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特级教师课堂实录

合集下载

《滕王阁序》课堂教学实录

《滕王阁序》课堂教学实录

《滕王阁序》课堂教学实录(两课时)第一课时师:同学们好!大家说说我国古代四大名楼是指哪些?生:(七嘴八舌地说)滕王阁、岳阳楼、黄鹤楼、蓬莱阁师:那么有关这些名楼的诗文,我们知道的有哪些?大家能背背吗!生甲:崔颢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生乙:唐代杜甫《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师:很好!这里补充两首: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宋代骆宾王的《蓬莱镇》旅客春心断,边城夜望高。

野楼疑海气,白鹭似江涛。

结绶疲三入,承冠泣二毛。

将飞怜弱羽,欲济乏轻舡。

赖有阳春曲,穷愁且代劳。

今天我们来学习关于“滕王阁”的千载名篇——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师:课前我们已经预习过这篇课文,请同学们谈一谈在“预习学案”中学到的知识,要求发言的同学只说一个方面,后面的同学尽量不重复前面的同学讲到的内容。

生:(同学们很感兴趣地说到了----题目、作者、写作背景、名楼滕王阁、有关历史传说、相关文体知识等等)师:看来大家很是下了一番功夫,看得比较仔细,说得较全面。

下面我们来孙道临老先生朗诵的《滕王阁序》,总体感悟一下全文,同时请大家给难字注音、给难句断句。

(老师打开朗诵视频,学生们全神贯注地听,并不停地做笔记。

)师:听后大家有什么感想?生丙:老专家朗诵抑扬顿挫,有美感。

生丁:孙老师声音有磁性,文章读出了空旷感。

生戊:文章语句对称优美,平仄声韵和谐,辞藻华丽,王勃太有才情啦!师:大家还是能品味欣赏,那么如此美的文章,我们也来读一读。

不过,在读之前我们来感知一下文体的句式特点。

(课件展示骈文读法指导。

)师:明确了骈文的读法,下面让我们放开声音齐读课文,要读出音韵美、节奏感。

《滕王阁序》课堂实录

《滕王阁序》课堂实录
《滕王阁序》课堂实录
授课教师:
2024-01-03

CONTENCT

• 课堂导入 • 课文解析 • 课堂互动 • 课后作业 • 教师总结
01
课堂导入
背景介绍
历史背景
《滕王阁序》是唐朝诗人王勃的一篇著名骈文,创作于唐高宗年 间。滕王阁是唐太宗李世民之子滕王李元婴的宫殿,后因年久失 修而毁,仅留下这篇文章传世。
文学地位
《滕王阁序》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骈文 的巅峰之作,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滕王阁序》的创作背景、文学地位和基本内 容。
能力目标
能够理解并赏析《滕王阁序》的文笔之美和思想内 涵,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敬仰,增强 文化自信。
课后作业
背诵全文
总结词:巩固记忆
详细描述:背诵全文是《滕王阁序》课后作业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巩固学生对文 章的理解和记忆,培养语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仿写练习
总结词:实践应用
详细描述:仿写练习要求学生模仿《滕王阁序》的写作风格和技巧,创作一篇类似的文言文短文。通过仿写,学生能够更好 地掌握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技巧,提升文言文写作能力。
句式多变
文章中既有长句,又有短句;既有对偶句,又有排比句;既 有陈述句,又有感叹句。句式灵活多变,读来抑扬顿挫,极 具韵律感。
主题思想
人生短暂与自然永恒的对比
文章中通过对滕王阁美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短暂和自然永恒的感慨, 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
怀才不遇的感慨
通过对宴会盛况的描绘,作者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以及对社会现实的 批判和反思。

滕王阁序全文课堂实录

滕王阁序全文课堂实录

滕王阁序全文课堂实录教师:请同学们齐读第一段:原文: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zhěn,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ōu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fān之榻。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huáng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qǐ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yì范,襜chān帷wéi暂驻。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教师:我认为王勃的第一段写得不好,于是,我给大家写了一段,请大家听听:这里:历史悠久,地理重要;物产丰富,名人众多;敬仰!今天:高人云集,文武兼有;置身雄城,恰逢胜宴;高兴!教师:多么简明扼要啊。

我写得怎么样,好不好?学生:不好。

教师:为什么我的简明还不如王勃的罗索,谁来说一下?学生:你的不够形象不够具体,内容也太单薄。

教师:现在我们来还原一下。

如,我说的“地理重要”,王勃是怎么说的。

学生: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特别具体教师:我只写了“物产丰富,名人众多”八个字,王勃写了什么?学生: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fān之榻。

教师:还少了一句,四个字的。

学生:俊采星驰。

教师:王勃写得形象,写得精致,这几句话,就为中华民族增加了几个成语,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下榻”等。

还有我们造就了一个有名的演员,周星驰。

再看,我写的“文武兼有”,而原文是哪几句?学生: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

教师:他的这几句,比我的“文武兼有”好在哪里?学生:讨论后生动形象,文采飞扬,朗朗上口。

教师:可见,还是王勃的高明。

再看,“置身雄城,恰逢胜宴”,和原文的哪几句对应?学生:雄州雾列、台隍枕夷夏之交。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课堂第三环节以一段原文为例,引导学生欣赏骈体文的形式之美、音韵之美、丰富之美教师:我们再看一段课文,如下:此段为原文,找一位学生读:嗟jiē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chuǎn;/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滕王阁序特级教师教案

滕王阁序特级教师教案

滕王阁序特级教师教案教案标题:《滕王阁序》特级教师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滕王阁序》的作者、背景和写作意图。

2. 理解《滕王阁序》的主题和核心思想。

3. 掌握《滕王阁序》的词汇和句式结构。

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滕王阁序》的主题和核心思想。

2. 掌握《滕王阁序》的词汇和句式结构。

教学难点:1. 理解《滕王阁序》的抒情意境和修辞手法。

2. 运用《滕王阁序》的词汇和句式结构进行写作。

教学准备:1. 《滕王阁序》的原文和翻译。

2. 课堂展示工具,如投影仪或黑板。

3. 学生练习册或作业本。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滕王阁的形象,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介绍《滕王阁序》的作者王勃,以及他的背景和写作意图。

阅读理解:1. 分发《滕王阁序》的原文和翻译,让学生阅读原文并理解内容。

2. 引导学生分析《滕王阁序》的主题和核心思想。

3. 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如作者通过哪些手法表达了对友谊和人生的思考等。

词汇与句式:1. 解释并讲解《滕王阁序》中的生僻词汇和句式结构。

2. 给学生提供相关练习,让他们巩固词汇和句式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写作练习:1. 提供一些与《滕王阁序》相关的写作题目,如写一篇关于友谊的短文等。

2. 引导学生运用《滕王阁序》中的词汇和句式结构进行写作,并提供写作指导和反馈。

总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滕王阁序》的主题和核心思想。

2.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深入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其他与《滕王阁序》相关的文学作品,如其他唐诗或古文。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演讲,分享自己对《滕王阁序》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

2. 阅读理解:通过课堂讨论和问题回答,评估学生对《滕王阁序》的理解程度。

3. 写作表达:评估学生在写作练习中运用《滕王阁序》的词汇和句式结构的能力。

滕王阁序教学实录

滕王阁序教学实录

《滕王阁序》教学实录(第二课时)(总11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滕王阁序》教学实录(第二课时)《滕王阁序》教学实录(第二课时)一、导入记得“疯狂英语”的创始人李阳编写过一部书,名字是《我爱背诵》。

它主要强调背诵是英语学习的真功夫。

其实,这种方法沿袭了我们古人学习汉语的传统方法的精华。

明代有一个文人在这方面表现得特别突出,我们学过他的一篇文章《五人墓碑记》,作者是谁呢(生:张溥)张溥年轻时非常勤奋好学,每读一本书,必须亲自抄录,抄好了就背诵,背了之后就烧掉,然后再背,再抄,再烧,如此反复七遍才罢手。

所以,他给自己的书房起了很恰当的名字“七录斋”。

而在当代,已故作家巴金,还有河南作家李准,年轻时都背诵了《古文观止》,这为他们的写作奠定了扎实的古文基础,一生受益无穷。

学习文言文离不开背诵,“背”是一字不错、一字不漏、一字不添地把课文准确地记住,“诵”则是把你的理解,用声音表达出来。

所以,我们学习《滕王阁序》也离不开这两个字——背诵。

这节课我们争取把第二、三自然段背诵下来,有信心吗(学生小声:有)我可是对你们充满信心的哦。

背诵第二自然段师:谁来读一下第二自然段生1:(读第二自然段)师:刚才有两个字没读准,谁听出来了?生2:“潦”读l?o,“崇阿”的“阿”读ē.师:大家齐读,努力记住每一句话。

生:(齐读第二自然段)师:书都合起来,回答老师问题(生合书)这一段写了什么?生3:滕王阁周围的风光师:可以再具体一些吗这一段文字交代了哪些内容生3:交代了时间、地点、景物师:谁记得时间?生4: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师:“三秋”是什么时候?生4:秋天的第三个月,就是九月。

师:三秋时节在这里呈现了一派怎样的风光?生5: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师:哦。

暮山,那么时间是在傍晚了。

你能把这两句用自己的话处理一下吗?生5:(沉吟)蓄积的雨水已经消尽,潭水寒冷而清澈,烟光雾气凝结,傍晚的山峦呈现出紫色。

滕王阁序的优质课课堂实录

滕王阁序的优质课课堂实录

滕王阁序的优质课课堂实录滕王阁序这篇古文主要讲述了什么事情?同学们需要掌握哪些重点知识?教师应该做好教案引导学生学习好。

下面是由店铺整理的滕王阁序的优质课课堂实录,教师们不妨参考一下。

滕王阁序的优质课课堂实录第一课时师:课前老师曾安排同学们通过查阅工具书和网络来了解王勃的生平经历和《滕王阁序〉的创作背景,下面我们交流一下自己查到的资料。

老师有一个要求:不许读资料,用我们自己的语言来介绍,哪一位同学先来?生:王勃字子安,山西河津人,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他同杨炯、骆宾王、卢照邻并称“初唐四杰”,诗圣杜甫非常崇拜他们,曾盛赞他们“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但是他一生仕途坎坷,去世时年仅28岁。

生:王勃聪明过人,少年时就被誉为“神童”,15岁就因文章写得好被举荐到朝廷,还做了沛王府的修撰。

少年得志的王勃被荣誉冲昏了头脑,没有多久就惹祸了,他写了个什么《戏为檄英王鸡文》,这文章不过是篇写着好玩的搞笑文字罢了,但触怒了皇帝,被逐出了京城。

后来又出了件王勃擅杀自己窝藏的一个罪犯的事情,也有人说此事是别人陷害王勃,但王勃因此事倒了大霉,被关进死牢,好在后来皇帝改年号大赦天下,才保全了性命,不过却连累父亲被贬到今天越南的交趾做县令。

《滕王阁序》就是王勃去探望父亲的途中路过南昌时写下的。

师:两位同学给我们介绍了王勃的生平经历,谁来介绍一下本文的创作背景呢?生:据说当年南昌都督阎伯屿在滕王阁大宴宾朋,请了许多上流社会的人物和文人墨客,王勃正好路过,也被邀请参加了这次宴会。

阎伯屿事前安排好他的女婿孟学士准备好了一篇《滕王阁序》,想在宴会显露一手,夸耀于人。

所以,当阎伯屿提出让宾客们写一篇记载今日盛会的序文时,大家都有意推辞,年轻的王勃却当仁不让,挥毫泼墨写下了这篇千古名文。

王勃刚开始写时,阎伯屿因为生气拂袖而去,只是让人把王勃的文章读给他听,当王勃写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时候,他大为惊叹,称王勃为“奇才”,重新出来接见他。

滕王阁序特级教师课堂实录

滕王阁序特级教师课堂实录

滕王阁序特级教师课堂实录滕王阁序这篇古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教师应该做好准备指导学生认真学习。

跟着店铺看看滕王阁序特级教师课堂实录,希望对您有用。

滕王阁序特级教师课堂实录第一课时师:不读十遍不上课。

读完《滕王阁序》,还喜欢这篇文章啊?喜欢的请举手。

(寥寥六人举手。

)师:喜欢的理由往往都是相似的,而不喜欢的理由却未必全同。

我想听听不喜欢的理由。

生1:不知道写什么。

师:你觉得他写了什么?生1:写了游玩滕王阁的过程。

(生笑)生1:(悔)不是一篇“游记”,而是“序”。

师:“游记”与“序”有什么区别呢?生1:游记主要是记叙、描写为主,而“序”主要以议论、抒情为主。

《滕王阁序》还是有眼前景抒发自己的人生感受,抒情、议论的成分很重。

就跟《兰亭集序》一样的,这个“序”是“滕王阁诗”的“序”。

师:其实你对文章还是读懂了,这篇文章的整体思路是——生:(杂语)事——景——情。

(教师板书:事——景——情)师:我们暂且还是放一放,我还是想听一听大家不喜欢这篇文章的原因。

下一位。

生2:生字词太多。

师:确实有很多,大家读书时候查了么?生:查了。

师:我想因为生字词多而不喜欢一篇文章,就跟因为我衣服上有个补丁而不喜欢我一样……(生大笑)下一位。

生3:典故太多,理解起来太费力。

师:确实是这样。

我们后面来谈。

下一位。

生4:句式太整齐,一口气读不下来。

师:你举一段文字试试看。

生4:(读“嗟乎!时运不齐……岂效穷途之哭!”,读得气势恢宏,抑扬顿挫,饱含感情)(生鼓掌)师:读得很好啊。

生4:我很喜欢这段文字。

读了很多很多遍。

师:你可以尝试把它背下来。

下一位。

生5:跟前面差不多。

师:嗯,还有没有跟前面同学不一样的原因啊?生6:(举手)我觉得王勃写得太矫情了。

到一个地方去玩,就写了一篇文章来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悟,而且这么“悲”,我们不会这样来思考的。

师:就是我不会这样想,也就不允许王勃这样想了?(生笑)果真是这样么?我们暂且先放一放。

滕王阁序》特级教师课堂实录

滕王阁序》特级教师课堂实录

滕王阁序》特级教师课堂实录作为经典佳作,《滕王阁序》既彰显了作者的积学之富、体察之微、文采之炫、文思之敏、抱负之大,又集音韵之美、文句之美、景物之美、感情之美于一体,浑然天成,实为千古骈俪绝调。

这样一篇对于学生难得一见的美文,对于教师来说却是教学上的难文——如何做到长文短教、深文浅教、名文,我在教学时以“美的发现”为着力点,尝试了美文美教。

下面呈现这节课的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大家好!我想问的是,你们读过这篇文章后,最大的感受是什么?用一个字来回答我。

生:(异口同声)美。

师:是的,这是一篇难得一见的美文。

我们平常看见美人美物总要多看几眼,那么面对这篇美文,我们也应该多读多品,引用阿尔卑斯山下那句碑文就是:“慢慢走,欣赏啊!”那么,我们要欣赏这篇课文哪些方面的美呢?生1:写景美,抒情美。

生2:音节美,名句美,风景美。

生3:“韵之美”“句之美”“景之美”“情之美”。

师:好一个“韵之美”“句之美”“景之美”“情之美”。

我同意学生3较为全面的归纳,我们先来感受本文的“韵之美”。

马上我们以1到4段为例,分角色朗诵。

诵读的节奏、语速、语气等的变化都得服从情感的变化,我们先了解各段写了什么内容,情感有怎样的变化,然后才来把握朗读的技巧。

先看本文的总体思路是怎样的?生:本文总体思绪是“事——景——情”。

第1段:记事,写宴会盛况。

第2、3段:写景,写登阁所见,第4至7段,议论,表达感情。

师:好的,下面我们就分角色朗诵。

全班集体朗读第一段,这一段作者记叙宴会盛况,我们集体朗诵,就是要营造文势,渲染盛况。

生齐读第1段,声音洪亮,激情饱满。

)师:我请一位男生读第2段,同学们先说说这一段应该怎样读?为什么这样读?生:要有激情,读出赞美之情。

因为这一段写作者登阁所见,表现了滕王阁雕梁画栋、金碧辉煌之美。

师:好的,那就请你试试吧。

该男生读,声音满含磁性,获得全班掌声。

)师:第3段也是描写登阁所见,我请同学们思考,这一段与前两段在景物描写的方法、句式节奏上都哪些变化?生:景物描写由静而动、由远到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滕王阁序》特级教师课堂实录
作为经典佳作,《滕王阁序》既彰显了作者的积学之富、体察之微、文采之炫、文思之敏、抱负之大,又集音韵之美、文句之美、景物之美、感情之美于一体,浑然天成,实为千古骈俪绝调。

这样一篇对于学生难得一见的美文,对于教师来说却是教学上的难文——如何做到长文短教、深文浅教、名文新教,我在教学时以“美的发现”为着力点,尝试了美文美教。

下面呈现这节课的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大家好!我想问的是,你们读过这篇文章后,最大的感受是什么?用一个字来回答我。

生:(异口同声)美。

师:是的,这是一篇难得一见的美文。

我们平常看见美人美物总要多看几眼,那么面对这篇美文,我们也应该多读多品,引用阿尔卑斯山下那句碑文就是:“慢慢走,欣赏啊!”那么,我们要欣赏这篇课文哪些方面的美呢?
生1:写景美,抒情美。

生2:音节美,名句美,景色美。

生3:“韵之美”“句之美”“景之美”“情之美”。

师:好一个“韵之美”“句之美”“景之美”“情之美”。

我同意学生3较为全面的归纳,我们先来感受本文的“韵之美”。

马上我们以1到4段为例,分角色朗诵。

诵读的节奏、语速、语气等的变化都得服从情感的变化,我们先了解各段写了什么内容,情感有怎样的变化,然后才来把握朗读的技巧。

先看本文的总体思路是怎样的?
生:本文总体思路是“事——景——情”。

第1段:记事,写宴会盛况。

第2、3段:写景,写登阁所见,第4至7段,议论,抒发感情。

师:好的,下面我们就分角色朗诵。

全班集体朗读第一段,这一段作者记叙宴会盛况,我们集体朗诵,就是要营造文势,渲染盛况。

(生齐读第1段,声音洪亮,激情饱满。


师:我请一位男生读第2段,同学们先说说这一段应该怎样读?为什么这样读?
生:要有激情,读出赞美之情。

因为这一段写作者登阁所见,表
现了滕王阁雕梁画栋、金碧辉煌之美。

师:好的,那就请你试试吧。

(该男生读,声音满含磁性,获得全班掌声。


师:第3段也是描写登阁所见,我请同学们思考,这一段与前两段在景物描写的方法、句式节奏上都哪些变化?
生:景物描写由静而动、由远到近。

生:第3段,推开窗之后,以短促的三字句“披秀闼,俯雕甍”开启,以错落有致的“四六句”展开,感情变得开阔而飘逸。

(掌声热烈。


师:那朗读应该如何把握呢?
生:我觉得这一段应该读得舒缓飘逸,这里大多是四六句、还有七字句。

(掌声起。


师:同学们说得特别好,下面我请一位女生朗读第3段,把舒缓飘逸的感觉带进去。

生:读。

(该女生朗读,优美、舒缓,张弛有致,此处有热烈掌声)
师:这第4段谁来读啊?
学生异口同声:老师,您读。

师:看来民意不可违呀。

(生齐声:必须的。

)(师示范朗读,此处有掌声。


师:感受了“韵之美”,下面我们就来欣赏本文的“句之美”。

《滕王阁序》妙句如珠,俯拾即是。

高票当选第一名句的是哪句?
生:(齐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师:是的。

《唐人轶事汇编》有这样一个故事:说英才遭天妒,王勃于创作《滕王阁序》的第二年,渡海到交趾探父,因落水惊悸而死。

后来,每当夕阳西下时,湖面上遥远处总会响起王勃吟哦那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大约持续了十多日,又是一个落日熔金的傍晚,当湖面再次响起“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声音时,一位书生大声道:子安先生,你不要太得意了,你的“落霞
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删去“与”“共”二字岂不更好!此言一出,湖面戛然而止。

这里我想问的是:此说是否有理?这一句好在哪里?我们分小组研讨,然后各组推举代表回答。

生1:不能删,少了“与”“共”,语速就显得急了些。

生2:我觉得还是去掉这两个字好,虽然我们一时不习惯,但读一读就觉得简洁了。

生3:我认为这是民间传说,不可信。

删去这两个字,不如原句朗诵起来显得从容自如,删去后声音抑扬顿挫的节奏感也减弱了。

师:我比较赞同生3的说法,书生的见识不必当真,传说故事更不可信,但它恰从另一侧面说明了王勃的这两句人人尽知、影响之大。

下面我们就来说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好在哪里。

生1:动静结合。

上句写动,霞、鹜“齐飞”;下句写静,水、天“一色”,一动一静,以动衬静。

生2:境界开阔。

长天在上,高,落霞、孤鹜在半空,稍低,而秋水最低,有远有近,有高有低,层次感强,境界开阔,给人一种强烈的立体美。

(掌声顿起)
生3:我觉得这两句意蕴深远。

鸟是有生命的,而天空和云霞则是无生命的,落霞、长天恒常,而孤鹜只是匆匆过客,永恒与短暂,有生命的律动与无生命的静谧交织在一起,意蕴无穷。

(掌声热烈)
生4:对比鲜明。

以秋水与长天的蓝为背景,红霞、孤鹜点缀其间,色彩浓重,视觉冲击强烈。

师:刚才三位同学的赏析、点评有从表现技巧、方法上说的,有从内蕴、意境上说的,很精彩,我很赞同,同学们还可以从其它方面鉴赏。

而且这篇课文中的名句很多,比如“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东隅已逝,桑榆非晚”等等,课下同学们每人选取两句,把点评的文字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师:“慢慢走,欣赏啊!”我们感受了本文的“韵之美”,欣赏了它的“句之美”,接下来我们就来体验一下文中的“景之美”。

“渔舟唱晚”一词在《滕王阁序》中看似平常,可细心的评论者却称它“一字一景,言不尽之景情”,乐曲《渔舟唱晚》更是我国最为流传的古典名曲之一。

下面伴随这首名曲,请同学们发挥合理想象,将这4字扩写成百字左右的写景片段。

(在古筝曲《渔舟唱晚》中,教师将事先准备的贴纸发至学生手
里,大约5分钟,学生陆续上交。

教师选取几位学生的扩写片段,通过投影与全体同学分享。

其中一位学生这样扩写(括号内为师生点评):
落日熔金,暮色四合(点明“晚”)。

劳作一天的渔人收起渔网,划着沉甸甸的船儿,驶向烟云氤氲的水村山乡(想象合理且扣住了“渔舟”)。

归舟缓缓,收获满满。

渔人哼着小曲(扣住“唱”),悠扬的歌声穿过云霄,仿佛把归航的讯息、丰收的喜悦传送给了焦急等待的家人(突出“唱晚”的主旨)。

师:“慢慢走,欣赏啊!”最后我们来领会本文的“情之美”。

现在我们来阅读第4段,这一段中作者的感情有了明显的变化,思考哪4个字最能体现王勃情绪变化?
生:“兴尽悲来”。

师:很好,“兴尽悲来”。

世事本无常,高兴到极点,悲哀就来了。

请同学们思考:本段抒发哪几种“悲”?
(学生没有及时找准找全,教师点拨:提取信息要注重该信息所处的语言环境,看“兴尽悲来”所处的位置语境,思考一下从“天高地迥”至本段结尾可以分几层意思,然后从每层中找关键词。

给出方法,学生很快便有了答案。


生:盈虚有数的命运之悲;知音难觅的孤独之悲;报国无门的身世之悲。

师:好,很好。

那么,作者为什么有如此之悲呢,请看大屏幕。

王勃自幼聪颖,十七岁未及弱冠,便应举及第,在沛王府做侍读。

然而正当这位青年才俊做着经纬天地的美梦时,出其不意的打击降临到了他的头上。

当时的宫廷风行斗鸡游戏,诸王们常以斗鸡为乐。

一次,适逢沛王与英王斗鸡,年轻的王勃本打算为沛王鸡助兴,便写了一篇《檄英王鸡》,讨伐英王的那只鸡。

不料这篇游戏之作被高宗看到后,大为不满,立即下诏废除王勃官职,斥出沛王府。

而给他第二次更沉重打击的是在虢州参军任上,因与同僚的关系搞得很僵,又先藏匿后杀害官奴被判死刑,后虽巧遇大赦,免除了死刑,但王勃的父亲却因此被贬为交趾令。

师: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

悲,不是,也不应该是生命的全部。

当你的人生遭遇困境时,就是要找到排解、突围的法子,学一学《古兰经》里的“移山大法”——山不过来,我便过去。

下面请同学们齐读第5段,然后找出最能体现王勃排解了悲伤,表现豁达心胸的一句。

(生齐读。


生:最能表现豁达心胸的句子是“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师:是的,君子安于贫困,豁达之人知道如何掌控自己的命运。

请同学们思考,有了这种见解后,作者的情感有了怎样的变化?文中那几句表现了这种变化?
生1:由悲伤到积极、由阴郁到豁达。

生2:我觉得最能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是“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生3:还有“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

师:是的,行文到这里,作者的感情一下子变得如此豁达乐观,变得积极向上。

本文是作者交趾探父途中适逢滕王阁盛会的即兴之作。

在大开大阖的的笔势下,在大起大落的情感里,蕴涵了王勃内心的困惑与追求,孤独与坚守,彰显着一个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却又不甘平庸的年轻而高贵的魂灵。

他在困厄中自救,在痛苦中自励,在逆境中自强,于是他将翱翔云际的人生姿态定格在滕王高阁那秋水长天之间,让千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怦然心动、肃然起敬!
今天我们读《滕王阁序》就是要走进王勃,感受他那颗年轻的进取之心。

好,下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