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公务员考试行测朴素逻辑解题技巧:寻找突破口

合集下载

逻辑判断题如何找到突破口 公务员考试行测技巧

逻辑判断题如何找到突破口 公务员考试行测技巧

逻辑判断题如何找到突破口公务员考试行测技巧由各类公职考试考情可知,在行测判断推理题型中一般都会涉及朴素逻辑的考查。

朴素逻辑的难点在于考查形式比较多变、信息整合难度高、缺少通用的解题方法,但其实只要抓准题目的突破口,就可以保证解题的速度与准确性。

在朴素逻辑中,查找突破口主要有两个方向,分别是确定性信息和关联性信息。

一、确定性信息分类1.最值描述信息题干出现“最多”“最少”“最大”“最小”等描述的信息可以用作确定性信息进行入手。

【示例】甜品店有四种甜点:双皮奶、布丁、蛋糕和冰淇淋。

B 比A 贵,C 最便宜,双皮奶比布丁贵,蛋糕最贵,冰淇淋比D 贵。

关于这四种甜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 是双皮奶,B 是蛋糕,C 是冰淇淋,D 是布丁B.A 是布丁,B 是冰淇淋,C 是蛋糕,D 是双皮奶C.A 是冰淇淋,B 是蛋糕,C 是布丁,D 是双皮奶D.A 是冰淇淋,B 是蛋糕,C 是双皮奶,D 是布丁【答案】C。

蓝狐公考解析:题干中出现的“蛋糕最贵”、“C最便宜”为最值性表述,可以通过这两个条件入手,结合“冰淇淋比 D 贵”“双皮奶比布丁贵”可知,双皮奶、蛋糕和冰淇淋均不是最便宜的,可得C 是布丁。

故答案选C。

2.肯定性描述信息一般情况下,肯定式描述的条件,确定性较强【示例】A、B、C、D 为四位漂亮女生,她们喜欢穿漂亮衣服,某天,她们穿的衣服颜色各不相同,有黄色、绿色、蓝色和红色四种。

在问到她们各自衣服的颜色时,A 说:“B 的衣服不是黄色的。

”B 说:“C 的衣服是绿色的。

”C 说:“D 的衣服不是蓝色的。

”D 说:“A、B、C 三人中有一个人的衣服是绿色的,而且只有这个人说的是实话。

”如果D 说的是实话,那么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C 的衣服是蓝色的,D 的衣服是绿色的B.B 的衣服是蓝色的,C 的衣服是红色的C.A 的衣服是绿色的,B 的衣服是红色的D.D 的衣服是绿色的,A 的衣服是红色的【答案】C。

2019福州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判断推理:磨刀不误砍柴工,朴素逻辑找准突破口

2019福州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判断推理:磨刀不误砍柴工,朴素逻辑找准突破口

判断推理:磨刀不误砍柴工,朴素逻辑找准突破口【导读】中公事业单位为帮助各位考生顺利通过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今天为大家带来判断推理之磨刀不误砍柴工,朴素逻辑找准突破口。

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顺利备考!朴素逻辑是考试中一种常考的和必考的类型题,在考场上不是说你能做出题目就是王道,而是要快准,如果给你足够的时间,你是可以做出这种朴素逻辑的。

但是,考场如战场,不可能给你那么多时间考虑。

难道就没有很好的办法去快速做出题目吗?今天就告诉你个好消息,有!在做朴素逻辑的时候,可以时刻谨记突破口思维。

突破口思维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找确定项,一个是找关联项。

第一、确定项。

其特点是情况越少越确定。

比如,老王和老张分别住在一字排开的六栋房子里,老王不在一号和六号,老张在二号和三号,此时老王的情况就有四种,即二号、三号、四号和五号;老张只有两种情况,所以老张就是确定项,如果再来个老李在一号就更确定了,我们就以这些确定项为突破口去解题。

第二、关联项。

关联项指的出现次数最多的元素和跨维度最广的元素。

比如,小张、小王和小李三个人分别是英语教师、数学老师和律师,小张经常去英语老师家请教英语问题,小李和小张有一次打官司请律师朋友写了一个方案。

请问这三个人的职业分别是什么?这里小张的次数最多,他肯定不是律师和英语老师,他肯定是数学老师,小李就是英语老师,小张就是律师。

这就是元素次数最多的运用。

还有一个是跨维度最广的,维度指的就是人名、职业、地区等等这些元素。

比如说小王、小张、小李分别是厨师、牧师和律师,分别来自上海、武汉和广州,小王来自武汉,又不会做饭,此时小王跨了人名、地名和职业三个维度,他就是跨维度最广的元素,以他为突破口做题即可。

以上是关于技巧的讲解,那我们就利用其中的一个技巧--抓关联项来做一道题:甲、乙、丙三个人大学毕业后,一个当上了律师,一个当上了法官,还有一个当上了检察官,但究竟每个人担任什么工作,人们开始并不清楚。

因此,就有了如下猜测:(1)甲当上了检察官,乙当上了律师(2)甲当上了律师,乙当上了法官(3)甲当上了法官,丙当上了律师后来证实,上述猜测都只是对了一半。

行测判断推理:如何找到朴素逻辑突破口?

行测判断推理:如何找到朴素逻辑突破口?

行测判断推理:如何找到朴素逻辑突破口?很多人一做行测逻辑判断题就感到头痛,小编为大家提供行测判断推理:如何找到朴素逻辑突破口?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大家能够喜欢!行测判断推理:如何找到朴素逻辑突破口?有不少同学被省考行测中的某类必考题折磨得不轻,这就是——朴素逻辑。

一遇到朴素逻辑,就会有考生一筹莫展。

其实解决这类题目并不难,只要找到突破口,通常这类题就迎刃而解了。

那么,该如何找突破口呢?小编给大家进行详细讲解:我们来看一个例题:有四个人,他们分别是小偷、强盗、法官、警察。

第一个人说:“第二个人不是小偷。

”第二个人说:“第三个是警察。

”第三个人说:“第四个人不是法官。

”第四个人说:“我不是警察,而且除我之外只有警察会说实话。

”如果第四个人说的是实话,那么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第一个人是警察,第二个人是小偷B.第一个人是小偷,第四个人是法官C.第三个人是警察,第四个人是法官D.第二个人是强盗,第三个人是小偷【解析】正确答案:D。

分析题干信息,问法中说的是如果第四个人说的是实话,这是一个确定性信息,我们当然从这里入手。

而第四个人又说除了自己之外只有警察说实话,那么接下来的突破口就应该是“警察”,因此出现“警察”的地方就是我们接下来找到的突破口,即第二个人说:“第三个是警察”,我们可以思考一下,这句话能否是真的?不能!因为如果第二个人说的是真话,第三个人是警察,警察也说真话,那么一二三这三个人当中就有两个说真话的了,但是第四个人告诉过我们,前三个人当中只有警察这一个人说真话。

由此可知,第二个人说的是假话。

进而可知第二、三个人不是警察且说的也不是真话,因此第四个人是法官。

所以只能第一个人是警察且说的是真话;已知第一个人说的是真话,可知第二个人不是小偷,那就只能是强盗。

因此第三个人是小偷。

故正确答案为D。

通过这个例题,我们就可以看出来,找到突破口,题目就很轻松如意地解决了。

而什么样的信息是突破口呢?通常,确定性信息、高频信息等都是我们比较容易作为突破口的地方。

2020国考行测朴素逻辑技巧:通过突破口找关联

2020国考行测朴素逻辑技巧:通过突破口找关联

2020国考行测朴素逻辑技巧:通过突破口找关联行测判断推理部分一直是同学们期望较高的部分,希望可以在短时间内有明显的进步。

这一期望在命题推理的部分可以得到满足,虽然各种规则很多,但是一旦大家能够理解消化,这些规则可以像公式一样直接在题目当中套用。

然而,在朴素逻辑的题目当中,没有这样一些规则可以套用,而且这一类题目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条件非常多,大家往往不知道从哪里开始着手。

今天中公教育专家就给大家介绍在朴素逻辑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思想——找突破口。

找突破口的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思维的切入点,在具体操作上同学们可以从两个角度出发来考虑,分别是关联性和确定性。

接下来中公教育专家就分别解释一下这两个角度:1、关联性。

这意味着我们从多个信息当中得出一定的结论,而这多个信息也不是随便找的,它们之间往往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一方面,对于那些出现次数最多的元素我们可以优先关注。

因为出现的次数越多,那么可以给我们提供的线索就越多,我们就更有可能由此得出一个比较明确的结论。

如:在地图上,有依次相逢地排列着的5个小国,已知:(1)A国既不临着B国,也不临着C国;(2)D国既不临着E国,也不临着C国;(3)E国既不临着B国也不临着C国;(4)A国没有内流河;(5)有内流河的是排在第一和第四的小国。

在这个题干中,出现了ABCDE这5个元素,其中C国出现的次数最多,我们可以优先关注与这一元素有关的信息,由前三个条件可以分别得出C国与A、D、E国不相邻,那么C国就只有唯一相邻国B国,由此可知C国处在边缘位置且与B国相邻,有两种情况。

另一方面,对于多维度的信息我们可以优先关注。

在题干中可能出现不同种类的元素,而有些条件信息可能同时涉及到不同种类的元素,像这样的条件信息我们称之为“多维度的信息”,它们往往可以建立起不同维度之间的联系,我们可以优先关注。

如:某学校有甲、乙、丙三位老师收入各不相同,一位来自河南,一位来自湖南,一位来自海南,现在知道:(1)甲>海南;(2)丙>乙;(3)海南>湖南。

行测答题技巧:找对突破口,快速解决朴素逻辑

行测答题技巧:找对突破口,快速解决朴素逻辑

行测答题技巧:找对打破口,快速解决朴素逻辑例1:几位同学对物理竞赛的名次进展猜想。

小钟说:“小华第三,小任第五。

”小华说:“小闽第五,小宫第四。

”小任说:“小钟第一,小闽第四。

”小闽说:“小任第一,小华第二。

”小宫说:“小钟第三,小闽第四。

”本次竞赛没有并列名次,并且每个名次都有人猜对。

那么,详细名次应该是:A、小华第一、小钟第二、小任第三、小闽第四、小宫第五B、小闽第一、小任第二、小华第三、小宫第四、小钟第五C、小任第一、小华第二、小钟第三、小宫第四、小闽第五D、小任第一、小闽第二、小钟第三、小宫第四、小华第五【解析】看到题有的同学可能想到了用排除法,但是排除法在使用的过程中,第一比拟耽误做题时间,第二,同学们做题时会被复杂的题目绕晕,无法保证正确率,所以我们不妨关注题干信息。

最后一句话“本次竞赛没有并列名次,并且每个名次都有人猜对。

”再看看每个名次的猜想终究是谁,你会发现第二的只有小华,他必须正确。

所以此题选择C。

例2:甲、乙、丙三朋友去参观车展,看到一款轿车。

甲说:“这不是奇瑞,也不是荣威。

”乙说:“这不是奇瑞,而是红旗”。

丙说:“这不是红旗,而是奇瑞。

”后来,车展管理员说:“三人中,有一个人的两个判断都对;另一个人的两个判断都错;第三人的两个判断一对一错。

”由此可知:A、这辆轿车是奇瑞轿车B、这辆轿车是荣威轿车C、这辆轿车是红旗轿车D、上面三辆轿车都不是【解析】我们根据信息可得乙和丙矛盾,结合题目中所说,三人中,有一个人的两个判断都对,另一个的两个判断都错,第三个人的两个判断一对一错可得:乙和丙两个中,必然一个事两个都对、另一个两个都错。

所以甲的两句话应该是一对一错。

接下来我们就要用到假设法。

假设我们假设甲的前半句话是对的,那么后半句话错,即车应该不是奇瑞,是荣威。

同时说明乙是两句话都对,而丙是两句话都错。

假设乙的两句话都对,说明该车是红旗。

那此时,车是红旗和荣威,出现了两辆,不符。

假设我们假设甲的前半句是错的,即车是奇瑞,不是荣威,那么说明丙两句都对,乙两句都错,最后得到,该车是奇瑞。

2020莆田军队文职岗位能力:寻找突破口,实现快速解题

2020莆田军队文职岗位能力:寻找突破口,实现快速解题

2020莆田军队文职岗位能力:寻找突破口,实现快速解题朴素逻辑基本都是军队文职常客之一。

面对朴素逻辑,很多同学都会头疼,不知如何入手,即便做出来也是花费几分钟,这对于在考场上争分夺秒的情况而言,确实不划算。

今天中公教育专家就和大家一起来看看,如何利用有限时间快速解题。

朴素逻辑解题两大突破口:一是关联性。

即以出现次数最多的信息入手,以此推导。

【例题1】:A、B、C、D四个女生住在同一个宿舍,她们当中有一个人在洗水果,一个人在画画,一个人在上网,一个人在复习功课。

其中:(1)A不在洗水果,也不在复习功课;(2)B不在上网,也不在洗水果;(3)如果A不在上网,那么D不在洗水果;(4)C不在复习功课,也不在洗水果;(5)D不在复习功课,也不在上网。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在复习功课,C在画画B.C在洗水果,D在复习功课C.A在上网,B在画画D.A在复习功课,D在画画【答案】A。

中公解析:根据题干信息(1)(4)(5),可知出现次数最多的信息之一是A、C、D都不复习功课,那么一共4个人,复习功课的一定是B。

此外,根据题干信息(1)(2)(4),可知不洗水果出现的次数也最多,据此可以得知A、B、C都不洗水果,所以洗水果的一定是D。

再结合条件(3)可知,A在上网,故C 在画画。

对比选项,故答案选择A。

二是确定性。

即通过某一句话能够得出的情况唯一或相比较情况较少的信息。

【例题2】:某地方台互动挑战棚内综艺由沈腾、贾玲、华晨宇、关晓彤和沈涛五位担任常驻嘉宾及主持人,录制前相互握手致意,沈腾和4个人都握了手,贾玲和3个人握了手,华晨宇和2个人握了手,关晓彤和1个人握了手,请问沈涛和几个人握了手?A.1人B.2人C.3人D.4人【答案】B。

中公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五位担任常驻嘉宾及主持人,录制前相互握手致意”可知“沈腾和4个人都握了手”为确定性信息,据此可以得到:沈腾和贾玲、华晨宇、关晓彤、沈涛各握手一次,而此时“关晓彤和1个人握了手”成为了确定性信息,可知关晓彤握手的人只能是沈腾;此时,我们可以得知“贾玲和3个人握了手”又成为了确定性信息,由于贾玲没有和关晓彤握手,故贾玲握手的3人应是沈腾、华晨宇、沈涛;结合“华晨宇和2个人握了手”以及所解情况,可知华晨宇握手的两人是沈腾、贾玲。

行测判断推理备考技巧:“突破口”巧解朴素逻辑题

行测判断推理备考技巧:“突破口”巧解朴素逻辑题

行测判断推理备考技巧:“突破口”巧解朴素逻辑题素逻辑相对来说并不像其他的必然性推理,有着绝对的推理规则,也有着一定的题型特征,相对这种朴素逻辑,其核心应该就是一个智力题,再考试的高压情况下,如果没有一点点思路,解决这类问题,就有很大的压力,今天中公教育要跟大家介绍的就是一个点——突破口。

对于突破口而言,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关联性,也就是只在题干中多次被提及的信息,另一个是确定性,也就是只在题干中能确定的信息点。

先看一个例题,关联性。

【例1】甲,乙,丙,丁四个男生是几个非常要好的朋友,有一天,他们当中有一个人在吃饭,一个人在睡觉,一个人在运动,一个人在打豆豆。

其中:(1)甲不在吃饭,也不在打豆豆;(2)乙不在运动,也不在吃饭;(3)如果甲不在运动,那么丁不在吃饭;(4)丙不在打豆豆,也不在吃饭;(5)丁不在打豆豆,也不在运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丁在打豆豆,丙在睡觉B.丙在吃饭,丁在吃饭C.甲在运动,乙在睡觉D.甲在运动,丁在吃饭【中公详解】首先观察题干已知信息,发现“吃饭”这个概念在已知中出现次数最多,于是便可以以这个信息作为突破口。

从已知中得知,甲不在吃饭,乙也不在吃饭,丙也不在吃饭,所以只有丁在吃饭,从而根据第(3)条信息,假言命题逆否命题,可以知道甲在运动。

结合选项,答案选D,继续分析说明,又根据题干中的甲不在打豆豆,丙不在打豆豆,丁不在打豆豆,所以乙在打豆豆,进而可知丙在睡觉。

所以答案为D。

再看第二个例题,确定性。

【例2】甲、乙、丙分别在A、B和C三座城市工作,他们的职业分别是医生、演员和教师。

已知:甲不在A 工作,乙不在B工作;在A工作的不是教师;在C工作的是医生;乙不是演员。

A演员,B教师,C医生若甲在B工作,那么,甲、乙、丙分别在哪里工作?( )A.B、C和AB.C、A和BC.B、A和CD.C、B和A【中公详解】首先观察题干已知信息,C是确定的,肯定是医生,在根据A不是教师,得知在A是演员。

朴素逻辑之巧寻突破口

朴素逻辑之巧寻突破口

朴素逻辑之巧寻突破口朴素逻辑题从来都是我们行测考试中的一个难点内容,考生们经常会有拿到题找不到抓手,完全没有思路的感觉。

这是大家都会遇到的问题,首先应该客服畏难心理。

这种题其实是可以做的,只不过需要技巧。

其实遇到朴素逻辑题我们首先应该做的是分析清楚题型,根据不同题型匹配不同应对办法。

找到突破口就可以轻松解题。

一般来说,朴素逻辑常出的题型有元素对应题、排序题、圆桌排序题、真假话问题。

其中元素对应题常以两种方式出现。

一种是题干中给出两类或者三类元素,再给出一些限定条件,需要我们找到多类元素的对应关系;一种是给出一部分条件,要求查找出满足条件的对象。

而排序题一般给出5到8个元素,再结合一系列关系,要求按一定方式将多个元素排序。

而真假话问题的特点是给出多个条件,其中每个条件的真假性不确定,再结合已知条件的关系需要我们分析出事实情况或者真假话内容。

接下来咱们就以元素对应题中的第二种题型为例,通过突破口的思维来更快解题。

如下题:例:航天局认为优秀宇航员应具备三个条件:第一,丰富的知识;第二,熟练的技术; 第三,坚强的意志。

现有至少符合条件之一的甲、乙、丙、丁四位优秀飞行员报名参加,已知:(1)甲、乙意志坚强程度相同;(2)乙、丙知识水平相当;(3)丙、丁并非都是知识丰富;(4)四人中三个人知识丰富、两人意志坚强、一人技术熟练。

航天局经过考察,发现其中只有一人完全符合优秀宇航员的全部条件他是:A.甲B.乙C.丙D.丁【答案】C。

解析:题干的已知条件中(4)是给到信息最多,且涉及到元素最丰富的一项,可以以其为突破口。

已知3人知识丰富,结合条件(2)与(3)可知乙丙知识都丰富,丁知识不丰富。

已知最终选的飞行员符合所有要求,丁不可能被选上,丁技术不熟练,丁意志坚强。

结合条件(1)可知甲与乙意志都不坚强。

丙与丁意志坚强,技术熟练只能是丙。

故选C。

例题中给出的条件有多个,我们在找寻突破口的时候可以优先关注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元素或者关联性比较多的条件或者比较确定的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行测考试中,朴素逻辑这种题型在省考及国考中经常出现。

在朴素逻辑当中有一种非常方法叫“寻找突破口法”。

中公教育专家总结,寻找突破口方法的题型往往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存在确定性信息(包括唯一信息及肯定性信息)。

比如:“在一周中,小王只在周三去肯德基吃东西”,这个信息是确定的,那么我们做题时可以在此入手。

二、多维度信息。

比如:“乙不在南京工作;在北京工作的不是教师;在南京工作的是医生,乙不是演员”
三、特殊条件或要求。

比如:“王铭、李盈、杜葭的陈述都只对了一半”。

我们可从这个条件得知这三个人所说的话对一半错一半。

以上几种情况都可以作为我们解题的突破口。

殊不知,突破口,就是攻破难关的关键点,也就是堡垒最薄弱之处。

在想做任何一道行测题目的时候,我们都需要树立突破口思想。

“索莱岛上的游客发现,四块牌子中只有一块牌子上写着真话”它表明,另外三块牌子都是假话。

我们可以想到命题间的矛盾关系,也可以想到反对关系。

这就是一种突破口思想。

“公司有如下安排:如果派甲去,而且不派乙去,那么丙和丁至少派一个人去。

如果公司没有派甲去,最能支持这一结论的是:”题干是派甲去,要求是得到不派甲。

那么我们立马能想到的是假言命题的逆否命题。

这就是一种做题的思维方式,也就是所谓解题的思想。

再比如可能性推理中一道题目的问法“以下最能解释以上矛盾现象的是”我们立马可以知道,这是一道问法题型中的解释型题目。

这也是解这道题的突破口所在。

再比如逻辑填空中“中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需要解决的问题格外艰巨,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这个时候就要一鼓作气,____、畏葸不前不仅不能前进,而且可能___”
看到这道题目,第一眼注意的就是第一个空后面的顿号以及“畏葸不前”这个词语,我们应该知道所填词语和畏葸不前是一种并列关系,并且语义相近;“不仅”“而且”提示我们第二个空所填词语对于前进来说是一种递进关系。

这是我们解这道题的一种突破口所在。

综上所述,“突破口法”已经不仅仅是解决朴素逻辑中的一个方法,而是上升到一种解题思想的高度,我们在做任何题目时候都应该有一种找突破口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