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孔乙己》课堂实录
特级教师《孔乙己》课堂实录

THANKS
感谢观看
学生分组进行朗读练习,每组选择《孔乙己》中的一段 情节进行表演。 学生通过朗读表演,展示对文本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
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表演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 朗读和表演能力。
小组讨乙己》中的人物形象、情 节和主题等。
每组选择一名代表,向全班汇 报小组讨论的成果和观点。
神具有重要意义。
跨时代的影响
鲁迅的作品具有跨时代的影响力 ,他的思想和精神一直激励着人
们追求真理、自由和进步。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Chapter
人物形象塑造:孔乙己形象分析
外貌形象
身材高大、脸色青白、皱纹间常夹些伤痕,乱蓬蓬的花白 胡子。这些描写突出了孔乙己的穷困潦倒和饱受欺凌的形 象。
性格特点
好喝懒做、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孔乙己的性 格特点深刻反映了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梳理《孔乙己》的故事情节,分析孔 乙己、掌柜、酒客等人物形象及其特 点。
小说主题与思想内涵探讨
探讨《孔乙己》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如社会的不公、人性的冷漠、对知识 的尊重等。
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
介绍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如刻画人 物的技巧、讽刺手法的运用、语言的 精炼等。
课后作业布置及要求说明
阅读鲁迅其他小说
对同一作品的不同解读和看法。
批判性评价
03
在鉴赏过程中,不仅要欣赏作品的优点和亮点,还要敢于质疑
和挑战权威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评价。
06
总结回顾与作业布置
Chapter
关键知识点总结回顾
鲁迅生平及时代背景介绍
《孔乙己》所处的时代背景,鲁迅的 生平经历,以及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 实。
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分析
《孔乙己》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孔乙己》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孔乙己》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其中涉及到社会现实,社会分层及其他问题,批判社会现实的社会秩序和显示阶层结构。
《孔乙己》是一门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本文重点介绍《孔乙己》在中学阶段的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首先,《孔乙己》的课堂教学实录及主要的内容介绍:1.课堂教学重点:(1)首先,学生需要深入了解这本书的内容,包括主要人物、背景以及故事中的内容等。
(2)其次,学生要加深对课本的理解,重点理解书中的主题,及其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3)最后,学生需要用自己的观点加以论证。
2.教学难点:(1)首先,《孔乙己》这本书是一部古典文学,学生体会其语言风格及文笔上的差异,较难理解其语义及主题思想。
(2)其次,文章中所涉及的社会现实和社会秩序等问题,对于学生们来说,也较难从理论上理解和掌握。
3.课堂教学活动:(1)小组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各种细节,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作业应用:学生通过完成作业,检查自己的理解情况,并可以根据作业的完成情况对教学的效果进行一定的反馈。
(3)教师发言: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反馈,对课文的理解及研讨结果进行解释,指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并就课文中出现的社会现实等问题进行讨论研究。
以上是本篇文章围绕《孔乙己》在中学阶段的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所介绍的内容,其中重点介绍了课堂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及课堂教学活动。
首先,要说明的是,《孔乙己》是一部有深刻启发意义的古典文学,涉及的社会问题及主题也非常复杂和有深度,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点理解其语义及主题思想非常重要。
另外,考虑到学生们学习能力的差异,课堂教学活动也要针对性,可以利用小组讨论等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该给学生提出正确的指导,让他们能够用正确的观点来认识社会现实,更好地思考社会秩序。
总而言之,《孔乙己》作为一部具有深刻启发意义的古典文学,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有足够的深度和系统的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利用合理的教学方法,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采取适当的措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部文学,特别是其语义及其对社会现实的见解,使学生能跳出自身认知的局限,开阔视野,深入思考社会发展问题。
《孔乙己》公开课课堂实录

(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
六、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孔乙己》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和人物 特点。我们看到了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和社会的冷漠无情。希望大家能够从中深刻 体会到鲁迅的思想和人文关怀。最后,我想请大家思考一下:如果大家是孔乙己, 大家会如何改变自己的命运?
谢谢观看
师:同学们的发言很精彩。确实,孔乙己的悲剧原因既在于他自身的沉迷和 不负责任,也在于社会的冷漠和无情。这种社会环境的冷漠和无情,是导致孔乙 己无法融入社会的主要原因。这也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面。
五、课堂活动
师:接下来,我想请大家分组进行角色扮演,重现小说中的几个场景。希望 大家能够通过这种形式,更深入地理解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
生2:我觉得孔乙己很善良,他虽然自己生活困苦,但他对别人的苦难却很 同情。
师:非常好,同学们从文章中找到了孔乙己的特点。接下来,我想请大家探 讨一下孔乙己的悲剧原因。
生3:我觉得孔乙己的悲剧原因在于他太沉迷于喝酒,不务正业,最终导致 了自己的悲惨命运。
生4:我认为孔乙己的悲剧原因在于社会的冷漠和无情。在小说中,人们对 孔乙己的悲惨境遇并没有给予多少同情和支持,反而嘲笑和唾弃他。
别人也便这么过”,前面是喜剧色彩,后面是悲剧色彩,这两者是不协调的, 但放在一起却正好凸现出悲剧。它说明悲剧就在喜剧中酝酿,揭示了悲剧形成的 因果关系和本质特征。同时它也是对旧时代的血泪控诉。这句话同前边“店内外 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相呼应,“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是喜剧气氛,“是这样的使人快活” 也是喜剧气氛;同时它又是下面情节发展的基础:既已被人“快活”,故下面人 们的麻木、残酷便有存在的合理性了;既已被人“快活”,故下文人们的淡漠也 就不足为奇了;既
《孔乙己》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孔乙己》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一、教学目标:1.通过语言品析,理解典型人物的塑造和小说主题的批判性。
2.读鲁迅精神,联系现实,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孔乙己形象的现实批判价值2.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三、写作背景:《孔乙己》这篇小说写于1918年冬,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杂志上。
小说反映了在封建科举制度下,一个旧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
小说发表于“五·四”运动前夕,这时封建帝制虽然被推翻,但封建势力仍统治全国;封建科举虽然废止,但封建教育仍通过其他地方推行,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仍根深蒂固,毒害着广大人民。
“五·四”前夕的中国社会,由于十月革命的影响,中国早期的共产主义者如李大钊、陈独秀等领导的新文化运动,向封建思想和封建文化进行猛烈的抨击,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即将爆发。
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一员猛将,后来成为新文化运动、文化新军的最伟大最英勇的旗手。
他以锋利的笔为武器,向封建思想道德、封建文化进行最无情最猛烈的攻击。
他在1918年初写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猛烈地攻击了吃人的封建制度,在文化战线上,为号召人民向封建堡垒进攻发出了第一声进军号。
1918年冬,他又写了第二篇白话小说《孔乙己》,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们的毒害,控诉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
鲁迅在“五·四”前夕发表的这两篇小说,对“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小说反映的是清朝末年时的事,那时距1911年的辛亥革命还有十多年,距1919年的“五·四”运动约20年,距1905年的废除科举制度也还有一段时间。
尽管在1898年中国社会有过失败的“百日维新”运动,但并未动摇中国封建统治的根基。
所以《孔乙己》反映的是封建阶级统治时代的事,孔乙己生活在未经革新的古国里。
《孔乙己》的矛头直指封建制度。
文化常识——科举制封建科举制度是隋朝以后封建王朝用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孔乙己》课堂实录10

①、可是你,为什幺长在这里?”你从哪里来?你究竟遭受了什幺不
幸,以致使你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那漫长的岁月?”
(作者以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地下森林,倾注了什幺感情?具有怎样的
表达效果?)②、它懂得阳光虽然嫌弃它,时间却是公正的,为此它宁可付出
师:哪句话最能看出他在人心中的地位?
生:可是没有他
【学习目标】:1、整体把握地下森林的特点和品质
2、反复朗读,体味字句,感受地下森林成长的艰难历程
3、感悟地下森林给我们的人生启迪
【预习生成: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从几个方面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并作
一些解释;再说说作者由地下森林升华出一个怎样的主题。
从这个角度来读。
二、分析课文。
(一)众酒客是用怎样的眼光开看孔乙己?
生:掌柜、酒客。
师:同学们看是客观的看,酒客是用什幺眼光看孔乙己?
生:是嘲笑。所有人看他笑,说他的新伤疤,说是亲眼见到他被吊着打。
师:就这段文字,我们来重现当时那个情景。三个酒客三位同学来读。其
余人旁白。看他们如何嘲笑孔乙己。
生分角色朗读。
生:孔乙己没回答,所以嚷,吸引别人。
师示范,但声音小。
师:这样可以吗?
更多精彩推荐:初中>初三>语文>初三语文教案
《孔乙己》课堂实录10
一、检查预习并导入新课。
师:今天学习鲁迅最喜欢的小说《孔乙己>。读了课文你们看到怎幺样的孔
乙己?
他最大的爱好是什幺?
生:喝酒
师;最大的缺点是什幺?偷东西
他最大的语言特色是什幺?之乎者也
《孔乙己》上课实录

、
学 生认 读并 释 义 : 羼 (chi3n)水 :混合 ,掺 杂 。 荐 (jitm)头 :介绍 职 业 的人 。 阔 绰 (chub):阔气 。
声气 :这里指态度 。 二 、温 暖 的 酒 。热 热 的 喝 师 :作者是带着情感写文章的 .因而文字也是 有 体温 的 读 开头 ,看看酒店和酒 ,给人感觉 ,是热的 ,还 是 凉 的? 生 :(读 )“鲁 镇 的酒 店 的格 局 ,是 和 别 处 不 同 的 :… …柜 里面 预 备 着热 水 ,可 以 随时 温 酒 。做 工 的 人 ,傍午傍晚散了工 ,……靠柜外站着 ,热热的喝了 休 息 ” 生 :酒和 酒 店 ,给 人 的感 觉 ,是 热 的 。文 章 里 写
孙绍振先生在 《文本细读 》中明确 指出 :“古典 文化修 养深厚和审美趣味高雅的郁达夫先生 的散 文 追求 的 是一 种 艺术 化 的散 文 。艺术 化 散 文 的生命 是审美的 .而审美的特点就是作者主观的感情 .它 是 特 有 的 、与众 不 同的 感 情 。如 果这 一 点 我们 认 识 不到 ,就会失去对郁达夫散文欣赏的前提”。本文就 是 基于 上述 的认 识 而论 述 的
生 :(批注 )酒店 ,热 ;酒 ,热 。 三、学 羼水 。造凉 薄 师 :掌柜 的态度 怎样 ?是凉 的还 是热 的 ? 请默 读 .快 读 生 :(默读 )“我从 十 二 岁起 ,便 在镇 口 的咸 亨酒 店里当伙计.掌柜说 ,样子太傻 。怕侍候不了长衫主 顾 ,就在 外 面 做 点 事罢 。外面 的短 衣 主 顾 … … …他 们往 往 要 亲眼看 着 黄 酒从坛 子里 舀 出 .看过 壶 子底 里 有水 没 有 。又 亲看将 壶 子放 在 热水 里 ,然 后 放心 : 在 这 严 重监 督下 ,羼水 也 很 为难 。所 以过 了几 天 ,掌 柜 又说 我 干 不 了这 事 。幸 亏 荐 头 的情 面 大 .辞 退 不 得 … … ” 生 :掌 柜 的态度 ,是凉 的 。 师 :小伙 计 “我”,侍 候 长衫 主 顾那 些 有钱 、有 地 位 的人 ,哄 他 们 高 兴 。往 往 就 需 要 巧 舌 。就 得 说 假 话 ,哄顾 客 高 兴 嘛 !这 小 伙 计 ,是 一 位 刚人 世 的 孩 子 ,他会说假话 吗?他会巧 言令色 ,侍候长衫 主顾 吗 ? 生 :小伙计不会说假话。 师 :小 伙计不会哄人 。骗人 ,侍候 不了长衫主 顾。掌柜于是说 ,你 样子太傻 。就让 他在 外面做点 事 。什 么事 呢 ?让他 舀 酒 。 生 :(齐 读 )“在 这 严 重 监 督 下 ,羼 水 也 很 为 难 … … ”
【初中语文】《孔乙己》课堂实录+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孔乙己》课堂实录教学目标:1.通过梳理、比较孔乙己的变化,解读孔乙己的人物形象。
(重点)2.通过分析孔乙己不变的因素,解读悲剧人生的成因,探究孔乙己的社会意义,阐释对国民劣根性的认识。
(重点)3.通过辩论新时代下孔乙己的新出路,归纳自立自强、与时俱进的新读书人形象。
(难点)教学过程:一、解字词,读字音师:孩子们先看一下,咱们学习的方法是批注吟诵学读书(生读)。
好,先解字词,读字音(大屏幕出示:一、解字词,读字音),好,你读一下。
(大屏幕出示:羼水、荐头、阔绰、声气四词及其解释。
)生:羼水(chàn):混合,掺杂;荐头(jiàn):介绍职业的人;阔绰(chu ò):阔气;声气:这里指态度。
二、细读文,察体温师:很好,孩子们,这四个词语我们一定要掌握,会读、会写、会解释。
文章是人写的,人是有体温的,那文章也是有体温的,再看看这篇文章,它每段的温度如何,凉的还是热的。
大屏幕出示:酒店、酒,给人感觉是凉的,还是热的……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
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
师:这段文字是凉的还是热的?生:凉的。
师:怎么你得出凉的呢?生:热的。
师:到底是凉的还是热的,从哪里看出是热的?生:热热地喝了休息。
生:可以随时温酒。
生:有热水。
师:哦,有热水。
文章一开头,这酒店给人是一种凉的还是热的感觉?生:热的。
师:嗯,是热的,酒店里有酒,那你爸爸喝酒的时候,喝的是凉的还是热的?生:凉的。
师:那是白酒。
如果是绍兴黄酒,热了喝更好,明白了吗?酒喝到肚里是凉的,还是热的?生:热的。
师:文章开头,酒店和酒给人的感觉是凉的还是热的?生:热的。
师:对,酒店是热的,酒也是热的。
(大屏幕出示酒、热。
)请在第一段批注“热”字。
酒店与酒是香醇的,温暖的,温馨的,热烈的(再次大屏幕出示。
特级教师《孔乙己》课堂实录

特级教师《孔乙己》课堂实录第一篇:特级教师《孔乙己》课堂实录《孔乙己》课堂实录饶美红(吴丹青点评)(曾获全国鲁迅作品课程教学银奖,《语文建设》2012年第1期)《孔乙己》课堂教学实录执教:饶美红饶美红:杭州市建兰中学校长,第二届“中语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杭州市初中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获得者。
(课前播放茅威涛的越剧唱腔《回字歌》,渲染气氛。
)一、导入:孙伏园先生的评论引出《孔乙己》。
师: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说,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还把它译成了外国文。
他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孔乙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孔乙己。
二、初品孔乙己,他是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读书人”。
师:课前我们都已预习过,通过对课文的通读,孔乙己留在你脑海里最深刻的画面或者说最深刻的语言、动作是什么?生1: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生2:他总是满口之乎者也。
生3:给孩子们吃茴香豆时的情景。
师:你能配上动作把这一段朗读一下吗?(学生摇头换脑并伸出五指做孔乙己状形象地朗读。
)师:从这段话中你们感受到了什么?生1:孔乙己是一个有文化的人。
生2:他是一个好玩、可笑的人。
生3:他是一人迂腐的人。
师:但老师觉得这情景是这篇课文中唯一能让人感到温馨的地方。
有同学有同感吗?生1:他自己钱不多,买了为数不多的茴香豆还要给孩子们吃。
生2:这里我感受到了他的善良。
师:同学们都很有感触,孔乙己留给你们还有什么深刻的印象吗?生:“窃书不能算偷……”这句话给我印象也还深。
师:你认为窃和偷意思一样吗?生:不一样。
师:怎么不一样?生:……师:其实两者意思一样,偷是口头语,窃是书面语,你们说孔乙己自己知不知道两者意思是一样的?生:知道的。
师:那他为什么要这样说?生1:人们用口头语“偷”来嘲笑孔乙己,孔乙己为了辩解而用古词语“窃”,故意在字面上做文章。
生2:说明了孔乙己这个没落封建文人的迂腐、可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乙己》课堂实录饶美红(吴丹青点评)(曾获全国鲁迅作品课程教学银奖,《语文建设》2012年第1期)《孔乙己》课堂教学实录执教:饶美红饶美红:杭州市建兰中学校长,第二届“中语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杭州市初中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获得者。
(课前播放茅威涛的越剧唱腔《回字歌》,渲染气氛。
)一、导入:孙伏园先生的评论引出《孔乙己》。
师: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说,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还把它译成了外国文。
他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孔乙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孔乙己。
二、初品孔乙己,他是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读书人”。
师:课前我们都已预习过,通过对课文的通读,孔乙己留在你脑海里最深刻的画面或者说最深刻的语言、动作是什么?生1: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生2:他总是满口之乎者也。
生3:给孩子们吃茴香豆时的情景。
师:你能配上动作把这一段朗读一下吗?(学生摇头换脑并伸出五指做孔乙己状形象地朗读。
)师:从这段话中你们感受到了什么?生1:孔乙己是一个有文化的人。
生2:他是一个好玩、可笑的人。
生3:他是一人迂腐的人。
师:但老师觉得这情景是这篇课文中唯一能让人感到温馨的地方。
有同学有同感吗?生1:他自己钱不多,买了为数不多的茴香豆还要给孩子们吃。
生2:这里我感受到了他的善良。
师:同学们都很有感触,孔乙己留给你们还有什么深刻的印象吗?生:“窃书不能算偷……”这句话给我印象也还深。
师:你认为窃和偷意思一样吗?生:不一样。
师:怎么不一样?生:……师:其实两者意思一样,偷是口头语,窃是书面语,你们说孔乙己自己知不知道两者意思是一样的?生:知道的。
师:那他为什么要这样说?生1:人们用口头语“偷”来嘲笑孔乙己,孔乙己为了辩解而用古词语“窃”,故意在字面上做文章。
生2:说明了孔乙己这个没落封建文人的迂腐、可悲。
师:同学们讲的都非常棒,《孔乙己》这篇经典的课文在你们的父辈和老师读书时候就有,有意思的是这两天老师问了一些年长者和一些和我同时代的人,让他们说说多年后孔乙己留在他们脑海里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他们不约而同地说到了这几幅孔乙己的经典画面:(大屏幕呈现下述文字)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总是满口之乎者也“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回字有四样写法,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师:好象跟我们的同学说得不谋而合,看来这就是经典的不朽之处,无论经过多么长久留给人们的深刻印象是一样的。
师:根据以上这些文字的叙述,你认为孔乙己是一个怎么样的人?生:读书人!师:怎样的读书人?能否在前面加个定语。
生1:可笑的读书人!生2:迂腐的读书人!生3:善良的读书人!师:国际知名的文化研究学者李欧梵先生认为:孔乙己是历史转折时期、落后于时代的,固守着过去价值观的被侮辱、被损害的读书人。
师:在你们的印象中,读书人的社会地位是如何的?生1:读书人的社会地位应是挺高的。
生2:万物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嘛!三、再品孔乙己,他是一个有着悲剧性格的“边缘人”。
师:那就让我们去看看生活在那个年代的孔乙己的社会地位如何?假如我们让时光倒流,让我们回到孔乙己那个年代,你能在咸亨酒店众多的酒客中,一眼就认出哪个是孔乙己吗?请根据文中的话说说理由。
生:能,根据第四小节中的“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师:为什么说他是唯一的?生:根据文中第一小节的描述,站着喝酒的是短衣帮,而穿长衫的是要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师:也就是说孔乙己既不属于短衣帮,又不属于穿长衫的主顾。
但是,他只要踱进店里坐着不就可以成为长衫主顾一类了吗?他能坐着喝吗?生:不能,因为他太穷了!经济地位不允许他坐着喝!师:那么只要他脱下长衫就可以归入短衣帮了。
他愿脱下长衫吗?生1:不能,他太穷了,只有这么一件衣服,所以脱不下来。
师:你认为他没有换洗的衣服,果真是这样吗?生2:不对,我觉得是他始终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他认为长衫再破也是读书人的标志。
生3:他喜欢与众不同。
(全班大笑)师:那这个孔乙己太有个性了。
生4:在他的思想里他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把自己和短衣帮归属在一起。
生5:他企图用一件长衫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他的思想意识不认可他脱下。
师:所以真是欲上不能,欲下不甘啊!既不能踱进店里去喝,又不能放下读书人的架子,脱下长衫。
孔乙己成为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的孤独的边缘人。
四、三品孔乙己,他是一个贫贱而悲惨的“多余人”。
师:这么一个不属于任何群体的边缘人,是否跟别人没有任何关联了?生:文中第九小节这样写道:“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
”说明他还是和别人有关联的。
师:能从文中找到“这样”的具体表现吗?生1:第四小节,满口之乎者也……他说窃书不能算偷,大家都笑了。
生2:大家说孔乙己捞不到半个秀才时,店内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生3:孔乙己和邻居孩子之间的‘多乎哉?不多也’,也都是笑声。
生4:第十一小节,孔乙己说:“跌断,跌,跌……”,大家便哄笑。
师:静下来,让我们想一想,这些真的好笑吗?如果我们就是孔乙己,考不上秀才举人,可笑吗?没钱不能多给孩子茴香豆,可笑吗?没钱只能去偷书,可笑吗?被丁举人打折了腿,可笑吗……让我们觉得可笑的分别是孔乙己的什么事?生1:窃书不能算偷,这里表明了孔乙己没落、迂腐。
生2: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说明被人家取笑戮到内心隐痛时孔乙己那种失望、颓唐的悲凉心理。
生3:“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这句话显示了孔乙己最诚挚的人性,但由于生活的窘迫,这人性不过是笑料的一部分罢了。
生4:“跌断,跌,跌……”孔乙己此时的神态是“低声,恳求”说明他很可怜!生5:突然发现让人们觉得可笑的分别是孔乙己的“偷窃-落第-迂腐-断腿。
”师:确实如果我们是站在酒客的角度,觉得孔乙己是可笑的。
但我们以孔乙己自身的角度去想想,这一切对于孔乙己个人来说都是他心中永远的痛,那为什么每一次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生:说明了当时社会的悲凉,人情冷漠。
师:孔乙己他自认为是一个读书人,有身份的人,可他的一举一动却成为人们无聊生活中的笑料。
可见他们的快乐是建立在孔乙己的痛苦之上的,他们在玩味、欣赏别人的苦难。
孔乙己这么一个悲苦的人的形象就很直观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师:但让我们感到更辛酸的是,文中继续写道:“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这句话有什么言外之意?生1:说明了孔乙己无足轻重的社会地位。
生2:他只不过是一个玩物,一块笑料,一个废物。
生3:他是一个可有可无、毫无价值可言的人。
师:文中哪些语句可以读出?生:第十小节中“我才也觉得他的确长久没有来了。
”师:是在什么情况下我才觉得的?生:掌柜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
还欠十九个钱呢!”师:文中这十九文钱总共提到几次?说明了什么?生1:四次。
生2:十九文钱成了他的代名词,他曾经存在过的唯一证据。
生3:十九文钱似乎标志着他存在的全部价值。
师:是的,所以当这十九文钱从粉板上抹去时,孔乙己这个卑微的名字便永远从冷漠残酷的社会消失了!师:还有吗?生:第十小节,“谁晓得?许是死了。
”师:什么样的情境下有这样的对话的?我们分角色来朗读一下,来体会一下当时他们的心情。
(学生分角色朗读)师:谁晓得?许是死了。
他们用的是什么口气?生1:漫不经心,掌柜随口问,酒客信嘴答。
生2:一个漫不经心,一个毫不在意。
师:讲得真好!这种刻意为之的“轻描淡写”更加强了悲剧的效果。
我们一般在谈论什么东西逝去的时候会用这种口气?生1:动物生2:我们家的宠物死了,我也不会用这种口气。
师:可见孔乙己连动物也不如。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还读到了什么信息?生1:丁举人的凶残行径。
生2:但没有人站出来表示一点愤慨和不平。
师:说明了什么?生:人与人之间冷漠、隔膜、麻木到了触目惊心、令人寒心!师:有人说:“人没有错,错的是时间。
”一个小小的孔乙己,谁会去关心他?一个小小的举人在那时可以草菅人命,而没有一个人去阻止,都只是旁观。
或者说在看戏,戏中谁死谁活与我何干?漠视像习惯一般存在,再装着没事人样,然后再看戏。
师:文章最后还写到:“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请听课文十一至十三小节,请同学们边听边在文章中找依据。
(学生听课文录音边思考)生1:我认为他死了,因为前文说孔乙己品行好,从不拖欠,但现在—二年过去,还欠十九文钱。
生2:我也认为他死了,因为原先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而现在他被打折了腿,黑而且瘦。
天气又逐渐转凉。
生3:我认为他没死,他可能到另外的地方去谋生了。
生4:我认为他死了,因为他这么好酒,如果没死,他爬也要爬来喝酒。
师:中国酒的历史比文学的历史更长,曹雪芹,他是“举家食粥酒常赊!”这位同学分析得挺有道理,孔乙己这么好酒,如果还活着,一定会来喝酒的。
生5:我认为他没死,可能这个社会上有好心的收容了他,并给他好酒喝。
(全班大笑)师:你怀着一个非常美好的愿望,是的,或许他被好心人收留了。
生6:我认为他已经死了,因为原先别人嘲笑他,他会争辩,而现在是“不十分分辩”,说明他心都已经死了。
生7:天气已转凉,且他这时穿着的是“破夹袄”,刚才我们说孔乙己是无论如何也不肯脱下那件长衫的,可此时他已脱下,这意味着他生命的终结。
师:你观察的真仔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文中的这一小节,请同学们默读,然后告诉老师,此时如果我们再到咸亨酒店去找那个标志性的孔乙己还能找的到吗?你们还发现了什么?生:找不到了,孔乙己此时已被迫脱下长衫,换上了短衣帮的“破夹袄”。
师:长衫脱下那他该归属于短衣帮了!生:这回他终于坐下来“喝酒”了,不过并不是坐在隔壁的雅座里,而是坐在一个蒲包上喝。
师:鲁迅先生让孔乙己的最后一次出场让我们震惊,他先前塑造的那一个高大的孔乙己的形象已倒塌,这是一个人精神的萎缩。
鲁迅先生让他最后一次出场也没有归属,他始终是一个处于社会边缘的可怜的读书人。
所以著名作家刘再复认为:“孔乙己是贫贱而悲惨的“多余人”,失去人的尊严与资格、被社会所耻的下层知识分子。
“师:如果说“大约”印证了“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说明没有人去关心他,让我们读到了隐含着的社会的冷漠的话。
那么我们同学们刚才找出来的种种迹象表明孔乙己的确死了。
“的确”表现了孔乙己死亡的必然。
让我们彻底地感受到了社会的凄凉。
五、走进鲁迅先生,他是一个遭社会凉薄的苦人。
师:孔乙己的确死了,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当老师再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内心感到无比的痛苦,孔乙己他存在过吗?于是写下了这段文字:春天已经来临了,孔乙己也的确死了,死在那个被冷落的墙角。
听说,他死时还不停地唠叨着:“人固有一死。
”的确,这一次他真的死了,死在人们的唾弃和冷眼中,死在这个春天已经来临的季节。
孔乙己被几个收拾垃圾的人草草地葬了。
没有墓碑,因为他无名无姓;没有吊客,因为他无亲无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