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总复习二积累与运用专题08文学常识与传统文化48含答案
初中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含答案(Word版)

初中中考语文文化常识含答案(Word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下列关于文化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元丰六年、庆历四年、崇祯五年等都是采用年号纪年法。
B. 家君、鄙人、晚生、世先生等词语都表示谦称。
C. 徐照、徐玑、翁卷、赵师秀被称为“永嘉四灵”,因为他们的名或号都有“灵”字。
D.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不同朝代典型的文学样式。
【答案】 B【解析】【分析】B“世先生”是对有世交的平辈的尊称;故选B。
故答案为:B【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掌握的能力。
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以及称谓、历法、职官、地理、礼俗、文化典籍等。
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的介绍和有关的文化常识。
2.下列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 明、清科举考试中,乡试、会试、殿试考中者分别称作“举人”“贡士”“进士”。
殿试是皇帝主持的考试,前三名分别称作“状元”“探花”“榜眼”。
B. 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梓树,后人就用“桑梓”指代家乡。
《范进中举》中张乡绅称与范进“同在桑梓”,就是说他与范进是同乡。
C. 《范进中举》选自我国清代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作者是小说家吴敬梓。
D. 《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体小说,“章回体小说”的特点是将全书分为若干章节,每一章节称为“回”或“节”。
【答案】 A【解析】【分析】A项,殿试前三名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
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内容大都来自课内篇目有关的内容。
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3.下列有关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唐宋八大家”的作品至今为人称颂,如柳宗元的《醉翁亭记》、欧阳修的《小石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
B. “社”是谷神,“稷”是土地神,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
这样的代称还有很多,如:“桑梓”代指农事,“庙堂”代指朝廷,“汗青”代指史册。
部编语文九年级上册08:文学文化常识含答案

专题08 文学文化常识1.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醉翁亭记》作者欧阳修晚年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B. 俄国作家莫泊桑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
C. 古代酒杯名称多,“觥筹交错”的“觥”、“余饮三大白”的“白”都是酒杯之意。
D. 古人写文章,凡用序数纪月的,大多以农历为据。
如《岳阳楼记》“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2.下列关于名著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迁”在古代是表示调动官职的常用字。
右迁表示降职、贬官,左迁表示升职。
B. 杜甫悲悯苍生,心忧家国,被称为“诗圣”,诗风沉郁顿挫,与李白并称“李杜”。
C. “从塞外吹来的沙漠风,已卷去北方的生命的绿色。
”出自《艾青诗选▪北方》一诗。
D. 《水浒传》刻画了多位打虎英雄,有沂岭杀四虎的李逵,有景阳冈打死老虎的武松。
3.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A.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出自《故乡》的结尾,该段包含着新式知识分子深刻的反省,更代表着作者追求、创造美好未来的心愿。
B. “金榜题名”是古代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人生目标,但范进中举后却喜极而疯,吴敬梓正是运用夸张和讽刺的手法,揭露科举制度的罪恶,批判明清时期的黑暗现实。
的C. 南宋张岱在沉沉夜色中乘舟独往西湖,看到不凡风光,还偶遇先他而至的赏雪人。
《湖心亭看雪》记述了这亭上遇人之乐,也隐含着淡淡的故园之悲。
D. 泰戈尔是印度文学巨匠,也是亚洲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毕生致力于诗歌创作,代表诗集有《吉檀迦利》等。
七年级我们学过他写的散文诗《金色花》。
4.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敬业与乐业》的作者是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梁启超,该文选自《饮冰室合集》。
B. 《小石潭记》作者柳宗元,是我国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C. 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主人公奥斯特洛夫斯基充满了革命的理想主义色彩和英雄主义的格调。
2024年九年级语文中考专题复习:文化文学常识(含解析)

D.“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垂髫”,旧说是长寿的特征,用来指老人。
7.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项是()
A.《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著的。
B.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B.《卖油翁》选自《资治通鉴》,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半山居上。
C.古人用辞谦敬有别,如垂询、高见、劳驾是敬辞,家慈、拙见、鄙人是谦辞。
D.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也是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春之后是雨水,清明之后是谷雨。
4.下列文学常识的相关信息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A.《社戏》体裁是小说,选自《呐喊》。作者是鲁迅,原名周树人。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D.鲁迅的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而已集》《二心集》等。
6.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B.《回延安》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表达了作者重回阔别十年的延安时激动喜悦的心情。
B.小金告诉小吴,按照古代做法,初三毕业后应该举行加冠仪式的。
C.名著阅读分享会上,小吴交流了纪传体通史《史记》的阅读体会。
D.小吴在蠡园春游,目及满园春色,不禁吟诵起了朱自清的美文———《春》。
3.下列有关文学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朝花夕拾》,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含答案(Word版)

中考语文文化常识含答案(Word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下列选项中关于文化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曹刿论战》选自国别体史书《左传》,这本史书相传为春秋时齐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B. 古代关于官职升迁变化有专门用语,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谪”为降官之意,大臣辞职还乡则会用“乞骸骨”的委婉说法。
C. 小说以叙述故事情节为中心,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环境的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D. 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中小说集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等。
【答案】 B【解析】【分析】A.改为:《曹刿论战》选自编年体史书《左传》。
相传为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C.改为: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叙述和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D《朝花夕拾》是散文集。
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的理解。
考生要注意平时学习中课本内的注释的掌握,多留心多记忆,注意对选项要逐项审读辨析。
2.对下列文学常识、语法知识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 “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更定”指每晚八时左右。
B. 中国“酒”文化中,“射”是宴饮时的一种游戏;“觥”是酒杯;“筹”是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的筹码;“白”是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C. “我坚信:虽然道路坎坷泥泞,但是曙光就在前方。
”这个句子是单句。
D. “我要感谢成功,更要感谢每一次的失败。
”这个句子是并列关系的复句。
【答案】 D【解析】【分析】“我要感谢成功,更要感谢每一次的失败。
”这个句子是递进关系的复句。
选项“并列关系的复句”错。
故选D。
故答案为: 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中国是一个传统文化丰富的民族,例如节气歌、传统节日、经典文学、中华礼仪等都是学生应该了解和掌握的知识。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传统文化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成语“波澜不惊”出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气象万千、心旷神怡、水落石出”也出自这篇文章。
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及答案(Word版)

中考语文文化常识及答案(Word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下列关于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 古代的交际用语常有敬辞与谦辞之分,比如“惠顾”“垂问”“见教”是敬辞,“舍弟”“愚见”“拙作”是谦辞。
B. “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等都是对中国戏曲现象生动的描述,这种描述反映出中国戏曲场景虚拟化的主要特点。
C. 梅兰竹菊并称为“四君子”,“凌霜自行,不趋炎势”、“筛风弄月,潇洒一生”、“剪雪裁冰,一身傲骨”分别表现的是菊、竹、梅的风骨。
D. 成语“温故知新”“一鼓作气”“熟能生巧”分别出自《论语》、编年体史书《战国策》、欧阳修的《卖油翁》。
【答案】 D【解析】【分析】D项“一鼓作气”出自编年体史书《左传•曹刿论战》,表述有误,故选D。
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对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和辨析。
古代文学文化常识是指古代称谓习惯、敬辞谦称、历法、节气、职官定位、地理、习俗礼仪、古代音律、科举制度、宗法等文化内容的统称。
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知识和常识,找到关键词句,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词句,比照辨析正误。
2.下列对文化文学常识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艺术成就较高,鲁迅称“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丽”。
B. “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
这样的代称还有很多,比如:桑梓代指家乡,庙堂代指朝廷,汗青代指史册。
C. 古人对自己的谦称有“愚、鄙、敝、子”等,称对方或对方亲属有“令、尊、贤、仁”等,对尊长者的称谓有“足下、先生、大人”等。
D.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
”中划线词的词性分别为动词、名词。
【答案】 C【解析】【分析】C项有误,“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或美称,故选C。
故答案为: 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2019届中考语文总复习二积累与运用专题08文学常识与传统文化(附答案

2019届中考语文总复习二积累与运用专题08文学常识与传统文化(附答案)专题八文学常识与传统文化应考必备考点1 文学常识辨析中考常考古代文体常识1.四言诗:指全篇每句四字或以四字为主的诗体。
四言诗在殷商时代形成,是我国古代诗歌最早形成的诗体。
四言诗(这里主要就《诗经》而言)在我国的诗歌发展史上有其特殊功绩。
除了语言的准确精练外,赋、比、兴的运用,开创了我国诗歌“形象思维”的先河。
东汉以后,“文繁而意少”的四言诗逐渐衰微,为民间新兴的杂言、五言诗所取代。
如曹操的《观沧海》即为四言诗。
2.绝句:每首四句,等于律诗的一半,所以也称“截句”“断句”。
基本格式为四句,绝句有五言、六言、七言等几种,“六绝”较为少见。
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即为七言绝句。
3.律诗:律诗是一种每首八句、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的格律非常严谨的诗。
它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开始出现,到唐代初期基本发展成熟,盛唐以后是它的黄金时代。
律诗分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和排律(或“长律”)三种。
此外,还有少量的三韵小律和六言律诗。
律诗的格律非常常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等古体,篇幅长短不一。
如李白的《行路难》。
8.说:说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
从内容上看,该文体可以叙述事情,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大多是一事一议,要求说出作者对某个问题的深刻见解。
这种“说”,它的叙事及议论,都是为了表明作者对社会生活中的某个问题或某种现象的看法,从本质上说,它是属于议论性的文体,与现代的杂文或杂感小品相似。
初中阶段所学的说有《马说》《爱莲说》等。
9.表:表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
在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
战国时期统称为“书”。
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成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
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里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请,议以执异。
”可见,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动之以情”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
中考语文文学与文化常识专题训练(附参考答案)

中考语文文学与文化常识专题训练(附参考答案)1下列对有关文化和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 《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的作者分别是陶弘景、吴均,两人都生活在南北朝时期,两文都是写给朋友的书信,都是描写山水的佳作。
B. 古诗中不少词语具有比喻义,如王绩的《野望》中“长歌怀采薇”中的“采薇”比喻隐居不仕,王维的《使至塞上》中“征蓬出汉塞”中的“征蓬”比喻远行之人。
C. 消息的最大特点是时效性强和真实客观。
消息的正文一般包括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四部分(后两部分有时暗含在主体中),导语是消息的核心。
消息正文的结构通常是按照重要性递增的原则安排的,即所谓的“金字塔结构”。
D.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
一般来说,律诗的二、三两联的上下句应是对仗句。
2.下列关于文学及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孟子,名轲,春秋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孟子》的《告子下》。
B. 茨威格,意大利作家。
代表作有小说《象棋的故事》、传记《三位大师》等。
C. 剧本的主体一般是台词,也就是戏剧中人物所说的话,它是推进剧情、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主要手段。
D. 《愚公移山》中“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中的“汉阴”是指汉水北岸。
“阴”指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与“阳”相对。
3下列文学与文化常识表述无误的一项是()A《我爱这土地》一诗的作者是艾青,浙江金华人,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的成名作,发表时第一次使用了“艾青”这一笔名。
20世纪30年代,艾青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土地”和“太阳”。
B.鲁迅的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故乡》选自《呐喊》,我们曾经学过的《社戏》《藤野先生》都出自《呐喊》。
C《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作者是英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
部编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含答案(Word版)

部编中考语文文化常识含答案(Word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请根据情境和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古代有很多运用借代的词语,如“汗青”指史册,“桃李”指学生,“烽烟”指战争,“手足”指同学,等等。
B. 兰兰勇敢地制止了商场里的一个小偷的偷窃行为,李晓明夸赞她说“你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啊!”C. 你到同学家做客,同学对你的到来表示欢迎说:“你大驾光临,我们家真是蓬荜生辉啊!”D. 小华最近写了一幅书法作品想请教书法家王老师的指导,她恭敬的对王老师说:“请王老师斧正。
”【答案】 A【解析】【分析】A.有误。
“手足”指兄弟。
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考生文化常识的辨析能力。
这是一道选择题,考生要逐项审读,仔细辨析选项的内容。
要求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基本的文化常识的积累。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科举制,又称科举、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B. 纲,成批运输货物的组织,如茶纲、盐纲、花石纲。
生辰纲,指成批运送的生日礼物。
《智取生辰纲》中的生辰纲指的是梁中书给他的岳父蔡京送的价值十万贯的金珠宝贝。
C. 吴敬梓,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
D. 莫泊桑,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与俄国契诃夫和美国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答案】 D【解析】【分析】D. 莫泊桑是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作家,不是“浪漫主义作家”。
故选D。
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
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考生要对选项逐项进行审读,仔细辨析其表达,判断正误。
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文学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古人对自己的谦称有“愚、鄙、敝”等,对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或尊称)有“令、尊、贤”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八文学常识与传统文化
应考必备
考点1 文学常识辨析
中考常考古代文体常识
1.四言诗:指全篇每句四字或以四字为主的诗体。
四言诗在殷商时代形成,是我国古代诗歌最早形成的诗体。
四言诗(这里主要就《诗经》而言)在我国的诗歌发展史上有其特殊功绩。
除了语言的准确精练外,赋、比、兴的运用,开创了我国诗歌“形象思维”的先河。
东汉以后,“文繁而意少”的四言诗逐渐衰微,为民间新兴的杂言、五言诗所取代。
如曹操的《观沧海》即为四言诗。
2.绝句:每首四句,等于律诗的一半,所以也称“截句”“断句”。
基本格式为四句,绝句有五言、六言、七言等几种,“六绝”较为少见。
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即为七言绝句。
3.律诗:律诗是一种每首八句、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的格律非常严谨的诗。
它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开始出现,到唐代初期基本发展成熟,盛唐以后是它的黄金时代。
律诗分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和排律(或“长律”)三种。
此外,还有少量的三韵小律和六言律诗。
律诗的格律非常严谨,在每首的字数、句数、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
这些规定可以归纳如下:(1)每首限定八句。
(2)限定用平声韵,而且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
(3)每句的句式、平仄都有规定,而且讲究粘对。
(4)每首必须用对仗。
如《望岳》为五言律诗,《雁门太守行》为七言律诗。
4.词:词是旧体诗歌的一种,原是一种按照乐曲节拍创造的歌词,后逐渐与音乐脱离,成为一种有固定格式的诗歌体。
词牌是填词用的曲调名,它与词的内容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渔家傲·秋思》中的“渔家傲”是词牌,“秋思”是题目。
5.散曲:散曲是元代盛行的新诗体,分为套数和小令两种。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小令。
6.乐府诗:乐府是古代时的音乐行政机关。
它的任务,一是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歌制成曲谱,制作、演奏新的歌舞;二是采集民间歌谣,配上音乐演唱;三是训练演奏人员。
后来,把乐府机构所采集、创作的歌辞,统称为“乐府诗”,或简称为“乐府”。
这样一来,“乐府”一词就由专业机关而变成诗歌的名称了。
最早的乐府诗是配乐歌唱的,后来文人仿照这种体裁创作的乐府诗,不管配不配乐,都一律称之为“乐府”。
如《木兰诗》。
7.歌行:歌行是古体诗的一种。
汉魏南北朝乐府诗多用歌、行、曲、引、叹、吟、怨、弄、操等,其中以用“歌”“行”为最多,逐渐合称为一种诗体名。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常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等古体,篇幅长短不一。
如李白的《行路难》。
8.说:说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
从内容上看,该文体可以叙述事情,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大多是一事一议,要求说出作者对某个问题的深刻见解。
这种“说”,它的叙事及议论,都是为了表明作者对社会生活中的某个问题或某种现象的看法,从本质上说,它是属于议论性的文体,与现代的杂文或杂感小品相似。
初中阶段所学的说有《马说》《爱莲说》等。
9.表:表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
在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
战国时期统称为“书”。
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成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
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里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请,议以执异。
”可见,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动之以情”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
如诸葛亮的《出师表》即为“表”中范例。
10.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或正文之前的文章。
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作“赠序”,内容多是对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
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即是作者写给同乡晚辈的赠序。
11.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一般都用韵,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内容多含颂扬、警诫之意。
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12.记:记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
这类文章当中,大多数是游记,是一种用来记叙旅途见闻或某地政治生活、社会面貌、风土人情、山川景物及名胜古迹等的散文体裁。
其次是些普通的叙事性散文或者“杂记”(包括如《桃花源记》这样的诗前序文)。
除《桃花源记》,我们学到的记还有《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小石潭记》等。
13.传:传是记述个人生平事迹的文章。
一般来说多为记述那些在历史上较有影响且事迹突出的人物的生平事迹。
多采用叙述、描写等手法,展示人物的生平风貌。
这种文体,惯用于史书。
如《汉书·东方朔传》。
14.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尺牍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也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均是写景的典范;也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诸葛亮的《诫子书》。
中国古代重要作家作品梳理
作家选入教材的作品朝代/简介/评价/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