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字词源义的研究及其现实意义
武术教学的实践意义(3篇)

第1篇一、引言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武术教学逐渐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武术教学的实践意义,旨在为武术教育的推广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二、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1. 锻炼身体,提高免疫力武术教学强调内外兼修,通过练习拳法、器械等动作,使学生在运动中锻炼身体,提高心肺功能,增强免疫力。
研究表明,长期进行武术锻炼的人群,其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普遍优于未参与武术锻炼的人群。
2. 调整呼吸,改善心血管系统武术练习中,呼吸与动作紧密结合,有助于调整呼吸节奏,改善心血管系统功能。
此外,武术中的跳跃、旋转等动作,能够增强肌肉力量,提高心脏泵血能力。
3. 增强骨骼,预防骨质疏松武术教学中,动作幅度较大,对骨骼的锻炼作用明显。
长期进行武术锻炼,有助于增强骨骼密度,预防骨质疏松。
三、培养意志,塑造人格1. 增强自信心,培养勇敢精神武术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克服困难,不断挑战自我。
这有助于增强自信心,培养勇敢精神,使学生敢于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2.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武术比赛中,选手需要与队友密切配合,共同完成比赛。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团队凝聚力。
3. 塑造良好的人格品质武术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如尊重师长、团结友爱、诚实守信等。
这些品质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四、传承文化,弘扬民族精神1. 传承武术文化武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通过武术教学,可以将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武术。
2. 弘扬民族精神武术教学中,强调“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中华民族精神。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五、提高审美素养,丰富精神生活1. 培养审美情趣武术动作优美、节奏感强,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通过武术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2. 丰富精神生活武术教学中,学生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了解武术背后的文化内涵,从而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
武的研究报告

武的研究报告标题:武的研究报告摘要:本研究报告旨在探讨武的起源、发展和现代应用。
通过对历史文献、专家访谈和实地调研的综合分析,研究结果得出:武作为一种身体技艺和生活哲学,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实际应用价值。
但其应用领域面临挑战和发展机遇,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一、引言武是一种古老的身体技艺和哲学,源于人类在生存和战斗中的需求。
随着历史的发展,武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文化传统,同时也有了丰富多样的应用场景。
本文将对武的起源、发展和现代应用进行研究和分析。
二、起源与发展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文明史。
最早的武器出现在旧石器时代,人们利用简单的工具进行狩猎和自卫。
随着社会的发展,武器逐渐改进,同时武术技艺也日臻完善。
中国的太极拳、日本的剑道、印度的瑜伽等都是以武为基础的身体技艺。
三、武的文化内涵1. 身体与心理的和谐:武术强调身心的统一,通过特定的技巧和训练方法,可以增强人的身体素质,提高心理抗压能力。
2. 尊重与礼仪:武术注重礼仪和道德修养,例如中国武术的拳礼,日本武士的忠义精神等,都体现了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尊重。
3. 历史与传承:武术作为一门传统艺术,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传承。
通过学习和练习武术,人们可以了解和感受古代文化。
四、现代武的应用1. 运动健身:武术作为一种身体技艺,可以作为一种健身运动来进行练习。
太极拳、气功、跆拳道等都受到了现代人的喜爱。
2. 自我防护:在现代社会,人们面临各种潜在的危险和威胁,学习武术可以提高自身的防卫能力,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3. 传统文化传承: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可以通过教育和培训传承下去,培养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
五、挑战与机遇面对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和多样化的娱乐方式,武术如何保持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是一个挑战。
但同时,随着人们对健康和自我防护的重视,武术领域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
六、结论武作为一种身体技艺和生活哲学,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实际应用价值。
浅析中国武术的价值与内涵

浅析中国武术的价值与内涵(长沙师范学院体育系长沙410100)摘要:本文充分参考武术在近代以来发展的各种史料记载,在研习了武术发展的历史后,分析武术的内在文化,综合武术的价值与内涵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与传承。
关键词:武术;文化;发展;价值1.研究背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整个东亚文化的起源,中华文化在我国独特的环境中孕育而生,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文带有浓郁的厚重感。
首先表现在我国是一个农业型的大国。
在远古时代,科技比较落后的情况下,地理环境对人们的生活影响十分大,在大陆性气候自然环境中,我们的先人以农牧及农耕为生,在这样的社会,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渐渐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慢慢沉淀下来。
要想了解武术的底蕴,必须先了解武术历史,进而研究其文化与价值,以达到对武术的发展与传承。
2 中国武术的价值发展2.1 实用价值2.1.1 健身价值总体来看中国武术的发展,健身价值一直处于主导地位,武者往往希望可以通过练习武术来进行身体机能的改善来达到强生健体的目的,以便可以延年益寿。
明朝袁坤仪《摄生三要》中“气欲柔而不欲强,欲顺而不欲逆,欲定不欲乱,欲聚不欲散。
”有相关记载,阐述了我们人的血气,如果不长期锻炼则会让人变得脆弱不堪,只有强加锻炼,才能有强健的体魄。
2.1.2武术文化技术的重要性武术文化除了是一种文化之外,也是保家卫国的手段之一。
武术文化同时也讲究技术的价值。
因此在一定的时期里,武术文化是人民的利益获得安保的重要的手段。
除了国防安全,武术需要每一个人学习武术文化的精神修养并进行实践操作,有利于提高人的战斗力。
2.2人文内涵的重塑2.2.1 育乐的作用《周礼?保氏》中有这样一段?,“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提到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在第三个讲到射说明了武术运动的重要性。
古代的教育的体制中对武术的推崇,可以追溯秦朝之前。
后来被纳入了育的范畴之内,可见军事技能已经被重视到了。
中华传统武术拳谱解读的必然价值、实然之境与应然之策

中华传统武术拳谱解读的必然价值、实然之境与应然之策目录一、内容概要 (2)1. 中华传统武术的源流与发展 (2)2. 武术拳谱在传承中的重要性 (4)二、中华传统武术拳谱解读的必然价值 (5)1. 武术拳谱对于理解武术技艺的传承价值 (7)2. 武术拳谱对于武术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价值 (8)3. 武术拳谱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 (9)三、中华传统武术拳谱解读的实然之境 (10)1. 当前武术拳谱解读的现状与问题 (12)2. 武术拳谱解读面临的挑战与困难 (13)3. 武术拳谱解读的发展趋势与方向 (15)四、中华传统武术拳谱解读的应然之策 (17)1. 加强武术拳谱的研究与整理工作 (18)2. 提高武术拳谱解读的科学性与系统性 (19)3. 创新武术拳谱解读的方式与方法 (20)4. 加强武术拳谱在教育与培训中的应用 (22)5. 扩大武术拳谱的社会传播与影响力 (23)五、结论 (24)1. 中华传统武术拳谱解读的重要意义与价值 (25)2. 对未来武术拳谱解读发展的展望 (26)一、内容概要首先强调了中华传统武术拳谱解读的必然价值。
阐述了拳谱作为传承中华武术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通过对拳谱的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华武术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其内涵。
也指出了解读拳谱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提升国民身体素质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然后分析了中华传统武术拳谱解读的实然之境,即当前所面临的现实状况。
包括传统武术传承的困境、拳谱流失与损毁的问题、现代科技对传统武术传承的冲击等。
这些现实状况使得拳谱解读面临诸多挑战和困难,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
最后提出了中华传统武术拳谱解读的应然之策。
针对当前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加强拳谱的收集与整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数字化保护、加强拳谱的研究与普及、培养专业人才进行传承等措施。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武术,提高国民对中华武术的认知和兴趣,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
中国古代武术及其文化意义

中国古代武术及其文化意义
中国古代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有
着极高的实用价值,更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
故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中国古代武术与其在中国文化中的位置和作用。
古代武术的历史渊源
中国古代武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早期。
从《周易》
中的“六爻之辨”、“易卦之合”可以看出武术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性。
春秋时期的孙子兵法则为武术理论奠定了基石,而战
国时期的吴起、田忌、孙膑等人则在实践上丰富了武术内容。
随着历史的长河发展,武术的形态逐渐多样化,兵器的使用也
逐渐繁琐。
到了唐朝,随着民间武术的发展,形成了许多流派和
门派,如当时盛行的形意拳、太极拳、崔氏剑、飞燕拳等等。
武术与中国文化
除了实用价值,武术更是一种集体育、哲学、文化于一体的自
我修炼方式。
武术对身体素质的提高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所体
现出来的的气韵也成为了中华文化中的重要血脉,如春夏秋冬、
五行、阴阳、道家思想等都与武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当今,随着武术在全球的推广和普及,中国武术文化也变成了
一个全球瞩目的文化瑰宝。
武术运动员以不懈的努力和刻苦训练,不仅在全球舞台上取得优异成绩,也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
出了重要贡献。
结语
中国古代武术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涵盖了丰富
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
武术不仅有着实用的价值,更是一种当
代重要的体育,它的发展与推广是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组
成部分,值得我们一直努力持续推广。
武术文化研究和教育研究的当代意义

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儒家关于“和
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下,我们的民族文化面临着强烈的
谐”的观念是把“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作为起点,推广到“人与 冲击,这种危机已经逐步延伸到文学、艺术和生活领域,影响着
人和谐”,继而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最后才能不破坏“自然的 我们的青少年。面对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实行“西化”、“分化”和争
以及给予它更加完善的诠释,则需要武术工作者和一些社会学 小学的实际情况。归纳起来也是 ) 个问题,即:谁来教、教什么和
家、人类学家等联合起来进行深一步的研究。
怎么教。事实上,体育院校的毕业生在普修课学过一些武术基本
中国武术既然是一种民族文化载体,或者说是民族优秀文 知识和技术,然而到了工作单位,很多都忘记了。这说明长期以
不妨推出以身体去感悟“和谐”观念的武术,让人们在武术习练 明确表态武术课可以取消。一旦武术课在中小学丧失应有的地
中直觉体验和培育和谐观念。这是否也可以成为一种可操作层 位,武术的普及推广和发展将会十分严峻。究其原因有 ) 个方
面的推介?到底如何具体地在武术中体现这种文化的庞博内涵 面:!+ 师资匮乏;$+ 教材陈旧;)+ 教学模式单调呆板,不符合中
的,而实际上武术的推广从海外华侨开始传授已经有一百多年 路的束缚,从套路中提炼一些动作出来,使之简短灵活,带有一
手足身法配合是否和谐可以断定他的功力和习武的成就。中国 美德。在武术传授中也有不少反映,如尊师重道、讲礼守信、勇敢
武术,尤其是套路运动一直追求和谐,注重外在的动作与内在的 仗义、坚韧笃实、刻苦求进,太极拳的虚静自然、舍己从人等。这
心神意气的高度和谐,可以用一生的时间去探索。如何更好地体 些传统美德对于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弘扬和培育民族
从甲骨文“武”字的含义到现代意义的武术概念

From the Character "Wu" in Jiaguwen to Recent
Definition of Wushu
作者: 蔡宝忠
作者机构: 沈阳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系,辽宁沈阳110032
出版物刊名: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页码: 117-119页
主题词: 武术概念 “武” 甲骨文 现代意义 含义 传统体育项目 实地考察法 研究结果 剩余价值 运动形式 关键词 本意 表述 功法 技击 套路 格斗
摘要:运用资料印证法和实地考察法,对"武"及武术的本意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有两点创新之处:首先从甲骨文中"武"字的变化看,其原始本意并非止戈为武,而完整的表述应该是或持戈静止而立,注视前方;或举戈而动,欲与人、兽斗.与人斗是争夺地盘和剩余价值,与兽斗是维持生存和生命.至于"止戈为武"的说法,是对历史的一种误解.其次进一步丰富了武术概念,在现有概念中增加了"功法"和"内外兼修"两个关键词,完整表述为武术是以技击为内容,通过套路、格斗和功法等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深入认识和了解中国传统武术

深入认识和了解中国传统武术中国传统武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是中国独特的文化遗产之一。
许多人只是对武术有所了解,但对其深层次的内涵却知之甚少。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武术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发展现状,希望能够让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武术。
一、历史渊源中国传统武术起源于古代的战争和生存斗争之中。
在古代,武术不仅是一种战斗技能,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已经有了一些武术技艺的雏形,如射箭、马术、格斗等。
随着历史的发展,各种流派和门派逐渐形成,如太极拳、少林功夫、崇拳、形意拳等。
这些武术流派各有特色,但又有着共同的文化底蕴。
二、文化内涵中国传统武术融合了道家、儒家和佛家的哲学思想,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武术强调以柔克刚、以静制动,讲究内外兼修、心性和谐。
通过长期的练习,可以使人练就出柔韧的身体和坚定的意志,培养出谦虚、宽容、忍耐的品质。
武术也强调顺应自然、与天地相合,注重对生命、自然、宇宙的深刻感悟,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
三、发展现状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传统武术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
不仅在国内,武术在国际上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推广。
许多武术大师和高手纷纷亮相世界舞台,展示中国武术的魅力。
一些武术学校和培训机构也在日益兴盛,许多青少年和成年人都开始学习武术,以强健身体、提高意志品质。
中国传统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通过深入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武术,我们可以更好地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可以从中汲取力量和智慧,提升个人修养和境界。
希望更多的人可以加入到中国传统武术的学习和传承之中,共同传承和弘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术研究2019年2月第4卷 第2期“武术”字词源义的研究及其现实意义康戈武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北京 100029摘 要:依据新发现“武术”一词的较早用例,以及对“武术”二字字源字义的剖析指出:武,泛指战争、御乱、战备,包括有攻防技术、心理素质和运动素质三者在战时的运用和平时的习练。
术,具有方法、技术、理论等含义。
因此,武、术二字连成“武术”一词的本义,可以简释为“武之术”。
其内容包括有武的技术、武的练法、武的用法、武技及其练法用法的理论四部分。
以此本义重新认识武术本体,可以清晰地看到源远流长的武术教育发展脉络和博大精深的武术内容体系。
文章以此比照西方体育运动,认为包容博大的武术本体,似可作为华夏传统体育项目的总称。
可以以“武术运动”一名与西方体育运动并列,填补中国古代没有“体育运动”一词的空白。
关键词:武术 本义 本体 现实意义 研究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9)2—0001—04“武术”一词,由武、术二字连组而成。
20世纪下半叶以来,“武术”一词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近些年几成社会生活热词。
然而,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站在不同的观察角度、运用不同的参照标准审视“武术”,“武术”的被彰显点、被忽略点往往不同。
在某些特殊的历史时期和特殊的语境下甚至出现对“武术”的曲解,这类“曲解”还多有被延用和被扩大的情况。
例如,将“武术”含义大而话之者,把“武术”等同于“武”;将“武术”含义小而限之者,把“武术”视为一个运动项目;等等。
由于对“武术”词义的把握不一,在当今武术理论研究和武术实践中出现了似乎“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状况。
乃至在社会、文化、教育、体育领域等涉及武术问题时也多各执一端难以统一。
面对这一状况,我们可以跳出就事说事的框框,通过探索“武术”的词源词义和武术二字的字源字义,找出武术的本义,用源头活水来拓开武术发展的瓶颈,灌溉武林百花竞相争艳。
对于武术字源词源的探讨,关键是有没有发现新的史料——比现在所依字词源据更早的史料。
欣喜的是,我们看到了比《辞源》注释“武术”的引据要早的用例和词义。
如前所述,对于字义词义的认知,受着历史发展阶段、观察角度、参照标准的影响。
今天,中华民族已经从站起来富起来迈入强起来的新时代,为我们筑起了重新认知“武术”的文化自信,也为我们提供了以新时代的需要为出发点的新的观察视角和参照标准。
基于上述两点对“武术”字词源义展开的探讨,既希望以文会友,也希望以武会友;一起趣谈武术的来龙去脉,找回武术的文化自信。
文中不当之处敬请各位指正。
1 “武术”一词的早期用例与含义1.1 《辞源》以“偃闭武术,阐扬文令”为“武术”一词的出处和本义关于“武术”一词的词源词义,初版于1915年的《辞源》注释为“武术:犹言军事。
《文选》南朝•宋•颜延年(延之)《皇太子释奠会》诗,‘偃闭武术,阐扬文令’。
后多指强身、自卫等技击之术。
”[1]《汉语大词典》《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等词书在注释“武术”时,也多采此说。
此后见刊的武术文论和著述在涉及“武术”一词出处和界定武术含义时也引此为据。
然而,探索“偃闭武术,阐扬文令”的成文时间及其采用的典故,此语并非“武术”的最早用例,其释义也与早此出现的“武术”词义有别。
1.1.1 “偃闭武术,阐扬文令”的成文时间“偃闭武术,阐扬文令”出自颜延年《皇太子释奠会作诗》,即《辞源》所谓《皇太子释奠会》诗。
作者简介:康戈武(1948~),男,研究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武术九段。
研究方向:武术实践与文化理论研究。
1此诗作者姓颜,名延之(384~456年),字延年,是南朝刘宋王朝时著名文学家,以擅长辞采名冠一时。
此诗被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编选入《文选》。
萧统死后谥“昭明”,这部文选也随之称作《昭明文选》。
清乾隆时《钦定四库全书》辑录有唐朝著名学者李善(630—689年)注《昭明文选》。
李善为《皇太子释奠会作诗》作的题解中,注引南朝齐梁间著名史学家裴子野(469—530)《宋略》云:“文帝元嘉二十年三月,皇太子劭释奠于国学。
”[2]注明颜延年在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元嘉二十年(公元445年)三月,皇太子劭释奠于国学时作了此诗,故名。
这说明,此诗中“偃闭武术,阐扬文令”成文于公元445年。
1.1.2“偃闭武术,阐扬文令”采用典故的出处及其本义李善注“偃闭武术,阐扬文令”云:“《尚書》曰:王來自商,至于丰,乃偃武修文”。
[2]说明此诗句所用典故采自《尚书》。
查阅《尚书•周书•武成第五》,其中记载:“王来自商,至于丰,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唐代孔颖达(574年—648年)《尚书正义》疏“偃武修文”云:“倒载干戈,包以虎皮,示不用。
行礼射,设庠序,修文教。
”[3]这一典故说的是周武王讨伐殷纣王,商朝灭亡。
新兴的周朝制订了“停止战争、不再使用武力。
行礼射,设庠序,修文教。
”的治国方略。
孔颖达疏“倒载干戈,包以虎皮,”以及原文中把战马放归华山的南面,把牛放回桃林的旷野,都是表示不再使用武力。
孔颖达疏作为修文教措施的“设庠序”,是指设立“庠”“序”学校。
“庠”“序”学校的“六艺”教育中包括有射箭和驾御车马等军事技术。
因此,在“偃武修文”这一语句中,“武”指战争,或说成是“犹言军事”。
“偃武”是停止战争,或说成是“停止军事行为”。
同时又明确,“偃武”并不是要停止传授射箭和驾御车马等包括于古代武术的内容。
而是把这类“武”中之“术”放到教育中,作为近现代所谓身体教育的内容。
换句话说,“偃武”是停止战争,但不能“偃闭”上述“武”中之“术”的教育传承。
颜延年《皇太子释奠会作诗》中,将“偃武”发挥为“偃闭武术”。
将“武术”等同于“武”,混淆了“武”与“武术”的概念。
笔者近来查阅“偃闭武术”成文前后期文献时,看到了有助于重新认识“武术”本义的记述。
这些用例中“武术”的含义与“偃闭武术”不同。
1.2 早于“偃闭武术”成文前20余年已见“武术”一词的用例和本义在颜延年(384-456)于元嘉二十年(公元445年)《皇太子释奠会作诗》前的公元413至426年间,平阳人法显(340-426)翻译的《佛说大般泥洹经》中,已使用有“武术”一词,并界定了武术一词的含义。
东晋平阳沙门法显译《佛说大般泥洹经》[4](6卷),被辑录于《高麗大藏经》第16册第361-428页。
这部大藏经被誉为“现存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的汉文藏经”,“是佛学研究的最重要的基础文献;同时,也是最为罕见的域外汉籍珍本之一”。
在此经第16册第395页下栏写道:“佛告迦叶:……。
复次,善男子,犹如大将善知兵法,教怯劣者学其武術,语其人言:‘汝应如是执持刀剑斗战之具;当正其心,如火炽然,慎莫反顾。
及至临阵,各执器仗攘臂大呼,犹如猛火,贼兵必退。
’”[4]这段文字给了我们两点启示:其一,在“偃闭武术”成文前,“武术”一词指的是在战前操练提高使用“刀剑斗战之具”的技法和勇往直前的心性。
“武术”只是“武”中的一类“术”。
其二,“武术”一词在“偃闭武术”成文前的用例绝非仅此一例。
公元413至426年间使用“武术”一词的法显,于隆安三年(399)离长安往天竺求法,于义熙九年(413)归国后致力于佛经翻译,于公元426年逝。
佛经翻译,是将梵文写就的佛经翻译成中国人看得懂的经书,使用的言词应是在中国已经通俗易懂的词语。
因此,在法显使用“武术”一词及其含义前,“武术”一词应该已有较多用例。
1.3 隋唐时“武术”含义也与“偃闭武术”的含义有别在《隋唐五代墓志汇编》山西卷第一册中,辑录有武则天天授二年(691年)刻记的《大周故从善府旅帅上骑都尉董君墓志铭并序》。
在这篇距今已1328年历史碑铭中,记述这位武官(董君)“君弱龄好古,状发勤书,王粲横戈,俄从武术;班超入幕,忽预兵钤。
”[5]在这段赞颂董君能文能武的碑铭中,给了我们两点启示:一是文中采用了文豪王粲(177年-217年) “从军征遐路,讨彼东南夷。
”和班超(32年—102年)投笔从戎出击匈奴的典故,增强了对董君能文能武的赞颂。
二是此文采用6句四字骈文,并列好古、勤书、横戈、武术、入幕、兵钤。
其中,好古、勤书,指能文;横戈、武术、入幕、兵钤,指能武。
这让观看碑铭者明白,武术只是诸多武事中的一项。
此文大意可以理解为,董君自幼勤奋读书而且好古,因慕王粲“俄从武术”而能横戈疆场,因慕班超“忽预兵钤”(兵钤指兵书兵法)而能运筹帷幄。
文中未用“武术”代指战争,也未用“武术”统指军事,说明“武术”不等于“武”,只是“武”中的一类“术”。
总之,新近发现的史料和对早期史料的新认知,可证“偃闭武术,阐扬文令”并非历史上最早使用“武术”一词的用例。
“武术”一词的含义不等于“武”,23也不是“犹言军事”。
武术,只是“武”中的一类“术”。
由于“武术”一词的初源尚待探寻,早期用例也有待考究。
为了加深对“武术”一词本义的了解,谨借助文字学研究中溯本复形的方法探讨武术二字的本字本义,据此提高对武术二字连组成词词义的理解。
2 从武术二字的字源字义看“武术”的本义“武术”一词,由“武”和“术”二字相连而成。
探索此二字的字源字义,有助于明了武术一词的本义。
2.1 “武”字的字源字义武字溯源,可溯至甲骨文“”,篆文写为“”。
从戈,从止(脚),呈持戈行进之象。
本义为行进征伐、阅兵示威。
[6]泛指战争、战备等軍事活动。
此外,《诗经·郑风•羔裘》“羔裘豹饰,孔武有力。
”孔颖达疏:“言古之君子服羔皮为裘,以豹为袖。
饰者其人甚武勇且有力,可御乱也。
”[7]说明“武”,还有勇、力之意。
御乱(征伐)离不开勇和力。
显然,作为战争、御乱等征伐,以及战备、阅兵示威总称的“武”中,包括勇、力两个要素。
在运用以戈为代表的冷兵器征伐和徒手格斗中,取胜的因素不仅在于技击攻防技术的高低,还取决于以“勇”为代表的心理素质和以“力”为代表运动素质的高低。
谨引证3条史料辅助说明于下:其一,以战绩称著的西楚霸王项羽,在其《垓下歌》中自诩“力拔山兮气盖世”。
《史记•项羽本纪》记述项羽学书不成,学剑又不成,学兵法又不肯竟学,却突出他“力能扛鼎”。
项羽之例说明力量和勇气,是以武称雄者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
其二,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强调“对敌若无胆向先,空自眼明手便。
”在士兵训练中要练心力、练手力、练足力、练身力,综合进行心理素质和运动素质的全面训练。
其三,明末沈一贯《搏者张松溪传》中记载:“门多圜石,可数百斤者,(张松溪)命少年累之,……举左手,侧而劈之,三石皆分为两。
” 张松溪是内家拳早期传人。
内家拳强调打穴击要,以巧取胜,不以力胜人。
这一记载说明内家拳传人的力量也非同一般。
这三例说明,不论是军旅的将领、兵士,还是民间拳家,都不仅要习练攻防技击技术,还要锻炼提高以手力、足力、身力为代表的运动能力和以勇气、心力为代表的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