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课堂教学实录
语文课文《背影》课堂实录

语文课文《背影》课堂实录语文课文《背影》课堂实录导入新课:(师:有一篇题为《儿子眼中的父亲》的文章,我颇为欣赏,我们一起来看看。
)儿子眼中的父亲7岁:“爸爸真了不起,什么都懂!”14岁:“好像有时候觉得也不对……”20岁:“爸爸有点落伍了,他的理论和时代格格不入。
”25岁:“老头子一无所知,毫无疑问,他已陈腐不堪。
”35岁:“如果爸爸当年像我这样老练,他今天肯定是个百万富翁了。
”45岁:“我不知道是否该和‘老头子’商量商量,或许他能帮我出出主意。
”55岁:“真可惜,爸爸去世了,说实话,他的看法相当高明。
”60岁:“可怜的爸爸,您简直是位无所不知的学者,遗憾的是我了解您太晚了!”(师:看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触吗?)生1:儿子对爸爸的看法随年龄的变化而有所不同,是他思想逐渐成熟的历程。
生2:我明白了有些东西,失去了才懂得它的珍贵。
(师:确实如此,虽亲近如父子,但有些东西,只有时过境迁以后,才看得更明白,懂得更深刻。
今天我们就来走近朱自清的著名散文《背影》,一同感受这一熟悉的而又陌生的、清晰的而又模糊的“背影”,看看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一感情的聚焦点,来理解父亲、领悟父爱的。
)讲授新课:一、感知课文(欣赏多媒体朗读视频《背影》,对课文有更直观形象的认识)(师:本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几十年来为人们所传诵。
我今天也想听听同学们的真实感受,你能谈谈对这篇文章的看法吗?) 生1:文章主要写了父亲在车站为我送行这件事。
生2:我知道作者那时候的家境很不好,还有父亲很疼爱我。
生3:我觉得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一幕很感人。
生4:我觉得儿子首先对父亲不太理解,后来才懂得了。
生5:我觉得文章的语言很朴实,但很感人。
生6:文章总共提到了三次背影,抒发了作者对父亲的感情。
(师:哪三次背影,你能给我们找出来吗?)生7:第一次是在文章的开头“我最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第二次是父亲为我买橘子时的背影,第三次是父亲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的背影。
利用远程教育资源 上好语文示范课——《背影》教学实录与反思

见 。但 是 ,尝试将 示范课 与学生 一起观摩 的却不太多 。在 这节 利 用远 程 教育 资 源 的示 范课 上 ,没 有过 多 的辅 助手
段 ,没 有 在 黑 板 上 写 一 个 字 ( 用 黑 板 ), 没有 故 意 做 作 没 和 精 心 妆 扮 之 痕 迹 ,教 师 的 情 感 与 作 者 在 作 品 中 的 情 感 结 合 得 恰 到 好 处 ,显 得 那 么 质 朴 而 实 在 ,这 与 寻 常 的 那 些 示
中一 两 处 错 误 )
师 :刚 才 ,这位 同学把 全 文读 了一遍 ,有谁 说说 ,
你 觉得 哪 一 段 写得 好 ? 为 什 么写 得 好 ?
师 ; 很 好 ! 这 表 现 了 父 亲 对 你 的 爱 ( 有 学 生 抢 着 还 要 发 言 , 因 时 间 关 系教 师 未 允 )。 那 你 以后 打 算 怎 么样
次 ,我 看 见 邻 居 家 的 小 朋 友 买 了一 个 大 玩 具 汽 车 ,我 就 找 爸 爸 要 ,他 一 打 听 , 价 格 很 贵 , 就 没 有 买 。 晚 上 我 睡
觉 时 听 见 他 偷 偷 地 哭 了。
( 个 学 生举 手 站 起 来 并 朗读 了课 文 ,教 师 指 出 其 一
【】 1张必隐. 阅读 心理学【 . MJ 北京 : 京师 范大学 出版社,9 2 北 l9 .
ad n D. Es e ( d . n e a tV Ap r a h s o e 0 d E. k ye s) I tr c i e p o c e t S c n
Re d n . 98 . a i g 1 8
受 的 父 爱讲 给 老 师 和 同 学 们 听 一 听 吗 ?
( 课 ,师 生 问 好 。 ) 上
《背影》教学实录

素 。 种 选 择 的 能 力 是 写 作 能 力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对 中 学 生 讲 这 篇 课 文 , 本 质 意 义 是 一 种 亲 情 教 这 分 , 完 成 叙 述 解 释 的 基 础 。比 如 攀 越 站 台 时 , 育 , 一 种 爱 的 教 育 。 为 我 们 提 供 了 一 个 生 动 是 是 它
在 父 亲 的 肖像 描 写 中 突 出 父 亲 “ ” 体 态 , 的 例 子 ,使 学 生 知 道 如 何 把 抽 象 的概 念 — — 父 胖 的 突 出 他 穿 “ 马 褂 ” “ 棉 袍 ” 本 来 , 何 回顾 子 之 爱 — — 细 致 入 微 地 体 现 在 日常 的 平 凡 的 生 大 和 布 。 任
为 “ 子 之 爱 ” 体 的 题 材 选 择 就 颇 具 匠 心 。 丧 ” “ 书 ” 至 家 境 困 顿 , 现 了父 与 子 之 间 父 载 本 、家 乃 表 来 是 父 子 一 次 极 为 常 见 的 分 别 , 作 者 选 择 以 至 爱 亲 情 难 以 忘 怀 。 但 父 亲 买 橘 子 的 背 影 为 核 心 事 件 , “ 影 ” 为 把 背 作
请 品读 “ 已二 年 ” 中 的 意 味 。 这 “ 二 年 ” 提 示 ? 其 已 的 时 间 是 怎 么 来 的 呢 ? 如 你 就 是 作 者 , 说 这 假 在 话 的时候会 配合着 怎样 的肢体语 言 ?
生 : 不 由 自主 地 掐 指 算 来 , 细 细 地 点 数 会 会
性 叙 述 的 情 景 都 是 基 于 曾 经 发 生 的 事 , 选 择 活 之 中 而
丝
N
《 背影》 教学实录
河北唐 山市第 二十六 中学 杨巧 丽
一
、
《背影》课堂实录:教案详解

《背影》课堂实录:教案详解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把握《背影》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能够分析并欣赏《背影》中的艺术特色,如人物形象、情节安排、景物描写等。
(3)能够运用文本中的描写方法,创作一篇以“背影”为主题的短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背影》的内涵。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文本,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通过模仿和创作,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父爱的伟大,培养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2)学会珍惜亲情,关爱家人。
(3)激发对文学的热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背影》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分析《背影》中的艺术特色。
(3)运用文本中的描写方法,创作一篇以“背影”为主题的短文。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父爱主题,感受亲情的伟大。
(2)分析并欣赏文本中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背影》。
(2)引导学生关注亲情主题,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共同探讨。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艺术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父爱主题,感受亲情的伟大。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亲情故事,增进感情。
5. 写作练习:(1)布置以“背影”为主题的写作任务。
(2)指导学生运用文本中的描写方法,进行创作。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写作练习:评价学生在写作中的创意、描写方法及情感表达等方面,给予肯定和鼓励。
3. 情感态度: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体验,了解学生对亲情的认识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总结课堂教学的收获,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背影课堂实录

《背影》课堂实录教学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者积极参与,充分发挥教学民主,对每一名学生的发言给以积极评价,既紧紧结合教材,又适当向生活延伸,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珍视他们在研讨与探究过程中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导入新课:(师:有一篇题为《儿子眼中的父亲》的文章,我颇为欣赏,我们一起来看看。
)儿子眼中的父亲7岁:“爸爸真了不起,什么都懂!”14岁:“好像有时候觉得也不对……”20岁:“爸爸有点落伍了,他的理论和时代格格不入。
”25岁:“老头子一无所知,毫无疑问,他已陈腐不堪。
”35岁:“如果爸爸当年像我这样老练,他今天肯定是个百万富翁了。
”45岁:“我不知道是否该和‘老头子’商量商量,或许他能帮我出出主意。
”55岁:“真可惜,爸爸去世了,说实话,他的看法相当高明。
”60岁:“可怜的爸爸,您简直是位无所不知的学者,遗憾的是我了解您太晚了!”(师:看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触吗?)生1:儿子对爸爸的看法随年龄的变化而有所不同,是他思想逐渐成熟的历程。
生2:我明白了有些东西,失去了才懂得它的珍贵。
懂得更深刻。
今天我们就来走近朱自清的著名散文《背影》,一同感受这一熟悉的而又陌生的、清晰的而又模糊的“背影”,看看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一感情的聚焦点,来理解父亲、领悟父爱的。
)讲授新课:一、感知课文(欣赏多媒体朗读视频《背影》,对课文有更直观形象的认识)(师:本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几十年来为人们所传诵。
我今天也想听听同学们的真实感受,你能谈谈对这篇文章的看法吗?)生1:文章主要写了父亲在车站为我送行这件事。
生2:我知道作者那时候的家境很不好,还有父亲很疼爱我。
生3:我觉得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一幕很感人。
生4:我觉得儿子首先对父亲不太理解,后来才懂得了。
生5:我觉得文章的语言很朴实,但很感人。
语文《背影》课堂实录

语文《背影》课堂实录语文《背影》课堂实录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2、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
3、准确认读课文下注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1、学生预习;教师讲解,辅导学生自学,布置课堂练习。
2、讨论法、问题法、点拨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本文中的父子情深,继承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光荣传统。
教学重点1、理解对父亲背影描写的效果与作用。
2、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饱含的深情。
3、分析本文的剪裁,感受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设想《背影》是朱自清先生代表的散文,半个世纪以来它以浓浓的爱子之情感动着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今天的孩子或许较难体会。
大多文章都歌颂母爱,而本文抓住父亲独特的视角——背影来写。
写父亲不美的外表、动作,不漂亮的语言,而这一切均关乎于爱。
教学本文,我们主要体会文章中深深的父爱和当年的感受和写作文章时的感受。
教师准备查找资料,掌握作者情况及作品背景。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准确认读课文下注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教学过程一、学生课前讲话,导入新课**同学的课前讲话把我们带到了真情的世界,是的,有人说,高山是巍峨的,但比高山更巍峨的是父亲;大海是宽容的,但比大海更宽容的是母亲。
现在有这样一个父亲,他虽没有如山般巍峨的身材,但他却把无私的爱,倾注到了儿子身上,他无微不至的照顾着20岁的儿子,让人不禁感动。
这个父亲是谁呀?(生答)对了,这就是朱自清的父亲。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朱自清的《背影》看“背影”中蓄含怎样的深情。
指一生介绍朱自清(《春》中已提到)生: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号秋实,江苏扬州人,诗人、学者,代表作品有散文《荷塘月色》、《背影》、《绿》、《春》。
师:朱自清大家都很了解,下面老师再给大家详细地介绍一下文章的写作插曲。
父亲为子送别发生在1920年,朱自清时年20岁,在北京大学任教,写作《背影》在1928年,28岁的他在清华教学。
黄厚江《背影》课例

黄厚江《背影》课堂教学实录师:这篇文章感动了很多人,你们有没有感动,请举手!(1、由“感动”入手切入话题简洁自然)师:没有感动的举手——刻薄点说,两次都不举手说明你那个…好吧,哪个呢,下课再说吧。
生:第六段。
师:读一读,说一说。
生:他嘱咐我路上要小心。
师:平常的句子能看出感动,不容易!生:课文最后一句。
师:恩,那么大年纪,想到这些,可见父子情感之真挚。
生:走了几步又回头,依依不舍。
师:细节写出了父亲的爱。
生:第四段,茶房……再三叮嘱。
师:无微不至的关心关怀。
你很主动,主动的同学是优秀的。
连不感动的同学也很快主动了。
(及时的鼓励)生:第六段,蹒跚。
说明父亲很努力才买了橘子,但是回来,扑扑身上的尘土,很轻松似的。
师:你真是个读书的孩子,你注意到了很轻松的样子。
大家想过吗,让我们感动的内容都与什么相关?(2、明确问题,直击重点内容)生:背影,都与背影相关。
师:或远或近,都相关,这是一个怎样的背影,高大?生:不高大,肥胖,衰老的……师:衣着呢,不许看书!直接回答。
(不许看书,既是对看书专注力的要求,也可以看出学生对课文重点内容的印象程度。
)生:黑色马褂,黑布小帽,深青色棉袍师:走路的动作呢?生:蹒跚。
师:课文围绕它写,那么怎么去感受这个背影呢?大家看这幅插图,这个插图能不能表达这种情境?(3、结合插图内容让学生对父亲的背影有更直接更鲜明的印象,如果此时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画内容呢?然后对比课文的描写呢?)屏显:父亲翻月台图师:如果配文字,应该是哪些文字?生:他两手攀在上面……我的眼泪流了下来。
师:你们圈画出最能表现父爱的词语(教师开始读……)(4、由对整件事的印象具体到词语的表达,逐渐深入理解和细化对“父爱”的感受。
)生:蹒跚……艰难……照应前面的肥胖等等。
师:换“徘徊”行不行?恩,这个是内心活动,不是动作。
生:向左微倾……吃力。
生:攀、缩、吃力。
师指着屏幕上的插图:这幅图?(师比划)两手向上攀?生:是。
黄厚江、丁卫军、韩军的《背影》课堂实录研究

黄厚江、丁卫军、韩军的《背影》课堂实录研究散文是不同于小说、戏剧、诗歌的个性鲜明的文学体裁,自我国有教材起,各类经典散文作品就被用作“例文”编入书中,由于其语言的简练,而深受学生所喜爱。
在中学语文的散文教学中,由于教师相关教学知识和能力的欠缺,他们往往对文章的问题特征把握不准,再加上教学手段运用不恰当,导致经典篇目的教学没有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而一些特级教师的教学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他们的教育思想精华与课堂完美结合。
黄厚江、丁卫军和韩军三位教师有各自的教育理念,而且教学风格迥异,所以笔者选取这三位教师的《背影》课堂实录进行比较研究,希望教师们可以从中受到启迪。
本文共包含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对《背影》课文、执教者及其课堂实录基本情况的介绍。
首先是以人教版、鲁教版、苏教版教材为例,说明《背影》一文在教材中的定位和价值;其次是对《背影》课堂教学的三位特级执教老师的简介;最后是对三位老师课堂实录的简单说明。
第二部分是多维度对三位老师的课堂实录进行比较分析,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
通过对三位老师优秀课堂的横向对比,以求提炼出三位特级教师优秀教学的共性和各自闪光的特质。
第三部分是分析比较课堂实录后,从中得到的启示。
主要从语文教师教学、经典文章教学和叙事性散文教学三个方面总结,找出值得教师学习的地方。
如:加强专业发展,开阔“视野”、增加阅读量、突破语言赏析程式化和提高课堂提问质量等启示,以期实现最初设定的本文的写作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影课堂教学实录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背影》课堂教学实录
一、【情感铺垫】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品读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篇经典美文,朱自
清先生的《背影》。大家都读过这篇文章吗
生:(齐答)读过了。
师:在阅读中有什么感受呢
生:(部分学生,声音较低)很感动。
师:《背影》这篇文章,是一首悲歌,更是一支爱之曲,它曾使多少人魂
牵梦绕,又曾使多少人潸然泪下。虽然它的时代与同学们的生活有很大的距
离,但这并没有影响同学们对作品的理解,同学们仍然能读出文中那淡淡的哀
愁里浓浓的父爱。在学习课文之前,我想做两个调查。
(教师用电脑投影调查题目:你知道父母的生日吗)
师:很多同学都知道父母的生日,真好,我替你们的父母谢谢你们。下面
我们进行第二项调查:你能说出在与父母相处的日子里,最令你感动的一件事
(或者一个片段)吗(老师让学生默想一分钟,但没有学生说得出)
师:很多同学能够体会到父母为你们无怨无悔的付出,并且在接受爱的时
候,也能够爱自己的父母。父母的爱是体现在生活的细微之处的,需要我们用
心去体会。也有一些同学没能好好地体会父母的爱,也许是觉得父母所做的一
切是多么的平凡,也许是觉得父母对自己的养育的一种天经地义。亲爱的同
学,让我告诉你吧,父母的爱的确很平常,很实在,但它是人世间最无私、最
伟大的情感。其实我是没有资格责备你们的。因为,像你们这样大的时候,我
也没有体会到父母的爱。只是现在人到中年,我自己也做了父亲,同时看到父
母额头的皱纹一天天增多,头发一天天变白,我才会想起从前父母伴我走过的
岁月,一种感动,一种愧疚之情油然而生。这时候,我才真正读懂了“谁言寸草
心,报得三春晖”的含义。“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古诗告诉
我们要珍惜父母健在的机会,好好尽孝。感谢上苍,我的父母依然健在,我还
有机会尽一份孝心。
二、【听读课文】
师:好了,不说太远了,现在我们一起来品读这篇写父亲的经典美文。请
大家打开课本,边看课文边听朗读录音,用心感受。
(老师用电脑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听读课文,老师注意观察学生听读
时的情况)
三、【交流感受】
师:从同学们的默默无语中,我知道了,你们已经走进了作品,并且被作
品深深地打动了。那么,文章哪个地方最令你感动呢请大家来谈一谈,好吗
生1:我觉得父亲为儿子买橘子很感人。(老师让学生说出原因)因为当
时他的家竟很贫困,可他却还要为儿子买橘子,我读到这里很感动。师:当时
作者的祖母亡故,父亲又失业,家境的确十分惨淡。在这种凄凉哀愁的背景
下,父亲还要亲自送儿子上车,亲自为儿子买橘子。这种爱子深情就显得特别
感人,也特别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生2:“父亲走后,我的眼泪又来了”这个地方也很令人感动。作者原来并不
理解父亲,觉得父亲说话不漂亮,心里暗笑他的迂。现在作者已理解了父亲的
苦心和爱子深情,在离别的时候,儿子终于忍不住流泪了。
师:儿子理解了父亲,此刻,望着父亲离去的背影,他流泪了,在这泪水
里,有对父亲的感激,有对父亲往后日子的担忧,更有依依不舍离情别绪。
生3:儿子读父亲来信的那一段也很令人感动。
(老师让学生读这段文字,生读) 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
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
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
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师:(与全体学生一起再读这段文字)读到这里,又使我想起了那句古诗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很多学生跟着老师读这两句诗)
生4:我感觉到父亲爬过铁道买橘子那一段很感人。因为父亲身体肥胖,
行动不便,仍要攀上爬下为儿子买橘子,体现了一片深深的爱子之情。
师:是呀,这一段写得真的十分感人。身体肥胖,步履蹒跚的父亲,艰难
地攀上爬下去为儿子买橘子。望着父亲的背影,作者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作者感动了,可见作者是动了真情的,动真情的文章才能打动人。
生5:父亲为我铺好座位,叮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那一节让我感
动。
生6:父亲踌躇再三,最后还是决定亲自送我,这一段令我感动。
(老师让该生说说感动的理由)因为父亲很忙,本已说定不送我,他已经
再三嘱托茶房,但他还是放心不下,踌躇再三还是决定亲自送我。这表现了父
亲对儿子体贴和关怀。
师:是呵,父亲再忙也牵挂着儿子,真是“儿行千里父担忧”呵。刚才大家
找到了很多感人的地方,都是一些细节之处。其实父母的爱就在我们生活的点
点滴滴之中,它也许只是一个眼神,也许只是一句叮咛,也许只是早餐时你捧
在手里的一个热腾腾的鸡蛋,也许只是你装在书包里的一盒牛奶……这一切,都
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
四、【精段赏析】
师:刚才同学们也提到了,父亲过铁道买要橘子这个场景很感人。的确,
文章开头作者所难忘的背影,文章结尾作者读信时在泪光中再现的背影,其实
就是过铁道买橘子的背影。那么这个“背影”写得如此感人,作者运用了什么方
法来描绘它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朗读第六段,好吗
(同学们齐读第六段)
师:文段从哪几方面写父亲
生1:(老师点名让一生回答,该生回答有困难)写父亲……
师:(引导)描写人物有哪些方法呢
生1:写了父亲的动作、语言、外貌。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一齐回答了有关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的语句)
师:在这个场景中,父亲共说了几句话
生:(齐答)三句。
师:父亲的话不多,但这朴实的话语却饱含了一片爱子深情,同学们能体
会到吗
生:(齐答)能。
师:除这三种描写外,作者还运用了一种描写,写得也很感人。
生:心理描写。(老师要求同学找出心理描写的句子)
生:(学生自由读)“心理很轻松似的”。
师:买橘子,爬上爬下,那么累,为什么还轻松呢
生:(七嘴八舌地)高兴、一切安排妥当……师:你们可能还不能理解,因
为你们还不是父母。父亲之所以感到轻松,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尽到了一个父亲
的责任。
师:在这些描写中,我们对动作描写作点重点分析吧。朱自清先生所描写
的“背影”已成为了父爱的象征,定格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艺术长廊,定格在广
大读者的心中。而父亲攀爬铁道的动作,也成了一种经典的动作,深深地印在
我们的脑海里。下面请大家找出描写动作的关键的词语。
(学生找出描写动作的词语:蹒跚地走、探、攀、缩、倾。教师同时投影
显示这些词语。)
师:接下来,我们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来分析这些动词运用的妙处。
(学生前后桌讨论,教师巡堂并参与讨论)师:好,现在我们把小组讨论
的情况交流一下。
生1:我觉得这些动词写出了父亲买橘子很吃力,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
爱。
(教师给予肯定)
生2:“蹒跚”说明父亲行走不便,但他还要穿过铁道亲自去买橘子,很不容
易。“攀”更写出父亲爬的艰难。这些都很好地表现了父亲的爱。
师:好,分析很具体。
生3:“探”字用得好,写出了父亲小心翼翼的样子。父亲是个肥胖的老人,
“探”字很符合人物的物征。
生4:我想说说“攀、缩、倾”这三个动词。“攀”说明月台高,不容易上去,
比如“攀山”,像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攀天都峰》,天都峰又高又陡,所以用
了一个“攀”字。“缩”字说明了父亲腿是悬空的,无处借力。而“倾”字是写父亲身
体的动作,让人能想像出父亲很努力的样子。父亲是个胖子,他爬月台的艰难
是可想而知的了。这一系列的动词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切的关爱。
师:说得真好,还能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看来,大家是真正体会到了文
章里表达的父子之情了,真正走进了这篇感人的作品里去,并被深深的感动
了。这篇文章之所以写得如此感人,我以为,主要是三个字:真、细、实 。
“真”即是真情实感;“细”即是描绘细致;“实”那就是朴实无华了。同学们读文章
时感动了,作者当时也动情了。哪里可以看出作者动情了呢
生:作者流泪了。
(教师要求学生找出写作者流泪的句子)
五、【总结拓展】
师:从父亲的“背影”里,我们读懂了一个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意,从作者
的眼泪里,我们又看到一个儿子对父亲深切的理解、牵挂和感激。可以说,这
一对父子间的挚爱亲情,成就了现代文学史上一篇脍炙人口的经典美文。同时
我们也更明白,不管生活环境如何,至爱亲情,血浓于水。同学们,父爱如
山,是那样地厚重、深沉;母爱如水,是那样的温柔、绵长。父母的养育之恩
我们毕生都无以回报,但,作为子女,我们应该懂得父母的心呵。在这里,我
给大家推荐一首歌曲,希望大家用心去感受。
(播放《懂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