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文言文练习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解析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解析一、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1.文言文阅读。
乳母诗序(节选)(清)郑燮乳母费氏,先祖母蔡太孺人①之伺婢也。
燮四岁失母,育于费氏。
时值岁饥,费自食于外,服劳于内。
每晨起,负燮入市中,以一钱市一饼置燮手,然后治他事。
间有鱼飧②瓜果,必先食(sì)燮,然后夫妻子母可得食也。
数年,费益不支,其夫谋去。
乳母不敢言,然常带泪痕。
日取太孺人旧衣溅洗补缀,汲水盈缸满瓮,又买薪数十束积烛下,不数日竟去矣。
燮晨入其室空空然见破床败几纵横;视其灶犹温,有饭一盏、莱一盂藏釜内,即常所饲燮者也。
燮痛哭,竟亦不能食矣。
【注释】①孺人:古代贵族、官吏之母或妻的封号。
②鱼飧:有鱼的饭食。
(1)用“/”符号给下面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燮晨入其室空空然见破床败几纵横(2)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
①育于费氏________②间有鱼飧瓜果________③其夫谋去 ________④竟亦不能食矣________(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每晨起,负燮入市中,以一钱市一饼置燮手,然后治他事。
(4)“我”痛哭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这则寓言选自《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中的“此”指的是什么?(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________。
3.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狼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浪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初中七年级 上学期语文文言文专项训练含答案

初中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专项训练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蒲松龄《狼》两则,回答问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
欻一狼来,瞰担中肉,似甚涎垂,步亦步,随屠尾行数里。
屠惧,示之以刃,少却;及走,又从之。
屠无计,默念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诸树而蚤①取之。
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空。
狼乃止。
屠即径归。
昧爽②往取肉,(a)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
逡巡(b),则死狼也。
仰首(c),见狼口中含肉,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
时狼皮价昂,直③十余金,屠小裕焉。
缘木求鱼,狼则罹之,亦可笑已!【注】①蚤:通“早”。
②昧爽:拂晓。
③直:通“值”,价值。
(1)将“审视、遥望、近之”分别填入【乙】文a、b、c三处,正确的顺序是: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2)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
①顾野有麦场________②一狼洞其中________③有屠人货肉归________④不如姑悬诸树而蚤取之________(3)翻译下列句子。
①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②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
(4)“缘木求鱼,狼则罹之,亦可笑已!”作者认为【乙】文中狼“可笑”的原因是什么?【答案】(1)遥望;近之;审视(2)看,视;名词用作动词,挖洞;卖;暂且(3)①狼也狡猾啊,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了,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②当时狼皮价格昂贵,一张狼皮价值十几两银子,屠夫(由于得到了这张狼皮)小赚了一笔。
七年级 语文上册文言文练习题及解析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练习题及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杞人忧天《列子》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晚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若赚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会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二处)。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3)在括号里补充说话者的神态、语气,并说说自己补充的理由。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①()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②():“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4)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说读完这则寓言后明白的道理。
【答案】(1)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2)那人释然而非常开心,开导他的人也释然而开心。
(3)①有成竹;②半信半疑;理由:开导的人坚信自己的观点,“天”是由“气”构成的,处处都有“气”,完全不用担心天塌下来,他希望杞国人也可以停止忧虑。
杞国人接受了解释,但是还是根据自己的认知提出疑惑为什么日月星宿在气中能够不坠落?依旧认为天会塌下来。
(4)寓言告诉我们不要为毫无根据的事情忧虑担心,完全是庸人自扰。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忧虑一些不必要的事情,比如考试前后的自我否定心理,认为自己不可以,没能力进而产生无端焦虑的消极心理。
实际上我们无需胡思乱想,要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没有砍是跨不过的;即使处境艰难,也要保持积极豁达的心态,相信前路的“柳暗花明”。
【解析】【分析】(1)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七年级 语文上册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甲】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乙】孔子观于周庙,有敧①器焉。
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②之器。
”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③则正,有之乎?”对曰:“然。
”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
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④有满而不覆者哉!”(《韩诗外传》)【注】①敧(qī):倾斜。
②宥(yóu)座:座位右边。
“宥”通“右”。
③中:这里指装水到一半。
④恶(wū):哪里,怎么。
(1)给下面两个句子划分停顿。
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②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2)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________②择其善者而从之者________③孔子观于周庙________④虚则敧________(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汉语。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②恶有满而不覆者哉!(4)这几段文字内容都与学习有关,谈的都是学习________方面的问题。
【乙】文中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感叹给了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
【答案】(1)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②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2)以……为乐;优点;参观;空(3)①几个人一起走,一定有可以成为我老师的人。
②怎么会有满而不颠覆的呢?(4)态度;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狂妄自大,骄傲自满【解析】【分析】(1)本题划分技巧:①句子成分划分:主谓宾定状补;②关联词划分;③介词划分:而、以、于等。
①好之者(主语)/不如乐之者(谓语)。
②孔子(主语)/使子路取水试之。
(2)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
乐,词类活用,意动用法,以……为乐。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者: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
“善”是一词多义:善良,好,擅长。
“者”: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性词组、动词性词组后面,表示有此属性或做此动作的人或事物。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语文试题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语文试题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lǘ)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抄录未必,而已能诵其书。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乙)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
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①绝编②,迨③能倍④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
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释)①下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
②绝编: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读《周易》,“韦编三绝”(意思是,翻阅的次数多了,编牛筒的牛皮绳子被多次折断)。
③迨:等到。
④倍:通“背”。
(1)下列对甲文中欧阳修处境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幼年丧父B.经济困难C.身体不适D.勤奋好学(2)请用“/”给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3)参考字典解释,谈谈“惟”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惟”的义项:①思,考虑。
②只,只有。
③句首语气词。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为止。
(5)欧阳修和司马光的故事,在学习方面给了你哪些启示?请结合两文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狼蒲松龄①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②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④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七年级语⽂上册⽂⾔⽂练习题及答案 ⽂⾔⽂,有着独特的语⾔形式和丰富的⽂化内涵,在七年级语⽂上册教学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下⾯是店铺为⼤家带来的关于七年级语⽂上册⽂⾔⽂练习题及答案,希望会给⼤家带来帮助。
七年级语⽂上册⽂⾔⽂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1、本⽂选⾃南朝宋 2、解释⽂中的字词。
寒雪⽇内集( 家庭聚会) 讲论⽂义(谈论诗⽂) 即公⼤兄⽆奕⼥(就是) ... 俄⽽ (不久,⼀会⼉)雪骤(急速、⼤) 欣然(⾼兴的样⼦) 何(什么)所似(像) ....... 差(⼤致、差不多)可拟(相⽐) 未若 (不如,⽐不上)柳絮因(凭借)风起 ..... 3、翻译:①谢太傅寒雪⽇内集,与⼉⼥讲论⽂义。
⼀个寒冷的下雪天,谢太傅把家⼈聚会在⼀起,跟⼦侄辈的⼈讲解诗⽂。
②撒盐空中差可拟。
③未若柳絮因风起。
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④公⼤笑乐。
⑤即公⼤兄⽆奕⼥,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太傅⾼兴得⼤笑起来。
道韫是太傅⼤哥谢⽆奕的⼥⼉、左将军王凝之的妻⼦。
4、分析古今词义 ①与⼉⼥讲论⽂义⼦侄辈的⼈、家中年轻的⼀代⼈⽼⼈的⼉⼥都在外地⼉⼦和⼥⼉ .... ②撒盐空中差可拟本次活动拟定六⽉份举⾏打算、计划 .. 5、“谢太傅寒雪⽇内集,与⼉⼥讲论⽂义”这⼀句总述了谢太傅家⼈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寒雪⽇”、地点“ 内、⼈物“ 谢太傅与⼉⼥”事件“讲论⽂义”等要素。
⽂中“寒雪”“内集”“欣然”“⼤笑”等词语为我们营造了⼀种欢快、轻松、融洽的家庭⽓氛。
6、⽂章最后写道:“即公⼤兄⽆奕⼥,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你以为作者写上这⼀句的⽤意何在? 暗⽰作者赞赏道韫的才⽓。
7、按原⽂中的句⼦填写 ①交代咏雪背景的句⼦:谢太傅寒雪⽇内集,与⼉⼥讲论⽂义。
②咏雪的直接原因:俄⼉雪骤。
③两个⽐喻句: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④谢道韫对雪的描述是:未若柳絮因风起。
⑤补充点明谢道韫⾝份的句⼦:即公⼤兄⽆奕⼥,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Word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选自《韩非子》)【乙】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①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球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选自《吕氏春秋》)【注】①遽(jù):迅速,急忙。
(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郑人有且置履者________②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________③其剑自舟中坠于水________④不亦惑乎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②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3)你认为【甲】文段中“郑人”可笑的地方表现在哪里?(4)有人说,【乙】文段写的是“蠢人蠢事”,请简要概括这个“蠢人”所做的“蠢事”。
(5)读了【甲】【乙】两则寓言后,你得到的共同的启示是什么?【答案】(1)将要;测量;坠落;迷乱,糊涂(2)①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子。
②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写的地方下水寻找剑。
(3)尺码是根据脚量出来的,自己亲自去买鞋居然还要先量尺码;买鞋时,尺码忘带,还要回去拿;别人反问问题的症结所在,他还执迷不悟。
(4)一个渡江的楚人不小心把剑掉入江中,他在船上刻下记号,船停后,便从记号处跳入水中寻找落水的剑。
(5)做事不可以拘泥、死板,要善于变通。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①句意为: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
且:将要。
②句意为:先测量好自己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
度:测量。
③句意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
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文言文专题训练及答案

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文言文,专题,训练,及,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文言文专题训练及答案(1)〖甲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文〗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真的)然。
1.解释下列加点词。
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讲论(讨论)差可拟(大体)(相比)因(趁,乘)竞走取之(争相)(跑)2.翻译下列句子: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把它比作柳絮随风飘舞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看见路旁李树结了很多李子压得树枝都弯折了3.甲文中的谢太傅给你何种印象?同样是少有才名,谢道韫与王戎有何区别?谢太傅:温和敦厚开明民主,注重后辈的教育,有方法,诗礼传家。
谢道韫:诗礼传家,书香门第之才女,聪颖优雅而有创意。
王戎:聪颖,善于思考,逻辑推断能力强,有主见。
(二)〖甲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乙文〗诸葛恪字元逊,诸葛亮的兄瑾之长子也。
恪父瑾面长似驴。
翌日(第二天),孙权大会群臣,使人牵一驴入,长检其面,题曰:诸葛子瑜。
恪跪曰:“乞请笔益两字。
”因听与笔。
恪续其下曰:“之驴。
”举座欢笑。
权乃以驴赐恪。
1.解释下列加点词:期日中(约定)太丘舍去(舍弃)(离开)去后乃至(才)尊君在不(通“否”)使人牵一驴入(派,让)举座欢笑(全,整个)2.翻译下列句子: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不是人啊!与人相约一道出行,却扔下别人自己先走了。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陈太丘的朋友感到很惭愧,就下车来拉元方的手(想要道歉),元方头也不回地进门去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回答问题
(一)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下面各组加点词语解释准确的一项是()
A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待)
B 去后乃至(才)
C 元方入门不顾(照顾)
D 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地方)
2.翻译下面句子。
(4分)
①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②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
译文:
3. 课文主要通过刻画人物形象,元方对友人的评价是“□□”“□□”
从而告诉我们和的重要性。
4. 从课文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至少两条)
(二)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伤仲永》的“伤”是“哀伤”之意,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
作者“伤”的原因是什么?选择准确的一项()
①他的父亲贪图钱财,目光短浅,把仲永的天赋当作获取利益的资本。
②“宾客其父”“以钱币丐之”的庸俗作法。
③仲永缺乏主见,盲目地按父亲的要求去做。
④仲永由神童而最终“泯然众人矣”的悲惨结局。
2.翻译下面句子
(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文:
(2)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译文:
3. 本文借事说理。
按照顺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个阶段;点明了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说明
4. 请结合方仲永这个事例,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的理解。
答
(三)《卖油翁》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
有卖油翁释担而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义。
(1)有卖油翁释.担而立()(2)但微颔.之()(3)无他,但手熟尔.()(4)尔安.敢轻吾射()
2.翻译下面句子。
①以我酌油知之②无他,但手熟尔
3.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哪句话写出了陈尧咨的骄横之态?“”
②哪句话表现了卖油翁从容自若的态度?“”
③哪两个字表现了卖油翁对陈尧咨箭术的态度?“”
④为什么要详写卖油翁“酌油”这段文字?
答
4.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所说明的道理。
(四)《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则素.湍绿潭
B. 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
吴广素.爱人家富良.马,其子好骑
C.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D.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属.予作文以记之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略无阙.处()(2)沿溯.阻绝()(3)则素.湍绿潭()(4)属.引凄异()(5)故.渔者歌曰()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5分)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文:
(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译文: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
(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文:
4.第①段写出了山的什么特点?第②段写出了水的什么特点?先写山,后写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
答
5.文中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泪沾裳”与前文中写猿声的“□”和“□”形成照应。
引用这句话,突现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答
6.三峡适合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从本文找出两个理由。
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
答①
②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在一千二百里长的三峡两岸,高山对峙,怪石嶙峋,峭壁重叠,群山绵延持续。
B.夏天的三峡有很多险滩,过往的船只不论是顺行还是逆行,其航道大都被阻隔断绝。
C.每逢到了春冬之季,三峡江水变得缓慢安详,青翠群山静静倒映在碧绿清澈的潭面上。
D.在雨后初晴或秋霜初降的早晨,三峡的山林水涧又体现出清凉热闹的另外一番景象。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第一段写山势,先写其连绵持续,再写其高耸。
B.第二段写水势,先写水之速,再写水之盛。
C.“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让人自然想到李白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
D.作者抓住三峡不同季节的景物特点,写出了三峡的美,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答案示例(一)《期行》1B2(1)您和我父亲约定在中午。
中午时您没来,就是不讲信用。
(2)那客人便问元方:“你父亲在家吗?”元方答道:“等您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
3语言描写,无信,无礼礼信4①要有礼貌;②要勇于改正错误;③要容许别人改正错误;④成人要为儿童作出好的表率;⑤对儿童也要说话算数;⑥做人要言行一致。
(二)《伤仲永》1④2(1)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同乡人,不让他学习。
(2)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3时间不使学。
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4天资是人成材的基本条件;天资好,再加上后天努力,就一定能成材;天资好,但后天不努力,再好的天资也会泯灭(方仲永便如此)。
天资不算好;后天又不努力,就根本不能成材;天资不算好,但后天勤奋学习,最终也能成材。
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三)《卖油翁》1.(1)放;(2)只、不过;点头;(3)罢了;(4)怎么2.(1)凭我酌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2)没有什么,只不过手熟罢了3.①“尔安敢轻吾射”;②“以我酌油知之”;③“手熟”;④为了刻画人物和表达中心的需要,详写卖油翁沥油技艺的高超,突出他以理服人、以“酌油”技艺制胜对方的形象;对陈尧咨恃技骄横则无较详细的描写。
突出了各自的性格,文章中心也十分突出。
4.“熟能生巧”(四)《三峡》1C2(1)阙:通“缺”,中断(2)溯:逆流而上(3)素:白色(4)属:连接(5)故:所以。
3解析:(1)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是不能见到太阳月亮的(2)到了夏季,江水漫上丘陵,顺流而下,逆流而上的路都被阻绝。
(3) 即使骑着飞奔的马,乘着迅疾的风,也没有它快。
(4)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有很多的趣味。
4.山:连绵不绝,重重叠叠,高可蔽日。
水:水势险恶、水位高、水流急。
(浩大湍急)写山的特点,为写水设计了条件或为下文做铺垫,山高,水的落差大,水流自然急速。
5.“凄”和“哀”。
一是突现了三峡秋季凄清肃杀的环境特点;二是突现三峡山高、峡长,岭连的地形特点。
6.理由一水流湍急原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理由二落差大原句’悬泉瀑布,飞漱其间”7.C 8.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