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一剪梅舟过吴江翻译赏析

合集下载

蒋捷《一剪梅 舟过吴江》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蒋捷《一剪梅 舟过吴江》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阅读理解题目】:一剪梅.舟过吴江蒋捷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注】蒋捷,生卒不详。

咸淳十年(1274)进士。

南宋亡,流浪漂泊,深怀亡国之痂,隐居不仕。

晚年过着半隐半僧的生活。

长于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

①秋娘渡与泰娘桥,渡口和桥名。

②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指的是在家里调弄有银字的笙,点熏炉里心字形的香。

1.简析“抛”字表达效果。

(2分)2.本词写景极为出色,看似平凡实为非凡。

试赏析上下阕末尾“风又飘飘,雨又萧萧”、“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四个写景句。

(5分)3.简析“何日归家洗客袍”在全词结构上的作用。

(5分)4.赏析名句“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6分)【参考答案】:1.“抛”字用拟人手法写出时光流逝之快,(1分)表现了人生易老,岁月的无情的感慨。

(1分)2.“风又飘飘,雨又萧萧”用叠词手法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渲染凄凉氛围,烘托人在旅途的凄苦。

(1分)两个“又”暗示漂泊是诗人生活的常态。

(1分)“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用红绿色彩的变化暗示时光易逝,以动写静,以实写虚。

(1分)大自然可以年年叶绿叶黄,花开花落,但人呢?家国呢?青春一去便不再来,故国一失便不再有。

绿肥红瘦意味着青春不再,家国衰亡(1分)。

这是一个亡国遗民的深沉慨叹,乐景中寄寓了无限的悲凉(1分)。

3、此句在全词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分)既总结上片他对风雨阻归的恼意,又引出下片对回家后温暖生活的想象,(2分)进而引出流光易逝的感慨。

(1分)(意思相近即可)4、词人先直接抒情,“流光容易把人抛”,指出时光流逝之快。

(2分)然后抓住初夏樱桃成熟时颜色变红,芭蕉叶子由浅绿变为深绿,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可以捉摸的形象,化抽象为具体。

词中借“红”“绿”颜色之转变,抒发了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叹。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的意思_全诗赏析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的意思_全诗赏析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出自宋代蒋捷的《一剪梅·舟过吴江》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渡一作:度。

桥一作:娇)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译文及注释】译文船在吴江上飘摇,我满怀羁旅的春愁,看到岸上酒帘子在飘摇,招揽客人,便产生了借酒消愁的愿望。

船只经过令文人骚客遐想不尽的胜景秋娘渡与泰娘桥,也没有好心情欣赏,眼前是“风又飘飘,雨又潇潇”,实在令人烦恼。

哪一天能回家洗客袍,结束客游劳顿的生活呢?哪一天能和家人团聚在一起,调弄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形的盘香?春光容易流逝,使人追赶不上,樱桃才红熟,芭蕉又绿了,春去夏又到。

注释1.吴江:今江苏县名。

在苏州南。

2.浇:浸灌,消除。

3.帘招:指酒旗。

4.秋娘渡:指吴江渡。

秋娘:唐代歌伎常用名,或有用以通称善歌貌美之歌伎者。

又称杜仲阳,为唐德宗时镇海军节度史李侍女。

渡:一本作“度”。

5.桥:一本作“娇”。

6.萧萧:象声,雨声。

7.银字笙:管乐器的一种。

调笙,调弄有银字的笙。

8.心字香,点熏炉里心字形的香。

【赏析】吴江指滨临太湖东岸的吴江县。

这首词主要写作者乘船漂泊在途中倦懒思归之心情。

起笔点题,指出时序,点出“春愁”的主旨。

“一片春愁待酒浇”,“一片”言愁闷连绵不断。

“待酒浇”,是急欲要排解愁绪,表现了他愁绪之浓。

词人的愁绪因何而发,这片春愁缘何而生。

接着便点出这个命题。

随之以白描手法描绘了“舟过吴江”的情景:“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这“江”即吴江。

一个“摇”字,颇具动态感,带出了乘舟的主人公的动荡飘泊之感。

“招”,意为招徕顾客透露了他的视线为酒楼所吸引并希望借酒浇愁的心理。

这里他的船已经驶过了秋娘渡和泰娘桥,以突出一个“过”字。

“秋娘”“泰娘”是唐代著名歌女。

作者单用之。

心绪中难免有一种思归和团聚的急切之情。

《一剪梅·舟过吴江》蒋捷原文赏析

《一剪梅·舟过吴江》蒋捷原文赏析

《一剪梅·舟过吴江》蒋捷原文赏析《一剪梅·舟过吴江》蒋捷原文赏析《一剪梅·舟过吴江》是宋末词人蒋捷乘船经过吴江县时所作的一首词。

此词用“点”“染”结合的手法,写出了词人伤春的情绪及久客异乡思归的情绪。

全词以首句的“春愁”为核心,选取典型景物和情景层层渲染,突出了春愁的内涵:一是倦游思归的愁,一是春光易逝的愁。

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注释:①吴江:今江苏县名,在苏州之南,太湖之东。

②秋娘渡与泰娘桥:都是吴江地名。

③银字笙:笙上用银作字以表示音色的高低。

④心字香:一种香名。

据说是以香粉成心字形。

褚人获《坚瓠集》:“按心字香,外国以花酿香,作心字焚之。

”⑤这三句是说岁月流逝,如今归期难卜,将无形化为有形,生动形象。

译文船在吴江上飘摇,我满怀羁旅的春愁,看到岸上酒帘子在飘摇,招揽客人,便产生了借酒消愁的愿望。

船只经过令文人骚客遐想不尽的胜景秋娘渡与泰娘桥,也没有好心情欣赏,眼前是“风又飘飘,雨又萧萧”,实在令人烦恼。

哪一天能回家洗客袍,结束客游劳顿的生活呢?哪一天能和家人团聚在一起,调弄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形的盘香?春光容易流逝,使人追赶不上,樱桃才红熟,芭蕉又绿了,春去夏又到。

可以看出诗人的无限悲哀和无奈赏析吴江指滨临太湖东岸的吴江县。

这首词主要写作者乘船漂泊在途中倦懒思归之心情。

起笔点题,指出时序。

“一片春愁待酒浇”,“一片”愁闷连绵不断。

“待酒浇”,表现了他愁绪之浓。

词人的愁绪因何而发?这片春愁缘何而生?接着便点出这个命题。

随之以白描手法描绘了“舟过吴江”的情景:“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这“江”即吴江。

一个“摇”字,颇具动态感,带出了乘舟的主人公的'动荡飘泊之感。

“招”,意为招徕顾客透露了他的视线为酒楼所吸引并希望借酒浇愁的心理。

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

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

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蒋捷《一剪梅》原文及赏析蒋捷《一剪梅》原文及赏析1一剪梅·舟过吴江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词语注释】吴江:今江苏省县名,在苏州南面、太湖东面。

秋娘渡、泰娘桥:均为吴江地名。

银字笙:乐器名,是笙管的一种。

心字香:一种香片名。

据说是以香片成心字形为名,或香片上印有心字。

【词作赏析】蒋捷《一剪梅》原文及赏析2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赏析:就表明了她思夫之情更深,愁更极。

盼望音讯的她仰头叹望,竟产生了雁足回书的遐想。

难怪她不顾夜露浸凉,呆呆伫立凝视,直到月满西楼而不知觉。

下阕“花自飘零水自流”,言眼前的落花流水可不管你的心情如何,自是飘零东流。

其实,这一句含有两个意思:“花自飘零”,是说她的青春象花那样空自凋残;“水自流”,是说她丈夫远行了,象悠悠江水空自流。

只要我们仔细玩味,就不难发觉,李清照既为自己的红颜易老而感慨,更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而让它白白地消逝而伤怀。

这种复杂而微妙的感情,正是从两个“自”字中表现出来的。

这就是她之所以感叹“花自飘零水自流”的关键所在,也是她俩真挚爱情的具体表现。

当然,它所喻的人世的一切诸如离别,均给人以无可奈何之感。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由己及人,互相思念,这是有情人的心灵感应,相互爱慕,温存备致,她想到丈夫一定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

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二人心心相印、情笃爱深,相思却又不能相见的无奈思绪流诸笔端。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种相思之情笼罩心头,无法排遣,蹙着的愁眉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其内心的绵绵愁苦挥之不去,遣之不走。

“才下”、“却上”两个词用得很好,把真挚的感情由外露转向内向,迅疾的情绪变化打破了故作平静的心态,把相思之苦表现得极其真实形象,表达了绵绵无尽的相思与愁情,独守空房的孤独与寂寞充满字里行间,感人至深。

《一剪梅·舟过吴江》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一剪梅·舟过吴江》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一剪梅·舟过吴江》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一剪梅.舟过吴江蒋捷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注】蒋捷,生卒不详。

咸淳十年(1274)进士。

南宋亡,流浪漂泊,深怀亡国之痂,隐居不仕。

晚年过着半隐半僧的生活。

长于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

①秋娘渡与泰娘桥,渡口和桥名。

②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指的是在家里调弄有银字的笙,点熏炉里心字形的香。

1.简析“抛”字表达效果。

(2分)2.本词写景极为出色,看似平凡实为非凡。

试赏析上下阕末尾“风又飘飘,雨又萧萧”、“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四个写景句。

(5分)3.简析“何日归家洗客袍”在全词结构上的作用。

(5分)4.赏析名句“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6分)参考答案:1.“抛” 字用拟人手法写出时光流逝之快,(1分)表现了人生易老,岁月的无情的感慨。

(1分)2.“风又飘飘,雨又萧萧”用叠词手法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渲染凄凉氛围,烘托人在旅途的凄苦。

(1分)两个“又”暗示漂泊是诗人生活的常态。

(1分)“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用红绿色彩的变化暗示时光易逝,以动写静,以实写虚。

(1分)大自然可以年年叶绿叶黄,花开花落,但人呢?家国呢?青春一去便不再来,故国一失便不再有。

绿肥红瘦意味着青春不再,家国衰亡(1分)。

这是一个亡国遗民的深沉慨叹,乐景中寄寓了无限的悲凉(1分)。

3、此句在全词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分)既总结上片他对风雨阻归的恼意,又引出下片对回家后温暖生活的想象,(2分)进而引出流光易逝的感慨。

(1分)(意思相近即可)4、词人先直接抒情,“流光容易把人抛”,指出时光流逝之快。

(2分)然后抓住初夏樱桃成熟时颜色变红,芭蕉叶子由浅绿变为深绿,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可以捉摸的形象,化抽象为具体。

词中借“红”“绿”颜色之转变,抒发了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叹。

《一剪梅·舟过吴江》蒋捷原文赏析

《一剪梅·舟过吴江》蒋捷原文赏析

《一剪梅·舟过吴江》蒋捷原文赏析《一剪梅·舟过吴江》蒋捷原文赏析《一剪梅·舟过吴江》是宋末词人蒋捷乘船经过吴江县时所作的一首词。

此词用“点”“染”结合的手法,写出了词人伤春的情绪及久客异乡思归的情绪。

全词以首句的“春愁”为核心,选取典型景物和情景层层渲染,突出了春愁的内涵:一是倦游思归的愁,一是春光易逝的愁。

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注释:①吴江:今江苏县名,在苏州之南,太湖之东。

②秋娘渡与泰娘桥:都是吴江地名。

③银字笙:笙上用银作字以表示音色的高低。

④心字香:一种香名。

据说是以香粉成心字形。

褚人获《坚瓠集》:“按心字香,外国以花酿香,作心字焚之。

”⑤这三句是说岁月流逝,如今归期难卜,将无形化为有形,生动形象。

译文船在吴江上飘摇,我满怀羁旅的春愁,看到岸上酒帘子在飘摇,招揽客人,便产生了借酒消愁的愿望。

船只经过令文人骚客遐想不尽的胜景秋娘渡与泰娘桥,也没有好心情欣赏,眼前是“风又飘飘,雨又萧萧”,实在令人烦恼。

哪一天能回家洗客袍,结束客游劳顿的生活呢?哪一天能和家人团聚在一起,调弄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形的盘香?春光容易流逝,使人追赶不上,樱桃才红熟,芭蕉又绿了,春去夏又到。

可以看出诗人的无限悲哀和无奈赏析吴江指滨临太湖东岸的吴江县。

这首词主要写作者乘船漂泊在途中倦懒思归之心情。

起笔点题,指出时序。

“一片春愁待酒浇”,“一片”愁闷连绵不断。

“待酒浇”,表现了他愁绪之浓。

词人的愁绪因何而发?这片春愁缘何而生?接着便点出这个命题。

随之以白描手法描绘了“舟过吴江”的情景:“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这“江”即吴江。

一个“摇”字,颇具动态感,带出了乘舟的主人公的'动荡飘泊之感。

“招”,意为招徕顾客透露了他的视线为酒楼所吸引并希望借酒浇愁的心理。

《一剪梅》的原文翻译及赏析阅读

《一剪梅》的原文翻译及赏析阅读

一剪梅·舟过吴江朝代:宋代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译文船在吴江上飘摇,我满怀羁旅的春愁,看到岸上酒帘子在飘摇,招揽客人,便产生了借酒消愁的愿望。

船只经过令文人骚客遐想不尽的胜景秋娘渡与泰娘桥,也没有好心情欣赏,眼前是“风又飘飘,雨又潇潇”,实在令人烦恼。

哪一天能回家洗客袍,结束客游劳顿的生活呢?哪一天能和家人团聚在一起,调弄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形的盘香?春光容易流逝,使人追赶不上,樱桃才红熟,芭蕉又绿了,春去夏又到。

《一剪梅》赏析(一)这是一首写在离乱颠簸的流亡途中的心歌。

明艳的春光与凄楚的神魂在强烈地对照着,春深似海,愁深胜似海,在时光的流逝中,“春愁”却无法排遣。

于是从看似浏亮的声韵中读者听到了夹杂着风声雨声的心底的呜咽声。

词大致作在南宋亡后蒋捷飘零于姑苏一带太湖之滨的阶段。

这里原是个山柔水软的江南秀丽地。

一个彷徨四顾,前程茫茫,时光空抛,有家难归的游子置身在此境地里,怎能不惆怅莫名呢?词的上片初一看无非写春愁难解,借酒浇愁而已。

略加细察,可以看出此中有大起伏,情思在跌宕中激越波荡。

词人的一腔“春愁”待酒以浇的渴望,在“江上舟摇”的飘流中是得到瞬间的满足的。

“楼上帘招”这江村小酒店的或许写有“太白一醉”字样的青布帘招知词人,可来醉乡小憩。

在这一“摇”一“招”之间,情绪是由愁而略见开颜了的。

可是当江上小舟载着这薄醉之人继续行去,醉眼惺忪地在眼帘上映入“秋娘渡与泰娘桥”的景色时,风吹酒醒,雨滴心帘,只觉风入骨,雨寒心。

转而“秋愁”复涨,而且愈涨愈高了。

情绪的起伏就是如此激转湍漩。

“秋娘渡”、“泰娘桥”指的是吴江一带地名。

蒋捷的《行香子·舟宿间湾》词就有“过窈娘堤,秋娘渡,泰娘桥”之句。

词人在此处以“秋娘渡”与“泰娘桥”指代苏州吴江一带景物之美——秀婉妩媚令人愉悦的美。

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的意思及赏析

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的意思及赏析

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的意思及赏析一剪梅·舟过吴一江一1蒋捷一片春愁待酒浇。

一江一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一娘一度与泰一娘一桥2,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3调,心字香4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1吴一江一:今一江一苏省县名,在苏州南面、太湖东面。

2“秋一娘一渡”与“泰一娘一桥”:均为吴一江一地名。

3银字笙:乐器名,是笙管的一种。

4心字香:一种香名。

据说是以香粉成心字形。

行船在吴一江一的水面上左右摇晃,我心中的愁绪连绵不绝,看到岸上酒家的酒帘子在迎风飘摇,招徕顾客,便产生了借酒消愁的愿望。

这时船正好经过令文人墨客遐想不尽的胜景秋一娘一渡与泰一娘一桥,我没有好心情去欣赏,而且眼前风吹雨急,实在令人烦恼。

漫漫旅途,到底哪一天才能回家洗我的客袍呢?多想快点回家和亲人一团一聚,惬意地调弄起镶有银字的笙,再燃起熏炉里心字形的香?匆匆流逝的春一光总是让人难以追赶,眼看着樱桃刚刚红熟,芭蕉又开始绿了。

【春愁之美】蒋捷在《一剪梅》全词中,以首句“一片春愁待酒浇”的“春愁”为核心,选取一江一舟、酒店、名胜、潇潇风雨等景物并结合内心情感层层渲染,突出了春愁的内涵,原来是游子累了,想快点归家;另外一层意思时间流逝得太快,转眼春一光就消逝了。

作者心中的愁绪却无法排解,作者本想开怀畅饮,然而恍惚中只感觉风雨飘摇,使原先的“春愁”更加浓厚,最终让人难以释怀。

【赏析】蒋捷这首《一剪梅》的锻句炼字非常出色,尤值一提。

比如他词中的四字叠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以及“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不仅具有鲜明的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文字优美、色彩清丽,词中有画,别有韵味。

尤其这句“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化一抽一象的时光为可以感触的意象,以两种植物的颜色变化来具体表现时光的流逝之快,正是神来之笔。

值得我们好好品味。

【启示】词人这首词表达了伤春感怀、游子倦怠思乡的之情。

当时,正处于南宋王朝即将灭亡之初,作者到处飘摇、心怀愁绪,思乡的同时更道出了对国家的忧患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一剪梅舟过吴江翻译赏析
《一剪梅·舟过吴江》作者为宋朝文学家蒋捷。

其古诗全文如下: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前言】《一剪梅·舟过吴江》是宋末词人蒋捷乘船经过吴江县时所作的一首词。

全词以首句的“春愁”为核心,用“点”“染”结合的手法,选取典型景物和情景层层渲染,写出了词人伤春的情绪及久客异乡思归的情绪。

【注释】吴江:今江苏县名。

在苏州南。

浇:浸灌,消除。

帘招:指酒旗。

秋娘渡:指吴江渡。

秋娘:唐代歌伎常用名,或有用以通称善歌貌美之歌伎者。

又称杜仲阳,为唐德宗时镇海军节度史李侍女。

渡:一本作“度”。

桥:一本作“娇”。

萧萧:象声,雨声。

银字笙:管乐器的一种。

调笙,调弄有银字的笙。

心字香,点熏炉里心字形的香。

【翻译】船在吴江上飘摇,我满怀羁旅的春愁,看到岸上酒帘子在飘摇,招揽客人,便产生了借酒消愁的愿望。

船只经过令文人骚客遐想不尽的胜景秋娘渡与泰娘桥,也没有好心情欣赏,眼前是“风又飘飘,雨又潇潇”,实在令人烦恼。

哪一天能回家洗客袍,结束客游劳顿的生活呢?哪一天能和家人团聚在一起,调弄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形的盘香?春光容易流逝,使人追赶不上,樱桃才红熟,芭蕉又绿了,春去夏又到。

【赏析】这是一首写在离乱颠簸的流亡途中的心歌。

明艳的春光与凄楚的神
魂在强烈地对照着,春深似海,愁深胜似海,在时光的流逝中,“春愁”却无法排遣。

于是从看似浏亮的声韵中读者听到了夹杂着风声雨声的心底的呜咽声。

这首词主要写作者乘船漂泊在途中客居异乡凄冷愁闷,用于表达倦懒思归之心情,以及韶华易逝的感慨。

起笔点题,指出时序,点出“春愁”的主旨。

“一片春愁待酒浇”,“一片”言愁闷连绵不断。

“待酒浇”,是急欲要排解愁绪,表现了他愁绪之浓。

随之以白描手法描绘了“舟过吴江”的情景:“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这“江”即吴江。

“楼上帘招”这江村小酒店的或许写有“太白一醉”字样的青布帘招知词人,可来醉乡小憩。

在这一“摇”一“招”之间,情绪是由愁而略见开颜了的。

可是当江上小舟载着这薄醉之人继续行去,醉眼惺忪地在眼帘上映入“秋娘渡与泰娘桥”的景色时,风吹酒醒,雨滴心帘,只觉风入骨,雨寒心。

转而“秋愁”复涨,而且愈涨愈高了。

情绪的起伏就是如此激转湍漩。

作者单用之。

飘泊思归,偏逢上连阴天气。

同时作者用“飘飘”“萧萧”描绘了风吹雨急。

“又”字含意深刻,表明他对风雨阻归的恼意。

这里用当地的特色景点和凄清、伤悲气氛对愁绪进行了渲染。

“风又飘飘,雨又萧萧”的句式是一种暗示法的句式,是某种特定心态借助意象的表现方法。

它让人可以产生听觉上的风声雨声,视觉上的潇潇绵绵、飘飘扬扬,触觉上的寒意、潮意、湿润意,一直到心态上的感知:酸辛感、苦涩感。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首句点出“归家”的情思,“何日”道出飘泊的厌倦和归家的迫切。

想象归家后的温暖生活,思归的心情更加急切。

“何日归家”四字,一直管着后面的三件事:洗客袍、调笙和烧香。

“客袍”,旅途穿的衣服。

调笙,调弄有银字的笙,烧香,点熏炉里心字形的香。

这里采用了反衬的手法,词人想像归家之后的情景:结束旅途的劳顿,换去客袍;享受家庭生活的温馨,娇妻调弄起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形的香。

作者词中极想归家之后佳人陪伴之乐,思归之情段段如此。

“银字”和“心字”给他所向往的家庭生活,增添了美好、和谐的意味,与作者的凄苦形象对比,突出思归的心绪。

下片最后三句非常精妙。

“流光容易把人抛”,指时光流逝之快。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红”一“绿”,将春光渐渐消逝于初夏的来临中这个过程充分表现了出来。

这是时序的暗示。

但细加辨味,芭蕉叶绿,樱桃果红,花落花开,回黄转绿,大自然一切可以年年如此,衰而盛,盛而衰,可是绿肥红瘦对人来说意味着青春不再,盛世难逢。

再进一步推去,家国一旦破败,不能重见么。

“流光容易把人抛”的全过程,怎样抛的,本极抽象,现今以“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明示出来。

所以如果说,暗示具体时序由春而夏,那是“实”的表现,那么将抽象的流光抛人揭示开来就是“虚”的具体化。

至于色彩的自然绚丽,化抽象的时光为可感的意象,以樱桃和芭蕉这两种植物的颜色变化,具体地显示出时光的奔驰,也是渲染。

蒋捷抓住夏初樱桃成熟时颜色变红,芭蕉叶子由浅绿变为深绿,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可以捉摸的形象。

春愁是剪不断、理还乱。

词中借“红”“绿”颜色之转变,抒发了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叹。

这里有意把下片诸句倒过顺序来谈,又将“何日归家洗客袍”置于上下片的关联点上去
理解,是想从具体的句式和情思上说明这首短词形似明快,实则苦涩,在艺术上具有似“流”实“留”的特点,情韵在回环周转地流荡,呈一种漩涡状。

这种艺术手段最能将“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意充分表达出。

“流”,是流畅少停蓄,而“留”则有顿挫,有吞吐,有抑扬之势。

蒋捷确有一些词写得稍嫌“流”,但这首《一剪梅》却不属此类作品,不可匆匆浏览,不细辨味。

词人在词中逐句押韵,读起朗朗上口,节奏铿锵。

大大地加强了词的表现力。

这个节奏感极强的思归曲,读后让人有“余言绕梁,三日不绝”的意味。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