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非纸质_文本下的经典重读问题_邵冰华
语文文本分析的七个层次

进入理想化的境界,享受精神的高度自由。可是拘执于欧阳修的现实政治遭 遇与心情的统一性的学者看不到这个虚拟的、理想的、欢乐的、艺术的境界 ,还是反复强调欧阳修的乐中有忧,硬是用现实境界来压抑艺术,形而上学 地淹没了复杂的、多变的结构。
第二,多种形式的比较
要寻求分析的切入口,有许多途径,“还原”并非唯一的法门。最方便 的当然是作家创造过程中的修改稿。鲁迅曾经说:“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 ,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只是读者很不容易看出,也就不 能领悟。因为在学习者一方面,是必须知道了‘不应该那么写’,这才会明白 原来‘应该这么写’的。这‘不应该那么写’,如何知道呢?惠列赛耶夫的《果戈 理研究》第六章里,答复着这问题——‘应该这么写,必须从大作家们的完成 了的作品去领会。那么,不应该那么写这一面,恐怕最好是从那同一作品的 未定稿本去学习了。在这里,简直好像艺术家在对我们用实物教授。恰如他 指着每一行,直接对我们这样说——“你看——哪,这是应该删去的。这要 缩短,这要改作,因为不自然了。在这里,还得加些渲染,使形象更加显豁 些。”’”(《且介亭杂文二集·不应该那么写》)在我国古典诗话中,类似“春风又 绿江南岸”的例子不胜枚举。孟浩然《过故人庄》的最后一句是“还来就菊花” ,杨慎阅读的本子恰恰“就”字脱落了,他自己也是诗人,试补了“对菊花”“傍 菊花”,都不如“就菊花”。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中最后一句,原来的手稿 是“但看黄华不用伤”,后来定稿是“寥廓江天万里霜”。
高考阅读中“反复手法与重复结构”考点示例解读与强化训练

2024届高考阅读中“反复手法与重复结构”考点示例解读与强化训练考点:1.《国风·秦风·无衣》——重复与递进关系2.王剑冰《绝版的周庄》——人称变化与反复的表达效果3.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反复与人物塑造4.基础组合: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反复和排比的表达效果5.基础组合:纪录片——“反复”的构成和表达效果6.《我的叔叔于勒》——反复的构成及表达效果【考点研究】一、常见组合考点1.反复与人物塑造2.重复与递进关系3.人称变化与反复的表达效果4.反复和排比的表达效果5.“反复”的构成和表达效果【考点示例】一、《国风·秦风·无衣》——重复与递进关系【考点解读】1.重复与递进关系二、王剑冰《绝版的周庄》——人称变化与反复的表达效果【考点解读】1.人称变化与反复的表达效果【考题对接】一、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反复与人物塑造一、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反复与人物塑造【答案】1.艾青反复使用了六个“她含着笑”,突出了诗歌所歌颂人物的人物特征与精神面貌,使无私的大堰河形象跃然纸上。
二、基础组合: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反复和排比的表达效果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①;②;③。
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个单句。
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反复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二、基础组合: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答案】1.①始料未及;②梦寐以求;③竭尽全力。
2.王亚平完成此次任务后,成为我国第一位出舱和进驻中国空间站的女航天员。
(或“完成此次任务后,王亚平成为我国出舱和进驻中国空间站的首位女航天员。
”)3.“每一次‘感觉良好’”反复重叠,增强了情感表达。
运用排比,从多个角度表现航天事业得到大力发展的有利条件;四个“背后都”句式整齐,节奏感强,且有递进效果,加强语势,突出航天研发过程中的合作和努力,表达了对各行各业支持航天事业的感激之情。
文本阅读中的问题探析

文本阅读中的问题探析
吴卫新;叶亚君
【期刊名称】《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年(卷),期】2004(000)006
【摘要】新课标的颁布给语文教学带来了一股消新的空气,在一定程度上也给我们广大的一线教师松了绑,我们不必再拘泥于教参的“标准预设”,可以引领学生大胆地多元解读文本。
于是活动课、合作课、探究课开展得如火如荼:“构建主义”、“接受美学”、“个性体验”、”多元解
【总页数】3页(P50-52)
【作者】吴卫新;叶亚君
【作者单位】浙江慈溪市慈吉中学;浙江慈溪市慈吉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基于文本阅读中寻找信息并引发思辨的问题设计——以《羧酸的性质和应用》教学为例 [J], 杨华文
2.『研读、缕析、辨答』三步法在论述类文本阅读中的应用探析 [J], 简仕平
3.超文本阅读中常见问题及学习策略的影响作用 [J], 赵晟楠
4.学术性文本阅读中元认知策略运用对比探析 [J], 吴昊
5.例谈问题支架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中的导学 [J], 罗刚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学经典化与经典重读问题

文学经典化与经典重读问题文学所课题组2012-1-31 14:42:3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在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关系的论争中,文学经典化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教科书的经典编用问题,文学史写作中的经典评议问题,应和大众趣味的畅销书能否成为经典的问题,以及经典被“戏说”、“改编”、“大话”的问题等,都引发了人们的争论。
在“后现代”风潮的推波助澜下,解构经典登上了学术的大雅之堂。
人们较为普遍的看法似乎是:经典危机已严重地逼迫而来,非经典时代已现实地展开。
赵勇在《关于文化研究的历史考察及其反思》中指出,对于文学经典,文化研究的立场是承认经典的存在,同时指出经典确立的复杂性和文化差异性,并解释隐含在经典认可过程中的复杂权力关系。
文学研究的思路之一是首先把经典当成审美对象,进而通过种种“内部研究”阐释和论证其文学性和审美价值,最终提供它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合法性依据。
至于经典如何确立,文学研究并不关心。
简言之,文学研究的思路是“建构式”的,文化研究的方案是“解构型”的。
这一概括基本符合事实。
童庆炳在《文学经典建构的内部要素》一文中认为,“经典”是承载人类普遍的审美价值和道德价值的典籍,它们具有超时空性和永恒性;经典的普遍性在于“写出了人类共通的‘人性心理结构’和‘共同美’的问题。
就是说,某些作品被建构为文学经典,主要在于作品本身以真切的体验写出了属人的情感,这些情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关键所在,容易引起人的共鸣”。
童庆炳在指出经典永恒性的同时,也强调了经典的变动性、建构性。
在他看来,文学经典是一个不断的建构过程,并非一劳永逸。
文学经典建构的因素多种多样,至少涉及了6个要素: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文学作品的可阐释的空间;特定时期读者的期待视野;发现人(又称“赞助人);意识形态和文化权力的变动;文学理论和批评的观念。
该文指出,不重视作品内部的因素,就寻找不到文学经典建构的基础和条件,那种忽视作品内部要素的重要作用,认为意识形态和文化权力决定一切的观点不可取。
2022届高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设误方式与专训——文学哲学类题材 --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

2022届高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设误方式与专训——文学哲学类题材--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2022年高考考点:高考非连文本设误方式与专训——文学哲学类题材考点:1.话题:“阅读”2.话题:“作者与读者”3.话题:赵淑萍4.话题:文学文本【考点研究】一、设误方式:混淆时态设误手段命题者命制选项时故意将“未然”(还未实现)说成“已然”(既成事实),或者将“或然”(可能发生的情况)转述为“必然”(必定发生的情况)。
也可能反之,将“已然”说成“未然”,将“必然”说成“或然”。
判定技巧 (1)如果文章或选项中有“目前”“打算”“预计”“已经”“将来”“了”之类表示时态的词语,要注意是否出现未然已然混淆的错误。
(2)如果文章或选项中出现了“可能”“也许”“或许”“大概”“一定”“必定”“必然”等表推测判断的词语时,要认真辨析是否出现或然必然混淆的错误。
二、设误方式:曲解文意设误手段命题者命制选项时故意更换个别关键字词或说法,造成一字、一词之差或说法相异,从而背离原文意思,歪曲作者观点。
判定技巧要判断“曲解文意”干扰项,一定要仔细比对原文,充分理解文意,看选项是否在概括转换时更换了意思。
三、设误方式:以偏概全设误手段命题者命制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表示程度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主要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或相反)、以次要代主要(或相反)等,从而使考生做出错误的判断。
判定技巧要判断“以偏概全”干扰项,在阅读文章时,一要特别注意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看一看选项与原文中的指代内容是否存在范围、程度以及频率上的差异;二要注意原文表述是涵盖全部还是有所针对,是特称还是全称。
四、设误方式:混淆是非设误手段命题者命制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了的事物加以肯定。
判定技巧要判断“混淆是非”干扰项,在阅读文章或选项时,要特别注意区别作者对每一种事物的观点态度,特别注意含有作者观点态度的语句,更要格外关注表示肯定和否定的关键词。
文本分层理论与文学经典问题

文本分层理论与文学经典问题
刘晗
【期刊名称】《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7(035)002
【摘要】文本分层理论认为文本是一个多层面的结构存在,不同的批评方法进入文本的不同层面获得不同的意义,从而对文本形成不同的评价.文学经典建构是批评话语将契合自己最高标准的文本推入艺术界,使其获得中心地位和合法性的过程.在今天的全球化和多元文化语境中,文学经典越界现象频繁,文学经典认同问题变得尤为突出.但这些问题我们都可以从文本分层理论中获得相应的解释与说明.
【总页数】5页(P115-119)
【作者】刘晗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中文系,江苏,南京,21009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25
【相关文献】
1.文本分层理论与多重解读 [J], 李兵
2.文本分层理论与文学经典问题 [J], 刘晗
3.“现世性”理论与文学经典问题--萨义德文学思想研究 [J], 王建刚
4.再论文学批评领域中的文学经典问题 [J], 段平山
5.文化研究与文学经典——中国当代文学生产中的文学经典问题 [J], 李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2届高考散文构思特色建模与训练

2022届高考散文构思特色建模与训练考点:1.叶文玲《汴京的星河》2.叶小龙《借问春风来早晚》3. 阿来《火车穿越的身与心》4.冯祉艾《漠河的冰雪》5.贾平凹《纺车声声》构思特色就是谋篇布局特色,包括文章的结构安排和材料组织上的特色。
“线索作用分析”“行文思路分析”是构思特色分析中的两个思考角度。
一、“构思特色分析题”定式建模(一)循环答题法1.全文线索角度——单线(人、物、情、理、时、空),双线结构(点明双线的具体内容,点出双线的好处)。
2.行文思路角度——结构(先总后分,先实后虚,先抑后扬)3.构思技巧角度——情节(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层层深入),手法(设置悬念、伏笔照应、铺垫、以小见大),内容层次(由物及人、由古到今、由表及里)4.选材特点(组材方式)角度——①引用(大量引用诗文、谜语、歌谣、典故、神话传说……);②以小见大(选用日常生活中的凡人小事);③形散神聚;④由面及点;⑤有详有略。
5.叙述上的特色角度——叙事方式(倒叙,插叙)。
(二)答题模式1.手法句(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谋篇布局,语言风格,文艺理论)+材料句(情节内容,人物内容,物象内容)+分析句(人事物特点与作用,思想情感,艺术效果)2.两个对接(1)材料句(情节内容,人物内容,物象内容)——分析句(人事物特点与作用,思想情感)(2)手法句(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谋篇布局,语言风格,文艺理论)——分析句(艺术效果)(三)记忆定式模板——“构思特色分析题”1.循环答题法(1)全文线索角度——(2)行文思路角度——(3)构思技巧角度——(4)选材特点角度——(5)叙述上的特色角度——2.答题模式手法句+材料句+分析句(四)定式示例:蒋应红《金塔的胡杨》金塔的胡杨蒋应红在沙漠戈壁,芨芨草、红柳、胡杨之类的草木实在算不上什么稀罕物。
只要是稍微有点水的地方,你都会发现它们三步一株、五步一簇、低低矮矮、密密匝匝的身影,没有修长的身姿,也没有耀眼的花叶,在春秋易序、寒暑交替中永远恪守着一岁一枯荣的自然法则。
《语料库语言学——理论、工具与案例》出版

马克斯 · 韦伯,2005.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M]. 顾忠华,译 .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亓海峰,邵滨,2018. 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的问题与思考 [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38-43. 田欣儿,2014.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课程设置及就业前景分析 [J].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3):132-134. 吴应辉等,2018. 美国就业汉教硕士成长历程的叙事比较研究及其对国际汉语师资培养的启示 [J]. 国际汉语教学研究(1):
/Article/CDMD-10762-1017830244.htm. 张晓静,姜敬槐,2012.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生就业观念调查报告:以华中师范大学 2010 级学生为例 [J]. 华中人文论丛
(1):213-215. 周红,2019. 从学位论文选题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人才培养 [J]. 国际汉语教育(中英文)(2):41-52. 邹影,2016. 西安高校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就业情况调查 [D/OL]. 兰州:西北大学 [2020-10-25].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92
65-72. 伍星明,2017. 基于经济学视角下的广西高校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 [D/OL]. 桂林:广西大学 [2020-10-
25]. /Article/CDMD-10593-1018029343.htm. 张北北,2013. 汉语国际教育 / 对外汉语硕士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 [D/OL]. 济南:山东大学 [2020-10-25]. ki.
全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内容翔实,通俗易懂, 为广大读者提供了语料库语言学方面的工具、方法 和真实案例介绍,能很好地满足汉语研究者对于语 料库语言学的学习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于 “经典” 的了解也并不一定要通过阅读 “纸质” 文本。 如: 命体验的深度” ① 。
典” 的阅读和了解并不一定要通过 “纸质” 文本这条途径了, 的独特世界观和人生观的不可重复的文字凸现, 渗透着丰 “非纸质” 文本的快速发展使我们的阅读途径变得更为广阔, 富的文化积淀和人文内涵, 并且它们具有特定历史时代下 但也因为它在技术手段上普遍性和简单性, 使人们能更快的 通过掌握和利用新技术依照个人的喜欢对我们的 “经典” 进 行任意的改变, 就使得我们日常生活中出现了很多泛化 “经 典” 的现象; 也使得我们的 “经典” 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许多 “戏说经典” 、 “大话经典” 的现象, 如电影版的 “大话西游” 等 等。 “非纸质” 文本在拓宽了人们阅读文学 “经典” 的途径的 同时, 也为文学 “经典” 的阅读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 “非 这些 纸质” 文本的出现就好比一把双刃剑, 对我们阅读文学 “经 典” 利弊同在, 那么面对这种状况, 我们该怎样做才能恰当的 处理好“经典” 的重读这个问题呢? 首先,我们要明白何谓“经典” “经典”都有哪些特 ? 征?以及为什么要不断进行“经典” 的重读呢? 西方有位人文学者半是调侃半是无奈地说: “所谓经 典, 就是人人重视而又人人不读的名著。 ”在英语中 “经典” 和“古典” 是同一个词——Classic, 它的原意是指古希腊和 的时代感与当下的时代意识相融合的特点, 从而使 “经典” 具有历时性, 起到了历史承传的作用。 其次, 从文本阐释来 说, 文学 “经典”是阐释者与被阐释文本之间互动的结果, “经典” 文本只有在阐释者对文本进行阅读阐释的过程中才 能具有意义, 否则它只是一个空泛的文本, 对非阅读者来说 它不具任何的意义。 “经典” 文本在其存在形态上还具有开放性、 超越性和
所得,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解释者的年龄、 教养、 经历、 环 境的历史性改变, 对作品意义的理解和解释也会发生变化, 换种环境或换种心境重读经典, 解释者可以从特定的历史 文化背景出发, 并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 审美经验和艺术感 受力、 理解力, 对作品做出创造性的且不同于以往的理解和 解释。这都是因为在我们阅读经典的过程中, 由于读者自 身所具有的情感体验、 思维范式、 所处环境等主客观因素的 不同, 从而可以对经典做出不同的解释。这些不同解释不 仅包括不同读者对同一文本的不同阐释, 也包括同一读者 在不同时期由于阅读时主客观因素的变化而对同一文本做 出不同的阐释。 文学 “经典” 是作者个人精神与时代艺术的结晶, 它身上 凝聚着许多人类共通的特性, 具有开放性、 超越性、 多元性的 特征。从而使得人们在阅读 “经典” 时能更好地与作者进行 在这种 “心灵” 交会中收获了许多, 所以人们才会一遍遍不厌 正在大规模地改变着传统 “文学经典” 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 各种 “非纸质” 文本的出现, 引发了一系列文化现象: “红色经 典”“四大名著” 、 的改编成的电视、 电影使得更多人了解了 这些 “经典” 同样网络中出现的 ; “戏说经典” 大话文化” 、 “ 也 使得我们的 “经典” 重读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非纸 各种 质” 文本的出现, 就如同一把利弊同在的双刃剑, 单看你在怎 样充分利用其优势的同时又要避免其随之而带来的负面影 响。不过, 纵观全局, “非纸质” 各种 文本的出现, 拓宽了文 学 “经典” 的读者群, 有利于更多的人来阅读和了解我们的文 学 “经典” 使我们的文学 , “经典” 在更大范围内得到了传播,
文 艺 理 论
“非纸质” 文本下的经典重读问题
◎邵冰华
(河北大学人文学院 河北・保定 071002)
摘 要 文学 “经典” 的重读问题一直是人们所密切关注的问题。 在以前, 人们对 “经典” 的阅读大都是通过书籍等各类 “纸 质” 文本来进行的, 但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 出现了电子产品等众多的 “非纸质” 文本形式, 人们对于 “经典” 的阅 读也不一定非得通过书籍这类 “纸质” 的文本。那么这种 “非纸质” 文本的出现对文学的 “经典” 重读会有着什么样的影响 呢?文章在简单论述何谓 “经典” 经典” 、 “ 的特征的基础上, 浅述了 “非纸质” 文本的出现对 “经典” 阅读都有着怎样的影响。 关键词 “纸质” 文本 “非纸质” 文本 经典重读 双刃剑
罗马的文学名著, 后来泛指古代经过历史检验和时间淘汰 的不朽杰作。 “经典” 的写作时代虽远离我们, 但它们在艺 作与阅读都有着重要影响。我们从经典作品中 “不仅能见 出我们民族文学艺术的承传, 而且还叫可看到我们民族审 美趣味的新变; 它们不仅创造了永恒的艺术典范, 而且表现 了某一历史时期精神生活的主流, 更体现了我们民族对生 《中国社会科学》 “中国 2004 年第 3 期刊载了黄曼君的 现代文学经典的诞生与延传” 一文, 文中说: “就个人而言, 我倾向于认为经典既是一种实在本体又是一种关系本体的 特殊本体, 亦即是那此能够产生持久影响的伟大作品, 它具 有原创性、 典范性和历史穿透性, 并且包含着巨大的阐释空 间。 ② 可以说经典是一种作者原创性与读者的阐释性相结 ” 合的文学文本。 首先, 从经典文本的原创性来讲, 他是作者
③ 多元性的特征。 也就是说, “经典” 它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
个体和艺术原创世界的结晶, 它通过人的主体性的发挥, 体 现了人类的公众话语与个人言说、 理性与感性、 以及意识与 无意识的结合。文学上的 “经典” 都具有开放性, 是作者个 体通过文字来阐述的关于自我世界观、 人生观的时代体验, 渗透着时代的特色, 具有时代的历史印记, 它向每一个能与 它产生共鸣的读者呼喊着, 从而使它具有了开放性的特点。 正是由于其开放性的特点, 使它自产生之日起就被一代代
为 “经典” 在历史的进程中经历了一代代读者的阅读检验, 心灵交流, 超越了时代、 阶级、 年龄等各种界限。 并且使读者 深的艺术技巧绝非你简简单单地浏览两遍就能领悟到的, 其烦地阅读文学 “经典” 。然而, 现代社会下, 消费主义浪潮
者和同一部经典, 不同的读者由于有着不同的 “期待视野” , 有利于我们文学 “经典” 的发展。 所以, 我们应以全面的眼光 而不同的 “期待视野” 在阅读时就必然生成不同的 “意义” , 来从更大的范围来看待这种 “非纸质” 文本的出现——它的 留下不同的 “印象” 。才使得人们在阅读一部相同的经典 时, 可以浅者则见其浅, 深者则得其深。如, 对我国古典名 著 《红楼梦》 这样一部划时代的作品来说, , 它的主题到底 如何呢?在现代学者胡适看来它是一部自然主义作品; 而 毛泽东说, 一部 《红楼梦》 就是封建阶级的没落画卷。鲁 , 迅先生谈到读 《红楼梦》 时说过: “单就命意, 就因读者的眼 光而有种种: 经学家看见 《易》 道学家看见淫, , 才子看见缠
④ 过程, “期待视野” 是 的变化过程。 所以即使面对同一个作
情感体验, 就是同一个读者在不同的阶段也会对同一经典 有不同的审美感受。 宋朝黄庭坚在 如, 《书陶渊明诗后寄王 吉老》 一文中谈自己读陶渊明诗歌的体会时说: “血气方刚 时读此诗如嚼枯木, 及绵历世事, 每观此诗如渴饮水, 如欲
⑥ 寐得啜茗, 如饥啖汤饼” 初读经典名著也许了无趣味一无
2007 年第
12 期
安徽文学
45
文 艺 理 论
的读者所接受, 超越了历史时代的局限, 从而具有了超越性 的特点。 而这一代代的读者又在各自的阅读过程中收获了 或相同或相异的不同感受, “经典” 使得 文本在意义上具有 了多元性的特点。 “经典” 文本有着我们所列举的种种特色和特点, 然而 它对我们自身又有着怎样的好处呢?可以说, “经典” 的阅 读使我们的目光更为深远, 使我们的感情日益丰富, 使我们 的举止更加高雅, 使我们的谈吐更为脱俗, 当然也会使我们 妙笔生花, 文笔超群, 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 “腹有诗书气 自华” 总之, , 只要你不在文学经典中寻求世俗的 “好处” 或 “用处” 文学经典就会让你终身受用无穷。 , 我们之所以强调 “经典” “重读” 这是由文学经典 必须 , 本身的特性和我们读者自身特点这两个方面来决定的。 首先, 从文学经典自身特性来说, “经典”之所以成为 “经典” 是因为 , “经典” 作为它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个体和 艺术原创世界的结晶, 凝结着作者对自身和世界的思考和 感受, 包孕着浓郁的情感因数。这些文学 “经典” 在历史中 固定下来, 通过文化积淀, 在一代代人的心底流淌, 并总是 不失时机地通过各种形式的阅读, 影响着后代的人们; 还因 有着深广的意蕴和精深艺术的技巧, 这些深广的意蕴和精 它们是一座水远也不可能穷尽的艺术宝藏, 只有我们勘采 的次数多了, 才能探得越深, 才能获得更多的宝藏。 其次, 从我们读者自身来看, 每个时代的读者都有着各 自不同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 在阅读文学经典时就会有 不同的关注点和兴奋点, 所以人们常说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 个哈姆雷特” 。这是因为我们在书中所 “发现” 的意义和阅 读后留下的 “印象” 是经典 , “视界” 与读者 “视界” 相互融合 的结果。 正如姚斯所认为的那样, 作品的接受过程, 实际上 就是读者的 “期待视野” 与本文中既往 “期待视野” 的交融
谁错?难有定论。 只能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并且, 随着 读者生活阅历的不断丰富和经历的变化, 随着眼界的扩展 和修养的提高, 不仅不同时代的读者会在经典中有不同的
46
2007 年第
12 期
安徽文学
一直以来, 文学 “经典” 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影 响。 人们对 “经典” 的阅读大都是通过各类书籍 (即人们常说 各色电子媒体相应的出现,纸质” “ 文本已不再是人们阅读的 主要载体, 相反, 人们阅读载体已变成网络、 多媒体播放器等 各种电子文本载体, “非纸质” 即 文本已逐渐代替 “纸质” 文 本。相应地人们的阅读方式、 阅读载体也发生着改变, 人们 电视版的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 《 、 《 等文学 “经典” 受 到了各个阶层的观众的喜爱, 许多 80 年代出生的青年人正 是从这些电视剧中开始知道、 了解这些 “经典” 中央电视 的; 台第十套节目的 “百家讲坛” 推出的易中天、 于丹等关于电视 课堂的文学 “经典” 的讲解也开始风靡全国, 并且在一定程度 上引起了人们对于 “经典” 的重读热; 而自网络盛行以来, 又 有多人是从网络上来阅读这些 “经典” 的呢?人们对于 “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