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课堂教学实录
《背影》课堂教学实录

《背影》课堂教学实录《背影》课堂教学实录(精选12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背影》课堂教学实录,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背影》课堂教学实录 1 教材分析:《背影》一文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一篇课文。
朱自清的这篇《背影》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至今仍充满了感人之深的力量,它以纪实的手法,描写了1925年10月,在家庭遭遇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远行的儿子的经过。
通过朴素真切的语言,表现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情和儿子对父亲的深深的感念之情。
作者通过写父亲的背影。
把父亲的慈爱和迂执,艰难和努力,困顿和挣扎都凝聚在这一点上,父与子的离别时深沉的爱也倾注在这一点上,在平实之中蕴涵着真挚之情。
课堂实录:我们常说母爱是慈祥的,父爱是严厉的。
但在朱自清的笔下,父爱却是绵长的的,以至“我”读父亲的来信时,热泪盈眶。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的《背影》。
(板书课题)感受那份绵长而温暖的父爱。
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疏通字词,读出课文的感情。
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生:文章讲述了父亲送我上学时为我艰难买橘的故事,表达父亲对我深深的关爱之情。
生:文章讲述了父亲为生活劳碌奔波,晚境却很颓唐的故事,说明旧中国世态炎凉。
生:文章讲述了“我”家庭遭遇变故,祖母去世,父亲的工作也交了卸。
生:课文以背影为主线,四次写父亲的背影,表达了父与子之间相爱和相怜的故事,和子对父的深深的感念之情。
生:我觉得文中还透着淡淡的哀伤之情。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呢?生:文中几次提出“我”哭了,因为祖母的去世;因为看到父亲的艰难的买橘;因为不舍父亲的离去;因为读到父亲的来信,父亲老了,而“我”这不孝子却不能在身边侍奉,内心深深的自责和愧疚。
师:你说得很好。
《背影》课堂教学实录

课文结构与内容分析
总结词:全面剖析
详细描述:教师对《背影》的课文结构进行了全面剖析,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 旨和各个段落的意义。教师分析了文章的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以及各个部 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
重点词句解析
总结词:细致解读
详细描述:在《背影》的课堂教学实录中,教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了细致的解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些词句的含义 和作用。教师通过讲解、举例和课堂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这些重点词句的用法和意义,提高他们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 力。
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敬畏之心,树立正 确的价值观。
教学内容与安排
文本阅读
引导学生阅读全文,了解文章 大意和主题思想。
课堂互动
组织学生讨论、提问,鼓励学 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导入
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思 考父爱的伟大,激发学生对本 课的兴趣。
重点讲解
讲解文章中的重点、难点和精 彩之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 本。
教学改进的建议
教学方法的调整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背影》这篇课文,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引入更多的多媒体资料和实际案 例,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我将尝试采用更加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同时, 我也会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和感受。
写作练习
仿写练习
让学生仿照《背影》的写作风格,写一篇关于亲情的短文,锻炼写作能力。
读后感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背影》的读后感,表达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06
教师反思
教学方法的反思
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在教授《背影》这篇课文时,我采用 了讲解、讨论和小组合作的方法。这 些方法是否真正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 的主题和情感,是值得反思的。
背影课堂实录

《背影》课堂实录教学过程教学实录环节评析(一)导入(板书课题“背影”)(板书作者)(二)展示目标(三)自主学习(四)合作交流学习(五)检杳自学板书“背影” 板书“蹒跚” 板书“艰难”、“努力” 板书“语言朴实”(六)总结梳理,回扣目标(七)拓展、迁移师: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一谈到中国的现代散文,不能不提到朱自清先生,一谈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就不能不提到(板书《背影》。
这篇散文因成功的描绘了“父爱”这一主题而被广为传诵。
那么朱自清是这怎样描写这“深沉的父爱”的呢?师:有信心将这篇课文学好吗?生:有!(声音响亮)师:那,谁能告诉老师,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生:朱自清(一齐回答)师:你还知道作者多少?生:散文豕、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春》。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明确我们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目标展示:1、掌握生字新词。
2、抓住“背影”展示人物3、通过朴实的语言体会深沉的父爱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浏览课文,完成下列冋题。
迅速浏览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出下列字词,并给予解释狼藉、踌躇、蹒跚、迂腐、颓唐、琐屑、差事、举箸2、文中共写了几次“背影”?(找出描写含有“背影”的)你认为哪次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就设下疑问:给学生设置了悬念,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展示目标,便于学生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课堂学习能够做到心中有数,有章可循。
习题在设计上强化了基础知识一—字词的学习,注重训练学生的各种语文能力,如本课中习题1、2、3、的设计就着重训练“背影”最生动?3、提出疑难问题,并讨论解决。
生:明确目标。
师:同学们用9分钟左右的时间完成以上题目的自学。
生:开始自学(9分钟后)师:请同学们四人一组,将你发现的疑难问题互相解决一下。
生:互相质疑解疑(7、8分钟后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师:谁来与一下屏幕上的生子?生1黑板写。
生:错!老师他写错了一个字!师:谁来纠正一下?生2:狼“藉”的“藉”写成了书“籍”师:他纠正的对吗?生(齐答):对!师:请生1将这个词语读两遍,记住。
背影课堂实录

《背影》课堂实录一、导入新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位享誉文坛的人物,他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他积极投入爱国民主运动,他清贫而有气节,他曾宁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毛泽东同志称颂他为“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
他就是朱自清。
下面我们跟随朱自清的笔触,走进《背影》。
二、整体感知1.介绍作者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现代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
2.介绍背景师讲述:文中开篇提到的“那年冬天”,是1917年,那时,军阀混战,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社会动荡不安,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广大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当时的朱家也“祸不单行”。
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
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
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惜别。
3.正音、解词学生在白板上给加点的生字注音,师与全体学生共同纠正。
4.听录音朗读课文。
5.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文中共出现几次“背影”?学生个别回答,教师作出点评,明确:四次背影。
“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
分别为:A、怀念父亲,惦记背影;第一次是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
B、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父亲胖胖的身躯,步履艰难,蹒跚的走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C、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
D、别后思念,再现背影。
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与文章开头呼应。
2、你能说出哪一次背影描写的最具体、最感人吗?(让学生边读边用笔勾画出找到的重点语句。
)(学生自由朗读,老师巡视)师:同学们已经读完了,哪位同学来回答一下,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背影?在文中作者四次提到了父亲的背影,而且每一次的背影都不相同,那么哪一次背影描写的最具体最感人呢?学生已:我觉得是第二次,买橘的背影。
《背影》课堂实录:教案详解

《背影》课堂实录:教案详解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把握《背影》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能够分析并欣赏《背影》中的艺术特色,如人物形象、情节安排、景物描写等。
(3)能够运用文本中的描写方法,创作一篇以“背影”为主题的短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背影》的内涵。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文本,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通过模仿和创作,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父爱的伟大,培养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2)学会珍惜亲情,关爱家人。
(3)激发对文学的热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背影》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分析《背影》中的艺术特色。
(3)运用文本中的描写方法,创作一篇以“背影”为主题的短文。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父爱主题,感受亲情的伟大。
(2)分析并欣赏文本中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背影》。
(2)引导学生关注亲情主题,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共同探讨。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艺术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父爱主题,感受亲情的伟大。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亲情故事,增进感情。
5. 写作练习:(1)布置以“背影”为主题的写作任务。
(2)指导学生运用文本中的描写方法,进行创作。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写作练习:评价学生在写作中的创意、描写方法及情感表达等方面,给予肯定和鼓励。
3. 情感态度: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体验,了解学生对亲情的认识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总结课堂教学的收获,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背影》教学实录

《背影》教学实录
第一节课:
开场白:老师可以通过介绍《背影》的背景、作者及文学价值等方式来引入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入和预习:老师可以通过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描述自己在家庭中的关系,或者询问学生对父母的理解和感受,以引出《背影》中父子关系的主题。
阅读文章:让学生自主阅读《背影》,并询问学生有关文章的感受和理解。
分析文章结构:老师引导学生对文章的结构进行分析,包括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的内容及表达方式。
讲解文学修辞手法:老师讲解文章中采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比拟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作业布置:布置作文作业,让学生通过文章中的父子关系,结合自己的家庭情况,写一篇关于亲情的感想。
复习和引言:老师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想,引出关于亲情的讨论。
学生作文分享:学生可以就自己在家庭中的感受进行分享,让全班同学产生更多共鸣。
思考与讨论:老师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父子关系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以及父亲的牺牲与奉献的意义,激发学生对家庭情感的思考。
展示相关视频或图片:老师可以通过展示与《背影》故事相关的视频或图片,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故事背后的情感。
完成相关练习:老师可以设计一些小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并巩固所学知识。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梳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通过以上教学实录,可以帮助语文老师更好地教授《背影》这篇经典散文,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领悟其深刻的内涵,以及对父子情感的探索。
也可以激发学生对家庭亲情的深刻思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背影》教学实录 3份_教案教学设计

《背影》教学实录 3份《背影》教学实录实验中学黄凤飞一、导入新课师:有一篇题为《儿子眼中的父亲》的文章,流传甚广,我们一起来看看。
(点击课件)儿子眼中的父亲7岁:“爸爸真了不起,什么都懂!”14岁:“好像有时候觉得也不对……”20岁:“爸爸有点落伍了,他的理论和时代格格不入。
”25岁:“老头子一无所知,毫无疑问,他已陈腐不堪。
”35岁:“如果爸爸当年像我这样老练,他今天肯定是个百万富翁了。
”45岁:“我不知道是否该和‘老头子’商量商量,或许他能帮我出出主意”55岁:“真可惜,爸爸去世了,说实话,他的看法相当高明。
”60岁:“可怜的爸爸,您简直是位无所不知的学者,遗憾的是我了解您太晚了!”师:看了这篇文章,你明白了什么?生1:我明白了对爸爸的看法随着年龄的变化而不同。
生2:我明白了有些东西,失去了才懂得它的珍贵。
师:确实如此啊,虽亲近如父子,但有些东西,只有在时过境迁以后,才看得更明白,懂得更深刻。
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著名散文《背影》,看他是如何理解父亲、领悟父爱的。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速读课文,指导学生整体感知。
a。
你知道了些什么?b.本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几十年来为人们所传诵。
我今天也想听听同学们的真实感受,你能用“我觉得”这样的句式来说一句话,谈谈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看法吗?生1:我知道文章写了父亲在车站为我送行这件事。
生2:我知道作者那时候的家境很不好。
生3:我知道文章写了四次背影。
师:哪四次背影,你能给我们找出来吗?生:第一次是在文章的开头“我最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第二次是父亲为我买橘子时的背影,第三次是父亲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的背影,第四次是我收到父亲的来信,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到了父亲的背影。
师:他说的怎么样?生:很好师:哪位同学能谈谈对这篇文章的看法?生1:我觉得文中的父亲很慈爱生2:我觉得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一幕很感人。
生3:我觉得儿子首先对父亲不太理解,后来才懂得了。
生4:我觉得文章的语言很朴实生5:我觉得文章特别令人感动师:同学们知道的挺多,也很有自己的见解。
背影公开课教学实录(通用9篇)

背影公开课教学实录背影公开课教学实录(通用9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背影公开课教学实录,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背影公开课教学实录篇1一、简述教学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本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者积极参与,充分发挥教学民主,对每一名学生的发言给以积极评价,既紧紧结合教材,又适当向生活延伸,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珍视他们在研讨与探究过程中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二、教学实录(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点击课件,播放一段短片,将教材中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插图动态化,网上下载,约2分钟)同学们我们都是华夏子孙,优秀的中华儿女,同时,我们都有伟大的母亲父亲。
他们不辞辛苦,终生为我们操劳,费尽心血。
刚才我们看到的那个担着“祸不单行”重担的形象,就是《背影》中父亲的形象,那个攀爬月台的形象,就是那个在“祸不单行”的特殊背景下,吃力地攀爬月台为儿子买橘子的形象,今天我们一同走进朱自清的《背影》。
通过“背影”这一感情的聚焦点,一同感受这一熟悉的而又陌生的、清晰的而又模糊的“背影”所表现的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共同体会父子深情。
(二)默读课文,质疑探究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屏幕出示话题)1、文中四次出现“背影”,请你在“背影”前加上定语,以修饰限定不同背景下的“背影”,以便理解四处“背影”的不同含义。
2、四次出现“背影”,作者重点刻画的是哪一次,这与其他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刻画有什么不同之处,这一点对我们写作有什么启示。
3、可否调整一下四次“背影”的出现顺序,将后两次安排在第一、二次之间(各小组组长组织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师:同学们讨论很热烈,气氛活跃,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一下研究成果。
生:我觉得第一个“背影”设下悬念,给读者留下无穷无尽的广阔的想像空间,所以是设置悬念的“背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影》课堂教学实录
一、【情感铺垫】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品读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篇经典美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
大家都读过这篇文章吗
生:(齐答)读过了。
师:在阅读中有什么感受呢
生:(部分学生,声音较低)很感动。
师:《背影》这篇文章,是一首悲歌,更是一支爱之曲,它曾使多少人魂牵梦绕,又曾使多少人潸然泪下。
虽然它的时代与同学们的生活有很大的距离,但这并没有影响同学们对作品的理解,同学们仍然能读出文中那淡淡的哀愁里浓浓的父爱。
在学习课文之前,我想做两个调查。
(教师用电脑投影调查题目:你知道父母的生日吗)
师:很多同学都知道父母的生日,真好,我替你们的父母谢谢你们。
下面我们进行第二项调查:你能说出在与父母相处的日子里,最令你感动的一件事(或者一个片段)吗(老师让学生默想一分钟,但没有学生说得出)
师:很多同学能够体会到父母为你们无怨无悔的付出,并且在接受爱的时候,也能够爱自己的父母。
父母的爱是体现在生活的细微之处的,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
也有一些同学没能好好地体会父母的爱,也许是觉得父母所做的一切是多么的平凡,也许是觉得父母对自己的养育的一种天经地义。
亲爱的同学,让我告诉你吧,父母的爱的确很平常,很实在,但它是人世间最无私、最伟大的情感。
其实我是没有资格责备你们的。
因为,像你们这样大的时候,我也没有体会到父母的爱。
只是现在人到中年,我自己也做了父亲,同时看到父母额头的皱纹一天天增多,头发一天天变白,我才会想起从前父母伴我走过的岁月,一种感动,一种愧疚之情油然而生。
这时候,我才真正读懂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含义。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古诗告诉我们要珍惜父母健在的机会,好好尽孝。
感谢上苍,我的父母依然健在,我还有机会尽一份孝心。
二、【听读课文】
师:好了,不说太远了,现在我们一起来品读这篇写父亲的经典美文。
请大家打开课本,边看课文边听朗读录音,用心感受。
(老师用电脑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听读课文,老师注意观察学生听读时的情况)
三、【交流感受】
师:从同学们的默默无语中,我知道了,你们已经走进了作品,并且被作品深深地打动了。
那么,文章哪个地方最令你感动呢请大家来谈一谈,好吗
生1:我觉得父亲为儿子买橘子很感人。
(老师让学生说出原因)因为当时他的家竟很贫困,可他却还要为儿子买橘子,我读到这里很感动。
师:当时作者的祖母亡故,父亲又失业,家境的确十分惨淡。
在这种凄凉哀愁的背景下,父亲还要亲自送儿子上车,亲自为儿子买橘子。
这种爱子深情就显得特别感人,也特别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生2:“父亲走后,我的眼泪又来了”这个地方也很令人感动。
作者原来并不理解父亲,觉得父亲说话不漂亮,心里暗笑他的迂。
现在作者已理解了父亲的苦心和爱子深情,在离别的时候,儿子终于忍不住流泪了。
师:儿子理解了父亲,此刻,望着父亲离去的背影,他流泪了,在这泪水里,有对父亲的感激,有对父亲往后日子的担忧,更有依依不舍离情别绪。
生3:儿子读父亲来信的那一段也很令人感动。
(老师让学生读这段文字,生读)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师:(与全体学生一起再读这段文字)读到这里,又使我想起了那句古诗“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很多学生跟着老师读这两句诗)
生4:我感觉到父亲爬过铁道买橘子那一段很感人。
因为父亲身体肥胖,行动不便,仍要攀上爬下为儿子买橘子,体现了一片深深的爱子之情。
师:是呀,这一段写得真的十分感人。
身体肥胖,步履蹒跚的父亲,艰难地攀上爬下去为儿子买橘子。
望着父亲的背影,作者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作者感动了,可见作者是动了真情的,动真情的文章才能打动人。
生5:父亲为我铺好座位,叮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那一节让我感动。
生6:父亲踌躇再三,最后还是决定亲自送我,这一段令我感动。
(老师让该生说说感动的理由)因为父亲很忙,本已说定不送我,他已经再三嘱托茶房,但他还是放心不下,踌躇再三还是决定亲自送我。
这表现了父亲对儿子体贴和关怀。
师:是呵,父亲再忙也牵挂着儿子,真是“儿行千里父担忧”呵。
刚才大家找到了很多感人的地方,都是一些细节之处。
其实父母的爱就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它也许只是一个眼神,也许只是一句叮咛,也许只是早餐时你捧在手里的一个热腾腾的鸡蛋,也许只是你装在书包里的一盒牛奶……这一切,都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
四、【精段赏析】
师:刚才同学们也提到了,父亲过铁道买要橘子这个场景很感人。
的确,文章开头作者所难忘的背影,文章结尾作者读信时在泪光中再现的背影,其实就是过铁道买橘子的背影。
那么这个“背影”写得如此感人,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来描绘它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朗读第六段,好吗
(同学们齐读第六段)
师:文段从哪几方面写父亲
生1:(老师点名让一生回答,该生回答有困难)写父亲……
师:(引导)描写人物有哪些方法呢
生1:写了父亲的动作、语言、外貌。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一齐回答了有关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的语句)
师:在这个场景中,父亲共说了几句话
生:(齐答)三句。
师:父亲的话不多,但这朴实的话语却饱含了一片爱子深情,同学们能体会到吗
生:(齐答)能。
师:除这三种描写外,作者还运用了一种描写,写得也很感人。
生:心理描写。
(老师要求同学找出心理描写的句子)
生:(学生自由读)“心理很轻松似的”。
师:买橘子,爬上爬下,那么累,为什么还轻松呢
生:(七嘴八舌地)高兴、一切安排妥当……师:你们可能还不能理解,因为你们还不是父母。
父亲之所以感到轻松,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尽到了一个父亲的责任。
师:在这些描写中,我们对动作描写作点重点分析吧。
朱自清先生所描写的“背影”已成为了父爱的象征,定格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艺术长廊,定格在广大读者的心中。
而父亲攀爬铁道的动作,也成了一种经典的动作,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
下面请大家找出描写动作的关键的词语。
(学生找出描写动作的词语:蹒跚地走、探、攀、缩、倾。
教师同时投影显示这些词语。
)师:接下来,我们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来分析这些动词运用的妙处。
(学生前后桌讨论,教师巡堂并参与讨论)师:好,现在我们把小组讨论的情况交流一下。
生1:我觉得这些动词写出了父亲买橘子很吃力,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
(教师给予肯定)
生2:“蹒跚”说明父亲行走不便,但他还要穿过铁道亲自去买橘子,很不容易。
“攀”更写出父亲爬的艰难。
这些都很好地表现了父亲的爱。
师:好,分析很具体。
生3:“探”字用得好,写出了父亲小心翼翼的样子。
父亲是个肥胖的老人,“探”字很符合人物的物征。
生4:我想说说“攀、缩、倾”这三个动词。
“攀”说明月台高,不容易上去,比如“攀山”,像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攀天都峰》,天都峰又高又陡,所以用了一个“攀”字。
“缩”字说明了父亲腿是悬空的,无处借力。
而“倾”字是写父亲身体的动作,让人能想像出父亲很努力的样子。
父亲是个胖子,他爬月台的艰难是可想而知的了。
这一系列的动词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切的关爱。
师:说得真好,还能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
看来,大家是真正体会到了文章里表达的父子之情了,真正走进了这篇感人的作品里去,并被深深的感动了。
这篇文章之所以写得如此感人,我以为,主要是三个字:真、细、实。
“真”即是真情实感;“细”即是描绘细致;“实”那就是朴实无华了。
同学们读文章时感动了,作者当时也动情了。
哪里可以看出作者动情了呢
生:作者流泪了。
(教师要求学生找出写作者流泪的句子)
五、【总结拓展】
师:从父亲的“背影”里,我们读懂了一个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意,从作者的眼泪里,我们又看到一个儿子对父亲深切的理解、牵挂和感激。
可以说,这一对父子间的挚爱亲情,成就了现代文学史上一篇脍炙人口的经典美文。
同时我们也更明白,不管生活环境如何,至爱亲情,血浓于水。
同学们,父爱如山,是那样地厚重、深沉;母爱如水,是那样的温柔、绵长。
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毕生都无以回报,但,作为子女,我们应该懂得父母的心呵。
在这里,我给大家推荐一首歌曲,希望大家用心去感受。
(播放《懂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