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6)

合集下载

高一历史 第一次月考 含答题

高一历史 第一次月考 含答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小题,共60分)1. 按时间顺序排列下列事件()①巴黎人民起义,建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②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成立③资产阶级国防政府成立④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败A、①②③④B、①④②③C、④②③①D、④①②③2.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最根本原因是()A、帝国主义的各种矛盾突出地表现出来B、第一次世界大战C、保留了封建农奴制残余D、无产阶级力量强大3.“同志们!被奴役的人民解放的时刻到来了,向沙皇政府报仇并惩办它的时刻到来了。

打倒战争!打倒沙皇专制政府!临时革命政府万岁!”这份传单最有可能出现在()A.十九世纪三四十年的欧洲工人运动 B.法国巴黎公社时期C.俄国二月革命时期D.俄国十月革命时期4.目前的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

对此解释不正确的是()A、它是各国综合国力对比的结果B、反映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C、它是在世界两极格局解体后形成的D、美国实现了独霸世界的企图5.欧盟条约由《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条约》和《政治联盟条约》组成。

它的经济目标是要在密切协调成员国经济政策和实现欧洲内部统一市场的基础上,形成共同的经济政策。

政治目标是实行共同的外交、防务。

进一步扩大欧共体超国家机构和欧洲议会的权力,使其由原来的咨询和监督机构变成部分的权力机构。

据此分析,以下对欧盟表述有误..的是A.欧盟成立是由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各国间经济竞争日益加剧B.欧洲同盟是世界上第一个由民族国家组成的超国家共同体C.欧盟的建立使欧洲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矛盾逐渐消失D.欧盟的发展方向是经济、政治、外交和安全等多种职能的联合体6.下列哪项不是十月革命的意义?()A、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B、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C、为国际无产阶级树立了斗争的现实榜样D、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7. “二战”后,出现美苏由盟友走向对抗的根源是()A、美苏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和冲突B、以欧洲为中心的格局被战争打破C、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D、美苏政治军事力量形成抗衡8.美国“冷战”政策最基本的特征是()A、强调合作而不搞对抗B、遏制共产主义但不诉诸武力C、以军事结盟的方式稳定资本主义D、组织军事集团但不进行战争9. 二战后,日本和西欧经济发展的不同点是()A、都得到美国的大力扶植B、都受益于朝鲜战争C、政府都实现了一系列社会改革D、都经历了高速发展10. 1961年9月,南斯拉夫总统铁托说“当我们走上独立的道路而不同两个对立阵营的国家集团结盟的时候,当我们反对分裂世界的政策和拒绝这个政策所带来的一切时,我们选择了一条艰苦的道路。

高一第一次历史月考试卷及答案(完整)

高一第一次历史月考试卷及答案(完整)

第一次月考试卷—(历史)姓名:学号: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说文解字》载:“宗,尊祖庙也。

”这说明宗法制得以维系的重要因素是()A. 血缘B. 地域C.信仰D.出身2. 西周时期,周王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

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 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B. 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C. 西周手工业中冶铜业十分落后D. 西周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3. 《三字经》写道:“周武王,始伐纣,八百载,最长久。

”周朝“最长久”的制度保障是()①分封制②宗法制③礼乐制度④中央集权制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4. 秦朝开始使用的“始皇帝”称号和夏、商、西周的“王”称号相比,本质不同的是()A. 具有神化君权的特点B. 代表至高无上的权力C. 是古代政治发展的产物D. 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表现5. 秦朝修建咸阳,运用里天体观念。

把渭河比作天体的“天汉”,以各座宫殿比作星座,四周有很多通道,咸阳宫居中,形成了众星拱月、屏藩帝都的格局。

从咸阳的修建理念可以看出当时的政治理念是()A. 皇帝从二世三世直至万世,传之无穷B.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C. 借助神灵维护自己的统治D. 神化皇权,万世一统6. 相权削弱,皇权加强,是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重要特点。

下列史实不符合这一特点的是()A. 汉武帝平定七国之乱B. 隋唐设立三省六部制C. 北宋设立二府三司制D. 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7. 据说清代乾隆年间,有个翰林把“翁仲”误写成“仲翁”,乾隆批以诗“翁仲如何作仲翁?十年窗下少功夫。

如今不许为翰林,罚去江南作判通”进行挖苦。

诗中“判通”是“通判”的故意颠倒,“通判”一官职设置的时间和目的是()A. 宋朝监察、控制地方官B. 明朝巡查地方、监察政令贯彻情况C. 汉朝巡行郡国、监察诸侯国D. 唐朝代天子出巡、监察地方法纪8. 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为发生类似的现象。

第一次高一历史下月考试卷学科试卷

第一次高一历史下月考试卷学科试卷

第一次高一历史下月考试卷学科试卷第一次高一历史下册月考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

1.史料记载:所种之地,惟以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

这反映的耕作方式是()A铁犁牛耕B个体牛耕C刀耕火种D石器锄耕2.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分田变为私田B铁犁牛耕的推广C国家走向统一D封建制度的确立3.铁犁牛耕是__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下列说法与史实不符的是() A《战国策》记载秦国以牛田,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已有牛耕技术B汉代,牛耕技术逐渐普及全国C东汉时,二牛抬杠犁耕法完全被一牛挽犁所取代D唐朝时江东地区出现的曲辕犁标志着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4.《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侯)之为宝。

《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业。

《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

《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

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A.__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B.__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C.__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D.__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5.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A众人集体生产B田庄规模生产C个体农户耕作D官府募民耕作6.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中记载: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

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

上述材料描述的水利工程是()A郑国渠B都江堰C井渠D灵渠7.下列生产工具不属于同一类的是()A.西汉耧车模型B.高转筒车模型C.翻车模型D.水排模型8.七月初七是__传统的乞巧节(学习纺织工艺的节日)。

它起源于我国古代牛郎与织女的美丽传说。

导致这一节日形成的原因是()A古代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B人们对神话传说的钟爱C自然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D人们对牛郎与织女遭遇的同情9.当代著名的人类学家安德森在他的名著《__食物》里谈到,__乃至整个东亚很少吃牛肉,而牛肉却是西方饮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食物原料。

统编版 光山二高高一下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统编版 光山二高高一下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2023年3月17日★光山二高紫光湖校区高一下期月考历史试卷(时间:75分钟分值: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约从公元前2000年开始,雅利安人陆纥向东,向南进入伊高原及南亚地区。

进入伊朗高原的雅利安人保留了其强悍善战的特性,并建立了强盛一时的波斯帝国;而进入南亚的雅利安人则变得养尊处优,于哲学思第,难以抵初外敌入侵。

材料可用于说明()A.古代印度宗教环境的复杂性B.波斯帝国统治方式的残酯性C.古代印度和波斯的文化交流D.地理环境对文明发展的影响2. 互相学习、充实、传承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规律,阿拉伯文化在整个中世纪是一个强势文化,对东西方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特别是“阿拉伯人点燃了文明之火,照亮了欧洲黑暗的走廊”。

材料表明()A.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化传播使者B.阿拉伯文化对欧洲社会转型有推动作用C.文化传播实现于国家统治范围内D.欧洲文明源于阿拉伯及东方国家3.“1453年5月29日,一种文化被无情地消灭了。

它曾在学术和艺术中留下了光辉的遗产。

它使所有的欧洲国家摆脱了野蛮,并给予其他国家文化精华。

它的力量和智慧在几个世纪中一直保护着基督教世界。

”材料中的“它”是指()A.西罗马帝国B.东罗马帝国C.阿拉伯帝国D.奥斯曼帝国4.美国学者罗伯特在《西方文明史》中指出:“(庄园)农奴无疑是不自由的,他们要忍受数不清的侮辱性的赋税,服从领主法庭的判决。

但他们耕种分到的土地用以谋生,而且通常不能加以剥夺,所以他们的处境比奴隶好得多。

”该材料实际上反映了中古时期西欧()A.工商业发展繁荣B.政治上分裂割据的局面C.反对以神为中心D.生产关系的变化和进步5.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复兴与自治,对中世纪西欧社会发展的影响有()①使欧洲出现一个新的等级——市民阶级①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庄园制度的瓦解①城市与王权结盟,促进了等级代表会议的形成①城市的复兴标志西欧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A.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①6.非洲的技术进步使这块大陆的种族成分受到影响。

高一历史第一次月考

高一历史第一次月考

高一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一、选择题(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1、“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这句话指的是()A.分封制B.井田制C.郡县制D.行省制2、2006年4月19日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在漳州龙海马崎村举行了盛大的祭祖仪式。

这种“认祖归宗”的情节源于古代的()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井田制3.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4( )A.“封建”制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郡邑”制不利于中央集权C.汉朝没有采用“郡邑”制D.没有正确地指出秦朝灭亡的原因5.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在地方推行的行政制度是A.分封制B.郡县制 C.宗法制D.世袭制6. 唐太宗说:“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

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

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

”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阐明了实行三省六部制的目的②形成了中央机构间的监督制约机制③实行三省六部制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④皇权置于相权的制约之下,形成了集体决策的局面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7. 在宋代中央政府中,掌握财政权的是( )A.尚书省 B.中书省 C.三司使 D.枢密院8. 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某一官员“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这一官员的身份应是( )A.丞相 B.郡守 C.州牧D.刺史9. 西汉初和北宋初都面临制度上的问题是A.地方与中央争权B.郡县与封国并存C.皇权与相权矛盾D.内朝与外朝并存10.下图是一幅古代北京地区的政区示意图。

图中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于( )A.西周 B.秦朝 C.汉朝 D.唐朝11. 据说清代乾隆年间,有个翰林,把“翁仲”误写成“仲翁”,乾隆批以诗“翁仲如何作仲翁?十年窗下少夫功。

如今不许为林翰,罚去江南作判通”进行挖苦。

诗中“判通”是“通判”的故意颠倒,“通判”这一官职设置的时间和目的是( )A.宋朝监察、控制地方官 B.明朝巡查地方、检查政令贯彻情况C.汉朝巡行郡国、监督诸侯国 D.唐朝代天子出巡、检查地方法纪12.下列措施中,使专制皇权得到不断加强的是()①三省六部制的建立②丞相制度的废除③清朝设置议政王大臣会议④清朝的军机处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 D.②③④13.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进行了重要的政治体制变革。

高一历史第一次月考题

高一历史第一次月考题

高一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班级:姓名:※ 注意:所有的选择题,一律填入第二卷中的答题栏中,否则不给分。

第Ⅰ 卷一、单项选择题(共30 道题,每题2 分,共60 分)1、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者是()A、黄帝B、禹C、启D、汤2、西周王朝确立的王位继承制度是()A、禅让制B、兄终弟及制C、幼子继承制D、嫡长子继承制3、周初实行分封的目的是为了()A、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B、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C、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D、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4、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是()A、完全割裂的B、互为表里C、前者决定后者D、后者决定前者5、三省六部制的实行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主要是因为()A、废除了丞相,中央官制出现重大变革B、政府决策呈现民主化趋势C、三省互相牵制,有利于皇权的加强D、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6、秦始皇建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是()A、最高统治者称皇帝B、中央设立三公等官职C、地方实行郡县制D、确立皇权至高无上7、秦朝能达到“ 一法制,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 的前提条件是()A、生产力的发展B、国家统一C、秦始皇的雄才大略D、实行了法治8、“天下共苦战斗不息,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这种观点()A、力主推行分封制B、反对分封制C、实行郡国并行制D、推行世袭制9、贞观年间,唐中央政府三省的运行机制是()A、尚书——中书——门下B、中书——门下——尚书C、尚书——门下——中书D、门下——中书——尚书10、为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监督,西汉与北宋设置的官职分别是()①御史大夫②刺史③知州④通判⑤参知政事A、①③B、②④C、②⑤D、③⑤11、“上(宋太祖)因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众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宋太祖据此思想所采取的措施是()A、削减节度使的实权B、设参知政事为副相C、设三司使管理财政D、派遣文官担任知州12、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一直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中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的基本解决是在:()A、唐朝B、北宋C、明朝D、清朝13、关于清朝军机处,不正确的表述是()A、军机大臣由皇帝的亲信、重臣组成B、军机处能接触军国机要C、军机处工作效率高D、军机处是位于六部之上的中央最高行政决策机构14、古希腊城邦政体对希腊文明的最大影响是()A、小国寡民,独立自治B、贵族制的流行C、君主制的盛行D、公民政治的盛行15、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是()A、平民的民主B、贵族的民主C、奴隶主的民主D、国民的民主16、下列对五百人议事会的表述正确的是()A、设立于梭伦改革时期B、五百人议事会由各个等级选出的代表轮流执政C、五百人议事会在伯利克里执政时期职能进一步扩大D、五百人议事会与公民大会不同,妇女与外邦人均可参加17、下列措施属于梭伦改革的是( )①废除债务奴隶制②设立民众法庭③按财产多少划分公民级④陶片放逐法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18、伯利克里说:“我们的(政府形式)之所以称为民主制,是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

高一下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

高一下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

高一(下)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班级、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生作答时,请在答题卡上作答(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上作答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I(共30题,每题2分,共计60分)1.“春初砍山,众木尽噘。

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火)灭之,借其灰以粪。

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即苗盛倍收。

”上述耕作方式是()A.刀耕火种 B.铁犁牛耕 C.耜耕 D.耦犁2.耕作技术的改进是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下图反映的耕作技术开始出现于()A.汉代 B.唐代C.宋代 D.明代3.“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

”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4.“尽地力之教”、“多粪肥田”、“地力常新壮”“时至而作,竭时而止”共同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A.根据节气安排生产 B.讲究因地制宜 C.注重精耕细作 D.强调自给自足5.1985年,一艘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被发现,船上载有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

该船沉没的时间最早应为下列的()A.北宋中期 B.元末明初 C.明末清初 D.鸦片战争时期6. 《论贵粟疏》载:“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 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 朝令而暮改。

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

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

”该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是()A.脆弱性B.自足性C.顽强性D.封闭性7. 古书说:“国之大事,在祀在戎。

”从下面几件青铜器图片中可以看出,当时我国的青铜器主要是()A、农具和酒器B、礼器和兵器C、礼器和酒器D、兵器和农具8.中国历代王朝大都执行“重本弃末”“强本弱末”的经济政策。

这里的“末”是指()A.农业和手工业 B.商业和手工业 C.农业和商业 D.手工业和畜牧业9. 唐代在两京及州县以上地方置“市”,设“市令”“丞”,到宋代发展为在京城及地方路府州县镇市置“税务”来管理市场。

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3.下面这种工具的名称、出现时间和用途是
A.耦犁、汉朝、松土工具
B.耧车、汉朝、播种工具
C.曲辕犁、唐朝、松土工具
D.耧车、唐朝、松土工具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知识点。由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不难直接判断出,此种农业生产工具是西汉时期出现的播种工具——耧车。据此可知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工业产生,官僚资本主义是1927年产生的,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受到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束缚,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薄弱,故AB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20.1882年商人何昆山在广州开办自来水公司,地方绅士以“有伤风水” 由极力阻挠,何昆山只好做罢,这反映了
C.闽商和粤商
D.台商和港商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明清时期城镇商业依然呈现繁荣景象。区域间长途贩卖贸易发展较快,出现商帮,其中以徽商、晋商实力最强。故选B。
考点:古代商业的发展
点评: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1、商业起源早,并不断发展;
2、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
3.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的根本目的
A.促进经济发展
B.巩固国民政府统治
C.形成官僚资本
D.稳定财政,增加收入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根本目的”并结合所学可知,南京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根本目的巩固官僚资本对国民经济的统治地位,进而巩固国民政府统治,故B项正确;ACD项不是根本目的,排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奋斗中学2017—2018—2第一次月考试题高一历史一、选择题(共30道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竹书纪年》中有“人面龙颜(有称人身牛首),断木为耜,揉水为耒,耜耒之利以教天下,故号神农”的记载,这些内容( )A.是远古人们蒙昧无知的想象B.呈现了刀耕火种的实证资料C.提供着农业萌芽时期的信息D.记载着以农立国的大政方针2.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家’,言百年之内,兴废无常,必有转售其田至于三家也。

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

”由此可见,古代的小农经济的特点是()A.封闭性B.落后性C.脆弱性D.分散性3.根据张履祥《补农书》中所载资料,明朝末期江南地区农村家庭的投资结构如下图所示:这反映出此时江南地区的农业()A. 经营更趋市场化B. 减少犁耕依赖C.生产日趋专业化D.注重精耕细作4.《礼记·王制》中有西周“田里不鬻(卖)”的记载。

后在恭王三年(前920年)制作的卫禾皿上发现“贮”字,并释意为“贾、价、租典、特殊的土地易手”等。

该现象()A.丰富了井田制研究的视角B.质疑了《礼记·王制》的真伪C.进一步证实铁犁牛耕的成因D.证实了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存在5.据统计,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国家控制的人口是1699万人,其中纳税人口只有237万人。

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商业人口猛增,农税锐减B.土地兼并加剧,依附关系松弛C.税收制度混乱,官吏腐败D.经济重心南移,人口大量南迁6.钱穆《国史大纲》记载:“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

”下列有关该制度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促进了自然经济的发展B.有利于社会稳定C.所分配之土地不准买卖,只准使用D.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7、北宋苏洵说:“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人,已得其半,耕者得其半。

”这反映了当时实行的这种经营方式是()A.租佃式经营 B.田庄式经营 C.自耕农式经营 D.井田制经营8.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

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

据此可知,唐中期()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9.古罗马地理博物学家普林尼说:“遥远的东方丝国在森林中收获丝制品,经过浸泡等程序的加工,出口到罗马,使得罗马开始崇尚丝制衣服”,“保守估计,印度、塞雷斯(中国)和阿拉伯半岛每年可以通过贸易从罗马帝国赚取一亿银币的利润,这便是我们罗马帝国的妇女每年用作购买奢侈品的花费。

”此材料主要说明( )A.中国与欧洲各国交往密切B.丝绸之路将欧亚大陆联系起来C.两汉经济发展,丝织业发达D.罗马对丝绸的旺盛需求10.中国古代每一个历史时期手工业发展水平常以某种手工业品为代表,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商周/铁器—唐宋/陶器—明清/瓷器B.商周/漆器—唐宋/青铜器—明清/瓷器C.商周/玉器—唐宋/漆器—明清/玻璃D.商周/青铜器—唐宋/瓷器—明清/棉布11.“庖丁解牛,技进乎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精雕细琢”,“十年磨一剑”上述成语词组能够集中展现( )A.中国语言文化的精炼之美B.精耕细作的农业文明精神C.古代中国的工匠精神D.儒家格物致知的精神追求12.“土豪,我们做朋友吧”成为当今一种网络流行语。

如果这一土豪生活在唐朝,不可能成为他显摆资本的是()A.灌钢法制作的钢刀B.精美的青铜酒器C.艳丽柔和的粉彩瓷D.胎质细洁的白瓷13.乾隆四十年(1775年),两江总督高晋两次到松江府一带巡视后禀奏说:“以现在各厅州县农田计之,每村庄知务种稻者,不过十分之二三;图利种棉者,则有十分之七八。

”上述材料反映了( )A.资本主义萌芽在松江府一带出现B.松江府土地兼并现象严重C.松江地区农业商品化的发展D.“重本抑末”政策有所松弛14.有学者在研究我国古代城市发展时发现,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

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重心的南移B.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C.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D.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15.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

这一举措客观上(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16.《临安春雨初霁》云:“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其中“深巷卖杏花”这种商业现象最早出现于()A. 西汉 B.南北朝 C.北宋D.明朝17.宋朝的户籍制度根据居城或居乡,划为“坊郭户”与“乡村户”,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划分城市户口与乡村户口。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等级观念的影响 B.城市经济的发展C.征收赋税的需要 D.社会管理的需求18.《数字中国-2016》:“从城市建制、城市功能、城市公共服务三个方面,宋代的城市化远超其他王朝。

城市人口比例达前所未有20%,而后世就连清朝嘉庆盛世也只不过7%,民国只有10%。

当时世界上的最大城市开封人口达150万,远远超过当时的伦敦的10万。

”下列与宋代城市化增长无关的因素是( )A.古代中国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B.农业、手工业经济的发展繁荣C.海外贸易与货币经济的发达D.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长期扶植19.下列言论中,最符合中国古代明清时期国家基本经济政策的是( )A.“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B.“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C.“待农而食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D.“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20.明代以及清代有些时期,曾经短暂地实行所谓对外开放,但是限禁极为严格。

如雍正时期虽曾一度“开闽省洋禁,允许浙江体贸易”,然而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 年)就又宣布关闭江浙闽三海关,限制外商只准在粤海关一口贸易。

这种“开放”实质上()A.完全开放民间贸易B.具有官方垄断的性质C.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反映D.体现了重商主义政策21.下列对电影《哥伦布传》主题曲《1492,征服天堂》的解释明显错误的一项是( )理想让我们坚强//冲破黑暗的阻挡//理想让我们坚强//绝不放弃希望//……//深邃的时空里//生命的光芒A.天堂:哥伦布心目中的天堂是美洲新大陆B.理想:哥伦布远航最大的理想是寻找黄金C.希望:造船、航海等技术进步使他看到希望D.光芒: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贡献永放光芒22.新航路的开辟,不仅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也对欧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由此出现了一些新的名词,如“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创立者”“新航路的受害者”等,其对应的分别是()A.荷兰、意大利 B.葡萄牙、英国C.西班牙、意大利 D.意大利、法国23.欧洲人向美洲输出工业品,及其用工业品(从非洲)换来的黑人奴隶,在美洲换成白银,再把这些白银运往亚洲,换取亚洲的生丝、绸缎、棉布、瓷器、茶叶、香料、胡椒,运回欧洲。

材料说明()A.新航路开辟后洲际经济联系大大加强B.亚洲和美洲已成为西方工业品市场C.掠夺美洲是西欧资本积累的主要途径D.亚洲成为当时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24.16世纪中叶开始的欧洲“价格革命”在西班牙表现得比任何其他国家都更猛烈,物价上涨最早,也最快,到16世纪末,物价提高了4~5倍。

这一现象()A.弱化了西班牙的王权统治 B.导致西班牙成为世界殖民大帝国C.使西班牙的资本主义发展最快 D.源于其从殖民地获得的巨额财富25.荷兰在17世纪上半叶取代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世界头号强国,英国在18世纪中期打败法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两者反映出的实质问题共同点是:()A.拥有海军优势 B.工业国对农业国的胜利C.地理位置得天独厚D.先进制度对落后制度的胜利26.从16世纪初开始的一段时间里,欧洲各国进行的国际贸易由输出、交换或生产、获利组成。

下表三组“商品”在甲、乙、丙三地流动。

请判断甲、乙、丙分别是当时的哪三个地区()A.欧洲、美洲、非洲 B.亚洲、美洲、非洲C.亚洲、美洲、欧洲 D.欧洲、亚洲、非洲27.“英国和荷兰商人组织了两个非常强大的股份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0年,荷兰的联合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2年。

政府特许状赋予公司买卖和建立商埠的权利,为了公司的利益甚至有权发动战争。

”这表明当时的股份公司( )A.政府建立但由商人经营B.是西欧殖民扩张的工具C.阻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D.仍不具备资本主义性质28.17世纪末到18世纪中期,英国的重商主义者主张高工资,提出经济发展的“外国支付收入”理论,认为出口高附加值的产品意味着外国将为出口国家支付工资和利润。

这一理论在当时得以实现的经济条件是( )A.“光荣革命”后,英国社会进入稳定发展时期B.海上霸主地位的确立使英国占据贸易优势C.圈地运动为英国工业发展扩大了国内市场D.工业革命的完成,提高了英国商品的技术含量29.有人说:“如果瓦特早出生一百年,他和他的发明将会一起死亡!”这说明瓦特的发明能够问世并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最主要的因素是( )A.资源因素B.劳动力因素C.市场因素D.资金因素30.阅读下表,导致其中两个国家的制造业迅速发展的共同因素是()英、德、美、中四国制造业产量占世界总产量比例示意图A.殖民霸权的建立B.垄断程度较高C.封建因素的铲除D.欧亚移民涌入二、主观题(40分)31.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

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

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

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

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

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

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

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

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

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

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

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