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赏析精选
《一剪梅》阅读赏析及诗歌鉴赏

《一剪梅》阅读赏析及诗歌鉴赏《一剪梅》阅读赏析及诗歌鉴赏引言:《一剪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此词作于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
以下就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李清照《一剪梅》阅读赏析及诗歌鉴赏,欢迎大家阅读和借鉴!一剪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阅读赏析题】(1)、“红藕”“玉簟”不仅表明秋天已至,进一步发掘,它的深刻意蕴是什么呢?(2)、“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在孤寂中所想到的排遣寂寞的方法,她排遣掉寂寞了吗?(3)、“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一个倒装句,其意味是什么?(4)、“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意义分析:(5)、领略词人“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中所表露的旖旎、纯洁、心心相印的爱情。
(6)、名句赏析:“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参考答案】(1)、“红藕香残”,虽然是表明秋天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玉簟秋”,虽然是暑退秋来,所以竹席也凉了,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
“红藕香残”——从客观景物来表现秋的到来。
“玉簟秋”——从主观感受表达秋的到来。
(2)、轻:轻手轻脚。
怕惊动别人、小心翼翼。
独:借泛舟以消愁,非闲情逸致的游玩。
过去和夫君双双泛舟,充满诗情画意,今天独自击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呢?独:——如果丈夫在家,夫妻一起去划船该多好啊!(3)、顺序: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思及谁寄锦书来谁——赵明诚谁寄——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不管白日月夜,无论舟上楼中,萦绕于词人心头。
(4)、1、写眼前之景,花落水流,与“红藕香残”、“独上兰舟”相拍合;2、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无可奈何花落去,水流无限似侬愁(5)写自己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及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的,足见两心相印。
《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原文及翻译赏析

《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原文及翻译赏析《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原文及翻译赏析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原文明代:唐寅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
赏心乐事共谁论?花下销魂,月下销魂。
(忘了一作:孤负;误了一作:虚负)愁聚眉峰尽日颦,千点啼痕,万点啼痕。
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译文深闭房门隔窗只听雨打梨花的声音,就这样辜负了青春年华,虚度了青春年华。
纵然有欢畅愉悦的心情又能跟谁共享?花下也黯然神伤,月下也黯然神伤。
整日里都是眉头紧皱如黛峰耸起,脸上留下千点泪痕,万点泪痕。
从早晨到晚上一直在看着天色云霞,走路时想念你啊,坐着时也是想念你!注释一剪梅:词牌名,又名“腊梅香”“玉簟秋”等。
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六句、三平韵。
赏心乐事:欢畅的心情,快乐的事情。
论:说。
销魂:黯然神伤。
颦(pín),皱眉。
啼痕:泪痕。
赏析《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是明代词人、一代文豪唐寅,即唐伯虎以女子口吻所作的一首闺怨词。
这首词的佳处不只在于词句之清圆流转,其于自然明畅的吟诵中所表现的空间阻隔灼痛着痴恋女子的幽婉心态更是动人。
唐寅轻捷地抒述了一种被时空折磨的痛苦,上下片交叉互补、回环往复,将一个泪痕难拭的痴心女形象灵动地显现于笔端。
上片首句,即以重重门关横亘在画面上,它阻断了内外的联系,隔绝了春天,从而表明思妇对红尘的自觉放弃,对所思之人的忠贞挚爱。
以下五句,似乎是思妇的内心独白,但更像“画外音”,是对“深闭门”情节的议论。
“深闭门”是思妇的特定行为:她藏于深闺,将一切都关在门外,正见其相思凄楚之难堪。
这空间的阻隔,既无情地拉开着恋者的距离,而空间的阻隔又必然在一次次“雨打梨花”、春来春去中加重其往昔曾经有过的“赏心乐事”的失落感;至若青春年华也就无可挽回地在花前月下神伤徘徊之间被残酷地空耗去。
时间在空间中流逝,空间的凝滞、间距的未能缩却花开花落,人生便在等待中渐渐消逝。
李清照一剪梅赏析4篇

李清照一剪梅赏析4篇《一剪梅》全词以女性特有的沉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展示出一种婉约之美,格调清新,意境幽美,称得上是一首工致精巧的别情佳作。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李清照一剪梅赏析,欢迎大家参考!李清照一剪梅赏析1这首词是写闺情的。
这首词笔调清新,风格细腻,耐人寻味。
上片主要写女词人的独居生活。
“红藕香残”是以点代面的写法,因为荷花既已凋谢,其它草之花就更难见到了,这就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再深一层说,季节的变迁,还会使女词人产生丈夫离家日久的感觉,使她觉得孤独寂寞。
“玉簟秋”,也不止是说天气变凉,跟她独守空房关系倒更为密切,也是表现她的孤独感的。
于是她想到了一个排遣寂寞的方法:“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这个“独”字用的很妙,这是背面敷粉的写法,其正面意思是,如果丈夫在家,夫妻一同去划船该多么快乐啊。
正因为如此,她人在船上,心里却仍然想着丈夫,想到丈夫的信该到家了,甚至猜到信中会告诉她归来的日期,这又给予她很大的安慰。
这样一想,她仿佛觉得自己身处西楼上,望着天上的月儿,在计算着丈夫离家的日子。
忽然间,女词人又回到现实中来,“花自飘零水自流”,这是写她在舟中所见。
花飘水流,是物的自在之态,女词人见此景象,极为伤怀,但花和水却不理会她的情怀,依旧不停地飘落,不停地流逝。
词中“自”字也很妙,女词人移情于物又转过来借物抒情而炼字,表达了韶光易逝的感慨。
由此再转入直白:“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这是把夫妻双方合在一起写,表明女词人也很理解丈夫此刻的心情,是女性的细腻处。
但这不过是一种铺垫,词的主旨其实落在最后两句上:“情”至于要用“计”来“消除”它,其重可知;然而又“无计可消除”,其深可见。
这是女词人特有的深婉细腻的风格的具体表现。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两句表现了李清照特有的语言风格;用平常的字眼表现新奇的意境。
“眉头”是人的感情外露的地方,别人看得见的,而藏在“心头“的感情别人却看不见。
按常理来说,愁锁眉间和愁情在心是完全一致的,唯其在心,发而为形,才有愁锁眉间之态。
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原文翻译及赏析精篇五篇

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原文翻译及赏析精篇五篇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原文翻译及赏析篇一原文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红满苔阶绿满枝,杜宇声声,杜宇声悲!交欢未久又分离,彩凤孤飞,彩凤孤栖。
别后相思是几时?后会难知?后会难期?此情何以表相思?一首情词,一首情诗。
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
赏心乐事共谁论?花下销魂,月下销魂。
愁聚眉峰尽日颦,千点啼痕,万点啼痕。
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古诗简介《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是明代书画家、文学家唐寅的词作。
此词以女子声口,写离别相思之情。
上片表现思妇对所思之人忠贞挚爱的心理,下片正面描写为情感而自我封闭状态中的思妇形象。
全词轻捷地抒述了一种被时空折磨的痛苦,上下篇交叉互补、回环往复,将一个泪痕难拭的痴心女形象灵动地显现于笔端。
翻译/译文深闭房门听窗外雨打梨花的声音,就这样辜负了青春年华,虚度了青春年华。
纵然有美好愉快的心情能跟谁共享?花下也黯然神伤,月下也黯然神伤。
整日里都是眉头紧皱如黛峰耸起,脸上留下千点泪痕,万点泪痕。
从早晨到晚上一直在看着天色云霞,行走时想念您啊,坐着时也是想念您!注释⑴一剪梅:词牌名,又名“腊梅香”“玉簟秋”等。
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六句、三平韵。
⑵“雨打梨花”句:借用宋人李重元《忆王孙·春词》结末成句。
⑶孤负:同“辜负”。
⑷赏心乐事:欢畅的心情,快乐的事情。
南朝宋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八首序》云:“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
”论(lún):说。
⑸销魂:黯然神伤。
⑹“愁聚”句:意为整日眉头皱蹙如黛峰耸起。
愁聚眉峰,语出宋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句。
颦(pín),皱眉。
⑺啼痕:泪痕。
⑻“晓看”句:两个“看”字实系无意义举止,乃特定心态的外现行为。
创作背景唐寅生平多出入声色场合,尤其是因科场案受牵连入狱被贬后,其生命轨迹已经远离传统士大夫阶层,因此在他的笔下,以女性为题材的作品甚多,此词即为其中之一。
《一剪梅》鉴赏及阅读赏析

《一剪梅》鉴赏及阅读赏析《一剪梅》鉴赏及阅读赏析引言:《一剪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是一首思念丈夫“别愁”的词,以下就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一剪梅》鉴赏及阅读练习,欢迎大家阅读和借鉴!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朝代:宋代作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鉴赏这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
这首词在黄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李清照写给新婚未久即离家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她诉说了自己独居生活的孤独寂寞,急切思念丈夫早日归来的心情。
伊世珍《琅嬛记》说:“易安结褵(婚)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作者在词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语言表现出具体可感、为人理解、耐人寻味的东西。
词的上阕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写荷花凋谢、竹席浸凉的秋天,空灵蕴藉。
“红藕”,即粉红荷花。
“玉簟”,是精美的竹席。
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萧疏秋意的时节,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
表面上写出荷花残,竹席凉这些寻常事情,实质上暗含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人去席冷”之意境。
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赞美此句“有吞梅嚼雪,不失人间烟火气象”。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写其白天泛舟水上之事:词人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自划着小船去游玩。
“轻解”与“独上”,栩栩如生地表现出她的神态、举动。
“轻”,写手脚动作的轻捷灵敏,表现出生怕惊动别人,小心而又有几分害羞的少妇心情。
正因为是“轻”,所以谁也不知道,连侍女也没让跟上。
“独”字就是回应上句的“轻”字,点明了下阕“愁”字的症结。
“独上兰舟”,正是她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闲情逸致的游玩。
昔日也许双双泛舟,而今独自击楫,恩爱情深、朝夕相伴的的丈夫久盼不归,怎不教她愁情满怀。
【全宋词】《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宋词赏析

【全宋词】《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宋词赏析【作品介绍】《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此词作于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
作品以其清新的格调,女性特有的沉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给人以美的享受,是一首工致精巧的别情词作。
【原文】一剪梅红藕香孤玉簟[diàn]秋①,轻解罗裳,富豪之家上兰舟②。
云中谁递锦书去③?雁字回去时,月八十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解】①玉簟(diàn)秋:意谓时至深秋,精美的竹席已嫌清冷。
②兰舟:《太平广记》卷下谓:木质柔软而存有香味的木兰一棵就是制作舟船的不好材料,诗家遂以木兰舟或兰舟为舟之美称。
一说道“兰舟”特指呼吸的床榻。
③锦书:对书信的一种美称。
《晋书·窦滔妻苏氏传》云:苏蕙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其被徙流沙的丈夫窦滔。
这种用锦织成的字称锦字,又称锦书。
【词牌格律】[词牌说明]一剪梅,双调小令,六十字,存有前后阕句句用叶韵者,而李清照此词上下片各三仄韵,应属其变体。
每句用收平,声情低抑。
此阳入因李清照这首词而又名“玉簟秋”。
[格律对照]中仄差强人意中仄元显恭。
红藕香残玉簟秋。
中仄差强人意,中仄差强人意。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中平中仄仄差强人意,中仄差强人意,中仄差强人意。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中仄差强人意中仄元显恭。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中仄差强人意,中仄差强人意。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中平中仄仄差强人意,中仄差强人意,中仄差强人意。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格律表明]平,填平声字;仄,填仄声字(上、去或入声);中,可平可仄;加黑体字有韵脚所在。
【白话译文】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赏析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赏析一】以灵巧之笔抒写眷眷之情——析李清照的《一剪梅》这首词在黄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
伊世珍《琅嬛记》说:“易安结褵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最近,电影《李清照》沿袭了伊世珍之说,当赵明诚踏上征船出行时,歌曲就唱出《一剪梅》的“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我认为把这首词理解为送别之作,于词意不尽相符,就是“轻解罗裳”两句,也难解释得通。
“罗裳”,不会是指男子的“罗衣”,因为不管是从平仄或用字看,没有必要改“衣”为“裳”。
“罗裳”无疑是指绸罗裙子,而宋代男子是不穿裙子的。
要是把上句解为写李清照,下句写赵明诚,那么,下句哪来主语?两者文意又是怎样联系的呢?看来,应该以《花庵词选》题作“别愁”为宜。
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后,夫妻感情甚好,家庭生活充满了学术和艺术的气氛,十分美满。
所以,两人一经离别,两地相思,这是不难理解的。
特别是李清照对赵明诚更为仰慕钟情。
这在她的许多词作中都有所流露。
这首词就是作者以灵巧之笔抒写她如胶似漆的思夫之情的,它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在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
词的开头是:红藕香残玉簟秋。
写出时间是在一个荷花凋谢、竹席嫌凉的秋天。
“红藕”,即红色荷花。
“玉簟”,是精美的竹席。
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时节,指出就是这样一个萧疏秋意引起了作者的离情别绪,显示出全词的倾向性。
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
如“红藕香残”,虽然是表示出秋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玉簟秋”,虽然是暑退秋来,所以竹席也凉了。
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
就表现手法及其含义来看,这一句和南唐李璟《浣溪沙》的首句:“菡萏香销翠叶残”相类似。
李清照《一剪梅》翻译及赏析(精选8篇)

李清照《一剪梅》翻译及赏析李清照《一剪梅》翻译及赏析(精选8篇)这首词作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别情词作。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李清照《一剪梅》翻译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清照《一剪梅》翻译及赏析篇1一剪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diàn)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译文】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
天空中燕群排成队形飞回来,(有没有)传回谁的家书?鸿雁飞回的时候,(转眼间)已是夜晚,如洗的月光倾泻在西楼,(我这在这盼望着)。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飘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赏析】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
伊世珍《琅寰记》说;“易安结缡末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最近,电影《李清照》沿袭了伊世珍之说,当赵明城踏上征船出行时,歌曲就唱出《一剪梅》的“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我认为把这首词理解为送别之作,与词意不尽相符,就是“轻解罗裳”两句,也难解释得通。
“罗裳”,不会是指男子的“罗衣”,因为不管是从平仄或用字看,没有必要改“衣”为“裳”。
“罗裳”无疑是指绸罗裙子,而宋代男子是不穿裙子的。
要是把上旬解为写李清照,下句写赵明诚,那么,下句哪来主语?两者文意又是怎样联系的呢?看来,应该以《花庵词选》题作“别愁”为宜。
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后,夫妻感情甚好,家庭生活充满了学术和艺术的气氛,十分美满。
所以,两人一经离别,两地相思,这是不难理解的。
特别是李清照对赵明诚更为仰慕钟情,这在她的许多词作中都有所流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剪梅赏析精选 一剪梅 赏析精选 李清照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 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 心头。
这首词,根据题名为元人伊世珍作的《瑯缳(纟换女)记》引《外传》云: "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 以送之。
"但如王学初在《李清照集校注》中所指出:"清照适赵明诚 时, 两家俱在东京, 明诚正为太学生无负笈远游事。
此则所云, 显非事实。
" 何况《瑯缳(纟换女)记》本是伪书,所引《外传》更不知为何书,是不足为据 的。
玩味词意,这首词决不是作者与赵明诚分别所写,而是作于远离后。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
一些词评家,或称此句 "游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或赞赏其"精绣特绝"。
它的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 下半句"玉簟秋"写室 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说明这是"已凉天气未寒时"。
全 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
花开花落 既是自然景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液化死凄 凉独处的内心感受。
这一兼写户内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 一开头就 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它的感情色彩。
上阕共六句,接下来的五句顺序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 所生之情。
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 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
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 "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
接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两句, 构成一种目断神迷的意境。
按顺序,应是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而 思及谁寄锦书来。
"谁"字自然时暗指赵明诚。
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 圆; 雁子空回, 锦书无有, 所以有"谁寄"之叹。
说"谁寄",
1/6
又可说时无人寄也。
回文织锦、雁足传书,诗词 中滥熟故典。
易安在这里无意于用典,不过拈取现成辞藻写入句中,习用故 不觉耳。
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 足传书的遐想。
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部分白日或月夜,也 无论在舟上或楼中,都是萦绕于词人心头的。
词的换头"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
它既是 即景, 又兼比兴。
其所展示的花落水六之景, 时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 "独上兰舟"两句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 给人以"无可奈何花落去"之感,以及"水流无限似侬愁" 之恨。
词的下阕就从这一句自然过渡到后面的五句,转为纯抒情怀、直吐胸臆的 独白。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 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的,以见两心之 相印。
这两句也是上阕"云中"句的补充和引申,说明尽管天长水远, 锦书未来,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致,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
前人 作品中也时有写两地相思的句子 , 如罗邺的 《雁二首》 之二"江南江北多离别, 忍报年年两地愁", 韩幄的《青春》诗"樱桃花谢梨花发,肠断青春两处愁"。
这两句词可 能即自这些诗句 化出,而一经熔铸、裁剪为两个句式整齐、词意鲜明的四字句,就取得脱胎 换骨、点铁成金的效果。
这两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
合起来看,从" 一种相思"到"两处闲愁", 是两情的分合与深化。
其分合表明此 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则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 愁"。
下句"此情无计可消",紧接这两句。
正因人已分在两处, 新已笼罩深愁,此情句当然难以排遣,而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了。
这首词的结拍三句, 是历来为人称道的名句。
王士禛在 《花草蒙拾》 中指出, 这三句从范仲淹《御街行》"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脱胎 而来,而明人俞彦《长相思》"论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两句, 又是善于盗用李清照的词句。
这说明, 诗词创作虽忌模拟, 但可以点化前人语句, 使之呈现新貌,融入自己的作品之中。
成功的点化总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仅 变化原句,而且高过原句。
李清照的这一点化,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王士禛也 认为范句虽为李句所自出,而李句"特工"。
两相对比,范句比较平实 板直,不能收醒人眼目的艺术效果;李句则别出巧思,以"才下眉头,却上 心头?;这样两句来代替"眉间心上, 无计相回避"的平铺直叙, 给人以
2/6
眼目一新之感。
这里, "眉头" 于 "心头"相对应," 才下"与"却上"成起伏, 语句结构既十分工整, 表现手法也十分 巧妙,因而就在艺术上由更大的吸引力。
当然,句离不开篇,这两个四字句只是 整首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非一枝独秀。
它有赖于全篇的烘托,特别因与前 面另两个同样工巧的四字句"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前后映衬, 而相得 益彰。
同时, 篇也离不开句, 全篇正因这些醒人眼目的句子而振起。
李廷机的 《草 堂诗余评林》称此词"语意飘逸,令人省目",读者之所以易于为它的 艺术魅力所吸引,其原因在此。
3/6
4/6
5/6
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