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一剪梅》赏析

合集下载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红藕香残玉簟秋,①轻解罗裳,②独上兰舟。

③云中谁寄锦书来,④雁字回时,⑤月满西楼。

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①玉簟(dian电)秋:从竹席上感到了秋天的凉意。

玉簟,华贵的竹席,光泽如玉的竹席。

②罗裳:质地轻细的丝织的衣裳,一般指女子所用,但也可指男子衣物,如《黄庭内景经》:“同服紫衣,飞罗裳。

”③兰舟:即木兰舟。

因木兰的舟坚而且香,诗家遂以为舟的美称。

④锦书:即帛书。

锦是彩色花纹的丝织品。

这里是书信的美称。

相传鸿雁能传书信。

《汉书·苏武传》:“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以系帛书。

”⑤雁字:雁群飞行时排成“一”字或“人”字,所以叫“雁字”。

【译文】红色的荷花已经凋谢,仅留一丝残香;素白的竹席里透出凉意,仿佛充满秋天的忧愁。

我轻轻地解下轻柔的丝裙,(换上秋装),孤独地登上美丽的兰舟。

南归的秋雁从云中掠过,却没有将锦书捎回,只有那凄冷的月光溢满西楼。

容貌如鲜花一样容易凋零,青春象流水一样一去不回头。

同样一种相思,化作两处的闲愁。

难以排遣的,是共同拥有的那份相思之情,刚离开紧蹙的眉头,却又到了烦乱的心头。

【集评】明·杨慎:“离情欲泪。

读此始知高则诚、关汉卿诸人,又是效颦。

”(杨慎批点本《草堂诗余》卷三)明·王世贞:“李易安:‘此情无计可消除,方下眉头,又上心头。

’可谓憔悴支离矣。

”(《弇州山人词评》)明·茅暎:“香弱脆溜,自是正宗。

”(《词的》卷三)明·张丑:“易安词稿一纸,乃清秘阁故物也,笔势清真可爱。

此词《漱玉集》中亦载,所谓离别曲者耶。

”(《清河书画舫》中集)明·李廷机:“此词颇尽离别之情。

语意飘逸,令人省目。

”(《草堂诗余评林》卷二)明·杨金:“惟锦书、雁字,不得将情传去,所以一种相思,眉间心头,在在难消。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红藕香残玉簟秋1,轻解罗裳2,独上兰舟3,云中谁寄锦书来4,雁字回时5,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1.玉簟(音dian)秋:从竹席上感到秋天的凉意。

玉簟,华贵的竹席,光泽如玉的竹席。

2.罗裳:质地轻细丝织的衣裳,一般指女子所用,但也可指男子衣物,如《黄庭内景经》:“同服紫衣,飞罗裳。

”3.兰舟:即木兰舟。

因木兰的舟紧而且香,诗家遂以为舟的美称。

4.锦书:即帛书。

锦是彩色花纹的丝织。

这里是书信的美称。

相传鸿雁能传书信。

《汉书·苏武传》;“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以系帛书。

”5.雁字:雁群飞行时排成“一”字或“人”字,所以叫“雁字”。

【译文】粉红的荷花凋谢了,只有一缕芳香残留,如玉的竹席有了凉意,使人感受到了新秋。

换下轻柔的夏日丝裙,独自登上美丽的木舟。

云中的鸿雁呵,你可否带来对我的问候?你排成人字在云头,却空有月光洒满西楼。

花儿凋谢了,水儿在流,同样的相思惹起两处的闲愁。

这种情意呀,无法消抹,才平整了眉头,却悄然上了心头。

【赏析】李清照是在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与太学生赵明诚成婚。

传说婚后不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此说多为今日之学者所不取。

如今人王仲闻在《李清照集校注》中说:“清照适赵明诚时,两家俱在东京,明诚正为太学生,无负笈远游事”。

陈祖美认为写作于崇宁二年(1103)深秋,时诏禁元祐党人子弟居京,父格非已被列入奸党,清照被迫回娘家济南府章丘明水,可成一说。

清人梁绍壬评此词一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七字,“便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其寻常不经意语出”。

以“寻常不经意语”(红藕玉簟本寻常物象),一加“香残”,一加“秋”字,便觉满目憔悴,秋风秋雨愁煞人。

“轻解罗裳”见季候、见人物。

“独”字见心情。

“兰舟”与“罗裳”相似,皆为美好之物以衬美好之人。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赏析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赏析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赏析红藕香残玉簟秋①,轻解罗裳,独上兰舟②。

云中谁寄锦书来③?雁字回时④,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①红藕:红色的荷花。

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②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兰舟:用木兰木造的舟,诗词中多只泛用作舟的美称。

③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

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

④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译文】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

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

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

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鉴赏】这首词的创作时间,是一个首先要辨明的问题。

根据题名为元人伊世珍作的《琅嬛记》引《外传》云:“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有的词选认为,此说“和作品内容大体符合。

上片开头三句写分别的时令和地点;下片起句‘花自飘零水自流’回应这三句。

这些都是写分别时情景,其他各句是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见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选》)。

有的选本则认为,“就词的内容考察,是写别后的思念,并非送别”;开头三句也是写“别离后”的情景(见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李清照诗词选注》、1982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选注》)。

玩味词意,比较两说,似以后一说为胜。

首先,《琅嬛记》的记述本不可靠,如王学初在《李清照集校注》(197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中所指出:“清照适赵明诚时,两家俱在东京,明诚正为太学生,无负笈远游事。

[一剪梅李清照拼音版]词一剪梅李清照赏析

[一剪梅李清照拼音版]词一剪梅李清照赏析

[一剪梅李清照拼音版]词一剪梅李清照赏析《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得作品。

此词作于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寄寓着词人不忍离别得一腔深情,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于情海之中得纯洁心灵。

下面是词一剪梅李清照赏析,请参考!全词以女性特有得沉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得表现方式,展示出一种婉约之美,格调清新,意境幽美,称得上是一首工致精巧得别情佳作。

原文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_作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整体赏析此词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

它得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啦点染作用,说明这是“已凉天气未寒时”(韩偓《已凉》)。

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

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得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得内心感受。

这一兼写户内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得起句,一开头就显示啦这首词得环境气氛和它得感情色彩,受到啦后世词评家得极力赞赏。

上阕共六句,接下来得五句按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

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得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

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得悬念。

词人独上兰舟,本想排遣离愁;而怅望云天,偏起怀远之思。

这句,钩连上下。

它既与上句衔接,写得是舟中所望、所思;而下两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则又由此生发。

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得遐想。

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得情思和遐想,不分白日或月夜,也无论在舟上或楼中,都是萦绕于词人心头得。

这首词上阕得后三句,与其他词人一些词句所抒写得情景极其相似。

如温庭筠《菩萨蛮》“玉楼明月长相忆”,冯延巳《三台令》“明月,明月,照得离人愁绝”,李《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晏殊《诉衷情》“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秦观《减字木兰花》“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以及郑文妻孙氏《忆秦娥》“日边消息空沉沉,画眉楼上愁登临”。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阅读赏析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阅读赏析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阅读赏析《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阅读赏析一般赏析古诗词都会伴随一些诗词阅读训练,这样有助于引导和启发,进而再进行赏析。

这篇一剪梅阅读及赏析,以供同学们练习、理解和感悟!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蕈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①红藕:红色的荷花。

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②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兰舟:此处为床的雅称。

③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

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

④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⑤月满西楼:意思是鸿雁飞回之时,西楼洒满了月光。

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意思是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

⑦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意思是,眉上愁云刚消,心里又愁了起来。

译文: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

轻轻的脱下罗绸外裳,一个人独自躺上眠床。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

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

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一剪梅阅读及赏析由小编整理,仅供参考:【赏析】这首词作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别情词作。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

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

意境清凉幽然,颇有仙风灵气。

闺怨诗:李清照《一剪梅

闺怨诗:李清照《一剪梅

【导语】闺怨诗⼤多都描摹细腻,刻划⼊微,缠绵绯恻、沉郁感⼈。

⼏乎所有的诗⼈都写过这⽅⾯的诗篇,⽽且不乏名篇佳构。

下⾯是为⼤家带来的:闺怨诗:李清照《⼀剪梅•红藕⾹残⽟簟秋》原⽂翻译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剪梅•红藕⾹残⽟簟秋宋代:李清照红藕⾹残⽟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满西楼。

花⾃飘零⽔⾃流。

⼀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头。

译⽂荷已残,⾹已消,冷滑如⽟的⽵席,透出深深的凉秋。

轻轻的脱下罗绸外裳,⼀个⼈独⾃躺上眠床。

仰头凝望远天,那⽩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字,⼀⾏⾏南归时候。

⽉光皎洁浸⼈,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顾地飘零,⽔,⾃顾地漂流。

⼀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隐隐缠绕上了⼼头。

注释红藕:红⾊的荷花。

⽟簟(diàn):光滑似⽟的精美⽵席。

裳(cháng):古⼈穿的下⾐,也泛指⾐服。

兰⾈:此处为船的雅称。

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百四⼗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词凄婉。

后⼈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

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字或“⼈”字,诗⽂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雁。

⽉满西楼:意思是鸿雁飞回之时,西楼洒满了⽉光。

⼀种相思,两处闲愁:意思是彼此都在思念对⽅,可⼜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独⾃愁闷着。

才下眉头,却上⼼头:意思是,眉上愁云刚消,⼼⾥⼜愁了起来。

创作背景 这⾸词的创作时间,是⼀个⾸先要辨明的问题。

根据题名为元⼈伊世珍作的《琅嬛记》引《外传》云:“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剪梅》词以送之。

”有的词选认为,此说“和作品内容⼤体符合。

赏析 这是⼀⾸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

这⾸词在黄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李清照写给新婚未久即离家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她诉说了⾃⼰独居⽣活的孤独寂寞,急切思念丈夫早⽇归来的⼼情。

《一剪梅》原文及赏析

《一剪梅》原文及赏析

《》原文: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赏析一:下阕花自飘零水自流,言眼前的落花流水可不管你的心情如何,自是飘零东流。

其实,这一句含有两个意思:花自飘零,是说她的青春象花那样空自凋残;水自流,是说她丈夫远行了,象悠悠江水空自流。

只要我们仔细玩味,就不难发觉,李清照既为自己的红颜易老而感慨,更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而让它白白地消逝而伤怀。

这种复杂而微妙的感情,正是从两个自字中表现出来的。

这就是她之所以感叹花自飘零水自流的关键所在,也是她俩真挚爱情的具体表现。

当然,它所喻的人世的一切诸如离别,均给人以无可奈何之感。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由己及人,互相思念,这是有情人的心灵感应,相互爱慕,温存备致,她想到丈夫一定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

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二人心心相印、情笃爱深,相思却又不能相见的无奈思绪流诸笔端。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种相思之情笼罩心头,无法排遣,蹙着的愁眉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其内心的绵绵愁苦挥之不去,遣之不走。

才下、却上两个词用得很好,把真挚的感情由外露转向内向,迅疾的情绪变化打破了故作平静的心态,把相思之苦表现得极其真实形象,表达了绵绵无尽的相思与愁情,独守空房的孤独与寂寞充满字里行间,感人至深。

这和李煜《乌夜啼》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有异曲同工之妙境,成为千古绝唱。

总之,《一剪梅》笔调清新,风格细腻,给景物以情感,景语即情语,景物体现了她的心情,显示着她的形象特征。

词人移情入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耐人寻味。

李清照《一剪梅》赏析

李清照《一剪梅》赏析

李清照《一剪梅》赏析李清照《一剪梅》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李清照《一剪梅》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剪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⑴一剪梅:词牌名。

双调小令,六十字,有前后阕句句用叶韵者,而此词上下阕各三平韵,应为其变体。

每句并用平收,声情低抑。

此调因此词而又名“玉簟秋”。

⑵玉簟(diàn):光滑如玉的竹席。

⑶轻解:轻轻地提起。

罗裳(cháng):犹罗裙。

⑷兰舟:船的美称。

《述异记》卷下谓:“木兰洲在浔阳江中,多木兰树。

昔吴王阖闾植木兰于此,用构宫殿也。

七里洲中,有鲁班刻木兰为舟,舟至今在洲中。

诗家云‘木兰舟’出于此。

”一说“兰舟”特指睡眠的床榻。

⑸锦书:书信的美称。

《晋书·窦滔妻苏氏传》云:“前秦秦州刺史窦滔被徙流沙,其妻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窦滔,可宛转循环以读之,词甚凄婉,共八百四十字。

”这种用锦织成的字称锦字,又称锦书。

⑹雁字:雁群飞行时,常排列成“人”字或“一”字形,因称“雁字”。

相传雁能传书。

⑺飘零:凋谢,凋零。

⑻闲愁:无端无谓的忧愁。

⑼无计:没有办法。

译文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地提着丝裙,独自登上一叶兰舟。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那排成人字形的雁群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西边的亭楼。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漂流。

一种离别的相思,你我两个人,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遣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地缠绕上了心头。

【赏析】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清照《一剪梅》赏析
这首词是李清照用多情娟丽之笔书写的浪漫情怀,再现了沉溺在情海之中的缱绻思绪。

这首词从思想上来说,首先体现了夫妻人格上平等,是一对恩爱夫妻的相思之情。

这与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婚姻家庭观念背道而驰。

这一点,在词中有深情的表白:“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它体现了李清照夫妻感情的极其深厚、真挚,以及李清照对她丈夫的充分信任。

因为如果她对赵明诚感情淡薄,或有所怀疑,或者赵明诚有二心,就不会想象“云中谁寄锦书来”,而是必然发出“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或是“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的怨言。

所以,这里作者这样写,不言情而情已自见。

这种借写事来抒情,正是在艺术创作上最富有感染力的。

爱情是人类最崇高的感情之一,真爱不分阶级地位,没有金钱世俗名利夹杂,否则,就不叫爱情。

这是我们现代人对爱情的诠释。

古往今来,爱情是超越时空和阶级限制的。

在封建社会里,男人可以有三妻四妾,而女人只能从一而终,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感情平等。

但李清照是幸运的,和他的丈夫两相恩爱,互相思念着,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

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这样的断语,这样的心有灵犀,在封建社会是极其少有的。

像李清照这样从两方面来写出相思之苦的,也极为鲜见。

体现了她开朗的性格,善于为对方着想,与一般妇女的狭隘心胸不同。

其次,这首词也体现了李清照感情的自我封闭,不能向外人诉说的孤独哀愁。

这是封建社会闺中少妇处境的必然体现。

词中有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作为富贵官宦人家的贵妇人,她外出荡舟竟然不带仆人随从。

“此情无计可消除”,就是她真实心境的一种体现。

毕竟“情爱”两个字在封建神会是避讳的话题,尤其对于女性,是难以向外人启齿的。

所以,可怜的李清照就只能独吞相思之苦了。

当李清照满载着闺中少女的梦想步入婚姻的殿堂时,得到的是甜蜜的爱情,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又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

可怜她生不逢时,在封建社会里,“三从四德”、“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模式给两性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

妇女被禁锢在家中,服役于人,料理家务,就是连统治阶级的皇后也属被禁之列,更不用说李清照了。

当赵明诚外出做官时,她只能独守空房,无法和丈夫一起分享工作和生活的酸甜苦辣。

想当初她在一首《如梦令》中曾生动地记述她沉醉乘舟,尽兴游玩的情景,不仅归舟晚,还误入藕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情调欢快。

现如今却是“独上兰舟”,不仅无由消除相思之苦,反更显怅惘和忧郁。

再者,通过这首词,也让我们更深入地认识到李清照是一位柔情似水、细腻深沉、至情至性的女人。

离愁别绪,难舍难分,爱之愈深,思之愈切,“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在情感上形成一条跌宕起伏的波浪线,是相思愁苦挥之不去的魔绳。

爱的深沉哀婉,缠绵悱恻,是一种甜蜜的忧伤,只能偷偷地咀嚼。

更重要的是,李清照绝不是一般的只会叹息几句“贱妾守空房”的小妇人,她在空房里修炼着文学,直将这门艺
术炼得炉火纯青,于是这种最普通的爱情表达竟变成了千古绝唱,成了她向艺术高峰攀登的记录。

但爱情是沉甸甸的奢侈品,多用心细想,就会愁肠百结,心力憔悴。

而一个多情细腻敏感的人总是受伤很深,真应了“多情自古伤别离,更哪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时空总是在折磨有情人,天妒多情之人!
一个惆怅孤独的少妇,徘徊在家门前盼望自己远去的丈夫早归。

“红藕香残玉簟秋”,目睹屋外荷塘里荷花凋残,回屋倚靠竹席冰凉,一阵秋风袭来,不禁打了寒战,好冷啊。

此刻她多么需要丈夫的热烈拥抱,温柔呵护啊,而丈夫却远在千里之外,所以相思愁苦只能越来越重。

更难得的是他们二人除一般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还有更相投的事业结合点——金石研究。

他们是事业上的黄金搭档。

在不准自由恋爱,要靠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封建时代,他俩竟然达到了事业与爱情的完美结合,就像陆游的《钗头凤》为我们留下爱的悲伤一样,李清照却为我们留下了爱的甜美。

这个经典爱情故事是旖旎的、纯洁的、心心相印的,它和一般的单纯思夫或怨其不返,泾渭分明。

女主人公大胆地讴歌自己的爱情,毫不扭捏,更无病态成份,既像蜜一样的甜,也像水一样的清,磊落大方。

它和那些卿卿我我、扭捏作态的爱情,有质的不同。

“花自飘零水自流”,“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既为自己的红颜易老而感慨,更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而让它白白地消逝而伤怀,更是她满腔热忱,怀着无限柔情,执着等候夫婿归来的情感宣泄。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那么形象地反映李清照愁眉变化的情景,怪不得成为千古绝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