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原文和赏析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红藕香残玉簟秋1,轻解罗裳2,独上兰舟3,云中谁寄锦书来4,雁字回时5,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1.玉簟(音dian)秋:从竹席上感到秋天的凉意。
玉簟,华贵的竹席,光泽如玉的竹席。
2.罗裳:质地轻细丝织的衣裳,一般指女子所用,但也可指男子衣物,如《黄庭内景经》:“同服紫衣,飞罗裳。
”3.兰舟:即木兰舟。
因木兰的舟紧而且香,诗家遂以为舟的美称。
4.锦书:即帛书。
锦是彩色花纹的丝织。
这里是书信的美称。
相传鸿雁能传书信。
《汉书·苏武传》;“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以系帛书。
”5.雁字:雁群飞行时排成“一”字或“人”字,所以叫“雁字”。
【译文】粉红的荷花凋谢了,只有一缕芳香残留,如玉的竹席有了凉意,使人感受到了新秋。
换下轻柔的夏日丝裙,独自登上美丽的木舟。
云中的鸿雁呵,你可否带来对我的问候?你排成人字在云头,却空有月光洒满西楼。
花儿凋谢了,水儿在流,同样的相思惹起两处的闲愁。
这种情意呀,无法消抹,才平整了眉头,却悄然上了心头。
【赏析】李清照是在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与太学生赵明诚成婚。
传说婚后不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此说多为今日之学者所不取。
如今人王仲闻在《李清照集校注》中说:“清照适赵明诚时,两家俱在东京,明诚正为太学生,无负笈远游事”。
陈祖美认为写作于崇宁二年(1103)深秋,时诏禁元祐党人子弟居京,父格非已被列入奸党,清照被迫回娘家济南府章丘明水,可成一说。
清人梁绍壬评此词一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七字,“便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其寻常不经意语出”。
以“寻常不经意语”(红藕玉簟本寻常物象),一加“香残”,一加“秋”字,便觉满目憔悴,秋风秋雨愁煞人。
“轻解罗裳”见季候、见人物。
“独”字见心情。
“兰舟”与“罗裳”相似,皆为美好之物以衬美好之人。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赏析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赏析红藕香残玉簟秋①,轻解罗裳,独上兰舟②。
云中谁寄锦书来③?雁字回时④,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①红藕:红色的荷花。
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②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兰舟:用木兰木造的舟,诗词中多只泛用作舟的美称。
③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
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
④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译文】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
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
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
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鉴赏】这首词的创作时间,是一个首先要辨明的问题。
根据题名为元人伊世珍作的《琅嬛记》引《外传》云:“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有的词选认为,此说“和作品内容大体符合。
上片开头三句写分别的时令和地点;下片起句‘花自飘零水自流’回应这三句。
这些都是写分别时情景,其他各句是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见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选》)。
有的选本则认为,“就词的内容考察,是写别后的思念,并非送别”;开头三句也是写“别离后”的情景(见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李清照诗词选注》、1982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选注》)。
玩味词意,比较两说,似以后一说为胜。
首先,《琅嬛记》的记述本不可靠,如王学初在《李清照集校注》(197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中所指出:“清照适赵明诚时,两家俱在东京,明诚正为太学生,无负笈远游事。
一剪梅李清照赏析

一剪梅李清照赏析一剪梅作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一剪梅》是李清照前期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易安体”的奠基之作。
这首词通过一位女子的感情经历,表达了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对青年男女之间幸福生活的束缚。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宋·李清照这首词是李清照前期的代表作之一,同样写于汴京,又名《醉花阴》,是一首闺怨词。
《漱玉词》记载此词原名为《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最早见于北宋。
词牌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
《漱玉词》载:“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是我国文学史上少见的女文豪,与辛弃疾同为豪放派代表,并称“济南二安”。
李清照,宋代杰出女文学家,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与济南历城人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
这首词是李清照前期的代表作之一,虽然写的是闺中思妇,但仍能从中看出作者开阔的胸襟。
“绿肥红瘦”,是李清照对丈夫赵明诚的怀念。
因为春天到来,万物欣欣向荣,但是却也让人愈加思念那些已逝的美好事物。
而“红瘦”是指花谢了,形容憔悴的样子,是写惜春的情态,这里面包含着多少难以诉说的愁苦啊!更何况词人远离故土,身在异乡,更是有家归不得,还要承受远行之苦。
再加上思妇们的伤春之情,使她更加寂寞和惆怅,所以也就只能“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那是对老公赵明诚的想念。
一个人的悲哀,只有自己品尝,无人可以分享。
结尾以景结情,是李清照这首词的主题所在。
李清照前期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易安体”的奠基之作。
李清照前期的代表作之一,易安体的创立。
本篇抒写作者与丈夫久别重逢,彼此惜别之情,缠绵悱恻。
李清照《一剪梅》诗意赏析

李清照《一剪梅》诗意赏析导语:李清照的一剪梅疫情入境,借景抒情,耐人寻味。
以下是由网小编为您整理的李清照《一剪梅》的诗意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译文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
轻轻的脱下罗绸外裳,一个人独自躺上眠床。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
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
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注释红藕:红色的荷花。
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兰舟:此处为船的雅称。
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
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
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月满西楼:意思是鸿雁飞回之时,西楼洒满了月光。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意思是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意思是,眉上愁云刚消,心里又愁了起来。
赏析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
一些词评家或称此句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或赞赏其“精秀特绝”(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它的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说明这是“已凉天气未寒时”(韩偓《已凉》诗)。
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
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及赏析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及赏析《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及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及赏析,一起来看看吧。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及赏析1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朝代:宋代作者:李清照原文: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译文: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
轻轻的脱下罗绸外裳,一个人独自躺上眠床。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
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
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注释:红藕:红色的荷花。
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兰舟:此处为船的雅称。
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
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
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月满西楼:意思是鸿雁飞回之时,西楼洒满了月光。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意思是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意思是,眉上愁云刚消,心里又愁了起来。
创作背景:这首词的创作时间,是一个首先要辨明的问题。
根据题名为元人伊世珍作的《琅嬛记》引《外传》云:“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一剪梅李清照翻译及赏析

一剪梅李清照翻译及赏析
《一剪梅》是李清照的代表作,是一首抒情自传式的诗歌,表达了她的孤独与渴望得到安慰和关爱的情结。
《一剪梅》以笔墨流畅、
语句简明、意象深邃、富有情调的语言,吟唱着对梅花的赞颂和对残缺只剩落花犹存的梅花盛开后终究还要凋零和分离的苍凉景象,表达出李清照对人生冷暖无常的深刻感悟。
中文版《一剪梅》:
一剪梅红紫染,凋零在残阳中。
庭院深深晚来披雪,春色宛转碎香风。
片片梅落照江上,叶落无声渐相忘。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翻译:
A sprig of plum blossoms, dyed red and purple, withers in the fading sunlight.
The deep garden is draped in snow at nightfall, while the spring breeze is fragrant and fleeting.
Fragments of plum blossom petals fall upon the river, their leaves silently fading away from memory.
Through the misty morning, the red-stained blossom remains, heavy in the King City.
译文赏析:《一剪梅》描述的是梅花的凋零,是人生的短暂,映
射出人生的苍凉。
译文表达了李清照对梅花的情感,浓浓的伤感和对
生命的思索,将其变成一种美的体现。
而翻译的语言也是抓住了原文的感受,将伤感的心情描写的深沉而有力,表达得释放出来,让人们感受到这种伤感的意境。
李清照《一剪梅》翻译及赏析(精选8篇)

李清照《一剪梅》翻译及赏析李清照《一剪梅》翻译及赏析(精选8篇)这首词作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别情词作。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李清照《一剪梅》翻译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清照《一剪梅》翻译及赏析篇1一剪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diàn)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译文】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
天空中燕群排成队形飞回来,(有没有)传回谁的家书?鸿雁飞回的时候,(转眼间)已是夜晚,如洗的月光倾泻在西楼,(我这在这盼望着)。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飘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赏析】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
伊世珍《琅寰记》说;“易安结缡末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最近,电影《李清照》沿袭了伊世珍之说,当赵明城踏上征船出行时,歌曲就唱出《一剪梅》的“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我认为把这首词理解为送别之作,与词意不尽相符,就是“轻解罗裳”两句,也难解释得通。
“罗裳”,不会是指男子的“罗衣”,因为不管是从平仄或用字看,没有必要改“衣”为“裳”。
“罗裳”无疑是指绸罗裙子,而宋代男子是不穿裙子的。
要是把上旬解为写李清照,下句写赵明诚,那么,下句哪来主语?两者文意又是怎样联系的呢?看来,应该以《花庵词选》题作“别愁”为宜。
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后,夫妻感情甚好,家庭生活充满了学术和艺术的气氛,十分美满。
所以,两人一经离别,两地相思,这是不难理解的。
特别是李清照对赵明诚更为仰慕钟情,这在她的许多词作中都有所流露。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宋词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此词作于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
作品以其清新的格调,女性特有的沉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给人以美的享受,是一首工致精巧的别情词作。
作品原文: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作品注释:①玉簟(diàn)秋:意谓时至深秋,精美的竹席已嫌清冷。
②兰舟:《述异记》卷下谓:木质坚硬而有香味的木兰树是制作舟船的好材料,诗家遂以木兰舟或兰舟为舟之美称。
一说“兰舟”特指睡眠的床榻。
③锦书:对书信的一种美称。
《晋书·窦滔妻苏氏传》云:苏蕙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其被徙流沙的丈夫窦滔。
这种用锦织成的字称锦字,又称锦书。
作品译文: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创作背景:这首词的创作时间,是一个首先要辨明的问题。
根据题名为元人伊世珍作的《琅嬛记》引《外传》云:“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有的词选认为,此说“和作品内容大体符合。
上片开头三句写分别的时令和地点;下片起句‘花自飘零水自流’回应这三句。
这些都是写分别时情景,其他各句是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见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选》)。
有的选本则认为,“就词的内容考察,是写别后的思念,并非送别”;开头三句也是写“别离后”的情景(见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李清照诗词选注》、1982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选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剪梅》原文和赏析 有恨谁人省 清秋黯销魂 ——李清照 《一剪梅 》赏析 王志加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 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 心头。
这首 《一剪梅》 是易安词中的精品。
在这首词中, 女词人以纤细灵巧的笔触, 抒写了缠绵隽永的相思之情,千百年以来,备受人们的推崇。
下面,我们一起来 简析一下。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词的开篇,即交代了 词人在一个荷花凋谢、竹席嫌凉的秋日,解下罗裳,换上便装,要独自划着小船 出游。
"红藕",即红色的荷花;"玉簟",是精美的竹席,既 巧妙地点明了秋天的时节,又渲染出清凉的氛围,使人想见: "红藕香残 ",一年又过,而词人仍然形单影只,倍尝"人去席冷"之苦。
在 此,词人不饰雕琢,只借助物象的选择和组合,就巧妙地将眼前景、心中情融为 一体,显示出高卓的艺术敏感和表现能力。
此时,陷入离情别绪煎熬中的词人, 为了排遣心头的郁闷,"轻解罗裳,独上兰舟",要借游览以遣怀。
词 中,"独"字回应着"轻",字,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在离思 别恨中那细腻缠绵的心灵,宛似涓涓细流,含蓄而又悠长,淡极却属隽永,平实 之语,却感人尤深。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直承上句, 但巧妙地将 对象作了置换——词人不仅不把自己的这种愁苦归咎于对方的离别, 反而设想对 方也正在思念着自己。
这里,"谁"实际上是暗指赵明诚;"锦书 ",即锦字回文书,这里指情书。
词人舍去自己却言及对方,体现了李清照 夫妻感情的深厚、真挚,以及李清照对她丈夫的充分信任。
因为,如果她对赵明
1/6
诚感情淡薄,或有所怀疑,就不会想象"云中谁寄锦书来",而是必然 发出"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古诗 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或"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古诗 十九首·青青河畔草》)那样的怨言。
所以,这里词人借写事来抒情,不言情而 情已自见,增强了词作的艺术感染力。
一个"西"字。
月已西斜,足见 她伫立楼头之久,这就表明了她思夫之情更深、愁更极,可谓一字传神。
由于相信丈夫也会思念着自己,所以,词的下片也就顺此思路自然展开: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花自飘零水自流 "句, 点明了词人既为自己的红颜易老而感慨, 更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 春而让它白白地消逝而伤怀。
我们都知道,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后,他们归来堂 上赛诗、饭桌小酌时测字,家庭生活十分美满。
所以,两人一经离别,两地相思 之苦,这是不难理解的。
特别是李清照对赵明诚更为执著、钟情:"一种相 思,两处闲愁。
"这种独特的构思,不仅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 和充分信任,也体现了她开朗的性格,善于为对方着想,与一般妇女的狭隘心胸 不同。
词的末两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承上文,极 言相思之深、之切。
这种相思之情是没法排遣的,皱着的眉头方才舒展,而思绪 又涌上心头。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使人若见其眉头刚舒展,又紧 蹙的样子, 从而领会到词人内心的绵绵凄苦。
"才下""却上" 把那种相思之苦,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的变化起伏,表现得极其质感,形象。
这首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在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上都体现出了自己 的特色: 一、这首词所表现的爱情是旖旎的、纯洁的、心心相印的,它和一般的单纯 思夫或怨其不返大为不同; 二、 作者大胆地讴歌自己的爱情, 毫不扭捏, 磊落大方, 较之那些卿卿我我、 扭捏作态的爱情诗词 ,别具一种健康、自然之美;三、这首词质朴、清新,明白如话,但并不流 于 浅 俗 , " 轻 解 罗 裳 , 独 上 兰 舟 "" 一 种 相 思 , 两 处 闲 愁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这些对偶句的使用, 使人读之声韵和谐, 朗朗上口。
笔意纤纤,而情浓眷眷,若非易安居士这样的铸词高手,谁能做到?
2/6
3/6
4/6
5/6
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