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交响乐鉴赏

合集下载

艺术鉴赏:西方古典音乐经典作品欣赏

艺术鉴赏:西方古典音乐经典作品欣赏

艺术鉴赏:西方古典音乐经典作品欣赏介绍西方古典音乐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精湛的艺术水平。

许多经典作品至今仍广泛演奏和欣赏。

本文将介绍一些西方古典音乐中的经典作品,并分享一些对这些作品的鉴赏和理解。

1. 贝多芬 - 第九交响曲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被誉为最伟大的交响曲之一。

它以其庄重而深刻的风格,表达了人类团结、友爱和希望的主题。

其中最著名的部分是尾声中混合了合唱团和独唱家演唱的"欢乐颂",这也是古典音乐中最著名的旋律之一。

2. 莫扎特 - 第四十号交响曲莫扎特是古典音乐巨匠之一,他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第四十号交响曲体现了莫扎特典型的旋律美和华丽的编曲技巧。

这部作品中既有悲剧性情感的表达,也有轻快欢乐的片段,展现了莫扎特多样化的创作风格。

3. 肖邦 - 夜曲肖邦是浪漫主义时期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以其细腻而富于情感的作品而闻名。

夜曲是他最著名的钢琴独奏作品之一,它在柔美中流露出深深的思索和哀愁。

通过细腻优雅的旋律和复杂精湛的技巧,肖邦成功地将强烈情感表达到音乐中。

4. 贝尔利奥兹 - 天鹅湖《天鹅湖》是古典芭蕾舞剧中最经典、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由俄国作曲家贝尔利奥兹创作。

这部舞剧不仅有精彩动人的舞蹈表演,还有激励人心的音乐插曲。

其中最为人熟知的即是白天鹅与黑天鹅的对比,以及充满力量和优雅的主题旋律。

5. 巴赫 - 帕西贝尔舞曲巴赫是巴洛克时期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

他的帕西贝尔舞曲以其复杂而精妙的构造而闻名。

这些舞曲展现了巴赫在即兴演奏和作曲上的独特天赋。

帕西贝尔舞曲丰富多样的音乐变化和强烈的节奏感使人们享受到巴赫音乐所带来的活力。

结论西方古典音乐中的经典作品给人们带来深刻的思考与感受。

通过欣赏这些作品,我们不仅可以体验到音乐艺术所带来的美妙体验,还能够领略到伟大作曲家们独特的创作才华。

这些经典作品不仅代表了古典音乐发展历程中重要里程碑,更是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七章 交响曲(1) 西方音乐欣赏与评析

第七章 交响曲(1) 西方音乐欣赏与评析
板第一乐章形成鲜明对比。 ❖ 第三乐章在往往是一段典雅的小步舞曲。 ❖ 第四乐章往往是一个舞曲性格的急板,非常
热烈和活跃。
海顿
• 德国作曲家海顿是交 响曲的创始人,他享 有“交响曲之父”的 荣誉。海顿创作了 100首左右的交响曲, 特别是他后期成熟的 交响曲,确立了古典 交响曲的标准范式。
欣赏:海顿《第85交响曲》 (皇后)
第三、四、五乐章总谱上注明的标题分 别是:“农民快活的聚会”、“雷电, 暴风雨”、“牧歌,暴风雨过后的欢乐, 感激的心情”。
在交响曲中它们是不中断地连续演奏, 表现了乡村生活中的一个连贯的事件。
柏辽兹
埃克托·柏辽兹 (1803-1969)是19 世纪法国著名作曲家、 指挥家、评论家。
他开创了19世纪标题 交响曲的崭新领域 “标题交响乐”。
海顿的《第八十五交响曲》创作于 1785年前后,这是他进入古典主义音乐 风格的成熟时期。
此曲深得玛丽王后喜爱,再加上它本 身具有雍容华贵的端庄气质,所以又有 “王后”交响曲之称。
海顿《第85交响曲》(皇后)
• 第一乐章,引子与活跃的快板。同海顿 的许多交响曲一样,这首交响曲也使用 了一个慢板引子。
柏辽兹以标题交响乐与古典交响乐相区 别,强调音乐的标性内容,他认为标题 是一种民主的要求,能使音乐得到普遍 的理解。
柏辽兹《幻想交响曲》
这是一部非常富于幻想的自传性器乐作 品,1830年这一作品首演时,柏辽兹为 了让听众能更好地领悟他的标题性意图, 特别在节目单上写下了这部作品产生的 由来以及为每个乐章加写小标题,以传 达所要表达内容的梗概。
欣赏: 贝多芬《第六(田园)交响曲》
第三乐章是一曲快乐的乡村舞曲,随着 舞蹈热烈气氛的进展,天气突然发生了 变化,一时间阴云密布雷电交加,这是 全曲中唯一一段音响比较强烈的段落。 很快天气转晴,交响曲进入最后乐章, 气氛立刻松弛,又恢复了欢乐和祥的乡 间生活气氛。

公选课“西方交响乐”作业——乐章赏析

公选课“西方交响乐”作业——乐章赏析

柴科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赏析这个音频文件是来自于柴科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第三乐章。

首先这是一首协奏曲,协奏曲现在一般指独奏者(或者二、三人一组)与交响乐队相互协奏的套曲音乐形式,分为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大提琴协奏曲、管乐协奏曲。

协奏曲的典型结构是:第一乐章,戏剧性的快板乐章,采用奏鸣式结构;第二乐章,如歌的慢板乐章,采用三部曲式;第三乐章,辉煌的快板终曲,采用奏鸣曲式或者回旋曲式。

这是柴科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终曲,是符合协奏曲的典型结构的,它是活泼的快板,D大调,2/4拍子,回旋奏鸣曲形式。

主题令人有俄国风激烈地敲击之感,是属于俄国民俗舞曲特雷巴克的一种。

以很强的节奏,快活地进行,宛如一幅人民欢庆节日的图画。

这首乐曲的主奏是小提琴,配以色彩丰富的管弦乐,并以小提琴的高低来转换乐曲所表达的情绪。

首先是小提琴激昂欢快的演奏,其中伴有一段低沉的过渡,继而转向更为活泼的曲调,同时有管弦乐的协奏,使乐曲的情感暂时推上一个小高峰。

眼前放佛是人们在为节日准备食物、布置宴会场景等的忙碌场面,人们一边在布置一边在开心地交谈着,大家都在诉说着对节日到来的喜悦之情,诉说着家人即将团聚的幸福之情,脸上同时也洋溢着一种满足的微笑。

接着是一小段的小提琴低沉缓慢的演奏,也是乐曲的一个小过渡,之后是更快节奏的小提琴和欢快的管弦乐的和谐结合。

然后是轻柔的管弦乐,舒缓了之前的欢快节奏,放佛刚才人们在布置宴会的热闹场面的暂时休息,人们坐在桌子旁等待着家人的归来,并在心里默默为家人祈祷祝福,希望家人都能平安健康的场面温馨感人,轻柔的音乐来表达这种动人的场面也很适合。

紧接着的又是欢快的小提琴演奏,浮现在眼前的是等待已久的家人终于归来,人们都兴高采烈地出去迎接,回到座位之后便开始了闲话家常,说说在外的趣事也好,遇到的困难也好,场面依旧是充满了欢乐的气氛。

接着又是一段轻柔的过渡,然后又是一小段欢快的演奏,之后是舒缓的小提琴,如轻声诉说故事般的演奏,是乐曲中极具抒情的一段。

西方交响乐鉴赏论文

西方交响乐鉴赏论文

西方交响乐鉴赏论文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班级:电气13-2 姓名:XXX学号:XXXXXXXXXX指导老师:XXX成绩:一、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交响曲》赏析《田园交响曲》为贝多芬在乡村养病期间,对大自然的感受和印象,透过音符流露其回忆及感情的作品。

贝多芬,是一位集古典主义大成的德意志古典音乐作曲家,也是一位钢琴演奏家。

贝多芬出生在德国波恩,自幼跟从父亲学习音乐,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华,八岁便开始登台演出。

1792年,在波恩宫廷资助下,他去维也纳旁听哲学,也就是在这时与莫扎特有了短暂接触。

同年,经过海顿的指引,他再次到音乐之都维也纳深造,因此在艺术上他进步飞快。

他曾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田园交响曲》等,钢琴曲《悲怆》、《月光曲》、《暴风雨》、《热情》、《黎明》等等。

他不仅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也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他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

他所创造的作品对音乐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又叫F大调第六交响乐,是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并由作曲者亲自命名,是他少数的各乐章均有标题的作品之一,也是贝多芬九首交响乐作品中标题性最为明确的一部。

《田园交响曲》分为五个乐章,分别为初到乡村的愉快感受、溪畔小景、乡民欢乐的聚会、暴风雨和暴风雨过后的愉快情绪。

整部作品细腻动人,朴实无华,宁静而安逸。

第一乐章表达了他"初到乡村时的愉快感受",一开始以第一小提琴演奏、竖笛、双簧管、乐团逐渐加强音量到达一个高峰,接着是长笛。

小提琴奏出优雅、愉悦的旋律;木管吹起一缕轻风,一阵阵优美的旋律迎面袭来,眼前的一切渐渐开阔起来。

这样子的乐曲风格,会让人在脑海中联想到美好的自然的田园风光。

第二乐章,描写的是"溪边小景",感觉自己常常能直接走进这音乐造成的境界之中,那旋律有一种美丽的忧伤情绪,仿佛就是我自己伫立和漫步在田园中久久沉思的心境。

世界最震撼的十大交响乐

世界最震撼的十大交响乐

世界最震撼的十大交响乐音乐的魅力是无穷的,特别是交响乐可以说是能够让人体验到非常震撼的感觉。

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世界上最震撼的十大交响乐。

1. 贝多芬《D小调第九交响曲》这是一部特别值得永远铭记的作品,它是贝多芬全部音乐创作生涯的高峰和总结。

这部交响乐的构思广阔,思想深刻,形象丰富多样,扩大了交响乐的规模和范围。

2. 贝多芬《 C小调第五交响曲》在1804年的时候,贝多芬得知自己的耳聋疾病失去全部希望,这也是贝多芬一生最痛苦的时候,也是他创作的高峰时期,在这里他创作了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3. 费拉姆斯《 C小调第1号交响曲》这部作曲,一共花了21年的时间才完成费,拉姆斯已经43岁,他用半生推敲琢磨,写出了这首能和贝多芬交响曲相提并论的光芒万丈的巨作。

4. 柴可夫斯基《 B小调第6号交响曲》这是1893年10月柴科夫斯基交响曲创作领域的最后一部作品,在音乐语言上表现出柴可夫斯基对交响曲一生的观念总结。

5. 德沃夏克《e小调第9号交响曲》同样写于1893年作者对于美国所在的新大陆所产生的印象的体验,德沃夏克在自己的创作与四中如何进了一些民谣的精神,这部交响曲,通过鲜明的音乐形象,亲切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当时身处的环境,种种感受和对故乡的思念。

6. 马勒《 C小调第2号交响曲》这首交响曲创作于1890年,到1894年这部作品之后,马勒开始经常在交响乐曲中使用声乐。

7. 莫扎特《 C大调第41号交响曲》这是莫扎特最后一部交响曲,规模宏大。

堪称是最优秀的器,乐曲作品是莫扎特发挥他作曲特色的代表作品,表现了莫拉特晚年娴熟的作曲技巧。

8. 肖斯塔科维奇《d小调第5号交响曲》这首交响乐创作于1937年,当年11月份的时候在列宁格勒首演,这首交响曲的规模宏大,风格鲜明,有贝多芬的精神,因此也被评为新贝多芬风格交响曲。

9. 莫扎特《g小调第40号交响曲》这首交响曲创作于1788年,是莫扎特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创作完成的旋律,热情洋溢,充满着感情色彩。

浅谈西方交响乐的欣赏

浅谈西方交响乐的欣赏

浅谈西方交响乐的欣赏邓———摘要:交响乐是西方的一种传统音乐形式,虽然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但因其音乐层次丰富,具有强烈而感人的艺术魅力,善于表现神秘而复杂的感情,因而同样以巨大的力量震撼人心。

它不依赖于歌词,画面,形体动作,戏剧情节等,而只用音乐“说话”,由各种器乐交相轰鸣,各声部纵横交织,共同表达一个乐思,这也是部分人它喜爱的原因。

但是很多人都认为这是阳春白雪,常人是很难听懂的,本文为笔者站在欣赏者的角度,提出如何进行交响乐的欣赏,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交响乐;欣赏引言:生活中接触的很多人,谈到交响乐都觉得这是个很深奥的音乐艺术,不易听懂,但笔者认为,听音乐是没有一个标准的,就像西方谚语有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因为音乐欣赏者对各种声音的认知存在差异,音乐画面感也就会不同,要想提高对交响乐的欣赏能力及认知,详见下文。

一、何为交响乐交响乐“symphonic music”,“symphonic”多翻译为“一齐响”或者“同时响”,也有音与音之间和谐的意思。

交响乐起源于古希腊时期,为多声部音乐,因其使用的乐器和演奏方式的不同可分为若干同类乐器组,西洋乐器中大致分为弦乐器组(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倍大提琴)、木管乐器组(长笛,双簧管,大管等)、铜管乐器组(小号,圆号,长号,大号等)、打击乐器组(定音鼓,小军鼓,钹,铃鼓,三角铁,响板等)、键盘乐器组(钢琴,管风琴,钢片琴,电子琴等)、拨弦乐器组(竖琴,吉他,曼陀铃等)。

演奏形式也多种多样,有独奏、重奏、合奏等。

二、西方交响乐的发展及在各个时期的特点交响乐作为一种大型器乐套曲经历了好几百年的发展,是有许多音乐家不断创作实践的结晶。

18世纪的海顿以100多首交响套曲的创作实践是交响乐的开始,同时他还被称为“交响乐之父”,交响乐的发展阶段分为五个时期,每个时期都各有其特点:1、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高贵庄严、华丽雄伟,富于动感和装饰性。

《命运》交响曲 音乐鉴赏

《命运》交响曲 音乐鉴赏

《命运》交响曲音乐鉴赏《命运》交响曲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以其雄浑有力的旋律和悲壮的情感而闻名于世。

《命运》交响曲还具有一些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这部作品是贝多芬创作的第五部交响曲,作于1807年至1808年间,时值拿破仑时代欧洲战争的期间。

在这个时代,欧洲正处于动荡和变革之中,贝多芬在创作这部作品时,也深受其影响,表达了对于命运和自由的思考和探索。

同时,这部作品也受到了狄更斯小说《双城记》的影响。

狄更斯曾经引用过贝多芬的音乐,认为它是表达了“灵魂的悲剧”,并将之运用在自己的小说中。

这种文学和音乐的交融,使得《命运》交响曲成为了文化和艺术的交汇点,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整个乐曲以C小调作为基调,通过强有力的开场,展现了命运不可抗拒的力量和无法逃避的命运感。

随后的旋律运用了不同的乐器和和声,使得乐曲呈现出多变的情绪和复杂的音乐结构。

这些旋律主题在不断的变化和交替之中,时而展现出悲痛和无奈,时而又呈现出振奋和豪迈。

在乐曲的中段,贝多芬采用了一个十分著名的旋律主题,即“命运”主题,通过交替重复和变奏,将这一旋律主题贯穿于整个乐曲之中,使其成为乐曲的核心所在。

在这一部分中,乐曲不断地展现出强烈的情感和紧张的氛围,同时也呈现出希望和力量的迹象,使听众不断被吸引和感动。

乐曲最后的结尾部分,通过和声和强烈的节奏,将命运主题和乐曲的主旋律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整个乐曲呈现出一种豪迈和庄严的氛围。

最终,乐曲以强大的力量和悲壮的情感结束,使听众深受感动,不断地回味。

此外,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也受到了许多音乐家和乐迷的喜爱和推崇。

它被认为是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交响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部作品通过其独特的音乐语言和情感表达,感染了数百万听众,被视为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交响乐作品之一。

总之,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不仅仅是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它还具有深刻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通过强有力的音乐语言和情感表达,展现了命运和人生的伟大主题。

理查·施特劳斯维也纳爱乐号角赏析

理查·施特劳斯维也纳爱乐号角赏析

理查·施特劳斯维也纳爱乐号角赏析
理查·施特劳斯的《维也纳爱乐号角》是一首富有活力和表现力的交响曲,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这首交响曲充满了欢乐、热烈的气氛,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从曲式上看,《维也纳爱乐号角》采用了古典交响曲的四乐章结构,每个乐章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第一乐章是活泼的快板,采用了奏鸣曲式,展现出强烈的激情和动感。

在这一乐章中,施特劳斯运用了丰富的音乐元素,如号角、舞曲和庄严的合唱等,使得整个乐章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第二乐章是柔美的行板,采用了浪漫主义的旋律和和声手法,表现出深沉的情感和柔美的音乐形象。

这一乐章中,施特劳斯运用了大量的弦乐和钢琴,使得音乐充满了诗意和梦幻般的氛围。

第三乐章是快速的谐谑曲,采用了双主题变奏的结构,表现出幽默、轻快的音乐形象。

在这一乐章中,施特劳斯运用了大量的铜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使得整个乐章充满了活力。

第四乐章是热烈的快板,再次展现出欢快、热烈的气氛。

在这一乐章中,施特劳斯运用了大量的号角和打击乐器,使得整个乐曲达到了高潮。

从音乐素材上看,《维也纳爱乐号角》运用了大量的传统音乐元素,如号角、舞曲、合唱等,同时又融入了浪漫主义的音乐风格,如丰富的旋律和和声手法、诗意的音乐形象等。

这些元素的融合使得这首交响曲具有了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总的来说,《维也纳爱乐号角》是一首充满活力和表现力的交响曲,通过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丰富的音乐元素,展现出了欢乐、热烈的气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笔记部分:1.什么是交响曲:管弦乐队演奏的奏鸣曲,交响曲一词来源于古希腊文,是共响、合音之意,指音与音之间和谐地结合以及彼此协调的歌唱。

在古罗马时期,主要指器乐作品。

文艺复兴时期是指大型声乐作品中的器乐部分,如前奏曲、间奏曲等,17世纪《音乐全书》标志着交响乐真正的脱离开声乐作品进入纯器乐体裁,巴洛克时期的歌剧序曲在这一时期也叫交响曲,真正意义上的交响曲则是在维也纳古典时期形成并发展的。

2.交响曲的作用:能够通过种种音乐的对比、变化、发展揭示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冲突、人们的思想心理、感情体验。

它是一种规模庞大、音响丰富、感情绚丽、富有戏剧性与表现力的大型管弦乐套曲。

3.交响曲内部结构:一般按照四个乐章的管弦乐套曲形式写作,第一乐章为奏鸣曲曲式快板,第二乐章为抒情慢板,第三乐章为小步舞曲、谐谑曲,第四乐章为快板或极板的终曲。

但也有的交响曲乐章数多余或少于四个,有的交响曲还带有合唱或独唱。

4.什么是交响音乐:是指用管弦乐队演奏的管弦乐。

5.交响乐队(管弦乐队)的组成:用管乐器与弦乐器共同演奏乐曲的乐队叫做管弦乐队。

6.交响乐队(管弦乐队)的编制:有几十人的小编制及上百人的大编制乐队,百人左右的大编制才能叫交响乐队。

交响乐队的乐队编制根据时代、作曲家、演出场所的不同而常有变化,标准的乐队编制一般为90人-110人。

7.交响乐队的组成部分:乐器群所占比例乐器种类弦乐器约60% 第一、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木管乐器约15% 短笛、长笛、单簧管、低音单簧管、双簧段、英国管、大管、低音大管铜管乐器约15% 圆号、长号、小号、大号打击乐器约10% 定音鼓、大鼓、小鼓、铃鼓、响板、木琴、三角铁、钹、锣中琴、钢片琴其他竖琴、钢琴、风琴、萨克管知识积累:①曲式就是段落②交响乐来源于希腊③奏鸣曲:引子-呈示部-展开部④海顿是世界交响乐之父⑤交响音乐有双管编制、三管编制、四管编制⑥维也纳古典乐派是描写封建时期的社会大背景,1750-1820⑦浪漫派音乐史个人性、自传性的体裁⑧民族主义音乐1800-1900⑨伴奏乐队由几支琉特琴、维沃尔、一台竖琴和一台古钢琴组成。

⑩法国的音乐中心在巴黎,传遍欧洲的法国歌谣曲,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一个标志。

意大利的音乐中心在佛罗伦萨,主要作曲家有兰地尼、乔凡尼和基拉尔德罗。

8.交响音乐的包括:交响音乐主要包括序曲、协奏曲、组曲、交响曲、交响诗,随之以后,交响音乐的概念逐渐扩大,由管弦乐队演奏的舞剧音乐、狂想曲、随想曲、幻想曲、叙事曲、变奏曲、舞曲、进行曲等各种体裁的音乐都包括。

9.各个时期交响乐的体征:①早期交响曲的特征和派别:早期交响乐受巴洛克乐队协奏曲的影响,代表人物托雷利的作品《六号》(1698年),已呈现出早期交响曲套曲样式,由快-慢-快三个乐章组成,末乐章是两段式的舞曲或舞曲类型的乐章。

这一时期,乐队协奏曲和交响曲的区别仅在于前者(乐队协奏曲)的第一乐章使用了利都奈罗的形式。

交响乐的内部结构与巴洛克晚期的独奏奏鸣曲、三重奏鸣曲、管弦乐组成的长乐章有关,但作为交响曲体裁的前身是意大利歌剧序曲,代表人物意大利歌剧作曲家A.斯卡拉蒂1680年创立的意大利歌剧序曲形式是现代交响曲的开端,他确立了在速度和情绪上形成对比的三个乐章,主要包括快板、抒情行板、快速舞曲。

近代交响曲正是在此基础上构建、形成、发展起来的。

因为这种创作关系,意大利最早的一批交响曲作曲家几乎都是歌剧作曲家,例如米兰的作曲家乔瓦尼.巴斯蒂塔.萨玛尔蒂尼是当时最重要的交响曲作曲家,另外还有卡普等人。

德奥地区交响曲的发展,以柏林乐派、曼海姆乐派、维也纳乐派作曲家为代表,柏林乐派以约翰.格特里.格劳斯(1703-1771)和巴赫为代表,他们的交响曲写作业同样受巴洛克协奏曲的影响,而同时期的其他北德作曲家则按照组曲形式写交响曲。

曼海姆乐派隶属18世纪中叶波西米亚的曼海姆选帝侯,曼海姆拥有当时欧洲最优秀的管弦乐队,它的创始人是约翰.斯塔米兹和他的儿子,以及歌唱家舒特、指挥家卡纳比西组成,曼海姆乐派的交响曲主调音乐风格已经完全确立,旋律突出,乐队编制清晰,主题内容丰富、形象对比大胆鲜明。

在原有三乐章的结构内部插入小步舞曲乐章,构成四乐章近代交响曲套曲结构,不再使用通俗低音,各声部都是用标准的乐队分谱或总谱,乐队编制趋于完善,同时注意发掘新的乐器或音色,如单簧管不再仅作伴奏乐器,小提琴家萨塔米兹确立了由首席小提琴手带领乐队演奏的乐队传统,乐队音响力度表现潜能扩大,曼汉姆乐派喜欢使用夸张的手法进行力度的表现,德国舒巴特曾描述世界上没有比曼海姆乐队演奏的更好的乐队,它的强音犹如霹雳,渐强犹如瀑布,减弱好像明澈的泉水,绵延远去,它的弱音犹如春天的微风,曼海姆乐派在交响曲套曲结构形成以及管弦乐演奏技巧方面做出重大贡献,为海顿和莫扎特的创作铺平了道路,,早期维也纳交响曲作曲家蒙斯等,创作了大量交响曲作品,他们对交响曲最大的贡献在于确立了四乐章的交响曲形式,第一乐章前往往有一个缓慢的引子,终曲时采用回旋曲式,蒙斯于1740年的D大调交响曲是现今所知最早的一部用四乐章写成的交响曲。

②维也纳古典乐派交响曲的特征和代表人物:维也纳古典乐派三大作曲家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共同发展和完善了交响曲体裁,使交响乐这一形式达到了辉煌的顶峰。

海顿被誉为“交响乐之父”,共创作了108首(及以上)交响曲,其中1791年后在伦敦创作的十二首《伦敦交响曲》积累了海顿写作交响曲近40年的经验,体现了海顿交响曲的最高造诣。

海顿早期的交响曲采用意大利歌剧序曲演变而来的三乐章的形式,即快板-慢板(行板)-小步舞曲,不久,海顿发现短小活泼的小步舞曲不具备作为总结性末乐章的特点。

因而海顿在《第三交响曲》开始添加新型的末乐章,情绪欢快热烈的快板或极板的用大型奏鸣曲式结构、回旋曲式或奏鸣曲回旋曲式,写作的规模较大的末乐章,这样便产生了交响曲的戏剧性和紧张度,从而达到音乐在高潮处结束。

为交响曲完善第四乐章是海顿在交响曲方面最重要的贡献。

海顿交响曲的特征与古典主义初期的交响曲相比,海顿交响曲的主调风格更加鲜明,主题形象对比更加果断,动机式的展开更富于推动力,和声语言和配器手法也更具开阔性和想象力,确立了管弦乐队的双管编制和近代配器法原则。

写作喜剧歌剧的经历对于他交响曲的创作有着更深的影响,他的交响曲中充满了幽默的创作手法,常常使人们获得欢愉,雅俗共赏是海顿交响曲的主要特点。

海顿的交响曲创作主要分为五个时期,海顿可以说是音乐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各种音乐形式、体裁,他都创作过,一生共写了104首交响曲,83受弦乐四重奏,52首钢琴奏鸣曲,23部喜剧,4部神剧以及其他为数众多的协奏曲、室内曲、合唱曲、弥撒曲、歌曲等,这些作品大多产生在他为艾斯特哈齐宫廷服务期间。

有关海顿交响曲数目说法不一,一种说法是125,一种说法是153,其原因在于当时对于交响曲的界定很模糊,海顿在世时也没对自己的作品进行编号,现在多采用霍博肯的作品编号来计算,为104首。

莫扎特在交响音乐方面创作的特征:莫扎特一生写了600多部作品,最著名的有歌剧《费加罗的婚礼》、《魔笛》等25部,约50部交响曲,其中以《降E大调第39交响曲》、《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最为著名,莫扎特8岁就写了第一部交响曲,《降E大调交响曲》。

他早期的交响乐作品尚未脱离模仿前人的幼稚气息,规模也较小,形式简单,缺乏形势与内容的有机统一,也没有形成统一的风格,只表现了小作曲家对交响曲概念的初浅认识,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降E大调第一交响曲》、《D大调第四交响曲》,9岁作了《降B大调第五交响曲》,11岁作了《F大调第六交响曲》,12岁作了《D大调第七交响曲》和《D大调第八交响曲》。

青年时期,创作上开始显露个性,为他交响曲创作走向成熟奠定了基础。

这十年之间,他大约完成了25部交响曲,1770年2首,1771年2首,1772年7首,1773年7首,1774年2首,特别要提的是1773年创作的《g小调第二十五交响曲》,以小调特有的悲剧性和他本人的抒情性艺术气质相融合,反映出作曲家反抗封建、反抗大主教、反抗压迫的精神气质,莫扎特在交响曲的呈现部加了第三主题,同时更缜密、细致的用了木管乐器,扩大了管弦乐队在音色上的表现力,1778年创作了《D大调第三十一交响曲》(《巴黎交响曲》),第一次使用了单簧管,构成了早期使用双管编制的原则,比海顿采用这一原则提前了10年,受古老传统影响,莫扎特这一时期的交响乐以三个乐章构成,直到1779年创作的《第三十三交响曲》,莫扎特才把3个乐章扩充加上小步舞曲乐章构成了交响套曲4个乐章的形式,1780年创作的《C大调第三十四交响曲》,在乐队编制上大胆使用了双管的管弦乐队,其中,弦乐组的小提琴就有40把,大提琴8把,低音提琴10把,管乐组各类乐器均为两只,形成大双管编制,而大管竟达6支之多,在当时运用如此庞大的乐队表现出莫扎特在交响音乐的内容与形式上正向着纵深与广阔的方向发展,1781年也是莫扎特最重要的创作时期,这一时期他共创作了7部交响曲,这7部交响曲是他交响曲的杰作,特别是最后的3部交响曲,标志着他交响曲的创作已经步入了顶峰,3部交响曲的写作时间如此集中但风格各异,没有一点雷同,《降E大调第三十九交响曲》是在旋律和节奏上具有舞曲特征的作品,《g小调第四交响曲》则直接以真挚、抒情、忧伤的气质为特征。

《C大调第十一交响曲》则气势宏大,雄伟壮观,显示出莫扎特极为高超的艺术技巧和感动人心的思想与情感,这3部作品都是莫扎特对交响曲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莫扎特的交响曲作品不但有哀愁伤感,而且有激情的戏剧化,然而优美典雅、活泼明朗仍是他的音乐主流,通过他的创作实践,戏剧化风格在交响乐发展史上更为成熟新颖,此外,如歌的旋律也是他交响音乐的特点之一,在交响乐的曲式结构上奏鸣曲式在第一乐章的运用,在海顿规范的四个乐章结构形式中出现了更稳定更成熟的实践,在乐队编制上基本完成了18世纪早期双管乐队的编制原则并固定下来。

《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朱庇特》)完成于1788年8月10日,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认为这部交响曲是“交响音乐的奇迹之一”。

贝多芬在交响曲方面做出的贡献:由于贝多芬生活在欧洲大革命时期,时代赋予他特殊的音乐逻辑思维,从抗争命运到艰苦斗争到胜利成为他全部交响作品的主线,从而形成他交响作品激进、充满进取的英雄风格,、古典主义的理想、18世纪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运动的民主思想、个人自由的原则、崇高的伦理道德、都是他交响曲所表达的精神内容。

内容决定形式也决定艺术表现手段,由于交响曲表现了社会的冲突、矛盾、对立,因而,他的作品处处表现形象、色彩、情感上强烈的对比,这些都体现在其奏鸣曲式各主体呈现时鲜明的对比、音色戏剧性的处理和发展音乐素材,在节奏的动力性、交替重音和力度处理方面都有着创新、从而加剧了戏剧性的交响数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