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教案-示范教案(促织) 精品
《促织》教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促织》教案及原文翻译赏析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促织》的主要内容,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
(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表现手法,欣赏作品的艺术魅力。
(3)能够运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民间疾苦的关爱,理解作品所传达的社会责任感。
(2)学会关爱他人,关注社会现象,提高自身的社会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促织》的主题思想。
(2)分析作品中的表现手法。
(3)欣赏作品的艺术魅力。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2)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蒲松龄及作品《聊斋志异》。
(2)引发学生对《促织》兴趣,激发学习欲望。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交流对作品的理解。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2)分析作品中的表现手法,如夸张、讽刺等。
4. 教师讲解:(1)讲解作品的历史背景。
(2)解析作品中的深刻内涵。
5. 赏析与拓展:(1)引导学生欣赏作品的艺术魅力。
(2)拓展相关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6.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作者对民间疾苦的关爱。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提高社会素养。
四、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 分析作品中的表现手法,写一篇短文。
3.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作品主题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促织》的主题思想,分析作品中的表现手法,欣赏作品的艺术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指导。
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高中语文《促织》教案

高中语文《促织》教案一、教材分析《促织》是高中语文教材的一篇课文,由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所写,属于白话小说,以讽刺的手法揭示了封建社会道德的虚妄性和实质。
本篇文章是一篇典型的写实小说,语言简单明了,情节简单却生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促织》,让学生了解明代白话小说的特点,并分析其运用的叙事手法。
同时,学生能够掌握文本中的重要词汇、语言表达。
2.能力目标:通过阅读理解、文本分析和讨论,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在知识和思维的培养之外,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对封建道德进行科学的批判和反思。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
特别是对小说中反映出封建文化的部分进行深入的剖析。
2.教学难点:对于典型小说的分析和阅读可能比较难以理解,另外文本中的一些现代人可能不太熟悉的成语、词汇,需要在课堂上进行适当的辅导。
四、教学方法1.阅读法为主的教学方法2.分组合作探究法3.问答法4.交互式教学法五、教学步骤1. 导入(15分钟)用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出文章的主题。
2. 阅读课文(20分钟)安排时间,要求学生在时间内阅读完全文。
3. 给学生讨论(20分钟)1.结伴合作阅读课文,小组讨论文中情节的奇妙之处,以便获得更充分的理解。
2.对小说的主题进行讨论。
3.对小说人物角色的讨论。
4. 教师讲解(30分钟)课堂讲解与演示。
1.对每个学生进行逐一发言。
2.解释学生提出的疑问。
3.对小说的关键进行详细的解析。
5. 精读课文(30分钟)指导学生精度阅读故事并进行各部分的批评。
1.对小说中反映出封建文化的部分进行深入的剖析。
2.对文章的一些疑点进行详细梳理。
6. 总结(15分钟)对全文进行总结,强调文章的主题,以及要求学生对文中的语言和修辞进行分析。
六、教学评估与反思通过上述教学步骤,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增强自己的文学鉴赏力,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帮助学生批判和反思封建文化的虚妄性和实质。
高中语文教案促织 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促织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促织的含义,并能熟练运用该词语。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堂讲解、小组合作、个人思考等多种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独立思考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积极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a. 理解促织的含义,掌握促织这一词语的用法。
b. 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 教学难点:学生对促织这一词语的理解深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a. 以问题引入:你们是否了解过促织这个词语?它在哪些场景中出现过?b. 学生回答并展开讨论。
2. 语境理解(15分钟)a. 分发材料,让学生阅读相关文章段落,寻找其中有关促织的句子。
b.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并总结促织的含义,并填写在白板上。
3. 词语解析(20分钟)a. 讲解促织一词的词义和词性,并给出相关例句。
b. 引导学生思考促织这个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差异,并与其他近义词做对比。
4. 拓展运用(25分钟)a. 学生个人思考:当你遇到困难时,如何用促织的态度来面对?b. 学生交流和分享思考结果。
5. 归纳总结(10分钟)a.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今天学到的知识,加深对促织的理解。
b.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给予肯定和补充。
四、课堂作业1. 让学生围绕促织这个词语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在学习或生活中用到促织的场景。
2. 学生课后阅读相关文章,寻找使用促织的句子,写下来并进行思考。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问题导入、小组合作和个人思考等多种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在词语解析环节,应提前准备更多的例句来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用法。
同时,在拓展运用环节,可以结合学生真实的生活例子,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促织这个词语。
高中语文《促织》教案设计通用

高中语文《促织》教案设计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单元《古代小说欣赏》中的《促织》一文。
该文出自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详细讲述了促织(蟋蟀)引发的悲剧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官场腐败。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蒲松龄及其《聊斋志异》的文学背景,理解《促织》的故事情节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2. 掌握古代小说的基本特征,分析《促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艺术特色。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对古代小说的阅读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促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对社会现实的讽刺和批判。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课外阅读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蟋蟀鸣叫的录音,引发学生对蟋蟀的兴趣,进而导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讲解:介绍蒲松龄及《聊斋志异》的文学背景,让学生了解《促织》的出处。
3.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对社会现实的讽刺和批判。
4. 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探讨他们的性格特点。
5.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题目,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如环境描写、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等。
6.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课堂练习,巩固知识。
7.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六、板书设计1. 《促织》2. 作者:蒲松龄3. 内容摘要: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艺术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促织》的故事情节,分析其主要人物形象。
(2)谈谈你对《促织》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的看法。
2. 答案:(1)故事情节:课文讲述了明朝宣德年间,一个名叫成名的人因捕促织(蟋蟀)而引发的悲剧。
人物形象:成名、官绅、皇帝、百姓等。
(2)看法:示例:《促织》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官场腐败,百姓生活困苦,官绅横行乡里,皇帝昏庸无能。
《促织》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促织》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促织》的主题思想和文学价值。
2. 掌握并运用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
3. 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1. 介绍作者及其背景。
2. 阅读和分析《促织》的文章结构。
3. 探讨《促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塑造。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步骤2.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者背景、文章结构和主题思想。
2.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提问。
3. 阅读法:指导学生阅读和分析《促织》。
2.2 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作者及其背景。
2. 阅读理解:分析文章结构和词汇句式。
3. 文学鉴赏:探讨主题思想和人物塑造。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1. 掌握《促织》的文章结构和词汇句式。
2. 理解《促织》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塑造。
3.2 教学难点1. 分析和解读《促织》中的深层含义。
2. 运用文学鉴赏方法评价《促织》的艺术价值。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4.1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的讨论和提问情况。
2. 阅读理解:检查学生对文章结构和词汇的掌握。
3. 文学鉴赏:评估学生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4.2 教学反馈1. 根据评估结果给予学生鼓励和建议。
2. 调整教学方法和步骤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第五章:教学延伸与拓展5.1 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阅读其他相关文学作品,如其他小说或诗歌。
2. 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或评论写作。
5.2 教学拓展1. 探讨《促织》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影响。
2.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展示或小组讨论。
第六章:教学资源与材料6.1 教学资源1. 教材:《促织》文本及注释。
2. 参考书目:相关文学评论、作者其他作品。
3. 多媒体资源:图片、音频、视频等辅助教学材料。
6.2 教学材料1. 复印或打印的《促织》文本。
2. 笔记本、文具等学习用品。
第七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7.1 教学计划1. 课堂讲授与讨论:2课时。
《促织》课堂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促织》课堂实录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促织》课堂实录教案教学设计1《促织》课堂实录教案教学设计《促织》是一种以“促进”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它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以及人们的善良、勤俭和勇敢等美德。
作为中学语文教育的一部分,通过教学《促织》的内容,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可以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社会意识。
在课堂实录中,我们采用了以下的教学设计:第一步:导入在导入时,我们采用了一张图片来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境。
我们让学生想象自己站在图片中的村庄,透过图片中的人物和事物找到故事的引子,之后,我们让学生整理自己对于图片和故事的感受,并尝试用语言表达出来。
通过这一步骤的导入,学生可以更深入的理解故事中的情感细节,产生共鸣,积极参与讨论。
第二步:阅读在阅读时,我们首先让学生自由阅读,然后,再请他们阅读一遍,并注意其中细节描述。
接下来,我们根据故事情节将其分为五个部分,让学生分别朗读并解释每个部分的意义。
在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发现故事情节的发展,理解角色之间的关联和他们的情感变化,把握整个故事的主题。
第三步:分类讨论在分类讨论时,我们将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进行分类梳理,找到他们之间的共性和区别。
通过这样的讨论,让学生发现故事内涵,学会运用归纳和概括的方法来分析问题,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当然,在讨论中,要求学生的表述适合听众的理解,并合理表达自己的推理过程与解释。
第四步:合作创作在合作创作时,我们要求学生组成小组,根据自己所学内容,可以选择讲述故事情节的一个环节,并表现该环节描写的心情、情感。
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进行自主选择和行动,可以体验到合作的乐趣,增强其互动性和表演能力。
第五步:评价反思在课程结束时,我们要求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看看自己在课程中的表现,是否达到教师所预设的目标。
同时,让学生对课堂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也可以通过问题探讨来反思学习成果的价值与现实意义。
在这样一次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目标得到了实现,同时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在生活和学习中都受益匪浅综上所述,本次教学活动通过故事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通过理解故事情节、角色之间的关联和情感变化,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2024版《促织》教案精选

10
03
知识点梳理与重点难点解析
2024/1/30
11
生字词、成语、典故汇总及解释
生字词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如“促 织”、“哀丝”、“豪竹”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理解其含义并学会运用。
成语
学习课文中出现的成语,如“惊心 动魄”、“悲欢离合”等,理解其 意思并能够造句运用。
典故
了解课文中涉及的典故,如“牛郎 织女”、“《诗经》中的爱情诗” 等,理解其背景故事及文化内涵。
《楚辞》中的昆虫意象
《楚辞》中也有一些涉及到昆虫的描写,如《离骚》等。这些作品中的 昆虫往往被赋予象征意义,用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志向。
2024/1/30
03
汉代乐府诗中的昆虫题材
汉代乐府诗中也有一些以昆虫为题材的作品,如《螳螂行》等。这些诗
歌通过昆虫的生活习性和特点来表现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
16
不同文化背景下昆虫意象对比
6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2024/1/30
7
《促织》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
2024/1/30
篇章结构
全文共七个部分,按“征虫—觅 虫—求虫—得虫—失虫—化虫— 斗虫”顺序展开,情节曲折,跌宕 起伏。
写作特点
文章采用白描手法,叙事生动,语 言简洁传神。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 和动作描写,刻画了人物形象,展 现了社会风貌。
01
难点问题二 如何分析《促织》中的音乐描写?
03
难点问题三 如何理解《促织》中的悲剧色彩?
05
2024/1/30
02
提示
可以从牛郎织女的故事入手,探讨爱情的本 质和内涵,以及作者在文中表达的爱情观。
04
提示
《促织》优秀教案(2024)

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拓展阅读,开阔学生的视 野和知识面。
教学视频观看
播放与《促织》相关的教学视频和片段,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 课文内容和人物形象。
2024/1/30
31
06 学生活动设计与 评价策略
2024/1/30
32
分角色朗读表演活动安排
01
02
03
04
角色分配
根据故事情节和人物特点,为 学生分配不同的角色,如成名
段,展现人民生活的苦难。
揭示统治阶级的腐朽生活
02
通过描写封建统治阶级的奢侈生活和荒淫无度的行为,揭露其
腐朽本质。
批判封建官僚制度的黑暗
03
通过揭示封建官僚制度的腐败和黑暗,表达对封建统治阶级的
深刻批判。
17
批判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毒害
1 2
揭露科举制度的弊端
通过描写知识分子在科举制度下的悲惨遭遇,揭 示科举制度的弊端和不合理性。
2024/1/30
创设问题情境
针对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 ,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 思考能力。
创设历史情境
通过讲述与《促织》相关 的历史背景和人物故事,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内容和时代背景。
29
小组合作探究模式尝试
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围绕课文 中的主题和难点展开讨论,鼓励
、儿子、促织等。
朗读指导
指导学生理解各自角色的情感 和语言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
朗读训练。
表演排练
组织学生进行分角色表演排练 ,加深对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
的理解。
表演展示
在课堂上进行分角色朗读表演 ,展示学生的朗读和表演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 促织●从容说课《促织》是《聊斋志异》中一篇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小说。
它通过描写主人公成名因被迫交纳促织而备受摧残、几乎家破人亡的命运,反映了皇帝荒淫无道,巡抚县令胥吏横征暴敛的罪恶现实,寄托了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
由于清初文网严密,作者借用讲前朝故事的手段来反映现实社会;尽管如此,小说反映的现实,在封建社会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小说的情节跌宕起伏,曲折多变,写尽了成名一家的不幸遭遇。
随着成名一家由悲到喜,由喜转悲,悲极复喜的情节的展开,矛盾不断发展,趋向激化,从而写尽了成名经济上、肉体上,特别是精神上所受的摧残,深刻揭露了封建制度的反动本质。
文中写的由求神问卜而得佳虫和儿子魂化促织而轻捷善斗两个片断,是作者幻想的,用以推动故事由悲向喜的发展。
故事的结局,悲剧变成喜剧,并没有削弱对封建统治者的谴责力量,因为尽人皆知,魂化促织是不可能的,这个喜剧的结局蕴含着深沉的悲哀。
同时,这里寄托了作者对成名的同情,客观上也暴露了封建政治的腐朽性,即成名的入邑庠,官员们的得到奖赏和升迁,完全取决于皇帝的偶一欢喜。
这仍是对封建统治阶级的谴责和讽刺。
小说思想深刻,艺术性强。
全文自始至终围绕捕捉和进献促织而展开情节,其主线是征虫——缴虫——卜虫——得虫——失虫——复得虫——斗虫——献虫。
随着虫的得失优劣,主人公的命运也在升沉变化;人物心理,也倏忽骤变,细致传神。
阅读时应抓住波澜起伏的情节,分析主人公悲惨的遭遇和复杂的心理,深入理解封建社会的残酷统治给人民造成的沉重苦难。
此外,小说的语言生动细腻,曲尽其妙,值得反复玩味。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反复自读课文,疏通文意,掌握尚、售、冀、会、败、发、济、款、顷、展、益、索、顿等词的意义。
2.积累:少间、食顷、斯须、俄等时间副词的用法。
3.掌握:文中一词多义、词类活用以及文言文特殊句式。
能力目标1.把握文章内容,赏析其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的情节。
2.赏析本文细腻的心理描写以及本文的思想内容。
德育目标文中荒诞离奇的“偶然”寄托了作者对成名的同情,对腐朽封建统治的谴责,从而培养学生同情、关心弱者,敢于同现实丑恶作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点1.疏通文意,积累知识,把握文章内容。
2.赏析文章的情节、描写特色及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
●教学方法1.诵读法。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在叙述中蕴含的感情。
2.提问法。
对较容易的问题,通过提问引起学生的重视。
3.点拨法。
对文中理解有一定难度的地方,教师适当地加以点拨,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
4.讨论法。
对文中的关键内容应展开讨论加深理解。
●教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斗促织”图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你也说聊斋,我也说聊斋,牛鬼蛇神比那正人君子更可爱。
”(教师唱)大家说,怪不怪?怪。
(同学齐声回答)其实,怪胎社会,无怪不有。
一只小小的蟋蟀可以弄得皇上欲望大发“玩物丧志”,可以掌管黎民百姓的生死大权。
欲知故事详情,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欣赏文言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妙笔下的《促织》。
二、解题1.作者简介蒲松龄(1640~1715),清初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
山东淄川(今淄博市)人。
出身于没落地主兼商人家庭。
早岁即有文名,羡慕功名,醉心科举。
十九岁时,初应童子试,即在县、府、道的考试中连得第一,补博士弟子员。
此后却屡应省试皆落第,到处奔走,过着“烟波万里一身遥”的流落生活。
直到七十一岁,始援例成贡生。
他除三十一岁时在江苏宝应县做了一年幕客之外,毕生都在家设馆教书。
家境贫困,对人民生活有一定的接触。
能诗文,善俚曲,著有《聊斋志异》《聊斋文集》《聊斋诗集》《聊斋俚曲》和关于农业、医学等通俗读物多种。
2.《聊斋志异》简介《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用了二十年左右时间写成的短篇小说集,是他的代表作,共十六卷,四百三十一篇。
“聊斋”是作者的书房名,“志异”,就是专记奇闻怪事之意。
本书主要运用唐传奇小说的文言体,通过谈狐说鬼的表现方式,托笔幻想,寄意现实,批评当时的社会政治。
作品的艺术成就很高。
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故事情节委婉曲折,布局巧妙,结构严谨,语言精练,善于叙事。
三、整体感知,疏通文意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学生迅速阅读课文,自己编写结构提纲。
(2)学生分小组交换意见,推荐一名代表发表本组看法,其他小组提出不同意见。
(3)教师根据学生分析的情况,加以评价、订正,然后统一看法。
(解说: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理清故事情节,同时练习学生的概括能力,因此,教师应对学生的分析思路、概括方法加以点拨)出示投影:2.赏析文章情节安排的巧妙。
问:①文章始终围绕的一条主线是什么?②围绕这条主线,情节具体有几次波折?③这样安排有何妙处?学生各抒己见,谈自己的看法。
教师归纳、明确:①故事始终围绕促织之得失这一主线安排情节。
②情节波折:岁征促织,成名破产受刑,无计可施,走投无路,“山重水复疑无路”;神巫指拨,成名得虫,“柳暗花明又一村”;节外生枝,成子弄死促织,投井自杀,成家陷入绝境;成子起死回生,魂化促织,成家因祸得福。
③这样写的妙处:这样曲曲折折、跌宕起伏的描写,避免了一览无余,正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
它的跌宕起伏充实、丰满了故事,深化了思想内容,赢得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而情节的曲折变化,又是艺术地再现生活的需要,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丰富多彩、充满波澜的。
作品中的波澜,就是在揭示生活中矛盾的发展与变化,就是在揭示事物运动的规律。
四、赏析文章心理描写的细腻1.速读全文,找出哪些文字写“悲”,哪些文字叙“喜”。
要点:故事的开端,写成名被迫充当里正,“薄产累尽”“忧闷欲死”“杖至百”,这是“悲”。
第3段,写成妻问卜得图,第4段写捕捉到“巨身修尾,青项金翅”的促织,给成家带来了希望,是写“喜”。
第5段写关乎全家性命的促织被儿子弄死,这又是“悲”。
第6段得儿尸于井,是“悲”,儿半夜复苏,门外且有促织鸣叫,又转为“喜”。
第7段写促织斗鸡,则为“大喜”“惊喜”。
第5至7段喜中有悲,悲中有喜。
第8段,故事的结局,成名化悲为喜。
2.细读课文“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一段,从文中选出能体现成名心理变化的单音词,依次填入括号内,并按空格限制的字数写出这段心理描写的妙处和作用,并以此练习题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赏析本文人物心理描写的细腻。
出示投影:成名听说儿子误毙促织则,得子尸于井则转而为;。
,,致使百姓的罪恶现实。
怒 悲 喜 愁 惊 喜 劣 喜 恐 牵动 主宰 细致入微 曲折变化 荒淫 贪 虐 家破人亡五、赏析本文的思想内容1.学生思考:小说故事曲折离奇,是否有“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之感?试以自己认为最能体现文章思想内容的例子来加以分析。
2.学生作好发言准备(3~5分钟),也可以和同学讨论。
3.学生发言,教师针对学生分析情况加以评价、归纳。
明确:例1:“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点题,开宗明义,指出祸源,揭示矛盾产生的总根由。
“宫中”二字,作者把矛头直指最高封建统治者。
“此物故非西产”,却要“岁征”,可见封建统治者敲剥之残,祸害之广,亦暗示百姓生活之艰辛。
例2:“宫中”“华阴令欲媚上官”“游侠儿”“里胥”,寥寥数笔,画出大小贪官污吏的丑态。
例3:成子“神气痴呆”,成名却为“蟋蟀笼虚”而“气断声吞”,失虫之忧甚于爱子之情,人命不如一虫,封建社会吃人的罪恶,昭然若揭。
一虫之死,闹得全家死去活来,惨苦万状,对统治者的揭露极为深刻。
总之,《促织》是蒲松龄借前朝故事寄托“孤愤”的一篇佳作,它是一篇揭露封建皇帝荒淫无道的愤怒的控诉书,也是一幅人民在横征暴敛下无法生存的凄凉画。
作者鞭挞了宫廷生活的荒淫无道,揭露了大小官吏的谄媚逢迎,寄托了作者对备受欺凌迫害的广大底层百姓的深切同情。
六、赏析本文的艺术特色(一)与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比较,赏析本文选材角度的独特。
(解说:这一点可以先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过、看过的相关文艺材料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师归纳。
)明确:封建统治者征粮征物、县令严限追逼、差役下乡催索,这是封建社会中司空见惯的现实生活,这类题材是前代和与蒲松龄同时代的一些进步作家经常涉及的,唐代柳宗元的散文《捕蛇者说》算得上是一篇不同凡响的作品。
柳宗元没有写征粮征物,而是写征蛇,通过捕蛇人蒋氏之口,写出毒蛇虽毒,但比不上徭役、赋税之毒,从而深刻地揭露了官吏横征暴敛对百姓的迫害,一句“苛政猛于虎也”,发人深省。
《促织》的选材角度与《捕蛇者说》相比,又高明多了。
因为征毒蛇毕竟因其有“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的疗效,而征促织又为何故呢?不过供统治者斗之一笑罢了。
统治者一笑,百姓付出的是身家性命,百姓的生命还不如一只小虫,深刻地揭露了皇帝、官府对人民的迫害。
总之,以征促织为题材,高于征蛇,更高于征粮征物,这样的选材,体现了蒲松龄的艺术匠心。
(二)赏析本文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浪漫主义手法的巧妙运用。
(解说:这一点需要学生用自己的慧眼去发掘作品的独特之处,加以分析。
)问:文中哪些地方是用超现实笔法表现出来的?这样行文有何好处?你的看法如何?学生讨论,回答:明确:①神巫指拨得佳虫,②成子魂化促织。
这两处想象使主人公绝处逢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反映了作者对被压迫者的深切同情,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良好愿望。
求神问卜,虽带有迷信色彩,但作者并非宣扬迷信,而是借奇幻的想象寄托作者的“孤愤”,揭露、抨击现实社会的黑暗丑恶的;成名一家遭受的大苦难,精神所受的大折磨,不是因为别的,仅仅是因为皇帝的一点小小的爱好、小小的乐趣,成子魂化促织正是大苦难与小乐趣的矛盾无法解决的产物,有了这头小促织,皇帝的小乐趣得到了满足,成名的大苦难才能中止,这是荒唐的,却又是深刻的;这是可笑的,却又揭露了血淋淋的现实。
因而,文中的幻想是现实生活的升华,是蒲松龄深化主题的匠心所在。
七、课文总结一只小小的蟋蟀,使成名一家死去活来,因祸得福,生动地表明了统治者的快乐、封建官僚的升迁发迹是建立在人民的痛苦之上的,暴露了清初社会政治的黑暗,蒲松龄不但对现实生活有精细的观察,而且想象力特别丰富,真实加想象,对现实是悲愤的谴责,思想有深度,情节奇妙有趣。
新世纪的弄潮儿,应该敢于同丑恶现实作斗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八、布置作业1.将《促织》改编为700~800字的剧本,注意剧本的动作语言、舞台说明等交代。
2.充分运用想象写一则寓言故事。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