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领域课程在德国实施效

合集下载

“学习领域”课程方案中国化模式的分析与思考——以中德SGAVE项目为例

“学习领域”课程方案中国化模式的分析与思考——以中德SGAVE项目为例

1 德国“学习领域”课程方案(1)形成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企业对在一线从事生产的技术工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行业的从业者除了要有专业技能外,还应能够学习新技术新工艺和跨学科知识,以应对当前科技飞速发展带来的挑战。

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将职业学校的教育任务规定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主要分为以下3个方面:专业能力,即掌握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具有独立解决问题并评估结果的能力;个性能力,即独立思考评价、规划和设计人生的能力;社会能力,即具备交流的能力,如善于对话,具有团队精神。

为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应运而生。

“学习领域”课程方案改变了传统教学大纲中以学科体系为教学原则的思想,强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2)模式介绍。

1996年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发布了新的课程编制指南,各个职业学校逐渐采用“学习领域”课程模式开展教学活动。

“学习领域”是指通过学习目标、教学内容和给定的课时构成的主题学习单元。

它以职业任务和行动过程为导向,旨在帮助职业学校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

“学习领域”是以与职业相关的必要工作过程,以“行动领域”为依据设计教学单元,学习领域之间的衔接具有逻辑性。

在德国约有350种官方承认的职业,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每一个职业(专业)课程内容视各自实际情况分成10个~20个“学习领域”,每个“学习领域”都有固定的学习时间。

以“汽车机电一体化维修工”为例,该职业学习时长为3.5学年,第一、二学年的学习内容不变,第三学年开始分为“学习领域”课程方案中国化模式的分析与思考——以中德SGAVE项目为例合肥学院 王美美任务驱动法。

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团队合作默契,集体讨论热烈,课堂气氛活跃,实训效果良好。

(4)效果展示和综合评价。

实训结束后让学生自主评价实训过程和成果。

引导学生从知识、技能、学习态度、能力、团队合作等方面进行评价,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最后教师根据汇报展示和学生操作过程进行综合评价,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是积极和客观的,是带有鼓励性的评价。

德国“学习领域”课程理论与实践探索

德国“学习领域”课程理论与实践探索
维普资讯
第2 4卷 第 3 期 20 0 8年 5月
昆 明冶 金 高 等 专 科 学校 学 报
J u n l fK n n tl r y C l g o ra u mig Meal g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ol e o u e
Vo . 4 1 2 No 3 .
Ma. 0 8 y 20
【i 纬 者按 J德国 “ 双元制”职业教育闻名于世, o 2 世纪9 年代中期以来,德国职业教育实施了学习领域课程改革。德 o
国学 习领域课程 以工作过程结构理论为基础 ,在该理论基础上形成 了按社会职业分类的职业教育、按工作过 程组织的学
习领域课程和行动导 向教 学。这场课程 改革至今 已经超过 1 O年 ,行 动导 向这 种在德 国已经被普遍接 受和推广 的职业教 育理念 , 日益被世界各国职业教 育界 与劳动界 的专家所推崇,在 中国职业教育 中正 日益受到推 崇和 推广 ,在 我 国职教领 域持 同样观念 的有很 多专家学者,如姜 大源 、徐 国庆、戴仕弘等。行动导 向教学法代表 了当今世界 上的一种先进 的职 业 教学理念,按 照这种理念 ,在我们 的教 学实践 中,创造 出许多新的教 学方 法,诸 如:项 目教学法、边讲边练 法、案例教 学法等 ,均属 此范畴。研究和分析德 国职教课程 的这场改革及 “ 动导向教学法” 对于我国职业教 育发展与革新具有 重 行
以进 一步推动课程改革,提高高职教学质量。
德 “ 习 国 学 领域 ” 课 程 理 论 与 实践 探 索
王建 初 ‘ Rie Jsf , tzl oe t
( .同济大学 职业技术教育学院 ,上海 20 9 ;2 1 00 2 .德 国达姆施达特工业大学 普 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学院 ,德 国)

对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的认识与思考

对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的认识与思考
从 而影 响 了学 生 的学 习效 果 因 此 . 想 使 课 件 以 赏 心 悦 目 的姿 态 展 现 出 来 . 合 学 生 要 符
中图 分 类 号 : 1 G7 9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6 2 5 2 2 1 1— 15 0 1 7 — 7 7(0 0)0 0 5 — 3
德 国 “ 习领域 ” 程 的 提 出 学 课
“ 习 领 域 ” 德 国 “ 元 制 ” 业 教 育 改 革 中 的一 种 新 的 学 是 双 职
具 有 决 定 性 的 作 用 . 职业 学 校 则 处 在从 属 或 配合 的地 位 。 而 随着 社 会 进 步 和 生 产水 平 的 提 高 . 业 教 育 的不 足之 处 日 职 益 突 出 . 中表 现 为 职 业 学 校 的 毕 业 生 进 入 企 业 工 作 后 。 能 集 不 马 上 满 足 企 业 实 际生 产 的要 求 . 显 著 的 矛 盾 就 是 毕 业 生 的非 最 专 业 能 力 远 远 不 能 满 足 企 业 生 产 的 实 际 需 要 。 为 扭 转 这 一 局 的 语 言 来 描 述 , 过 学 生 的 抽象 思 维 来理 解 , 费 时 又 费力 。而 通 既 采 用 多 媒 体 课 件 就 能 够很 直 观地 展 现 给 学 生 . 大 提 高 了教 学 大 效 率 . 到事 半 功 倍 、 上 添花 的作 用 。 起 锦
2 O. O O1 1
海 外 职业 教 育
的认识与思考 对德 国职业教 “ 习领域 ” 育 学
孟 利 前 肖海 峻
( 京 农 业 职 业 学院 北 京 1 2 4 ) 北 0 4 2
摘 要 : 学 习领 域 ” 德 国“ 元制 ” 业教 育 改 革 中 的一 种 新 的课 程 方 案 , 德 国 “ 习领 域 ” 程 方 案提 出 的 “ 是 双 职 对 学 课 背 景 、 涵 、 征 、 发 及 实 施 等 方 面进 行 探 讨 , 德 国 “ 习领 域 ” 程 与 我 国 传 统 的学 科 体 系 课 程 进 行 比较 分 内 特 开 将 学 课 析 , 出 两者 之 间存 在 的 差 异 性 , 以 为我 国 的职 业 教 育 改 革 提供 参 考 。 指 可 关 键 词 : 国 : 业 教 育 ; 习领 域 ; 双 元 制 ” 课 程 体 系 德 职 学 “ ;

学习领域:德国职教改革的新课题

学习领域:德国职教改革的新课题
新 。
是 活 动导 向 . 调 师生 双 方 的活 动 ; 是 学 习领 强 =
域 , 就 是 学 习 顿 域 的 行 为 导 向 的 教 育 计 划 。 目前 也 德 国职教 界对学 习顿域 的意 见分 歧 还相 当 大 , 由此
引 发 了 我 国 职 教 界 对 此 了 解 和 探 讨 的兴 趣 。
维普资讯
2o 0 2年第 4期 第2 3卷
总 3 4期 1
职业 技 术 教育 ( 科 版 ) 教
V0CATI ONAL AND TECHNI CAL DUCA1【 E ] ON
N042 02 ..0 Vo. 3 1 2 Ge e ' 4 n rl N031 e
理 论 与 实 践 的 统 一 、 识 与 技 能 的 融 合 , 来 知 历
是 教 育 教 学 改 革 追 求 的 理 想 目标 。正 是 这 种 不 懈 的 追 求 引 导 着 人 们 在 教 育 教 学 领 域 中 不 断 地 思 考 和 探 索 . 动 教 育 教 学 的 内 容 和 方 法 不 断 地 改 革 和发 推 展 。以 学 科 的 系 统 知 识 为 主 线 的 职 业 教 育 和 以 实 践 技 能 为 主 干 的 职 业 培 训 如 何 在 社 会 需 求 的 层 面 上


探 索 学 习 领 域 的 主 要 动 因
( ) 业 和 企 业 的 需 求 行
在 2 世 纪 7 年 代 , 个 非 全 日制 职 校 的 外 贸 专 0 0 一
业 教 学 方 案 , 包 括 与 职 业 相 关 的 专 业 课 程 , 包 既 也 括 文 化 课 程 。与 职 业 相 关 的 课 程 可 分 成 各 类 专 业 性 较 强 的 学科 , 普 通 经 济学 、 计 学 、 息 处 理 等 . 如 会 信 都 有 规 定 的 学 时 数 , 普 通 经 济 学 可 再 分 为 若 干 个 而 教 学 单 元 , 个 教 学 单 元 又 可 分 为 若 干 个 学 习 目标 每 和 学 习 内 容 。 这 种 教 学 方 案 的 最 大 问 题 , 于 学 习 在

从“行动领域”到“学习情境”——对德国“学习领域”课程模式的研究

从“行动领域”到“学习情境”——对德国“学习领域”课程模式的研究
二 、 “学 习 领 域 ” 程 模 式 的 理 论 要 素 分 析 课
为 主 题 单 元 建 构 的课 程 方 案设 计 思 想 是 通 过 对 职 业 情 境 和 职 业 行 为 的 研 究 。 对 “ 动 领 域 ” 在 行 、 “ 习 领 域 ” 及 “ 习 情 境 ” 要 素 和 相 互 关 系 学 以 学 三
为课 程 建构 的逻 辑 线 索 . 调 职 教课 程 体 系应 遵 强
循 职 业 相 关 性 原 则 。 如 图 1所 示 , “ 习 领 域 ” 以 学
职 业 领 域 对 学 生 能 力 获 取 的 要 求 . 课 程 和 教 学 从 的 微观 层 面研 究 并提 出“ 习领 域 ” 程思 想 . 学 课 在 国 际 职 教 界 引 起 了广 泛 反 响 。
与职曼相关以及跨职业 镬壤蜉鼯匿 内窖
2 0 ) 可 见 “ 习领 域 ” 程 方 案 与 职 业 能 力 培 养 0 0。 学 课 的 教 育 观 念 是 密 切 相 关 的 什 么 是 “ 业 能 力 ”德 国 学 者 认 为 . 隐 性 、 职 ? 内
深 层 性 、 程 性 是 职 业 能 力 的 基 本 属 性 。 与 “ 业 过 职 资 格 ” 同 . 业 能 力 是 学 习 能 力 和 在 职 业 、 会 不 职 社
上 最 成 功 的 模 式 之 一 . 国 职 教 研 究 也 始 终 走 在 德 世 界 前 列 。 在 课 程 论 研 究 领 域 . 国 课 程 专 家 比 德 尔 盖 特 ・ 尔 格 ( igt eg r 为 . 着 人 类 生 活 贝 B ri B re) 认 随 和 工 作 领 域 日趋 科 学 化 . 习 者 必 须 能 够 应 对 现 学 代 知 识 产 品 不 断 更 新 的 挑 战 . 较 短 时 间 内 迅 速 在 掌 握 更 多 的 跨 学 科 知 识 . 培 养 自 身 的 综 合 职 业 以 能 力 。但 现 实 社 会 生 活 中 的 职 业 领 域 与 传 统 教 学 领 域对 学 习 者提 出 的能 力要 求 并 不 一致 .因此 。 研 究 学 生 如 何 胜 任 现 代 科 技 趋 势 下 新 工 作 形 式 及 其 对 技 术 人 员 能 力 的 新 要 求 . 于 职 业 教 育 具 对

浅谈对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的认识

浅谈对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的认识

浅谈对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的认识摘要:当今世界,德国的职业教育有目共睹。

特别是其久富盛名的“制胜武器”——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成为其经济腾飞的翅膀。

但是从2003年以来,德国的职业教育又在双元制教育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与创新。

究其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培养职业学校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二是培养职业学校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

因此,德国职业教育进行学习领域的开发与创新的目的就是解决职业学校学生的非专业能力不足这个最突出矛盾与问题。

关键词:学习领域双元制开发与实施一、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的开发与实施在北京市教委及北京市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基地等相关领导的关心支持下,由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牵头组建的模具专业教师团赴德国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考察培训。

我国的职业教育与德国的职业教育相比,明显存在着许多不同和差异,德国的职业教育在很多方面对我们很有借鉴意义。

众所周知,德国职业教育一直实行的是双元制教育制度。

所谓双元制是指培训企业和职业学校这双元,它是一种将企业与学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紧密结合,以培养高水平的专业技术工人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制度。

其中,企业中的技能训练是双元制的主体,而职业学校的学习服务于企业训练。

职业学校的教学任务是提高学生在企业现场工作的实际效果和补充加深学生们的常规教育。

因此,双元制的功能就是向学生提供将来就业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但是从2003年以来,德国的职业教育又在双元制教育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与创新。

为什么德国的职业教育要进行学习领域的开发与创新,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到了德国。

通过与德国教育界同仁们的交流,了解到德国的职业教育在实行双元制教育制度下,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进入企业工作后,学生不能马上满足企业实际生产的要求,其最显著的矛盾就是毕业生的非专业能力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

为此,他们发现急待解决两个问题:第一,培养职业学校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第二,培养职业学校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

德国双元制及学习领域课程方案

德国双元制及学习领域课程方案

第一部分 德国的双元制
德国职业教育研究所制作的宣传片.flv
德国是普职分离双轨制职 业教育体系的主要代表国家。 德国的学制在较早学习阶段将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分流,确 立了独立的职业学校办学体系, 并以双元制的职业教育模式闻 名世界。
德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历史发展
中世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早期 的 行会制度 (师傅带徒弟)
➢ 企业培训:企业投资职教成本高,回报难保证,参与培 训积极性降低。
➢ 训练策略:以国际组织整合区域教育合作 带来的冲击。 【欧洲职业资格框架】
➢ 政府决策:教育立法过程复杂,对社会发展技术变化的 适应能力较差。
“双元制”所面临的问题:
➢ 劳动力市场日新月异,“双元制”培训工种单一,专 业间缺乏兼容迁移。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点
➢重视实践、突出技能培训。 ➢合理有效的培训方案,并有法律保障。 ➢严格的考试制度。 ➢企业实训为核心,学校教育为辅,两 者密切合作。 ➢教育体制与就业体制相互衔接。 ➢较其他国家,德国双元制具有更大的 广泛性(P104数据)。 ➢较强灵活性及社会适应性。
发展中的问题
德国职业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行动领域 学习领域 学习情境
行动领域:工作任务的职业情境,是与本职业紧密 相关的职业、生计和社会情境中构成职业能力的工 作任务的总和。
学习领域:行动领域的教学归纳,是按照教学论要 求对职业行动领域进行归纳后用于职业学校的教学 行动领域。
学习情境: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与本职业紧密相 关的职业、生计和社会行动情境中职业工作任务在 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反映。
第三部分 行动领域与学习情境
一、行动领域的开发要素
(一)职业描述
职业描述是指简单描 述某一职业所要求的典型 知识和技能的内容。

“学习领域”课程模式探索

“学习领域”课程模式探索

“学习领域”课程模式探索[提要]“学习领域”课程模式是德国面临新时期挑战而推出的课程模式,其课程构架与相应的教学实施方法,为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借鉴模式。

笔者结合我国高职金融与管理事务专业实际,以《银行卡业务》课程为对象,提出以“学习领域”为核心,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情境为载体的课程改革新模式。

关键词:高职教育;学习领域;课程模式20世纪职业教育课程几经改革始终未能跳出学科体系的樊篱,为创立更能适应知识社会需求、真正体现职业教育职业属性的课程模式,1996年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颁布职业学校使用的被称为“学习领域”的课程指南。

该课程模式的创新不仅体现在形式上,而且更重要的是在内容上摒弃了学科体系的束缚,另辟蹊径,紧紧围绕职业活动的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从而集中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色,将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迅速扩大,高职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但是仍然有一些影响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其中最根本的问题之一是“人才培养系统性的偏差,集中体现在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距离,而导致这一偏差的最直接原因是课程”。

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又进一步指出要“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因此,在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式从注重外延扩张向注重内涵提升转变过程中,如何按照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构建高职课程模式,已经成为高职教育界广大同仁面临的共同课题。

笔者认为,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正面临着一个“学科体系的解构与行动体系的重构”的关键时期,学习领域课程模式在指导思想上有别于学习内容分割的模块化而追求学习与工作的一体化,在课程结构上摒弃了学科结构系统化的原则而提出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想。

学习领域课程模式的基于能力本位理念的“学习领域”课程的内容定向,基于工作过程选择的“学习领域”课程的内容选择与基于行动导向教学的“学习领域”课程的内容传授三者的有机结合,透射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理性之光,对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学习领域”课程模式,具有借鉴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3-44 学生职业能力的平均发展水平

这说明:学生的主观评价与其实际达到的 职业能力水平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同 时,研究结果还表明:无论是在主观评价 上,还是在职业能力的实际发展水平上都 显示出学生的“功能性”的能力较强,而 “过程和设计能力”则非常薄弱。这表明 在职业学校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缺乏 效果显见的促进学生“过程和设计”能力 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案。学习领域课程方 案所倡导的目标只是有限地得到了实现。

4.如果把此次调查结果与能力测试项目的结 果进行比较就会发现二者的研究结论并不 一致。尽管学生对解决职业工作任务的八 项标准的重要性给出了相对较高的评价, 但学生在培训中所获得的能力并没有达到 与其主观评价相适应的水平。
现。
K8
K7
K1
学生对八项标准重要性评价的均值
K6
K2
K54 K3
K4
图3-43 学生对八项标准重要性评价的均值

本次调查共发放学生问卷290份,回收285 份,有效问卷282份,问卷有效率97.2%; 发放教师问卷40份,回收36份,有效问卷 34份,问卷有效率85%,运用统计软件 SPSS对回收问卷进行了数据处理与分析。
三、研究结论

1.学生对解决职业工作任务的八项标准的重 要性总体上给出了较高的评价。调查数据 显示:学生在完成学习或工作任务时,对 体现完整地解决工作任务所要求的八项标 准给出的评价均值处于3.23至4.00之间。


八项标准全面反映了技术人员在解决职业工作任 务时所需要的职业能力,这些能力在职业学校是 否得到了有效的培养,主要体现在教师对衡量职 业能力的八项标准是否有充分的认识与理解,并 且将这些标准体现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 通过向教师提问“当您评价学生完成的项目时, 这八项标准分别起着怎样的作用?”和向学生提 问“当你完成学习和工作任务时,或实施项目时, 这八项标准分别起着怎样的作用?”这两个问题 来研究教师和学生对衡量职业能力的八项标准的 主观态度,从中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 按照这八项标准来设计和组织教学,学生在解决 职业工作任务时,是否考虑到这些标准。


四、小结 调查结果表明:一方面,总体上教师和学生都对 衡量职业能力的八项标准的重要性持肯定态度, 没有一项标准教师和学生认为是不重要的。这表 明经过十余年的改革实践,学习领域课程方案所 倡导的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德国 教师在主观上基本认同,并在教学中得到一定程 度上的体现。 另一方面,尽管教师和学生都对衡量职业能力的 八项标准给出了相对较高的评价,但学生实际获 得的能力并没有达到与其主观评价相适应的水平, 这说明在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实施过程中,还缺 乏效果显见的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教学设计 和教学方案,学习领域课程方案所倡导的目标只 是有限地得到了实现。

学习领域课程改革方案实施至今已经10多 年了, 经过多年的实践,其实施效果如何? 是否达到了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目标?
二、研究工具与方法

笔者采用了由德国职业教育的著名学者F. Rauner教授及其团队开发的测量职业能力 的八项指标(即:功能性、理解与表达、 实用价值、经济性、工作及经营过程导向、 社会可接受性、环境承受性和创新性), 利用访学的机会,于2009年12月对德国的 不来梅州、下萨克森州和北莱茵-威斯特法 伦州的部分职业学校进行了问卷调查。
均值 标准 差
4.1414 .43325

教师不仅对“功能性”标准的评价给出的 均值(4.1414)最高,而且反映其差异程 度的标准差(0.43325)在所有标准评价中 最低,这表明,教师群体对“功能性”标 准的重要性的认同度不仅较高而且也比较 统一。这可以归因于:在所有的职业领域 里,“功能性”这一标准在解决工作任务 时是最根本、最重要的,同时也表明职业 学校的教学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这一标准, 并按照这一标准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
4.2
4.0
3.8
3.6
3.4
3.2
3.0
功能性
理解与表达
实用性
经济性
过程导向
社会可接受性 环境可承受性
创造性
图3-41 学生在8个标准的得分均值分布

这表明:教师在教学的设计和实施的过程 中向学生传达了这样的信息:这八项标准 对于解决工作任务是比较重要的。这也表 明经过十余年的改革实践,学习领域课程 方案所倡导的目标,德国教师在观念上已 经基本认同,并在教学中得到一定程度上 的体现。

5.教师对“功能性”标准的重要性的评价趋 于一致,而在其他七项标准的重要性的评 价上存在较大差异
表5:教师对八项标准重要性评价的均值和标准差
功能性
理解与 表达 4.1009 .62625 使用性 3.7197 .71468 经济性 3.4242 .98521 工作于经营 过程导向 3.9697 .51447 社会可接 受性 3.9091 .80482 环境可承受 性 3.6364 .89506 创造性 3.9697 .84723
创造性

这种变化趋势表明:学生在接受职业教育之初, 正处于从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的转换时期,也处 于从学校学习向工作世界转换的初期,对双元制 职业教育的学习形式具有较高的期待,因此,对 解决工作任务的八项标准都赋予了较高的数值。 而随着学习的展开,职业学校的实际教学与他们 最初对职业教育的学习形式的期望产生了落差, 使得学生对解决工作点,这表明在 这一时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的设计与实 施方式上对上述八项标准如何得以体现,缺乏可 操作性的实施方案,学生也就难以体会到在学习 解决职业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这八项标准的重要性, 这就势必造成学生对八项标准的重要性的评价降 低。

谢谢大家!
个人简介

徐涵,女,1964年6月生人,毕业于德国不 来梅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获德国哲 学博士学位。现任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 学院教授、职业教育研究所所长,兼任中 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 员、科研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辽宁省职业 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
学习领域课程在德国实施效 果的实证研究
沈阳师范大学 徐涵教授
一、研究背景

学习领域课程是德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 后在职业学校推行的一种新的课程方案, 2003年起在全德实施。该方案是用学习领 域课程代替的了传统的“双元制”中职业 学校的以分科为基础的综合课程 。其目的 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到第四学年,学生对所有八项标准的重要性的评 价又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可以归因于:在第 四学年,一个重要的教学任务就是准备参加由行 会举行的技术工人考试,该考试的实践部分通常 要求学生按照相关要求完成一项职业工作任务, 而对学生作品的评价也通常是从上述八个维度进 行的,所以在这一时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上 述八项标准的关注程度比以往任何时期都高,并 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这自然会使得学生对八项标 准的重要性的评价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2.学生对八项标准在解决工作任务时所起用 作的主观评价在整个学习期间呈现出如下 特征:从第一学年到第三学年呈现逐渐下 降趋势,第四学年学生对所有八项标准的 重要性的评价总体上又都有不同程度的提 高
4.2
4.0
3.8
3.6
3.4
3.2
3.0
功能性
理解与表达
实用性 一年级
经济性
过程导向 三年级
社会可接受性 环境可承受性 四年级

3.职业初学者(一年级学生)对八项标准中 “工作及经营过程导向”和“环境可承受 性”的重要性的评价最低。
4.2
4.0
3.8
3.6
3.4
3.2
3.0
功能性
理解与表达
实用性
经济性
过程导向
社会可接受性 环境可承受性
创造性


职业初学者对“工作和经营过程导向”的重要性 评价较低,可以归因于:由于职业初学者缺乏对 工作世界的了解,没有对职业工作的亲身体验, 他们很难对其未来的职业工作建构起相对完整的 景象,难于理解“工作和经营过程导向”的内涵。 而对于“环境可承性”的重要性评价较低,可以 归因于:由于职业初学者缺乏对专业工作的了解, 对环境保护方面的认识及行为还只是停留在通过 在公共生活中对环境问题的讨论而形成的一般意 义上的环境保护意识,还没有考虑到他未来的职 业工作怎样与环境保护的具体的专业行为联系起 来。

教师在其他标准的评价上则显示出教师群 体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特别是在“经 济性”“环境可承受性”和“创造性”三 项标准上体现得非常明显,教师对这三项 标准重要性评价的标准差分别达到0.98521, 0.89506和0.84723。这表明教师对这些标 准在解决工作任务时的重要性的认同程度 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而这种差异也会 通过教师个体反映到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 中。

要提高学习领域课程的实施效果关键在于 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把学习 领域课程所倡导的理念体现在教学设计中, 而F.Rauner教授及其团队所开发的测量职 业能力的八项标准可以作为教师设计教学 项目与学习任务的参照标准。这一点,对 于我国目前职业院校正在推进的学习领域 课程改革同样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