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夀在德 至言无文

合集下载

《道德经》原文

《道德经》原文

xx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

常无,欲观其妙;常有,欲观其徼(jia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以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shi),成功不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圣人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知者不敢为,则无不治。

道冲,而用之久不盈。

深乎!万物宗。

挫其锐,解其忿,和其光,同其尘。

湛常存。

吾不知谁子?象帝之先。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蘥(tuo yue)。

虚而不屈,动而俞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门,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久。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人,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持而盈之,不若其以。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专气致柔,能婴儿?涤除玄览,能无疵?爱人治国,能无为?天门开阖,能为雌?明白四达,能无知?三十辐共一毂(gu),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

故去彼取此。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辱为下。

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为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

为我有身。

及我无身,吾有何患!故贵身于天下,若可托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若可寄天下。

帛书版《道德经》——真正的原版

帛书版《道德经》——真正的原版

帛书版《道德经》——真正的原版《道德经》全文01.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徼。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0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低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03.不上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

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那么无不治矣。

04.道中,而用之又弗盈也,渊呵,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0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舆?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闻数穷,不假设守于中。

06.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

绵绵呵假设存,用之不堇。

07.天长地久。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08.上善假设水。

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

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09.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葆之。

金玉盈室,莫之守也,富贵而骄,自遗咎也。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0.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抟气致柔,能婴儿乎?修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毋以为乎?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

11.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

埏埴而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

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2.五色使人之目盲,五音使人之耳聋,五味使人之口爽,驰骋畋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妨。

七年级国学经典诵读内容

七年级国学经典诵读内容

七年级下经典诵读1.《论语》(雍也、述而、泰伯、子罕、乡党)(节选3000余字)雍也第六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仲弓问子桑伯子。

子曰:“可也,简。

”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

今也则亡,未闻好hào学者也。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

子曰:“与之釜。

”请益。

曰:“与之庾yǔ。

”冉子与之粟五秉。

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

子曰:“毋wú!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xīng且角。

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季氏使闵子骞qiān为费宰。

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yǒu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子曰:“贤哉回也!一箪dān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通汝)画。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子游为武城宰。

子曰:“女得人焉耳乎?”曰:“有澹dàn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子曰:“不有祝鮀tuó之佞nìng ,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老子》原文(通行本)李耳

《老子》原文(通行本)李耳

《老子》原文(通行本)李耳《老子》01章02章03章04章05章06章07章08章09章10章11章12章13章14章15章16章17章18章19章20章21章22章23章24章25章26章27章 28章29章 30章31章 32章33章 34章35章36章37章38章39章 40章41章42章43章44章45章46章47章48章49章50章51章52章53章54章55章56章57章58章 59章60章61章62章63章64章65章66章67章68章69章70章71章72章73章74章75章76章77章78章79章80章81章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Go home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Go home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Go home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Go home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Go home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Go home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惟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Go home第八章上善若水。

道德经-生字拼音及通假字版

道德经-生字拼音及通假字版

《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hè),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fú)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xiàn)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fú)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ó 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shuò)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ìn),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yé)?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j ī)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chuǎi)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yí)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

【第十章】载(zài)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zhì)乎?天门开阖(hé),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xù)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zhǎng)而不宰,是谓玄德。

大学格物致知原文及翻译

大学格物致知原文及翻译

大学格物致知原文及翻译《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

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

以下是《大学》原文以及翻译,欢迎阅读。

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

至于《大学》的作者,程颢、程颐认为是“孔氏之遗言也”。

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

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就是说,“经”是孔子的话,曾子记录下来;“传”是曾子解释“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

《大学》的版本主要存有两个体系:一就是经朱熹选曲整理,分割为经、录的《大学章句》本;一就是按旧有次序排序的古本,即为《礼记》中的《大学》原文。

以朱熹《大学章句》本,流传最甚广、影响最小,本篇就是使用的《大学章句》本。

《大学》全文-注释(1)【原文】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

慎思(4)而后有定;的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恩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够得(5)。

物存有本末,事存有卦辞。

时时处处先后,则将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身其国者,先齐其家(6);欲齐其家者,先修成其身(7);欲修成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荣其意者,先致其言(8);格物在格物(9)。

物格而后Though;Though而后静心;静心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成;身修成而后家魏;家魏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就是皆以五育为本(11)。

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12)。

其所厚者厚,而其所薄者薄(13),未之存有也(14)!【注释】(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

“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

古人八岁人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人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马王堆版《道德经》全文

马王堆版《道德经》全文

马王堆版《道德经》全文大漠注:老子也有老子的“灵魂心路”,受时代“科技”的制约,老子不可能用书的形式去再现他的“灵魂心路”,所以他把精力集中放在《道德经》这本“天人之书”上,当然,在“创作”《道德经》的过程中,老子肯定也有数次定稿“发行”与数次“修正”,有一个熊姓商人硬生生地把马王堆版《道德经》的章节顺序集合归类重排,并名曰之《德道经》,以显示他学识与功力的高深,那其实只是“文化商人”的吸睛营销之道。

以大漠观之,长沙马王堆版《道德经》是老子初始自觉满意面世的一次“定稿”,而现行通行版《道德经》则是老子最终修订完善的一次“定稿”,其实对世下的众生来说,无论看哪个版本都行,毕竟都是老子自觉满意的灵魂之思。

道经1,道,可道,非恒道。

名,可名,非恒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3,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

4,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闻数穷,不如守中。

6,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7,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8,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颜渊第十二_论语集注(南宋)朱熹

颜渊第十二_论语集注(南宋)朱熹

颜渊第十二_论语集注(南宋)朱熹颜渊第十二凡二十四章。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仁者,本心之全德。

克,胜也。

己,谓身之私欲也。

复,反也。

礼者,天理之节文也。

为仁者,所以全其心之德也。

盖心之全德,莫非天理,而亦不能不坏于人欲。

故为仁者必有以胜私欲而复于礼,则事皆天理,而本心之德复全于我矣。

归,犹与也。

又言一日克己复礼,则天下之人皆与其仁,极言其效之甚速而至大也。

又言为仁由己而非他人所能预,又见其机之在我而无难也。

日日克之,不以为难,则私欲净尽,天理流行,而仁不可胜用矣。

程子曰:“非礼处便是私意。

既是私意,如何得仁?须是克尽己私,皆归于礼,方始是仁。

”又曰:“克己复礼,则事事皆仁,故曰天下归仁。

”谢氏曰:“克己须从性偏难克处克将去。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目,条件也。

颜渊闻夫子之言,则于天理人欲之际,已判然矣,故不复有所疑问,而直请其条目也。

非礼者,己之私也。

勿者,禁止之辞。

是人心之所以为主,而胜私复礼之机也。

私胜,则动容周旋无不中礼,而日用之间,莫非天理之流行矣。

事,如事事之事。

请事斯语,颜子默识其理,又自知其力有以胜之,故直以为己任而不疑也。

程子曰:“颜渊问克己复礼之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四者身之用也。

由乎中而应乎外,制于外所以养其中也。

颜渊事斯语,所以进于圣人。

后之学圣人者,宜服膺而勿失也,因箴以自警。

其视箴曰:‘心兮本虚,应物无迹。

操之有要,视为之则。

蔽交于前,其中则迁。

制之于外,以安其内。

克己复礼,久而诚矣。

’其听箴曰:‘人有秉彝,本乎天性。

知诱物化,遂亡其正。

卓彼先觉,知止有定。

闲邪存诚,非礼勿听。

’其言箴曰:‘人心之动,因言以宣。

发禁躁妄,内斯静专。

矧是枢机,兴戎出好,吉凶荣辱,惟其所召。

伤易则诞,伤烦则支,己肆物忤,出悖来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