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戟和红大戟的区别

合集下载

红大戟和京大戟的区别红大戟和京大戟的区别与联系

红大戟和京大戟的区别红大戟和京大戟的区别与联系

红大戟和京大戟的区别红大戟和京大戟的
区别与联系
有许许多多的人每逢夏天就会开始犯风湿,当病人们在去中医药店买药材的时候,中医们往往会加入一种叫红大戟或者京大戟的药草,这2种药材的主治功能相近,只是其配药量上面会有一定的差异,京大戟有泻水逐饮、消肿散结的功效,红大戟有泻水逐饮、攻毒、消肿散结的功效,两者功效相近,但京大戟的毒性较大,在临床上使用的时候就更加的注意它的用量,那么具体的红大戟和京大戟能用在治疗哪些病症上,两者又有哪些相同的功效呢?
红大戟为植物红芽大戟的干燥根。

又名:红毛大戟、红芽戟、南大戟。

呈长圆锥形至纺锤形,多不分歧,偶有分歧者,长6~8~14厘米,直径~1厘米。

表面灰棕色至红棕色;多扭转的皱纹,有时可见横生皮孔及支根残基或支根痕;顶端有地上茎痕。

质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呈红褐色至棕黄色。

气微,味辣刺喉。

以条大,肥壮,色紫红、坚实无须根者为佳。

主产广西、广东、云南、贵州等地。

这两种大戟都是呈不规则长圆形或圆形厚片。

外表皮红褐色或棕黄色,切面棕黄色。

气微,昧甘、微辛。

有小毒,归肺、脾、肾经,可以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用于水肿胀满,胸腹积水,痰饮积聚,气逆咳喘,二便不利,痈肿疮毒,瘰疬痰核。

每日~3g.入丸散服.每次1g;内服醋制用。

外用适量,生用。

孕妇禁用。

置阴凉干燥处储藏即可。

通过对大戟和红大戟的充分了解,相信你们对这两种药材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大戟_精品文档

大戟_精品文档

大戟大戟植物简介大戟(学名:Euphorbia ingens)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属于大戟科大戟属。

它通常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气候地区,特别是非洲南部地区。

大戟在当地被广泛种植作为药用植物、观赏植物和园艺品种。

大戟植物的主干高度可达到15米,是大戟属中最高的物种之一。

它的主干是粗壮的,呈灰色或棕色,密布着许多小型的突起,形状独特。

大戟的叶子呈羽状复叶,每个复叶有3-5个小叶,小叶呈狭长形,有时呈锯齿状。

叶子通常呈绿色,但也可能呈现其他颜色,如红色或紫色。

大戟植物的花是它最引人注目的特征之一。

每个花序都由多个小花组成,呈伞状排列在主干的顶端。

这些小花往往呈黄绿色或绿色,但也可能呈现其他颜色。

大戟的花期通常在夏季或秋季,花朵吸引了许多昆虫的访问,对于传粉起到重要作用。

尽管大戟在观赏价值上具有很高的潜力,但它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首先,大戟的乳液含有有毒物质,对人和动物有毒。

因此,在处理大戟植物时需要格外小心,以免接触乳液。

其次,大戟对环境的要求较高,需要充足的阳光和温暖的气候。

在栽培大戟时需要提供适当的水分和肥料,以保持其生长健康。

在药用方面,大戟被广泛用于非洲一些地区的传统医学中。

它的根部被用来制作草药,据传可以用于治疗风湿病、消化不良和皮肤问题。

然而,由于大戟含有毒素,使用时需要谨慎,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除了药用价值,大戟还被广泛种植作为观赏植物。

它的高大的主干和独特的叶子形状使其成为园林和景观设计的理想选择。

大戟在适宜的条件下生长迅速,可以很快形成壮观的树形。

它也可以作为盆栽植物栽培,并成为室内和室外装饰的亮点。

在大戟的栽培和繁殖方面,可以通过嫁接和分株两种常见的方式进行。

嫁接可以加快大戟的生长速度和树形形成,而分株则可以繁殖更多的植株。

在栽培大戟时,需要注意适当的浇水和施肥,以确保植物的健康生长。

总的来说,大戟是一种具有观赏和药用价值的多年生植物。

它的外观独特,结构高大,是园林和景观设计的理想选择。

大戟功效与作用

大戟功效与作用

大戟功效与作用大戟,学名红树大戟,是多年生常绿灌木或乔木植物,属于大戟科。

它原产于巴西和巴拉圭等南美洲地区,现已被世界各地广泛引种和种植。

大戟在中医中被广泛应用,被誉为“神奇药物”。

它的根、叶、茎皮等部位都具有药用价值,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下面将详细介绍大戟的功效与作用。

1.泻火散结:大戟具有泻火祛痰、散结消肿的功效。

中医认为大戟的苦寒性味能够清肺热,解毒散结。

它可以通过刺激肠道蠕动,改善消化功能,促进排便。

同时,大戟还具有利尿作用,可以排除体内的湿热和毒素。

2.逐湿热:湿热是指体内湿气与热气互结而成的一种病理状态。

大戟能够通过逐湿热、解毒的作用,改善湿热症状。

湿热主要表现为口干、口苦、尿赤等症状,采用大戟治疗可以调理体内湿热病机,恢复健康。

3.消肿解毒:大戟具有消肿散结、解毒排脓的作用。

中医认为大戟去肿消痛的原理主要是通过刺激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局部淤血和水肿情况,促使炎症消退。

同时,大戟还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加速伤口愈合。

4.祛风逐湿:大戟能够祛风散寒、逐湿止痛。

风湿是指机体受风寒湿邪侵袭而产生的病理状态,表现为关节疼痛、肌肉酸痛等症状。

使用大戟可以祛风逐湿,改善风湿病症状,减轻疼痛。

5.抗菌消炎:大戟具有很强的抗菌消炎作用。

它含有一种叫做大戟素的活性成分,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特别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等病原微生物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大戟还可以通过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加速伤口愈合。

6.抗肿瘤:研究表明,大戟具有抗肿瘤活性。

大戟素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对多种肿瘤细胞株有明显的抑制效果。

此外,大戟还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机体抵抗肿瘤的能力。

除了上述功效与作用,大戟还广泛用于中医药配方中,配合其他草药一起使用,以增强疗效。

例如,将大戟与黄连、黄芩等草药一起煎煮,可以用于治疗黄疸型肝炎;将大戟与枳壳、苍术等草药一起煎煮,可以用于治疗湿热疾病。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大戟虽然具有很多功效与作用,但是它的毒性也较大。

小叶大戟的功效与作用

小叶大戟的功效与作用

小叶大戟的功效与作用小叶大戟,又称之为巴豆树,是我国一种常见的常绿小乔木,广泛分布于南方的山区和亚热带地区。

小叶大戟具有许多药用功效和健康作用,被用于中医药和现代医学领域。

本文将介绍小叶大戟的功效与作用,并以科学角度探讨其药理学机制和主要活性成分。

小叶大戟的主要功效之一是抗肿瘤作用。

研究发现,小叶大戟中的有效成分主要包括萜类、生物碱、黄酮类、多糖类等,这些化合物具有抗肿瘤活性,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扩散,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甚至逆转多药耐药性。

一些研究还表明,小叶大戟中的生物碱成分能够诱导肿瘤细胞产生细胞周期阻滞和基因突变,从而抑制肿瘤生长和扩散。

除了抗肿瘤作用,小叶大戟还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等作用。

研究表明,小叶大戟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明显的抗炎和抗菌活性,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和细菌感染,减轻炎性疾病的症状。

此外,小叶大戟中的生物碱成分也具有抗病毒作用,能够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对病毒性感染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小叶大戟还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活性。

研究发现,小叶大戟中的多糖类成分能够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增强淋巴细胞的活化和增殖,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此外,小叶大戟中的萜类化合物也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活性,能够调节免疫细胞的分泌及功能,并增强机体的抗病毒和抗肿瘤免疫。

小叶大戟还具有调节心血管功能的作用。

研究发现,小叶大戟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和抗血小板活性,能够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此外,小叶大戟中的生物碱成分还具有扩张血管的作用,能够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压,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除了上述功效,小叶大戟还具有抗氧化、降血糖、降血脂、促进消化等健康作用。

研究表明,小叶大戟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能够清除自由基,延缓细胞衰老和疾病的发生。

此外,小叶大戟中的生物碱成分能够抑制糖原合成酶和脂肪酸合成酶的活性,降低血糖和血脂水平,预防糖尿病和高血脂的发生。

此外,小叶大戟中的多糖类成分还具有促进消化和增加食欲的作用,可以提高食欲和消化能力,改善食欲不振和消化不良。

红大戟研究综述

红大戟研究综述
术、 田 间 管理 等 方面 进 行整 理 分析 , 为今 后 红 大 戟 的研 究与 应 用 提 供 理 论 依 据 。
【 关键词 】 红 大戟 ; 化学成 分; 研究综述
红 大 戟 又 名 红 芽大 戟 ( K n o x i a e R a d i x ) , 是 我 国传 统 中 药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有 4个 豆 甾酮 、 2个 木 脂 素 、 1个 香 豆 素 、 4个 简 单 芳 香 类 化 合
2 红 大戟 的鉴别研究
2 . 1 红大 戟 的鉴别 研究
红色, 长3 ~ 1 2 c m, 稍弯曲 , 有扭曲的纵皱纹 , 质 坚 实而 易折 断 ,
气味 微 辛 。其 中质 坚 实 、 个大、 红 褐 色的 红 大 戟 为 质 量 佳 品 。
散结作用 , 且毒性弱 , 故 在 临床 上使 用 广 泛 。 最 近 几年 , 广 西 市
场 上 的 红 大戟 出现 了畅 销 与 热 销 交替 的现 象 .价 格 以 马鞍 形
化 舍 物 均 为 新发 现 的物 质 。
3 . 2 非蒽 醌类化 合物
赵 峰 等1 7 ] 通过 硅 胶 、 葡聚 糖 凝 胶 和 高 效液 相 色谱 等 方 法对
中, 喜 半阴半阳的地方 , 主要 产地分布在 广西、 福建 、 广 东、 台
同位 置 上 显 色的 斑 点【 引
3 红大戟化学成分的研究
据 文 献报 道 , 红 大戟 根 中含 游 离 蒽醌 以及 结 合 蒽醌 , 其中 湾、 云南、 贵 州 以及 西 藏 等 地 。其 中广 西 红 大 戟 的 分 布 主 要 集 游 离蒽醌 包括 甲基 异 茜草 素 ( r u b i a d i n ) 、 虎刺 醛 ( d a m n a c a n t h a 1 ) 、 中在 宁 明 、 横县 、 田林 、 上 思 以及 南 宁的 邕 宁 区 、 兴 宁 区[ ” 。 红 大戟 素 ( k n o x i a d i n ) 、 3 - 羟基檄树 素( 3 一 h y — d r o x y mo r i n d o n e ) 。

大戟

大戟

大戟【拼音名】 Dà Jǐ【别名】邛巨、红芽大戟、紫大戟、下马仙、京大戟。

【性味】味苦;辛;性寒;有毒【归经】肺;脾;肝;肾;膀胱经【功能主治】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主水肿;胸腹积水;痰饮积聚;二便不利;痈肿;瘰疬【功能主治】泻水沈,利二便。

治水肿,水臌,痰饮,瘰疬,痈疽肿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钱;或入丸、散。

外用;煎水熏洗。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3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研末或熬膏敷;或煎水熏洗。

【注意】患虚寒阴水及孕妇忌服。

体弱者慎用。

【注意】患虚寒阴水及孕妇忌服。

体弱者慎用。

①《本草经集注》:"反甘草。

"②《药性论》:"反芫花、海藻。

毒,用菖蒲解之。

"③《唐本草》:"畏菖蒲、芦草、鼠屎。

"④《日华子本草》:"小豆为之使。

恶薯蓣。

"⑤《纲目》:"得枣则不损脾。

"⑥《本经逢原》:"脾胃肝肾虚寒,阴水泛滥,犯之立毙,不可不审。

"【临床应用】①治疗急慢性肾炎水肿大戟根洗净,刮去粗皮,切片,每斤以食盐3钱,加水适量拌匀,吸入后晒干或烘干呈淡黄色,研成细末装入胶囊。

日服2次,每次1.5~2分,隔日1次,空腹温开水送下,6~9次为一疗程。

共观察60余例,均有显着的消肿作用,一般经治6~7天后水肿即完全消失。

患者服药后有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腹泻。

其泻下作用常在服药后2~4小时最为剧烈;如症状严重,可进食水果或冷糖开水,反应即可减轻。

服药期间用低盐饮食,禁食生冷、辛辣、鱼及猪头肉等发物.禁用于孕妇、心力衰竭、食道静脉曲张及体弱者。

②治疗晚期血吸虫病腹水或其他肝硬变腹水大戟鲜根洗净晒干磨粉,用小火焙成咖啡色,装入胶囊,成人每次0.6~O.9克,隔日或隔2日服药1次,7~8次后停药1星期,以后视病情再服.若腹水巳退,可选用人参养荣丸等调理。

曾试治20例,经服药5~36次不等,显效(腹水消失,健康改善,体力基本恢复)9例,好转(腹水显著减少,全身情况改善)9例,无效2例。

京大戟、红大戟

京大戟、红大戟

京大戟、红大戟
1外形鉴别
京大戟:系多年生草本植物,简称大戟,又称红芽大戟,为大戟科植物大戟之干燥根。

呈不规则长圆锥形,根头常见茎的残基及芽痕,表面灰棕色或棕褐色,粗糙,支根少,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为纤维性棕黄或类白色。

红大戟:为茜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红大戟之干燥块根,呈长圆锥形或长纺锤形,表面棕红色或灰棕色,有扭曲之纵皱纹,顶端可见茎痕,质坚实,易折断,断面皮部红褐色,木为棕黄色。

红大戟系近代药学所收录的新品种,古医籍方书所用皆为京大戟,使用时应注意。

2功能鉴别
京大戟: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主治水肿、胸腹积水、痰饮积聚、痈肿瘰疬。

红大戟:泻水逐饮,解毒散结。

主治水肿胀满、痰饮喘急、痈疮肿毒。

京大戟(附:红大戟)

京大戟(附:红大戟)

京大戟(附:红大戟)京大戟(《神农本草经》)为大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大戟的干燥根。

主产于江苏、四川等地。

秋、冬二季采挖,洗净,晒干。

药材性状:气微,味微苦涩。

以切面白色者为佳。

其炮制品名有:醋京大戟。

【历史】京大戟入药,原载名大戟,因“其根辛苦,戟入咽喉,故名”(《本草纲目》)。

别名下马仙,“言利人甚速也”(《本草纲目》)。

另有茜草科红大戟,又名“红牙大戟”,系新发展的一种药物品种,由于其“红牙大戟”之命名与大戟科的大戟异名“红芽大戟”发音相同,因而过去两者常混用。

实际上两者功用有所不同,现《中国药典》(2010年版)已明确将两者作为两种药物分别收载。

本品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谓:“主蛊毒,十二水,腹满急痛,积聚,中风皮肤疼痛,吐逆。

”《名医别录》谓:“主颈腋痈肿,头痛,发汗,利大小肠。

”此后本草略增其主治,如载“下恶血癣块、腹内雷鸣,通月水,善治瘀血,能堕胎孕”(《药性论》),“治瘾疹风及风毒脚肿”(《本草图经》)。

纵观历代本草,其主要功用不外泻水、解毒两方面。

《本草正》日:“性峻利,善逐水邪痰涎,泻湿热胀满。

”《本经逢原》亦指出:“大戟,性禀阴毒,峻利首推”,故“脾胃肝肾虚寒,阴水泛滥,犯之立毙,不可不审”,可见其毒大性猛的特点。

【性能】苦,寒;有毒。

主归肺、脾、肾经。

【功效】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应用】一、水肿、臌账、胸胁停饮本品泻水逐饮,专治“十二水,腹满急痛”(《本经》),作用类似甘遂而稍逊,用于水湿痰饮内停,以致身面浮肿,臌胀及胸胁停饮等证。

《活法机要》治水肿,“枣一斗,锅内入水,上有四指,用大戟并根苗盖之遍,盆合之,煮熟为度。

去大戟不用,旋旋吃,无时。

”《圣济总录》大戟散治通身肿满喘息,小便涩,“大戟(去皮,细切,微炒)二两,干姜(炮)半两。

上二味捣罗为散。

每服三钱匕,用生姜汤调下,良久,糯米饮投之,以大小便利为度。

”对水肿腹胀、悬饮属实证、重症者,亦可配甘遂、芫花等峻下逐水药同用,其逐水之力更峻,如《伤寒论》十枣汤、《丹溪心法》舟车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戟和红大戟的区别
一、花朵的不同:
前者为杯状花序,样子像围着黄绿色的小杯子,这种花序比较独特无二,是它所特有的。

后者的花序为聚伞花序,花的排列像聚集的小球,开出的花朵很小,颜色为淡紫红色。

二、根部的不同:
大戟一般有两到三个根块,根部体型偏大,长度大约16到20厘米,形状上偏向为圆柱状或者圆锥状,颜色呈现灰棕色或者颜色更深的会有深棕色,表面粗糙无光泽,有很多纹理印痕,还会有些突起。

红大戟的形状像圆锥形或者纺锥形,长6到14厘米,相比较前者而言略短略细,外边颜色灰棕色或者多一点红棕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