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设计方案

合集下载

2024年语文教案-《滕王阁序》教案

2024年语文教案-《滕王阁序》教案

2024年语文教案-《滕王阁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滕王阁序》全文;(2)了解王勃的生平和文学地位,理解文章的背景;(3)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滕王阁序》;(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3)学会分析文章的结构和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王勃的才情和抱负,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3)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努力成就一番事业。

二、教学重点1. 《滕王阁序》全文的背诵;2. 王勃的生平和文学地位;3. 文章的背景及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1. 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2. 文章的结构和手法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3. 讲解演示:教师对重点内容进行讲解,示范分析文章结构和手法;4. 实践演练:让学生模仿文章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王勃的生平和文学地位,引导学生关注文章背景;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4. 讲解演示:教师对重点内容进行讲解,示范分析文章结构和手法;5. 课堂练习:让学生模仿文章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练习;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3.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检验学生对《滕王阁序》的理解和背诵情况;4. 个人展示:鼓励学生进行个人展示,评估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滕王阁序》全文;2. 参考资料:关于王勃的生平介绍、相关文学评论等;3. 多媒体课件:制作课件,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4.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材料和信息。

《滕王阁序》教学设计(通用3篇)

《滕王阁序》教学设计(通用3篇)

《滕王阁序》教学设计(通⽤3篇)《滕王阁序》教学设计(通⽤3篇) 作为⼀位杰出的教职⼯,就有可能⽤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策划的过程。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是⼩编整理的《滕王阁序》教学设计(通⽤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滕王阁序》教学设计1【教学⽬的】 【教学⽬的】 1、熟悉并背诵课⽂,体会⽂章感情。

2、、欣赏《滕王阁序》的景⾊美,培养学⽣想象能⼒。

3、学习掌握“故”、“尽”、“属”、“即”等实词,体会“且”、“矣”等虚词的⽤法。

4、培养学⽣热爱⽣活,乐观豁达的情怀,树⽴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1、理解⽂章内容和情感。

2、实词和虚词的学习。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 1、事、景、情交融的写法。

2、课⽂背诵。

【课时安排】【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第⼀课时第⼀课时 ⼀、导语设计: 在祖国⼴袤的⼤地上,积淀着五千年的⽂化遗产古建筑到处都是。

在众多的⼈⽂景观中,中国古代名楼不少,有“黄鹤⼀去不复返,⽩云千载空悠悠”的黄鹤楼,“先天下之忧⽽忧,后天下之乐⽽乐”的岳阳楼,“落霞与孤鹜齐飞,秋⽔共长天⼀⾊”的滕王阁。

这些明楼因其精美的建筑和名⼈的游历题诗⽽著名。

⼆、⽂体常识: 1、“序”:古代的⼀种⽂体,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

书序是著作或诗⽂前的说明或评价性⽂字,本⽂是赠序,即临别赠⾔。

2、“骈⽂”:魏晋后产⽣的⼀种新⽂体,⼜称骈俪⽂。

骈体⽂的表达⽅式与⼀般的散⽂有所不同,语⾔上有三⽅⾯的特点:语句⽅⾯以骈偶和“四六”句为主;语⾳⽅⾯平仄相对;⽤词⽅⾯以⽤典和藻饰为主。

三、作者: 王勃(649——675),字⼦安,降州龙门(现在⼭西河津)⼈,初唐⽂学家。

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王勃才华早露,六岁即善写⽂章,⼗四岁便科举中第。

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第,授朝散郎。

《滕王阁序》优秀教案

《滕王阁序》优秀教案

《滕王阁序》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滕王阁序》,让学生掌握相关的文学知识、背景知识和意
象表达。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对诗歌创作的热爱和追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
三、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环节
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滕王阁序》的兴趣。

然后通过提问进行导入,比如:“你们是否听说过《滕王阁序》?你们对
于这首诗有什么了解?”
2.阅读理解
3.表达与整理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诗歌朗诵和讨论。

要求学生站在文学角度,通过朗诵和讨论表达自己对《滕王阁序》的理解和感受。

同时,要求学生
整理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形成小结。

4.思考与拓展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滕王阁序》的现实意义和对当代文化的影响。


学生自由发挥,进行自由写作或创作,表达自己对于诗歌的认识和对文学
的追求。

四、教学评价
1.通过学生的朗诵、讨论和写作,评价学生对于《滕王阁序》的理解
程度。

2.通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评价学生对于诗歌创作的运用和
表达能力。

3.通过学生的思考和创作,评价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知
能力。

五、教学延伸
1.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游戏或辩论赛,通过角色扮演等形式,加深
学生对《滕王阁序》的记忆和理解。

2.可以邀请专家或学者进行讲座,指导学生对于《滕王阁序》的研究
和创作。

用互动教学法教授《滕王阁序》的教案

用互动教学法教授《滕王阁序》的教案

在当前全球化的信息社会中,教育教学标准不断更新,越来越多的依靠科技手段去提升教学效果,其中,互动教学法成为当下备受瞩目的教学模式。

本文将从如何运用互动教学法教授《滕王阁序》出发,探讨如何通过互动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互动合作能力、提高教学效果与品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等多方面的教育价值。

一、教学目标本教案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学生了解《滕王阁序》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诗意特征,理解其思想内蕴和艺术价值。

2.培养学生的朗读、欣赏、分析、评价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交际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教案的教学内容主要涵盖以下方面。

1.课文导读:通过多种方式引入《滕王阁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了解课文的起源、作者、主题等。

2.朗读欣赏:通过朗读和自由表达,让学生体验《滕王阁序》的语言韵味和艺术风格,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3.寓意分析与思考:通过学生互动讨论、演讲展示、学生听评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滕王阁序》的文化寓意,领悟其人生哲理、意象涵义、审美价值等。

4.文化交流与创作:通过学生互动游戏、思维拓展、创意写作等方式,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滕王阁序》的理解与感悟,拓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互动教学法的具体运用1.课前准备①教师先导式提问:通过问答式探究,引导学生了解《滕王阁序》的背景、起源、作者、主题等,简要介绍课文。

②教师演示,学生跟读:教师首先以慷慨激昂的语调朗读《滕王阁序》片段,让学生在欣赏中体验诗的美;接着,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跟读全文,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③学生自主思考:让学生自己查阅有关《滕王阁序》的资料,汇总整理相关知识,以备节课时使用。

2.课中互动教学环节①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感受和表达能力:教师让学生随机朗读《滕王阁序》一个片段,并就自己的朗读体验进行分享,分享完后,教师可以进行点评和指导。

②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让学生分成小组,围绕《滕王阁序》的文化内涵和诗意特征进行探讨和思考,最后让每个小组代表就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演讲展示,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

《滕王阁序》课堂教案设计

《滕王阁序》课堂教案设计

《滕王阁序》课堂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滕王阁序》。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修辞手法的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朗读、讲解等方式,表达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3)学会从文本中提炼观点,进行论证和表述。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王勃的才情与气度,激发对文学的热爱。

(2)体会友谊、乡土情怀,培养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滕王阁序》。

(2)理解文中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文中修辞手法及其效果。

2. 教学难点:(1)文中某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2)典故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3)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王勃及其《滕王阁序》。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2)让学生查找生僻词语的含义,理解文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中关键词语和典故。

(2)分享讨论成果,互相学习。

4. 课堂讲解:(1)讲解生僻词语、典故及其背景。

(2)分析文中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欣赏文本。

5. 应用拓展:(1)让学生从文本中提炼观点,进行论证和表述。

(2)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与《滕王阁序》相关的作品。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滕王阁序》。

3. 选择一个与《滕王阁序》相关的题材,进行创作。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创新性等。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滕王阁的图片和相关诗歌,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 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滕王阁序》教案 4篇

《滕王阁序》教案 4篇

《滕王阁序》教案4【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重点的实词、典故和文化常识,学写简单的对联。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诵读品悟,理解景与情、“事”与情之间的关系。

3、审美鉴赏与创造:涵咏语句,体会并描述其中的意境和蕴含的真挚情感。

4、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王勃失意而“自强不息”的情感,传承中华精神。

【教学重点】品析写景句和典故,理解王勃蕴含在其中的情志。

【教学难点】通过赏读品味语句,理解蕴含在其中的真挚情志。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提问法【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米兰﹒昆德拉:“生活是一棵长满可能的树。

”【设计意图】抒情、激疑导入,为接下来梳理文章内容和品读情志作铺垫,也为整节课设置了一个主问题。

二、随文解词,由“题”入“事”原题:《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第1段:洪府叙写洪州的地理和参加宴会的人员。

第2、3段:秋日登滕王阁描写滕王阁和周边的景色。

第4、5段:饯描写宴饮场面和触发的复杂情感。

第6、7段:别序叙写遭际、行程,写序和诗留别。

小结:简明的语言概括《滕王阁序》的内容。

【设计意图】检查重点字词、典故、文化常识的预习情况,“以学定教”,也为课下文言知识积累作点拨;提升学生根据标题,快速概括、梳理文章内容的能力;整体感知课文,为下面的教学环节(缘“景”明“情”、缘“事”明“志”)打基础。

三、品读鉴赏,缘“景”明“情”1、读一读:描写滕王阁和周边的景色的语句。

感官:视觉、听觉(心理、想象)色彩:清、紫、翠、丹……空间分布:上下、远近2、重点品读:品读、解析: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寒、清、烟光、暮、紫——优美、清寒、易逝品读、鉴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优美动人,浑然天成——喜悦而含有伤感3、知人论世王勃的遭际:得意和失意——“兴尽悲来”小结: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

【设计意图】品读王勃写景的精妙,感知骈文的句式和诵读特点,通过解析和鉴赏,体悟景中之情,提升理清情景关系的思维能力;引入王勃身世,验证文章的情感,巩固“文史结合”的学习方法,提升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解读情感,为下面的教学环节(缘“事”明“志”)作铺垫。

《滕王阁序》信息化教学设计

《滕王阁序》信息化教学设计
技术手段:互联网 新媒体微信
阶段二:课中
1.名家朗读《滕王阁序》 音频文件
2.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PPT展示文章结构
3.小组交流,选代表利用PPT展示自主学习成果。
使用自主学习及小组合作学习量规加以评价。
阶段三:课后
以“梦回滕王阁”为题,写一篇400字小短文,在写作成果可以在微信群中展示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新媒体微信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特色1:学生自主、互助学习为主。学生借助新媒体手段,通过多种形式自主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主动掌握整个学习过程,自发、自觉地投身学习,自己对自己负责,学习的主动性大大增强,从而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
《滕王阁序》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滕王阁序》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滕王阁序》这篇文章选自苏教版选修四“文以气为主”板块,课程标准对此的目标要求主要有三点,即审美情操的培养,鉴赏评价能力的形成,文化底蕴的积淀。教材是教学的依据,但它不是教学的产物,作为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科学处理。我在处理《滕王阁序》这这篇课文时本着以上三个指导思想,把这篇文章作如下处理:字句的阅读理解放在预习课解决,对于课文思想主题及作者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解主要采取学生自我总结与老师点拨相结合,不占用过多的时间。课堂主要教学内容是对语言的品味和鉴赏。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自主学习
安排预习任务
1. 查阅资料,了解古代楼阁建筑特色
2. 学生自读课文,借助工具词典,扫除字词障碍;

滕王阁序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设计方案

滕王阁序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设计方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设计方案课题赤壁怀古课型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课授课教师刘磊班级学校武安一中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滕王阁序》的写作背景。

2.了解《滕王阁序》之所以成为千古名篇的原因。

3.欣赏《滕王阁序》的景美。

4.培养学生欣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5.训练学生能将名句改写成优美片段散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 解决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讨论研究法、形象描述法、利用网络筛选信息法、总结归纳法2. 研究创新的方法:形象描述法、改写法情感与价值观1.是学生体味山川美景,欣赏千古名句,感受音韵美感,领受美的熏陶。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情怀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欣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2.训练学生能将名句改写成优美片段散文的能力教学难点1.欣赏《滕王阁序》的景美。

2.欣赏千古名句,体味名句之美。

教材处理设计《滕王阁序》是一篇记述盛会的序文。

是初唐文学家王勃一挥而成的千古名篇。

王勃在探望父亲途中,到达洪州,正好赶上洪州都督阎某重修滕王阁成,宴请宾客,阎都督听说王勃之才,因此邀请王勃参加。

作者用生动的文笔,由地理风貌到自然、人文景观,再到宴会,层层铺叙,突现了滕王阁的壮丽,描绘出欢饮娱乐的场景;并且即景生情,抒发了他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在表现技巧上,文章的词藻极为丰富华美,其中不乏精辟之句,受到时人和后人的赞赏。

文章多用典故,简练含蓄。

结构也很紧凑,前后互相呼应,脉络十分清楚。

教学方法设计1.讨论研究法、形象描述法、网络信息筛选法、总结归纳法、改写法。

2.利用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学法设计小组合作自学探究,通过读、赏、思、析、议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信息技术资源多媒体课件:PPT、FLASH课件教学资源:课文范读录音mp3、《滕王阁序》情景朗读。

师生互动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媒体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小组合作、探究,教师点拔,交流共享,实现师生互动师生互动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信息技术应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在祖国神奇的大地上,积淀了五千的文化遗产,宫殿园林,亭台楼阁比比皆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这两段景物描写中还有一个特点:远近变化
之美。
由此可见,王勃写景颇具特色,运用灵活多变的手
法写山水,体现一定的美学特征。
4、小结: 第二三段都写了什么景? 体现什么特
点?
此处学生课一借助网络和教辅材料自己查阅,学习。
此处问题讨论研究,改写,比较。
展开想象,联系地理知识。
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到实例,分析哪里是近景,哪里是中景,哪里是远景。
(三) 欣赏品味
1、赏析二三两段。
(1)这两段都描绘了哪些景?这些景有什么特点?
(2)你最欣赏其中那些诗句?讲讲原因?
(3)你认为那些诗句写得好?可以用散文式的语言改写出来。
3、重点赏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句,“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句,“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句。(欣赏名句时可根据课堂具体事情,调节
PPT出示
此处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训练学生的筛选和重组信息的能力,同时解决重点突破难点,使读者与作者感情上达到一种共鸣,感受文章的景美。
师生共同来描绘一幅“落霞”图。加强学生的想象力训练。让学生体会到本文景美特点之一:上下混成之美。
得出结论,写的是生活之乐和自然之乐。不是实景而是想象之景,体现本文精美特点之二:虚实相衬之美。
2.训练学生能将名句改写成优美片段散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
1. 欣赏《滕王阁序》的景美。 2. 欣赏千古名句,体味名句之美。






《滕王阁序》是一篇记述盛会的序文。是初唐文学家王勃一挥而成的千古名篇。王勃在探望父亲途中,到达洪州,正好赶上洪州都督阎某重修滕王阁成,宴请宾客,阎都督听说王勃之才,因此邀请王勃参加。作者用生动的文笔,由地理风貌到自然、人文景观,再到宴会,层层铺叙,突现了滕王阁的壮丽,描绘出欢饮娱乐的场景;并且即景生情,抒发了他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在表现技巧上,文章的词藻极为丰富华美,其中不乏精辟之句,受到时人和后人的赞赏。文章多用典故,简练含蓄。结构也很紧凑,前后互相呼应,脉络十分清楚。
欣赏诗句的顺序) 问题设置:
(1)“落霞”句为什么能成为千古名句呢?你能用散文式的语言来描述么?没有“与”“共”是否更好些,更合理?把“落霞”句与《马射赋》中的“落
花”句比较。
(2)“潦水”句:(此句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这句写出了景美之三:色彩变化之美。并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其他写色彩变化的诗句,如:飞阁流丹,层峦耸翠,青雀黄龙之舳,彩彻区名。)
(运用总结归纳法让学生对本文的景美特点有一个更深的了解。)
(四)、总结
总之,《滕王阁序》一文的写景颇具匠心,字字珠玑,句句生辉,章章华彩,一气呵成,使人读完后犹如身临江南水乡,难怪韩愈情不自禁地称赞说:“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新修
滕王阁记》)
PPT展示
训练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六、课外作业
阁序》的信息?
(2)《滕王阁序》的写作背景如何?
(3)《滕》成为不朽之作,流传千古,原因何在?
(4)美文不可不读,请同学们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享受声韵辞彩之美,享受滕王阁的美景。
学生小组互相交流,预习情况。
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读美文,感受美的熏陶。
导学案,PP结合使用。
播放情景朗读。
考察学生的预习情况,激起学生的表现欲,为课堂有一个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打下基础。
欣赏欣赏四大名楼照片激发学习兴趣,进入学习状态。
播放四大名楼图片。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学
二、 出示本课教学目标
〈见教学目标一栏〉
自读本课学习目标
PPT出示学习目标
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直观形象优势,以幻灯片方式出示本课教学目标,增强学习的目的性、积极性。
三、整体感知
1、 利用网络预习
(1)同学们利用网络都搜集到了哪些关于《滕王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解决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讨论研究法、形象描述法、利用网络筛选信息法、总结归纳法 2. 研究创新的方法:形象描述法、改写法
情感与价值观
1. 是学生体味山川美景,欣赏千古名句,感受音韵美感,领受美的熏陶。 2.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情怀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欣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师 生 互 动 过 程
教师活动
Hale Waihona Puke 学生活动信息技术应用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祖国神奇的大地上,积淀了五千的文化遗产,宫殿园林,亭台楼阁比比皆是。在众多的人文景观中,“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因其精美的建筑流传千古,更因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含义。那么有谁知道“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呢?(鹳雀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与四大名楼有关的名人题诗,谁能例举一二? 四大名楼因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而名扬天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让滕王阁名扬天下的、初唐诗人王勃一挥而成的《滕王阁序》。
1、搜集中国历史名楼。
2、背诵文章。
学生利用互联网开展课外阅读、探究
互联网
拓展学习资源,形成更多、更深的学习体验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
赤壁怀古
课型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课
授课教师
刘磊
班级
学校
武安一中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滕王阁序》的写作背景。
2.了解《滕王阁序》之所以成为千古名篇的原因。
3.欣赏《滕王阁序》的景美。
4.培养学生欣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5.训练学生能将名句改写成优美片段散文的能力。
用电视立体画面和声音的结合的方式,全方位加强学生的理解。
四、介绍时势背景
1、写作背景背景一:滕王阁的写作背景。
2、写作背景二:ppt展示王勃的人生遭际。
听教师讲述文章背景和作者生平。
1、PPT出示文章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
PPT展示,增强了课文内容的直观性,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思考、理解、感悟。
教学方法设计
1. 讨论研究法、形象描述法、网络信息筛选法、总结归纳法、改写法。
2. 利用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学法设计
小组合作自学探究,通过读、赏、思、析、议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信息技术资源
多媒体课件:PPT、FLASH课件
教学资源:课文范读录音mp3、《滕王阁序》情景朗读。
师生互动
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媒体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小组合作、探究,教师点拔,交流共享,实现师生互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