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跳反射的生理心理机制

合集下载

如何应对宝宝惊跳反射

如何应对宝宝惊跳反射

如何应对宝宝惊跳反射
如何应对宝宝惊跳反射
概述
很多宝宝在刚出生后不久都会有较明显的惊跳反射,但是大多数的妈妈们却不知道惊跳反射是怎么回事以及怎么来应对这一症状,下面我就来给大家科普一下惊跳反射怎么办。

惊跳反射怎么办
1 第一:小儿惊跳则是小儿大脑发育还不完善,对光线,声音敏感而出现的不规则抽搐,一般不影响小儿大脑的发育。

惊跳反射最迟6个月均会消失。

随着小儿月龄的增长,神经系统慢慢发育完善,这种惊跳的情况会慢慢消失,不需特殊解决。

2 第二:惊跳反射的生理机制为突发性强刺激直接传向杏仁核的直接通路所致。

惊跳反射增强的心理机制可能为致敏作用或恐惧性条件作用,而惊跳反射衰减的心理机制可能是适应、前脉冲抑制或愉快衰减。

3 第三:听觉、视觉、触觉的刺激都可能产生惊跳反射,所以家里不要太吵闹,也不要突然增强光亮,给他保持一个柔和的环境。

小儿出现惊跳时,妈妈用手轻轻安抚小儿身体或双手,让小儿产生一种安全感,可以使他安静下来。

注意事项
惊跳反射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如果是在长久不能褪去的话,建议去当地正规的大医院做一个系统的检查,以便于对症下药。

睡觉时身体会猛抽一下

睡觉时身体会猛抽一下

睡觉时身体会猛抽一下每个人在睡觉时,或多或少都会出现身体猛抽的现象。

这种现象被称为“惊跳”或“夜间肌肉抽搐”,是一种在入睡或者醒来的时候肌肉以不自主的方式收缩,导致身体抖动或者猛跳的现象。

一般来说,这种肌肉抽搐的现象并不严重,但是如果频繁出现或者影响到生活质量,就需要进行一定的治疗。

第一种情况:生理性惊跳通常情况下,身体猛抽一下不会引发任何健康问题。

据研究发现,一些人在情绪紧张、疲劳、熬夜等过度疲劳状态下容易出现生理性惊跳。

这种情况下,身体猛抽一下有时可能会发生在睡梦中,这是因为人们在梦境中经历各种情绪、身体活动等因素的刺激,导致身体肌肉尤其是四肢肌肉短暂地收缩。

这种现象并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但是如果出现频度增加,或者持续影响到睡眠质量,就需要关注是否存在生理方面的问题。

第二种情况: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惊跳除此之外,惊跳可能也是一些神经系统疾病的表现之一。

比如多发性硬化、脊柱肌肉萎缩症、帕金森病等,会对身体的肌肉和神经系统造成损害,导致身体猛抽的现象。

如果出现频度增加、时间更长,或者在伴随其他症状的情况下出现,就需要进行及时的医学检查和治疗。

治疗方案治疗方案根据情况来确定。

对于生理性惊跳,由于不是疾病,但仍可能影响睡眠质量和心理健康,这时建议改善生活习惯,缓解身体疲劳,比如:加强锻炼、保持良好的睡眠和饮食习惯,放松身体和心情等。

对于神经系统疾病相关的惊跳,需要到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

治疗方案可能包含药物治疗、针灸等方式,以缓解症状。

总之,睡眠时出现身体猛抽一下的现象往往是睡眠质量和生活习惯问题。

如有必要,建议去医院进行检查,以便早日缓解症状并健康度过每一天。

婴儿惊乍性夜哭,只是惊跳反射罢了

婴儿惊乍性夜哭,只是惊跳反射罢了

迟6 个月会消失 。
咋办呢?”
惊跳有因
听觉刺激 景常 见 ,( , 数 趔 、 』 常
I 噪 i
我 仔 细 给 孩 子 做 了检 查 ,没 发 现 什
么异 常 ,其 实就是婴 幼 儿常见的 惊跳反
射 过 度 ,影 响 了孩 子 的 睡 眠 . 我 给 他 们
动整合过程的功能发育 睛况。 惊 跳 射 的 感 受 器 j 三 要为听觉 、
觉 刺激诱 发的一种 防御性 反射 ,表现 为 就 可以起到 抑制惊跳 反 射的作用 。就是
面部 及躯体 肌 肉的快速收 缩 ,往 往还伴 说 ,随 着婴幼J L 3 v 脑发育的成熟 ,其对惊 跳反射的调控和适应会逐渐完善 ,慢慢的 该反射会缓解和消除 。一 般来说 , 3~6 个月的婴幼 儿惊跳反射就会逐渐减轻 ,最
况 ,i 估 幺 力 J L # J 认 、注意和 感觉运
家 , 看 看到 底 是 怎 么 回事 . 邻居说 : “ 我 家孩 子 不满 3 个 月 ,睡 觉 的 时候 一 惊 一 乍 的 , 总 是 惊 醒 哭 闹 ,
没 办 法 就 贴 了这 帖 子 ,也 没 见 好 这 可
觉 和 触 等 , 久啮 合 伫 核 是 该 反射
视觉刺激 L - z t t ,  ̄ H 突 然强 光剃澈成快述
接近8 H 的求 1 激 ,昔 B 会弓1 ,  ̄ I 4 K J <¥ j - f ¨‘
做 了详 细 的 解 释 , 并 传 授 了一 些 方 法 , 几 天过 后 , 邻 居 打 电话 来 告 诉 我 , 用过
我 说 的 方 法 后 , 孩 子 真 的 不再 夜 哭 , 能
安稳地睡 觉了!

弧 的 下级 【 { _ 】 枢 ,紧急时它 以 “ 自作 主

惊跳反射生理心理机制(可编辑)

惊跳反射生理心理机制(可编辑)

惊跳反射生理心理机制心理科学进展 2008,16(6):899~904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惊跳反射的生理心理机制1 2 3卢宁艳王健杨红春1( 浙江理工大学心理研究所应用心理学专业实验室,杭州 310018)2 3(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杭州310028) ( 浙江体育科学研究所,杭州310004)摘要惊跳反射作为动物及人类在应对意外刺激或遇到险情时的一种避险保护反应,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以往的研究较多关注听觉惊跳反射,在反应指标上多采用眼部及面部表情肌的反应,如眨眼反射。

惊跳反射的生理机制为突发性强刺激直接传向杏仁核的直接通路所致。

惊跳反射增强的心理机制可能为致敏作用或恐惧性条件作用,而惊跳反射衰减的心理机制可能是适应、前脉冲抑制或愉快衰减。

未来的研究应关注视觉惊跳反射,观察全身躯体姿势维持肌肉群的反应模式,并以先进设备对惊跳反射的信息加工脑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惊跳反射;反应指标;生理心理机制分类号 B845惊跳反射(Startle reflex)是动物被突发性的强 EMG测量眼睑运动是心理学范畴内的昀佳方法, 它感觉刺激诱发的一种防御性反射,表现为面部及躯可以记录到眼轮匝肌微小的还不能引起眼睑运动的体肌肉的快速收缩,之后往往还伴随着当下行为的收缩,其潜伏期和幅度的变化是眨眼反射敏感、客[1,2]中止以及心率的增加。

这样的反应模式能由听观的反应指标。

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模式所诱发,表现出了尽管研究者们认为惊跳反射诱发的是人与动物很大的可塑性和行为的多样性,具有一种应对掠食的一种全身性反应,但至今为止对除眨眼、皱眉等[3,4]者伤害的防御性功能 ,在人类也是应对意外刺激少数表情肌肉以外的其余骨骼肌活动进行考察的研或遇到险情时的一种避险保护反应。

惊跳反射还是究为数不多。

并且,惊跳反射的眨眼反射以及面部衡量各种认知、注意、感觉和感觉运动整合加工过少数表情肌活动尽管十分敏感,却难以控制不随意[5]程的独特方式 ,因此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人体的生理调节例题和知识点总结

人体的生理调节例题和知识点总结

人体的生理调节例题和知识点总结人体就像一台极其精密的机器,为了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和正常的生理功能,有着各种各样的生理调节机制。

接下来,让我们通过一些例题来深入理解这些重要的知识点。

一、神经调节神经调节是人体最为迅速和精准的调节方式。

比如,当你的手不小心碰到滚烫的热水时,会迅速缩回。

这就是神经调节在起作用。

例题:当人突然受到惊吓时,心跳会加速。

请解释这一现象的神经调节过程。

解析:当人受到惊吓时,视觉或听觉感受器感受到刺激,产生神经冲动,通过传入神经传到中枢神经系统(主要是丘脑和大脑皮层)。

中枢神经系统对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后,发出指令,通过传出神经传到心脏。

传出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心肌细胞上的受体,导致心跳加速。

知识点: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在神经元之间通过化学信号(神经递质)传递。

二、体液调节体液调节是通过体内的化学物质(如激素)来调节生理功能。

例如,胰岛素能够降低血糖浓度。

例题:一个人长期饥饿后,进食了大量的食物,但血糖浓度却能在较短时间内恢复正常。

请分析其原因。

解析:长期饥饿后进食,血糖浓度升高,刺激胰岛 B 细胞分泌胰岛素。

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

知识点:激素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或靶器官。

常见的激素有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等。

激素调节具有微量高效、作用范围广泛、作用时间持久等特点。

三、自身调节自身调节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变化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例题:当肾动脉血压在一定范围内变动时,肾血流量能保持相对稳定。

请说明原因。

解析:肾动脉血压升高时,入球小动脉平滑肌受到牵张刺激而收缩,阻力增大,使肾血流量不致因血压升高而增加过多;反之,当肾动脉血压降低时,入球小动脉平滑肌舒张,阻力减小,使肾血流量不致因血压降低而减少过多。

惊跳是什么及注意事项

惊跳是什么及注意事项

惊跳是什么及注意事项
惊跳是什么及注意事项
概述
惊跳是一种人体在睡着之后的一种生理反应,很多人可能不太清楚这种状况,但其实大家可能都在梦中遇到过,因此我们需要在平时的生活中多注意一点,下面我们说一下什么是惊跳。

什么是惊跳
1 第一:人在睡眠大脑高级神经系统因天外干扰大脑皮质的抑制而产生不能自制的神经反射的一种生理现象,睡眠是大脑高级神经系统产生普遍性抑制的生理现象,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人在刚入睡的时候,处于较浅的睡眠状态,也即朦胧状态。

2 第二:大脑皮质的'神经细胞一部分已经抑制,还有一部分尚未完全抑制。

这时,机体内外存在的某些兴奋信息可干扰大脑皮质的抑制而产生不能自制的神经反射;如果这种神经反射发生于运动神经,引起四肢局部的肌肉收缩,就会突然发生手脚掣动,这就是眠中惊跳。

3 第三:睡眠中惊跳以小孩为多。

这是由于孩子白天兴奋性活动频繁,入睡时指挥运动的神经细胞不容易完全抑制,剩余的兴奋信息反射至大脑皮质,干扰睡眠抑制而产生的。

成年人的眠中惊跳,大多与白天过分疲劳、兴奋、紧张、焦虑,或临睡前食用刺激性饮料等因素有关。

注意事项
为了有效的防止惊跳这种情况的发生,一定要注意平时的生活习惯,保持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非常的重要,另外在睡觉前一定要泡一个热水澡,这对于改善这种状况有很大的作用的。

惊吓的原理

惊吓的原理

惊吓的原理
惊吓的原理是通过在人们的认知和情绪上产生极度的不安和恐慌,进而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

这种引发恐惧的感触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

首先,声音是惊吓的一种常见方式。

高分贝的刺耳声音会直接刺激人们的听觉系统,使人突然产生紧张和害怕的感觉。

急促的尖叫声、咆哮声或可怕的音乐效果都能有效地让人感到惊恐。

其次,视觉刺激也是一种常见的惊吓方式。

突然出现的可怕形象、骤然闪烁的强光、突然出现在人们视线中的怪异物体等都能直接刺激人们的视觉系统,引起紧张和害怕的情绪反应。

此外,意想不到的运动也可以作为惊吓的手段。

人们在习惯了平稳和预测性的环境后,如突然的颠簸、晃动或突然的加速减速都能引起人们的不安和恐慌。

最后,与恐惧相关的威胁和情境也能有效地引发惊吓。

例如,在黑暗的环境中突然出现的恐怖形象,或者是模拟生死场景的压迫感,都能在人们的情感上产生强烈的恐惧和不安。

总的来说,惊吓的原理是通过在人们的感官和情绪上产生临时性的恐惧和紧张,从而引发身体的生理反应。

这种突然的情绪变化和身体反应可以让人们感受到强烈的惊吓效果。

婴儿容易惊跳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婴儿容易惊跳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婴儿容易惊跳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婴儿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使得他们更加容易因为轻微的刺激而惊跳。

这种惊跳反应是新生儿和婴儿时期非常常见的现象。

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反应并不足以引起任何关注,因为它在发展的早期阶段是正常的。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这种反应可能成为一个问题,如果它影响到婴儿的睡眠和镇静,或者在婴儿的日常活动中对他们造成困扰。

因此,高级育婴师需要了解这种现象的原因,以帮助父母和照顾者更好地处理这个问题。

那么,婴儿为什么会发生惊跳反应呢?首先,婴儿的神经系统是相当不发达的。

所以它们对外界环境的反应不同于成年人,而是相当敏感和细致。

当一个婴儿面临一些刺激,如噪音、触碰或者亮光时,他们的身体会反射地做出迅速反应。

这种反应往往来自于他们身体中负责维持基本生命支持的下脑干,这部分对于刺激反应反应非常快。

另外,婴儿的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也在不断发展中。

这导致了一个较为复杂的回路,即当婴儿受到刺激时,下脑干先进行快速的反应,但同时控制呼吸、心跳的大脑皮层还在发育中,导致局部抑制过程出现滞后。

因此,引起惊跳的刺激对婴儿来说可能是更加强烈的体验。

这正是导致婴儿出现惊跳反应的过程。

高级育婴师要在照顾婴儿时注意这些因素,以实现更好的平衡。

因为虽然刺激无法全部避免,但是不能因为无知而引起婴儿惊跳,同时为了祈愿婴儿顺利发育,保证他们舒适,也需要重视这点。

所以,需要照顾者学会逐步增加刺激,让宝宝逐渐适应周围环境的噪音和光线。

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防止惊跳反应,也可以让宝宝逐渐适应日常生活的各种刺激。

最后,为了应对惊跳反应,还有一些特定的技巧可以使用。

当你注意到宝宝因为某个刺激而惊跳或者害怕时,可以轻轻地安慰他们,同时让他们的身体感受到一些舒适和宁静。

可以用柔和的声音安慰,或者轻轻地摇晃,从而传递一种不被干扰的安全感给婴儿。

同时,也可以采用适当的安抚方法,如使用宝宝尿布压在胸口或背部,给予一定温度和压力刺激,从而让宝宝更能够放松,并缓解惊跳的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科学进展 2008,16(6):899~904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惊跳反射的生理心理机制卢宁艳1 王 健2 杨红春3(1 浙江理工大学心理研究所应用心理学专业实验室,杭州 310018)(2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杭州 310028)(3 浙江体育科学研究所,杭州 310004)摘要惊跳反射作为动物及人类在应对意外刺激或遇到险情时的一种避险保护反应,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以往的研究较多关注听觉惊跳反射,在反应指标上多采用眼部及面部表情肌的反应,如眨眼反射。

惊跳反射的生理机制为突发性强刺激直接传向杏仁核的直接通路所致。

惊跳反射增强的心理机制可能为致敏作用或恐惧性条件作用,而惊跳反射衰减的心理机制可能是适应、前脉冲抑制或愉快衰减。

未来的研究应关注视觉惊跳反射,观察全身躯体姿势维持肌肉群的反应模式,并以先进设备对惊跳反射的信息加工脑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惊跳反射;反应指标;生理心理机制分类号 B845惊跳反射(Startle reflex)是动物被突发性的强感觉刺激诱发的一种防御性反射,表现为面部及躯体肌肉的快速收缩,之后往往还伴随着当下行为的中止以及心率的增加[1,2]。

这样的反应模式能由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模式所诱发,表现出了很大的可塑性和行为的多样性,具有一种应对掠食者伤害的防御性功能[3,4],在人类也是应对意外刺激或遇到险情时的一种避险保护反应。

惊跳反射还是衡量各种认知、注意、感觉和感觉运动整合加工过程的独特方式[5],因此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1 惊跳反射的反应指标从Exner对眨眼反射(eyeblink reflex)进行测量研究[6]至今,研究者发现了许多有效可靠的惊跳反射反应指标,比如面部表情肌活动、整个身体的屈曲和伸直反射、心率的增加以及皮肤导电性增加等。

但最受关注的仍是眨眼反射。

眨眼反射的记录方法主要分为两类[7],一类为针对眼睑运动的测量方法,包括电位测量法、光电照相法、垂直眼电图法(vertical electrooculographic, vEOG)及磁圈研究法;另一类也是目前应用最多的测量方法是针对眼轮匝肌动作电位的测量方法,该方法通过表面电极或针电极,记录眨眼时眼轮匝肌的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 EMG)。

通过非侵入性的表面收稿日期:2007-11-06通讯作者:杨红春,E-mail: yhcyym@ EMG测量眼睑运动是心理学范畴内的最佳方法,它可以记录到眼轮匝肌微小的还不能引起眼睑运动的收缩,其潜伏期和幅度的变化是眨眼反射敏感、客观的反应指标。

尽管研究者们认为惊跳反射诱发的是人与动物的一种全身性反应,但至今为止对除眨眼、皱眉等少数表情肌肉以外的其余骨骼肌活动进行考察的研究为数不多。

并且,惊跳反射的眨眼反射以及面部少数表情肌活动尽管十分敏感,却难以控制不随意眨眼、皱眉等动作造成的伪迹。

因此,如果对全身的随意运动肌如颅颈背肌以及四肢骨骼肌等进行检测,则可以克服伪迹太多、难以处理的缺陷。

而且,现有研究已经发现一些肌肉比如胸锁乳突肌的EMG有着较高的兴奋性水平,被普遍认为是一般惊跳行为的可靠表征。

但是研究同时表明,引出颅颈肌惊跳反射需要更高的惊跳刺激,且眼轮匝肌和其他颅颈肌肉可能有着不同的中枢通路或者不同传导速度神经纤维的控制[8]。

2 诱发惊跳反射的刺激种类2.1 听觉刺激惊跳反射的研究中,最常用的诱发刺激为听觉刺激,通常称为听觉惊跳反射(acoustic startle reflex, ASR)。

最常用的听觉惊跳刺激是宽带白噪声,研究表明,当其他参数保持恒定时,噪声比纯音更可能产生ASR,且振幅更高潜伏期更短[7,9,10]。

同时,操纵噪声的多个变量如带宽、强度、增强时间和持续-900- 心理科学进展 2008年时间均会对眨眼反射造成显著影响[7,11]。

此外由于听觉系统刺激能量的时间总和特征,当呈现多个听觉刺激时,惊跳反射还受到刺激间隔和刺激数目的影响,刺激产生和呈现的方式也会影响惊跳反射[7,9]。

Berg以眨眼反射为指标的研究发现,惊跳反射出现概率为50%时的刺激声强为85dB(SPL)[12],但Blumenthal等认为[9,13],50~70dB(SPL)的宽带刺激即能诱发惊跳反射,因此,为了可靠地诱发惊跳反射,研究者多采用100dB乃至更强的声音刺激。

但也有研究表明[7],惊跳反射可以由50~70dB的白噪声引出。

这表明一个中等强度的刺激就可以产生介于地板和天花板之间的惊跳反射,使用强度相对较小的刺激可以最小化被试经受不必要高强度声音刺激的风险。

听觉刺激强度的变化可以显著影响惊跳反射,Blumenthal等研究发现[7,9,13],增加听觉惊跳刺激的强度可以明显增强ASR的反应程度、概率和幅度,同时降低ASR的反应潜伏期。

另外,惊跳反射本身就是对环境变化的突然性的一种防御性反应,因此必须是瞬间增强的声音刺激才能诱发出惊跳反射,并且,越是最短时间内达到最大稳定振幅的声音刺激,诱发出惊跳反射的概率越高,诱发出的惊跳反射也具有更高的反应幅度和更短的反应潜伏期[7,13]。

刺激的持续时间同样对惊跳反射有重要的影响。

一般认为长50 ms的刺激能诱发出较大惊跳反应,当呈现两个或多个刺激时,少于50ms也可以导致时间上的总和产生较大惊跳反射[7,9]。

2.2 视觉刺激两类视觉刺激可诱发不相关的眨眼反射:一种是突然增强的光亮,另一种就是快速接近的刺激,后者又称笛卡儿眨眼反射(Cartesian blink reflex)。

目前并不清楚这两种反射是否均是惊吓的组成部分。

很显然,前者比后者更像是惊跳反射的刺激,因为笛卡儿眨眼反射需要经验和完整新皮层的参与才能完成[7,14]。

在以闪光研究眨眼反射时,应该对照明峰强度、持续时间、上升/下降时间、主波长(假如不是白光)、方位以及环境观察条件等参数加以报导或控制。

2.3 触觉触觉刺激通常由电、磁或机械装置得以实施。

电刺激的部位通常为三叉神经的三个主要皮下分支[7,15]。

McNeal认为,电刺激的持续时间应与电流的强度成反比,强度为4~8毫安的电刺激持续0.1ms就可以无痛地诱发眨眼反射[16]。

磁刺激通过控制磁场变化而引起神经组织产生电流,是电刺激的变通,而且磁刺激不像电刺激那样痛因而被试更能够忍受。

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MS)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青睐[17]。

眨眼反射还可由触碰或是吹气等机械刺激施加于支配三叉神经的皮肤区域而诱发。

机械刺激的参数如强度、持续时间、波形等难以控制,且机械刺激的装置往往伴随着声响,有混淆致因源的局限[18],因而在此类研究中应用较少。

3 惊跳反射的生理基础Zottoli首先在硬骨鱼类身上证明M细胞与惊跳反射有关[19]。

Eaton提出的脑干逃跑网络(brain stem network,BEN)概念中也认为[20],M细胞是指令性神经元,它能接收多种感觉传入信息并加以整合后导致惊跳反射的发生。

国内研究者也发现,在正常生活环境中,各种类型的兴奋性传入均能活化M细胞,引发逃跑反射[21,22]。

Davis[23]及Kettle等[24]在对老鼠的ASR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初级ASR通路,一个声音刺激由听觉神经纤维接收,然后投射到同侧耳蜗跟神经,双侧的耳蜗跟神经发出轴突侧支在脑干水平投射到网状核脑桥尾,网状核脑桥尾再投射到双侧面部运动神经核或脊髓环,前者通过控制同侧肌肉的运动产生面部惊跳反射,而后者通过对脊髓神经的控制产生整个身体的惊跳反射。

其中尾状核脑桥尾为惊跳反射的反射中枢,杏仁核也正是通过对网状核脑桥尾的投射来调制惊跳反射的执行和情绪调制。

尽管探索惊跳反射神经基础的大部分研究是以大鼠为实验对象的,但人们认为同样的脑机制亦可以解释人类的类似反应[25]。

神经心理学家通常认为,眼、耳等感觉器官传入的信息经过丘脑中继后抵达大脑新皮层相应感觉区;在皮层感觉区刺激信息被加工整合、识别和理解;新皮层发出的对感觉信息作出反应的神经冲动传入边缘系统;边缘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再反馈到大脑皮层,引起一种意识性的情绪反应和体验。

这是正常情况下情绪活动的神经通路。

LeDoux研究发现[26],感觉信息抵达丘脑后,除了主要传向大脑皮层以外,还能够沿着一小束神经纤维直接传向杏仁核(amygdala nucleus, LA)。

这条小而短的“胡同”使杏仁核能够直接获取感觉信息。

在新皮层下达的神经信息到来之前,抢先作出反应。

信息从杏仁核的基底外侧核又传至中央核,中央核的传出纤维投射到外侧下第16卷第6期惊跳反射的生理心理机制 -901-丘脑和脑干的某些区域,通过调节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而对情绪性的刺激产生反应。

全身性惊跳反射就是这样由突发性强刺激引起的。

声音惊跳反射包括一个突然的强烈声音后产生的全身骨骼肌的快速收缩。

听觉信息传入内侧膝状体的内侧部,还能够通过其他听觉通路到达内侧膝状体的外侧部和丘脑的其他核团。

内侧膝状体内侧部只投射到初级听皮层,而外侧部投射到听觉的初级皮层和联合皮层。

源于膝状体和听觉联合皮层的听觉输出进入杏仁核,并通过杏仁核内的连接转输到杏仁核的中央核,后者直接投射到惊跳反射环路 [27]。

4 听觉惊跳反射的心理机制4.1 听觉惊跳反射增强的心理机制惊跳反射是一种防御反应,人们在面临焦虑失调[28]、等待电击[29]、接受不愉快气味[30]、或是观看厌恶图片[30]等威胁刺激或是有害事件时,ASR 会出现增强效应。

美国精神病协会甚至将惊跳反射的增强作为诊断伤后压力失调的标准之一。

那这些威胁刺激或有害事件是如何通过心理机制导致ASR的增强呢,综合以往的研究,通常有两种解释。

4.1.1 致敏作用致敏是指接受某种强刺激(如脚部电击)后对其他某种反应(如ASR)的增强。

因为机体没有将强烈的或是有害的致敏刺激与某一特定事件相联系,因而常将致敏看作是一种非联结学习。

但是也有研究者提出质疑,他们认为致敏是对背景中的线索成分形成快速的条件作用所致。

为了验证背景的条件作用,Koch设计的实验中对接受电击和ASR 测试的大鼠所处的照明环境进行操作,结果发现无论是否改变照明条件,两组大鼠均在电击后表现出ASR的增强,因此认为脚部受到电击后大鼠的ASR 增强主要不是缘于背景的条件作用[4]。

药物和损伤性实验揭示杏仁核在脚部电击后的致敏效应中起重要作用。

强刺激本身的厌恶性可能诱发机体的恐惧或焦虑状态,在杏仁核底外侧记录到ASR特异性相关的场电位,提示了惊跳刺激的厌恶性特征与其对杏仁核的激活密不可分[4]。

4.1.2 恐惧性条件作用惊跳反射的恐惧增强模式最初由Brown等[31]提出,他们在对老鼠的ASR研究中发现,ASR振幅可以通过在呈现引起ASR的刺激前呈现一个提示电刺激,或任何一个令人厌恶的事件来加强,这个现象被称为恐惧性增强惊跳效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