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上册 中国的气候(第4课时)教案 湘教版

合集下载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4.多特殊天气与气象灾害)教学设计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4.多特殊天气与气象灾害)教学设计

一、基本信息
二、对本节课的基本认识与理解
三、教学过程
任务2.5:认识洪涝的危害、时空分布
任务2.6:认识台风的来源、时空分布、应对措施【讲解】
1、洪涝的危害
【提问】
1、洪涝与地形、降水的分布关系
【提问】
1、台风的来源
2、发生的时间
3、影响的范围
4、带来的危害
5、如何应对
【思考】
利用“洪涝灾害分布图”
与“中国地形图”,说出我
国洪涝灾害分布与地形
地势的关系。

【思考】
利用“中国台风移动路径
图”,说出我国台风的来
源地、影响的范围和时
间。

【观看视频】回答台风的
危害。

【小组合作】讨论如何应
对台风灾害。

运用不同特殊天气分
布图与气温降水图,引
导学生读图认识各种
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
理解气象灾害发生与
我国气温降水的关系。

板块三:感悟提升学以致用
任务3.1:梳理总结,学以致用中国,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

但中华民
族,是一个不屈不挠的民族。

多难,兴邦。

只要我们对地理环境的认识不断加深,人
与自然和谐相处,最终人们在面对灾害天
气时,就会更加从容。

感悟地理规律与生产生
活的关系
升华人地关系
五、板书设计。

新版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中国的气候教案

新版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中国的气候教案

新版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中国的气候教案地理教案设计是改进课堂教学的一种更高层次的探索,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一项必要工作,它可以增进教学的系统化,使老师掌控讲课节奏。

感谢您的浏览,以下是作者带来的新版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中国的气候教案内容,期望能帮助到您!新版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中国的气候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能说明三江源地区高海拔的地势,高寒的气候,广布的雪山冰川,星罗棋布的湖泊、沼泽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并能据此说明三江源地区是多条大河源头的原因。

2.分析三江源地区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知道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了解三江源地区保护江河源地与生态环境的成功体会。

进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的能力,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学会运用地图和资料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3.通过课堂活动、练习等,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锤炼学生学习区域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以及拓宽视野,增强学习地理的爱好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

通过对区域生态环保的学习,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认识,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可连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1. 分析三江源地区是大河源头的原因 ;2. 知道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进程[导入新课]直接引入:同学们知道长江、黄河是i我国两条重要的大河,但你们知道他们起源于同一个地区吗?这个地方除了孕育了长江、黄河两条母亲河之外,还孕育了国际河流澜沧江。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和认识这片伟大、神圣的土地--三江源地区。

(展现三江源相干图片,激发学生学习爱好)板书:第二节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讲授新课]展现三组图片:①高海拔,高寒气候影响下的地貌景观--雪山连绵、冰川高悬、冰塔挺拔;②高原湿地景观--湖泊星罗,沼泽密布、小溪潺潺;③生物多样性及特殊的高原生态系统--细草如毯、羽族炫翎、蹄类竞骄。

通过图片的展现,培养学生审美情操的同时,锤炼学生的视察能力,引导学生初步感知“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师:介绍“三江源”名称的由来。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2《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2《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2《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2《中国的气候》一节,主要让学生了解中国气候的特点及主要气候类型。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认识中国的气候多样性,理解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本节课内容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认识的关键。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气候概念和气候类型有初步的了解。

但对中国气候的特点和复杂性认识不足,需要通过实例和图片加深理解。

学生在生活中对气候有直观的感受,但缺乏系统的理论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气候的特点及主要气候类型,认识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例图片,分析中国气候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增强学生关爱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气候的特点及主要气候类型。

2.难点:理解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和实例,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和实例资料,制作课件。

2.准备与中国气候相关的问题,设计课堂活动。

3.准备板书设计,突出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展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中国地理位置特点。

提问:“你知道中国的气候有哪些特点吗?”让学生回顾已有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展示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各种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

通过图片和实例,展示中国气候的多样性,如青藏高原的高原气候、东北地区的温带季风气候、海南岛的热带季风气候等。

湘教版地理八上《中国的气候》预习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八上《中国的气候》预习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八上《中国的气候》预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上《中国的气候》是学生在学习了天气、地形等基础知识后,进一步深入理解中国气候特征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通过介绍中国的气候类型、气候特点以及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使学生了解中国气候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天气、地形等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素养。

但对中国气候的特点、类型以及影响气候的因素等方面的认识还较为模糊,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深化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的气候类型、气候特点及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生态环境的观念,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的气候类型、气候特点及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2.难点: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机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中国气候的多样性;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地区为例,分析其气候特点及影响因素;3.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4.归纳总结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总结中国气候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料;2.设计好讨论题目,准备好相关案例;3.制作好课件,准备好板书设计;4.安排好课堂活动,准备好相关道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中国气候的多样性,引发学生的兴趣。

如:展示中国各地冬季的雪景、夏季的暴雨等。

2.呈现(10分钟)介绍中国的气候类型,如: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高原气候、干旱气候等。

同时,展示各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分布情况。

3.操练(10分钟)以具体地区为例,分析其气候特点及影响因素。

2.2.4 中国的气候(教案)- 2022-2023学年八年级地理上册同步优质课件(湘教版)

2.2.4 中国的气候(教案)- 2022-2023学年八年级地理上册同步优质课件(湘教版)

2.2.4 中国的气候(教案)- 2022-2023学年八年级地理上册同步优质课件(湘教版)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气候的特点和分类。

2.掌握中国气候、自然灾害与中国的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3.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中国气候的特点和分类。

教学难点: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对自我保护的意识。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案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出示图片,让学生看图猜气象词汇。

2、同学们说说,我们对气候有哪些认识?3、导入故事:南屏山下的雪,引导学生思考气候和地理位置的关系。

二、讲授(25分钟)1、先介绍一下中国气候概况,包括中国气候特点和分类;2、详细介绍中国七大气候类型: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大陆性气候;3、展示有关气象事件的视频,如地震、洪水、龙卷风、沙尘暴等,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在地的自然灾害情况;4、记叙文阅读:《余震后的汶川》,让学生了解地震对人和环境的影响。

三、讨论(10分钟)1、根据中国气候概况和自然灾害情况的介绍,引导学生思考环境保护的意义;2、让学生讨论如何从我们身边做起,保护我们的环境。

四、实验(30分钟)1、教师先解释水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自来水的来自以及净水处理过程;2、实验:制作简易净水器,让学生观察清洁前后的自来水,感受水的重要性。

五、小结(5分钟)在自然灾害常常发生的中国,环境保护和自我保护变得尤为重要,我们应该从身边小事做起,为自己、为别人、为环境尽一份力。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思考自己能够做些什么来保护环境。

2. 向爸爸妈妈了解自己家乡的气候类型,自然灾害情况以及所采取的预防措施。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意识到,科学实验与生活实践具有很好的知识转化作用,可以深入人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通过我对本课设计,本人觉得这个课堂是尽可能的把各种方式加入进去,能让学生对中国的气候有更深刻的了解,学生也能增加自身的保护意识。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教案范文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教案范文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教案范文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教案范文时间如白驹过隙般流逝,我们又将学习新的知识,有新的感受,何不为即将开展的教学工作做一个计划呢根据教育考试规定,地理教案该如何与时俱进呢?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教案1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西北地区的范围、及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

2.使学生掌握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3.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并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认识与分析一个地区区域特征的方法。

重点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难点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教学过程【复习提问】请同学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范围,找出两个地区的分界线(秦岭—淮河线),并说说两个地区有哪些差异。

【引入新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它们都位于东部季风区。

今天我们学习非季风区的西北地区。

一、干旱的西北地区【读图讲解】西北地区大体上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包括内蒙古自治区、x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北部。

【读图】P5的5.5图、5.7图1.西北的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

学生回答课后的活动练习题。

【归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处于东部季风区,比较湿润,特别是南方地区更加湿润,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

本区因深居内陆,并有山岭阻隔,年降水量多小于400毫米,从东部的400毫米左右,往西减少到200毫米、50毫米以下。

干旱是本区的主要自然特征。

2.西北的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

3.西北的自然特征:干旱原因:西北地区位于非季风区,降水稀少。

学生读图:5.14,然后回答:1、塔里木盆河我国最长的内流河,周围的胡杨林耐盐碱、生长快,是西北地区重要造林树种。

2、塔里木盆地中有我国面积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3、西北地区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风蚀作用显著,多沙漠、戈壁的雅丹地貌。

中国的气候-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中国的气候-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中国的气候-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气候的基本概念及其形成原因;2.能够描述中国地区的主要气候类型;3.了解不同气候对人类、动植物以及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1.学生理解气候形成的过程及其与地理位置的关系;2.理解中国地区不同的气候类型最终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10分钟)老师可使用中国地图,让学生对中国地区的地理位置及其气候区域进行初步了解,并让学生探讨气候对当地人们、动植物以及经济发展的影响。

3.2 气候的概念及形成原因(20分钟)通过教材,让学生掌握气候的定义及其形成的原因。

老师可以使用气象或地理的图片、动画、实物等来引导学生思考探究。

在此过程中,老师要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发现共同点、差异点,并尝试形成自己的思考。

3.3 中国不同气候类型(40分钟)通过教材与互动,让学生了解中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包括亚热带、温带、寒带等等,并分析各气候条件下不同的气象现象及其对地区影响。

3.4 影响气候的因素(20分钟)通过教材、媒体,让学生了解不同因素对气候的影响,包括地形、海洋洋流、经度纬度等等。

并且让学生在对不同因素有所了解后,可以尝试制作海报或简单调研报告,展现自己对于气候影响因素的探究。

3.5 总结(10分钟)回归到学习目标,让学生进行知识的整合与思考,总结气候对人文、社会、经济、物种等方面的影响。

并让学生就教学的过程给老师以反馈,帮助老师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

四、作业1.调查当地气象变化情况,并记录下来;2.利用互联网、书籍等资源,调查同一地区在不同季节的气候状况,并尝试分析影响气候的因素;3.在海报上展现自己学习气候的过程,并且尝试表现出气候对人类、动植物以及经济的影响。

五、教学师生互动方式老师通过分组让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并且可以加入一些小组竞赛的环节,来让学生探索自己的能力,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六、教学方式本教案讲授时,既可以采用“直播+互动”的方式,也可以采用“抖音短视频”、“小程序”、“线上战队PK”等互联网方式的教学方式。

湘教版初中地理—“中国的气候”教案

湘教版初中地理—“中国的气候”教案

中国的气候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了解我国冬夏气温的特点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初步学会分析其形成原因了解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带的划分和分布,及其它们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了解我国季风气候的特征,并初步学会分析原因了解我国的主要的一些自然灾害,并初步学会分析形成原因学会阅读和分析等温线图,等降水路线图,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年降水量分配柱状图,温度带图和干湿区图等图标的能力过程和方法——通过学生自己及其老师的辅导下,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温度带和干湿带的划分通过阅读和分析各种类型的图,初步掌握看图的步骤和方法通过阅读材料和教师的分析,初步掌握分析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节内容,明白气候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的密切关系,培养爱护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环境意识。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气候复杂多样导入部分——快到国庆节了,大家都想出去玩吧,那我就想到了为咱们的出行设计路线,在我国的几大城市转一圈。

咱们先从重庆出发,到广东省的广州,到湖北的武汉,到首都北京再到黑龙江的哈尔滨,最后到新疆的乌鲁木齐,再回到重庆。

不过呢?在出门之前,咱们的做好准备,我们不能打无准备的仗,是不是?首先咱们得知道我们要去的地方冷不冷,下不下雨。

要带多少衣服,那要得知道这些,那就得了解中国的气候。

那就请同学们把教材和地图册都准备好,先翻到教材的28页。

一部分·气温分布和温度带——气候和天气说道气候,我就想起了天气,我看了看今天的天气预报,上面说,今天的天气是18——21度,小雨微风,明天是18——20度,小雨微风,后天是18——21度,小雨微风。

那说明天气是短时间的大气运动状况,它只代表了最近几天的情况,而气候是长时间的平均的天气状况,比如说道重庆的气候就是:夏天高温多雨,冬天寒冷少雨,而且是常年都是如此。

过渡——问——那说到中国的气候,大家可以在教材上看到中国气候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解——复杂多样,这是我国气候的最主要的特征,那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具体我国的气候是如何的复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问我国为什么容易发生洪涝灾害?(学生:夏秋多雨,且多暴雨)洪涝灾害的发生是否只有自然原因没有人为原因?(学生:不是,两种原因都有)洪涝和干旱(水旱灾害)是对我国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我国每年总有一些地区发生水旱灾害。除了我国降水量的季节分配不均(也就是夏秋多雨,且多暴雨,冬春少雨)这个自然原因外,还有什么自然原因也可导致我国洪涝灾害的发生?(学生:台风带来的特大暴雨)
板书4.沙尘暴
阅读教材P.40材料“沙尘暴”。
展示FLASH“沙尘暴的形成”。
讲解沙尘暴作为一种自然过程,它给全球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好处。沙尘的洲际运动把富含生物生长必需的多种营养成分播撒开去。亚洲沙尘暴每年把上千万吨的沙尘颗粒从中国西北和蒙古国等干旱地区携出、洒落到广阔的太平洋,给大洋中的生物带来一场营养丰富的盛宴。近几年研究者还发现,每当爆发沙尘暴时,中国北方以及日本、韩国等地的酸雨危害都有所减弱。环境化学家、海洋生态学家、大气物理学家……他们一步步勾勒出沙尘暴的另一幅面孔——生命万物的忠实朋友,改善环境的可靠帮手。其实,沙尘暴也是大自然的一种恩赐。
展示视频“梅雨”。
讲解梅雨指春末夏初从长江中下游直日本南部形成的时间较长的连绵阴雨天气。因正值当地黄梅成熟,故得名。由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且北上,带来暖湿气流;同时中高纬度的低压槽常有冷空气南下,造成冷暖气团相遇,两者势均力敌,使得云雨区滞留于此而形成的一种准静止天气。一般梅雨期可持续20-30天,梅雨适时适量,对农作物生长有利,发生时间过迟或过早,时间持续过短过长,降雨量过小或过大,则可能造成旱涝灾害。
教学资料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考范本
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国的气候(第4课时)教案湘教版
撰写人:__________________
时 间:__________________
(导入新课)
我国的季风气候也很容易带来各种灾害性天气。如:冬季风活动强烈,就会爆发寒潮;夏季风活动不稳定带来的降水时间不均,也会导致水旱灾害的发生。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些灾害性天气。
(讲授新课)
提问关于我国的灾害性天气,同学们知道的有哪些?(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等)
板书三、多特殊天气
1.寒潮
提问什么是寒潮呢?
板书(1)概念
(学生讨论)
讲解寒潮是冬半年影响我国的主要灾害性天气,是大范围的强冷空气活动。它类似冬季风,又强于冬季风。从有关资料可知,寒潮这种强冷空气是从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和蒙古高原一带侵入我国造成的。
补充我国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大,也是导致我国洪涝灾害发生的一个重要的自然原因)。
过渡我们已经学习过了我国大部分地区夏秋季节多雨,且多暴雨,所以容易出现洪涝灾害。七大江河的中下游地区,约有近100万平方千米的面积是洪涝多发地区,这些地区主要城市和乡镇的地势,大多处于洪水位以下,受洪水威胁很大。我国的大江大河中下游有5亿多人口,工农业生产的比重约全国的60%,如果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就会使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遭受很大损失。新中国成立后,各大江河初步建成的一些防洪、防涝、防旱的水利工程系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防洪能力,但总的来看,主要江河的防洪标准,还不能抗御特大洪水。
展示视频“寒潮”。
板书(2)寒潮侵入我国的路径和影响范围
阅读教材P.39图2-24“侵入中国的寒潮路径”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寒潮与冬季风有什么关系?
②寒潮的发源地在什么地方?
③为什么这些地区会成为寒潮的发源地?
④我国哪些地方受寒潮影响较小?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
归纳寒潮造成范围广大的地区大幅度降温的强冷空气。一般出现在每年秋末至初春之间,它来自西伯利亚、蒙古一带。侵入我国以后数日之内就可以从北向南横扫全国.我国的西北地区东部、华北、东北地区的大部分、黄淮、江淮、江南等地区都受其影响,会出现大风、降温雨雪天气。通常北方的降温幅度大于南方、平原上的风力大于山区.我国除了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等地不易受到寒潮影响外,大部分地区都受其影响.强冷空气南下时,受阴山、秦岭、南岭等东西向山脉的阻挡,经过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冷空气势力不断减弱,四川盆地、广东、台湾、海南等地,受寒潮的影响相对较小。云贵高原对势力减弱的冷空气有阻挡作用,不易受到寒潮的影响.青藏高原地势特别高而寒潮不易侵入。
板书(3)寒潮的危害及其防治
讲解寒潮常发生于每年的秋末、冬季和初春,给人们带来严寒、大风、霜冻等恶劣天气。因此,寒潮发生前,人们要注意收听收看天气预报,做好预防性工作,以免身体生病、农作物受冻、牲畜受害等。农村地区在寒潮到来前,可用烟熏、灌水、塑料薄膜覆盖庄稼等办法来预防寒潮。
板书2.梅雨
阅读教材P.39材料“梅雨”。
板书四、多旱涝灾害
启迪思维台风能给人们带来风灾和洪灾,这是台风的功还是过呢?(学生:过)台风是否只有过没有功呢?(学生:不是,台风有过也有功)台风的功在哪里呢?(学生:台风带来大量降水,可解除或缓和盛夏期间的旱情。)
小结盛夏期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严重威胁着旺盛生长的水稻等农作物。这时,台风带来的大量降水,可以解除或缓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旱情,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这是台风对农业生产有利的一面,是台风的功。可以说台风雨是农作物生产的“及时雨”)
沙尘暴可谓臭名昭著,特别是在20世纪最后几年,声讨它的声音越来越强,黄色的天空、夹带着泥土的春雨成为北方一景,它甚至成了南方学子不愿到北京上学读书的理由,而建议“迁都”的声音也时有耳闻。沙尘暴真的那么讨厌吗?其实,在自然界,沙尘暴非但不是令人不快的“不速之客”,它还是带来丰富养料的“老朋友”和改善环境质量的“好帮手”。
板书3.台风
阅读教材P.40材料“台风”。
展示视频“台风来临”。
讲解台风是一种发源于热带洋面的大气涡旋,台风发生后常会带来狂风和特大暴风,台风中心附近的风力可达到或超过12级,具有很大的摧毁力。台风常发源于热带洋面,其中西北太平洋热带洋面是全球台风发生次数最多的海域。台风形成后常会带来大风和特大暴风,因而摧毁许多房屋建筑和电力设施等,造成风灾和洪水灾害,使人们的生命财产和农业生产等遭受巨大损失。台风灾害多出现在我国沿海地区的台湾、福建、广东、广西、海南、浙江等省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