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中国古代的土地生态管理
我国古代先贤对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认识及实践 (1)

中华民族的远古先民们在艰苦卓绝的生存斗争中,茹毛饮血拓土开疆,夙兴夜寐斩棘披荆,“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后羿射日”、“女娲补天”这些神话传说就是远古先民与天奋斗与地奋斗的遗存和写照。
在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斗争中,古人“天人合一”的理念尤为引人注目,这一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尊重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以达到保护、节约自然资源,促进自然生态健康、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时至今日这一思想依然闪烁着璀璨夺目的光辉。
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坚持“顺天”和“天人合一”思想。
道家以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年~500年之间)、庄子(名周,字子休,约生活在公元前369年—前286年,战国时代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人。
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为代表,是中国古代哲学流派之一。
道家思想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天人关系,提出“天”与“人”合而为一,肯定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并不是自然的主宰。
这对中国古代保护环境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庄子在《庄子·大宗师》中提出“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在《庄子·秋水》中提出“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的顺天思想,对自然听之任之的思想固不可取,但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他是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易经》进一步发展了庄子的学说,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观点,书中提出“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这里“先天”是指在自然变化未发生前加以引导,“后天”是指遵循天的变化,尊重自然规律、用哲学原理来解释,就是告诉人们既要顺应自然,尊重客观规律,又要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从而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
统治中国几千年的是儒家学派。
儒家一贯坚持“制天”与“可持续”思想,儒家认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因此,尊重自然就是尊重人自己,爱惜其他事物的生命,也是爱惜人自身的生命。
中国朝代土地发展史

中国朝代土地发展史1.引言1.1 概述中国历史悠久,各朝代间的土地发展历程千差万别。
土地发展在中国的历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反映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变迁,也体现了政治、文化的演变。
本文将针对中国历代朝代的土地发展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旨在深入探讨各朝代土地制度和农业生产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中国的土地发展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开始从事农业生产并对土地进行改造。
而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土地的利用和管理也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例如,在奴隶社会时期,土地主要由贵族和奴隶主统治阶级占据,而普通劳动者则无权拥有土地,这种制度为后来的封建土地制度奠定了基础。
随着封建社会的到来,土地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各个朝代在土地制度方面的政策和实践有所差异。
有些朝代实行土地国有制,将土地划归国家所有,以实现对土地的统一管理和利用。
而另一些朝代则鼓励封建贵族私有土地,使得土地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形成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在土地发展的过程中,农业生产始终是一个关键的议题。
不同朝代的农业生产方式也有所不同。
一些朝代倡导耕者有其田,鼓励农民拥有自己的土地,以增强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和所有权意识。
而另一些朝代则采取集体耕作的方式,将土地收归集体或国家所有,并由农民合作耕种。
这些不同的农业生产方式直接影响了农民的生活状况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通过对中国各朝代土地发展的概述,我们可以发现历史上土地制度的演变与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变革密切相关。
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后来的农民起义和土地改革运动,中国历史上土地问题一直是社会矛盾和政治斗争的焦点之一。
通过对不同朝代土地发展的总结与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丰富我国研究领域的学术成果,同时也有助于为当今社会的土地管理与农业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是对整篇文章的结构进行说明和概括。
在编写这一部分时,可以简要介绍各个章节的内容和安排,帮助读者理解整篇文章的组织结构。
中国古代的环境与生态保护

中国古代的环境与生态保护中国古代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在古代,中国人民十分注重环境与生态的保护,积极采取措施保护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
本文将从农业、水利工程、森林保护和动植物保护等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的环境与生态保护。
一、农业与环境保护古代中国人非常依赖农业,农业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尤为重要。
古代的农民非常注重土地的保护和利用,他们常常采取轮作和休耕等方法来保持土地的肥沃度,并且世代相传,将这些经验应用于实践中。
此外,他们还懂得利用自然界的循环系统,如将庄稼的秸秆还田,保持土地的健康。
这些措施不仅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也减少了对环境的损害。
二、水利工程与环境保护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之发达在世界上皆属首屈一指。
古代中国人民精通水利建设,他们修建了众多的水利工程,如灌溉系统和水库。
这些工程不仅为农业提供了水源,也有效地保护了环境。
通过合理的水利规划和管理,中国古代人民能够充分利用水资源,同时减少了水灾和干旱对环境的损害。
三、森林保护与环境保护森林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中国人民深知森林对环境的重要性,他们从未滥伐森林,而是通过合理的砍伐和植树造林来维持森林的健康。
同时,古代中国的皇家园林和寺庙建筑也要求保持森林的原始状态,不允许随意破环。
这些措施保护了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让动植物能够生长繁衍,保持生态平衡。
四、动植物保护与环境保护古代中国人对动植物的保护非常重视,尤其是一些珍稀濒危物种。
在古代,中国人民把狩猎视为一种贵族的娱乐活动,但是针对一些重要的动物物种,他们对狩猎有严格的限制。
例如,禁止猎杀孔雀和麋鹿等珍稀动物,以保护它们的生态系统。
古代中国人民还成立了不少动物园和植物园,用以保护和展示各种珍稀动植物,激发公众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中国古代的环境与生态保护流传至今,为后代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我们应该珍视这一历史传统,继承古人的智慧,积极采取措施保护现代社会的环境和生态系统,以保证我们和未来世代的生存。
中国历史上的土地制度

中国历史上的土地制度主要有以下几种:
1.井田制: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出现于商朝,到西周
时已发展很成熟。
到春秋时期,由于铁制农具的和牛耕的普及等诸多原因井田制逐渐瓦解。
2.初税亩:春秋时期鲁国在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 年)实行的按
亩征税的田赋制度,它是承认私有土地合法化的开始。
3.均田制:是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
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部分土地在其死后还给官府。
4.租庸调制: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是唐时实行的
赋税制度,以征收谷物、布匹或者为政府服役为主。
5.两税法:唐德宗建中元年(780 年),宰相杨炎建议颁行“两税法”。
两税法是以原有的地税和户税为主,统一各项税收而制定的新税法。
6.一条鞭法:明朝张居正于万历九年(1581 年)在全国推行的税费
改革,简化了税制,把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起来,统一征收银两。
这些土地制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对当时的经济、政治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特点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特点1. 土地所有权--------在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中,土地所有权是一个核心问题。
从最早的奴隶制社会到封建社会,土地所有权经历了从集中到分散、从公有到私有的演变过程。
在奴隶制社会,土地主要由贵族所有,而随着封建社会的到来,地主占有土地的情况越来越普遍。
然而,无论是奴隶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土地所有权始终与政权关系密切,通常是政权稳固的基础。
2. 土地占有形式--------古代中国的土地占有形式也经历了多次演变。
在奴隶制社会,土地主要由贵族占有,而农民则只有耕种权。
随着封建社会的到来,地主占有的土地越来越集中,而农民则越来越依赖租佃制度来获得土地使用权。
这种趋势在宋代以后尤为明显,土地私有化逐渐成为主流。
3. 土地经营方式--------古代中国的土地经营方式也随着社会形态的改变而不断变化。
在奴隶制社会,土地主要由贵族直接经营,农民只有耕种权。
随着封建社会的到来,地主占有的土地越来越集中,租佃制度也逐渐成为主要的土地经营方式。
此外,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买卖也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土地经营方式。
4. 土地使用方式--------古代中国的土地使用方式也随着社会形态的改变而不断变化。
在奴隶制社会,土地主要由贵族使用,农民只有耕种权。
随着封建社会的到来,地主占有的土地越来越集中,农民则越来越依赖租佃制度来获得土地使用权。
此外,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买卖也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土地使用方式。
5. 土地制度结构--------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结构也经历了多次演变。
在奴隶制社会,土地主要由贵族占有和使用,农民只有耕种权。
随着封建社会的到来,地主占有的土地越来越集中,农民则越来越依赖租佃制度来获得土地使用权。
此外,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买卖也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土地制度结构。
6. 土地法律关系--------古代中国的土地法律关系也经历了多次演变。
在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土地法律关系主要表现为贵族或地主与农民之间的契约关系。
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态环境研究

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态环境研究中国历史悠久,时代变迁,社会生态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态环境的变化以农耕时代、手工业时代、商业时代和工业时代为代表。
随着时代的演变,人们的生存环境也在不断地改变,这些变化也对中国古代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农耕时代的生态环境状况中国古代早期,是以农耕为主的社会,人们种植谷物、蔬菜、果树等农产品,同时养殖家禽家畜。
随着农业的发展,中国古代的生态环境也面临了一些问题。
主要问题包括:(1)土地沙化问题。
在一些地区,由于过度耕种和过度放牧,导致了土地肥力下降,部分沙漠化地区出现。
(2)水土流失问题。
在过度开垦农田的同时,土地的水土侵蚀也日益严重。
在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和西南山区等地,水土流失已经成为严重的生态问题。
(3)大规模负荷的养殖业。
中国古代的养殖业主要以家禽、家畜为主,养殖规模较小。
但是,由于人口增长和城市人口的需求,养殖业逐渐规模化发展,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压力。
2. 手工业时代的生态环境状况随着手工业的发展,中国古代的生态环境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
主要问题包括:(1)燃煤污染问题。
随着煤炭的大量开采和使用,煤矿废气、污染物排放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的稳定性。
(2)水污染问题。
手工业时代的生产过程中,大量的污水排放使水质污染严重,甚至使许多江河变成了污水的流域。
(3)森林砍伐问题。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时代,森林面积逐年减少。
寺庙、城市建筑的大量开采和使用,对森林资源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3. 商业时代的生态环境状况商业时代的生态环境问题更为复杂,其中以人口增长和城市化带来的问题为主。
主要问题包括:(1)商业城市的扩张。
中国古代的商业时代,城市逐渐发展,城市化带来了一大批人口迁入城市。
城市所占据的土地增加,建筑面积增长,给生态环境造成了更大的压力。
(2)工业生产的增长。
随着商业的不断发展,工业的需求也逐渐增加。
大量的工业废气、废水等污染物排放,使得空气、水质污染严重,不仅影响生态环境,还对人类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
中国古代的地理和环境变迁

中国古代的地理和环境变迁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古国,经历了许多地理和环境变迁的过程。
这些变迁不仅塑造了中国的地貌与自然环境,也对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的地理和环境变迁,并分析其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演进的影响。
一、地理变迁中国地理变迁主要包括土地的形态、地域的变化以及河流的迁移等方面。
首先,中国地理的变迁与板块构造和地壳运动密切相关。
长期以来,中国位于多个板块的交汇处,地壳运动频繁,导致了中国地图的变化。
例如,1700年以前,中国的东北边界原本位于今俄罗斯远东地区,而华南珠江三角洲等地则未经剧烈拓展。
然而,随着地壳运动的推进,中国的版图逐渐形成,与周边地区融为一体。
其次,河流是中国地理变迁中的重要因素。
中国拥有众多重要的河流,如黄河、长江、珠江等,这些河流对中国古代的社会和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然而,由于河流流域的地质变化,河流的流向和位置也发生了变化。
例如,黄河是中国最重要的河流之一,但在历史长河中,其流域位置曾多次发生变化,不仅影响了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也造成了灾害和人口迁移。
二、环境变迁中国古代的环境变迁主要包括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和人类活动等方面。
首先要提及的是气候变化。
中国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长期以来经历了多次气候变迁。
例如,东汉末年至南北朝时期,中国经历了一段寒冷、干燥的气候时期,导致大面积的荒漠化和农业减产,对中国古代政权的更迭和社会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
其次是自然灾害。
中国古代经常遭受洪水、地震、风暴等自然灾害的侵袭。
这些灾害不仅给人民带来了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也对农业生产和社会稳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例如,长江流域的洪水频发,不仅威胁到人民的安全,也导致了土地沉淀和农田的退化。
最后,人类活动也对中国古代的环境产生了深刻影响。
在古代,中国人民的开荒、农耕、矿产开采等活动大量消耗了土地和资源,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尤其是在中原地区,长期的农耕活动使得土地退化严重,资源匮乏。
古代山林管理制度

古代山林管理制度在古代,山林资源主要被用于农业、畜牧业、建筑、燃料等多个方面,因此对山林资源的管理举足轻重。
在古代,山林资源是国家所有的,但也允许地方百姓进行合法的开发和利用。
为了更好地管理山林资源,古代各朝代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政策来规范山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古代山林管理制度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保护制度:古代社会非常重视山林资源的保护,因为山林资源的破坏可能导致严重的自然灾害,比如水土流失、泥石流等。
因此,古代统治者在制定山林管理制度时,非常重视对山林资源的保护。
他们规定了禁止砍伐未成年树木、禁止放牧等政策,来保护山林资源的完整性。
2. 开发利用制度:古代社会对于山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非常重视。
他们通过征收相应的木材、炭、野兽等税收来保证山林资源的持续利用。
同时,他们也规定了合法的砍伐木材的时间、数量等规定,来保证山林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3. 经营管理制度:为了更好地管理山林资源,古代社会建立了专门的机构来管理山林资源。
在古代,每个州、县都设有专门的山林管理机构,负责对山林资源进行监控、保护和管理。
这些机构通常由专门的官员来管理,他们有权力对山林资源进行管理和调配。
4. 制度建设:古代社会也建立了一系列关于山林管理的法律法规。
比如《山林条例》就是古代社会对山林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法规,它规定了对山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一系列规定,同时也规定了对违反规定者的处罚措施。
这些法律法规为古代社会的山林管理制度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总的来说,古代山林管理制度是一个比较完善的制度体系,它帮助古代社会更好地管理和利用山林资源,保证了山林资源的长期稳定开发和利用。
古代山林管理制度给后世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对于今天的山林资源管理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5年7月中州学刊J u l y,2005第4期(总第148期)A c a d e m i c J o u r n a l o f Z h o n g z h o u N o.4略论中国古代的土地生态管理赵 敏(长沙大学经管系,湖南长沙410003)摘 要:中国古代就非常注重保护土地资源,并形成了“因地制宜”的生态价值观念,将“因地制宜”看成是土地管理的基本原则。
人们在强调土地经济价值的同时,也看出了土地的政治价值,并由此建构起了一套土地生态管理办法。
今天,对土地资源的生态管理应当借鉴我国古代的经验。
关键词:中国古代;土地生态管理;土地生产力中图分类号:K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05)04—0187—03 当代对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应坚持“生态中心论”模式,寻求一种人类、生物、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的整体发展模式。
对于土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管理模式,其主要内涵应该包括:土地生态环境的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应该与土地生态发展相协调,应以土地生态承载力为基础。
由于土地生态系统是一个十分庞大而复杂的巨系统,从系统的生态平衡调节角度考虑,土地生态管理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土地生产力的管理,因为土地生产是生态管理的终极目标;2.土地利用结构管理,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是内稳定性(h o m e o-s t a s i s)的载体,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程度应小于土地生态系统的抗干扰弹性(r e s i l i e n c e);3.土地生态环境的物种关系保护管理,通过保护物种关系和生物多样性,保证土地生态系统内部物质循环的连续性,结构的复杂性、功能的完善性;4.土地生态系统污染防治管理,减轻系统的纳污压力,增强土地生态功能。
我国古代虽然没有系统的土地生态管理,但对土地的生态性认识,土地生产力的保护,土地利用和保护方面都注重生态原则,中国古代对土地的管理,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管理。
一、古代对土地生产力的认识1.草土之道,各有其道土壤和植被相辅相成,紧密相关。
土壤提供了地面植物光合作用的水、肥、气、热和各种植物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从而给人类提供大部分初级生产力及由此而得到的次级生产力,而植物本身也参与着土壤中的生物循环。
土壤和土壤为基质的植物种群,形成多种多样的生态环境,构成了生物圈中的重要一环。
《管子·地员》将土壤的这一生态地势植物结构概述为:土壤和植物构成的生态系统,具有一种按地势高低而排列的结构。
随着土壤地势高低的差异,植物和土壤构成的生态系统也是各不相同的。
不同的植物要求有不同的土壤环境,因而,他们在土壤上的分布也有一定的等级结构。
可见,古人已经能够站在生态学的高度看待土壤问题了,将植物和土壤关系看成是一种具有内在关联的整体,上述论断极具植物生态学和土壤生态学意义。
关于土壤与植物的生产力构成。
由于土壤在物理结构和生化性能上存在着特殊性,由此形成了不同类型和等级的土壤,它们在生产力上存在着高低收稿日期:2005—03—01作者简介:赵敏,男,湖南常德人,长沙大学经管系副教授。
187之别,这种情况对植物的分布也产生着直接的制约和影响。
《地员》从土壤的生产力的高度对全国的土壤进行了划分,将它们区分为3等18因90种。
由于每一种土壤都有其固定的特征,而土壤的种类又是有等次的。
因此,分布于土壤上的植物的性能是存在着差异的。
植物依据土壤肥力而产生性能的差异,对人们的农业生产方式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人们只能根据上述情况来安排农业生产。
上等土壤3类30种,土壤的生产力程度最高,上面分布的草木资源最为丰富,因此,上等土壤上的农业结构也最为合理、有序,种植的粮食作物品质好,产量多;草类资源还可以药用;木类资源还为形成园圃业提供了基础。
这种环境下的水资源分布丰富,而且水质良好。
随着土壤肥力的递减,草木资源在中下等土壤上的分布开始减少,农作物的品质也逐渐退化,农业生产力在逐步降低。
在此基础上,《地员》将土壤的这一生态结构概述为“每土有常,而物有次”。
而后代农学家也多是沿着这个方向来揭示农作物与土壤的生态关系的,从土壤生产力的角度来看植物和土壤的关系,这说明古代对土壤生态结构和功能的认识更为深入了。
中国古代农学关于土壤生态和植物结构特征的思想,成为了在农业生产和农业管理中贯彻“土地生态管理”思想的科学基础,为人们合理利用、开发和管理土地资源提供了生态学上的说明。
2.地方常新壮陈敷(1076—?)认为,人类耕作土壤具有主观能动作用,只要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用养结合,土壤的肥力就可以得到周期性的恢复,生产力可以得到不断提高,并且创立了“地方常新壮”的理论。
他指出:“土壤气脉,其类不一,肥沃硗角,美恶不同,治之各有宜也,且黑壤之地,信美矣;灰肥爽得宜也。
硗角之土信瘠恶矣,然粪壤滋培,即其苗茂盛而实坚栗也。
虽土壤异宜,顾治之如何耳。
治之得宜,皆可成就……或谓土弊则草木不长,气衰则生物不遂,凡田土种三、五年,其肥力已乏,斯语殆不然也,是未深思也。
若能时加新沃之土壤以粪治之,则益精熟肥美,其力常新壮矣。
抑何敝何衰之有?”①这里不仅说明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对于土壤肥力的发展有积极意义,而且也记述了古代农民用土、改土、养土、提高土壤肥力的技术措施。
可见,“地方常新壮”的理论,不仅反映出土地资源具有可更新性和可培育性的特点,而且科学地认识到了人类与土地关系的一种良性循环。
否则,如果人类采取掠夺式的经营,只用不养,土地肥力就难以恢复,甚至衰竭,从而导致生产力水平的下降。
二、土地利用和保护的生态原则土地和土壤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要使土地变成土壤,人们必须进行垦荒,垦荒是增加农业用地、促进农业生产、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一种重要方式。
但人们垦荒不能毫无原则地进行,而应按照一定的要求来进行。
这些要求除了政治和社会的因素外,还必须考虑自然因素的影响,应根据土地情况来进行。
一是开垦农田要选择向阳的地方,这样农作物才能更好地利用光照、温度、热度等生态因子,这就是要考虑“天时”的影响。
二是开垦农田要选择土地肥沃的地方,这样农作物才能得到充足的养分,这就是要考虑“地利”的影响。
三是开垦农田要选择水资源丰富的地方,这样农作物才能得到足够的水分,这就是要考虑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分布情况。
因此,开垦农田要考虑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要统筹安排。
个体的农民只能开垦小片的土地,而大规模的土地开发和利用只能由国家来组织,这样,就不得不全面贯彻生态原则。
保护土地是保护农业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护人类生存的基础。
因而,应将保护土地资源看成是土地管理的一个内在构成部分,土地保护也应讲生态原则。
我国夏、商、周三代就已形成了一系列保护土地资源的重要措施,传说中的“神农之禁”有“谨修地利”的规定。
农家继承了这一传统,提出了一系列保护土地资源的措施,而贯穿其中的有两个基本原则:一是要按照“时”的需要来保护土地资源。
农家看到,“土”(地)是随着“时”的变化而变化的,“地”本身也存在一个季节节律。
但与保护生物资源的“时”不同,这里禁止在夏冬两季兴土功。
这是因为,夏季为地气正旺的时候,为农作物的生长季节,兴土功既破坏地气,也会破坏农作物的生长。
冬季为地闭紧的时候,冬季兴土功会使地气上泄,破坏掉土地的持续使用价值。
这里,农家没有搞清楚土壤的物理结构和生化性能,就用地气来说明这一问题。
二是要按照民本主义的社会历史观来保护土地资源。
滥用土地,大兴土功,一方面会破坏农业生产,从而使广大民众丧失生存的基础;另一方188中州学刊2005年第4期面会破坏土地资源,造成地气上泄,使民众流离失所。
这些对土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构成了土地生态管理的重要内容。
在注重保护土地资源的同时,农家也十分关注水土保持,主要是解决土壤的冲刷和流失问题。
当人们认识到土壤的冲刷和流失的严重性时,才会有水土保持工作。
传说的“禹平水土”,可能己意识到了土壤的流失问题。
而我们祖先发明的“梯田”也具有水土保持的功能。
农学家对这个问题则有比较清楚的认识。
他们指出,利用土地改造成梯田,关键问题是要筑好堰堤,缺口时要加紧修好,有泄水的地方也要加紧密好,或者加厚堰堤,切不可大意。
否则大水就会顺流而下,将土地刮成渠沟,造成水土流失。
因此,筑实堤岸成为保持水土的一项重要措施。
三、结束语爱护土地的观念应基于土地最广泛的生态价值,而不是看它的狭隘的经济利益。
中国古代就是这样将土地这个生态学问题转化为管理问题的,将“因地制宜”看成是土地管理的基本原则。
人们在强调土地经济价值的同时,也看出了土地的政治价值,并由此建构起了一套土地生态管理办法。
今天,对土地资源的生态管理应当借鉴我国古代的经验。
1.对土地的生态认识。
土地本身是一个活有机体,人类只是其中一个物种,反对把土地看做承载自然资源的仓库,土地不是财富的来源,而是大陆生物生存的基础,生物与土地具有血肉联系,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就是古代乡土文化的基石。
对土地肥力的认识则基于归还学说。
生命循环是土壤肥力,一切死亡的生命有机体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这就是施用有机肥的理论基础,农业耕作就是要人类很好的利用当地的生态系统,把从土地上取出的东西归还给土壤,人们必须长期保持土壤肥力,保护水土就像保护自己的花园一样,要悉心照料,传统农业是建立在持续的土壤肥力基础之上的。
持续的土地耕作是切实可行的,地力是可以常新的,土壤耕作不仅仅是一般的经济资产,而是要一代代传递下去,不能报酬递减,而要地力常新。
古代乡土生活的本质在于追求乡村土地的和谐统一。
农户既要管理好生产经营,维持土壤地力,又要保护好水土资源和土地生态环境,建立本土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2.土地资源的生态价值。
在传统的经济价值观念中,一些人认为没有劳动参考的、天然的自然资源没有价值,也有人认为自然资源不能参加买卖交易,因此没有价值。
受这种资源无价值观念的影响,导致了土地资源的无偿占有、掠夺性开发和浪费使用,造成土地资源损毁、生态环境恶化,极大地削弱了经济发展的基础。
如今,人们已经认识到土地资源的重大生态价值,由于土地资源的承载性、生态性和稀缺性,其价值内涵也不断地得到拓展。
这给人们的启示是要对土地资源的生态环境价值给以足够的重视,只有包括物质性价值和生态环境价值的价值量,才是完整的土地资源价值量。
所以,应该引进“土地生态核算”,约束人们的不合理乃至非法的资源利用行为。
落实土地生态核算制度的有效措施是建立土地生态管理体系②,即在土地利用的实践中,尊重自然生态环境的客观规律,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和加强土地生态系统的生产与更新能力。
3.保护农地生态景观。
土地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它为我们生产食物,而且还供人类生息繁衍。
耕地不仅对农民有经济意义,也对人类和生物有着广泛的生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