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短文二篇学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合集下载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短文二篇》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文章写景的方法,感受山川之美。

(3)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

(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自然之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内容,感受山川之美。

(2)学习文章写景的方法,品味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闲人"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大自然是美丽的,它能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慰藉。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们就喜欢描绘大自然的美景,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山川之美的文章——《答谢中书书》。

(二)作者简介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江苏南京)人。

历宋、齐、梁三朝,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

有《陶隐居集》、《本草经集注》。

曾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浑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山中宰相’"。

卒谥“贞白先生”。

(三)文体知识“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

《答谢中书书》是给一个姓谢的任职中书的朋友的书信。

(四)写作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社会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答谢中书书》一文正是如此。

部编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1.短文二篇

部编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1.短文二篇

11 短文两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文言词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二)情感目标:从优美的语言中欣赏文中所描绘的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把握作者情感脉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三)教学重点:1.积累文中的文学常识及文言词语,背诵并默写课文。

2.理解作品的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难点:品味并积累文章中写景的优美语句,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五)课时安排:2课时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答谢中书书(陶弘景)(一)导入:同学们,我们祖国河山秀丽,山水景物,曾经引起古今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故古语有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些文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文就是其中的一篇。

1.解题:(1)读课题,为何这样读?有没有别的读法?(2)书是一种文体。

2.关于作者及背景: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资料及背景材料、教师补充。

(二)反复诵读,整体感知:1.播放录音,学生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字音、节奏、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3.学生个别读、齐读,要求读中出情。

4.分组朗读交流,整体感知文意:(三)理解字词意思:(媒体显示,生抢答)交辉:交相辉映。

四时:四季。

歇:消散。

颓:坠落。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竞跃:争相跳出水出。

欲界:佛教语,即人世间。

仙都:仙人居住的地方。

与(yù):参与,文中指欣赏。

(四)合作探究,拓展延伸:1.本文语文优美,读来琅琅上口,试归纳语言特点?提示:句式上多采用四字短句,运用对偶排比手法,语言精练生动,将描绘的江南山水之美写得清丽自然,毫万堆砌雕琢的弊病。

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历代诗人也留下了大量的山水诗句,请大家把收集的诗句互相交流,试简评诗句特色。

3.播放几帧风景瞧片,请同学们为画配文,要求文笔生动,景中融情。

八年级-统编版-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11课-短文二篇(第1课时)

八年级-统编版-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11课-短文二篇(第1课时)

短文二篇(第1课时)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欣赏课文的语言风格。

2.掌握课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理解文章大意。

3.学习课文的写景技法。

4.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1.朗读《答谢中书书》,注意韵律节奏。

2.借助注释疏通文意,掌握文言知识。

3.学习本文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等写景技法,感悟作者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等写景技法,感悟作者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诗文。

如李白的“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刘禹锡的“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些精彩的诗句不胜枚举。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更是被称为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既像画又是诗,它会是一篇怎样的文章呢?我们一起学习《答谢中书书》。

新知探究一、知人论世1.走近作者。

【活动内容】学生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和同桌交流作者陶弘景的相关信息,教师出示课件中的作者简介作为补充。

2.写作背景。

【活动内容】出示课件中的写作背景。

二、知识链接【活动内容】出示课件中有关“书”的介绍。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提高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三、诵读课文【活动内容】听《答谢中书书》范读,留意文章的停顿处,可根据范读音频在教材上做标记。

自由朗读课文,将《答谢中书书》读通读顺,根据做出的标记,读准节奏。

教师出示课件的朗读节奏示例。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感知文言特点,培养文言语感。

四、疏通文意【活动内容】学生自主归纳《答谢中书书》中难理解的词语。

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本课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

朗读《答谢中书书》,注意体会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在用词上的不同。

小组合作,疏通文意,互相质疑解难,尝试翻译课文。

教师展示课件中的译文。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把握文意,理解文章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导学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导学案设计

11 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借助诵读,欣赏两篇短文不同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点,领略不同的写景手法。

3、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情感,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学习重难点:重点:1、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点,领略不同的写景手法。

2、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情感,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难点:欣赏两篇短文不同的语言风格。

答谢中书书学习目标:1、自主解决文章生字生词,养成积累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习惯。

2、学习抓住景物特征描写景物的写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写作特色。

【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文学家。

隐居茅山。

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二)背景资料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本文是陶弘景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

这篇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三)文体知识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

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

一、导入新课神州大地有无数神奇如画的风光让人心驰神往。

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

今天,我们来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答谢中书书》。

二、自主学习目标导学一:速读课文,自主解决文章生字生词,养成积累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习惯。

1、读准下列加点字:将歇.( )欲颓.( )沉鳞.( )2、解释句中加点的字:共谈.:交辉..:四时.:俱.:歇.:颓.:沉鳞.:欲界..:仙都..:与.:奇.:3、翻译下列句子:(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三、合作探究目标导学二:学习抓住景物特征描写景物的写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写作特色。

第11课《短文二篇》导学案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1课《短文二篇》导学案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八上文言《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

2.把握文中不同景物的特点,领略其写景手法。

3.感知文章内容,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品读学习】《答谢中书书》(一)文学常识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

早年游历访道时足迹遍及江浙的名山胜水,后退隐茅山。

梁武帝礼聘不出,常以书信形式询问他朝廷大事,时人称其为“山中宰相”。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用来记事陈情。

“答谢中书书”,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

谢中书即谢征(500—536),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南北朝时,政局动荡,社会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隐居山林,从自然中寻求精神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同时也是对友人的安慰。

《答谢中书书》就是陶弘景隐居时回复谢中书的一封信。

(二)把握文章内容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lín)/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1.掌握正确字音,朗读的节奏停顿。

本文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较强;间用散句,参差错落,于整齐中有变化,朗读时要根据内容读出缓急、轻重。

2.结合注释,读懂文章大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

高耸入云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四季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跃出水面。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一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同步学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一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同步学案)

第11课 《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 学习目标课程标准/素养目标 重点难点 1.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朗读并背诵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2.品味文中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3.多角度解读文本,体味作者复杂的情感,感受学习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

(1)识记本单元生字词,了解作者,积累文学常识。

(2)学习默读,在保证阅读感知的整体性和一定阅读速度的前提下贯通全文。

(3)学会抓住标题、开头、结尾和关键语句,了解文章大意。

(4)了解多彩的学习生活,感受他人学习的智慧,获得人生启示。

1.品味文中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2.多角度解读文本,体味作者复杂的情感,感受学习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

知人论世 筑牢基础【情景导入】在一个宁静而悠长的夜晚,万籁俱寂,月光如洗,轻轻洒满了古老而静谧的大地。

星辰点点,仿佛是天际最温柔的笔触,在深蓝的天幕上勾勒出一幅幅梦幻的画卷。

今天,让我们跟随东坡先生的脚步,在《记承天寺夜游》中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宁静与美好。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

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

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写作背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过着有职无权的闲散生活。

元丰六年01学习目标 02 知人论世(1083年),苏轼与张怀民同被贬谪,暂寓承天寺。

一个秋夜,苏轼见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二人共赏中庭月色,苏轼有感而发,写下此文。

文章表达了作者被贬后复杂微妙的心境,以及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承天寺】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

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

03深入文本学习活动一:初步感知文本内容(一)诵读感知1.学生初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初步理解文句。

第11课《短文二篇》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1课《短文二篇》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短文二篇》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与学习要素1.反复诵读,通过句式、节奏、用词来感受古代小品文的特点。

2.品味寓情于景的写法,体会文中“主客一体”的诗意境界。

1.以拼散结合、节奏明快、用词考究,呈现出形式和内涵的双重之美。

2.在主客一体、寓情于景中表达出作者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独特领悟。

二、文本解读《短文二篇》包括了《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这两篇风格迥异的文言小品。

《答谢中书书》这篇短文作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其实是南朝齐梁年间思想家陶弘景写给朋友书信的部分节选。

六朝时期,不少文人往往希望从大自然中得到精神的慰藉。

陶弘景在写给朋友谢中书的这封书信中,不仅与友人描绘了自己眼中的山水之美,表达了自己沉醉于自然山水的愉悦之情,还将自己比肩谢灵运,颇有自得之意。

首句中的“美”字概括了全文内容,直接表现了作者对山水的喜爱之情。

接着写高山、流云、溪流、石壁、青林、翠竹等景物,描绘了山之高峻、水之澄净、林竹之青翠的四季之景。

然后又转向一天当中的早晚之时,通过描写猿鸟、游鱼等,表现出大自然的多姿多彩、生机勃发。

这里的描写采用拼句,每句四字,对仗工整,句式整饰,读来琅琅上口,富有节奏感和音韵美。

文中采用多种视角的变换,从距离、高低、动静、范围、时间等角度来描写江南的山水鸟兽,用笔虽简,却能精准地抓住各种事物的特征,描绘出一幅宏大开阔、万物勃发的江南山水美景图,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与自然和谐相融的自在畅快。

“实是欲界之仙都”一句,将江南山水比作人间仙境,直抒胸臆,毫无掩饰的赞美之情跃然纸上。

最后一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是面对山水美景的由衷感慨,情感丰富细腻,意蕴起伏跌宕,可谓神来之笔。

如果说“康乐”二字,表明了作者对先贤谢灵运畅游自然、寄情山水的仰慕与追随,“未复有”三字则急转而下,道出了作者对当今世人不懂山水、不解风情的深深惋惜。

“与其奇者”看似指向康乐,其实还委婉地表明了自己能够从山水中享受自然意趣的不流于世俗的自许之情,真是一波三折,含蓄隽永,回味悠远。

11 短文二篇 学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11 短文二篇 学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11 短文二篇学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一、学习目标
1.了解短文的基本特征和写作方法;
2.掌握短文写作的一些技巧和策略;
3.通过练习,提高自己的短文写作能力。

二、课前准备
1.阅读课本《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一单元——短文二篇;
2.记录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

三、课堂学习
1. 课文解读
1.阅读课文《分手》和《我要交笔友》,分析其文体和特点;
2.分析课文中的人物性格、情感描写和思想意义等方面。

2. 短文写作
1.短文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需要掌握短文写作?
2.短文写作的关键是什么?如何进行构思和写作?
3.分析范文中的优点和不足,思考如何改进和升华。

3. 课后作业
1.练习写一篇短文,结合课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2.仿写范文中的一段,改写成自己的风格。

四、学习反思
1.短文写作的难点有哪些?如何克服?
2.短文写作的常见问题有哪些?如何避免?
3.短文写作的好处是什么?如何发挥其优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短文二篇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体会骈文和散文的不同语言风格,并能背诵默写。

2.了解句子朗读停顿划分的两种情况,并试着掌握。

3.掌握文中“歇”“颓”“竞”“户”“念”等重要的文言词汇。

4.品读文中景物的特点,并能结合背景材料,体悟作者寄寓的情感。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1.不翻书的基础上试着用“/”为下面两篇短文划分朗读节奏。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翻书读课文,先看看自己之前的朗读节奏是否划分正确了。

然后再读课文力求不看注释读顺文章,意思不懂的字词或语句用“O”圈画出来,先试着猜一猜,也可以暂时略过。

然后试着结合课下注释再读课文,看自己之前未看懂的字词句意思是否猜对了。

若还有不确定的,课堂上与师生讨论。

【课堂学习】
1.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1)实是欲界之仙都(断一处)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断两处)
从上面的两句断句中,你发现了什么?
2.诵读两篇文章,比较两篇短文在句式、节奏等方面的不同之处,说说它们分别带给你什么样
的美感。

3.文言文阅读重在积累。

请依据下面卡片中的提示,将“文言文阅读积累卡片”填写完整。

文言文阅读积累卡片
字词意思例句翻译
歇消散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户月色入户月光照进门里
念考虑、想到念无与为乐者
第二课时
【课前预习】
1.慢读《答谢中书书》,边读边用“|”划分文章的层次,并旁批出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2.慢读《记承天寺夜游》,边读边用“|”将文章分成记叙部分、描写部分和抒情部分,并旁批出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3.慢读《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边读边用“”圈画出文中所写的景物,并把每个景物的特点旁批在圈画的景物旁。

【课堂学习】
1.请你带上发现美的眼睛,分别朗读两篇短文中的写景句,感受其中的美点,再仿照示例,说说两位作者是怎样将美写出来的。

示例:“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以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山之高、水之清,用笔洗练,境界清新。

2.朱自清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通过前一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两位作者笔下的风景都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