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专项复习八年级上册-文言文-考点突破(含答案)

合集下载

(完整版)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及古诗文复习题(含答案)

(完整版)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及古诗文复习题(含答案)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资料25《杜甫诗三首》《望岳》1、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后人称他为“诗圣”,称他的诗为“诗史”。

2、词语解释:钟:聚集荡胸:心胸摇荡会当:终当,终要阴阳:山的北面,山的南面。

曾:通“层”,层层叠叠决眦:眼角几乎要裂开。

未了:不尽3、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请分别分析二字好在何处。

“钟”:(1)解释词语“聚集”(2)析句这句是说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都集中于泰山。

(3)一个“钟”字高度赞美了泰山神奇秀丽程度之深。

“割”:切割。

这句是说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雄心和气概?并品析其中蕴含的哲理。

答:(1)译句终要登山泰山顶峰,一眼望去,四周重重山峦都显得渺小了。

(2)雄心气概写出了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3)哲理哲理:人生如登山,只有不畏艰难险阻,奋力登上“绝顶”,才能享受“一览众山小”的胜利的喜悦。

《春望》1、诗中“城”、“浑”的意思分别是长安城,简直。

2、诗歌一、二句写春望所见,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

“破”字给人怵目惊心之感。

“深”令人满目凄然。

3、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注意词句表现手法及诗句表达的情感)感世伤时,花也在流泪;怨恨别离,鸟也在啼叫惊动人心。

诗人移情于物,运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了诗人面对国都衰落景象,感时伤世的感情。

4、解释诗人为什么会“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并揭示诗句含义。

(情感)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百无聊赖,搔首踌躇,以至于稀疏的短发,几乎无法梳髻插簪的情形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5、全诗所表达的情感可用三个词语概括:忧国伤时、思家、悲己。

《石壕吏》1、解释词语逾墙走:越过邺城戍:防守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3、《石壕吏》一诗中反映官吏残暴对待百姓的句子是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4、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15八年级上册文言文整理中考语文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15八年级上册文言文整理中考语文

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_________”写出了深秋的凄婉幽美。(2)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这可
以从本文中找出两条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理由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②:
题型概述
1.词语的理解:直接填空解释、实词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辨析、实词解释的正误选 择。 2.句子的翻译:考查课文篇目的句子,采分点主要是句中重要实词和句意。 3.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和概括:考查写作技巧、理解概括、主旨情感。还出现了 文意理解与分析的选择题。 4.结合文章内容迁移运用:文言文的考查注重文本思想内容和知识点的关联,如字 词解释迁移到其他篇目,迁移到成语,文意理解题用课内知识迁移到课外等。
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和时代变化。导游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针对训练
答案: 1. 连接 快 2.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 常有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3.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林寒涧肃,常 有高猿长啸 (2)理由①:水流急 原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虽乘奔御 风,不以疾也) 理由②:落差大 原句: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4.示例:各位 游客,欢迎你们来三峡观光。七百里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四季美景风格迥 异。春冬之时,潭水碧绿,怪柏凌峰,瀑布飞悬;夏季水涨,江流汹涌;秋景凄寒, 猿鸣哀转。走进三峡人家,品尝金黄蜜橘;登上三峡大坝,感受磅礴气势。多情的 三峡风光,热情的三峡人民,欢迎各位常游此地。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中专题综合复习: 文言文阅读类(含答案解析)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中专题综合复习: 文言文阅读类(含答案解析)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中专题综合复习文言文阅读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梁鸿①尚节(梁鸿)家贫而尚节,博览无不通。

而不为章句。

学毕②,乃牧豕于上林苑③中,曾误遗火,延及他舍。

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其主犹以为少。

鸿曰:“无他财,愿以身居作。

”主人许之。

因为执勤,不懈朝夕。

邻家耆老④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

于是,始敬鸿,悉还其豕,鸿不受而去。

(选自南宋.范晔《后汉书》)[注]①梁鸿:东汉人。

②毕:此指读书结束。

③上林苑:古宫苑名,在河南洛阳市东。

④耆老:老人。

耆,老。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家贫而尚节②其主犹以为少③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④悉还其豕,鸿不受而去2.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3.梁鸿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优良品质?他身上这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陶侃,字士行,本鄱阳人也。

终日敛膝危坐阃外①多事千绪万端未有遗漏。

常语人曰:“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笆可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

”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

”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人稻!”执而鞭之。

是以百姓勤于农作,家给人足。

[乙]陶公少有大志,家酷贫,与母湛氏同居。

同郡范逵素知名,举孝廉,投侃宿。

于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磬②,而逵马仆甚多。

侃母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

”湛头发委地,下为二髲③,卖得数斛米,斫诸屋柱,悉割半为薪,锉④诸荐以为马草。

日夕,遂设精食,从者皆无所乏。

逵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

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

逵曰:“路已远,君宜还。

”侃犹不返。

逵曰:“卿可去矣。

至洛阳,当相为美谈。

”侃乃返。

逵及洛,遂称之于羊綽、顾荣诸人,大获美誉。

(选自《世说新语》[注]①阃(kǔn)外:统兵在外。

②室如悬磬(qìng):屋里就像挂着石磬一样。

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专项复习 文言文阅读(含解析)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全册语文试题

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专项复习 文言文阅读(含解析)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全册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如下小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如此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节选自《三峡》〕〔乙〕江水又东,迳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

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①清楚。

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

此岩既高,加以江湍回,虽途迳信宿②,犹望见此物。

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

〔节选自《水经注》〕〔注释〕①成就:轮廓。

②信宿:两三日1.如下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B.不以疾.也疾:快C.迳.黄牛山迳:经过D.犹.望见此物犹:好似2.如下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A.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B.绝.巘多生怪柏既人迹所绝.C.虽.乘奔御风虽.途迳信宿D.故.渔者歌曰三朝三暮,黄牛如故.3.将如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色如人负刀牵牛。

4.〔甲〕文“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侧重写水的__________;〔乙〕文“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侧重写水的__________。

这在写法上都属于__________描写。

5.〔甲〕〔乙〕两文都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二、阅读《三峡》《游某某日记》,完成下面小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乙〕六里,渡一溪,颇大。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10文言文阅读-八年级解析版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10文言文阅读-八年级解析版

文言文阅读-八年级过关测试一、(2021·安徽·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峰,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乙]二十六日,发大溪口,入瞿塘峡。

两壁对耸上入霄汉其平如削成。

仰视天如匹练然。

水巴落,峡中平如油盎①。

过圣姥泉,盖石上一罅②。

人大呼于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

晚至瞿塘关,唐故夔州,与白帝城相连。

关西门正对滟滪堆③。

堆,碑石积成,出水数十丈。

土人云:“方夏秋水涨时,水又高于堆数十丈。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注释:①油盎:油瓶。

②罅:裂缝。

③滟滪堆:在瞿塘峡口,是江心突出的巨石。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沿.溯阻绝沿:______________(2)不以疾.也疾:____________(3)发.大溪口发:_____________(4)仰视天如.匹练然.如.……然:___________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人大呼于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

3.[乙]文段写出了江水相对于滟濒堆在不同季节水位的高低变化:作者到瞿塘关时,___________ ;等到夏秋水涨时,___________。

4.[甲][乙]两个文段都描写了三峡的山,画线句子分别突出了山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1.(1)顺流而下(2)迅速,快(3)出发(4)好像……的样子2.(1)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2)有人在圣姥泉旁大声喊叫,就会有泉水流出,(人们)多次喊叫(泉水)就会多次流出。

3.江水低于滟濒堆(数十丈)江水高于滟灏堆(数十丈)4.甲文画线句子突出了山绵延的特点,从文中所描写的两岸群山连绵数百里、没有缺口可以看出。

乙文画线句子突出了山高峻的特点,从文中所描写的两岸悬崖峭壁耸人云霄可以看出。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总复习(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总复习(附答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总复习(附答案)9.三峡1、给加点字注音阙.( ) 嶂.( ) 曦.( )襄.( ) 溯.( ) 御.( )湍.( ) ( ) 漱()涧.( ) 属.( ) 转.( )2、重点词语解释①重岩叠嶂.( )②自非亭午夜分....( )③不见曦.月( )④夏水襄陵..( )⑤沿溯..阻绝( ; )⑥虽乘奔.御风( )⑦不以疾..也( )⑧素湍.绿潭( )⑨绝多生怪柏()⑩飞漱.其间( )⑪清荣.峻茂( )⑫良.多趣味( )⑬属引..凄异( ; )⑭空谷传响.( )⑮哀转久绝.( )3、通假字略无阙.处( )4、一词多义①自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②绝哀转久绝.绝.巘多生怪柏()③疾不以疾.也()君有疾.在腠理()5、古今异义古义:①至于..夏水襄陵至于今义:②或.王命急宣或古义:今义:古义:③属.引凄异属今义:6、词类活用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 )③回清.倒影( )④良.多趣味( )⑤每至晴初霜.旦( )⑥空谷..传响(7、特殊句式省略句A.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省略主语“”,即“”)B.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省略主语“”,即“”)8、重点句子默写①侧面描写群山高峻的句子是,。

②文中与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相对应的句子是,,,,。

③总括三峡春冬美景的句子是,。

④写高猿长啸声音特点的句子是,,。

9、重点句子翻译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③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⑤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10、作家作品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人。

地理学家。

撰《》四十卷,该书文笔隽永,描写生动,既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也是一部优美的。

“三峡”是、和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

作者在文中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绘出了三峡、的景色,抒发了作者。

10.短文二篇1、给加点字注音颓.( ) 鳞.( ) 与.( )遂.( ) 寝.( ) 荇.( )2、重点词语解释①五色交辉..( )②四时..俱备( )③晓雾将歇.( )④夕日欲颓.( )⑤沉鳞..竞跃( )⑥实是欲界..( ; ) ..之仙都⑦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⑧欣然..起行( )⑨念.无与为乐者( )⑩相与..( ; )..步于中庭⑪庭下如积水空明..( )⑫水中藻.、荇.交横( )⑬盖.竹柏影也( )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3、一词多义①盖盖.竹柏影也()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②至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寡助之至.()③寻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未果,寻.病终()④书答谢中书.书()答谢中书书.()未复有能与.其奇者()⑤与念无与.为乐者()相与.步于中庭()4、古今异义古义:①四时.俱备时今义:古义:②晓雾将歇.歇今义:古义:③夕日欲颓.颓今义:古义:④沉鳞.竞跃鳞今义:古义:⑤念.无与为乐者念今义:古义:⑥盖.竹柏影也盖今义:古义:⑦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今义:5、词类活用①五色交辉.( )②相与步.于中庭( )6、特殊句式①倒装句A.相与步于中庭( ,即“”)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即“”)②省略句解衣欲睡(省略主语“”,即“”)7、重点句子默写①《答谢中书书》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的句子是,。

(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

(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考点扫描☆名师点拨考点剖析☆聚焦高频1考点:文言文阅读例1:(2018深圳中考)文言文阅读【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

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

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

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

可长有者,其唯此也。

”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

孙叔敖之知,知以不利为利矣。

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选自《吕氏春秋》7.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舜发.于畎亩之中(_______)(2)困于心,衡.于虑(_______)(3)王数.封我矣(_______)(4)而子辞.(_______)8. 翻译句子(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

9.问答题:写乙文孙叔敖之子“请寝之丘”为封地的原因是什么?结合甲文进行解释。

【答案】7.(1). 发:起,指被任用 (2). 衡:通“横”,梗塞、不顺 (3). 数:多次 (4). 辞:2推辞,谢绝8. (1)这样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2)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东西当作自己所喜爱的东西。

9. 接受肥沃的土地,一定会是兵家必争,没办法长期占有,而寝之丘是一块不吉利的土地,楚人和越人都很忌讳,所以能够长期占有,孙叔敖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懂得甲文中的居安思危的精神,不仅在位之时不倨傲,多次拒绝大王的封赏,在将死之时也告诫儿子只能接受不吉利的土地。

【解析】7. 试题分析:考查文言实词。

【专项复习二】八上第六单元文言文注解逐字过关(答案)

【专项复习二】八上第六单元文言文注解逐字过关(答案)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文言文逐字注解过关特别强调:六单元的文言文其他都不搞了,只要把这份填空打印两遍,每周做两遍,同桌互鉴两遍,直到对答如流。

小子丫头们,喜欢这样简单粗暴的玩法吗?2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有利于作战的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指得人心,上下团结)。

三里之城.(内城),七里之郭.(外城),环.(包围)而攻之而不胜。

夫.(句首发端词)环而.(连词表递进)攻之,必.(一定、必定)有得.(得到、占据)天时者矣.(加强肯定的句末语气词),然.(这样)而.(却)不胜者,是.(这)天时不如地利也.(句末表判断)。

城.(内城)非.(不是)不高也,池.(护城河)非不深也,兵革..(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武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非不坚利..(粮食)非不多也,委...(坚固精良。

利:精良。

)也,米粟(放弃)而.(然后)去.(离开)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所以)曰:域.(名作动,限制。

)民不以.(凭借)封疆..(山河)..(划定的疆界、边境。

)之界.(界线),固.(巩固)国.(国防)不以山溪之险.(险要的地理环境),威.(震慑、威慑)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

得:实施。

道:仁政。

者:什么的人,此处特指君主。

)多助.(支持与帮助),失道者寡.(少)助。

寡助之至..(到达极点),亲.(内亲)戚.(外戚)畔.(同“叛”,背叛。

)之;多助之至,天下顺.(归顺,服从。

)之。

以.(凭借)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所以)君子..(能行仁政的君主)有.(要么)不战,战必胜矣。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考点突破
一、理解重点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

(一)重点实词练习。

1.缘.溪行(沿着)
2.具.答之(详细)
3.咸.来问讯(都)
4.落英
..缤纷(落花)
5.屋舍俨然
..(整齐的样子)
6.便扶.向路(沿,顺着)
7.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8.欣然规.往(计划)
9.不复.出焉(再)
10.延.至其家(邀请)
11.后遂无问津.者(渡口)
12.斯.是陋室(这)
13.可爱者甚蕃.(多)
14.亭亭净植.(立)
15.罔不
..因势象形(无不,全都)
16.尝贻.余核舟一(赠)
17.雕栏相望
..焉(左右相对)
18.石青糁.之(涂)
19.佛印绝类
..弥勒(极像)
20.矫.首昂视(举)
21.其船背稍夷.(平)
22.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满)
23.其两膝相比.者(靠近)
24.珠可历历
..数也(分明可数的样子)
25.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清楚,明白)
26.男有分.,女有归(职分,职业)
27.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28.盗窃乱贼而不作.(兴起)
29.虽.乘奔御风(即使)
30.良.多趣味(真的,实在)
31.绝.多生怪柏(极高的山峰)
32.沿溯
..阻绝(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
33.夏水襄.陵(上,漫上)
34.不见曦.月(指太阳)
35.飞漱.其间(冲刷)
36.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将要坠落)
37.五色交辉
..(交相辉映)
38.相与
..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39.自既望
..以至十八日为盛(农历十六) 40.是日更定.(完了,结束)
41.雾凇沆砀
..(白气弥漫的样子)
42.湖中焉得
..更有此人(哪能)
43.随波而逝.(去,往)
44.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穷尽)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古今义差别较大的词。

(三)解释下列用法发生变化的加点词。

1.林尽.水源(消失)
2.渔人甚异.之(对……感到诧异)
3.复前.行(向前)
4.欲穷.其林(穷尽,走到尽头)
5.处处志.之(做标记)
6.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著名)
7.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显出灵异)
8.无丝竹之乱.耳(使……感到混乱;使……受到扰乱) 9.无案牍之劳.形(使……感到劳累)
10.不蔓.不枝.(蔓,枝,可译为“长枝蔓”“生旁枝”) 11.苔痕上.阶绿.(长上;变绿)
12.香远.益清.(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显得清幽) 1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驰的快马)
14.回清.倒影(清波)
15.晴初霜.旦(降霜)
16.空谷
..传响(在空荡的山谷里)
(四)解释下列多义词。

1.乃:(1)见渔人,乃.大惊(于是,就)
(2)乃.不知有汉(竟然)
2.其:(1)欲穷其.林(这)
(2)其.中往来种作(代词,代桃花源)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自己的)
(4)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代词,代指渔人)
3.寻:(1)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2)寻.病终(副词,不久)
4.舍:(1)便舍.(shě)船(动词,丢下)
(2)屋舍.(shè)俨然(名词,房屋,客舍)
5.中:(1)中.无杂树(中间)
(2)晋太元中.(年间)
(3)其中.往来种作(里面)
6.志:(1)处处志.之(名词作动词,做标志)
(2)寻向所志.(志,与“所”连用,所做的标记) 7.绝:(1)沿溯阻绝.(断,断绝)
(2)绝.多生怪柏(极)
(3)哀转久绝.(停止,消失)
8.自:(1)自.三峡七百里中(从,由)
(2)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9.清:(1)回清.倒影(清波)
(2)清.荣峻茂(水清)
10.欲:(1)夕日欲.颓(将要)
(2)实是欲.界之仙都(与“界”合用,指人间)
11.一:(1)上下一.白(副词,全)
(2)惟长堤一.痕(数量词)
12.白:(1)上下一白.(白色)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酒杯)
13.更:(1)是日更.定(读ɡēnɡ,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一更约两小时) (2)更.有痴似相公者(读ɡènɡ,还)
14.大:(1)见余大.喜(非常)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与“小”相对)
(五)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便要.还家(通“邀”,邀请)
2.诎.右臂支船(通“屈”,弯曲)
3.左手倚一衡.木(通“横”,横着的)
4.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5.略无阙.处(通“缺”,断开,缺口)
6.选贤与.能(通“举”,选拔)
7.余挐.一小舟(通“桡”,撑船)
二、理解重点虚词在句中的含义。

1.之:(1)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
(2)无案牍之.劳形(无义,取消句子独立性)
(3)忘路之.远近(无义,表定语后置)
(4)渔人甚异之.(代词,代桃林的奇景)
(5)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
2.为:(1)不必为.己(为了)
(2)为.宫室器皿(雕刻)
(3)中轩敞者为.舱(是)
(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给,替)
3.其:(1)复前行,欲穷其.林(这)
(2)故人不独亲其.亲(自己的)
(3)屠乃奔倚其.下(代词,指柴草堆)
(4)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代词,代方仲永)
(5)其.两膝相比者(他们,指苏黄)
(6)不能名其.一处也(其中)
(7)安陵君其.许寡人(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
(8)其.真无马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
三、课文重点句子翻译。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带领妻子儿女及同乡的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朝和晋朝了。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要我有美好的品质就不感到简陋了。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嘈杂的音乐来扰乱我的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来劳累我的身心。

5.(2014·枣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

6.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

7.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江水清清,树木苍翠,山势险峻,百草丰茂,真是充满无限趣味。

8.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弄潮儿迎着风浪前进,在惊涛骇浪中恣意穿行。

9.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上倒映的影子,只有长堤在雪中露出一道痕迹,湖心亭一个点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船,船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