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词典》词语补正九则
以马王堆帛书《阴阳五行》篇订补《汉语大词典》九则

2017年1月第36卷第1期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Social Sciences Edition)Jan. 2017Vol.36 No.1DOI:10.19493/ki.issn1673-8004.2017.01.010以马王堆帛书《阴阳五行》篇订补《汉语大词典》九则陶浩u,熊贵娟2(1.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重庆北碚400715; 2.四川省马岭中学,四川泸州646400)【摘要】马王堆汉墓帛书《阴阳五行》甲乙篇是汉代重要的数术文献之一,这批材料的内容与外 形(文字)产生时期相同或接近,且口语性强,真实度高,具有极强的使用价值。
笔者从增补词条、增补义项、书证订补方面列举了九例来订补《汉语大词典》。
【关键词】马王堆帛书;《阴阳五行》;订补;《汉语大词典》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8004(2017)01-0055-05马王堆汉墓帛书《阴阳五行》甲乙篇是汉代非常重要的方术文献之一。
它的内容涵盖军事、婚嫁、移徙、祭祀等古代日占者占验时日吉凶决定举事宜忌的相关记载,具有极强的使用性。
这批出土文献是汉代之前的材料,口语性强,真实度高,能够生动地反映汉代前汉语词汇的面貌与运用情况。
《汉语大词典》是我国历史上最大型、收词最全的汉语文辞书之一,但再优秀的著作也会限于时代环境、编撰条件等因素出现诸多问题。
笔者在研究《汉语大词典》时发现其内容存在释义不全,或词条失收,或书证滞后,或阙无书证等问题[1]。
故笔者从增补词条、增补义项、书证订补方面举九例加以阐述。
一、增补词条增补词条,即增补原失收的词条[2]。
1.长室:指管理或主持家务的人。
《汉语大词典•长部》“长”字下无“长室”词条,当补。
“长室”一词在传世文献里出现频率较低,至宋代方有用例。
《太平广记•崔无隐》:“前为走尸逐汝者,长室也。
《汉语大词典》补正

【 情熟】 ( —5 7 《 7 8 ) 汉大 》: “ 相熟 :亲密 ”仅指 回: “ 氏爱的屁股 上都足笑,全行收下 。” 庞
人与人之间的熟识 。 补充 :① 熟悉: 了解 内情 。明 《 醋葫
芦》九回: “ ( 钱通 )凡百过龙等样,~发情熟 。” 举 。补充 :①完整 。明 《 西游记》三七 回: “ 这袈裟虽不全 【 明】 ( — 5 0) 《 大》共八个义 项,不一一列 体 ,有诗几句 ” 清 7 8 汉 举 。补充 :①天气 晴朗。清 《 荡寇志 》一二八 : “ 暴雷也似 【 全师 】 ( — 16 ) 《 1 12 汉大》: “ 谓保伞军队,使无损 的一声呐喊 ,那雾应声而散 ,登时天气清 明。”② 清秀 。清 伤 ” 补充:①全部军队。清 《 荡寇志》 一_ 网回: “ 二 你后
大》) : 情谊深厚,亲密。” 补充:①事情重大。明 《 包 也尽小的一点穷心罢 了。”
龙图判百家公案 》一卷 : “ 帛事轻 ,人命情重 ,上告 。” 财
・
【 曲取 】 ( — 566) 《 大》 : “ 迎合 。 曲意取 5 汉 犹
②情 人,相好 。明 《 平蛮录 》: “ 其贼首米鲁 、福佑首级并 悦 。” 补充:①偏 听偏信 《 搜神记 》卷八: “ 千曲取谗佞 福佑妻男与情 重米朵 、阿旧、波衣 ,适得洪子华 、张禧等俱 之言,枉杀臣。” 发都、布、按三司会 问取招,一并解京 。” 【 】 ( — 1 4) 《 大》共十 一个义项 ,不一一列 群 9 8 汉 【 情地 】 ( — 5 8) 《 大》 : “ 亲族地位 。② 处 举 补 充:① 围住 ( 7 7 汉 ① 殴打) 。明 《 金瓶梅》一 网同: “ 明日 到 境:置身之地 。” 补充 :①神情,意识 。 《 敦煌变文集》卷 不 吃人 争锋斯打 ,群 到那里 ,打个烂羊头 。”
《汉语大词典》收词补遗十六则

收稿 日期 :0 9— 5— 6 20 0 0
死尸 坏 已, 肉涂 漫 , 已 当然 , 爱 亦 尔。 血 念 所 ”
( 4 n 8 1 0 3 c 9 c0 T 4 1 5 一p 7 5 0 / l )
1 荒迷 .
北凉昙无谶译《 大般涅盘经》 卷十八 :无量 “ 众 生 发菩 提 心 , 生 死 中 多诸 过 恶 , 即 退没 , 见 心 或
为 声 闻 , 为缘 觉 。 ( 1n34一 07 b4 b5 或 ” T2 07 p 4 10/0 ) 隋达磨 笈多 译 《 方 等 大集 经 菩 萨 念 佛 三 昧 大 分》 卷六 :我 今 当应 为 一一 众 生 , 恒 河 沙劫 , “ 于 住
按 : 荒迷 ” 犹 迷 乱 。“ ”、 迷 ” “ , 荒 “ 同义 连 文 ,
隋慧 远 撰 《 乘 义 章 》 十三 : 六 、 涂 想 : 大 卷 “ 血
皆有“ 迷乱” 义。《 尚书 ・ 五子之歌》 “ : 内作色荒 , 外作 禽 荒 。 孔 传 : 迷乱 日荒 。 孑 颖 达 疏 : 好 色 ” “ ”L “
故 。 ( 1 n 5 0一 O 7 b 1 b 4 ” T 4 05 p 8 12/ 2 )
后秦鸠摩罗什译《 大智度论》 卷四十八 : 又 “ 令 夜 半见 诸 宫人妓 直 恶露 不净 , 唾流涎 , 尿涂 涕 屎
漫 。 ( 2 n 5 9一 0 1 a 4 a5 ” T 5 10 p 372/2 )
大 地狱 受诸 苦恼 , 入 出息不 以为苦 , 不 退没菩 犹 亦
提 之心 。 ( 1 n 4 5一 0 5 b 5 b 7 ” T 3 0 1 p 842/ 2 )
《汉语大词典》词例订补

《汉语大词典》词例订补《汉语大词典》在编纂时坚持“古今兼收,源流并重”的原则,集古今语词之大成。
但是,由于时代条件所限,词典中尚有若干疏失。
梁萧统编《文选》、陈徐陵编《玉台新咏》保留了许多珍贵的汉语语料,有些内容为《大词典》编纂者所忽略。
兹据《文选》《玉台新咏》及相关典籍对《大词典》词条、书证等方面的疏漏加以订正、补充。
标签:汉语大词典文选玉台新咏词条例证订补《汉语大词典》[1](以下简称《大词典》)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的汉语复音词典,198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权威工具书。
然而,由于历史条件所限,《大词典》还存在诸多的问题。
兹结合梁萧统编《文选》[2]、陈徐陵编的《玉台新咏》[3]中的词语用例及其他相关文献,分别从补充词条缺失、提供更早例证、补充例证缺环三个方面对《大词典》进行订补,希望能为《大词典》等大型辞书的修订提供参考。
一、补充词条缺失《大词典》在编纂过程中采取“古今兼收”的原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然而,由于编者人数众多,受主客观条件限制,在词语采录过程中,存在许多词条漏收的现象。
兹结合《文选》《玉台新咏》等相关文献语料加以增补。
【清曲】清彻澄明的曲调。
按:《大词典》失收“清曲”词条,当补。
《文选》卷二十九《杂诗上·古诗一十九首》其十二:“被服罗裳衣,当户理清曲。
”《玉台新咏》将此诗系于西汉枚乘名下。
《玉台新咏》卷六王僧孺《在王晋安酒席数韵》:“窈窕宋容华,但歌有清曲。
”笺注:“《晋·乐志》:但歌,四曲。
自汉世,无弦节,作伎最先唱,一人唱,三人和。
魏武帝尤好之。
有宋容华者,清彻好声,善唱此曲,当时之特妙。
”唐·卢照邻《和王奭秋夜有所思》:“凤台有清曲,此曲何人吹。
”宋·吴文英《念奴娇》(思生晚眺):“松风古涧,高调月夜清曲。
”宋·沈括《梦溪笔谈·乐律二》:“且以琴言之,虽皆清实,其间有声重者,有声轻者。
材中自有五音,故古人名琴,或谓之清征,或谓之清角。
《汉语大词典》收词补遗十四则

《汉语大词典》收词补遗十四则
刘显
【期刊名称】《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0(005)003
【摘要】<汉语大词典>是目前世界上收录汉语词汇数量最多的大型权威语文工具书,但是在编纂时,所用语言材料基本以中土文献为中心,对佛教文献关注不够,这造成很多相关词目的失收,今增补十四则.
【总页数】5页(P57-61)
【作者】刘显
【作者单位】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海南,海口,57022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36
【相关文献】
1.《汉语大词典》收词补遗十六则 [J], 刘显;杜娟
2.先秦简牍《日书》词语札记——《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收词释义补正[J], 沈祖春
3.《汉语大词典》收词补遗 [J], 聂丹
4.中古汉语并列式双音总括副词的用例及特点
——《汉语大词典》失收词条榷补 [J], 周广干
5.中古汉语并列式双音总括副词的用例及特点——《汉语大词典》失收词条榷补[J], 周广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汉语大词典》补正

的限制和多种 因素的影响, 尚存在种种缺失。本文根据佛经语料在汉语词汇研 究和辞书编纂 中的作 用 , 照《 对 汉语 大词典 》 实际情 况 , 实例 说 明《 的 用 汉语 大词 典 》 未能 充 分利 用佛 经语 料 而导致 的 “ 词语 失 收” “ 、 义项缺 失” “ 、 书证过 晚 ” 个方 面的 缺 失 , 三 以引起 人 们 对佛 经语 料 的
迹和源流, 而且一些佛经常用而 中土文献少见的词语未能收录 , 的则义项缺失 , 有 影响了它的参考价值。
下文 即从 词语 失收 、 项缺 失 、 义 书证偏晚 三个方 面举 例说 明 。文 中所 引佛 经用 例 据 日本 《 大正 新 修大 藏 经 》 引文后 的数 字分别 表示 引文所 在册数 、 , 部数 、 页码 , 文 字母 为 栏数 。所 引 《 英 大词 典 》 词条 后括 弧 内 横杠 前 的数 字表示 卷数 , 横杠 后 的数 字 为该 词条所 在页 码 。
第 8卷 第 3期
20 0 9年 9月
浙 江 工 业 大 学 学 报 ( 会科 学版 ) 社
J U N LO H I N NV RIYO E H O O Y S CA CE C ) O R A FZ KI GU IE S FT C N L G ( O ILS IN E A T
按, 悲即悲伤 , 塞为充满之意, 礼记 ・ 如《 祭义》 “ :故日致礼乐之道而天下塞焉 , 举而措之, 无难矣。 ”
郑玄注 :塞 , “ 充满也。 又,孔子闲居》 “ ” 《 :志气塞乎天地。郑玄注 :塞, ” “ 满也。 故“ ” 悲塞” 为主谓结构 , 指 悲伤之情充满 胸 中 , 容极其 悲伤 , 形 作形 容 词 , 举诸 例 皆是 。例 ( ) 悲塞 ” “ 上 1“ 与 懊恼 ” 并举 , 恼 即悲 懊 伤, 二者同义连用。例( ) ( ) 悲塞” ① 2 、3 “ 分别与“ 欣悦” “ 、 欢喜 ” 对举 , 义正相反。除 了佛 经以外 , 悲 “
新版《汉语大字典》冫部疏误补正

新版《汉语大字典》冫部疏误补正《汉语大字典》是《中华书局自然科学大词典》系列的重点典籍,由中华书局于2013年出版。
这部词典共9万多个字词,其中藏汉字7万余个,也是目前发行的国字最全的汉语字典。
本词典和国内外经典字典之间共有一些疏误,而新版《汉语大字典》就是对这些疏误进行了补正。
一、拼音符号本词典将拼音输入符号及相应的扩展写法全部采用UTF-8编码,以及宋体、楷体字体以显示各级拼音符号,同时将拼音符号拆分成声母、介音和韵母,以期解决输入拼音时繁多的键盘布局,简化应用程序的实现。
二、方言符号在异体字的读法拼写上,本《汉语大字典》特别强调了发音方面的研究,将普通话读法全部收录,并收录各种方言的读音,兼容UTF-8编码的符号,使读者可以准确无误地发音。
三、中文词语在藏汉字部分,本《汉语大字典》采用拆字法,以字根字首和字体为单位介绍每个字的部首、笔画、结构及汉字历史文化,使读者可以深入理解中文字了解其来源、发展及使用。
此外,本书还收录了中文名词、短语、句释等,使读者可以深入理解词语的用法和含义,也可以获得更多的背景信息和更深层次的理解。
四、变形文字为了更好地呈现汉字的变形文字,《汉语大字典》将所有变形文字都通过Unicode 编码收录进入,能够在不同的中文表达中清楚说明变形文字在多种语境中的用法,使每一个字都在相关语境中全面发挥出它基本的意义,以实现视觉上的美感及意义蕴含。
五、双语注释《汉语大字典》在每个字的注释内容中,给出双语注释,即中文注释和英文注释,有利于精准理解字词,便于在不同的语境中理解所要表达的含义,使英文读者不拘泥于中文文字信息上的局限,能够更全面解读这些字词的深层次语义。
六、古文引用《汉语大字典》继承了古文的传统,同时也收录古文引用,以便更加深入地了解词语的用法,使字词能够更好地融入到历史文化背景之中,使意义更加充实暖。
以上就是新版《汉语大字典》冫部疏误补正内容,经过此次补正,使《汉语大字典》更加完善。
《汉语大词典》补正若干

《汉语大词典》补正若干[摘要] 《汉语大词典》是国内权威工具书,但其中也存在不少问题,有不少专家学者曾对其中问题做出了补正,本文对《汉语大词典》中一些前人未提及之处从义项缺失、义项错漏、书证错误、书证偏晚等方面做了补正。
[关键词] 汉语大词典;义项《汉语大词典》是目前规模最大的汉语语文工具书,是我国目前为止收录词条最多,注音、释义、书证等各方面处理最为科学系统的一本大型辞书。
《词典》由中国1000多位专家参与编写工作,共收词目约三十七万条,五千余万字。
以“古今兼收,源流并重”为编纂原则,所收单字以带复词并有引文例证者为限。
依200个部首编排,并征引古代字韻书中的反切古音。
《词典》以繁体字立目,广泛收列了古今汉语中的词语、熟语、成语、典故和较常见的百科词,集古今汉语词汇之大成。
义项分析精当齐全,释义扼要准确,并辅以丰富饱满的书证。
每个义项精选3~4条书证,全面反映了語詞的历史源流演变。
书证涉及经部史部、诸子百家、古今文人别集、戏曲小說、笔记杂著、宗教经典、科技著作、学术专著、近现代报章杂志乃至方志、碑刻、出土资料等,可谓是最有学术价值和使用意义的一本工具书。
《词典》从1986年第一卷出版至今已经五易其版,但是由于参与编撰的学者众多,涉及的內容广泛,以及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缺乏科学的资料检索手段,因此《词典》在收词、释义、书证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义项缺失,释义错漏、词目疏漏、书证错误、书证偏晚等问题。
下面列举部分,對《汉语大词典》进行一些补正。
一、义项缺失种 [zh n ](《词典》八卷107页):种字有10個义项,包括1.植物的种子。
2.人或其他生物的族类。
3.引申为后嗣。
4.种类。
5.引申为量词。
表示类別。
6.即物种。
生物分类系统上所用的基本单位。
7.头发短少貌。
8.指胆量或骨气。
9.通“肿”。
10.古地名。
而缺乏“部落”这一义项。
《晋书》:“匈奴以部落为种类,其入居塞內者有‘屠各’等十九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大词典》词语补正九则作者:谢飞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1年第02期摘要:汉译佛经语料在汉语史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时代的局限性《汉语大词典》中有不少失收的例证,本文据此补正词语九则,探讨这些词语的较早用例,以助于中古汉语词汇的研究。
关键词:汉译佛经中古汉语《汉语大词典》中古汉语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不注意研究中古汉语,则不能看清语言发展的全过程”[1](P4)。
中古汉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汉译佛经语料的重视,为中古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提供了素材。
《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大词典》)是目前规模最大的汉语语文工具书。
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对佛经的关注有限,在释义方面仍无法做到完备。
本文以中古汉译佛经为例,择其要者,对《汉语大词典》所引词语予以补正。
一、【度世】超度世人。
《大词典》举例《宣和遗事》前集:“陛下更须建灵宝大斋,清坛宇,其时必有真仙度世。
”该书证时代稍晚。
该词佛经习见。
东汉安世高译《长阿含十报法经》:“第九两法,可识人本何因缘在世间得苦,亦当知何因缘得度世。
”(T1/233/C)①[2]三国吴支谦译《赖吒和罗经》:“野兽得脱便走入深山,梳头着泽画眉粉白黛黑,可以化愚人耳,已度世之人,不可以此化也。
”(T1/869/A)西晋白法祖译《佛般泥洹经》:“比丘常当念经,弃贪婬之态。
常当念度世之道,自思惟身体,法可久。
”(T1/161/B)东晋僧瞿昙伽提婆译《增一阿含经》:“其为法也,多录禁律,绳墨切厉,乃度世检括也。
”(T2/549/A)唐菩提流志译《大宝积经卷》:“设使有人禽兽飞鸟,见我身死来噉肌肉,寿终生天度世得道,奉持禁戒所愿者得。
”(T11/42/B)二、【嗔恚】恼怒。
《大词典》举例明张三光《蒋石原先生传》:“先生佯为嗔恚也者,孺人便寂然停羹纳笔墨故处而已。
”此书证稍晚。
该词佛经常见②。
东汉安世高译《是法非法经》:“何等为贤者法,贤者学计是我不必从大姓,能断贪淫能断瞋恚能断愚痴,或时有比丘非大姓家,但有方便受法。
”(T1/838/A)西晋白法祖译《佛般泥洹经》:“一者受佛语,二者当远离爱欲就道无所贪诤,三者不妄言绮语两舌恶口,四者不得杀盗犯人妇女,五者不得嫉妬瞋恚愚痴,六者坐自思惟,四痛着意中,七者思念身体皆不净,八者视生死身体皆当作土去。
”(T1/161/C)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中阿含经》:“往于神室者,谓入向道场之时,勿起嗔恚及与贪欲,专念本尊,而往去之。
”(T1/695/C)隋闍那崛多译《佛本行集经》:“而我问已心意迷荒,不能领解,复增嗔恚,叫唤如前。
”(T3/833/B)唐义净《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彼国人等,极甚暴恶,凶麁犷戾,恶毒嗔恚。
”(T24/11/C)三、【随顺】依顺;依从。
《大词典》举例唐韩愈《答陈生书》:“所谓顺乎在天者,贵贱穷通之来,平吾心而随顺之,不以累乎其初。
”此书证稍晚。
东汉《太平经》:“何况凡人民宜自奉承天法,随顺天和,无赀之粮,无赀之衣,有功复进。
”[3](P423)该词佛经常见。
西晋竺法护译《正法华经》:“吾建要誓至诚之愿,如我所言随顺不虚。
我此手臂成紫金身,令我手臂平复如故,地当大动于虚空中雨众华香。
”(T9/125/C)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中阿含经》:“谓闻法观义人复有二种:有知法,知义,向法次法,随顺于法,如法行之;有不知法,不知义,不向法次法,不随顺法,不如法行。
”(T1/421/C)隋闍那崛多译《起世经》:“愿天留此施行治化,臣等随顺无敢二心。
”(T1/317/C)唐地婆诃罗译《方广大庄严经》:“顺法忍是法门。
随顺一切佛法故。
”(T3/543/C)四、【付授】谓传授。
《大词典》举例宋刘克庄《满江红·四首并和实之》词之三:“上帝照临忠义胆,老师付授文章脉。
”此书证稍晚。
东汉《太平经》:“故使相主,移转相问,寿算增减,转相付授。
”[3](P409)该词在佛典中常见。
西晋竺法护译《正法华经》:“以斯经典付授我等,讲说宣布得此经卷,专惟佛德。
”(T9/106/C)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中阿含经》:“彼大天王以此国政付授太子,善教勅已。
”(T1/513/C)唐菩提流志译《大宝积经》:“以付授我义,常乐以法施。
”(T11/68/A)五、【出现】显露出来;呈现。
《大词典》举例唐慧能《坛经·付嘱品》:“诸佛出现,犹示涅槃。
有来必去,理亦常然。
”东汉支娄迦谶译《佛说内藏百宝经》:“佛用哀十方故出现世间欲教度,复现人供养得福无量。
”(T17/752/B)西晋竺法护译《光赞经》:“不以是故出现世间,以持斯语救护世间使得安隐。
”(T8/161/A)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增一阿含经》:“若有一人出现于世,便有一人入道在于世间。
”(T2/561/A)隋闍那崛多译《起世经》:“转轮圣王出现世时,此阎浮洲,自然具有七种瑞宝。
”(T1/317/A)唐玄奘译《大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若无菩萨摩诃萨发趣无上正等菩提,世间则无过去未来现在诸佛证得无上正等菩提,亦无独觉出现于世,亦无阿罗汉出现于世,亦无不还出现于世,亦无一来出现于世,亦无预流出现于世。
”(T6/873/C)六、【治化】谓治理国家、教化人民。
《大词典》举例宋陈亮《廷对策》:“其为朕稽古今之宜,推治化之本,凡可以同风俗、清刑罚、成泰和之效者,悉意条陈之。
”此例证稍晚。
《庄子》:“德又下衰,及唐虞始为天下,兴治化之流,浇淳散朴,离道以善,险德以行,然後去性而从於心。
”[4](P551)西汉贾谊《新书》:“教之任术,使能纪万官之职任,而知治化之仪。
”[5](P172)东汉《论衡》:“人皆知富饶居安乐者命禄厚,而不知国安治化行者历数吉也。
”[6](P771)三国吴支谦译《撰集百缘经》:“此贤劫中,波罗奈国,有王名曰梵摩达多,正法治化,人民炽盛,极大丰乐。
”(T4/213/A)西晋法炬译《佛说波斯匿王太后崩尘土坌身经》:“是故大王。
當以正法治化。
莫以非法治化。
”(T2/545/B)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中阿含经》:“汝当如法治化,莫以非法。
”(T1/513/C)隋闍那崛多译《佛本行集经》:“有一大城,名曰莲华,彼王于此城中治化,安置宫殿。
”(T3/664/A)唐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乃往古昔,于一边国,名鸡罗咤,有王治化。
”(T24/165/C)七、【捉取】擒拿;捕捉。
《大词典》南朝梁任昉《奏弹刘整》:“娘去二月九日夜,失车栏夹杖龙牵,疑是整婢采音所偷。
苟奴与郎逡往津阳门籴米,遇见采音在津阳门卖车栏龙牵。
苟奴登时欲捉取,逡语苟奴,已尔,不须复取。
”从汉译佛经来看,《大词典》的释义有待补充和完善。
首先,“捉取”除了“擒拿”“捕捉”这个意思以外,还应包括“用手取得,拿”的意思。
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伤者,以续[断]根一把,独□长枝者二梃,黄芩二梃,甘草□梃,秋乌喙二□□□□□者二瓯,即并煎□熟,以布捉取,出其汁,以陈缊□□[傅之]。
”[7](P31~32)西晋法立共法炬译《大楼炭经》:“譬如野泽之中獦者见麋鹿,欲杀害之。
如是刀剑劫时,人民相见但欲相贼害。
手捉取草木瓦石,皆化为刀剑,展转相杀。
”(T1/302/A)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增一阿含经》时王告彼人言:‘捉取金镊,拔吾白发,着吾手中。
’”(T2/551/C)其次,“捉取”的“擒拿”“捕捉”义,《大词典》中的用例稍晚。
东汉安世高译《佛说奈女祇域因缘经》:“梵志更大愁恼,乃退思惟当是土无肥润故耳。
乃捉取百牛之乳,以饮一牛,复取此一牛乳,煎之为醍醐,以灌奈根。
”(T14/896/C)西晋竺法护译《佛说乳光佛经》:“汝将阿难示此牛处,慎莫为捉取牛乳湩,试知阿难能得乳不。
”(T17/754/B)东晋佛陀跋陀罗共法显译《摩诃僧祇律》:“我今夜要当伺捕捉取。
”(T22/417/A)八、【缺漏】短缺遗漏。
《大词典》中的较早的例子引自唐刘知几《史通·疑古》:“加以古文载事,其词简约,推者难详,缺漏无补。
”此例证稍晚。
西晋竺法护译《太子墓魄经》:“我曾为国王用行有缺漏故,下入地狱六万余岁,蒸煑剥裂其痛难忍。
”(T3/410/A)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增一阿含经》:“当奉持此法,讽诵读念,莫令缺漏。
”(T2/552/A)隋瞿昙法智译《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于十善业,缺漏不全。
以是十业,得人趣报。
”(T1/893/A)九、【出家】到寺庙道观里去做僧尼或道士。
《大词典》引用例子见于唐李延寿《南史·齐纪上》:“自今公私皆不得出家为道,及起立塔寺,以宅为精舍,并严断之。
”此例证较晚。
东汉竺大力共康孟祥译《修行本起经》:“传国授弟,实时出家,行作沙门。
”(T3/461/A)西晋竺法护译《普曜经》:“设不出家为转轮王治以正法,号曰法王。
”(T3/500/A)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中阿含经》:“如是义,圣弟子亦复尔,思念出家。
”(T1/422/B)隋闍那崛多译《起世经》:“于修行中,有信解心,舍俗出家,精勤不懈。
”(T1/350/C)(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东晋汉译佛经词汇研究”[项目号08JA740009]的阶段成果。
)内容注释:①本文所引用的佛经例句,均根据大正新修大藏经。
其后在括号中依次标明册次、页数和栏号(A、B、C分别代表上栏、中栏、下栏)。
如T1/233/C,表示该例句在大正新修大藏经中的具体位置为第一册,233页,下栏。
②佛教以贪、嗔(瞋)、痴为三毒。
在佛典中,“嗔”和“瞋”可以通用,所以“嗔恚”也可以写作“瞋恚”。
引用注释:[1]王云路.中古汉语词汇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2]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CBETA 电子佛典集成[M/CD].台北:CBETA,2005.(文中凡佛教文献均据此)[3]俞理明.太平经正读[M].成都:巴蜀书社,2001.[4][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61.[5]贾谊撰,阎振益,钟夏校注.新书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0.[6]黄晖.论衡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0.[7]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五十二病方.[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谢飞合肥安徽大学中文系 23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