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后血清S100蛋白早期水平对生存出院的预测价值
血清中NSE及S100B蛋白检测对预测高胆红素血症早产儿胆红素脑损伤的临床意义

血清中NSE及S100B蛋白检测对预测高胆红素血症早产儿胆红素脑损伤的临床意义马菲;张蕾【期刊名称】《中国当代医药》【年(卷),期】2014(21)6【摘要】目的探索高胆红素血症早产儿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星形胶质源蛋白(S100B)的测定对预测早产儿发生胆红素脑损伤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日龄2~7 d内患高胆红素血症的早产儿112例作为观察组,另选择36例无胆红素血症的早产儿作为对照组,重氮法检测血清总胆红素(TBiL),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NSE及S100B蛋白.对部分患儿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测,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患儿NSE、S100B蛋白、TBiL等检测方法与BAEP检测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NSE、S100B蛋白及TBiL分别为(109.35±33.63)、(3.350±1.677)μg/L及(163.20±77.17) μmol/L,与对照组的(66.28±21.50)、(1.876±0.744)μg/L 及(75.84±36.36) μ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观察组NSE、S100B蛋白与TBiL之间呈正相关性.BAEP异常组与BAEP正常组TBiL分别为(299.90±88.30) μmol/与(303.20±61.20)μ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AEP异常组NSE、S100B蛋白分别为(144.33±33.06)、(4.259±1.195) μg/L,与BAEP正常组的(86.86±25.02)、(3.097±1.557) μ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患有高胆红素血症的早产儿根据TBiL水平判断BEAP的异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27);利用NSE、S100B蛋白预测患胆红素血症早产儿听力损害的临界点分别为110.56、3.606 μg/L,NSE、S100B蛋白、TBiL预测高胆红素血症早产儿听力损害的灵敏度分别为91.00%、88.67%、53.47%,特异度分别为78.46%、70.13%、42.88%,NSE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略优于S100B蛋白,两者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均显著高于TBiL (P=0.003).结论对患高胆红素血症的早产儿测定血清中NSE及S100B蛋白的含量对诊断早产儿胆红素脑损伤有重要价值,可作为临床上判断胆红素脑损伤的敏感指标.【总页数】4页(P4-7)【作者】马菲;张蕾【作者单位】河南省漯河市源汇区妇幼保健院,河南漯河462000;浙江省台州市中心医院,浙江台州318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2.6【相关文献】1.血清IL-6在高胆红素血症早产儿脑损伤中的临床意义 [J], 余增渊2.血清NSE联合颅脑MRI在预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脑损伤中的应用价值 [J], ZHANG Hao;LI Jiu-wei3.高胆红素血症足月新生儿血清NSE、脐血白蛋白水平对脑损伤的预测价值 [J], 阳华妹;邓毅;王丽;唐正荣;丘彦常;谢勇;蒙真;黄泺辛4.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血清NPY、S100B蛋白、B/A比值与胆红素脑损伤的关系[J], 代红;范小康5.血清NSE和S100B蛋白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脑损伤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作用 [J], 夏群;李磊;沈怀云;蔡荣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S100β临床意义20180201

5100口相关临床意义一、定义:S100蛋白是一种酸性钙结合蛋白,参与Ca z+信号转导,其生物半衰期为2h, 在体内代谢后经肾脏排出。
因其在中性PH条件下能溶于100%饱和硫酸铵中而得名。
S100由a、0两种亚基组成同二聚体或异二聚体。
S100aB和S1000B统称为S100B/S1000。
S100B蛋白集中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星状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周围神经系统的雪旺细胞,S100B蛋白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水平远较其他组织丰富,在脑组织中高达96%,是神经系统的特异性蛋白,也是脑神经胶质细胞完整性的特异标记蛋白。
血液中S100B蛋白含量相对稳定,与年龄和性别无关,健康成人平均浓度为50 pg/ml。
S100B蛋白通过肾脏代谢和排泄,半衰期30〜130 min,成人血清S100B 蛋白含量低于100pg/ml,儿童参考水平要比成年人略有增加。
S100B在细胞增生、细胞分化、肌肉收缩、基因表达、细胞分泌及细胞凋亡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低浓度S100B和高浓度S100B在神经系统发挥完全不同的生理学作用:在低浓度时,S100B对神经系统起营养和保护作用,能刺激神经元生长和增强神经元细胞的生存能力;在高浓度时,S100B具有神经毒性,通过增加表达促炎症细胞因子IL-6,诱导神经元细胞凋亡。
二、^临床意义:当脑损伤或血脑屏障受损时:脑脊液内S100B迅速升高,通过血脑屏障进入外周血,因此血清S100B蛋白可作为中枢神经系统受损的早期标志物。
(1)轻型颅脑损伤的早期辅助诊断:轻度脑损伤(mTBI)通常预后良好,临床上,对于mTBI的诊断主要依赖于病史、体格检查以及神经影像学方面的检查。
计算机断层扫描脑血管疾病的发病过程是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以及脉管系统受到损伤的过程。
mTBI在神经外科临床中占极大的比率,而mTBI患者的诊治仍依赖于患者的主观描述、GCS评分以及头颅CT检查。
头颅CT发现颅脑损伤的患者在临床中基本可以明确诊断,但是仍有许多头颅CT检查为阴性的患者的诊断需要临床医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患者的主观描述做出判断,这样做出的诊断有一定的局限性。
血清S100A8、S100A9_水平与小儿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

血清S100A8、S100A9水平与小儿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马兵1,左继华2,张学丽3,李玉华1,崔树利1,刘建英41 承德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河北承德067000;2 平泉市医院急诊科;3 承德市双桥区妇幼保健院儿科;4 承德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儿科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S100钙结合蛋白A8(S100A8)、S100钙结合蛋白A9(S100A9)水平与小儿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
方法 选取70例RMPP患儿为RMPP组、80例普通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为GMPP组、50例健康体检儿童为对照组。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将RMPP患儿分为轻症组(n=36)、重症组(n= 34),根据预后将RMPP患儿分为预后良好组(n=43)和预后不良组(n=27)。
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血清S100A8、S100A9并比较各组二者水平变化。
分析S100A8、S100A9水平与RMPP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Logistic回归分析RMPP患儿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用曲线下面积评价血清S100A8、S100A9水平对RMPP患儿预后的预测效能。
结果 RMPP组血清S100A8、S100A9水平均高于GMPP组和对照组(P均<0.05),GMPP组血清S100A8、S100A9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
治疗前及治疗后7 d,重症组血清S100A8、S100A9水平均高于轻症组(P均<0.05);且两组治疗后7 d血清S100A8、S100A9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P均<0.05)。
治疗前及治疗后7 d,预后不良组血清S100A8、S100A9水平均高于预后良好组(P均<0.05)。
预后良好组治疗后7 d血清S100A8、S100A9水平低于治疗前(P均<0.05);但预后不良组治疗后7 d的血清S100A8、S100A9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2024年血清神经丝轻链蛋白对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预测价值》范文

《血清神经丝轻链蛋白对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预测价值》篇一一、引言心脏骤停(SCA)是一种紧急且致命的临床状况,其抢救过程中常依赖心肺复苏(CPR)技术。
尽管CPR能够使患者恢复自主循环,但多数患者可能面临神经系统并发症,包括认知障碍、脑功能减退等。
因此,对于心脏骤停后心肺复苏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进行预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近年来,血清神经丝轻链蛋白(NfL)作为一种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在神经功能损伤评估中逐渐受到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血清NfL对心脏骤停后心肺复苏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预测价值。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了近年来于我院接受心脏骤停后心肺复苏治疗的患者,共100例。
通过采集患者血清样本,测定血清NfL水平,并结合患者病情、年龄、性别等基本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研究采用随访方式,对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进行长期观察,并采用适当的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1. 血清NfL水平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关系本研究发现,心脏骤停后心肺复苏患者的血清NfL水平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密切相关。
血清NfL水平较高的患者,其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较差,而血清NfL水平较低的患者,其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相对较好。
这表明血清NfL水平可以作为评估心脏骤停后心肺复苏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指标之一。
2. 血清NfL水平的预测价值通过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观察,我们发现血清NfL水平对心脏骤停后心肺复苏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在随访期间,我们发现血清NfL水平较高的患者,其神经功能恢复较慢,甚至可能出现永久性损伤。
而血清NfL水平较低的患者,其神经功能恢复相对较快,预后较好。
因此,通过对患者血清NfL水平的检测,可以提前预测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3. 影响因素分析除了血清NfL水平外,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等因素也可能影响心脏骤停后心肺复苏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
本研究发现,年龄较大的患者和存在基础疾病的患者,其血清NfL水平较高,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较差。
心肺复苏质量指数对复苏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心肺复苏质量指数对复苏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近年来,针对心肺复苏(CPR)质量进行评估的方法已经不断更新和改进。
其中,心肺复苏质量指数(CPR Quality Index,CPR-QI)是一种融合了多种CPR参数的指标,可以综合反映CPR过程中的表现和质量,具有较高的评估价值和应用前景。
CPR-QI主要包括以下多项指标:胸外按压频率、胸外按压深度、胸外按压完全回弹、舌咬伤、口对口呼吸、手法转换次数等。
其中,胸外按压频率和深度是CPR操作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指标,其与患者预后结果密切相关。
一些研究表明,低CPR-QI值(表明CPR操作较差)与心跳复苏后死亡率和神经系统不良预后率呈显著正相关。
特别是在住院,CPR-QI对复苏后神经病变预后的评估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因此,通过CPR-QI指标的参考,医务人员可以及时调整CPR操作和方法,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复苏后的预后。
此外,CPR-QI指标的应用还可以为医务人员提供有关CPR操作的反馈和指导,有助于优化CPR治疗策略并提高复苏质量。
需要注意的是,CPR-QI指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不能充分反映CPR过程中的各项细节操作和医务人员的技能水平等。
为此,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CPR-QI指标的构建,并结合其他相关指标对CPR过程中的质量和治疗效果进行多方位、全面的评估分
析。
综上所述,CPR-QI是一项具有较高评估价值和应用前景的指标,可以为医务人员提供有关CPR操作的反馈和指导,有助于提高CPR治疗效果、改善患者复苏后的预后,为患者
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带来更多的保障。
s100检测原理(一)

s100检测原理(一)S100检测S100检测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验项目,它能够检测体液中的S100蛋白浓度,对于检测许多种疾病如神经系统疾病、肿瘤等都有一定的帮助。
S100蛋白S100蛋白是一种二价阳离子钙结合蛋白,它存在于多种细胞中,如神经元、胶质细胞、横纹肌细胞、黑色素细胞等。
因此S100蛋白也是许多疾病的标志物。
S100蛋白家族中有多个亚型,其中S100B和S100P常用于临床检测。
S100检测的原理S100检测的原理是利用抗体特异性的识别S100蛋白,将S100蛋白与标记物偶联,通过化学发光技术等方法,计量被抗体结合的标记物浓度,最终计算样本中的S100蛋白浓度。
S100检测通常采用ELISA (酶联免疫吸附)法或化学发光法等技术。
S100检测在疾病中的应用S100在许多疾病中都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以下是常见的几种情况:头颅创伤S100B是头颅创伤的敏感标志物之一,头颅创伤后S100B的浓度会升高,在判断颅脑损伤的程度、预测颅内出血等方面有较高的价值。
心肌梗死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会释放S100B蛋白,导致血浆中S100B浓度升高。
S100B检测可以帮助早期诊断心肌梗死,并对治疗和预后的评估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肿瘤S100A1在骨髓性白血病、恶性黑色素瘤等肿瘤中表现出来,并且S100A1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的生长、转移和预后密切相关。
因此,S100A1的检测在肿瘤的早期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总之,S100检测通过检测体液中S100蛋白的浓度,可以对一些疾病进行辅助诊断、评估治疗和预后。
S100的优缺点在临床应用中,S100检测有它的优缺点:优点•S100是一种易于检测的蛋白,且在疾病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因此S100检测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能够有效地辅助诊断和治疗。
•S100检测方法简便、快速、精准,可以通过常规检验设备进行操作,具有很高的可操作性。
缺点•S100蛋白并不是一种特异性指标,在不同的疾病中,S100蛋白的浓度变化可能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因此需要结合其他检测项目进行综合分析。
心肺复苏质量指数对复苏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心肺复苏质量指数对复苏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一种应用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等方法,以恢复心脏和呼吸功能的急救技术。
心肺复苏质量指数(CPR Quality Index,CPR-QI)是用于评估CPR操作质量的指标,它可以提供关于复苏患者后续预后的预测信息。
CPR的效果与复苏操作的质量密切相关。
心肺复苏质量指数作为评估CPR质量的常用指标,可以通过评价胸外按压力度、频率、深度,以及人工呼吸的通气量和频率等参数概括CPR操作质量。
研究表明,CPR质量的提高可以显著改善复苏患者的预后。
CPR-QI作为评估CPR操作质量和预测患者预后的指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CPR-QI可以帮助评估CPR操作的有效性。
胸外按压力度、频率和深度是影响CPR效果的重要因素。
通过观察和评估这些指标,可以判断CPR操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如果CPR质量指数较低,可能需要及时调整CPR操作的力度和频率,以提高胸外按压的效果,从而促进心脏有效循环的恢复。
CPR-QI对于指导CPR操作的实施非常重要。
CPR-QI对于预测复苏患者的后续预后也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研究表明,CPR操作质量与患者的生存率和神经功能恢复有关。
通过评估CPR-QI,可以提前判断复苏患者后续的预后。
较高的CPR-QI可能与较高的生存率和神经功能恢复率相关,而较低的CPR-QI则可能与较低的生存率和神经功能恢复率相关。
CPR-QI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预测患者后续预后的参考,从而为制定治疗方案和决策提供依据。
需要指出的是,CPR-QI只是评估CPR操作质量的一个指标,不能单独用于判断患者的预后。
其他因素,如患者的基础状况、原发病因、早期复苏干预等也会影响患者的预后。
在评估患者预后时,应综合考虑CPR-QI和其他相关因素,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心肺复苏质量指数作为评估CPR操作质量和预测患者预后的指标,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心肺复苏质量指数对复苏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心肺复苏质量指数对复苏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引言心肺复苏(CPR)是一种急救技术,用于挽救因心跳或呼吸停止而面临生命危险的人。
心肺复苏质量指数(CPR-QI)是评估心肺复苏质量的一种指标,通常包括胸外按压深度、频率、胸外按压暂停时间等因素。
在临床实践中,CPR-QI被用来评估心肺复苏的质量,并据此制定治疗方案。
本文旨在探讨CPR-QI对复苏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1. CPR-QI的影响因素CPR-QI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按压深度、按压频率、胸外按压暂停时间和通气比例。
研究表明,这些因素与心肺复苏的有效性密切相关。
按压深度不足、频率过快或过慢、按压暂停时间过长等均会影响心肺复苏的效果,降低患者的生存率和预后。
2. CPR-QI与复苏患者预后的关系多项研究表明,CPR-QI与复苏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
按压深度是CPR-QI中最为重要的指标之一。
研究发现,按压深度达到5厘米以上的患者生存率显著提高。
按压深度不足会导致心排出量减少、灌注压下降,进而影响患者的生存率。
按压频率过快或过慢也会影响心肺复苏的效果。
适当的按压频率能够提高心脏灌注和氧合,而频率过快或过慢均会影响心肺复苏的效果。
胸外按压暂停时间过长是心肺复苏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研究表明,胸外按压暂停时间超过10秒会导致患者存活率显著降低。
通气比例也是影响心肺复苏效果的重要因素。
适当的通气比例能够维持氧合和二氧化碳排出,而通气比例不当会引起二氧化碳潴留或低氧血症,影响复苏患者的预后。
3. CPR-QI的评估方法CPR-QI的评估主要通过监测设备来实现。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监测设备包括心脏除颤仪、心电监护仪、经胸超声等。
这些设备能够实时监测心肺复苏的各项指标,包括按压深度、按压频率、通气情况等,以及提供实时反馈和指导,帮助医护人员及时调整心肺复苏操作,提高心肺复苏的质量和效果。
4. CPR-QI的临床应用CPR-QI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价值。
根据CPR-QI的监测结果,医护人员可以及时调整心肺复苏操作,提高复苏效果,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存 组在 2 1、8 10 、24 h¥ 0 水平 明显低于死亡组 (<,1; 10的 R C曲线下 面积( U ) 0 0 (: P O )@¥0 O O A C 为 . 3尸 9
Oo 1 , S 0 .0 )以 10水平 015 gL作为诊断界点(uo 值 )R S .6  ̄ / ct f , O C后 2 10 C R后生存 出院的 阳性预 hS0 对 P
血 清 S0 10水平对评估患者生存 出院的预测具有重要 临床意义。 【 关键词】 心肺复苏 S0 白 10蛋 存 活 预测 . 【 中图分类号】 R 6 . 4 6 59 7 【 文献标识码】 A
Va u o e ry e es f e u l e f a l l v l o s r m S O p o en o p e i t s r i a d s h r e a t r u c sf l I 0 r t i t r d c u v v l i c a g fe s c e su c r i p l o a y r s s i t n U Ha - i g a d o u m n r e u ct i a o i l ,MI n AO n l, RE Ho g x a ,e 1 C P A 4 1 t We - i N n - i n t a .I U, L 0 s
Ac o d n o u vv ic a g o e t tr C R,al t e p t n s w r ii e n o t o g o p .T e c r i g t s r i a d s h r e l r d ah a e P f l h ai t e e d vd d i t w r u s h e v u s o s r m S 一 0 we e d t ce r s e t ey a 2 , 1 h 2 h 4 h atr ROS wi l a e f e u 10 r ee td e p ci l t h v 2 , 4 , 8 f e C t h
维普资讯
实用医药杂志 2O 0 8年 0 9月第 2 5卷 第 0 9期 Pa d& P am.o 52 o — 9N . rcJMe h r V l ,0 8 0 o 9 2 0
・
l 5 O2 ・
临床研究
心肺复苏后血清 S 0蛋 白 1 0 早 期水平对生存 出院的预测价值
李海玲
【 摘
・
论 著・
缪文丽
任红贤 林慧艳 顾晓峰
(0 4 1医院 I U。 东青 岛 2 6 7 ) C 山 6 0 1
要】 目的 探讨心肺复苏( P ) C R 后血清 S 0 10蛋白( lo 水平变化对患者生存出院的预测价值 。 so) 方 法 选择 2 5例经 C R 自主循环恢复 ( O C 后收入 I U的患者 , C R成功后生存 患者分 为生存组 l P R S) C 将 P 2
例, 院内病死患者为死亡组 1 3例。所有 患者均在 R S O C后 2 1 、4 4h分别采取静脉血 , 、22 、8 采用电化学发
光 免疫法检测 S O ; I0 同时收集入 I U后 2 h内I C 4 临床资料 , 计算各时 间段急性生理学 与慢 性健康状况 Ⅱ、 Ⅲ评分 ( P C EⅡ、I) AA H ] 及存 活概 率 (S 。结 果 ① 死亡 组 A A H 、1 I P) P C E1 1 评分 明显 高于生 存 组 ( < 1 1 P OO ) S G S评分 明显低于生存 组( < . ) 开始通气 时间、 O C时 间比生存组 明显 长( < . )② .1 ,P 、 C P 00 , 5 RS P 00 ; 5
l mmu o u n me r mo .At h s me i . e c ii a aa w r c l c e u n rt 4 p r d n lmi o ti me d e t e a t me t l c l d t e e o l td d r g f s h n e i i 2 h e o i
Hopt ,Qnd o 26 7 , h a sil iga 6 0 C i a 1 n 【 src] Obet e T ea a h fcso eu rt nS 10 (- 0 )n peit n sri Abtat jc v o v u t te ee t fsrm po i - 0 S 10 o rdc o uv a i l e e i v l dshre a te er t e a e a i umoay rssi t n ( P ) i ag t h al s g f rer o l nr eucti C R .Meh d T e t f e p tns c y a t dp ao to s w ny i ae t -v i u d roe sces lC R wt rs rt n o pnaeu i uao ( O C ee d ie o I U n egn ucsf P i et ai fsotno s c cltn R S )w r u h o o r i am t d t C . t
测 值为 10 阴性预测值 7 %( = .0 )1h分别 为 10 0 %、 3 P 0 2 ,2 -0 0 %和 7 .7 P 0 0 )预测院内死亡 R S 6 %( = . 1 ; 4 0 O C后
2 灵 敏度 9 _%、 h 33 特异度 6 . e 0 0 ) 1h分别为 9 . 1 %( = . 1 ;2 5 -0 33 %和 5 . O 0 ) 结论 心肺复苏后早期 83 %( . 1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