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诗词赏析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的意思_全诗赏析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出自宋代蒋捷的《一剪梅·舟过吴江》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渡一作:度。
桥一作:娇)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译文及注释】译文船在吴江上飘摇,我满怀羁旅的春愁,看到岸上酒帘子在飘摇,招揽客人,便产生了借酒消愁的愿望。
船只经过令文人骚客遐想不尽的胜景秋娘渡与泰娘桥,也没有好心情欣赏,眼前是“风又飘飘,雨又潇潇”,实在令人烦恼。
哪一天能回家洗客袍,结束客游劳顿的生活呢?哪一天能和家人团聚在一起,调弄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形的盘香?春光容易流逝,使人追赶不上,樱桃才红熟,芭蕉又绿了,春去夏又到。
注释1.吴江:今江苏县名。
在苏州南。
2.浇:浸灌,消除。
3.帘招:指酒旗。
4.秋娘渡:指吴江渡。
秋娘:唐代歌伎常用名,或有用以通称善歌貌美之歌伎者。
又称杜仲阳,为唐德宗时镇海军节度史李侍女。
渡:一本作“度”。
5.桥:一本作“娇”。
6.萧萧:象声,雨声。
7.银字笙:管乐器的一种。
调笙,调弄有银字的笙。
8.心字香,点熏炉里心字形的香。
【赏析】吴江指滨临太湖东岸的吴江县。
这首词主要写作者乘船漂泊在途中倦懒思归之心情。
起笔点题,指出时序,点出“春愁”的主旨。
“一片春愁待酒浇”,“一片”言愁闷连绵不断。
“待酒浇”,是急欲要排解愁绪,表现了他愁绪之浓。
词人的愁绪因何而发,这片春愁缘何而生。
接着便点出这个命题。
随之以白描手法描绘了“舟过吴江”的情景:“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这“江”即吴江。
一个“摇”字,颇具动态感,带出了乘舟的主人公的动荡飘泊之感。
“招”,意为招徕顾客透露了他的视线为酒楼所吸引并希望借酒浇愁的心理。
这里他的船已经驶过了秋娘渡和泰娘桥,以突出一个“过”字。
“秋娘”“泰娘”是唐代著名歌女。
作者单用之。
心绪中难免有一种思归和团聚的急切之情。
《一剪梅·舟过吴江》原文及翻译赏析

《一剪梅·舟过吴江》原文及翻译赏析《一剪梅·舟过吴江》原文及翻译赏析1一剪梅·舟过吴江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渡一作:度。
桥一作:娇)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赏析吴江指滨临太湖东岸的吴江县。
这首词主要写作者乘船漂泊在途中倦懒思归之心情。
起笔点题,指出时序,点出“春愁”的主旨。
“一片春愁待酒浇”,“一片”言愁闷连绵不断。
“待酒浇”,是急欲要排解愁绪,表现了他愁绪之浓。
词人的愁绪因何而发,这片春愁缘何而生。
接着便点出这个命题。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上片这五句,用跳动的白描笔墨,具体描绘了“舟过吴江”的情景。
这“江”,就是流经吴江县的吴淞江,即吴江。
一个“摇”字,刻画出他的船正逐浪起伏地向前划动,带出了乘舟的主人公的动荡漂泊之感。
一个“招”字,描写出江岸边酒楼上悬挂的酒招子正在迎风飘摆、招徕顾客,也透露了他的视线为酒楼所吸引并希望借酒浇愁的心理。
这两句都着笔于景物的动态。
句中特别点出了吴江的两个引人注目的地名,表现他的船已经驶过了秋娘渡和泰娘桥,以突出一个“过”字。
这个渡口和桥都是用唐代著名歌女的名字命名的,船经此处,很容易使人产生联想。
作者偏偏挑出这两个地名,这里透露出他触景生情,急欲思归和闺中人团聚,漂泊思归,偏偏又逢上恼人的天气。
作者用“飘飘”“萧萧”描绘了风吹雨急,并连用两个“又”字。
表示出他对这“不解人意”的风雨的恼意。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首句点出“归家”的情思,“何日”道出飘泊的厌倦和归家的迫切。
想象归家后的温暖生活,思归的心情更加急切。
“何日归家”四字,一直管着后面的三件事:洗客袍、调笙和烧香。
“客袍”,旅途穿的衣服。
调笙,调弄有银字的笙,烧香,点熏炉里心字形的香。
这里是白描,词人想像归家之后的情景:结束旅途的劳顿,换去客袍;享受家庭生活的温馨,娇妻调弄起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形的香。
古诗一剪梅舟过吴江翻译赏析

古诗一剪梅舟过吴江翻译赏析《一剪梅·舟过吴江》作者为宋朝文学家蒋捷。
其古诗全文如下: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前言】《一剪梅·舟过吴江》是宋末词人蒋捷乘船经过吴江县时所作的一首词。
全词以首句的“春愁”为核心,用“点”“染”结合的手法,选取典型景物和情景层层渲染,写出了词人伤春的情绪及久客异乡思归的情绪。
【注释】吴江:今江苏县名。
在苏州南。
浇:浸灌,消除。
帘招:指酒旗。
秋娘渡:指吴江渡。
秋娘:唐代歌伎常用名,或有用以通称善歌貌美之歌伎者。
又称杜仲阳,为唐德宗时镇海军节度史李侍女。
渡:一本作“度”。
桥:一本作“娇”。
萧萧:象声,雨声。
银字笙:管乐器的一种。
调笙,调弄有银字的笙。
心字香,点熏炉里心字形的香。
【翻译】船在吴江上飘摇,我满怀羁旅的春愁,看到岸上酒帘子在飘摇,招揽客人,便产生了借酒消愁的愿望。
船只经过令文人骚客遐想不尽的胜景秋娘渡与泰娘桥,也没有好心情欣赏,眼前是“风又飘飘,雨又潇潇”,实在令人烦恼。
哪一天能回家洗客袍,结束客游劳顿的生活呢?哪一天能和家人团聚在一起,调弄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形的盘香?春光容易流逝,使人追赶不上,樱桃才红熟,芭蕉又绿了,春去夏又到。
【赏析】这是一首写在离乱颠簸的流亡途中的心歌。
明艳的春光与凄楚的神魂在强烈地对照着,春深似海,愁深胜似海,在时光的流逝中,“春愁”却无法排遣。
于是从看似浏亮的声韵中读者听到了夹杂着风声雨声的心底的呜咽声。
这首词主要写作者乘船漂泊在途中客居异乡凄冷愁闷,用于表达倦懒思归之心情,以及韶华易逝的感慨。
起笔点题,指出时序,点出“春愁”的主旨。
“一片春愁待酒浇”,“一片”言愁闷连绵不断。
“待酒浇”,是急欲要排解愁绪,表现了他愁绪之浓。
随之以白描手法描绘了“舟过吴江”的情景:“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这“江”即吴江。
蒋捷的诗词《一剪梅·舟过吴江》赏析

蒋捷的诗词《一剪梅·舟过吴江》赏析《一剪梅•舟过吴江》宋•蒋捷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
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赏析】这首词写作者在异乡途中乘船漂泊的凄冷愁闷,表达了倦懒思归之情,以及韶逝的感慨。
上片写的是自己在吴江船上的所见。
作者乘船在异乡途中漂泊,心情自然有些懒倦,所看的虽是亮丽春景,却生出了莫名的忧愁,岸上的酒帘,胜景秋娘渡、泰娘桥,在他的眼里显得是那样的乏味和无趣。
心情本来不好,再加上糟糕的天气,风也萧萧,雨也凄凄,令人心生凉意,更是不愿意在这里多待上半刻了。
下片作者的思绪飘回了温暖的家中,能和家人团聚在一起,调弄镶有银字的笙,屋子熏炉里燃着心字形的盘香,那感觉该有多好啊!“银字”和“心字”给作者所向往的家庭生活增添了美好、和谐的元素,与作者此刻的凄苦形象对比,内心的思家情绪实在是令人难以抑制。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这三句绝妙,是画龙点睛之笔。
春光容易流逝,把人给无情地抛弃了,人哪能追得上它呢?作者又从温馨的回忆转回了冰冷的现实。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描写了两种不同的植物,樱桃是在夏季成熟,芭蕉也是在夏季转绿,一“红”一“绿”之间,将春光渐渐消逝,初夏缓缓来临的过程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这是对时序的暗示,也是对韶华流逝的进一步阐述。
樱桃果红,芭蕉叶绿,花落花开,黄绿相承,大自然年年如此,这是万年不变的定则。
可是对于人来说,绿肥红瘦却意味着青春不再,盛世难逢。
更进一步来说,家国一旦灭亡,还能重新再来吗?作者紧紧抓住了樱桃和芭蕉这两种植物春夏之际的变化特征,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可以捉摸的形象,十分生动,借“红”、“绿”颜色之转变,抒发了人生易老的感叹,感叹的同时,尽是亡国之痛。
“流光容易把人抛”,流光为何容易把人抛,作者并没有直说,而是顾左右而言他,大类“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实在是欲盖弥彰,抛弃作者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流年,更包括自己所深深眷念着的故国。
《一剪梅·舟过吴江》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一剪梅·舟过吴江》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一剪梅.舟过吴江蒋捷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注】蒋捷,生卒不详。
咸淳十年(1274)进士。
南宋亡,流浪漂泊,深怀亡国之痂,隐居不仕。
晚年过着半隐半僧的生活。
长于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
①秋娘渡与泰娘桥,渡口和桥名。
②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指的是在家里调弄有银字的笙,点熏炉里心字形的香。
1.简析“抛”字表达效果。
(2分)2.本词写景极为出色,看似平凡实为非凡。
试赏析上下阕末尾“风又飘飘,雨又萧萧”、“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四个写景句。
(5分)3.简析“何日归家洗客袍”在全词结构上的作用。
(5分)4.赏析名句“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6分)参考答案:1.“抛” 字用拟人手法写出时光流逝之快,(1分)表现了人生易老,岁月的无情的感慨。
(1分)2.“风又飘飘,雨又萧萧”用叠词手法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渲染凄凉氛围,烘托人在旅途的凄苦。
(1分)两个“又”暗示漂泊是诗人生活的常态。
(1分)“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用红绿色彩的变化暗示时光易逝,以动写静,以实写虚。
(1分)大自然可以年年叶绿叶黄,花开花落,但人呢?家国呢?青春一去便不再来,故国一失便不再有。
绿肥红瘦意味着青春不再,家国衰亡(1分)。
这是一个亡国遗民的深沉慨叹,乐景中寄寓了无限的悲凉(1分)。
3、此句在全词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分)既总结上片他对风雨阻归的恼意,又引出下片对回家后温暖生活的想象,(2分)进而引出流光易逝的感慨。
(1分)(意思相近即可)4、词人先直接抒情,“流光容易把人抛”,指出时光流逝之快。
(2分)然后抓住初夏樱桃成熟时颜色变红,芭蕉叶子由浅绿变为深绿,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可以捉摸的形象,化抽象为具体。
词中借“红”“绿”颜色之转变,抒发了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叹。
《一剪梅》的原文翻译及赏析阅读

《一剪梅》的原文翻译及赏析阅读引言:《一剪梅》是宋末词人蒋捷乘船经过吴江县时所作的一首词。
小编整理了《一剪梅》的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学习和参考!一剪梅·舟过吴江朝代:宋代作者:蒋捷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译文船在吴江上飘摇,我满怀羁旅的春愁,看到岸上酒帘子在飘摇,招揽客人,便产生了借酒消愁的愿望。
船只经过令文人骚客遐想不尽的胜景秋娘渡与泰娘桥,也没有好心情欣赏,眼前是“风又飘飘,雨又潇潇”,实在令人烦恼。
哪一天能回家洗客袍,结束客游劳顿的生活呢?哪一天能和家人团聚在一起,调弄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形的盘香?春光容易流逝,使人追赶不上,樱桃才红熟,芭蕉又绿了,春去夏又到。
《一剪梅》赏析(一)这是一首写在离乱颠簸的流亡途中的心歌。
明艳的春光与凄楚的神魂在强烈地对照着,春深似海,愁深胜似海,在时光的流逝中,“春愁”却无法排遣。
于是从看似浏亮的声韵中读者听到了夹杂着风声雨声的心底的呜咽声。
词大致作在南宋亡后蒋捷飘零于姑苏一带太湖之滨的阶段。
这里原是个山柔水软的江南秀丽地。
一个彷徨四顾,前程茫茫,时光空抛,有家难归的游子置身在此境地里,怎能不惆怅莫名呢?词的上片初一看无非写春愁难解,借酒浇愁而已。
略加细察,可以看出此中有大起伏,情思在跌宕中激越波荡。
词人的一腔“春愁”待酒以浇的渴望,在“江上舟摇”的飘流中是得到瞬间的满足的。
“楼上帘招”这江村小酒店的或许写有“太白一醉”字样的青布帘招知词人,可来醉乡小憩。
在这一“摇”一“招”之间,情绪是由愁而略见开颜了的。
可是当江上小舟载着这薄醉之人继续行去,醉眼惺忪地在眼帘上映入“秋娘渡与泰娘桥”的景色时,风吹酒醒,雨滴心帘,只觉风入骨,雨寒心。
转而“秋愁”复涨,而且愈涨愈高了。
情绪的起伏就是如此激转湍漩。
“秋娘渡”、“泰娘桥”指的是吴江一带地名。
《一剪梅·舟过吴江》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一剪梅·舟过吴江》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一剪梅·舟过吴江》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一剪梅.舟过吴江蒋捷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注】蒋捷,生卒不详。
咸淳十年(1274)进士。
南宋亡,流浪漂泊,深怀亡国之痂,隐居不仕。
晚年过着半隐半僧的生活。
长于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
①秋娘渡与泰娘桥,渡口和桥名。
②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指的是在家里调弄有银字的笙,点熏炉里心字形的香。
1.简析“抛”字表达效果。
(2分)2.本词写景极为出色,看似平凡实为非凡。
试赏析上下阕末尾“风又飘飘,雨又萧萧”、“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四个写景句。
(5分)3.简析“何日归家洗客袍”在全词结构上的作用。
(5分)4.赏析名句“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6分)参考答案:1.“抛” 字用拟人手法写出时光流逝之快,(1分)表现了人生易老,岁月的无情的感慨。
(1分)2.“风又飘飘,雨又萧萧”用叠词手法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渲染凄凉氛围,烘托人在旅途的凄苦。
(1分)两个“又”暗示漂泊是诗人生活的常态。
(1分)“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用红绿色彩的变化暗示时光易逝,以动写静,以实写虚。
(1分)大自然可以年年叶绿叶黄,花开花落,但人呢?家国呢?青春一去便不再来,故国一失便不再有。
绿肥红瘦意味着青春不再,家国衰亡(1分)。
这是一个亡国遗民的深沉慨叹,乐景中寄寓了无限的悲凉(1分)。
3、此句在全词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分)既总结上片他对风雨阻归的恼意,又引出下片对回家后温暖生活的想象,(2分)进而引出流光易逝的感慨。
(1分)(意思相近即可)4、词人先直接抒情,“流光容易把人抛”,指出时光流逝之快。
(2分)然后抓住初夏樱桃成熟时颜色变红,芭蕉叶子由浅绿变为深绿,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可以捉摸的形象,化抽象为具体。
蒋捷《一剪梅》原文及赏析

蒋捷《一剪梅》原文及赏析 一剪梅·舟过吴江 〔宋〕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词语注释】 吴江:今江苏省县名,在苏州南面、太湖东面。 秋娘渡、泰娘桥:均为吴江地名。 银字笙:乐器名,是笙管的`一种。 心字香:一种香片名。据说是以香片成心字形为名,或香片上印有心字。 【词作赏析】 吴江指滨临太湖东岸的吴江县。这首词主要写作者乘船漂泊在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诗词赏析
一剪梅·舟过吴江
宋代: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渡一作:度。
桥一作:娇)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译文
船在吴江上飘摇,我满怀羁旅的春愁,看到岸上酒帘子在飘摇,招揽客人,便产生了借酒消愁的愿望。
船只经过令文人*客遐想不尽的胜景秋娘渡与泰娘桥,也没有好心情欣赏,眼前是“风又飘飘,雨又潇潇”,实在令人烦恼。
哪一天能回家洗客袍,结束客游劳顿的生活呢?哪一天能和家人团聚在一起,调弄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形的盘香?春光容易流逝,使人追赶不上,樱桃才红熟,芭蕉又绿了,春去夏又到。
注释
吴江:今江苏县名。
在苏州南。
浇:浸灌,消除。
帘招:指酒旗。
秋娘渡:指吴江渡。
秋娘:唐代歌伎常用名,或有用以通称善歌貌美之歌伎者。
又称杜仲阳,为唐德宗时镇海军节度史李侍女。
渡:一本作“度”。
桥:一本作“娇”。
萧萧:象声,雨声。
银字笙:管乐器的一种。
调笙,调弄有银字的笙。
心字香,点熏炉里心字形的香。
赏析
吴江指滨临太湖东岸的吴江县。
这首词主要写作者乘船漂泊在途中倦懒思归之心情。
起笔点题,指出时序,点出“春愁”的主旨。
“一片春愁待酒浇”,“一片”言愁闷连绵不断。
“待酒浇”,是急欲要排解愁绪,表现了他愁绪之浓。
词人的愁绪因何而发,这片春愁缘何而生。
接着便点出这个命题。
随之以白描手法描绘了“舟过吴江”的情景:“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这“江”即吴江。
一个“摇”字,颇具动态感,带出了乘舟的主人公的动荡飘泊之感。
“招”,意为招徕顾客透露了他的视线为酒楼所吸引并希望借酒浇愁的心理。
这里他的船已经驶过了秋娘渡和泰娘桥,以突出一个“过”字。
“秋娘”“泰娘”是唐代歌女。
作者单用之。
心绪中难免有一种思归和团聚的急切之情。
飘泊思归,偏逢上连阴天气。
作者用“飘飘”“萧萧”描绘了风吹雨急。
“又”字含意深刻,表明他对风雨阻归的恼意。
这里用当地的特色景点和凄清、伤悲气氛对愁绪进行了渲染。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首句点出“归家”的情思,“何日”道出飘泊的厌倦和归家的迫切。
想象归家后的温暖生活,思归的心情更加急切。
“何日归家”四字,一直管着后面的三件事:洗客袍、调笙和烧香。
“客袍”,旅途穿的衣服。
调笙,调弄有银字的笙,烧香,点熏炉里心字形的香。
这里是白描,词人想像归家之后的情景:结束旅途的劳顿,换去客袍;享受家庭生活的温馨,娇妻调弄起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形的香。
白描是为了渲染归情,用美好和谐的家庭生活来突出思归的心绪。
作者词中极想归家之后佳人陪伴之乐,思归之情段段如此。
“银字”和“心字”给他所向往的家庭生活,增添了美好、和谐的意味。
下片最后三句非常精妙。
“流光容易把人抛”,指时光流逝之快。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化抽象的时光为可感的意象,以樱桃和芭蕉这两种植物的颜色变化,具体地显示出时光的奔驰,也是渲染。
蒋捷抓住夏初樱桃成熟时颜色变红,芭蕉叶子由浅绿变为深绿,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可以捉摸的形象。
春愁是剪不断、理还乱。
词中借“红”“绿”颜色之转变,抒发了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叹。
词人在词中逐句押韵,读起朗朗上口,节奏铿锵。
大大地加强了词的表现力。
这个节奏感极强的思归曲,读后让人有“余言绕梁,三日不绝”的意味。
赏析二
这是一首写在离乱颠簸的*途中的心歌。
明艳的春光与凄楚的神魂在强烈地对照着,春深似海,愁深胜似海,在时光的流逝中,“春愁”却无法排遣。
于是从看似浏亮的声韵中读者听到了夹杂着风声雨声的心底的呜咽声。
词大致作在南宋亡后蒋捷飘零于姑苏一带太湖之滨的阶段。
这里原是个山柔水软的江南秀丽地。
一个彷徨四顾,前程茫茫,时光空抛,有家难归的游子置身在此境地里,怎能不惆怅莫名呢?词的上片初一看无非写春愁难解,借酒浇愁而已。
略加细察,可以看出此中有大起伏,情思在跌宕中激越波荡。
词人的一腔“春愁”待酒以浇的渴望,在“江上舟摇”的飘流中是得到瞬间的满足的。
“楼上帘招”这江村小酒店的或许写有“太白一醉”字样的青布帘招知词人,可来醉乡小憩。
在这一“摇”一“招”之间,情绪是由愁而略见开颜了的。
可是当江上小舟载着这薄醉之人继续行去,醉眼惺忪地在眼帘上映入“秋娘渡与泰娘桥”的景色时,风吹酒醒,雨滴心帘,只觉风入骨,雨寒心。
转而“秋愁”复涨,而且愈涨愈高了。
情绪的起伏就是如此激转湍漩。
“秋娘渡”、“泰娘桥”指的是吴江一带地名。
蒋捷的《行香子·舟宿间湾》词就有“过窈娘堤,秋娘渡,泰娘桥”之句。
词人在此处以“秋娘渡”与“泰娘桥”指代苏州吴江一带景物之美——秀婉妩媚令人愉悦的美。
正是这美景愈触发其愁思,思念起了在家的“笑涡红透”、“软语灯前”的妻室。
“风又飘飘,雨又萧萧”的句式正是一种暗示法的句式,是某种特定心态借助意象的表现方法。
它让人可以产生听觉上的风声雨声,视觉上的潇潇绵绵、飘飘扬扬,触觉上的寒意、潮意、湿润意,一直到心态上的感知:酸辛感、苦涩感。
这手法在下片中也出现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一“红”一“绿”,将春光渐渐消逝于初夏的来临中这个过程充分表现了出来。
这是时序的暗示。
但细加辨味,芭蕉叶绿,樱桃果红,花落花开,回黄转绿,大自然一切可以年年如此,衰而盛,盛而衰,可是人呢?绿肥红瘦对人来说意味着青春不再,盛世难逢。
再进一步推去,家国呢?一旦破败,还能重见么?“流光容易把人抛”的全过程,怎样抛的,本极抽象,现今以“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明示出来。
所以,如果说,暗示具体时序由春而夏,那是“实”的表现,那么将抽象的流光抛人揭示开来就是“虚”的具体化。
这八个字真是妙极了的。
至于色彩的自然绚丽,语言的准确性那是可以不言而喻的。
明白了这些,“何日归家洗客袍”之问就显得不只是一般的游子之家情了。
从词的脉络说,这一句暗接上片的因风雨之声而强化了的触景生情,即使内心的愈发高涨的“春愁”由心底浮出来,具体化,外现。
但从内在情思看,这“洗客袍”即结束飘流的不安定生活,重新过着由佳人相伴,素手调笙,烧起心字形清香的宁静怡乐的生活——可能吗?“何日归家”正是无望之叹!莫说有家难归,即使归家了,“客袍”洗涴得了么?国已破,家难在!对一个忠贞之士来说,从此将是无尽的*生涯,往昔温馨雅事都已在“何日”之问中一去不复返。
失落了这样的心境,也就结束了这样的情事,这是肯定的,所以“何日”之间,其实他已是自答了的。
由此而读下去,“流光容易把人抛”已如前面分析,在这看似明畅的词句中包裹的是怎样一颗紧缩的心,岂非一目了然。
这里有意把下片诸句倒过顺序来谈,又将“何日归家洗客袍”置于上下片的关联点上去理解,是想从具体的句式和情思上说明这首短词形似明快,实则苦涩,在艺术上具有似“流”实“留”的特点,情韵在回环周转地流荡,呈一种漩涡状。
这种艺术手段最能将“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意充分表达出。
“流”,是流畅少停蓄,而“留”则有顿挫,有吞吐,有抑扬之势。
蒋捷确有一些词写得稍嫌“流”,但这首《一剪梅》却不属此类作品,不可匆匆浏览,不细辨味。
《一剪梅》词牌的特点是在舒徐(七字句)与急促(四字叠句)的节奏较整齐的交替中显现动人的音乐性的。
自周邦彦以来,有不少名句,如李清照“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等。
后又经辛弃疾的创作,使四字叠句完全由散而整,构成排句重叠的规定性,音乐性更强了。
而且往往突出画面的重叠或心境的重叠。
到蒋捷手里,特别是这首《一剪梅·舟过吴江》*,《一剪梅》的表现手法更为丰富,四组四字相叠的排句也往往写得灵动流丽,名篇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