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档】《满江红暮雨初收》阅读附答案和赏析-精选word文档 (3页)

合集下载

满江红·暮春阅读附答案及赏析

满江红·暮春阅读附答案及赏析

满江红·暮春阅读附答案及赏析 家住江南,又过了、清明寒食。

花径里、一番风雨,一番狼藉。

红粉暗随流水去,园林渐觉清阴密。

算年年、落尽刺桐花,寒无力。

庭院静,空相忆。

无说处,闲愁极。

怕流莺乳燕,得知消息。

尺素如今何处也?彩云依旧无踪迹。

谩教人、羞去上层楼,平芜碧。

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这首词描写了家住江南的少女,被清明寒食时节风雨不定的天气扰乱情绪,她见风雨之多,狼藉之甚,而悲伤愁苦。

B.上阙“又过了、清明寒食”中的“又”字极言时间之长,与后文“年年”呼应,表现了一种穷愁苦闷、百无聊赖的情绪。

C.“园林渐觉清阴密”以精致的笔触描写了春去夏来之际红花落尽、浓荫匝地的情形,字里行间透露着些许喜悦之情。

D.下阙用拟人手法,心事欲诉无人,又怕莺燕窥知,这是经过一番心理波折后产生的“怕”,含蓄蕴藉,令人寻味无穷。

E.“语有全不及情而情自无限者”,擅长于写豪壮沉郁之词的作者,又能以似水柔情写相思怨别,足见作者的大家风范。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幺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具体词句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1、AC2、这词通过对暮春景象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春天远去的惜惋,对青春逝去、光阴闲抛的无奈,不能与所思之人相见的失落愁闷以及隐约透露出的对现实的不满。

上阙中“一番风雨,一番狼藉”,蕴涵着无尽的痛惜之情。

下阙直接点出“空相忆”“闲愁极”,极言所思不得相见的苦闷。

“怕流莺乳燕,得知消息”“羞去上层楼”则委婉表达出对现实的不满。

简析此词是一首十分委婉缠绵的伤春相思词,上片写江南暮春景色,下片由此兴起怀人之感。

江南暮春,年年景色依旧,而当年此时与所思之人离别,至今踪迹杳然,所以由睹景而思人,再由思也枉然而闲愁满腹,最后很想登楼远望,但所思之人既已不能归来,则登楼也只能看到一片平。

满江红阅读答案

满江红阅读答案

满江红阅读答案
满江红阅读答案
雨后荒园,群卉尽,律残无射②。

疏篱下,此花能保,英英鲜质。

盈把足娱陶令意,夕餐谁似三闾洁?
到而今,狼藉委苍苔,无人惜。

堂上客,头空白,都无语,怀畴昔。

恨因循过了,重阳佳节。

飒飒凉风吹汝急,汝身孤特应难立。

谩临风,三嗅绕芳丛,歌还泣。

【注】
①段克己:金末元初著名诗人,与弟段成己皆以文章擅名,被时人目为“二妙”,金亡后终不仕元。

②射(yè);秋季九月。

(1)词中的“此花”是什么花?在上阕中作者主要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它的形象?(3分)
(2)这首词以花写人,借物言情。

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分)
阅读答案:
14、
(1)菊花。

(1分)作者用雨后荒园的凄凉肃杀来反衬(1分)初开菊花的`鲜嫩可爱,展现它生机盎然,蓬勃向上的神态(1分)。

或:作者采用用典(1分)手法,巧用陶渊明和屈原的典故表现菊花的高洁(1分)。

(2)①作者首先表达了自己坚守高洁的愿望。

他看到凄风苦雨中“此花能保,英英鲜质”,不由得想起陶渊明和屈原,为菊花生不逢时却能自保而欣慰;②同时,从下阕中“汝身孤特难立”等句也可看出作者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对自己命运的深深忧虑。

③还用“堂上客,须空白”等句感叹岁月匆匆,功名未就,对已逝黄金年华的无限怀念和遗憾。

(4分。

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4分。

)。

柳永《满江红·暮雨初收》原文译文创作背景

柳永《满江红·暮雨初收》原文译文创作背景

柳永《满江红·暮雨初收》原文|译文|创作背景《满江红·暮雨初收》是北宋词人柳永创作的一首词,整首词抒发了作者对游宦生涯的厌倦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之情。

下面是儿童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这首词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满江红·暮雨初收》原文宋代:柳永暮雨初收,长川静、征帆夜落。

临岛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

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

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

桐江好,烟漠漠。

波似染,山如削。

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

游宦区区成底事,平生况有云泉约。

归去来、一曲仲宣吟,从军乐。

译文及注释译文傍晚的落雨刚刚停止,桐江一片寂静,远征的航船在夜幕中靠岸停泊。

对面的岛屿上,水蓼稀疏雾霭寒凉,秋风吹拂芦苇萧索作响。

多少渔人行驶着小船,却只见船上的灯火飞快地回归村落。

对此令我思念起回归的路程,对漂泊生活产生了厌倦而忧伤的情绪。

桐江景色美丽,雾霭漠漠密布,好似浸入了水波之中,山峰如刀削一般,白鹭和鱼儿围绕严陵濑飞翔和跳跃。

游宦生涯跋涉辛苦一事无成,何况早就有归隐云山泉石的心愿。

回归吧,羡慕渊明的躬耕田园,厌倦仲宣的从军艰苦。

注释⑴满江红:词牌名,唐人小说《冥音录》载曲名为《上江虹》,后改今名。

柳永始填此调,有仄韵、平韵两体,此词为仄韵,为正体。

《乐章集》注“仙吕调”,高栻词注“南吕调”。

格调沉郁激昂,前人用以发抒怀抱,佳作颇多。

双调九十三字,上片八句四仄韵,下片十句五仄韵。

⑵长川静:长河一片平静。

川,指江河。

征帆:远行船上之帆。

⑶蓼烟:笼罩着蓼草的烟雾。

蓼,水蓼,一种生长在水边的植物。

⑷苇风:吹拂芦苇的风。

萧索:象声词,形容风声。

元稹《酬乐天雪中见寄》:“知君夜听风萧索,晓望林亭雪半糊。

”⑸几许:有几个。

短艇:轻快的小艇。

⑹遣:使,令。

行客:词人自谓。

回程:回家的路程。

⑺桐江:在今浙江桐庐县北,即钱塘江中游自严州至桐庐一段的别称。

又名富春江。

⑻漠漠:弥漫的样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满江红暮雨初收》阅读附答案和赏析

《满江红暮雨初收》阅读附答案和赏析

《满江红暮雨初收》阅读附答案和赏析满江红① 柳永暮雨初收,长川②静,征帆夜落。

临岛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

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庄。

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

桐江好,烟漠漠。

波似染,山如削。

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

游宦区区成底事③?平生况有云泉约④。

归去来,一曲仲宣吟,参军乐⑤。

〔注〕①词人中进士后,被授与睦州团练推官,此词为赴任途中所作。

②长川,即下片词中的桐江。

③成底事:一事无成。

④云泉约:指退隐山水之间的商定。

⑤仲宣:王粲,建安七子之一,有《参军行》五首。

《乐府解题》曰:“《参军行》皆军旅苦辛之辞。

”1.这首词的上片写景很有特点,请扼要赏析。

(5分)答案:(5分)消息结合,以动衬静的特点。

(2分)词人先写了一系列的静景:黄昏雨停,桐江波静,夜幕来临,舟船帆落;蓼草疏淡如烟,芦苇萧索。

然后写了动景:江上渔船飞快的行进,闪烁着灯火回归村庄,做到了消息结合。

(2分)“飞短艇”,“载”“归村庄”,这些动景更为衬托出环境的寂静。

(1分)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么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上下片加以分析。

(6分)答案:(6分)表达了词人厌倦仕途,渴想归隐之情。

(2分)上片通过写雨后秋夜的疏淡、萧索之景烘托作者苍凉的心境;渔人急于归家,反衬出作者漂泊的孤傲和凄苦,表达出作者渴想收场漂泊,怀乡思归的心境。

(2分)下片写桐江雾浓波染,两岸峰峦如削,这样的自然美景和“区区成底事”的宦途构成了强烈地对照,继而借王粲的诗,表达出自己对游宦糊口的厌倦和憧憬自然的归隐心理。

(2分)【赏析】《满江红·暮雨初收》由柳永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

这首词是作者赴任浙江桐庐团练推官时所作。

“暮雨”三句写雨后天暗,船泊江边。

“临岛屿”三句为所见所感,萧索凄清。

接着写渔人归家的急切与喜悦之情,以“伤漂泊”收场上阕。

下阕写桐江一带的奇山异水,引起词人倦于游宦的心绪及渴想归隐的欲望。

这首词中,柳永开创《满江红》调名,此调全用仄韵,宜抒悲壮情怀。

满江红_暮春阅读附答案及赏析

满江红_暮春阅读附答案及赏析

满江红·暮春阅读附答案及赏析家住江南,又过了、清明寒食。

花径里、一番风雨,一番狼籍。

红粉暗随流水去,园林渐觉清阴密。

算年年、落尽刺桐花,寒无力。

庭院静,空相忆。

无说处,闲愁极。

怕流莺乳燕,得悉动静。

尺素如今何处也?彩云照旧无踪影。

谩教人、羞去上层楼,平芜碧。

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这首词描述了家住江南的奼女,被清明寒食时节风雨不定的天气扰乱情绪,她见风雨之多,狼籍之甚,而悲伤愁苦。

B.上阙“又过了、清明寒食”中的“又”字极言时间之长,与后文“年年”呼应,表现了一种穷愁苦闷、百无聊赖的情绪。

C.“园林渐觉清阴密”以精巧的笔触描述了春去夏来之际红花落尽、浓荫匝地的情景,字里行间流露着些许喜悦之情。

D.下阙用拟人手法,心事欲诉无人,又怕莺燕窥知,这是经由一番心理波折后发生的“怕”,涵蓄蕴藉,使人寻味无限。

E.“语有全不及情而情自无限者”,善于于写豪壮沉郁之词的作者,又能以似水柔情写相思怨别,足见作者的大家风范。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具体词句扼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1、AC2、这词通过对暮春景象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春季远去的惜惋,对青春逝去、时日闲抛的无奈,不能与所思之人相见的失落郁闷和模糊流露出的对现实的不满。

上阙中“一番风雨,一番狼籍”,蕴涵着无尽的痛惜之情。

下阙直接点出“空相忆”“闲愁极”,极言所思不得相见的苦闷。

“怕流莺乳燕,得悉动静”“羞去上层楼”则委宛表达出对现实的不满。

简析此词是一首十分委宛缠绵的伤春相思词,上片写江南暮春风景,下片由此兴起怀人之感。

江南暮春,年年风景照旧,而当年此时与所思之人离别,至今踪影杳然,所以由睹景而思人,再由思也枉然而闲愁满腹,最后很想登楼远望,但所思之人既已不能归来,则登楼也只能看到一片平芜,不见伊人的倩影。

抒发了一个女子暮春时节对远行情人的怀念之情。

满江红阅读及答案参考

满江红阅读及答案参考

满江红阅读及答案参考满江红阅读及答案参考满江红宋.辛弃疾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相识。

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

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緉平生屐。

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

吴楚地,东南坼。

英雄事,曹刘敌。

被西风吹尽,了无尘迹。

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

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

【注】①辛弃疾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他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姜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了卓越军事才能雨爱国热忱。

但他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却遭受排挤,经常被调来调去,先后担任江西、湖北、湖南等地的地方官。

作此词时,辛弃疾已年届40,是辛弃疾离开扬州溯江上行将赴南昌新任,在途中的抒怀。

②楼观才成人已去:此句是化用苏轼诗句楼成君已去,人事固多乖(《送郑户曹》),意思是说三国时吴国基业始成,而孙权就匆匆离开人间。

1:这首词蕴含着作者的复杂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

(4分)2:这首词在表达技巧方面有何特点?请作简析。

(4分)参考答案:1:这首词通过对往昔英雄人物的追忆与今朝他们了无陈迹的叹息,作者既渴望能如英雄一样建功立业,又深以旌旗未卷头先白为憾;同时,还对自己这样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被朝廷调来调去的之行感到失意和无奈。

2:这首诗因江行兴感,却没有对江上和岸上的景物作任何具体描绘,而是将现实政治感慨与怀古之情有机的结合,采用了一种直抒胸臆的方式,来指点江山、怀古论今,感叹人物命运人事多乖,抒发胸中的郁闷与不平。

阅读练习二1、满江红是这首词的。

(1分)2、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相识。

由江行沿途所见山水引发回忆,蕴含着久别重逢之慨。

B.长为客三字深怀忧愤,强烈地表达了长年客居他乡的寂寞与凄凉以及对故乡的思念。

C.吴楚地,东南坼。

化用杜甫的诗句吴楚东南坼,贴切表现出江行所见景象的壮阔。

D.旌旗未卷头先白用借代的手法表达战争未胜利而自己的头发却先花白的感伤与悲叹。

孙朝庆《满江红》阅读练习及答案

孙朝庆《满江红》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边这首清词,达成14-15 题。

满江红
渡黄河
[ 清] 孙朝庆
怒浪如山,正急桨、黄流争渡。

看滔滔、来从天上,建
瓴东注。

手挽狂澜原不易,石填海洋终何补?最堪怜、断岸
泣遗黎,悲难诉。

待议浚,茫无路;待议塞,浑无绪。

问年
来谁是,济川才具?小雨绨袍全湿透,斜风破帽惊吹去。


艰辛、犹自喜身闲,同鸥鹭。

14.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适合的一项为哪一项( 3 分)
A.本词开篇一个“怒”字,给予河水以人的天性,写尽了
黄河桀敖不驯的性格。

“急”字又从侧面衬托出黄河
水势的迅疾。

B.“来从天上”是看上游,写“黄河之水天上来”;“建瓴东
注”谓黄河以高屋建瓴之势,滔滔东流,场面阔大,气
概夺人。

C.此词题为“渡黄河” ,作者先大笔挥酒,极写黄河气吞
山河,夺人心魄;后重在写渡河之感触,由实而虚,
加强了表现力。

D.词的最后三句能够看出,固然这样艰辛,但作者足以聊以
自慰,身同这飘飞的鸥鹭同样悠闲,表达了自己心中的淡泊之情。

15.诗人经过写渡黄河时看到的情景传达出了丰富的感情,请联合文本简要剖析。

( 6 分)
14.D (淡泊之情错,由上文的“怜、泣、悲、无路、无绪、
湿透、惊吹”等能够看出,“犹自喜身闲”是以表面的
无能为力下的“闲” ,来折射心中深邃的愤懑与伤心)
15.有对黄灾造成的黎民百姓流浪失所的伤心和怜悯;有对朝
廷治河无术、一筹莫展的愤懑;有对自己托足无门、济
世安民之志难酬的无奈和哀叹。

( 6 分。

每点 2 分,意思
对即可)。

《满江红》原文及赏析

《满江红》原文及赏析

《满江红》原文及赏析《满江红》原文及赏析满江红,词牌名,又名“上江虹”“满江红慢”“念良游”烟波玉”“伤春曲”“怅怅词”。

以柳永《满江红·暮雨初收》为正体。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满江红》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满江红》原文及赏析1满江红·点火樱桃宋代:辛弃疾点火樱桃,照一架、荼蘼如雪。

春正好,见龙孙穿破,紫苔苍壁。

乳燕引雏飞力弱,流莺唤友娇声怯。

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

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

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

听声声、枕上劝人归,归难得。

译文及注释译文似火樱桃,如雪荼藦,映辉斗艳。

春色正浓,喜见春笋破土而出。

母燕引着雏燕试飞,黄莺呼叫伴侣。

春带愁来,不带愁去,令人伤怀。

登楼望家国,有层山叠水相隔,饮烟已经被山挡住了,家在哪里呢?古今家国之恨,向谁倾诉。

乡梦恐怕难以传到千里之外了,唯闻子规啼三更月。

杜鹃声声劝归,人却难以归去。

注释茶蘑:亦称酴醿,以色似酴醿酒而名。

落叶小灌木,春末夏初开白花。

一架:荼藦枝细长而攀缘,立架以扶,故称一架。

龙孙:竹笋的别名。

紫苔苍壁:长满青紫色苔藓的土阶。

乳燕引雏:母燕引着雏燕试飞。

流莺唤友:黄莺呼叫伴侣。

肠千结:以千结形容愁肠难解。

蝴蝶梦:庄子梦见自己化为蝴蝶,后人造以蝴蝶称梦。

子规:亦名杜鹃。

赏析岳飞此词,激励着中华民族的爱国心。

抗战期间这首词曲以其低沉但却雄壮的歌音,感染了中华儿女。

前四字,即司马迁写蔺相如“怒发上冲冠”的妙,表明这是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

此仇此恨,因何愈思愈不可忍?正缘独上高楼,自倚阑干,纵目乾坤,俯仰六合,不禁热血满怀沸腾激昂。

——而此时秋霖乍止,风澄烟净,光景自佳,翻助郁勃之怀,于是仰天长啸,以抒此万斛英雄壮志。

着“潇潇雨歇”四字,笔致不肯一泻直下,方见气度渊静,便知有异于狂夫叫嚣之浮词矣。

开头凌云壮志,气盖山河,写来气势磅礴。

再接下去,倘是庸手,有意耸听,必定搜索剑拔弩张之文辞,以引动浮光掠影之耳目——而乃于是却道出“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十四个字,真个令人迥出意表,怎不为之拍案叫绝!此十四字,微微唱叹,如见将军抚膺自理半生悲绪,九曲刚肠,英雄正是多情人物,可为见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满江红暮雨初收》阅读附答案和赏析
满江红① 柳永
暮雨初收,长川②静,征帆夜落。

临岛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

几许渔
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

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

桐江好,烟漠漠。

波似染,山如削。

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

游宦区区成
底事③?平生况有云泉约④。

归去来,一曲仲宣吟,从军乐⑤。

〔注〕
①词人中进士后,被授予睦州团练推官,此词为赴任途中所作。

②长川,
即下片词中的桐江。

③成底事:一事无成。

④云泉约:指退隐山水之间的约定。

⑤仲宣:王粲,建安七子之一,有《从军行》五首。

《乐府解题》曰:“《从
军行》皆军旅苦辛之辞。


1.这首词的上片写景很有特色,请简要赏析。

(5分)
答案:(5分)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特色。

(2分)词人先写了一系列的静景:傍晚雨停,桐江波静,夜幕来临,舟船帆落;蓼草疏淡如烟,芦苇萧索。

然后写了动景:江上渔船飞快的行进,闪烁着灯火回归村落,做到了动静结合。

(2分)“飞短艇”,“载”“归村落”,这些动景更加衬托出环境的静寂。

(1分)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上下片加以分析。

(6分)
答案:(6分)表达了词人厌倦仕途,渴望归隐之情。

(2分)上片通过写雨后秋夜的疏淡、萧索之景烘托作者凄凉的心情;渔人急于归家,反衬出作者
漂泊的孤独和凄苦,表达出作者渴望结束漂泊,怀乡思归的心情。

(2分)下
片写桐江雾浓波染,两岸峰峦如削,这样的自然美景和“区区成底事”的宦途
形成了强烈地对比,继而借王粲的诗,表达出自己对游宦生活的厌倦和向往自
然的归隐心理。

(2分)
【赏析】
《满江红·暮雨初收》由柳永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

这首词是作
者赴任浙江桐庐团练推官时所作。

“暮雨”三句写雨后天暗,船泊江边。

“临
岛屿”三句为所见所感,萧索凄清。

接着写渔人归家的急切与喜悦之情,以
“伤漂泊”结束上阕。

下阕写桐江一带的奇山异水,引发词人倦于游宦的心绪
及渴望归隐的愿望。

这首词中,柳永首创《满江红》调名,此调全用仄韵,宜抒悲壮情怀。


永这首词写的就是厌倦仕途,渴望归隐的悲愤之情。

“暮雨初收”几句写的是,天将暮时,又下起雨来了,雨一歇,夜幕就已
降临,船泊江边,江水是那样澄静,对面岛屿上,水蓼疏淡如烟,阵阵苇风,
带来凉意。

“长川”即桐江,今浙江中部,是钱塘江自建德县梅城至桐庐一段
的别称。

水蓼和芦苇都于秋天繁盛开花,可见时间是萧瑟的秋天;雨后的秋夜,更使人感到清冷。

“萧索”是风吹芦苇之声。

这几句写傍晚泊船情景,以静态
描写为主。

至“几许渔人飞短艇”始,词境由静态变为动态,写的是天更加黑下来,
渔人们驾着小舟,匆匆回到村落中去;那舟上的点点灯火,闪耀夜空里,映照
江水中,黑暗中向前飞行。

“几许”犹云多少。

黑暗中,一切都看不见,惟见
灯火闪烁,才知道这是渔舟,“尽载灯火”四字,点出渔舟夜归之神。

这里的动,反衬出整个环境的静寂,因为只有静寂黑暗中,飞动的灯火才显得特别鲜明。

渔人带着一天的劳动果实回到家中,心情是喜悦的,“飞短艇”的“飞”字,就表现出他们的喜悦心情,这又更加反衬出外漂泊者的孤独和凄苦,这样
很自然地过渡到“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三句。

“回程”指由原路回去。

渔人的家庭生活的欢乐,使作者更加感到自己的漂泊之苦,渴望结束这种
羁旅行役生活,回去享受家庭生活的乐趣。

整个上片分为两段,前半段写景,
后半段抒情,情景之间融合无隙,境界浑然。

过片几句,句短调促,对仗工整,语意连贯,从烟、波、山着笔,语简意丰,最是传神。

写的是词人一早醒来,见船沿桐江再向前行,美丽景色使忧愁
一扫而光:桐江上空,腾起一阵广漠浓密的晨雾,江中碧波似染,岸边峰峦如削;船过严子陵滩,只见白鹭船尾飞翔,鱼虾船旁跳跃。

“鹭飞鱼跃”,亦写
江上环境之清幽和生物的自适情趣,从而引发作者对于游宦生活的厌倦情绪。

“游宦”二句,情绪一抑,兴起哀叹。

“区区”有跋涉辛苦之义:“成底事”
就是一事无成。

游宦生涯既是如此,自然便兴起归隐于云山泉石之间的意念,
况是早有此愿。

看到这桐江的美丽景色,缅怀古代的严光,这种想法变得更加
强烈,所以末尾即以渴望归隐的感叹作结。

“归去来”之“来”是语助词,加
强感叹的语气,无义。

“从军乐”,即指王粲《从军行》一诗,因为平仄、要求,故改“行”为“乐”,用以代指作者对飘泊生活的怨恨和怀乡思归的心情。

柳永一生,政治
上极不得意,只做过余杭县令、盐场大使、屯田员外郎一类小官,死后由别人
出钱埋葬,景况极为凄凉。

这“归去来”的悲叹声中,实饱含着无限辛酸。


个下片是回叙白天旅途中之所见并抒发由此而生的感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