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诗词鉴赏
《红楼梦》中的古诗词欣赏与解读

红楼梦中的古诗词欣赏与解读简介《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作为一部白话小说,它描绘了一个封建社会家族的兴衰和人性的复杂,其中融入了大量的古诗词,丰富了作品的艺术内涵。
本文将对《红楼梦》中部分古诗词进行欣赏和解读。
1. "金玉良缘冷落去"(第五十三回)原文:金玉良缘冷落去,花钿巧笑倩闻香。
聚散离合总无情,一轮秋影到东墙。
解读:这首诗出现在《红楼梦》第五十三回中,通过抒发贾母对宝玉和黛玉未能成为夫妻的感慨。
其中,“金玉良缘冷落去”意味着宝黛两人本应拥有美好姻缘却被违反天命地推开;“花钿巧笑倩闻香”形容黛玉的美丽和纯洁。
接下来四句“聚散离合总无情,一轮秋影到东墙。
”则揭示了命运无常,人事如梦,不论聚散、离合都没有情感上的变化,“一轮秋影到东墙”表达了岁月易逝、时间荏苒的意味。
2. "萧索连阴雨"(第三十九回)原文:萧索连阴雨,荒凉孤寺寒。
夜静闻钟磬,灵台觅佛骖。
解读:这首诗是贾宝玉在《红楼梦》第三十九回中对贾府环境与自身情绪的一种抒发。
"萧索连阴雨"给人以沉郁凄凉之感;"荒凉孤寺寒"进一步揭示出冷清和冷漠;"夜静闻钟磬,灵台觅佛骖"则借用佛寺的景象来暗喻自己内心深处的迷茫和孤寂。
3. "东篱乍展新荷花,灞亭初见弈棋杰"(第二十四回)原文:东篱乍展新荷花,灞亭初见弈棋杰。
扬子津门深隐隐,忠静烟波斜带雨。
解读:这首诗是贾宝玉在第二十四回借描写南昌府湖中柳岸异景来表达对黛玉的思念之情。
"东篱乍展新荷花"形容着黛玉急切盼望,象征着爱情和希望;"灞亭初见弈棋杰"则暗示宝玉将与黛玉再次相聚,并期待与她厮守终身。
最后两句提到扬州城门与湖面上的景色,通过表现环境变迁来寄托作者对爱情发展变化的期望之情。
4. "一肩凉、一肩热"(金陵十二钗)原文:红粉佳人走清波,何辞留得乡心照。
名著赏析-红楼梦诗词鉴赏_红楼梦诗词鉴赏辞典

名著赏析-红楼梦诗词鉴赏_红楼梦诗词鉴赏辞典世事如梦,百转千回,一部《红楼梦》,半部沧桑史。
手执墨笔,曹雪芹十年如一日,写尽缱绻情思,字字泣血,句句珠玑。
红楼不见,梦依旧在,斯人已逝,幽思长存。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名著赏析-红楼梦诗词鉴赏,供大家参考。
红楼梦诗词鉴赏1花名签酒令八首(第六十三回)【说明】夜宴中行酒令时所玩的象牙花名签子所镌的诗句,极大部分均可在旧时十分流行的《千家诗》选本中找到。
因为人们比较熟悉,所以只要提起一句,就容易联想到全诗,这就便于作者采用隐前歇后的手法,把对掣签人物命运的暗示巧寓于明提的那一句诗的前后诗句之中,而达到雅俗共赏的目的。
这种“诗谶式”的表现方法,其缺点是给人一种神秘主义的感觉,这多少反映了作者有些许宿命论的思想。
但从小说的情节结构的完整性和严密性来说,倒可以看出曹雪芹每写一人一事都是胸中有全局、目光贯始终的。
这应该说是有价值的艺术经验。
为了揭其所隐,在下面的注中都全引了原诗。
牡丹——艳冠群芳(宝钗)任是无情也动人。
【注释】1.“任是”句——出唐代罗隐《牡丹花》诗:似共东风利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
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
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浓华过此身!韩令,指韩弘,唐元和十四年曾为中书令。
末联所咏之事见《唐国史补》:“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
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
……元和末,韩令始至长安,居第有之,遽命斫去。
曰:‘吾岂效儿女子邪?’”【鉴赏】花签上的诗句虽切合宝钗灵魂冷漠而又能处处得人好感的性格特点,但作者引此句的主要用意还在于隐原诗的末联(“芙蓉”句也与黛玉敌不过宝钗的情势巧合)。
这里韩弘是借来比宝玉的,因为“功成”一词也常用以表达对宗教意识的“彻悟”,所以皈依佛门、修炼得道等都可以说“功德圆满”。
宝玉的“悬崖撒手”正是一种斩断缠绵情意、不肯“效儿女子”之态的决绝行为,而宝钗也就像被韩令所弃的牡丹一样,只能“辜负秾华”,寂寞地了却“此身”。
红楼梦里的诗词及赏析

红楼梦里的诗词及赏析红楼梦里的诗词及赏析导语:《红楼梦》是当时整个社会面貌的缩影,也是当时社会整个精神文化的缩影。
其中蕴涵了丰富的中国古典管理思想,与我国的传统思想文化一脉相承。
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红楼梦里的诗词及赏析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红楼梦里的诗词及赏析贾雨村对月寓怀口号一绝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诗词鉴赏】此诗出现在第一回中。
中秋夜,甄士隐把贾雨村从葫芦庙请到家里饮酒,“当时街坊上家家策管,户户弦歌,当头一轮明月飞彩凝辉,二人愈添豪兴,酒到杯干”。
贾雨村乘着酒意,狂兴不禁,吟出这首诗。
贾雨村脱口而出就是一首像样的诗。
诗的前两句平乎,并无特色;后两句却透出气象不凡,抱负不浅。
他一旦有出头之日,就要使“人间万姓仰头看”,你看这个落魄的穷书生名利之心多重,多热切,野心多大,又多么厚颜无耻!这在当时的社会是确有人在的。
甄士隐此时还看不透他的品质,只是爱他的才华,所以极口称赞:“吾每谓兄必非久居人下者,今所吟之句,飞腾之兆已见,不日可接履于云霓之上矣。
可贺!可贺!”在甄士隐资助下,雨村进京赴考,果然十分得意,“会了进士,选入外班”,任了知府,平步青云了。
贾雨村对月口占五言律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
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
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
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诗词鉴赏】这首诗出现在第一回中。
甄士隐家隔壁的葫芦庙里寄居着一个贫困落魄的书生贾雨村。
此人相貌魁伟,气度不凡,很得甄士隐的赏识。
一日在甄家书房里,偶然瞥见甄家的丫鬃娇杏在院内掐花。
这个娇杏因家主人常提起贾雨村,就回头多看了他两眼,贾雨村便以为娇杏看中了自己,狂喜不禁,回到庙里就害起了单相思。
这首诗便是他中秋夜对月随口吟出的抒怀之作。
贾雨村在《红楼梦》中不是个无足轻重的角色。
他赖甄士隐的慷慨资助赴京应举,名登金榜,穿戴着猩袍乌纱,得意洋洋地回来当了知府。
不久因“贪酷之弊”,被政敌搞掉,又变成平民,做了林黛玉的蒙师。
红楼梦最美诗词鉴赏十首

红楼梦最美诗词鉴赏十首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其中包含了许多优美的诗词。
以下是对红楼梦中最美的十首诗词的鉴赏,供参考:1.《红楼梦·葬花吟》这是林黛玉最著名的诗作之一,她以花喻己,表达了对青春易逝、红颜易老的感慨。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和比喻,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2.《红楼梦·咏白海棠》这是薛宝钗的诗作,她以白海棠为题,描绘了海棠花的美丽和纯洁。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宝钗端庄稳重、雅致大方的性格。
3.《红楼梦·秋窗风雨夕》这是林黛玉的另一首著名诗作,她以风雨之夜为背景,抒发了对生命的感慨和对爱情的向往。
诗中情感真挚,意境凄美,展现了黛玉柔情似水、多愁善感的性格。
4.《红楼梦·咏月》这是贾宝玉的诗作,他以月亮为题,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爱情的执着。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和比喻,意境深远,展现了宝玉聪明灵动、率真自然的性格。
5.《红楼梦·咏菊》这是林黛玉的另一首著名诗作,她以菊花为题,表达了对生命短暂和美好的感慨。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黛玉才华横溢、傲然独立的性格。
6.《红楼梦·中秋夜宴》这是贾府中秋之夜的宴饮赋诗,展现了贾府繁华昌盛的景象。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和象征,展现了贾府家族的荣耀和尊贵。
7.《红楼梦·咏史》这是贾宝玉的另一首著名诗作,他以历史为题,表达了对历史变迁和人生命运的感慨。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历史典故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宝玉博学多才、深思熟虑的性格。
8.《红楼梦·咏雪》这是薛宝琴的诗作,她以雪为题,描绘了雪景的美丽和纯洁。
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宝琴清新自然、明丽动人的性格。
9.《红楼梦·咏风筝》这是探春的诗作,她以风筝为题,表达了对自由和生命的感慨。
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探春聪明能干、果敢决断的性格。
10.《红楼梦·咏蟹》这是林黛玉的另一首著名诗作,她以螃蟹为题,表达了对世态炎凉和人性的感慨。
最新《红楼梦》诗词原文、译文及赏析汇编

《红楼梦》诗词原文、译文及赏析一、石头记原文:满纸荒唐语,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译文:满纸都是离经叛道的语言,浸透着一把把辛酸的眼泪;都说作者是迷恋儿女之情,可作品的精髓谁又能理解?注译:荒唐语:原为漫不着边际的话,引伸为乖廖之言,这里指《红楼梦》反封建孔孟之道的先进叛逆思想。
都云句:痴,痴情,这里指与曹雪芹同时代的人把《红楼梦》主题理解为描写爱情。
谁解句:味,滋味,喻事物的真实含意,其中味,这里边的深刻道理,这里指作品的主题。
二、好了歌原文: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今何在?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译文:世上的人都知道去当神仙好,只是恋着那功名宝贵忘不了;古往今来文臣将相现在何方?只剩一堆荒坟被野草湮没了。
世上的人都知道去当神仙好,只是想着那金银财宝忘不了;一天到晚只怪搜刮的不够多,待到搜刮得多的时候却死了。
世上的人都知道去当神仙好,只是恋着那美丽妻子忘不了;你活着她天天对你说恩情重,你一死她就跟着别人走掉了;世上的人都知道去当神仙好,只是恋着那儿孙后代忘不了;傻心眼爹妈自古以来就是多;可是孝顺的儿孙有谁见到了。
注译:荒冢:长满野草的坟。
终朝:指天亮到早饭一段时间,这里是指一天到晚的意思。
三、好了歌解注原文: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在蓬窗上。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为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垅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已归来丧?训有方,保不住后来作强梁。
择膏梁,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红楼梦诗词大全及鉴赏

红楼梦诗词大全及鉴赏红楼梦诗词及鉴赏篇1《女娲石上偈语》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诗词鉴赏】《红楼梦》的为了便于发抒感慨,也为了引起读者的兴味,在全书开头就把读者引入一个迷离倘恍的神话世界,借人们都熟识的女娲补天的神话,奇妙地虚构了一个顽石“幻形人世”的故事。
石头的经受,便是贾宝玉的经受;石头,便是贾宝玉的象征,也含有曹雪芹的影子。
《金陵十二钗》一绝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痴,谁解其中味?【诗词鉴赏】这首五言绝句,也写在第一回里。
书中说,空空道人访道求仙从青埂峰下经过,把那块顽石上的文字从头至尾抄录回来,以《石头记》的书名在世上流传。
后来曹雪芹在悼红轩里把这部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整理成长篇章回体小说,并把书名改为《金陵十二钗》,并题写了这首诗。
当然这都是用的烟云模糊法,其实就是曹雪芹。
这首小诗语言虽然通俗浅近,感慨却颇为深远。
《太虚幻境石牌坊联语》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诗词鉴赏】书中第一回说,当年姑苏〔如今苏州〕阊门外十里街仁清巷葫芦庙旁住着一位乡宦甄士隐。
此人摆脱名缰利索的员绊,在家里过着与世无争、逍遥自由的小康生活。
一日午睡,在梦中遇见一僧一道〔即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有幸在他们手中见到那块顽石〔通灵宝玉〕,又不知不觉地随着僧道到了“太虚幻境”见到了石牌坊上这副对联。
佛教和道教是来历不同的两种宗教。
曹雪芹有意让和尚与道士同行,明显地带有调侃的意味,以增加小说的幽默感。
况且用了“太虚”、“茫茫”、“渺渺”字样,就明明告知读者这是凭空虚拟的“假语村言”。
《荣禧堂联语》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
【诗词鉴赏】第三回书中写林黛玉在贾雨村护送下,来到荣国府外婆家。
见过贾母等人后,又去拜见其舅父贾政,中间经过荣国府正堂——荣僖堂,看到这副对联。
荣禧堂是荣国府的中心建筑。
“荣禧堂”斗大的三个大字是皇帝亲笔“书赐荣国公贾源”的,下面是皇帝的印章:“万几还宸翰之宝”,这在当时社会是至高无尚的荣耀了。
红楼梦经典诗词及赏析

红楼梦经典诗词及赏析红楼梦经典诗词及赏析一把辛酸泪浸透了满纸的荒唐言,曹雪芹手中握了一卷一梦千古的红楼,眉宇间隐约一丝很远古的悲凉。
红楼的宿命牵着前生后事的传说,黛玉亏欠宝玉的甘露,便要换一世的眼泪,纵然是情深意长,终究还是扯不断心事终虚化的无可奈何,泪尽而归的结果,也不过是为了偿还前世的风月情债。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红楼梦经典诗词及赏析,欢迎阅读。
引子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
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
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红楼梦引子,是在《红楼梦》第五回《开生面梦演红楼梦,立新场情传幻境情》中出现的,是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十二仙子演奏的警幻仙子新制《红楼梦》十二支仙曲的引子。
红楼梦引子是《红楼梦》十二支曲的总体引序,也是《红楼梦》中女性人物的情感引序和悲惨命运终结的引序。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一开始便是情字何其重要,那“鸿蒙”便是情。
演红楼梦也从这个,情字入手,更加证明“宿孽总因情”了。
谁为情种?试问世间谁是痴情的。
都只为风月情浓,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
人人都围这情字转,天、日、时中,去奈何,去伤怀,去寂寞,这都是傻人在试遣愚衷而已。
这情本是虚幻的,是无常的,是空的。
当成真去看去做,岂不是傻?岂不是愚?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有时也写作“悲金悼玉”)。
金和玉从最宽泛的意义上来说,可以包括正、副、又副十二钗,甚至是整个贾府及与之相关的青春女性,但是从其特指意义上来说,却是指两对金玉,即金指宝钗和湘云,玉指黛玉和妙玉,怀和悼的些微差别正说明了小说中,四人结局的差异,也就是宝钗、湘云健在,而黛玉、妙玉早亡。
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枉凝眉》,是中国著名古典长篇章回体小说《红楼梦》中的判曲。
《红楼梦》诗词原文、翻译及解析

《红楼梦》诗词原文、翻译及解析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其中融入了大量的诗词。
以下是《红楼梦》中的一些诗词原文、翻译及解析。
诗词1
原文: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翻译:
春风得意,马蹄疾驰,一天之内欣赏了整个长安的花景。
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主人公在春天的愉悦心情,马蹄疾驰代表着主人公乘坐快马畅游长安,一日之间看尽了长安城内盛开的花朵。
诗词2
原文:
黄金无足色,玉露细如针。
翻译:
金子没有颜色,玉露细小如针尖。
解析:
这句诗利用了比喻手法,表达了金子与玉露的珍贵。
黄金没有色彩,而玉露非常细小,形容它们的珍贵程度。
诗词3
原文: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翻译:
自古以来,谁能逃脱死亡,要留下坚定的意志照亮后人。
解析:
这句诗表达了对于死亡不可避免的观念,同时强调了留下心灵的力量,使后人能够引领自己的人生。
以上是《红楼梦》中的几个诗词原文、翻译及解析,这些诗词丰富了小说的艺术内涵,也展示了作者的独特文学才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楼梦诗词鉴赏女娲石上偈语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诗词鉴赏】《红楼梦》的作者为了便于发抒感慨,也为了引起读者的兴味,在全书开头就把读者引入一个迷离倘恍的神话世界,借人们都熟悉的女娲补天的神话,巧妙地虚构了一个顽石“幻形人世”的故事。
石头的经历,便是贾宝玉的经历;石头,便是贾宝玉的象征,也含有作者曹雪芹的影子。
“无材可去补苍天”,是作者对自己处在封建社会末世不能有所作为的悲愤和感慨。
他从自身的经历中看到他出身的贵族社会的腐败、堕落,他曾经心爱的美好的一切也都随着无可挽回地破败下去了。
他从一种朴素的辩证法的观点,认识到这种结局的必然性,认识到贵族阶级不配有更好的命运,因而对他们进行了无情的暴露和鞭笞。
然而作者对他已往的富贵荣华生活又不无留恋,特别是对他热烈赞美的诸多人物(多为纯洁善良的青年女性)随着封建家族的败亡而玉石俱焚,悲惋痛惜不已。
他也曾想有一番作为,去补封建社会破了的“天”,但社会没有给他这样一个机会(有机会也未必有办法)去干一番事业。
以至使他“半生潦倒,一事无成”,在贫穷寂寞中度过了自己的后半生。
所以,“枉入红尘若许年”,说的是贾宝玉,也未尝不是作者自己的慨叹。
作者把那块石头称为“顽石”,也大有深意。
顽石的特点是棱角分明,执拗死硬,毫不通融。
人如果具备这种品格,就必然同那个庸俗卑劣的上层社会处处榫头对不上卯眼。
他不适应这个社会的需要,这个社会就必然要排斥他,不容他。
第三回书中的《西江月》词批宝玉是“潦倒不通事务,愚顽怕读文章”、“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正是宝玉顽石性格的写照。
这字面上的嘲骂,实际是用反语来赞美宝玉不同那个恶浊社会合作的叛逆性格。
题《金陵十二钗》一绝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诗词鉴赏】这首五言绝句,也写在第一回里。
书中说,空空道人访道求仙从青埂峰下经过,把那块顽石上的文字从头至尾抄录回来,以《石头记》的书名在世上流传。
后来曹雪芹在悼红轩里把这部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整理成长篇章回体小说,并把书名改为《金陵十二钗》,并题写了这首诗。
当然这都是作者用的烟云模糊法,其实作者就是曹雪芹。
这首小诗语言虽然通俗浅近,感慨却颇为深远。
《红楼梦》今天已成为饮誉世界的名著了。
可是在二百多年前作者写书的那个时代,小说被看做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无聊的东西,正统的知识分子是不屑为之的。
从封建阶级的正统观念来看,作者写石头“幻形入世”是荒唐的,写大观园内小儿女之间你你我我、思恩怨怨的情爱也是荒唐的,揭露那些诗礼蓉缨之族、钟鸣鼎食之家内部的腐朽堕落,则更是荒唐、无有意义的。
所以作者解嘲似地“承认”是“满纸荒唐言”。
然而作者自己深深懂得他绝不是为了给世人消愁破闷儿来写这部书的,而是把自己一生“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经历,加以艺术的概括和提炼。
塑造了众多类型的人物,来表明他对人生社会的认识,寄托他难以言喻的感慨,既是赞歌,又是悲歌和挽歌。
和作者关系最密切的“脂砚斋”(名姓已无可考)在书上写下这样批语:“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
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
”(甲戌本第一回)可见作者是以泪和墨写下这部书的。
作者担心他这部呕心沥血之作不被后人理解,预料到有人会嘲笑他愚痴。
果然不出作者所料,二百多年来人们对<红楼梦>及其作者的议论真是五花八门,赞叹其博学多才者有之,欣赏其生花妙笔者有之,艳羡书中描写的歌舞繁华者有之,以宝玉或笺玉自命者有之,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更有甚者,一些封建道学家认为这部书是“诱为不轨”、“弃礼灭义”,是“淫书”,主张烧毁禁绝;并且有人编出故事诅咒作者断子绝孙,死后得了“冥报”等等。
鲁迅先生说《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癞头僧嘲甄士隐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
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诗词鉴赏】这首诗出现在第一回中。
甄士隐抱着可爱的独生女儿英莲到街上散心,突然走来一个癞头和尚和一个破足道士,那癫头僧看见甄土隐怀中的英莲便放声大哭,说她是“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让甄士隐把孩子舍给他。
甄士隐以为是疯话,转身回去,那疙头僧便指着甄士隐大笑,念出这四句谶语式的诗。
《红楼梦》一开头,就写了甄士隐和乐甜美的小家庭破败的惨剧,脂砚斋批语称之为“小荣枯”。
甄士隐家的败落,是从元宵节英莲被拐子偷走开始的。
惟一的爱女丢了后,甄士隐夫妇痛不欲生,接着三月十五隔壁葫芦庙起火;殃及甄家,把一个小康家业烧得一干二净。
好好一个家庭就这样急剧地瓦败冰消了。
从癫头和尚口里念出的这几句诗,就是甄家由荣到枯的“谶语”。
所谓谶语,是一种神秘的预示吉凶的预言。
勿庸解释,这是不科学也不足信的。
作者从自身经历和对社会的观察中,看到许许多多人事的兴衰,觉得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命运的力量在支配着,感到无可奈何,这就使他思想上染上浓厚的宿命论的色彩。
作者在全书开头插进一段甄家小荣枯的故事,是有深意的,它是全部《红楼梦》描写的贾家大荣枯的一个缩影。
甄士隐的出家也是对后采贾宝玉出家的一种暗示。
全书开始就造成一股悲剧气氛,即使后来写到贾家烈火烹油、穿花著锦的富贵荣华时,也常常有一种悲凉的气息透出来,使人预感到下场不妙。
这是一种极高明的艺术手法。
太虚幻境石牌坊联语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诗词鉴赏】书中第一回说,当年姑苏(现在苏州)城阊门外十里街仁清巷葫芦庙旁住着一位乡宦甄士隐。
此人摆脱名缰利索的员绊,在家里过着与世无争、逍遥自在的小康生活。
一日午睡,在梦中遇见一僧一道(即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有幸在他们手中见到那块顽石(通灵宝玉),又不知不觉地随着僧道到了“太虚幻境”,见到了石牌坊上这副对联。
佛教和道教是来历不同的两种宗教。
曹雪芹有意让和尚与道士同行,明显地带有调侃的意味,以增加小说的幽默感。
况且用了“太虚”、“茫茫”、“渺渺”字样,就明明告诉读者这是凭空虚拟的“假语村言”。
但是这种虚拟有它的根据,就是佛道两教都对社会人生抱着虚无否定的态度,认为世人对物质、精神生活的追求,以及由此导致的扰攘纷争,全是虚幻无意义的,只有清净无为,靠精神力量去寻求精神的解脱——成仙成佛,才是有意义的。
这副对联就反映了这种崇尚虚无的理论。
佛家的观点认为,世上万事万物,就其现象说似乎是真,是有;就其本质说是假,是无。
前者是世俗人的看法,所以称为“俗谛”;后者才是真理,所以称为“真话”。
这副对联就是本着这种唯心的理论来嘲笑世俗人的。
它隐含的意思是:社会上的人们慕富厌贫,为名为利,劳力劳心,强争苦夺,就是把假的误认为是真的,把真的反而当成了假的;把虚无误认为是实有,把实有反而当成虚无。
曹雪芹要批判否定他所厌恶的那个社会现实,不可能有更先进的理论,而佛道两家也是否定现实社会的,就自然成了曹雪芹现成的理论武器。
须要辨明的是,作者并不是要通过其著作来宣扬宗教教义,而是根据他的需要把某些宗教观念拿来为我所用。
曹雪芹是极其热爱生活、热爱人生的,否则他就不会竭一腔心血来写这样一部五彩摈纷的《红楼梦》了。
我们读《红楼梦》,主要应该看作者所描绘的那个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和众多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给我们的启示,而对带有虚无色彩的说教,则要在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清楚的认识。
贾雨村口吟联语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诗词鉴赏】贾雨村吟完那首单相思的诗后,兴犹未尽,“因又思及平生抱负,苦未逢时,及搔首对天长叹”,又吟出这联联语。
贾雨村是个利欲黛心的人,同时又才干优长,不是草包。
这种人正是封建社会名利场中富有竞争能力的好手。
即便在穷困落魄之时,他也按掐不住勃勃的野心。
在万家团圆的中秋月夜,他站在寂寞的葫芦庙里,对着冷月清浑,想着倾心的美人;又想到尚无出路,前程茫茫,念出这样联语,抒发自己大志难酬的情绪。
这副联语恰合他的身分。
这种“按头制帽”(清人张新之语)的手法,表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才能。
这副联语的高明处,还在于把贾雨村的“姓”和“字”自然巧妙地嵌了进去。
“求善价”的“价”,谐“贾”的音;“待时飞”的“时飞”恰是贾雨村的字.有人以为,上联的“玉”字隐指贾宝玉,隐喻宝玉后来被捕坐牢,黛玉忧忿而死,宝玉理想落空;下联的“钗”字隐指薛宝钗,隐喻宝钗安分守拙,但总想“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是否就是如此?可以聊备一说。
又有人据“钗于奁内待时飞”句说,将来贾家败落后,宝钗要落到贾雨村手里,给他做妾。
这种猜测倒是很有趣,可是嫌太牵强、武断了。
贾雨村对月口占五言律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
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
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
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诗词鉴赏】这首诗出现在第一回中。
甄士隐家隔壁的葫芦庙里寄居着一个贫困落魄的书生贾雨村。
此人相貌魁伟,气度不凡,很得甄士隐的赏识。
一日在甄家书房里,偶然瞥见甄家的丫鬃娇杏在院内掐花。
这个娇杏因家主人常提起贾雨村,就回头多看了他两眼,贾雨村便以为娇杏看中了自己,狂喜不禁,回到庙里就害起了单相思。
这首诗便是他中秋夜对月随口吟出的抒怀之作。
贾雨村在《红楼梦》中不是个无足轻重的角色。
他赖甄士隐的慷慨资助赴京应举,名登金榜,穿戴着猩袍乌纱,得意洋洋地回来当了知府。
不久因“贪酷之弊”,被政敌搞掉,又变成平民,做了林黛玉的蒙师。
后来又靠走贾政的“后门”,起复做官,由于善于钻营,在官场中爬上得高位置。
脂砚斋的批语说他是王莽、曹操一类人物,可能在贾家败落时,他还要有一番恩将仇报、落井下石的表演,可惜曹雪芹的书只给我们留下八十回,高鹗续作的后四十回又没完全体现作者原意,我们无法知道其具体情节了。
从书的前几回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此人野心勃勃,城府极深,喜怒不形于色,心狠手辣,敢作敢为,可说是个乱世之*雄。
在吟上面这首诗时,他还是个旅居僧房,向和尚讨粥吃的穷措大,所以看见个长得周正一点的丫鬟也使他动心,一厢情愿地想入非非。
这首诗准确地反映了一个穷秀才向慕女色及荣华富贵的心理。
诗写得挺像样,说明贾雨村很有才学。
破足道人念的《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 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诗词鉴赏】这首歌出现在第一回中。
甄士隐家业破败后,夫妻俩到乡下田庄里生活。
又赶上“水旱不收,鼠盗蜂起”,不得安身,只好变卖了田产,投奔到岳父家。
其岳父又是个卑鄙贪财的人,把他仅剩的一点银子也半哄半赚地弄到自己手里。
甄士隐“急忿怨痛”、“贫病交攻”,直正走投无路了。
一天,他拄着拐杖走到街上,突然见一个“疯癫落脱、麻履鹑衣”的破足道人走过来,叨念出这首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