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特级教师课堂实录
《采薇》课堂实录(2)

《采薇》课堂实录(2)生:有人说<<采薇>>是边塞诗的的开山之作,这首诗的确充溢着建功立业的情怀,有一种军威、军容,有一种战必胜的豪迈。
生:“象弭鱼服”这种精良的武器足以笑傲西。
这些游牧部落的北狄,秦汉时的匈奴,恐怕只有简陋的弯弓,而我们却有“象牙镶饰的弓和鲨鱼皮作的箭袋”.这是农耕文明的骄傲,也是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
师:同学们谈得很好,其实《采薇》对战争场面的描写重在“出征”,不在激烈的战斗场面。
这是《诗经》中不少以战争为题材的作品惯常的写法。
《秦风·无衣》仅言“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小雅·车攻》仅言“我车既攻,我马既同”。
这一手法影响了《左传》一直影响到《三国演义》对“赤壁之战”的描写。
而屈原的《国殇》,描绘的都是壮烈严酷的战争场面。
从“短兵相接”的战斗的最激烈处写起。
课下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做比较阅读。
师:《诗经》中的关乎“马”的有50多个,这一组同学可以就这个话题谈谈。
生:《采薇》里描写马的词语有“四牡”“业业”“&#x;&#x;”“翼翼”生:“牡”是雄性的马,“业业”是高大的样子,“&#x;&#x;”是强壮的样子,“翼翼”是整齐的样子。
师:“牡”是雄性的马,那么雌性的马用哪个字表达(学生摇头,老师在黑板板书一个“”字),有个成语是“鸡司晨”,还有个成语叫“牡骊黄”(边板书边讲解)。
师:在《诗经》时代,马就与中华民族的生活密切相关。
丰富多彩的生活使得马的称呼也变得丰富多彩这一小组的同学谁能上黑板写10种马的别称。
生:板书(、、驹、骠、骐、&#x;、、、鱼、龙)等。
师:谁能列举你所知道的中国古代的名马。
生:关羽的赤兔生:项羽的乌生:萧何月下追韩信骑得那匹马?(笑)师:叫什么名字,老师真的不知道,课下我们可以查一下。
生:唐太宗昭陵六骏。
生:还有周文王的八骏。
师:盛世爱马,末世爱驴,马的确凝结了某种民族精神。
采薇课堂实录

《采薇》课堂实录(总5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采薇》课堂实录教学目标:诵读文章,领略诗歌的音律美;学习重章叠唱、反衬、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体会诗中戍卒丰富的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启发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好!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可能有同样的感受,当我们开心的时候,当我们受到了委屈、遇到了困难的时候,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回家。
家,是温暖的地方,也是我们心灵最温馨的港湾。
一位士兵,守卫边疆多年,历经艰辛,九死一生,终于踏上了回家的路。
今天我们就跟随他一起感受回家的心情。
我们来学习《采薇》。
二、过程(一)解读目标这节课,我们要完成2个学习目标。
1.诵读文章,领略诗歌的音律美;2.体会诗歌中戍卒丰富的情感。
(二)疏通文意师:对照黑板上的字音,朗读一遍课文,读准字音。
(展示幻灯片)师:我们请一名同学朗读一遍课文,同学们边听边划出不理解的字词。
师:下面我们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课文文意。
同学们都疏通完了,看黑板,我们检测。
(展示幻灯片)师:同学们翻译得很准确,对诗歌把握很到位。
(三)重难点突破师:这篇诗歌中有景有情,老师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找出写景的句子。
这些写景的句子,有戍卒眼前的实景(板书),有他对以往回忆的虚景(板书),哪几句是眼前的实景请找出来。
生: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师:在茫茫的大雪中,戍卒又饿又渴,踽踽独行,他心中的感受是生:伤悲、哀。
(板书)师:随着时间的推移,薇菜在生长、衰老,戍卒的感情也在经历了起伏与变化,我们一起从文章中找出来。
忧疚(板书)戍卒为什么如此思念家乡、忧心如焚,却不赶快回家N狁之故。
N狁,课下注释为北方少数民族,周朝时称为N狁,春秋时称为戎狄,秦汉时期称为匈奴,隋唐时称为突厥。
从这些称呼,我们可以推测出,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战争生:保卫和平的战争,正义之战。
师:戍卒的感情怎么样生:自豪,伤悲和哀痛。
《采薇》课堂实录(4)

《采薇》课堂实录(4)看的出来,董老师的课是力求在这两者关系的处理上于至境。
出于维护学生自尊、激荡学生学习热情的良好愿望,课堂上以鼓励为主是很多优秀教师的共性选择。
学生的回答只要没有原则性的、大是大非的问题,教师可以毫不吝惜地把“很好”“你回答得真不错”回送给学生。
而且,学生是学习者,课堂教学是“即时性” 的,学生的回答也是“即时性”的,他们对所学内容有时理解片面、甚至舛误都是情理之中、很正常的事。
如果学生在学习上什么问题都没有了,还要教师做什么呢?所以,对于学生回答、解说中的不妥之处,教师必须有老发现猎物的敏锐并以最佳的方式指出或纠正。
董老师的这节课主要是展示学生“查找到的资料和思考的结果”,很多学生的回答是“预设”的,有所准备的,但是不是就没有“不妥之处”呢?答案是肯定的。
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学生的回答同样是诗化的、形象的语言,颇有“月”朦胧“鸟”也朦胧的意味;而对比、映衬、景与情(以乐写哀或以哀写乐)的关系等本可展开的内容,学生的回答只是一带而过。
可能由于时间的关系,教师没有引导学生作深入分,也没有补充作“首席发言”,形成了教学上的一个小小的“漏洞”。
还有一个问题值得商。
有学生说,若自己是导演,要在镜头的叠加中表现抒情主人公年少无邪的脸、青年血气方刚的脸、壮年沧桑的脸。
董老师肯定学生“很有想象力”,紧接着引用了杜甫与柳中庸的对学生的发言予以“证”,并表扬学生说“对《采薇》的感情基调把握得很好”。
应该肯定与表扬。
作为学习者,允许他对作品做这样那样的解读,当然也允许他把“薇”的“作”“柔”“刚”借助比喻联想为抒情主人公人生的几个阶段,把主人公戍边的时间扩大到他人生的大部。
不能说这样的“想象”没有其合理性,但作为教师不能无原则地对此“一家之言”给予“证”与“认同”。
我宁愿相信,杜甫与柳中庸的诗句绝对是董老师的“现挂”,但董老师对《采薇》与《十五从军征》(应是出自《乐府诗集》而不是《古诗十几首》,董老师口误了)的比较,却分明在说,她对抒情主人公的戍边时间也是持“几十年说”的。
《诗经.采薇》教学实录

诗经.采薇》教学实录一.导入《诗经》作为我国文学的源头, 第一册我们学习了其中的《蒹葭》, 表现的是对女子或者说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今天学习《采薇》, 它表现的是西周后期戍边战士的生活与情感的诗歌。
首先让我们聆听这首远古的战争诗。
二.聆听朗诵录音, 初步感受诗歌师: 从诗歌的节奏、结构、用词、句式等方面谈谈你的聆听感受。
生: 四个字一句。
师: 四个字按怎样的节奏来诵读的?生:2 个字一停。
师:2/2 式节奏。
师: 用词上有什么明显特点?(拓展《桃夭》《蒹葭》)生:叠词很多,比如?j?j、业业、翼翼、依依、霏霏。
师: 从句式方面我们会发现还有什么规律?(展示PPT《兼葭》《采葛》等诗)生: 句式相同、重复。
师: 即一首诗反复出现同一句子或不同章节, 意义相近, 句式相同, 有些只是文字稍作变化的现象。
谁能记得诗经中的这种显著现象的术语?生: 重章复沓。
(有部分同学低声说, 其他同学在观望)再次聆听朗诵录音,感受诗歌。
三.文本解读师: 《诗经》首句定题多起兴,作者为什么从“采薇”写起? 划出全文表示内容递进的词语,说说他们的时序关系,对表达诗歌内容有什么作用?生:描写采薇的递进的词语是“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师: 谁来解释“作”“柔”“刚” ?板书:薇作、薇止、薇刚。
师: “采薇”和“归”怎样联系的?生: 薇的时令变化表明时令的推移,证明诗人出征打仗的时间过去了一年。
生: 采薇是诗人故乡熟悉的劳动,由采薇想到了故乡。
师: 很好。
诗人由采薇起兴,引出对家的思念。
把“采薇”和“归家”联系起来了。
写采薇实际是抒发离家思归之情。
诵读1-3 章的诗句:(见前“原文”第一节)。
师: 怎样概括这三章的主要内容?生1: 写跟猃狁打仗, 心情忧伤。
师:回答明确。
生2: 跟猃狁打仗激烈,时间很久才忧伤思家。
结合了“采薇”和“不遑启居”“王事靡?w,不遑启处”的内容,理解合理。
可不可把两位同学的理解结合起来呢?生3: 跟猃狁打仗, 艰苦持久, 思念家乡。
《采薇》的课堂教学实录(2)

《采薇》的课堂教学实录(2)《采薇》的课堂教学实录6、探究艺术特色巧用叠字叠句,或抒忧愤感情,或描摹事物状态,或绘自然景物的特征,都非常准确优美,富有形象性和表现力,声调和谐,增添了语言的艺术魅力。
7、交流延伸⑴写一首诗或一段文字,表达你对“乡愁”的新的体验。
⑵将你的诗先在小组交流,修订后,再在全班交流。
⑶课后搜集更多的表现乡情的诗歌散文作品,将你最感动的一篇拿到班上与同学分享感受。
拓展阅读:采薇原文与翻译采薇原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
不遑启用,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
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
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玁狁去厮杀。
没有空闲来坐下,为跟玁狁来厮杀。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
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
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煞。
防地调动难定下,书信托谁捎回家!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用。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采薇翻译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已老发杈枒。
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
王室差事没个罢,想要休息没闲暇。
满怀忧愁太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什么花儿开得盛?棠棣花开密层层。
什么车儿高又大?高大战车将军乘。
驾起兵车要出战,四匹壮马齐奔腾。
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驾彼四牡,四牡騤騤。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岂不日戒,玁狁孔棘!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
将军威武倚车立,兵士掩护也靠它。
四匹马儿多齐整,鱼皮箭袋雕弓挂。
哪有一天不戒备,军情紧急不卸甲!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
《采薇》课堂实录(6)

《采薇》课堂实录(6)三、自主学习,但要注意一以贯之董老师此课很大的亮点是学生的自主学习。
如张玉新老师所言,高起点达成教学的高终点。
董老师引导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了大容量的教学任务,而且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不能不归功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上课伊始,董老师说:“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进行了扎实的朗读和背诵,这节课就上节课布置的几个问题,请同学们将查找到的资料和思考的结果展示出来,让我们共享学习的成果。
”此后,课堂一直就在这个框架里进行,基本上是学生的活动交流为主。
课堂流程可以括为:第一,对比兴手法展开讨论;第二,分《采薇》的叙事元素;第三,欣赏第四、第五诗节。
这个流程不可谓不简洁,但是也有缺憾。
首先,第三点和第一、第二点不处于同一层次,分类不够严谨;其次,相对而言,把叙事元素放在最前面,也许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有益于比兴手法和诗意的把握。
最后,让学生分组研讨不同的内容,是不是剥夺了学生研究其他内容的机会,这也是我一直困惑的问题。
此后的自主学习交流,董老师基本退居幕后,很好的起到了一个引导者的作用。
但当第一组学生,游离出比兴的话题,老师囿于自己的分类,马上进行了干预,这个场景非常有趣。
生:另外“采薇采薇”三次比兴,有一种时光流逝的感觉。
……这是一个复杂的比兴,而“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就是一个简单的比兴。
师:看来还要补充一点就是两处比兴“一一简”。
那么,在《采薇》的比兴里为什么要暗示时光的流逝?生:时光流逝是为了表现抒情主人公思乡情感的加深。
师:一种情感总会显得失之于单纯,只有将人物的情感刻画得复杂微妙痛苦焦灼,才会有一种深沉的冲击人心的力量。
这个话题我们另一组同学再探讨,我们还说比兴。
生:借助“薇”的成长过程表现时光的流逝十分巧妙,非常像电影镜头,体现了四季轮回。
……师:很有想象力。
杜甫在《兵车行》里说,“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一个士兵整个一生都在征战;“岁岁金河复玉关,年年马策与力环”(柳中庸),太悲苦了。
《采薇》课堂实录及反思

《采薇》课堂实录及反思(5)《采薇》课堂实录及反思师:有道理仔细看看,前三章,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这种写法叫什么?多数学生:重章叠句师:对,很明显,这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看来大家预习时已有所了解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生:反复咏叹“曰归曰归”,渲染突出思归心切!生:句式整齐,内容大体一致,读起来回环往复,有音韵美!……师:同学们看看哪些字眼不同?有何变化?生:先“柔”再“刚”后“作”【学生们笑】师:莫笑,这可是关键请你谈谈你的感受生:在内容上,以“薇”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节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仗越打越久,没完没了似的,致使回家的希望越来越渺茫,但回家的愿望却越来越强烈――盼啊盼,从春天盼到夏天,又从夏天盼到秋天,一年都快完了,回家却还无望!这就突出了反战思家的主题【学生们笑,并鼓掌】师:这位同学分析很中肯,他也很会解说,有激情!另外,诚如刚才那位同学所言,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让我们一起读这三章,再来领略这种重章复唱的艺术魅力!【师生齐读】师:他们总该回家吧!但转眼又是一年,他们却顾不上家室,甚至连一封家书都不能带到家,这是为何呢?生:为了玁狁狁入侵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师:还有呢?生:戍期未定,又有谁替他们带回家信?(驻军地不定,不能互相通信)“我戍未定,靡使归聘”生:王事没完,还没法闲暇,“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师:是啊,正是役期的无止境,军旅生活又异常痛苦,转战不止,居无定所,饥渴劳顿,这就使人更加思念家的温馨;而“靡使归聘”和“我行不来”,则表达了边关和故乡相隔万里,关山阻断,音讯全无,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也表现了对战争的厌恶!师:战事频繁,连年奔波,戍期未定,乡音阻隔,在这样情况下戍卒的士气如何?有中途逃跑的吗?阵容又如何呢?请齐读4、5两章并思考【师生齐读4、5两章】生:没有一战士逃跑,因为战争虽不值得赞美,然而为家园而战并且节节胜利却总是可以自豪的事情你看“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已不言思乡之情!师:有创见!生:“驾彼四牡,四牡騤騤四牡翼翼,象弭鱼服”从中还可看出周家军军威盛大,卒伍精强~。
《采薇》课堂实录

《采薇》课堂实录教学设想一、把讲解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我们学习一些文学、文化常识时总是以教师的讲述为主,但其实不少学生对此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此时不如将讲解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这不仅对那些能够讲解的学生是一种鼓励,对不能讲解的学生也是一种促进。
比如《读〈伊索寓言〉》一课,让学生讲解关于钱钟书先生的文学常识,结果有个钱钟书迷不仅绘声绘色地讲了钱钟书先生的几则轶事,还向大家隆重介绍了《围城》,课后,班上好多学生因此读起了《围城》。
此时学生的讲解就比教师有效得多。
一些相对简单的文言片段也可以交给学生讲解,也能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二、把思考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我们每堂课都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就有了思考的主动权。
很多教师把学生的思考限定在自己的预设范围之内,不敢让学生有所突破,而这恰恰是对学生思考主动权的扼杀。
要保证学生思考的主动权,教师必须敢于让学生放开思考,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采薇》一课,教参附有《归乡悲情——〈采薇〉新释》一文,该文认为“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并不是“哀景写乐”,这对教师有较强的暗示作用,有些教师这样问学生:“‘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真是‘哀景写乐’吗?”于是所有的答案都是一边倒:“不是。
”如果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答案就会丰富得多。
三、把预设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由于知识、经历等方面的种种差异,对一个文本,学生往往会有不同于教师的看法。
教师不能完全代替学生完成课前的预设,应该经常让学生经过自学、讨论提出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等。
《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一个班的学生决定先从上阕写景开始鉴赏,另一个班的学生则倾向于从分析周瑜入手。
殊途同归,沿途风景迥异,对教师而言也是一种享受。
把课堂预设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意味着教师在课前要付出加倍的时间和精力:为了推测课堂上的种种可能,以便在课堂上顺利指导学生完成探索过程,必须仔细研读课文,查阅很多资料。
这样的学习方式会给课堂带来极大的乐趣:每一课前都不知道将会迎接什么样的挑战,每一堂课都将能生成创新,每一堂课都充满了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薇特级教师课堂实录 导语:《小雅·采薇 》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 》 中的一篇。
这是一首戎卒返乡诗, 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全诗六章, 每章八句。
课前全班齐背 《采薇》 , 请五位同学在黑板上默写 《采薇》 的五个诗节,并简单批改指正。
以下是小编整理采薇特级教师课堂实录的资料, 欢迎阅读参考。
师:古人云“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悱而不乱”。
在我们这个以诗为经的 民族, 《小雅采薇》表达的是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表达的是抵御外侮 的同仇敌忾和对军旅生活激昂深情的回忆。
师: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 进行了扎实的朗读和背诵, 这节课就几个问题, 同学们将查找资料和思考的结果表达出来,我们共享学习的成果。
生: 《采薇》 的两处比兴, 很有深意。
一处是“采薇采薇”重叠复唱了三次, 一处是“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薇”, 是野豌豆苗。
“维常之华”是棠棣花。
师:棠棣之花有什么喻义吗? 生:棠棣之花就是兄弟之情、兄弟之谊,我查字典了,老师,“棠棣花两三 朵为一缀,茎长而花下垂”,诗人以棠棣的花比兄弟,这里有“与子同袍”的战 斗决心。
师:《诗经》“小雅”里有一首诗就是《棠棣》,另外郭沫若 也有一部历史剧《棠棣之花》,可以课外阅读加深理解。
生:用采薇起兴的是戍卒生活的艰辛,用棠棣起兴的是将士精诚共御外侮。
生:老师,在鉴赏《氓》的时候,你说《氓》的比兴手法有声有色。
“淇水 汤汤”是声音,“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色彩,碧绿 金黄构成对比。
《采薇》的两处比兴,也作了色彩的处理。
“采薇采薇”漫山遍 野都是绿色而“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却是无尽的绚烂。
这样在表达感情上也就 有了起伏。
师:用已知推导未知是智慧,这个发现好!这个小组的同学谁接着发言? 生:两处比兴之间构成对比映衬,一实一虚、一动一静、一近一远、一草一 花、一低一高,参差多态才是美。
生:另外“采薇采薇”三次比兴,有一种时光流逝的感觉。
由“薇亦作止” 采薇刚刚冒出薇芽,到“薇亦柔止”,薇菜长出柔软的茎叶。
到“薇亦刚止”,
薇菜长得高大坚硬。
这是一个复杂的比兴, 而“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就是一个 简单的比兴。
师:看来还要补充一点就是两处比兴“一繁一简”。
我想问一下,在采薇的 比兴里为什么要暗示时光的流逝? 生:时光流逝是为了表现抒情主人公思乡的情感的加深。
师: 一种单纯的情感总是失之于单纯, 只有将人物的情感刻画得复杂微妙痛 苦焦灼才会有一种深沉的冲击人心的力量。
这个话题我们另一组同学再探讨, 我 们还说比兴。
生:借助“薇”的成长过程表现时光的流逝十分巧妙,非常像电影 镜头,体现了四季轮回。
如果我是导演,我要在镜头的叠加中表现抒情主人 公年少无邪的脸、青年血气方刚的脸、壮年沧桑的脸,就不再表现他的暮年了, 这太残忍了。
老师不是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悱而不乱”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