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寒潮》教案(5) 中图版必修1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寒潮》教学课件

自然灾害是指能够造成人们生命和财 产损失的自然事件。
包括台风、洪水、干旱、寒潮、沙尘 暴、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海啸、 病虫害等。
一、寒潮的定义、标准
强 弱
二、寒潮形成的原因
冷
冰雪覆盖
冷
G
吹向低纬
二、寒潮形成的原因
日照时间和太 冬半年 阳高度很小 高纬度 地区 冰雪对太阳辐
射的反射力强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寒潮》教学课件
2020/9/5
【学习目标】 1.知道寒潮的标准,并 解释寒潮标准因地而异的原因。
2.学会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地图 ,分析寒潮的路径、源地和形成原因, 培养分析判断能力。
3.列举寒潮的危害,通过对寒潮的“功” 和“过”的交流讨论,养成辩证地评价地理 事物的思维习惯。
气温 很低
空气密度 大,气压 很高
强冷空 气吹向 低纬地 区
快行 冷锋
大风、降温、雨 雪、冰冻等天气
读图总结我国寒潮的分布,找出几乎不受寒潮影响的地区 并思考其影响因素。
距离寒潮源地远近; 地势;
种植业、林业、渔业、牧业的影响
春、秋季危害最大
阅读教材、归纳寒潮之利
寒潮的弊与利
气温较高,气压较低 气温下降,风力加大,出现雨雪天气
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西伯利亚
中图版必修一第三节《寒潮》教案

中图版必修一第三节《寒潮》教案第三节寒潮(教学设计)乐东黄流中学陈文欢一、教学内容与说明1.教学内容寒潮的形成、移动路径、影响地区和防御措施。
2.地位与作用本节教学内容按照《地理必修1》(地图出版社)的编排,是在第四章的第三节,前三章讲述人类赖于生存的地理环境的组成及其主要特征、地理环境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即本章内容是在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有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认识之后,围绕人地关系、以协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为主线,让学生进一步学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学生从学习高中地理开始,就接受人地关系的思想。
而第三节正是从人地关系这一角度出发,简要介绍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寒潮是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它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城市建设,并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上网查阅资料,交流讨论推断寒潮的标准。
(2)学会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地图,分析寒潮的路径,源地和形成原因。
(3)列举寒潮的危害,对寒潮的“功”和“过”进行交流讨论。
2.方法与过程(1)让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学会表达,培养与别人交流、交往、合作的能力。
(2)学会通过报刊、杂志和网络获取、整理、分析资料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精神,关注当地的各种天气现象,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养成辩证地看待问题的方法(通过寒潮的“功”和“过”的交流讨论),形成正确的人地观。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寒潮发生的原因和寒潮的危害和预防2、通过寒潮的学习,学会分析其他自然灾害(比如,影响海南的自然灾害台风)发生的原因及其危害,并能够针对不同的危害,提出适当的预防措施。
四、教学安排1课时。
课前可布置学生上网查询相关资料,观察(或回顾)台风、寒潮过境时的天气。
五、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教师通过两幅图导入新课。
首先让学生看两张图片:强冷空气南下,带来大风、降温、暴雪。
然后引入新课。
中图版地理4.3《寒潮》教案5(必修一)

4.3 寒潮相关素材什么是寒潮寒潮是冬季的一种灾害性天气,群众习惯把寒潮称为寒流。
所谓寒潮,就是北方的冷空气大规模地向南侵袭我国,造成大范围急剧降温和偏北大风的天气过程。
寒潮一般多发生在秋末、冬季、初春时节。
我国气象部门规定:冷空气侵入造成的降温,一天内达到10℃以上,而且最低气温在 5℃以下,则称此冷空气爆发过程为一次寒潮过程。
可见,并不是每一次冷空气南下都称为寒潮。
造成寒潮的主要原因在北极地区由于太阳光照弱,地面和大气获得热量少,常年冰天雪地。
到了冬天,太阳光的直射位置越过赤道,到达南半球,北极地区的寒冷程度更加增强,范围扩大,气温一般都在零下40℃—50℃以下。
范围很大的冷气团聚集到一定程度,在适宜的高空大气环流作用下,就会大规模向南入侵,形成寒潮天气。
寒潮的形成我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南部。
从我国往北去,就是蒙古国和俄罗斯的西伯利亚。
西伯利亚是气候很冷的地方,再往北去,就到了地球最北的地区——北极了。
那里比西伯利亚地区更冷,寒冷期更长。
影响我国的寒潮就是从那些地方形成的。
位于高纬度的北极地区和西伯利亚、蒙古高原一带地方,一年到头受太阳光的斜射,地面接受太阳光的热量很少。
尤其是到了冬天,太阳光线南移,北半球太阳光照射的角度越来越小,因此,地面吸收的太阳光热量也越来越少,地表面的温度变得很低。
在冬季北冰洋地区,气温经常在 -20℃以下,最低时可到-60℃—— -70℃。
1 月份的平均气温常在-40℃以下。
由于北极和西伯利亚一带的气温很低,大气的密度就要大大增加,空气不断收缩下沉,使气压增高,这样,便形成一个势力强大、深厚宽广的冷高压气团。
当这个冷性高压势力增强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像决了堤的海潮一样,一泻千里,汹涌澎湃地向我国袭来,这就是寒潮。
每一次寒潮爆发后,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就要减少一部分,气压也随之降低。
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冷空气又重新聚集堆积起来,孕育着一次新的寒潮的爆发。
冷空气的源地和寒潮关键区冷空气的源地:①新地岛以西洋面上。
《寒潮》教案

寒潮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寒潮的定义、特点和影响。
2. 掌握寒潮的形成原因和路径。
3. 认识寒潮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寒潮的定义、特点和影响。
2. 难点:寒潮的形成原因和路径。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3 分钟)
- 播放一段关于寒潮的新闻报道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寒潮的定义和特点。
2. 新课呈现:(10 分钟)
- 教师讲解寒潮的定义和特点,如冷空气的强度、降温幅度、影响范围等。
- 展示寒潮的路径图,讲解寒潮的形成原因和路径。
-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进行指导和点评。
3. 课堂总结:(7 分钟)
- 学生分组展示自己对寒潮的见解,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 教师总结寒潮的定义、特点、影响、形成原因和路径。
4. 课后作业:(5 分钟)
- 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近年来发生的寒潮事件及其影响。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加深对寒潮的认识。
同时,要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寒潮的危害和应对措施,提高学生的防灾意识和应对能力。
寒潮 地理必修一全套教案(中图版)

4-3 寒潮教学设计深圳大学师院附中张爱平[教学理念]1、体现新课标的要求:以寒潮的成因和危害为重点:课外查找有关广东省常见的自然灾害——台风的资料,并分析其成因和危害。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重视合作学习。
3、用直观化的语言——动画、图片(形)来化解难点知识。
4、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交流讨论推断寒潮的标准,并解释寒潮标准因地而异的原因。
2.学会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地图,分析寒潮的路径、源地和形成原因,学会科学推理方法,培养分析判断能力。
3、分析寒潮产生的危害,讨论防治措施。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影响我国的寒潮为案例分析寒潮产生的原因、危害;通过一系列图片、影视材料、事例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寒潮的“功”和“过”的交流讨论,养成辩证地评价地理事物的思维习惯;学会表达自己的学习体会、看法和成果,培养与人交流、交往合作的能力,培养主动探究的兴趣、能力和精神。
[重点] 寒潮发生的原因,寒潮的危害和预防。
[难点] 通过寒潮的学习,学会分析其他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及其危害,并能够针对不同的灾害,提出适当的预防措施。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方法] 启发、探究、合作学习[教学思路与过程]首先,据课标要求:以某种自然灾害不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有必要先了解“自然灾害及其种类”。
为增强学生对自然灾害的感性认识及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先给出六幅图片,让学生得出它们反映的共同自然事件——自然灾害,然后介绍其种类及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
为引入本节主题——寒潮,先展示一幅集动画、声音(点击画面即可)于一体的景观图,继而打出一则“气象警报”,让学生观察后得出这是自然灾害寒潮。
为了激发同学们进一步了解寒潮的热情,先链接两段材料:1812年拿破仑和1941年希特勒兵败莫斯科城(其重要原因之一是遇上寒潮)。
接着引入寒潮的概念,并从概念中的“入侵”入手,链接到以我国侵入的寒潮路径为例,追溯其形成的原因。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寒潮》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必修·第1册,中图版)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第三节寒潮教学设计一、学习内容分析本节教学内容按照《地理必修·1》(中国地图出版社)的编排,是在第四章的第三节,前三章讲述人类赖于生存的地理环境的组成及其主要特征、地理环境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即本章内容是在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有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认识之后,围绕人地关系、以协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为主线,让学生进一步学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学生从学习高中地理开始,就接受人地关系的思想。
而第三节正是从人地关系这一角度出发,简要介绍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材上的内容是《寒潮》。
根据地理课程标准《必修1》的“4.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之三——“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基于新课程强调“教学内要联系实际,要反映时代特征,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考虑到台风是夏秋季节影响我国东南沿海的一种比较普遍的灾害性天气,且台风在深圳的影响更大,学生更熟悉,虽然相关内容课本上没有,但学生可以到报刊、杂志和互联网上去查找,符合新课程提倡探究式学习的理念,因此选择“台风”为本节主要学习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要求目标多元化和多层次化的理念和课程内容,为了更好地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节的目标为:1.知识能力目标:①让学生了解台风的形成、危害及预防。
②让学生认识台风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③学会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地图分析台风的形成、危害等,学会科学推理方法,培养分析判断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让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学会表达,培养与别人交流、交往合作的能力。
②学会通过报刊、杂志和网络获取、整理、分析资料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精神,养成辨证地评价地理事物的思维习惯(通过的台风“功”和“过”的交流讨论),形成正确的人地观。
中图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寒潮》教案

中图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寒潮》教案课标解读关于本节,课标的要求是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本节以寒潮为例,通过学生对其学习与探究,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具有分析探究其他自然灾害的成因、危害、的能力、了解相关的防灾减灾措施。
学生情况分析本节是必修1最后一章的第三节,通过前三章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了地球宇宙环境和自然地理环境相关知识的基础,且具有了分析自然地理问题的能力,在此前提下,学习寒潮自然灾害的成因与危害,难度不是很大,但是,如何通过适宜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善于搜集资料或利用资料,加以分析和整理,实现知识与技能的迁移,不仅能简述寒潮的成因与危害,而且也能利用所学,探究、分析其他自然灾害的成因与危害。
这是本节的难点和需注意的问题。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有两部分:寒潮及其成因;寒潮危害及预防措施。
寒潮内容抽象,形成也比较复杂,与前面所学的大气环流以及天气系统的知识相关,所以本节主要目标就是运用原理解决地理问题,了解寒潮的危害,可使学生关注寒潮,关注环境,而预防是研究寒潮的最终目的。
我国是多灾国家,本节选取寒潮为例,旨在通过对其内容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自然灾害发生的机制和规律,以及人类采取的合理防灾措施,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学会分析整理资料,探究某种灾害的形成原因,认识灾害带来的危害及辨证的评价自然灾害。
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以及阅读“探索“资料,总结说出寒潮的主要原因及危害;2、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侵入我国寒潮路径示意图,分析寒潮的源地、路径、成因,学会科学推理方法以及分析问题能力;3、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联系生活实际,懂得预防和减轻寒潮危害的措施;4、学生通过交流了解寒潮的功与过,初步养成辨辨证评价地理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寒潮的成因、危害和预防教学难点学生通过寒潮的学习,学会分析其他自然灾害的成因与危害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寒潮标准是什么?,表述,板图说出、列举。
高中地理 《寒潮》教学设计 中图版必修1.doc

第周星期第节年月日叶胜
课题
第三节寒潮
,掌握寒潮的成因、危害和预防
过程方法
学会科学推理方法,培养分析判断能力;学会表达学习体会、看法成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减灾、防灾意识和正确对待灾害发生的态度;通过对寒潮的功和过的交流讨论,养成辩证地评价地理事物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
寒潮发生的原因、危害和预防
教学难点
能够针对不对的灾害提出适当的减灾防灾措施
教具运用
多媒体课件
教法设计
控究式,借助现代教学手段,突出地理教学特色
教
学
过
程
引入新课:点击课件,显示电视上常见的电视屏幕右上角常有的代表寒冷信号的黄红黑符号。提问:冷空气活动就是寒潮吗?(并不是所有的冷空气活动都是寒潮,只有强冷空气南下,降温幅度达到一定的程度才是寒潮)
二寒潮的危害和防治措施
1、读P90材料:寒潮天气及灾害,讨论:寒潮从何处进入我国新疆?天气有哪些现象?归纳带来的灾害。(回答后展示修侵入我国的寒潮路径2,并分析说明:源于西北利亚,途经噶尔盆地的西部山地缺口侵入北疆,然后向南疆地区蔓延;会出现大)
教
学
过
程
风降温和雨雪冰雹天气,带来风灾、雪灾、冻灾及由此引起的火灾。
板书设计
第三节寒潮
一、寒潮及其发生的原因
1、概念:冬半年强冷空气入侵造成的剧烈降温大风冻害雪
2、寒潮发生的原因:
二、寒潮的危害和防治措施
1、危害:冻害、翻船摧毁、大雪冻雨压断电杆,交通受阻
2、防御:提前发布寒潮消息或警报
练
习
作
业
课后反思
差生转化记录
2、寒潮发生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寒潮( 教案)
●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的地位与作用: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种多样、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的国家,教材选取寒潮为案例,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举一反三,使学生会搜集台风、地震等其他自然灾害的资料加以分析整理,探究其它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认识灾害带来的危害及辩证地评价自然灾害。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阅读资料,交流讨论推断寒潮的标准,并解释寒潮标准因地而异的原因,掌握寒潮的成因,危害和预防。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地图,分析寒潮的路径、源地和形成原因,学会科学推理方法,培养分析判断能力;学会表达自己的学习体会、看法和成果,培养与人交流、交往合作的能力,培养主动探究的兴趣、能力和精神。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学生的减灾、防灾意识,以及正确对待自然灾害的发生;通过对寒潮的“功”和“过”的交流讨论,养成辩证地评价地理事物的思维习惯。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寒潮发生的原因,寒潮的危害和预防。
难点:通过寒潮的学习,学会分析其他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及其危害,并能够针对不同的灾害,提出适当的预防措施。
●教学设想:
1.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激发探究的勇气并形成探究能力。
2.借助现代教学手段,突出地理教学特色。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在初中学习过中国区域地理等内容,为本节学习奠定了基础。
提前布置给学生广泛搜集寒潮材料,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点击课件,出示下图:
[提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电视时常会看到电视屏幕右上角有上列的符号,你知道这些符号代表的是什么意思吗?
[教师归纳]寒冷信号
[提问]冷空气活动就是寒潮吗?
[教师归纳]
并不是所有的冷空气活动都是寒潮,只有强冷空气南下,降温幅度达到一定的程度才是寒潮。
什么是寒潮呢?寒潮是怎样形成的?有哪些危害呢?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防御寒潮的危害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这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学习新课】
一、寒潮及其发生的原因
1、寒潮的概念
(1)一般概念:寒潮是冬半年强冷空气入侵造成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冻灾、雨雪等天气。
(2)中国气象局概念:当冷空气过境后,凡气温在24小时内下降10℃以上,并且在这一天内,最低气温又在5℃以下的就称之为寒潮。
(3)广西壮族自治区概念:气温在24小时内下降6℃或以上,或过程降温(一般为三天内)在10℃或以上,且最低气温北部降至4℃或以下,南部地区降至8℃或以下的均称为“寒潮”。
[提问]为什么我国各地寒潮的标准不一致?
[教师归纳]
一是发布寒潮警报应以是否损害农作物为标准;
二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气候差异很大,强冷空气长途跋涉,到了南方后强度明显减弱,一路上气团会发生变性,气温逐渐升高,因而南方地区难以达到规定的寒潮标准,例如:最低气温没有降到5℃以下,但对农作物的危害还是很大的。
因此,各地的标准不一样,
也不应该一样。
那么我省寒潮有何标准?
(4)我省寒潮的标准
由于冷空气侵袭,致使广州站日平均气温在冷空气到达后一天内下降≥8℃或两天内下降≥10℃,同时过程最低气温下降至≤5℃。
〖过渡〗各地寒潮的标准不一致,寒潮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接下来来学习寒潮发生的原因。
2、寒潮发生的原因
〖过渡〗寒潮形成在冬半年的高纬度地区,那么对我国的影响怎样呢?
请同学们看课本P100阅读《侵入我国的寒潮路径》,分组讨论下面的问题:
侵入我国的寒潮的源地有哪几个?对哪些地区影响较大?
[教师归纳](展示侵入我国的寒潮路径图1,并分析说明)
影响我国的寒潮主要有3个源地:
①东路寒潮:起源于欧洲北部的北冰洋。
②中路寒潮:起源于新地岛附近的北冰洋。
③西路寒潮:起源于欧洲北面的北冰洋。
源自①②的寒潮较多,源自③的很少。
从我国的寒潮和强冷空气出现的次数来看,东北最多,华北次之,西北和长江流域再次之,华南最少。
〖过渡〗寒潮对我国的影响范围比较大,危害相当严重,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98“寒潮天气及灾害”的材料,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寒潮从何处进入我国新疆?
2.寒潮天气有哪些现象?
3.归纳寒潮天气带来的灾害?
[教师归纳](展示侵入我国的寒潮路径图2,并分析说明)
1.从材料和图示看,寒潮源于西西伯利亚,途经准噶尔盆地的西部山地缺口侵入北疆,然后向南疆地区蔓延。
2.寒潮天气会出现大风降温和雨雪冰雹等天气。
3.寒潮天气带来的灾害主要是:风灾、雪灾、冻灾以及由风灾引起的火灾。
〖过渡〗寒潮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它对农业、交通、通信等多方面产生影响,主要有哪些危害呢?如何来防御寒潮呢?接下来我们来学习
二、寒潮的危害和防治措施
1.寒潮危害及原因(展示寒潮的影片片段和寒潮危害图片,并分析归纳)
寒潮造成的灾害主要有:强烈降温会使农作物遭受冻害,尤以秋季和春季的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大;大风能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物,破坏牧场;严重的大雪、冻雨可压断电线、折断电杆,造成通信和输线电路中断,交通运输受阻等。
2.寒潮灾害的特征
(1)影响范围大:从北到南,常常会影响我国十几个省(区)。
(2)常有多种并发灾害。
如1998年3月18日~22日,南方大部分地区出现少见的春季强寒潮,农作物普遍遭受冻害,同时出现冰雹、大风、降雪或暴雨等强对流天气。
(3)多发生在冬春两季
〖分组讨论〗从上边学习我们知道:寒潮的危害相当大。
我们本地区也常受寒潮的影响,同学们绝大部分来自农村,请各个小组讨论:列举农村地区防御寒潮对农作物影响的措施。
[教师归纳]农村地区在寒潮到来前,可用烟熏、灌水、塑料薄膜覆盖庄稼等办法来预
防寒潮。
3、寒潮的防御
目前,对寒潮无有效的防御方法。
但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将可大大减少损失。
〖阅读〗
寒潮的危害很大,影响范围很广,所以,寒潮的“过”给人们印象之深以至掩盖了它带给人们的益处。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01案例研究《寒潮的“功”与“过”》[教师归纳]
文章最后列举了日本宫古岛利用寒潮能来发电,我国的内蒙古也利用风能安装小型风力发电机7万多台,解决了牧区大部分居民照明和收看电视等生活用电问题。
〖分组讨论〗通过阅读《寒潮的“功”与“过”》,在看待事物你得到什么启示吗?
[教师归纳]
概而观之,我们要树立用一分为二的观念来看待事物,万事万物,有利有弊,只要趋利避害,化害为利,“害”又何尝不是一种资源呢。
〖分组讨论〗自然灾害是由自然因素造成的,目前人类无法根除,只能预防或避免灾害。
当前经常发生的自然灾害主要是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两种。
常见的气象灾害包括台风、暴雨、洪涝、干旱、寒潮,常见的地质灾害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滑波、泥石流。
根据我们本地区的具体情况,请大家列出本地经常发生的自然灾害。
[教师归纳]
我们本地区常发生的自然灾害有:台风、暴雨、干旱、寒潮、龙卷风等。
【教学反馈】
查阅有关的资料和网站,分析台风、暴雨两种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及其危害,并针对不同的灾害提出适当的预防措施?
●教学反思
1.通过实际生活的例子引入新课,较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结合实际情况补充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学以致用,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2.借助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较好分析寒潮发生的原因、危害,突出本节教学重点,学生能较好掌握相关的知识点。
3.通过分组讨论的方法,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了学生在合作讨论中共同进步的参与性与主动性,培养了主动探究的兴趣、能力和精神。
4.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学会查阅相关的资料分析其他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及其危害,并能够针对不同的灾害,提出适当的预防措施和辩证地评价地理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