋雁从云中掠过,却没有将锦书捎回,只有那凄冷的月光溢满西楼。
容貌如鲜花一样容易凋零,青春象流水一样一去不回头。
同样一种相思,化作两处的闲愁。
难以排遣的,是共同拥有的那份相思之情,刚离开紧蹙的眉头,却又到了烦乱的心头。
【集评】明·杨慎:“离情欲泪。
读此始知高则诚、关汉卿诸人,又是效颦。
”(杨慎批点本《草堂诗余》卷三)明·王世贞:“李易安:‘此情无计可消除,方下眉头,又上心头。
’可谓憔悴支离矣。
”(《弇州山人词评》)明·茅暎:“香弱脆溜,自是正宗。
”(《词的》卷三)明·张丑:“易安词稿一纸,乃清秘阁故物也,笔势清真可爱。
此词《漱玉集》中亦载,所谓离别曲者耶。
”(《清河书画舫》中集)明·李廷机:“此词颇尽离别之情。
语意飘逸,令人省目。
”(《草堂诗余评林》卷二)明·杨金:“惟锦书、雁字,不得将情传去,所以一种相思,眉间心头,在在难消。
《一剪梅》原文及赏析

《》原文: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赏析一:下阕花自飘零水自流,言眼前的落花流水可不管你的心情如何,自是飘零东流。
其实,这一句含有两个意思:花自飘零,是说她的青春象花那样空自凋残;水自流,是说她丈夫远行了,象悠悠江水空自流。
只要我们仔细玩味,就不难发觉,李清照既为自己的红颜易老而感慨,更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而让它白白地消逝而伤怀。
这种复杂而微妙的感情,正是从两个自字中表现出来的。
这就是她之所以感叹花自飘零水自流的关键所在,也是她俩真挚爱情的具体表现。
当然,它所喻的人世的一切诸如离别,均给人以无可奈何之感。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由己及人,互相思念,这是有情人的心灵感应,相互爱慕,温存备致,她想到丈夫一定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
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二人心心相印、情笃爱深,相思却又不能相见的无奈思绪流诸笔端。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种相思之情笼罩心头,无法排遣,蹙着的愁眉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其内心的绵绵愁苦挥之不去,遣之不走。
才下、却上两个词用得很好,把真挚的感情由外露转向内向,迅疾的情绪变化打破了故作平静的心态,把相思之苦表现得极其真实形象,表达了绵绵无尽的相思与愁情,独守空房的孤独与寂寞充满字里行间,感人至深。
这和李煜《乌夜啼》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有异曲同工之妙境,成为千古绝唱。
总之,《一剪梅》笔调清新,风格细腻,给景物以情感,景语即情语,景物体现了她的心情,显示着她的形象特征。
词人移情入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耐人寻味。
李清照的一剪梅原文

李清照的一剪梅原文李清照的一剪梅原文李清照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李清照的一剪梅原文,欢迎来参考!《一剪梅》原文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赏析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
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
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
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一剪梅》鉴赏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
一些词评家或称此句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或赞赏其“精秀特绝”。
它的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说明这是“已凉天气未寒时”。
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
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
这一兼写户内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一开头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它的感情色彩。
上阕共六句,接下来的五句按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
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
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
词人独上兰舟,本想排遣离愁;而怅望云天,偏起怀远之思。
这一句,钩连上下。
它既与上句紧相衔接,写的是舟中所望、所思;而下两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则又由此生发。
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

此情⽆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头。
李清照《⼀剪梅》此情⽆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头。
[译⽂] 这种思念之情⽆法消除,紧锁的眉头刚刚松开,但在⼼⾥却⼜惦念开了。
[出典] 李清照《⼀剪梅》注:1、《⼀剪梅》李清照红藕⾹残⽟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满西楼。
花⾃飘零⽔⾃流。
⼀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头。
2、注释 ①“裳”,古⾳cháng,古⼈穿的下⾐。
也泛指⾐服。
②⽟簟:⾳diàn ,光华如⽟的精美⽵席。
③雁字:指雁群飞时排成“⼀”或“⼈”形。
相传雁能传书。
译⽂】3、【译⽂红藕⾹残,鲜艳的荷花凋谢了,从⽵席上感到深深的凉意,轻轻提起薄纱罗裙,独⾃划着⼀叶兰⾈。
天空中雁群排成队形飞回来,(有没有)传回谁的家书?鸿雁飞回的时候,(转眼间)已是夜晚,如洗的⽉光倾泻在西楼,(我这在这盼望着)。
花,⾃在地飘零,⽔,⾃在地飘流,⼀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隐隐缠绕上了⼼头。
译⽂2:荷已残,⾹已消,冷滑如⽟的⽵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泛⼀叶兰⾈。
仰头凝望远天,那⽩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有?正是雁群排成“⼈”字,⼀⾏⾏南归时候,⽉光皎洁浸⼈,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在地飘零,⽔,⾃在地漂流,⼀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隐隐缠绕上了⼼头。
4、李清照⽣平可见这次第,怎⼀个愁字了得!和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黄花瘦。
5、元伊世珍《琅嬛记》卷中载:“易安结婚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剪梅》词以送之。
”以词来抒写相思之情,这并不是什么新鲜的题材,但李清照这⾸《⼀剪梅》以其清新的格调,⼥性特有的沉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式,给⼈以美的享受,显得越发难能可贵。
李清照《一剪梅(月满西楼)》词赏析

李清照《一剪梅(月满西楼)》词赏析李清照《一剪梅(月满西楼)》词赏析李清照《一剪梅(月满西楼)》是一首思念丈夫“别愁”的词,赵明诚出外求学后,她形单孤影,因想念丈夫,而写的一首抒情词。
下面我们就对其进行赏析吧。
《一剪梅(月满西楼)》一剪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月满西楼)》译文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有?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飘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一剪梅(月满西楼)》赏析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
伊世珍《琅嬛记》说:“易安结褵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最近,电影《李清照》沿袭了伊世珍之说,当赵明诚踏上征船出行时,歌曲就唱出《一剪梅》的“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我认为把这首词理解为送别之作,于词意不尽相符,就是“轻解罗裳”两句,也难解释得通。
“罗裳”,不会是指男子的“罗衣”,因为不管是从平仄或用字看,没有必要改“衣”为“裳”。
“罗裳”无疑是指绸罗裙子,而宋代男子是不穿裙子的。
要是把上句解为写李清照,下句写赵明诚,那么,下句哪来主语?两者文意又是怎样联系的呢?看来,应该以《花庵词选》题作“别愁”为宜。
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后,夫妻感情甚好,家庭生活充满了学术和艺术的气氛,十分美满。
所以,两人一经离别,两地相思,这是不难理解的。
特别是李清照对赵明诚更为仰慕钟情。
这在她的许多词作中都有所流露。
这首词就是作者以灵巧之笔抒写她如胶似漆的思夫之情的,它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在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
一剪梅李清照翻译及赏析

一剪梅李清照翻译及赏析
《一剪梅》是李清照的代表作,是一首抒情自传式的诗歌,表达了她的孤独与渴望得到安慰和关爱的情结。
《一剪梅》以笔墨流畅、
语句简明、意象深邃、富有情调的语言,吟唱着对梅花的赞颂和对残缺只剩落花犹存的梅花盛开后终究还要凋零和分离的苍凉景象,表达出李清照对人生冷暖无常的深刻感悟。
中文版《一剪梅》:
一剪梅红紫染,凋零在残阳中。
庭院深深晚来披雪,春色宛转碎香风。
片片梅落照江上,叶落无声渐相忘。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翻译:
A sprig of plum blossoms, dyed red and purple, withers in the fading sunlight.
The deep garden is draped in snow at nightfall, while the spring breeze is fragrant and fleeting.
Fragments of plum blossom petals fall upon the river, their leaves silently fading away from memory.
Through the misty morning, the red-stained blossom remains, heavy in the King City.
译文赏析:《一剪梅》描述的是梅花的凋零,是人生的短暂,映
射出人生的苍凉。
译文表达了李清照对梅花的情感,浓浓的伤感和对
生命的思索,将其变成一种美的体现。
而翻译的语言也是抓住了原文的感受,将伤感的心情描写的深沉而有力,表达得释放出来,让人们感受到这种伤感的意境。
李清照《一剪梅》翻译及赏析(精选8篇)

李清照《一剪梅》翻译及赏析李清照《一剪梅》翻译及赏析(精选8篇)这首词作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别情词作。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李清照《一剪梅》翻译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清照《一剪梅》翻译及赏析篇1一剪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diàn)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译文】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
天空中燕群排成队形飞回来,(有没有)传回谁的家书?鸿雁飞回的时候,(转眼间)已是夜晚,如洗的月光倾泻在西楼,(我这在这盼望着)。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飘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赏析】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
伊世珍《琅寰记》说;“易安结缡末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最近,电影《李清照》沿袭了伊世珍之说,当赵明城踏上征船出行时,歌曲就唱出《一剪梅》的“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我认为把这首词理解为送别之作,与词意不尽相符,就是“轻解罗裳”两句,也难解释得通。
“罗裳”,不会是指男子的“罗衣”,因为不管是从平仄或用字看,没有必要改“衣”为“裳”。
“罗裳”无疑是指绸罗裙子,而宋代男子是不穿裙子的。
要是把上旬解为写李清照,下句写赵明诚,那么,下句哪来主语?两者文意又是怎样联系的呢?看来,应该以《花庵词选》题作“别愁”为宜。
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后,夫妻感情甚好,家庭生活充满了学术和艺术的气氛,十分美满。
所以,两人一经离别,两地相思,这是不难理解的。
特别是李清照对赵明诚更为仰慕钟情,这在她的许多词作中都有所流露。
李清照《一剪梅》翻译赏析

李清照《一剪梅》翻译赏析李清照《一剪梅》翻译赏析《一剪梅》这是一首抒写离情别绪的词,重在写别后的相思之情。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李清照《一剪梅》翻译赏析,欢迎大家阅读!一剪梅北宋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历史背景李清照她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
靖康之变后,她与赵明诚避乱江南,丧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
后来赵明诚病死,她独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凄苦孤寂中度过了晚年。
她是一位在诗、词、文、赋都有成就的作家,但最擅长、最有名的是词。
她早年曾做《词论》,主张“词,别是一家”。
注重词体协音律、重铺叙、有情致的特点,并批评了从柳永、苏轼到秦观、黄庭坚等词家的不足。
最有才华的女人,生于名宦之家,幼时过目不忘,出语惊人,博览群书。
齐鲁壮丽的山川涵育了清照的创作灵性,少女时代即名噪一时,崭露峥嵘。
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夫如擅朋友之胜”。
然而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
后来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败无能,自毁长城。
赵明诚空怀满腔热血,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
目睹国破家亡,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
赏析一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
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清照《一剪梅》译文赏析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译文] 这种思念之情无法消除,紧锁的眉头刚刚松开,但在心里却又惦念 开了。
[出自] 李清照 《一剪梅 》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 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 心头。
注释: ①“裳”,古音 cháng,古人穿的下衣。
也泛指衣服。
②玉簟:音 diàn ,光华如玉的精美竹席。
③雁字:指雁群飞时排成“一”或“人”形。
相传雁能传书。
译文: 红藕香残,鲜艳的荷花凋谢了,从竹席上感到深深的凉意,轻轻提起薄纱罗 裙,独自泛一叶兰舟。
天空中燕群排成队形飞回来,(有没有)传回谁的家书?鸿 雁飞回的时候, (转眼间)已是夜晚, 如洗的月光倾泻在西楼, (我这在这盼望着)。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飘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 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 缠绕上了心头。
【译文二】 红色的荷花已经凋谢,仅留一丝残香,素白的竹席里透出凉意,仿佛充满秋 天的忧愁。
我轻轻地解下轻柔的丝裙,(换上秋装,)孤独地登上美丽的兰舟。
南归的秋雁从云中掠过,却没有将锦书捎回,只有那凄冷的月光溢满西楼。
容貌如鲜花一样容易凋零,青春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回头。
同样一种相思,化 作两处的闲愁。
难以排遣的,是共同拥有的那份相思之情,刚离开紧蹙的眉头,
却又到了烦乱的心头。
【赏析】 这是一首别离词,是词人和丈夫分离后的相思之作。
词的上半部分写词人怀远念归。
开篇一句点出时令,大概在清秋时节。
“红 藕香残”写户外的莲藕, “玉簟秋”写室内的凉席, 这两处描写都是在渲染节气。
此句色彩明丽,含蓄深沉,景中含情。
花的开落,是大自然的规律使然,人生也 是如此,悲欢离合才是世态常情;玉席变凉,这一方面是肌肤所感,另一方面更 是心中所感。
这一句内涵丰富,为全词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
随后五句交代词 人一天的行动。
“轻解罗裳”两句,写词人心事满怀,于是泛舟河上。
“独上” 二字,说明词人是独自一人。
“云中”一句,直写相思之情。
可随后词人并没有 任情感随意抒发, 而是仅此一句便戛然而止, 最后两句又落于景语。
“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情景交融,营造出一种迷离的意境,使人愁绪暗生。
这两句景物描 写生动、优美,颇能惹人愁怀,令人读之黯然。
词的下半部分写离愁之深。
“花自飘零”一句,上承前文的景物描写,下启 后文的情感抒发,写落花流水之景,寓情于景,呼应上文的“红藕香残”、“独 上兰舟”两句。
随后两句,直抒胸臆,写自己的相思之情,这里视角暗转,抒情 对象不再只是词人一人,而是把其丈夫也并入其中,两人都为相思所苦,可见他 们情意之深。
最后三句,写相思之苦无法摆脱。
词人笔法高超,“眉头”与“心 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相对应,对仗工整,妙笔生花,把相思之情的 微妙变化描绘得惟妙惟肖,感人肺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